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课程简介.doc
《操作系统》课程标准

《操作系统》课程标准操作系统课程标准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到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和管理原则。
本文将为您介绍操作系统课程的标准内容,帮助您全面了解该课程的要求和学习目标。
一、课程简介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原理、设计和实现。
该课程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系统设计与调试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二、课程目标1. 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2. 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核心算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会使用常见操作系统工具和技术,能够进行系统调试和性能优化。
4. 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项目实践提升综合能力。
三、课程内容1. 操作系统概述- 定义和分类- 发展历史和重要里程碑- 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作用2. 进程管理- 进程的概念与特征- 进程调度算法- 进程同步与通信- 死锁及其预防与避免3. 内存管理- 内存管理的基本概念- 内存分配与回收算法- 虚拟内存管理与页面置换算法 - 内存保护与地址转换4. 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的组成和层次结构 - 文件的组织和访问方法- 文件存储与分配策略- 文件系统的安全性和一致性5. 输入输出系统- IO设备的概念和分类- IO控制方式和IO缓冲区管理- IO中断处理和设备驱动程序编写- 文件与IO性能优化策略6. 分布式系统与并行计算- 分布式文件系统和进程通信- 分布式系统的一致性与容错性- 并行计算模型与任务调度- 多处理器系统和并行编程技术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和关键技术。
2. 实验实践:设计并实现一些典型的操作系统功能,加深对操作系统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3. 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完成一个小型操作系统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综合能力。
《操作系统》课程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大纲操作系统课程大纲一、引言操作系统的定义与作用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二、操作系统基本概念1. 操作系统的定义和功能2. 操作系统的组成和体系结构3. 进程和线程4. 内存管理5. 文件系统三、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1. 进程管理的基本概念2. 进程的状态与转换3. 进程的调度算法4. 进程同步与通信5. 死锁的预防与解决四、存储管理1. 存储管理的基本概念2. 内存管理的组织与分配3. 虚拟内存管理4. 页面置换算法与性能优化五、文件系统与输入/输出管理1. 文件系统的基本概念2. 文件的逻辑与物理结构3. 文件系统的实现与优化4. 输入/输出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管理六、操作系统安全与保护1. 操作系统安全的基本概念2. 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3. 安全漏洞与攻击方式4. 操作系统的保护机制与方法七、实验与案例分析1. 实验一:进程调度算法模拟2. 实验二:页面置换算法模拟3. 案例分析一:操作系统的可扩展性设计4. 案例分析二:操作系统的实时性保障八、教材与参考资料推荐1. 操作系统教材推荐2. 相关研究论文和经典著作推荐九、课程总结与展望1. 本课程的重点知识与技能总结2. 操作系统领域发展趋势展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具备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学生将加深对操作系统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为进一步研究操作系统提供必要的基础。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计算机领域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提高专业素养。
备注:以上课程大纲仅供参考,实际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进程、线程、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核心知识;2. 了解操作系统的历史发展,掌握不同类型操作系统的特点及使用场景;3. 掌握操作系统的性能评价方法和常用的调度算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操作系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系统性能瓶颈、优化系统资源分配等;2. 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操作系统编程能力,如进程创建、线程同步、文件操作等;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学会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尊重知识产权,遵循法律法规;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和编程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和计算机系统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操作系统概述:介绍操作系统的定义、发展历程、功能、类型及特点,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操作系统的起源与发展- 操作系统的功能与类型- 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2. 进程与线程:讲解进程与线程的概念、状态、调度算法,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进程与线程的定义与区别- 进程状态与转换- 进程调度算法3. 内存管理:分析内存管理的基本原理、策略和技术,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 虚拟内存技术- 页面置换算法4. 文件系统:介绍文件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存储原理,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操作系统》课程简介

《操作系统》课程简介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它研究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指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协调的基础软件。
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操作系统》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
一、课程概述《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和实现方法的基本认识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 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和作用;2. 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3. 熟悉操作系统的各个模块及其相互关系;4. 掌握操作系统的常见算法和数据结构;5. 学习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6. 培养分析和解决操作系统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操作系统概述- 计算机系统结构- 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2. 进程管理- 进程与线程的概念- 进程状态及其转换- 进程调度算法- 进程同步与互斥3. 内存管理- 内存的层次与管理方式- 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 虚拟内存技术4. 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的基本组成- 文件组织与文件操作- 文件存储与管理5. 输入输出系统- 输入输出设备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输入输出缓冲区管理- 文件输入输出6. 分布式操作系统- 分布式系统的概念与特点- 分布式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 分布式文件系统与进程通信四、教学方法《操作系统》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实验操作、课堂讨论等。
