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浙江中医药大学中七一班沈维 201212201501009 摘要:【目的】:复制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观察温度、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复制小鼠血液性缺氧模型,观察还原剂对小鼠缺氧耐受性影响.【方法】:乏氧性缺氧中,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氯丙嗪作为对照,计算耗氧量。
亚硝酸钠中毒中,注射亚硝酸钠溶液后,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美蓝作为对照,取肝脏和肺脏观察血液颜色。
【结果】:乏氧性缺氧中,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耗氧率为26.73;注射氯丙嗪的小鼠耗氧率为1.56。
亚硝酸钠中毒实验中,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在14分36秒死亡,耳尾唇颜色出现青石板色。
小鼠死亡后解剖观察肝脏的其颜色为深咖啡色,肺脏为咖啡色;注射美兰的小鼠在32分30秒处死,耳尾唇颜色出现较浅的青石板色。
小鼠死亡后解剖观察肝脏的颜色为紫黑色,肺脏为淡咖啡色。
【结论】:给小鼠注射氯丙嗪、冰浴降温可显著降低总耗氧率,延长其存活时间。
亚硝酸盐可显著缩短小鼠存活时间,降低呼吸频率。
美兰可以缓解亚硝酸盐对小鼠的作用,已定程度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延缓呼吸频率的下降。
关键词:乏氧性缺氧;亚硝酸钠中毒;死亡时间引言:当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之为缺氧。
缺氧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
许多原因都能使机体发生缺氧。
不同类型的缺氧,其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1]和症状有所不同。
1.材料1.1 实验对象:小鼠4只1.2 器材:广口瓶(带有橡皮管及橡皮塞)2 个,1ml 注射器,剪刀,镊子;1.3 实验试剂:0.25%氯丙嗪;生理盐水,5%亚硝酸钠溶液;1%美蓝溶液,冰块,钠石灰。
2.方法2.1 乏氧性缺氧实验2.1.1 取两只老鼠先编号,再进行称重,1号小鼠18.7g,2号小鼠16.7g。
2.1.2 对1 号鼠按0.1ml/10g 进行腹腔注射0.187ml的生理盐水,将它放在室温下10分钟,记录呼吸频率。
7 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七、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实验目的】1.观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外界环境温度及CO2浓度增高,以及预适应对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2.探讨条件因素在缺氧发病中的重要性和临床应用冬眠疗法,低温疗法及预适应研究的实用意义。
【实验原理】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除受缺氧程度和发生速度影响外,还与其他许多因素有关。
本实验①通过给予小白鼠中枢兴奋剂和抑制剂,改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代谢状态,观测动物的代谢耗氧量及存活时间,并通过计算代谢耗氧率,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况不同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②通过改变小白鼠所处的环境温度,观测高温与低温情况下小白鼠的代谢耗氧量和存活时间,并通过计算代谢耗氧率,探讨温度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③通过增加环境中CO2浓度,观测小白鼠在高浓度CO2情况下的代谢耗氧量和存活时间,计算代谢耗氧率以探讨环境中CO2浓度对小白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④通过三次预缺氧实验,检测同样指标,观察预适应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实验动物】小白鼠,相同性别、相同年龄段、体重近似。
【实验药品及器材】1%咖啡因,0.25%氯丙嗪,生理盐水,钠石灰,碎冰块,无氧水(用时临时配制);小臼鼠缺氧瓶和测耗氧量装置,1ml、5ml注射器,粗天平,1000ml烧杯。
【实验步骤与观察指标】1.机体状况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⑴取小白鼠3只,分别作如下处理:甲鼠,腹腔注射1%咖啡因10ml/kg;乙鼠,腹腔注射0.25%氯丙嗪10m1/kg,待动物安静后;丙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
⑵约15~20min后,将3只小白鼠分别放入盛有钠石灰的缺氧瓶中(瓶中钠石灰大约5g),观察动物一般表现(呼吸,唇色,活动等),密闭后开始计时。
⑶持续观察各鼠在瓶中的活动情况,待小鼠死亡后,准确计算存活时间(t)。
⑷用测耗氧量装置测量小鼠的耗氧量(见附录及图示)。
按下公式计算小白鼠的耗氧率(R):耗氧率[ml/(g.min)]=耗氧量/体重(g)/存活时间 (公式12-2)2.环境温度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实验二实验性缺氧及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实验二实验性缺氧及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实验目的】1.复制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动物模型。
2.观察年龄、代谢耗氧率等因素对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3.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机体病理生理变化特点。
【实验原理】由于吸入气体氧分压降低而使肺泡氧分压降低,导致血液从肺摄取的氧减少而引起的供氧不足,称为乏氧性缺氧。
乏氧性缺氧时,动脉血的氧分压、氧含量和氧饱和度均降低,皮肤、粘膜呈现青紫色,称为发绀。
