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四十里湾一次血红哈卡藻赤潮过程的分析

合集下载

赤潮

赤潮
危害渔业,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危害3——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还能分泌一些 可以在贝类体内积累的毒素,统 称贝毒,其含量往往有可能超过 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 贝类如果不慎被食用,就会引起 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的毒素比 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 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 10万多倍。据统计,全世界发生 贝毒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 300多人。
赤潮
喻为“红色幽灵”,“有害澡华”, “红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 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 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 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不同原因 导致的赤潮会使水体呈现出不同的颜 色,如红色和砖红色、绿色、黄色、 棕色等。而有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 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时却不 会使海水呈现特别的颜色。
治理
• 赤潮是局部海域因浮游生物突发性地大量
增殖和高密度聚集(几百万~几千万个赤潮 生物/ml海水)而使海水变色发臭的异常现 象。它是海洋严重污染的结果。赤潮的成 因首先是携带大量无机营养盐和有机物的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所引起的海 水富营养化,它是赤潮形成的物质基础。
一、物理法
• 粘土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方法是撒播
成群海豚死于赤潮
危害2——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 破坏
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增殖,导致 了海域生态平衡被打破,海洋生物相互间 的食物链关系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 系异常或者破裂,这就大大破坏了主要经 济渔业种类的饵料基础,破坏了海洋生物 食物链的正常循环,造成鱼、虾、蟹、贝 类索饵场丧失,渔业产量锐减;赤潮生物 的异常爆发性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 经济生物瓣鳃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 息而死;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 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区域性海洋环 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化学物 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另外, 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 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胶州湾中肋骨条藻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胶州湾中肋骨条藻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胶州湾中肋骨条藻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霍文毅俞志明邹景忠宋秀贤郝建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提要1998年7月3—8日胶州湾女姑山增养殖海域发生一次中肋骨条藻(S keletone m a costat u m )赤潮,对该次赤潮生消全过程环境因子变化的监测分析表明:该养殖海域表层水体溶解态无机氮、无机磷、可溶性铁和锰含量高,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必需的营养基础;6月30日—7月1日较强的降雨过程使水体在以后两天中形成了高温、低盐、富营养的环境,有利于中肋骨条藻的快速增殖并直接导致了赤潮的爆发;7月3—8日天气持续的高温和静风使赤潮得以维持,随后磷、硅的耗尽使赤潮逐步走向消亡。

应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影响本次赤潮的重要环境因子有:盐度、水温、硅酸盐、磷酸盐。

关键词胶州湾,中肋骨条藻,环境因子,统计分析中图分类号P949.24中肋骨条藻是中国东部沿海一种数量众多且最常见的硅藻,在黄、东、南海均有该种赤潮纪录(黄奕华等,1997;洪君超等,1994;齐雨藻等,1989;李铁等,1999,2000a 、b ;黄长江等,2000a 、b ,2001)。

在胶州湾已记录的40余种赤潮生物中,中肋骨条藻是主要优势种之一(郭玉洁等,1992)。

本文通过对1998年7月在胶州湾女姑山增养殖海域发生的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生消动态过程的跟踪监测,分析了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赤潮藻生物量变化与环境因子的消长关系。

!样品采集及分析在胶州湾典型增养殖区女姑山海域共布设了5个定点测站(图1)。

调查时间为1998年5—9月,采样频率为每周一次,赤潮发生期间,每天采样一次。

由于水深小于4m ,水样只取表层。

叶绿素a 的分析和测定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方法,采用751型分光光度计进行(SCOR -UNESCO ,1966),并根据Jeffre y 等(1975)提出的公式计算其含量(单位为m !m 3)。

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是伴随着浮游生物的骤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现象。

本来是渔业方面的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

水面发生变色的情况甚多,厄水海水变绿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变赤色、青潮海水变蓝色及淡水中的水华,都是同样性质的现象。

构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很多,但甲藻、硅藻类大多是优势种。

赤潮发生时,浮游生物密度通常为102-106个细胞/毫升。

在淡水流入日本沿海水域的内湾,赤潮发生在春季至秋季。

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富营养化发生,东京湾、濑户内海、佑明海等海域赤潮频发。

赤潮有时会对鱼类等水生动物造成极大危害。

这是由于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鱼鳃,造成机械障碍,并在死亡后分解,迅速消耗氧气,水中缺氧,并分泌有害物质[尤其是裸藻和寡藻]。

