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药学

中药学
│—主下行向内—潜阳、降逆、安神 │ 、导滞、收敛、渗利、泻下、 │ 清热 沉(潜降、渗泻)┘
二.升降浮沉的依据
┌辛甘温热药—麻黄、桂枝等—多升浮
1.气味│
└酸苦咸淡涩寒凉药—大黄、芒硝、白芍、牡蛎
、茯苓等—多沉降
┌质轻—花叶类—苏叶、菊花等—多升浮
2.质地│ ┌根、茎、果实、种子类—肉苁蓉、 ┐多

四、与阴阳的关系: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临床意义
1.根据药物的寒热属性,准确地选择用药。《内经》 “寒 者热之,热者寒之”
2.根据药物的四气属性,指导配伍与炮制。
六、使用注意
第二节 五 味 一.五味的概念:辛、甘、苦、酸、咸、淡、涩(甘淡 并称,酸涩作用相同) 二.五味理论的产生:1.口尝的滋味,2.作用的推论。 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 能(性能的标志)。 三.五味的作用
桦 甸 5.36 86.3 70.2 3.02
伊 通 5.08 80.2 71.2 3.09
吉林 河北 陕西 四川 安徽 江西 福建 贵州
不同产区葛根中总黄酮的含量%
野葛
粉葛
12
广西 2.22
10.9
四川 1.20
11.6
8.24
6.45
6.59
3.59
1.77
二.道地药材: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 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 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 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神农本草经》序例中指出:“阴干、暴干,采造时月 ,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宋代寇宗奭 亦说:“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

作为中药的历史故事

作为中药的历史故事

作为中药的历史故事
中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几千年前的古代,下面是一些关于中药的历史故事。

1. 神农尝百草:相传在约5000年前,中国传说中的神农氏通过亲自品尝各种植物来发现、辨
别并记录草药的功效。

他被称为中医药的鼻祖,为后来的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扁鹊救病救命:春秋战国时期,扁鹊被称为古代的医圣。

传说他曾经救治过齐国君王的重症,并用中药治愈了他。

这个故事传扬开来,使扁鹊成为了古代中医药领域的一个重要人物。

3. 伤寒四十二剂:《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创作的一部关于中医的重要医学著作。


仲景在书中详细记载了伤寒病的病状、病机和治疗方法。

他总结提炼了一套包含四十二种草药
的治疗方案,被称为《伤寒四十二剂》,成为中医临床常用的方剂之一。

4. 《本草纲目》的诞生:明代的农学家、医学家李时中创作了一部名为《本草纲目》的巨著。

该书是一本系统性地整理和阐述草药的类别、功效和用法的百科全书,标志着中药学的进一步
发展。

它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中草药著作之一。

5. 中药传入世界: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药开始传入世界。

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人们纷纷接
触到并使用中药。

例如,藏药在西藏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传教士李时中将中药传入全球;长期
交往的日本人也引入了许多中草药。

这些历史故事为中药的发展和传承增添了神秘色彩,也证明了中药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古代中药的发展历史

历史——古代中药的发展历史

历史——古代中药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古代,关于药物起源的传说颇多。

“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与“伊尹制汤液”的传说反映了中华先民认识和使用药物的起源。

基于考古学、民族学、生物学和古代文献记载等诸方面综合研究,一般认为中医药的知识起源于原始社会。

经过世代人们无数次尝试和经验积累,逐渐获得了鉴别食物、药物和毒物的知识,并有意识加以利用。

随着人们更多的生产和医疗实践,逐渐发现了越来越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并积累发展了药物知识。

一、药物的起源(一)早期的药物知识记载。

药,《说文解字》释为“治病之草”,明确指出“药”乃治病之物。

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应用,人们开始把药物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

目前所知最早的“药”字,出自数千年前古钟鼎类铜器上铭文(即金文)。

自西周以后,“药”字使用增多,如《书经》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易经》有“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妄之药,不可试也”;《礼记·曲礼》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周礼·疾医》曰“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等等。

《诗经》《山海经》《万物》等书中也收载了不少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甚至明确记载了某些药物的疗效;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等简帛中也存在大量药物组方疗疾的记载。

(二)药物复方的产生。

我国药物复方的产生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对于药物复方的称呼,早期多以“齐”“和齐”或“和药”称之,见载于《周礼·天官》《世本》等。

古代复方有多种剂型,汤剂只是其中之一。

目前尚无充分依据说明汤剂是我国中药复方产生的唯一标志。

如,以复方见称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和剂中,有的是将药物研细和合,有的用水和煮,有的以药汁合搅,有的以药和酒,并无独立的汤剂称谓,书中的“汤”指外用的药汤水。