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Fe2+)可在亚硝酸盐等氧化剂作用下被氧化而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二价铁变成三价铁因与羟基牢固结合而失去携氧能力,加上血红蛋白分子的四个二价铁中有一部分氧化为三价铁后还能使剩余的Fe2+与氧的亲和力增高,即通过变构效应使氧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结合和释放的氧量都减少,导致组织缺氧。
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故亚硝酸盐中毒时皮肤、粘膜呈现类似发绀的青紫色,称为肠源性发绀。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远远大于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因此当大量血红蛋白与CO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时,血红蛋白便失去了携带氧的能力。
另一方面CO和血红蛋白的结合可使氧离曲线左移,导致HbO2释放氧减少,加重组织缺氧。
因为碳氧血红蛋白为鲜红色,所以CO中毒时皮肤,粘膜呈现樱桃红色。
氰化物进入体内后,可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成为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使之不能还原成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呼吸链中断,组织不能利用氧. 组织性缺氧时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氧容量,氧含量均正常,因为组织不能利用氧,因此静脉血氧含量增高,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小于正常,故皮肤、粘膜多呈玫瑰红色。
代谢耗氧率是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的重要因素。
基础代谢率高时,机体耗氧多,对缺氧耐受性差。
体力活动等可增加耗氧量,也使机体对缺氧耐受性降低。
而低温、神经系统抑制能降低机体耗氧,对缺氧耐受性增强。
本实验通过置动物于密闭环境、使动物吸入大量一氧化碳、腹腔注射过量亚硝酸钠及氰化钾等复制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1解读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小组成员:1、请给出本实验的五个关键词缺氧氯丙嗪总耗氧率 CO 亚硝酸盐美兰存活时间2、请指出临床上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①血氧分压PO2:又称血氧张力,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越多,血氧分压越高。
动脉血氧分压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外呼吸的功能状态,正常约为100mmHg;静脉血氧分压反映内呼吸状态,正常约为40mmHg。
②血氧容量CO2max: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完全氧合后的最大带氧量,取决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及其与氧结合的能力。
③血氧含量CO2: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的和与Hb结合的氧量。
正常动脉血氧含量约为19ml/dl,静脉血氧含量为14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约为5ml/dl(反映组织从单位容积血液内摄取氧的多少)。
④血氧饱和度SO2:Hb结合氧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血氧容量。
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5%~98%,静脉血氧饱和度为70%~75%。
⑤氧解离曲线:PO2与SO2之间的关系曲线,S型。
血氧饱和度变小,氧解离曲线右移。
⑥P50:血氧饱和度为50%时的血氧分压,反映Hb与氧的亲和力。
3、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有哪些?年龄、身体机能和代谢状态、营养、锻炼等都是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总的来说就是耗氧过大(供氧不足)及用氧障碍两点。
4、请简要归纳缺氧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
急性缺氧由于机体来不及代偿而较易发生功能代谢障碍,慢性缺氧时通常既有代偿性反应又有损伤性反应。
呼吸系统主要是代偿性肺通气量增加;循环系统主要是心排出量增加、血流重新分布、肺血管收缩和毛细血管增生;血液系统主要是红细胞增多、向组织释氧能力增强;神经系统会出现意识模糊甚至丧失;细胞、组织主要是对氧的摄取和利用能力增强5、缺氧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血液性缺氧、低张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6、低张性缺氧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什么?血氧变化有何特点?原因: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分流。
[精品]影响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精品]影响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13f1c23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69.png)
[精品]影响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小鼠的缺氧耐受性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影响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1. 遗传因素遗传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非常显著。
