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几何练习题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下册)几何典型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几何典型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几何典型题1. 如图,AC 、BD 相交于点O ,∠A =ABC ,∠DBC =∠D ,BD 平分∠ABC ,点E 在BC 的延长线上。

(1) 求证:CD//AB;(2) 若∠D =38°,求∠ACE 的度数。

2. 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EO ⊥AB ,垂足为O 。

(1) 若∠EOC =35°,求∠EOD 的度数;(2) 若∠AOC+∠BOD =100°,求∠EOD 的度数。

3.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A 、B 的坐标分别是A (-1,0),B (3,0),将线段AB 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线段DC ,点AB 的对就点分别是点D 、C ,连接AD 、BC.(1) 直接写出点C 、D 的坐标; (2) 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3) 点P 为线段BC 上任意一点(与点B 、C 不重合),连接PD 、PO.求证:∠CDP+∠BOP=∠OPD.4. 如图,直接EF 分别与直线AB ,CD 相交于点P 和点Q ,PG 平分∠APQ, QH 平分∠DQP ,并且∠1=∠2,说出图中哪些直线平行。

5. 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

(1) 如图1,若AB//CD ,点P 在AB 、CD 内部,∠B =50°,∠D =30°,求∠BPD 的度数。

(2) 如图2,将点P 移到AB 、CD 外部,则∠BPD 、∠B 、∠D 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结论并加以证6. 如图,方格纸中每个小方格都是长为1个单位的正方形,若学校位置坐标为A (1,2),解答以下问题。

(1) 请在图中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图书馆(B )的位置坐标。

(2) 若体育馆位置坐标为C (-3,3),请在坐标系中标出体育馆的位置,并顺次连接学校、图书馆、体育馆,得到△ABC ,求△ABC 的面积。

7. 如圖,CE ⊥AB 于E ,DF ⊥AB 于F ,AC ∥A CE FB8.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 (-3,3),B (-5,1),C (-2,0),P (a,b )是△ABC 的边AC 上任意一点,△ABC 经过平移后得到△A ’B ’C ’,点P 的对应点为P ’(a+6,b-2). (1) 直接写出点C ’的坐标; (2) 在图中画出△A ’B ’C ’; (3) △AOA ’的面积。