一般认为,这是死水、富营养化、日照增加和水温升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

关于赤潮成因尚没有定论,科学家们认为,赤潮是近岸海水受到有机物污染所致。

在正常的情况下,海洋中的营养盐含量较低,这就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有些鞭毛虫类或者甲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

但是,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是食品、造纸和印染工业和农业废水流入海洋后,再加上海区的其他理化因素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时,赤潮生物便会急剧繁殖起来,便形成赤潮。

海洋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赤潮发生时,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对稳定、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在植物赤潮早期由于植物光合作用、高叶绿素a、,水体中会出现高溶解氧和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变化,使一些海洋生物无法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逸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一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

烟台四十里湾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及其对环境的指示意义

烟台四十里湾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及其对环境的指示意义
科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 京 10 4 ) 北 0 0 9
摘 要 :0 9年 8 1 ,2月及 2 1 20 ,O 1 0 0年 3月分别 对烟 台 四十 里湾 的 1 2个站 位 开 展 了四个航 次 的季 节
调 查 。研 究发 现 浮游植 物 3门 4 5属 7 3种 , 中硅 藻 4 其 6种 , 甲藻 2 4种 , 褐胞 藻 3种 。硅 藻 是 构 成 调 查 区域 浮 游植 物群 落 的主 要 类群 。浮 游 植 物 种 类 与 数量 呈现 出 明 显 的季 节 变 化 特 征 。 夏季 ( 8
环境 及海 洋渔 业等 造 成 了极 大 的危 害 , 以青 岛 的 尤 胶州 湾 和烟 台 的四 十里湾 为 重l j 1 。然 而 , 对 于 相
物质 循 环和 能量 传递 , 同时 , 接或 间接 地影 响 着其 直 它高 级 生 物 的 多样 性 和分 布 。已 有 的 研究 表 明 , 浮 游植物群 落对 环境变化 敏感 , 以直接 或 间接作 为环 可 境 监测 的指示 生物 , 映水 质健康 和气 候变 化等 环境 反 因素 ] 。因此 , 定期 观测 浮游植 物 的群 落结 构 特征
秋 季 ( . 6 O 个 / i。 , 季(. 8 O 个/ m3 。浮游植 物优势种 主要是 海洋 卡 盾藻( h t nl 0 4 ×1 d ) 冬 n 0 2 ×1 d ) C at el o a
m r a 、 弱伪菱形 藻( “ f s 口d l ai i a 、 ai )柔 n P , e ct s ) 具槽 帕拉 藻 ( aai sl t ) 。针对 污 水 i sm P rl uc a 等 a a 排放、 海水养 殖 、 垃圾 倾倒 等不 同人 类 活动 , 利用 聚类 分析 、 相关 性分 析 与 多样性 评价 等 方法 , 分析 了 浮 游植物群 落结构 对环境 变化 的响应特 征 。研 究发现 四十里 湾浮 游植 物 多样 性 一般偏 低 , 圾倾 倒 垃 对 海水环境 的影 响显著 。有毒赤 潮生物 海洋 卡 盾藻在 夏 季几 乎达 到 赤潮 闻值 ; 富营 养化 指 示种具 槽

赤潮是发生于近海的一种生物性自然灾害,是某些浮游生物尤其是单

赤潮是发生于近海的一种生物性自然灾害,是某些浮游生物尤其是单

课题组成员:郑钰、吴芳芳孙映青、黄勤伟指导老师:林宗进引赤潮——生物性自然灾害赤潮是发生于近海的一种生物性自然灾害,是某些浮游生物尤其是单细胞浮游植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急剧增殖或聚集引起的生态异常现象。

浮游植物是海洋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也是海洋生物的饵料基础。

因此,浮游植物的数量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洋生物资源的盛衰。

在适宜的光、温、营养盐的条件下将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

然而,当某些条件,如营养盐特别丰富,只适于某些浮游植物生长时,则将可能导致该种植物迅猛发展并抑制其他种类的生长,形成所谓“赤潮”。

”赤潮发生时每毫升海水中会有成百上千个赤潮藻类细胞。

这些微小的有色藻类大量生长以至使海水变成红色、棕色、甚至绿色、黄色。

但是,还有许多有毒的水华并不使海水变色,它也称为赤潮。

反过来,改变海水颜色的并不一定是赤潮,无毒无害的藻类积累也可能改变海水的颜色。

此外,还有一些浮游植物既不改变海水的颜色也不产生毒素,但却以其它的方式杀害海洋动物。

因此,许多不同的现象都被归为赤潮。

影响概述赤潮,在我国80年代后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不少地区都受过赤潮灾害之苦。

