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

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为了加深您对于登高教学设计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8篇《登高》教学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登高》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
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三种方法。
教学难点: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飞花令”形式导入规则:先指定一位同学说一句关于秋天的诗,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学接力。
(板书:登高杜甫)二、整体感知:首先,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和读音。
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找一生榜样朗读,另找一生评价。
明确:(景物)描写、抒情。
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生:悲分析“哀”、“苦”、“恨”与“悲”哪个更适合作诗眼。
明确:“悲”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因此用“悲”字更恰当准确。
师:这是诗的感情基调,即诗眼。
三、写作背景师:请学生回忆作者的生平事迹。
明确:杜甫诗歌创作风格:沉郁顿挫。
在初中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了诗人具有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了这首诗。
三年后,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法(并板书)。
四、分析意象师: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讨论。
生2展示。
明确:景物特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叶无边萧萧下长江不尽滚滚来师:补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叶”的区别。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登高》登高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诗歌并背诵,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锻炼想象和联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情感,把握诗歌意象。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描绘的世界。
3、课程思政目标: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在对自然景色的领略中促进审美水平的提升,促进对人生的思考,感知中华民族文化蕴含的魅力,学习写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自然意趣,抒发人生感受。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在对自然景色的领略中促进审美水平的提升,促进对人生的思考,感知中华民族文化蕴含的魅力,学习写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自然意趣,抒发人生感受。
设计依据登高1、课标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目标"指出:“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
”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之下,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审美素养"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材文本分析《登高》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单元主题为“生命的诗意”。
《登高》所在单元教学目标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学习这首诗,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
基于此,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审美素养"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3、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并且在初中阶段学过杜甫的《望岳》《春望》等作品,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并不陌生,学生能够自主对本诗进行初步的分析与鉴赏。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第一篇:《登高》教案《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教材分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
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计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⒈吟诵法。
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⒉讲析法和点拨法。
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登高》教案篇一一、课前故事引入(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课文分析引导1、放音乐《二泉映月》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4、讲解: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
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
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
(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
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3、启发式教学:(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4)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身体的,还是心灵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登高》教案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渚:水中小洲。
回:回旋。
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1. 同学个别朗读2. 教师范读3. 集体朗读4. 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
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登高教学设计10篇

登高教学设计10篇登高教学设计1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刚刚过了中秋节,不知道大家是怎样过中秋的?(吃月饼)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除了中秋还有那些?(春节、端午、重阳等)在这些节日我们中国人分别以什幺方式来庆祝?(明确:重阳节有登高的习惯。
诗歌的题目就叫《登高》)大家曾学过一首诗是与重阳节有关的,还记得吗?请大家背诵一遍。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它是一个登高祈福赏菊、家人团聚的日子。
作者将诗歌的题目定为登高,那幺这首诗和重阳节有关吗?作者是和家人一起登高祈福吗?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古诗。
说明: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由诗歌的题目导入新课,使课堂气氛亲切,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诗人的情怀打下基础。
二、介绍作者的基本知识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明确:杜甫(712—770),晚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世称杜工部。
诗歌以古体、律诗见长。
由于他经历的是唐由盛转衰的动荡时期因此所创作的诗歌,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被称为“诗史”,也被称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说明:通过介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了解作者生活的大的历史背景的同时也了解作者创作的基本风格。
三、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初步感受诗歌。
明确:七言律诗以及首、颔、颈、尾四联的划分。
说明:通过声音让学生受到感染。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氛围。
划分好首、颔、颈、尾四联为下文的分析做准备。
四、从诗歌的首联出发,分析首联。
1、设置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
①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六种)②十四字写六种景物所体现出来的古代诗歌的语言的特点是什幺?(凝练)③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分别给人一种什幺样的感觉?明确:风急:秋天的萧刹身冷心更凉天高:因天空空旷的而渺小、孤独猿啸哀:声音凄厉,让人倍感悲凉渚清、沙白:冷色调、画面惨淡凄清鸟飞回:无家可归2、合作探究,主动表达。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可以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将你心中所想像的画面描述出来。
