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遭遇破产潮的十大行业

合集下载

2015年中国经济大事件回顾

2015年中国经济大事件回顾

2015年中国经济大事件回顾事件一:股市暴跌千股跌停关注度:★★★★★2015年3月,A股开启“杠杆牛市”模式,沪深两市单日成交额一再被刷新,各项指数也不断攀升,尤其是创业板、中小板指数,新高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但在6月12日 上证指数创出 5178点高点后,可怕的噩梦来了。

不得不说中国的股民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面被伤得很深,因为受到场内外配资清理的影响,看到上证综指在两个多月的时间之内下挫了45%之多。

往年比较难得一见的千股跌停的现象也是一再重演。

进入到2016年,开局看到也是非常不利。

熔断机制才刚刚启动就两度被触发,沪深300指数下挫了超过7%,而且新年伊始就看到提前收市的情况。

为什么好像没有从过去的经验里面吸取一些经验,而在开年第一天就出现这种让大家宝宝吓死了的情况呢?市场的波动性是内生的,它并不是能够用任何行政手段或者说新的规章制度去人为地限制,当你把波动性局限在一个资产类别里面,那么它的波动性一般都会外移到别的资产类别,一开盘 基本上一开年就跌停了,这是有史以来最差的一次开年,可能以后熔断机制还是这样的话,还有可能会重演。

所以人为去限制,或者说用什么政策法规去限制这种流动性、波动性的市场,其实是一个反市场化的举措。

事件二:人行降息降准关注度:★★★★★股灾之后,见到的就是浩浩荡荡的“国家队”前来救市,虽然前来救市的国家队,上演了一出“落架的凤凰不如鸡”的悲惨剧目。

但救市措施中的“双降”即降息降准也因其频率太高,备受投资者的关注。

关注度:同样是五颗星。

根据统计,人行在2015年其实一共有十次降息降准,当中包括五次降息以及五次降准。

首先先来看下降息部份,可以看到一共是五个时间点,在这需要注意的就是,以上每次均调降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再来看下降准部份同样是五次但是时间点不完全相同,同样有需要大家注意的就是,以上每次降准的百分比不同之外,还有一些是针对某些行业进行特定的降准。

那么,央行背后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对于市场的节奏,市场把五次降息降准理解为量化宽松,或者理解为宽松政策是不对的。

2015经济为什么不景气

2015经济为什么不景气

2015经济为什么不景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过要是经济不景气的话,对一个国家的危害也是很大的,为什么2015年经济不景气呢?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2015年经济不景气的原因:一是国际因素:近年来全球经济陷入低谷,特别是美俄因乌克兰危机而挑起的经济相互制裁、希腊债务危机、金融风暴等一系列事件,导致全球经济雪上加霜。

二是内部因素:由于多年来实施的粗放型经济,致使结构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的出现,制约了经济健康持续向前发展。

2015经济不景气,实体店阵亡篇:一、百货篇。

1、百盛:外资第一店接连陷入关店风波有着外资第一店美誉的马拉西亚百货商百盛商业集团,接连陷入关店风波中。

继北京东四环店宣布停业之后,唯一一家位于天津的门店也将于2015年3月31日闭店。

公开资料显示,从2012年至今,百盛至少已经关闭8家门店。

在大举关店的背后,百胜集团的业绩状况也不尽如人意,连续三年业绩滑坡及利润下降,让这家曾经无比荣耀的百货公司,被迫选择转型。

如2012年9月份,百盛上线自己的网上商城;2015年,百盛集团宣布已通过全资附属公司百盛商业有限公司就成立合资公司与马来西亚餐饮品牌AUM订立合资合同,在中国发展餐饮业务。

自我剖析:百盛一直有网购渠道的规划,但遗憾的是目前公司对于品牌资源的掌控有限,还并未大举涉猎。

外界评价:除外部环境原因外,百盛集团未及时顺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而作出调整,商业模式不创新或是屡屡撤店的根本原因。