尤其是有毒赤潮发生时常伴有鱼贝等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

同时这些大面积的赤潮也使对虾养殖遭受了灭顶之灾。

赤潮灾害使虾农尝到了赤潮灾害的切肤之痛,赤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几亿元,是海湾或近海人工养殖的巨大威胁。

此外造成的损失还有:零售业、餐饮旅馆及旅游业的经济损失,中毒生病的医疗费及工资损失,水质与海鲜品质检测的费用,公共告示、宣传费用,由恐惧担忧造成的后果等等。

可见赤潮带来的灾害几乎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

成因概述产生赤潮的原因很多,除了赤潮生物本身快速的繁殖能力以及结构性质外,还需要适当的外部条件:(1)水体中有丰富的营养因子,包括溶解氮化合物,溶解磷化合物,溶解硅酸盐,溶解铁盐、锰盐及其它几种微量金属盐,溶解维生素类及其它增殖促进有机物;(2)海区的水文气象条件,如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水停滞、海面上空气流稳定都有利于赤潮生物集结,是出现赤潮的自然条件;(3)由于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而消耗溶解氧,使水底层出现低氧或无氧水团,也会引起赤潮;所有因素以复杂的方式相互影响,并影响藻类生长,从而影响赤潮的发生。

四十里湾2012年一次血红哈卡藻赤潮的调查分析

四十里湾2012年一次血红哈卡藻赤潮的调查分析

四十里湾2012年一次血红哈卡藻赤潮的调查分析*喻 龙1,马兆虎1,郝彦菊2* ,王文君1,王玉珏3,王 越2(1.烟台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 ,山 东 烟 台 264003;2.中国农业大学 烟台研究院海洋学院 ,山 东 烟 台 264670;3.中国科学院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山 东 烟 台 264003)摘 要 :根 据 2012-10-07—10-29 烟台四十里湾海域的一次血红哈卡藻 (Akashiwosanguinea)赤潮的监测数据 ,对 赤潮发生过程的水文 、化 学 、生物因子进行了分析 。

结 果 表 明 ,本 次 赤 潮 暴 发海域水温高于去年 ,且 光 照 、磷 营 养 盐充 足 ,赤潮生物最高密度达 1.90×106cells/L。

本次赤潮暴发的主要原因为较高的水温,其次是充足的磷营养盐 。

关 键 词 :四 十 里 湾 ;赤 潮 ;水 温 ;氮 ;磷 ;血 红 哈 卡 藻 中 图 分 类 号 :Q178.53文 献 标 识 码 :A文 章 编 号 :1671-6647(2014)01-0084-08四十里湾(37°25′~37°37′N,120°21′~120°37′E)为半封闭型海湾 ,面 积 280km2,海 岸 线 长 20km。

该 湾位于烟台市莱山区北部海域 ,西北与芝罘湾相连 ,东邻养马岛,北面为湾口,三面邻陆,一面向海,是烟台市的主要海湾。

根据烟台市区沿海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实际 ,《烟 台 市 海 洋 功 能 区 划》中 确 定四十里湾的主导功能为旅游 、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 。

但近年来随着烟台市经济 的 快 速 发 展 而 导 致 的 人 类 活动加剧、陆源污染物输入量显著增加 ,四十里湾海 域 生 态 系 统 正 承 受 着 越 来 越 大 的 压 力 ,赤 潮 频 发。

2002 年,国家海洋局将四十 里湾 列为全国重点赤潮 监 控 区 。

烟台四十里湾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烟台四十里湾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第41卷 第5期 生 态 科 学 41(5): 169–1762022年9月 Ecological Science Sep. 2022收稿日期: 2020-09-07; 修订日期: 2020-10-26基金项目: 公益性行业(海洋)科研专项(2008050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76016)作者简介: 程玲(1989—), 女, 山东德州人, 硕士, 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海洋生态学研究程玲, 何健龙, 付萍, 等. 烟台四十里湾浮游植物群落特征[J]. 生态科学, 2022, 41(5): 169–176.CHENG Ling, FU Ping, HE Jianlong, et al.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in Sishili Bay, Yantai[J]. Ecological Science, 2022, 41(5): 169–176.烟台四十里湾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程玲, 何健龙, 付萍, 于广磊, 王月霞, 刘爱英, 宋秀凯*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 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烟台 264006【摘要】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对烟台四十里湾15个站进行了11个航次的浮游植物群落调查, 并同步监测其它环境因子(表层水温、盐度、透明度、无机氮等)。