不同品系的小鼠在缺氧耐受性上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是可遗传的。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Wistar品系小鼠比Sprague-Dawley品系小鼠更耐受缺氧。
此外,许多研究表明,单倍型对小鼠缺氧耐受性也有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调节氧化还原状态和代谢途径的基因。
遗传学因素可能通过调节小鼠的代谢途径和能量代谢来影响其缺氧耐受性。
2. 年龄因素年龄是影响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小鼠在出生后的几周内缺氧耐受性非常低,然后逐渐提高。
一些研究表明,小鼠在3-6个月的时候缺氧耐受性最强,而随着年龄的增加,缺氧耐受性会下降。
年龄因素可能与小鼠的代谢途径、血流动力学、血氧饱和度和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有关。
3. 性别因素性别因素也对小鼠缺氧耐受性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雄性小鼠比雌性小鼠更耐受缺氧,可能与雄性小鼠的体重、代谢率和睾酮水平等方面有关。
4. 营养因素适当的营养摄入对小鼠缺氧耐受性也非常重要。
一些研究表明,高脂饮食和缺乏某些维生素能够降低小鼠的缺氧耐受性。
此外,葡萄糖和葡萄糖代谢产物也对小鼠的缺氧耐受性造成了影响。
营养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小鼠的能量代谢和氧化还原状态来影响其缺氧耐受性。
5. 环境因素综上所述,小鼠缺氧耐受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年龄、性别、营养和环境等因素。
深入研究这些因素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机制,可以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实验报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实验报告引言缺氧是指环境中氧气浓度低于正常水平的情况。
缺氧环境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对于保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究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实验采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小鼠被置于缺氧环境中,对照组则在正常氧气浓度的环境中生活。
实验组小鼠分为三组,分别暴露于不同时间长度的缺氧环境中。
实验过程中记录小鼠的行为、生理指标以及组织样本。
结果与讨论1. 缺氧环境对小鼠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在缺氧环境中表现出明显的行为改变。
他们的活动减少,呼吸急促,体温下降,甚至出现晕厥的症状。
而对照组小鼠在正常环境中保持正常的行为表现。
这表明缺氧环境会导致小鼠的行为受到明显影响,可能是由于缺氧引起的脑部功能受损所致。
2. 缺氧环境对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在缺氧环境中的生理指标发生了明显变化。
他们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糖水平增加。
而对照组小鼠在正常环境中的生理指标保持稳定。
这表明缺氧环境会导致小鼠的生理功能紊乱,可能是由于缺氧引起的代谢异常所致。
3. 缺氧环境对小鼠组织样本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在缺氧环境中的组织样本发生了明显变化。
肺组织中出现充血和水肿,心肌组织中出现坏死和纤维化。
而对照组小鼠的组织样本保持正常。
这表明缺氧环境会导致小鼠的组织结构受损,可能是由于缺氧引起的氧气供应不足所致。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缺氧环境对小鼠的行为、生理指标和组织样本均产生了明显影响。
缺氧引起的脑部功能受损、代谢异常和氧气供应不足可能是导致这些影响的主要原因。
因此,保持正常氧气浓度的环境对于维护生物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进一步研究可以探究缺氧耐受性的调节机制,寻找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关键因素。
这有助于开发针对缺氧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缺氧条件实验报告模板

一、实验名称缺氧条件实验二、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缺氧条件对生物体生理、生化及行为的影响。
2. 探讨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3. 为缺氧条件下生物体的生理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生物体在供氧不足的情况下,导致细胞呼吸作用减弱,能量代谢受阻,进而影响生物体的生理、生化及行为。
本实验通过模拟不同缺氧条件,观察实验对象在缺氧状态下的生理、生化及行为变化,分析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因素。
四、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鱼类等。
2. 实验器材:缺氧实验箱、气体分析仪、显微镜、离心机、pH计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NaHCO3、Na2CO3、葡萄糖、乳酸等。
五、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若干组,每组设置多个重复。
2. 缺氧条件设置:(1)低氧环境:将实验动物放入缺氧实验箱,通过调节箱内氧气浓度模拟低氧环境。
(2)无氧环境:将实验动物放入无氧实验箱,通过去除箱内氧气模拟无氧环境。
3. 实验观察:(1)生理指标观察:观察动物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生理指标的变化。
(2)生化指标观察:采集动物血液、组织样本,检测乳酸、pH、ATP等生化指标。