教师还会提供相关的经典案例和实际应用场景,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设计。
五、考核方式《操作系统》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主要由作业、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等组成,期末考试覆盖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六、就业方向掌握操作系统原理和实现方法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操作系统相关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也可以在计算机系统维护和优化方面进行工作。
李治军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李治军操作系统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实现技术和应用方法,了解当前操作系统的发展动态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操作系统的特点和常见问题,掌握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技术。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2. 理解操作系统的结构和组成;3. 掌握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4. 了解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并能够对其进行比较分析;5. 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操作系统概述1.1 操作系统简介1.2 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点1.3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2. 操作系统结构2.1 操作系统的层次结构2.2 操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3 操作系统的接口和服务3. 进程管理3.1 进程的概念3.2 进程的状态和转换3.3 进程的调度3.4 进程同步与通信4. 存储管理4.1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4.2 存储器的管理方式4.3 虚拟存储器4.4 存储器的分配与回收5. 文件系统5.1 文件系统概念5.2 文件系统的组织和访问方法5.3 文件系统的实现技术5.4 文件系统的管理和保护6. 设备管理6.1 设备的分类和结构6.2 设备的管理和分配6.3 设备的中断和处理6.4 设备的保护和控制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操作、课堂讨论等。
通过理论讲解,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实现技术和应用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将主要由平时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等方面综合评定。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学术论文,来考察学生对操作系统基本理论的掌握及对操作系统实践应用的能力。
六、参考教材1. 《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2. 《现代操作系统》3. 《操作系统概念》七、补充说明本大纲仅为教学参考,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进行调整。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操作系统》是信息类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之一,是一门涉及较多硬件知识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课程。
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特点是概念多、较抽象和涉及面广,其整体实现思想和技术又往往难于理解。
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实施管理,是所有其他软件与计算机硬件的唯一接口,所有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都要得到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
因此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常用操作系统(如UNIX、xinux)的使用和一般管理方法,了解它是如何组织和运作的,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先修课要求,本课程在学习之前最好具有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语言的知识。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和基本工作原理。
了解操作系统发展过程、新技术的应用。
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常用操作系统及它们的使用和一般管理方法,为今后的进修、应用实务作好技术准备。
掌握:基本概念包括:多道程序设计、并发、分时、作业、进程、互斥与同步、周转时间、吞吐量、重定位、连接、虚拟存储、虚拟设备、死锁、线程。
基本知识:计算机系统资源(处理机、存储器、设备、文件)的管理策略。
基本技能:管理系统资源的常用命令、系统配置与维护的方法和技术。
理解重点:进程概念、存储管理(尤其虚拟存储)的各种策略、文件系统的管理、设备的管理和配置。
结合具体现代操作系统加深理解。
了解难点:进程的概念及其与程序的区别、进程间同步与互斥的正确实现、虚拟设备与虚拟存储。
Unix,Windows NT的系统结构、功能特点。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1、本课程概念多、较抽象、涉及面广,因此教学形式以讲授方式为主。
约佔80%。
实验与自学约佔20%。
教师应该提供自学提纲并适当辅导。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30学时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0115Z0适用专业: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30 课程学分:2一、课程定位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特点是概念多、抽象和涉及面广。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组成;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新概念、名词及术语;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特点、设计技巧和方法;对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会进行基本的操作使用。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先导课程为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和数据结构,后续课程为网络基础,数据库,Linux技术等。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基本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编程能力。
1.知识目标(1)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2)基本掌握常用算法;(3)掌握常用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以及基本配置;(4)了解API函数的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1)熟练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2)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3)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设计技巧;3.素质目标(1)初步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2)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3)加强职业道德意识。
三、课程设计1.设计理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