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39属82种, 其中硅藻13科30属68种, 是构成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类群; 甲藻7科8属13种, 金藻1科1属1种。

浮游植物丰度与种类多样性年度变化均呈明显的“双峰”模型, 种类数最高峰出现在9月(48种), 次高峰为4月(40种), 5月浮游植物种类最少(12种); 丰度最高值出现在10月(9264.9×104 cells·m -3), 次高峰 3 月(1039.0×104 cells·m -3), 最低值同样出现在5月(31.5×104 cells·m -3)。

2000-2016年渤海赤潮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2000-2016年渤海赤潮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第41卷第6期 2020年 11月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HydroecologyV o U l,N o.6N o v.2020DC)I:10.15928/j.l674 - 3075.2020.06.0172000-2016年渤海赤潮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窦勇,尚金沛,邵蓬,高金伟,贾旭颖,周文礼(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摘要:探究渤海赤潮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能为预报与防治赤潮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历史统计数据和相关性分析方法,以2000 -2016年渤海发生的赤潮事件为对象,研究了赤潮发生的时空动态、赤潮生物的生态演替以及与温度、营养盐、地理水文要素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E N S O)的关联。

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每年5-8月是赤潮高发期,2-4月和11月赤潮发生频次较低;(2)空间分布上,赤潮集中发生在河北秦皇岛-唐山-辽宁绥中近岸、辽宁营口鲅鱼圈附近以及渤海湾近岸海域;(3)共检出赤潮生物40种,包括甲藻18种、硅藻18种、金藻2种、褐胞藻1种•另外还有原生动物1种,其中甲藻门的夜光藻(iVocn'/Mru )、裸甲藻sp.)和亚历山大藻(sp.),金藻门的球形棕囊藻(P/iaeoc:yshs g/oAosa )以及桂藻门的中肋骨条藻海链藻(TTia/ass/as/ra s p.)和角毛藻(C/iae/occros sp.)是潮海爆发频次较高的赤潮优势种,海区赤潮生物存在明显的生态演替现象;(4)温度和营养盐结构对赤潮爆发及其优势种演替起到关键作用,高通量的陆源污染物与弱化的水动力相互叠加为诱发赤潮提供了条件,而厄尔尼诺效应强度与赤潮发生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 C0.05)。

关键词:渤海;赤潮;时空动态;生态演替;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Q17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3075(2020)06 -0141 -08赤潮是海洋中某些浮游藻类、原生动物以及微生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并聚集而引起的一种使海水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赤潮的发生对海洋生态环境、近海水产养殖甚至人类生命健康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W a n g &• W u,2009;刘录三 等,2011;李雪丁,2012;刘霜等,20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4期2009年10月海洋科学进展AD VA N CES IN M A RIN E SCIEN CEV o l.27N o.4O ctober,2009烟台四十里湾一次血红哈卡藻赤潮过程的分析*喻龙1,郝彦菊2,3(1.烟台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山东烟台,264003;2.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3;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根据2007年8月烟台四十里湾海域血红哈卡藻(A k as hiw o s anguinea)赤潮的监测数据,对赤潮发生时及发生前、后的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因子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8月份的持续降雨使大量的营养盐从陆源输入,使该海区海水呈极度富营养化状态,引起赤潮的爆发。

赤潮发生前及赤潮消退之后,该海区营养盐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

关键词:四十里湾;赤潮;营养盐;血红哈卡藻;海洋原甲藻中图分类号:Q178.53;P73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47(2009)04-0516-07赤潮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海洋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1]。

近年来,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近岸海水污染程度也呈逐渐加剧之态,如赤潮频发[2-4]。

烟台四十里湾海域是主要海水增养殖场所,最近十几年频发赤潮,并且近年来赤潮爆发频率有增加的趋势。

仅2004)2007年就发生7次赤潮,给烟台市的水产养殖业、滨海旅游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5-8]。

2007年8月26日至9月7日,四十里湾逛荡河口至养马岛沿岸海域发生红褐色赤潮,最大面积达8.76km2。

经鉴定,赤潮原因种主要是血红哈卡藻(Ak ashiw o sanguinea),伴随有相对数量较少的海洋原甲藻(Pr or o-centr um micans)。