(三)“药品”的记载。

药品一词,据考证首次见载于元代的《御药院方》(以宋金元三朝御药院所制成方为基础编制),记载御药院的职能“掌按验秘方,以时剂和药品,以进御和供奉禁中之用”。

中药的发展历史

中药的发展历史

中药的发展历史
古代:《黄帝内经》等古籍对中药的运用和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奠定了中医药的基础。

秦汉:中药开始有了比较系统的分类和记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中药名著,如《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

唐宋:中药学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少重要的中药材和方剂被发现和应用。

明清:出现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学著作,丰富了中药理论体系,也有了更多的中药名家和流派。

近现代:中医药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推动了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如今,中药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医学体系,不仅在中国,还在许多其他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和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药的发展仍在不断地向前推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着重要的贡献。

中医药发展大事记

中医药发展大事记

中医药发展大事记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自古以来,中医药在保护人民健康、治疗疾病、推动医学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关于中医药发展的一些重要大事记。

1. 公元前2600年左右:《黄帝内经》问世。

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系统阐述了中医药基本理论和诊治方法。

2. 公元前1046年:《神农本草经》问世。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记载了数百种草药的性能和功效。

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均田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草药资源得到广泛利用,同时加强了医药学科的研究。

4. 公元前1世纪:张仲景创作《伤寒杂病论》,为中医药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本书总结了数百种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成为后来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基础。

5. 公元3世纪:华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著名医家之一,他对外科手术和针灸疗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6. 公元5世纪:道教养生学派兴起,强调保持身心平衡、预防疾病,开创了中医药理论中的养生学派。

7. 公元13世纪: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四气调神”的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维护健康的重要性。

8. 公元16世纪:李时中编写《千金方》,总结了前人的治疗经验和草药应用方法,并开创了中医药方剂学的研究。

9. 1929年:中医药科班制度正式设立,标志着中医药专业教育的体系化和正规化。

10.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11. 1956年: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確立。

通过编写《中医药理论演绎》一书,系统总结了中医药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脉络。

12. 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重视中医药的现代化建设。

制定了中医药事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划,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

13. 2004年:中医药进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关注。

14. 2005年:国家卫生部设立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奖”,以表彰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杰出贡献。

中药材的发展历史

中药材的发展历史

中药材的发展历史中药材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历经数千年演变和积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发展历程概述:1. 早期起源阶段:1)草药的使用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商代时期,金文就已经有了“药”字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对草药进行初步的认知和利用。

2)《诗经》及《山海经》等古籍中已包含了多种药物产地、效用以及治疗用途的信息,这表明在西周时期,我国的药物知识已经初具规模。

2. 本草学的建立与发展:1)汉代,中国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编纂完成,收录了365种药物,并提出了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基本理论,为后世本草学奠定了基础。

2)随着医学的发展,唐代政府组织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进一步规范了药材的标准与应用。

3. 宋元明清时期的繁荣:1)宋朝时,《证类本草》等著作丰富了中药的种类和临床应用范围。

2)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是一部集大成之作,该书详尽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收载药物达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极大地推动了中药学的发展。

3)清代及以后,中药研究进一步细化,对药材品质鉴别、炮制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4. 现代发展与创新:1)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材的研究更加科学化、标准化。

从野生采集逐渐过渡到人工种植,质量控制标准不断严格和完善。

2)中医药产业不断发展,建立了中药材市场交易体系,强化了道地药材的概念,推进了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和加工。

3)现代科技手段如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被引入中医药领域,促进了中药成分分析、作用机制解析、新药研发等方面的进步。

总之,中药材的发展历史是与中华文明同步演进的漫长过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学价值,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

中医药的历史发展

中医药的历史发展

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

下面是中医药发展的主要阶段:
起源阶段:中医药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最早的医学文献来自于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其中记载了一些疾病和治疗方法的内容。

经典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医药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这一时期涌现了一些重要的医学经典,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它们成为了后世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宋元明清阶段:宋代(960年-1279年)至清代(1644年-1912年)是中医药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医药理论逐渐完善,医学学派和学说也相继出现。

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医学家和学者,如朱震亨、李时中、张仲景等,他们的著作对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阶段:20世纪初,中医药开始面临现代医学的挑战和影响。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中医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整合。