2、玛莎百货:8月前将在华关闭5家店在经历大约连续四年的下滑之后,英国最大连锁零售商玛莎百货(M&S)销售额首次增长。

玛莎百货透露,截止到3月28日的13个周里,其日用百货销量同比增长0.7%,结束了连续14个季度的下滑态势。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因中国市场在其国际业务中所占份额并不显著,所以玛莎百货在发布业绩不久前确认,将于2015年8月份前关闭其在中国15家门店中的5家。

2015股灾的来龙去脉及最后收场(15.7.10)

2015股灾的来龙去脉及最后收场(15.7.10)

2015股灾的来龙去脉及最后收场(15.7.10)今天终于沉下心来整理了一下这次股灾的一些核心问题,我们来一步一步的捋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大概得出最后的结果了。

经济环境07年次贷危机以来,美国为了自救不断的印钞,推高全球资产泡沫,各国经济疲软,中国难以独善其身;中国为了应对危机投资了四万亿基建,虽然短时间内保证了原有的高增长率,却造成房价高涨、通货膨胀、产能过剩,国企和地方政府的负债率不断推高,让原有的资本错配矛盾进一步加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届总理上台以后实行了各种改革,包括盘活存量、推动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创新、全民创业等等。

种种措施的核心理论依据是:市场化能解决资本错配,让金融能够扶持中小企业,进而完成产业升级。

政策执行盘活存量:降低M2增长率,结果导致了有一段时间的银行钱荒,本来当局表态要坚决停止防水,后来股市暴跌了几天,终于扛不住逼宫压力放了一些水。

利率市场化试水:以马云为马前卒,利用余额宝向银行施压,那段时间银行和支付宝之间是不是有摩擦,最终支付宝做出了一些妥协,而且按照如果余额宝规模越来越大的话,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会迅速上升,所以最后无果而终。

互联网金融:这个又分为:A.P2P理财:P2P理财见知乎此贴业内人士的分析中国化的P2P金融都有哪些特色?–银行,几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P2P理财大部分都是庞氏骗局,在此引用其中的一句:“众多这些传统线下做着小贷、民间高利贷的企业纷纷进入,自建P2P,软件商、服务器托管商发了笔横财,这些类金融企业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把其传统线下集资放贷业务成功披个P2P外衣转移到线上来的华丽转身,再扛起普惠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大旗,成为社会正义的化身。

”这实际上等于大幅降低了个人从事借贷业务的门槛,搭建个网站搞个皮包公司就能做,与其说这是金融创新,不如说是中央故意放松金融监管,等于给金融系统开了一个口子。

B.场外配资公司:配资就是借钱炒股,你出1w块别人出9w 块,这就是10倍杠杆,挣了10%就等于赚了一万相对本金翻番,跌10%配资公司就会强制平仓,股民损失所有本金。

中国企业较悲惨的十大失败案例

中国企业较悲惨的十大失败案例

中国企业较悲惨的十大失败案例,警醒了无数老板!1、真功夫案例特点:创业者内乱——能共苦不能同甘创业者的教训:没有永远的兄弟,只有永远的利益VC的教训:股权结构是否合理是判断项目好坏的重要依据麦当劳、肯德基在国内大受欢迎,中餐连锁一直愤愤不平,不断有人跳出来挑战洋快餐。

从十几年前的“红高粱”到现在很红火的“真功夫”,“红高粱”早已不知所踪,“真功夫”似乎真的有点功夫,连锁店面越来越多了。

跟公司名字一样,2009年8月,“真功夫”的广州总部爆发的一场真功夫表演,在投资界和创业界颇为轰动:共同创始人及公司大股东潘宇海委任其兄潘国良为“副总经理”,并派到总部办公,但遭到“真功夫”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蔡达标的拒绝后,引发剧烈争执。

要理清“真功夫”的管理权矛盾,还得从头说起。

1994年,蔡达标和好友潘宇海在东莞长安镇开了一间“168蒸品店”,后来逐渐走向全国连锁,并于1997年更名为“双种子”,较终更名为“真功夫”。

真功夫的股权结构非常简单,潘宇海占50%,蔡达标及其妻潘敏峰(潘宇海之姐)各占25%。

2006年9月,蔡达标和潘敏峰协议离婚,潘敏峰放弃了自己的25%的股权换得子女的抚养权,这样潘宇海与蔡达标两人的股权也由此变成了50:50。

更多实用的精彩文章,请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公共平台账号:swdtzq2007年“真功夫”引入了两家风险投资基金:内资的中山联动和外资的今日资本,共注入资金3亿元,各占3%的股份。