本文通过对此次赤潮爆发时及赤潮发生前、后的4次现场水文气象、化学、生物等的调查和监测,对赤潮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图1四十里湾赤潮监测站位F ig.1St at ions for red tide surv ey in Sishili Ba y*收稿日期:2008-09-03资助项目: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M ES E-2007-05)作者简介:喻龙(1974-),男,江西南昌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与保护方面的工作.E-mail:yulon g589@soh (高峻编辑)4期喻龙,等:烟台四十里湾一次血红哈卡藻赤潮过程的分析1调查与分析方法2007年8、9月份在烟台四十里湾赤潮发生海域进行了4次调查,即赤潮爆发前的8月23日、赤潮高峰期8月30日、赤潮衰退期9月2日和赤潮消退之后的9月13日。

4次调查站位如图1所示。

水质分析按5海洋监测规范第四部分:海水分析6[9]进行,浮游植物样品用质量浓度为5%的甲醛溶液固定、保存,带回实验室内用显微镜进行物种鉴定和细胞计数。

2结果分析与讨论2.1赤潮生物状况烟台四十里湾本次赤潮原因种为血红哈卡藻和海洋原甲藻。

血红哈卡藻(A kashiw o sang uinea H ir asak a)原名红色裸甲藻(Gy m nodinium sang uineum H irasaka),H ansen等在2000年将其更名为Ak ashiw o sang uinea[10],孙军等将其中文名正名为血红哈卡藻[11]。

血红哈卡藻属广温广盐种类,藻细胞呈五角形,长54~60L m,宽35~58L m,可形成休眠孢子,在世界范围内的沿岸水体广泛分布并多次发生赤潮,近年来在我国也多次引起赤潮[6,12-14]。

海洋原甲藻(p ror ocentr um micans)细胞壳面观呈卵形、亚梨形或近圆形,体长42~70L m,宽22~50L m,是太平洋沿岸赤潮的主要发生种之一,也是我国海域多发和常见的赤潮生物[15,16],在水温较高、盐度较低、营养盐丰富时易形成赤潮[17-19]。

2007年8月30日,四十里湾赤潮藻密度为1.80@105~ 4.13@106cell/L,其分布自东向西递减(图2)。

其中血红哈卡藻细胞密度为1.16@105~ 4.10@106cell/L,占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64.4%~99.2%,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海洋原甲藻为3.2@104~ 6.0@104cell/L。

表层海水Ch-l a质量浓度变化很大,从14.1L g/L到220.0L g/L,并且其分布规律和赤潮藻细胞密度一致,都是自东向西递减(图3)。

图28月30日赤潮藻细胞密度平面分布(105cell#L-1)F ig.2Spatial dist ribution of red t idespecies p cell density(105cell#L-1)图38月30日Ch-l a质量浓度平面分布(L g#L-1)F ig.3Spatial dist ributio n o f Ch-l a massconcentr atio n o n A ugust30(L g#L-1)2.2水文气象因子水文气象因子对赤潮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20,21]。

2007年8月份,受第8号热带低气压外围暖湿气流和西风槽冷空气的共同影响,烟台降水量超过200mm。

由于目前烟台市区部分市政排污管道尚未实现雨、污分流,降雨后大量雨水流入污水管网,辛安河污水处理厂无法正常接纳和处理大量的雨污混合水,只能从其泵站的应急溢流口(清泉寨附近)直接排海或通过河口(逛荡河口)排放入海,再加上地表径流,造成陆源517海 洋 科 学 进 展27卷图4 调查海域2007年8月30日盐度平面分布F ig.4 Spatia l distributio n o f salinit y in the surv eyed a rea on A ug ust 30,2007污染物和淡水大量输入近岸海域。

四十里湾为半封闭型海湾,水文动力条件主要受沿岸流、潮流和风海流影响。

赤潮发生海域潮流流速较小,平均涨、落潮流速均低于10cm/s,8月份风向又以N 和NNE 向为主,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

因此,降雨使陆源输入的淡水和营养盐大量聚集在沿岸海域,为赤潮爆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此次赤潮发生时,沿岸海水盐度最低,由沿岸向湾内逐渐增高(图4),并且海水盐度变化很大,从22.912到30.274,这也是降水后近岸海域水体交换不畅引起的。

雨后高温也是赤潮生物大量增殖的有利条件[8]。

8月30日,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气温高达29.8e ,四十里湾海域平均水温26.4e ,为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3 水质与营养盐状况8月30日赤潮爆发期间,四十里湾海域海水呈红褐色,有腥臭味,海水透明度最高仅为1.1m,最低为0.4m 。