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一些科学验证和认可,逐渐得到国际上的关注。

总的来说,中医药的历史发展经历了起源、经典、宋元明清和现代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和创新。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医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的发展史中医药的发展史自古以来,中医药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成为了世界医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原始社会中医药自原始社会开始,中医药就开始了它的历史。

当时人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利用各种天然植物、动物来治疗疾病。

对于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等生理过程的认识虽然不是很深刻,但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周朝中医药周朝是中医药的萌芽时期,人们开始探索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并提出了“经络论”、“五脏论”、“六腑论”等经典理论。

在草药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草药开始被用作治疗疾病。

三、春秋战国时期中医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医药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都对中医药进行了研究。

其中,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在药物治疗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汉朝中医药汉朝是中国中医药传统的重要时期,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脉诊、舌诊等诊断方法和肘部曲张、拔罐、针灸等疗法。

五、唐宋时期中医药唐宋时期是中国中医药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个时期中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代岑仲勉编撰的《备急千金要方》综合了前代的中医经验,并增加了许多药方。

宋代苏东坡对中医药的研究贡献巨大,他不仅整理了中医药的药物系统,而且获取了大量的经络、腧穴的知识,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六、明清时期中医药明清时期是中国中医药的成熟阶段,明代李时中彻底破除了“察脉断症”一说,并将“气血津液”理论引入了中医诊疗中。

清代针灸学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王希孟的《针灸甲乙经》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

总体来讲,中医药的发展历程里充满了匠心、经验、智慧和文化的积累,对世界医学史产生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中药传统在大千世界中绽放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发展史1.1. 中药的发展史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炎帝神农氏。

由于中药,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

据考证,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为《神衣本草经》。

该书总结了战国时期的许多用药经验,经秦汉医家不断抄录、增补而成。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著有《名医别录》。

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中药还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几个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利于中药发展的措施,中医药的教育、科研事业也有了空前的发展。

中医药学的中、外交流逐渐增加,近三十年来这种交流尤为频繁。

凡此种种,无不标志着中药科学在社会主义中国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展示了中药事业光辉而广阔的前景。

2.影响中药发展的因素2.1中药开发所存在的问题n中药原料来自自然,又多为人工分散采收、加工,受天气、地域差别及人为影响因素很大;过度开发使一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大宗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不够;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对珍贵的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和栽培还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一些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中药有效成分分析、毒理药效检测、质量检测、包装、贮存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缺乏严格的质量监控标准和良好的监控方法,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性;对人工种植的中草药,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等超标。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中成药的质量。

并且中药现代化程度不高。

虽然传统的中医药煎煮法疗效相对显著,但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大为改变。

并且其有浓重点中药味的汤剂和体积过大的中药丸,而且中药汤剂的煎熬过程和火候也是西方人难以掌握的。

凡此种种都影响中药的发展。

2.2中药行业所存在问题极其措施问题主要有:1.研究能力有限。

我国药用资源丰富,以药用植物为例,有一定应用记载的约有5000余种,但做过一定化学或药学研究的不过20%,研究较深入的不过一、二百种。

在600多种中药中,不少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药物,多数不能跻身国际市场。

2.中药现代化"重两头,轻中间"。

3.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

4.新药研发质量较低。

5.生产装备比较落后。

6.中药出口停滞,国际化程度未有改善。

7.研究经费严重不足。

采取建议:1. 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应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生物技术,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加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开展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和代用品方面的研究;规范道地中药材的种植和经营,实现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商品化生产。

2.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借鉴国际天然药物的发展经验,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质量控制指标和方法,完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3.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提取、纯化和制剂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加快现代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开发新的中药剂型。

争取有2-3个中成药正式进入国际药品市场。

4.加大中药研发的投入,鼓励中药企业和研究机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充分利用股票市场筹集资金,鼓励企业发行债券,吸引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中药行业,培育有潜能的产品。

5.注重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加强中药专业的高等教育,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充实中药生产管理第一线。

6.重视我国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维护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利益。

3.中药的优势3.1中药开发的优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说,现在许多西方专家发现,一些疾病无法仅靠西药的某种单个化学物质去治疗,例如艾滋病,但采用“鸡尾酒疗法”后效果却比较明显。

‘鸡尾酒疗法’与传统中药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提倡多靶点综合治疗。

”陈竺说,当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认同这一做法时,中西药结合的时代就来临了,传统中医药就能被西方国家所接受,中国天然药物的优势可概括为:①中医药理论的优势;②资源优势;③生物具有多样性;④中国特有种属;⑤民间使用基础。

中药真正的优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几千年来的行之有效的复方临床配伍经验、数量众多经临床直接证实有效的中药复方处方及广大人民对中医的认可和中药的使用传统。