这样,融资之后,“真功夫”的股权结构变成:蔡、潘各占47%,VC各占3%,董事会共5席,构成为蔡达标、潘宇海、潘敏峰以及VC的派出董事各1名。

引入风险投资之后,公司要谋求上市,那么打造一个现代化公司管理和治理结构的企业是当务之急。

但蔡达标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努力触及另一股东潘宇海的利益,“真功夫”在蔡达标的主持下,推行去“家族化”的内部管理改革,以职业经理人替代原来的部分家族管理人员,先后有大批老员工离去。

中国目前最危险的9大行业

中国目前最危险的9大行业

中国目前最危险的9大行业近日一些行业内企业破产的传闻不断,接下来或许会有更多的行业卷入其中。

当下,管理层大力整治经济,低速增长,刺激退出,钱荒,泡沫破裂,这些关键词都加剧了这个过程的发生。

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已经出现破产苗头的行业。

近日,一些行业内企业破产的传闻不断。

去年来上演的光伏产业破产大戏已然让我们感到了经济寒流的威力。

但接下来或许会有更多的行业卷入其中。

身处这些行业的企业要当心了:破产潮或许就在不远处。

当下,管理层大力整治经济,低速增长,刺激退出,钱荒,泡沫破裂,这些关键词都加剧了这个过程的发生。

以下是已经出现破产苗头的行业。

1、造船企业——银行一旦抽贷后果不堪设想去年营收大降50%,今年一季度亏损4900万元,全球航运业低迷令现金流及收账情况均不理想。

因不满中国熔盛重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1101.HK,下称“熔盛重工”)无法及时发放工资,7月1日及2日这两天,部分熔盛重工劳务派遣人员围堵在熔盛重工南通工厂的门口,希望讨回薪水。

2012年以来,受全球航运市场低迷的影响,这家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公司正在遭遇诸多挑战:现金流短缺、银行贷款收紧、船东的付款周期拖长且弃船增加,推迟交货的现象也屡屡发生。

关于其即将破产的传闻更是不断。

财报显示,2012年,熔盛重工收入同比锐减了50%,仅有79.6亿元的收入,同时亏损5.7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尽管去年熔盛重工交付了21艘船,比2011年的15艘还多,但是该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在去年仅有21.4亿元(2011年为62.6亿元)。

也就是说,即便有船舶交付,熔盛重工手头也并不宽裕。

事实上,熔盛重工的诸多问题,与全球航运业近来的萎靡不振密切相关。

自从去年6月份开始,受各种因素影响,造船市场发生变化,部分中小船厂已经陆续出现破产倒闭的情况。

业内人士指出,压垮以熔盛重工为代表的船企的最后一根稻草将是银行贷款。

据悉,目前熔盛重工尚有千亿以上银行授信额度,但或因投资回报率低、风险大等因素,银行方面就是不愿意提供新的贷款支持,加之航运市场低迷,船东将首付款比例压缩到10%~20%,荣盛重工资金链条异常紧张。

2015年的50条百万商机完整版

2015年的50条百万商机完整版

2015年的50条百万商机完整版1、中国推进结构性改革,减缓经济增速。

未来数年的新常态是,中国GDP增速在6%—7%。

2、央行再次降准降息,但期盼中的牛市还是帮不了账单和房贷的忙。

3、存款保险制度一定会实行,不管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都只赔50万,存款“唯利率是图”即可。

4、P2P理财继续出现倒闭潮,想以小钱博高息的人们报警无门,欲哭无泪。

5、工薪族的工资还会涨,但收入倍增不可能。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已经比东南亚高了六倍不止,Made、in、China开始有危机感了。