海水的pH 值为7.23~8.32,COD 质量浓度为1.27~6.03mg/L,最高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1倍。

COD 的分布与赤潮藻细胞密度和Ch-l a 的分布特征一致,都是自东向西递减(图5),养马岛附近水域最高,说明此次赤潮发生水域东部污染较重。

赤潮的发生与营养盐的浓度密切相关[20,22]。

在本次赤潮发生时,海水表层N ,P,Si 营养盐浓度都很高,但站位之间差别很大。

8月30日赤潮爆发海域表层海水总无机氮(DIN T )浓度为19.9~99.3L mo l/L,最高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3.6倍,其中NH 4-N 浓度为0~ 3.18L mo l/L,NO 2-N 浓度为0.64~ 5.33L mo l/L,而NO 3-N 浓度为18.0~94.3L mol/L,因此DIN 的组成中以NO 3-N 为主;表层海水PO 4-P 浓度为0.18~4.68L mol/L,最高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3.8倍;SiO 4浓度为6.89~53.6L m ol/L 。

N ,P,Si 营养盐的分布与盐度变化正好相反,是由沿岸向湾内递减(图6~8),这是因为赤潮发生前的降雨使大量的营养盐由陆源输入。

由富营养化指数计算公式E =COD @N @P @106/4500(若E \1,则为富营养化)得出8月30日1~7站位的E 值分别为[2,23,24]。

赤潮爆发海域,离岸较远的4号站、6号站富营养化程度较低,E 值分别是1.49,1.01;而离岸较近的1,2,3,7号站富营养化极为严重,E 值分别是128.49,50.73,110.87和64.52。

图5 8月30日COD 质量浓度的平面分布(mg #L -1)Fig.5 Spatial distr ibut ion of CO D mass concent ratino n August 30(mg #L -1)图6 8月30日DIN 浓度的平面分布(L mol #L -1)Fig.6 Spat ial distr ibut ion of DIN concent ratio n on Aug ust 30(L mo l #L -1)5184期喻龙,等:烟台四十里湾一次血红哈卡藻赤潮过程的分析图78月30日P O4-P平面分布(L mol#L-1) Fig.7Spat ial distr ibut ion of P O4-P concent ratio n on A ugust30(L mol#L-1)图88月30日SiO4浓度平面分布(L mo l#L-1) Fig.8Spat ial distr ibution of SiO4concentr ation on A ug ust30(L mol#L-1)相比之下,赤潮发生前的8月23日,该海域DIN T,PO4-P和SiO4的浓度分别为1.18~ 6.54L mol/L、0.023~0.147L mo l/L、1.96~10.14L mo l/L;赤潮消退后的9月13日,该海域DIN T,PO4-P和SiO4的浓度分别为2.54~13.24L mol/L、0~0.164L mo l/L、3.08~10.78L mo l/L,均低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2.4相关性分析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各监测站位生物与环境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1)。

表12007年8月30日赤潮暴发期各调查因子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T able1P earson cor relation coefficients among surv eyed facto rs in Sishili Bay on A ug ust30,2008t S COD NO3PO4N/P SiO4E Ch-l a Cell A.P.t1S-0.764*1COD-0.3390.4331NO30.746-0.984**-0.4911PO40.674-0.846*-0.0190.821*1N/P-0.2440.503-0.384-0.500-0.828*1SiO40.688-0.972**-0.3300.939**0.886**-0.5591E0.660-0.809*0.1160.7460.903**-0.6900.883**1C h-l a-0.3020.1040.712-0.1080.040-0.404-0.0490.2541Cell0.0300.1450.592-0.126-0.071-0.196-0.2180.0920.771*1A.0.0320.1440.594-0.125-0.069-0.197-0.2160.0950.771* 1.000**1P.0.163-0.438-0.7040.5670.262-0.1850.336-0.049-0.341-0.330-0.3341注:COD为化学耗氧量,NO3-N为硝酸氮浓度,PO4-P为活性磷酸盐浓度,N/P为氮磷比,S iO4为硅酸盐浓度,E为富营养化指数,C h-l a为叶绿素a浓度,Cell为赤潮藻总细胞密度,A.为血红哈卡藻细胞密度,P.为海洋原甲藻细胞密度,Pearson相关系数样本n=7,*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其它为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N,P,Si浓度与盐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0.846,-0.972,在0.01或0.05显著性水平上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赤潮发生海域造成海水盐度降低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造成3种营养盐浓度上升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