中国是中药临床研究开展最优越的地方,这是中国所独有的优势。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西药制药工艺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西药以仿制品居多,没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所以生产企业迫切需要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药。

在中国开发中药新药还是很有优势的,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

因此,只要各相关行业通力合作,建立现代化的中药生产企业,大力开发中药新药,不仅会给商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会为推动我国中药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中药至少在三个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在新药开发上,原料资源、研制费用和开发周期、开发难度与安全性均具西药无可比拟的特色和优势;在用药费用上,中药比西药更经济;在工业生产中,不论是工艺难度,还是设备、能源等的投入,生产中药都比生产生物工程药、化学合成药易行得多”[1]。

中国进入WTO后,为中国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为中国中药在各国的应用带来了更大的空间,是推广中医中药的大好时机。

中国是一个中药生产大国,有丰富的药材资源,是一个非常大的原料市场;我国拥有1万多种可药用的植物,有系统的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浩瀚的医籍文献资源,在民间还有大量的单方、验方中国人应用中药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一个应用中药的大市场[2 ]。

因此,中药开发的优势是必然的,其发展前景也是不可估量的。

3.2中药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拥有完整的中药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医药产业在入世后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优势所在。

因此,对传统中药生产技术进行改造,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已是目前中医药行业的共识。

中药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具体表现在:(一)资源丰富,中药产业初具规模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其总蕴臧量就达850万吨左右,如紫杉醇是从名贵树种红杉树中提取的,而世界范围内的又以我国云南的红杉树树种的紫杉醇含量最高,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每年都要从我国进口大量的紫杉醇;又如目前在世界各国流行的绿色健康药物银杏叶片制剂,其原料为银杏叶,而全球银杏叶用量的90%来自于我国。

中国早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药村出口国。

(二)药品替代优势随着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更为自然的传统医药领域,期望从中寻找出路。

一个回归大自然、崇尚天然药物的潮流正在全球形成。

由于中药迎合了这种回归自然的潮流,而且中药疗效稳定、相对安全以及对一些疑难疾病具有疗效显著的特点。

故而中药不仅在我国卫生保健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和不可取代的作用,而且也有望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和接受,其国际市场前景诱人。

(三)入世后有助于中药国际市场开发(四)世界开始逐步认识并承认中药的合法地位(五)有利的国内产业政策环境(六)OTC市场容量巨大我国的OTC(非处方药物)市场是个极具发展潜力的、需求巨大的新兴药品市场。

在我国,OTC市场需求增长速度最近几年都保持在35%以上。

专家预计,到2010年,OTC市场将占到整个药品市场的50%以上。

OTC市场不仅在我国,在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是未来几年发展最快的市场区域。

所以在OTC市场,中药占据了半壁以上江山。

据统计,在我国现有OTC药品中西药活性成分及复方制剂仅有146种,而中成药却有160种被列入OTC药品目录。

因此,OTC市场将是中药能够保持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4.新技术的加盟纳米技术与基因和网络为21世纪的三大科技革命,其对各个领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药剂型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结合纳米技术将能有效地改善传统中药剂型的弱点,给国内中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其市场前景广泛,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均显著。

所以通过纳米技术提出纳米中药,有关研究表明,一些中药纳米化后,能降低其毒副作用,提高药效和生物利用度,从而降低病人的用药量,大大地节约了有限的中药资源。

因此纳米中药也蕴藏着无限商机、财富和巨大的产业扩张潜力,它还将引起国内外风险投资者的普遍关注。

这不仅可以大大地提高中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加速中药向国际市场进军的步伐,而且还可以对中药的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利用纳米中药技术,来发展新的中药加工方法和新的中药剂型,并可导致单味药或复方药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功效、毒副作用等发生变化:诸如可能出现了缩短药物煎煮时间,提高药物的溶出率;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用药量、节约有限的中药资源;提高中药治疗效果;有利于中药技术标准化和国际化而走向世界;药物的毒副作用可能有相应的变化等。

纳米科学技术被认为是对21世纪一系列高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有极为重要影响的一门热点学科,将成为新世纪主要科技之一。

在药物研究中,纳米球(nanosphere)、纳米囊(nanocapsule)、纳米粒(nanopartlcle)等载药微粒的问世,提高了药物的制剂水平,同时也为纳米中药的研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纳米中药的出现,其新技术及新工艺,一旦用于中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不仅可为制药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造福于患者,而且更有利于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必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要加速这一领域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实现中药现代化作出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