6、墙内赚钱墙外理财。

炒境外股,供外国楼,买香港保险,只有时差可以稍微阻挡一下国人追求高回报率的心。

7、油价会微调,但无惊无喜。

国际原油价格坐过山车,跌宕起伏,但中国油价的上下波动必在发改委掌控之中。

8、中国重启核电项目,沿海核电站纷纷开工,同时供应清洁能源和提心吊胆。

9、越来越多外企和大公司,会给在北京及雾霾严重的大城市工作的员工,发放雾霾补贴。

10、反腐持续进行,官不聊生,公务员跌出丈母娘最青睐的职业榜前三名。

11、只闻互联网笑,不闻房地产哭。

中国会有下一个马云,但很难有下一个潘石屹。

12、4G资费下降,但你的话费不会降。

13、汽车越来越便宜,但车牌越来越难摇,车位越来越难找。

14、虽然发行量及利润持续下降,传统媒体2015年的收益还是不错的——至少会比2016年强。

15、马航MH370真相大白,航空安全再次受到全球关注。

16、更多航空公司开始提供机上Wi-Fi,登机不用再关闭所有电子设备了,但航空公司希望你不光埋头看剧,最好还试试机上购物平台。

17、更多国家向中国人放宽签证,但依旧坚持免税不免签,消费后记得出境退税哦。

18、非洲成为“中国的第二块大陆”,千万人在中非合作的契机下赚到第一桶金,实现“非洲梦”。

19、更多人选择坐高铁出行。

尽管速度慢过飞机,车站远离市区,动卧票价贵过头等舱,但贴地飞越大好河山的感觉是其他交通工具给不了的。

国内著名企业破产典型案例

国内著名企业破产典型案例

国内著名企业破产典型案例国内著名企业破产典型案例1. 地产巨头“中弘集团”的破产中弘集团是中国知名的地产企业,成立于1998年,曾经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然而,在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下,中弘集团遭遇了巨大的困境。

2. 案例背景和原因分析中弘集团的破产事件发生于2019年,其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2.1. 市场调控政策的影响:中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包括限购、限贷和限售等措施,导致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需求减少,房价下跌,给中弘集团的盈利能力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2.2. 债务风险的积累:中弘集团在扩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债务,包括银行贷款、公司债券等。

而在经济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其债务压力变得难以承受,导致公司无法偿还债务。

2.3. 经营管理不善:中弘集团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投资决策的盲目性、项目管理的不规范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项目的盈利能力下降,无法支撑起高额的债务压力。

3. 破产后果和对行业的警示中弘集团的破产给中国房地产行业带来了一定的警示意义。

3.1. 市场信心受挫:中弘集团的破产事件使得投资者对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导致市场恐慌情绪加剧,进一步削弱了房地产行业的复苏动力。

3.2. 债务风险暴露:中弘集团的破产事件暴露了中国房地产企业高额债务风险的问题。

这也使得监管部门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把控更加严格,加大了对企业的监管力度。

3.3. 企业转型压力增大:中弘集团的破产事件使得其他房地产企业意识到,单一依靠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已经不再可行,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这对企业来说既是压力,也是机遇。

4. 观点和理解中弘集团的破产事件让我们认识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4.1. 规避过度依赖:企业应该避免对某个行业或某个市场的过度依赖,要做好危机应对准备,注重多元化发展,降低风险。

4.2. 加强经营管理:良好的经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包括严格的财务管理、规范的投资决策和科学的项目管理等,这些都能够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2015年全球油气行业十大事件

2015年全球油气行业十大事件

2015年全球油气行业十大事件由于油价走势对于石油行业有重要影响,因此当油价下降时,与石油相关的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层面的对策也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由国家、企业、消费者所组成的石油行业主体演绎了很多值得回味的故事。

中国石化报环球周刊对2015年国内外石油行业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回顾和分析,并为2016年石油行业继续保持上一年低油价特征的发展进行展望。

1.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油气需求增速下降2015年全球经济形势依旧低迷,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致力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支撑全球经济复苏力度有限。

受此影响,全球油气消费增幅平稳,而油气供应由于以沙特为代表的欧佩克国家继续执行不减产政策及北美页岩油气产业在低油价下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而继续保持增长,油气供应整体宽松,供大于求的格局继续保持,油气价格低迷。