(3)行为观察:观察动物的运动能力、反应速度等行为变化。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缺氧条件下实验动物生理、生化及行为指标的变化。
六、实验结果1. 生理指标变化:(1)低氧环境:动物心率、呼吸频率降低,体温略有下降。
(2)无氧环境:动物心率、呼吸频率显著降低,体温明显下降。
2. 生化指标变化:(1)低氧环境:乳酸、pH略有下降,ATP含量降低。
(2)无氧环境:乳酸、pH显著下降,ATP含量大幅降低。
3. 行为观察:(1)低氧环境:动物运动能力略有下降,反应速度变慢。
(2)无氧环境:动物运动能力显著下降,反应速度明显变慢。
七、讨论与分析1. 缺氧条件下,动物生理、生化及行为指标的变化与缺氧程度密切相关。
2. 低氧环境对动物的影响较小,而无氧环境对动物的影响较大。
实验性缺氧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缺氧是机体因氧供应不足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降低所引起的病理生理状态。
实验性缺氧是指在实验条件下,通过人为手段造成动物或人体出现缺氧状态,以研究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及适应机制。
本实验旨在通过复制实验性缺氧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机体的变化,掌握缺氧的分类及处理方法。
二、实验目的1. 掌握各型(低张性和血液性)缺氧动物模型复制的方法。
2. 了解缺氧的分类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3. 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机体的变化(活动状况、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血液颜色等)。
4.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6只,体重20克左右。
2. 实验仪器: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3. 实验试剂:氯丙嗪、亚硝酸钠溶液、美兰。
四、实验方法1. 乏氧性缺氧实验(1)将小白鼠分为三组,每组两只,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
(2)将甲、乙、丙三只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瓶内加入5g钠石灰,塞紧瓶塞。
(3)记录三只小白鼠的存活时间,计算耗氧率。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1)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氧化碳发生装置的广口瓶中,瓶内加入适量甲酸和浓硫酸,瓶口用橡皮塞密封。
(2)记录小白鼠的存活时间。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1)将一只小白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5ml。
(2)记录小白鼠的存活时间。
4. 缺氧耐受性实验(1)将小白鼠分为两组,每组两只,分别编号为甲、乙。
(2)甲组腹腔注射0.25%氯丙嗪0.1ml/10g,放入冰浴盆中冰浴直至老鼠进入人工冬眠为止。
(3)乙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
(4)将甲、乙两组小白鼠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缺氧瓶中,塞紧瓶塞,连通测氧耗装置。
(5)记录并比较甲、乙两组小白鼠的存活时间。
五、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实验甲组:存活时间60分钟,耗氧率0.12g/m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目的和原理】
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的不同及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高低均对动物的耗氧量有影响,根据下述公式可计算出单位时间的耗氧速度,这样就可为进一步了解缺氧耐受性提供最基本实验方法的思路。
耗氧率=
总耗氧量(A)
体重(W)×存活时间(T)
【实验对象】
小白鼠。
【实验器材和药品】
测氧仪、缺氧瓶、粗天平、普通镊、小烧杯、注射器(1ml)、滴管。
2.5%苯甲酸钠咖啡因,复方氯丙嗪合剂(1ml中含有氯丙嗪、异丙嗪各1.5mg),钠石灰。
【实验步骤】
1.用神经系统机能状态不同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1)测氧仪测定空气中的氧浓度。
(2)选择3只体重相仿的小白鼠,分别作如下处理:甲鼠腹腔注射2.5%苯甲酸钠咖啡因0.1ml/10g;乙鼠腹腔注射复方氯丙嗪合剂0.1ml/10g;丙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
(3)5min后,将小白鼠分别放入同一有等量钠石灰的缺氧瓶内,塞紧橡皮塞,严防漏气,否则影响结果(可用滴管将水滴于瓶口四周,以达密封瓶口的目的),并同时记录时间。
(4)不断观察各鼠在瓶中的活动情况,待小白鼠死后,计算存活时间(T)。
(5)用测氧仪测定瓶中剩余氧的浓度(C)(方法见附录)。
(6)根据小白鼠体重(W),存活时间(T),总耗氧量(A),计算出小白鼠耗氧率(R)(ml/g/min)。
总耗氧量(A)=(正常时氧浓度-C)×V R=A/W×T
(V为缺氧瓶容积)
2.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1)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二只,称重后分别放入有钠石灰和无钠石灰的广口瓶内,密封,同时记录时间。
(2)以下步骤同步骤1的(4)~(6)。
【注意事项】
1.瓶口一定要密封。
2.缺氧瓶容积要相等,也可用同一缺氧瓶分别做3项作用因素不同的实验项目。
【思考题】
如果观察不同温度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你如何设计?
附:测定瓶内空气浓度(%)的方法
将缺氧瓶塞上的一侧橡皮管同测瓶内空气容量装置相连,打开开关,装置内的水即因负压进入缺氧瓶内,然后将另一橡皮管同测氧仪的电极进样管相连,并从电极出样管缓慢抽气,使缺氧瓶内气体缓慢进入测氧仪的测氧池,待测氧仪的表头指针稳定后,直接读出瓶内剩余气中氧气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