《登高》 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帮助学生学习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的对仗、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2)感受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赏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登高远眺的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和感受。
(2)引出杜甫的《登高》,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老师的读音、节奏和语调。
(3)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赏析诗歌(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风”“天”“猿”“渚”“沙”“鸟”等,体会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
(2)探讨诗歌的对仗手法,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让学生感受对仗的工整和语言的韵律美。
(3)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如何通过描绘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5、感悟情感(1)让学生思考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可以体会到。
(2)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总结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身世之悲。
6、朗读指导(1)根据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请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魅力。
7、拓展延伸(1)介绍杜甫的其他诗歌,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思想情感。
《登高》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登高的教学设计及反思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登高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登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毅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2. 教学准备•确保学生身体健康,没有身体上的不适•准备登山所需的装备(登山鞋、背包、雨具等)•找到合适的登山路线和安全可靠的导游3. 教学过程3.1 引入•介绍登山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登山的兴趣和好奇心•讲解登山的基本知识,包括装备、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探索欲望3.2 实践活动3.2.1 小组分工合作•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准备装备、寻找路线、学习导航等。
小组成员需要相互协作、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2.2 系统培训•请专业导游对学生进行登山技巧的培训,如正确使用登山绳索、攀爬技巧等。
导游可以分享一些登山经验和注意事项,增加学生对登山的认识和理解。
•强调安全第一的原则,教学生如何应对紧急情况和处理突发事件。
•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自己的经验,促进学生参与和互动。
3.2.3 登山实践•选择合适的登山路线和难易程度,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
•引导学生注意自然环境的保护,不随意乱扔垃圾,不破坏自然景观。
•在登山过程中,导游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及时提醒和指导。
4. 教学反思本次登高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登山技巧和知识。
他们也体验到了登山的乐趣和挑战,对自然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尊重。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针对不同年龄和体能差异的学生,教学内容和难度需要更加差异化。
•部分学生在登山过程中出现了疲劳和身体不适,更好的身体准备和健康监测是必要的。
•对学生在登山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和安全意识教育需要加强,进一步强调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文明的登山行为。
综上所述,本次登高的教学设计在大部分方面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仍需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整体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部分字词的意思;整体感受诗人的感情。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从杜甫的爱国情怀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养料。
【重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感情基调;
2、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难点】
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从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1)
在上课之前,先给大家猜个谜语,“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这是一幅对联,大家猜到说的是谁了吗?提示两个词语:诗史,草堂。
对,没有错,就是杜甫。
二、走近杜甫(活动2)
杜甫,大家也不陌生了。
(712-770),字子美,他被后人称为
“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
我们也接触了他的许多诗,现在我说三句,大家来回答。
通过每句诗,你觉得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人?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校→有理想、有抱负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描写现实,关心民生疾苦
3.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为国事担忧
通过简单的三句诗,以及大家之前对杜甫的了解,我想大家心里都已经大概知道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了。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对杜甫的了解,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高》。
三、品读诗歌(活动3)
1、自由朗读(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抓住感情字眼>)
2、分组朗读。
(推荐出朗诵优秀者,老师或学生作简评,以鼓励为主)
3、视频朗读。
(展示一段名家的视频朗读,学生小声跟读模仿学习)
4、学生齐读。
活动4小组合作
四、走进文本
明朝著名学者胡应麟称这首诗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请谈谈其中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展示成果)
1、技巧上:a.全诗每一联都对偶,有的句内也对偶。
b.渲染。
c.情景交融、视听结合、俯仰结合。
(以首联和颔联为例分析)提示: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鸟飞回:鸟盘旋而飞,孤独无依
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
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2、诗句内涵上:罗大经指出颈联中含八层意思,分小组讨论有哪八层?
提示
“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
“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
“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
“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
“独”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3、感情格调上:a.从小我到大我;b.由一己之悲到担忧国家命运(结合整首诗分析)
五、把握了情感,再次品读,背诵全诗。
《登高》背景介绍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767年重阳节所写,之前我们介绍到杜甫卒于770年,这是他晚期作品。
他通过登高远眺看到秋色萧条,自己已入晚年,衰老多病,悲从中来,乃赋此诗。
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六、课堂小练笔
选择诗中你喜欢的一句,用散文话的语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字。
七、小结:
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
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难排不尽,驱赶不绝,此情此景达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诗人又为何如此悲苦?因为国难家愁,因为诗人对国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八、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