2015年我国继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GDP增速略有回落,国内油气需求虽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预计不及往年。

油气产业运行方面的情况是:国内油气、炼化生产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产能过剩压力持续;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供应总体满足需求并有富余;天然气需求由于价格及基础设施不足等方面因素影响,下降幅度较大,天然气资源由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转变,市场竞争态势加剧。

此外,国内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也是造成当前国内油气供应充足的重要推手。

一方面,由于供应充分,资源国向我国出口意愿强烈,增加了国内油气供给;另一方面,国内煤炭价格持续走低导致部分地区和工业耗能在能源选择上出现“逆替代”趋势,企业有重新使用煤炭资源替代使用天然气资源的动向,导致天然气需求被遏制。

国内油气储备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制约了油气资源的自由流通,比如天然气调峰设施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供应过剩。

2.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创近年新低国际油价自2014年6月开始下滑以来,其走势备受关注。

业界不少分析师认为,油价可能会像2008年时一样走出V字形。

但从目前的走势看,未来油价很可能会是“L字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遭遇破产潮的十大行业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增速逐年递减。

受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国际经济复苏不稳定的双重压力影响,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趋于优化、物价涨幅趋于适度、新增就业趋于稳定、经济增速趋向潜在水平的“新常态”。

然而,身处这些行业的企业要当心了:破产潮已经悄悄来临。

中小房地产企业今年以来爆发多起中小房企倒闭、老板跑路的事件。

而随着市场调整进入深水期,融资渠道有限的中小房企市场风险加大,或成为大房企并购的对象。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并购重组的企业会越来越多,行业将迎来大变局、大整合。

“明年楼市可能迎来最困难时期。

”这是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提出的观点。

王小广说,楼市下行,政府不会再来一次不负责任的泡沫,那样很容易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他认为本次房产调整历时至少5-10年,而这期间的房产市场可能会起伏不定,但总体来说是全面下行的。

初步预测,包括今年在内的未来三年将是房产市场最困难的时期,会有大部分的中小房地产商面临破产倒闭。

此外,也有分析称,未来5年,房地产企业数量将可能减少三成,其中减少的企业以中小房企为主。

业内人士认为,大量中小房企被淘汰出局的情况难以避免,房地产行业集中度正加速提升,大型房企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逐步增强。

团购这三四年,国内网络团购呈现火爆局面,很多年轻人通过团购下饭店、看电影、买小吃、购家电。

可以说,团购着实方便了网民,实惠了网民。

两年前国内一度出现团购网站达到万家的壮观规模。

不过,这两年团购网站开始大量倒闭。

截至今年1月,全国团购网站存活数量仅为213家,与去年6月30日全国团购网站总数高达6218家相比,死亡率畸高。

当然,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团购网站门槛低,当初大家一哄而上,鱼龙混杂,互联网团购行业遭遇大洗牌也是必然结果,更是缺乏必要监管所致。

团购的市场份额已经被一些大站们“分食殆尽”。

2013年排名前五的团购网站成交额达到338.1亿元,占总体的95.7%。

其中,美团和大众点评团月度成交额均在10亿元以上,形成第一阵营;糯米、窝窝、拉手在月度成交额3亿至4亿元的区间厮杀。

正是由于团购的市场份额被排名前几名的大站分而食之,造成了中小型团购平台的生存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

团购网站的倒闭潮,与信用缺失有着巨大的关系。

目前团购不仅成为消费者关注的消费热点,同时也成为投诉的重灾区。

一家机构做的关于电子商务诚信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4万余名网友中,71.4%的被调查者曾对一些网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产生过怀疑;57%的被调查者曾遇到在线购物信息不真实的问题。

烧钱不止,烧完就死。

目前一些团购网站本身缺乏造血能力,而在广告投放领域却一掷千金,为了吸引消费者,你投1000万,我就投1亿元。

更要命的是,各团购网站的运作模式都差不多,导致大家都在低层次展开竞争,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在低价竞争,赔本叫卖后,最终只能在消费者的服务上打起折扣,使得消费者也不敢去团购网站消费,最后投资者看到无利可图,只能宣布撤资。