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来确定课程的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从业能力。
(2.设计思路(1)以“够用、适用、实用"为目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2)考虑后续课程需要,突出重点,强化专业应用。
(3)注重课堂教学互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五、教学设计。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简介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简介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着重介绍计算机系统的一个重要系统软件——操作系统。
本课程详细阐述了操作系统如何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流程、提供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的软件接口等机制。
授课内容包括操作系统的基本内容和概念、进程的概念以及通信和调度的方法、操作系统中各种资源的管理。
最后通过实例——Linux操作系统,介绍Linux系统中的存储、设备、文件和进程的管理。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C语言程序设计。
授课对象为:网络与通信专业本科生。
《应用数据库技术》课程简介本课程为本科计算机与通信专业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详细阐述和研究了数据库系统尤其是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介绍了数据库国际标准语言——SQL语言以及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技术和方法,旨在指导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和数据库技术的广泛应用。
授课内容包括: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数据的物理组织与存取方法;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关系代数理论、查询语言、规范化理论、查询优化;数据库保护技术;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以及几种现今流行的数据库应用。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
授课对象为:网络与通信专业本科生。
《数据结构》课程简介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它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数据对象的特性,学会数据组织的方法和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计算机内部的表示方法,以及培养基本的、良好的程序设计技能。
本课程详细阐述和研究了各种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的关系(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如何表示这种关系的存储结构以及存储结构的描述方法、数据的不同的逻辑结构在各种存储结构上实现的基本运算:查找、插入和删除的算法,从时间和空间复杂度的角度综合比较各种存储结构的不同特点和适用场合。
本课程的基本授课内容包括线性表、栈和队列、串、数组和广义表、二叉树和树、图、动态存储管理、查找、排序和文件等以及实现这些数据组织的算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系统》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是当代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核心,是计算机系统的基础和支撑,它管理和控制着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软、硬件资源,可以说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灵魂。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课程,是进行系统软件开发的理论基础,也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核心主干课程。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既注重操作系统基础理论,又着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本课程将学习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实现技术,包括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以及进程的互斥、同步、通信与死锁等内容。
使学生了解当今几个主流操作系统,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并发程序的设计,具备较强的软件设计能力和较严密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的
1、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现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从资源管理的角度领会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实现技术。
2、使学生建立起以操作系统为中心的对计算机系统整体性和系统级的认识。
3、使学生系统科学地受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提高运用理论知识开发实际操作系统的基本能力。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第1章:引论
(一)知识要点
1、计算机硬件结构
2、操作系统介绍
3、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4、操作系统的类型
5、操作系统的特征
6、操作系统结构设计
(二)能力重点
1、操作系统的定义、分类
2、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3、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2章:进程和线程
(一)知识要点
1、进程的概念
2、进程的状态和组成
3、进程管理
4、线程的概念
5、进程的同步和通信
6、经典进程同步问题
7、进程通信
(二)能力重点
1、进程的定义、进程的状态
2、进程的创建、撤销、阻塞、唤醒等原语
3、线程和进程的区别,线程的特征
4、经典进程同步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3章:死锁
(一)知识要点
1、死锁概念
2、死锁的预防
3、死锁的避免
4、死锁的检测和恢复
5、处理死锁的综合方式(二)能力重点
1、死锁产生的四个必要条件
2、银行家算法
3、死锁的预防和避免
第4章:调度
(一)知识要点
1、调度类型
2、作业调度
3、进程调度
4、调度准则、算法
5、线程调度
6、多处理器调度
7、实时调度
8、中断处理
9、信号机制
(二)能力重点
1、作业与作业调度,进程调度
2、作业调度算法
3、进程调度算法
4、中断处理的过程
(一)知识要点
1、引言
2、分区法
3、分页技术
4、分段技术
5、段页式技术
6、虚拟存储器
7、请求分页技术
8、页面置换算法
9、内存块的分配和抖动
10、请求分段技术
(二)能力重点
1、连续分配存储管理方式
2、分页存储管理方式的基本原理和地址转换步骤
3、分段存储管理方式的基本原理和地址转换步骤
4、页面置换算法
第6章:文件系统
(一)知识要点
1、概述
2、文件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3、目录结构和目录查询
4、文件和目录操作
5、文件系统的实现
6、文件系统的可靠性
(二)能力重点
1、文件系统的基本概念、文件的逻辑结构
2、外存分配方法
第7章:输入/输出管理(一)知识要点
1、I/O管理概述
2、设备分配
3、I/O软件层次
4、磁盘调度和管理
(二)能力重点
1、I/O 设备和设备控制器
2、设备分配原则与算法
3、与设备无关的I/O软件的作用
4、磁盘调度算法
第8章:用户接口服务
(一)知识要点
1、系统调用
2、命令行接口
3、图形用户界面
(二)能力重点
1、用户接口
2、系统调用的类型和实现
3、Linux系统的常用命令
第9章:嵌入式操作系统(一)知识要点
1、概述
2、实时内核及其实现
(二)能力重点
1、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构成
2、任务的同步和通信机制
第10章:分布式操作系统
(一)知识要点
1、概述
2、分布式系统的实现
(二)能力重点
1、分布式操作系统的功能、设计目标
2、处理死锁的方法
第11章:安全性与保护机制(一)知识要点
1、概述
2、常见安全性攻击
3、一般性安全机制
4、保护机制
(二)能力重点
1、对付病毒的方法
2、安全措施和保护机制
课时分配
考核方法
1、考试采取笔试方式,侧重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2、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比例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