于是部分团购网站倒闭也在所难免。

一些商家表示,之所以与团购网站合作,是想拉来更多的客流量,当他们发现不如预期的时候,往往会选择降低团购商品和服务的品质,以减少亏损。

而对消费者来说,当消费体验不如预期的时候,他们就会抛弃网站。

如果网站自己花了钱支付商家,达不到预期的话,对它自身而言往往也是很致命的。

而在发展之初,团购网站为了吸引人气,往往只能采取赔本赚吆喝的营销策略。

在团购行业“洗牌整风”运动中,大量缺乏后续资本支持、转型失败或诚信缺失、运作不规范的团购网站被淘汰出局。

造船今年以来,船舶行业出现回暖迹象。

然而,在东中部多省实地调研发现,造船业产能过剩现象仍未有效缓解,局部地区一些传统造船重镇景象凋敝。

自2004年中国造船业进入黄金时代以来,中国造船厂的数量便开始飞速增长。

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全球造船业浇了一桶冷水,我国造船业更是难以逃脱。

受全球造船市场持续低迷影响,中国去年开始出现造船企业破产倒闭潮,民营船厂首当其冲。

全国倒闭的船厂已有上千家,其中很多是由于资金链断裂。

当前我国造船企业的生存状况可概括为:1/3企业生产难以为继、1/3企业不死不活、1/3骨干企业生产经营维持正常状态。

造船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融资难”影响更甚于“订单荒”,往往成为压垮船厂的最后一根稻草。

与此同时,中国船舶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复投资、产能严重过剩等矛盾也日益突出。

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公司熔盛重工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果断关停濒临破产企业,避免盲目“救市”。

多位业内人士强烈呼吁,对濒临破产的造船企业,政府切不可“死马当活马医”。

钢铁2014年绝对是钢铁行业值得注脚的一年,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钢铁业将从这一年开始集中爆发企业破产事件。

事实也正是如此。

自今年3月18日,曾经位列民企四大金刚之一的钢企全面停产,拉开今年钢企破产门序幕以来,然后陆续几家钢企加入“破产门”梯队,而这些钢企都曾是当地数一数二的行业龙头企业。

资金链破裂,成为这些钢企最致命的伤口。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山西的一家钢企,它反映的资金链问题估计是最全面的,如拖欠工人工资、拖欠工程款、拖欠供货商材料款、拖欠银行贷款等等,几乎每个生产环节都有资金问题。

在这之后的6月30日,地处小兴安岭的某钢企因为拖欠员工工资被揭开了破产危局,当日近千名员工与工厂管理者发生了冲突。

破产门延续到西南。

7月3日,位于西南地区的一家钢企召开干部大会,宣布公司实施“司法重整”,而公开资料显示,所谓的“司法重整”也是为了解决资金问题。

据中钢协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钢铁企业总资产负债率已接近70%,重点钢企中,不少企业负债率在90%以上。

工信部政策司副司长苗长兴则表示,中国钢铁行业负债总额约3万亿元。

分析师表示,自2002年开始,中国钢铁产能、产量不断攀高,2013年中国粗钢产能超过10亿吨,实际需求不足8亿吨,而今年中国粗钢产能预计达10.7亿吨。

近5年来,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一直在80%以下波动,产能过剩情况严重。

大量过剩产能导致钢铁行业利润将长期低迷。

当前,中国已经处于经济转型期,钢材需求的增长已经放缓,而世界经济又处在一个缓慢的恢复期,所以,无论从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来看都是供给大于需求。

同时,由于钢铁设备的制造能力、强大的施工力量,以及投资成本的大幅降低,钢铁行业已从“难进难出”的产业变成“易进难出”的产业,这使得快速增加钢铁产量的能力大大增强,即使市场出现需求增长的苗头,也会迅速被已形成的产能及新增的产能填满。

而这样的困难时期恐怕要持续5至10年。

LED是一个"机遇年",更是一个"是非年"。

价格战、渠道战、专利战让LED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企业战战兢兢,而破产、倒闭潮、跑路门更是闹的"满城风雨",人心惶惶。

一些LED企业有惊无险地从危险气氛中解脱,然而有些企业却并没有那么"幸运",接二连三地倒在LED行业狂风大浪中,最后不得不宣布破产,或者成为"跑路一族"。

有专家测算,如全国4亿多家庭,每个家庭仅使用3只LED节能灯,至少有300亿元的市场规模。

然而,准备饱餐一顿的LED相关企业,却没能吃到香喷喷的“大蛋糕”。

广东是中国LED照明产业的第一重镇,但是这个新兴产业还没有完全崛起就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苗头,一方面是深圳已有四家亿元级企业因资金链断裂面临倒闭,另一方面却是大量投资仍在蜂拥而至。

热炒之下,LED产业注定将在煎熬中继续挣扎。

2014年LED照明市场情况并不如外表所看到的那么光鲜。

整个行业里,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做下游LED灯具产品,小作坊工厂林立。

由于对终端企业资金要求比较低,进入门槛使得这个领域竞争异常激烈。

今年下半年,陆续传出灯饰厂商相继跑路或倒闭的事件。

LED市场已经出现明显分化,有部分厂家“吃得比较饱”,另外的境况比较惨淡,大半年过去几千万元的订单都不到,不少前几年和大厂抢单的中小企业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中小照明企业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大的照明企业一旦冷静下来想清楚行动起来,中小企业基本就没有还手之力。

”行业内人士分析。

近期有多家LED上市公司也加快了并购的步伐,留给中小照明企业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少。

在当前竞争空前激烈的LED行业,技术和产品创新不只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实际上已经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

2012年深圳愿景光电突然宣布破产,因经缺乏核心技术创新的LED产品,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最终没能逃过破产的命运。

在过去几年的巨额投资之下,产业规模开始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LED企业面临着优胜劣汰的惨烈竞争。

不少行业内人士认为,行业短期或将面临寒潮,洗牌在所难免。

家居卖场2014年对于家居行业来说显然应验了“流年不利”这一词。

从所谓的高管离职潮到年中的家居破产潮,各种潮起潮落,各种风起云涌。

此前,皇朝家私、捷丰家居等居企业相继被曝出业绩严重下滑,家居企业的日子似乎越来越不好过。

必须承认的是,对于风高浪急、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来说,家居企业只是一艘艘在海面上漂泊的小船,随时有翻船沉没的危险,即使船大到足以经受住海上风暴最猛烈的肆虐,一旦在结构上、燃料上出现问题,或者受到别的船撞击,大船照样可能沉没。

正因为如此,比尔•盖茨任微软CEO时经常告诫公司的员工,“微软距离倒闭永远只有18个月”。

近年来,所谓家居破产潮的开端其实不是我们熟知的家居制造业,而是从终端卖场开始蔓延。

2012年9月中旬,美国连锁巨头、全球最大的建材超市家得宝关闭在华所有的大型家居建材零售商店;无独有偶,自2013年开始,北京兴隆家居建材城、金开利德家居卖场、东方家园立水桥店、百安居桥北店、居然之家大东发店相继陷入困境,或关门,或撤场搬迁。

2013年,曾为国内最大的本土品牌——东方家园建材超市也陷入崩盘传言,北京5家门店全部暂停营业,其总部也申请破产。

这些事实无非说明了,近几年受房地产调控的影响,家居行业一直处在低迷状态。

再看前两年全年销售额,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销售额相比2011年的12781.92亿元下降了2.46%,2013年的状况同样不太乐观。

家居行业作为传统行业,其所谓的倒闭潮的出现的确引起市场一些小轰动。

作为传统行业的典型代表,家居建材这两年的日子并不好过,传统企业的倒闭潮,无疑给了本已经充满寒意的家居建材一次更揪心的震慑,一波更加剧烈的家居行业洗牌潮正澎湃暗涌。

信托中国信托业管理的资产达10万亿***。

其中大部分产品将资金用于购买与土地、矿山等泡沫资产相关的垃圾债券。

随着经济周期下行,情况无望迅速好转,破产在所难免,但这也是健康的发展。

系统性危机本身并不存在。

将大笔资金用于购买高息产品的投资者,应该知道当中存在风险,否则利息不会这样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