七下数学几何部分期末练习

七下数学几何部分期末练习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几何及概率部分练习题精选1.已知AB∥CD,分别探讨下列四个图形中∠APC和∠PAB、∠PCD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所示的四幅图形,都满足AB∥CD,请在每幅图形中写出∠A、∠C,与∠AEC的数量关系(都指图中小于180°的角),并任选一个完成它的证明过程.3.已知直线AB∥CD,(1)如图1,点E在直线BD上的左侧,直接写出∠ABE,∠CDE和∠BED之间的数量关系是.(2)如图2,点E在直线BD的左侧,BF,DF分别平分∠ABE,∠CDE,直接写出∠BFD和∠BED的数量关系是.(3)如图3,点E在直线BD的右侧BF,DF仍平分∠ABE,∠CDE,那么∠BFD和∠BED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4.如图,AC∥BD,AB∥CD,∠1=∠E,∠2=∠F,AE交CF于点O,试说明:AE⊥CF5.如图所示,△ABC中,AD⊥BC,AE平分∠BAC.(1)若∠B=30°,∠C=70°,求∠DAE的度数;(2)△ABC中,若∠B=α,∠C=β(α<β),请你根据(1)问的结果大胆猜想∠DAE与α,β间的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6.如图,已知直线l1∥l2,l3、l4和l1、l2分别交于点A、B、C、D,点P 在直线l3或l4上且不与点A、B、C、D重合.记∠AEP=∠1,∠PFB=∠2,∠EPF=∠3.(1)若点P在图(1)位置时,求证:∠3=∠1+∠2;(2)若点P在图(2)位置时,请直接写出∠1、∠2、∠3之间的关系;(3)若点P在图(3)位置时,写出∠1、∠2、∠3之间的关系并给予证明.7.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OE⊥CD.(1)若∠BOD=28°,求∠AOE的度数.(2)若OF平分∠AOC,小明经探究发现,当∠BOD为锐角时,∠EOF的度数始终都是∠BOC度数的一半,请你判断他的发现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8.情境观察:如图1,△ABC中,AB=AC,∠BAC=45°,CD⊥AB,AE⊥BC,垂足分别为D、E,CD与AE交于点F.①写出图1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②线段AF与线段CE的数量关系是.问题探究:如图2,△ABC中,∠BAC=45°,AB=BC,AD平分∠BAC,AD⊥CD,垂足为D,AD与BC交于点E.求证:AE=2CD.拓展延伸:如图3,△ABC中,∠BAC=45°,AB=BC,点D在AC上,∠EDC=∠BAC,DE⊥CE,垂足为E,DE与BC 交于点F.求证:DF=2CE.9. 如图,已知∠1+∠2=180°,∠3=∠B,试判断∠AED与∠C的大小关系,并对结论进行说理.10.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高,AM是△ABC外角∠CAE的平分线.(1)用尺规作图方法,作∠ADC的平分线DN;(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和证明)(2)设DN与AM交于点F,判断△AD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11.如图,在△ABC中,∠B=∠C,点F为AC上一点,FD⊥BC于D,过D点作DE⊥AB于E,若∠AFD=158°,求∠EDF的度数12.(1)探究:如图1,求证:∠BOC=∠A+∠B+∠C(2)应用:如图2,∠ABC=100°,∠DEF=130°,求∠A+∠C+∠D+∠F的度数13.已知:如图,在△ABC中,∠ABC=∠ACB,AD⊥BD,AE⊥CE,且AD=AE.求证:△AEC≌△ADB14.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D∥EB,AC=BE,AD=BC,CF平分∠DCE.试探索CF与D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15.如图,在等边△ABC中,点D为AC上一点,CD=CE,∠ACE=60°.(1)求证:△BCD≌△ACE;(2)延长BD交AE于F,连接CF,若AF=CF,猜想线段BF、AF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16.如图,AD是△ABC的中线,BE⊥AD于点E,CF⊥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BE=CF17.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AC上一点,BD=CE,∠1=∠2,试判断BC与AE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8.如图,已知∠MAN=120°,AC平分∠MAN,∠ABC+∠ADC=180°,求证:①DC=BC;②AD+AB=AC19.如图,在△ABC中,AB=CB,∠ABC=90°,D为AB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BC边上,且BE=BD,连结AE、DE、DC.①求证:△ABE≌△CBD;②若∠CAE=30°,求∠BDC的度数.20.如图,点C,E,F,B在同一直线上,点A,D在BC异侧,AB∥CD,AB=CD,请你再添加个条件,使得AE=DF,并说明理.21.已知:如图,△ABC和△EFC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ECF=90°,点E在AB边上.(1)求证:△ACE≌△BCF;(2)若∠BFE=60°,求∠AEC的度数22.已知:∠ACB=90°,AC=BC,AD⊥CM,BE⊥CM,垂足分别为D,E,(1)如图1,①线段CD和BE的数量关系是;②请写出线段AD,BE,D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2)如图2,上述结论②还成立吗?如果不成立,请直接写出线段AD,BE,DE之间的数量关系.23.已知:如图,AE=CF,DE⊥AC,BF⊥AC,垂足分别为E,F,DE=BF.求证:AB∥CD.24.如图,已知AB⊥AC,AB=AC,DE过点A,且CD⊥DE,BE⊥DE,垂足分别为点D,E.求证:△ADC≌△BEA25.如图,△ABC中,AB=BC,∠ABC=90°,F为AB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BC上,且AE=CF(1)求证:△ABE≌△CBF;(2)若∠BAE=25°,求∠ACF的度数.26.在△ABC中,AB=AC,AD⊥BC于D,BE⊥AC于E,AE=BE.求证:(1)∠DAB=∠EBC;(2)AF=2CD.27.如图,AB∥ED,已知AC=BE,且点B、C、D三点共线,若∠E=∠ACB.求证:BC=DE.28.如图,在△ABC和△CED中,AB∥CD,AB=CE,AC=CD.求证:∠B=∠E.29.如图,在△ABC中,AC=BC,∠C=90°,D是AB的中点,DE⊥DF,点E,F分别在AC,BC上,求证:DE=DF30.如图,AB=CB,BE=BF,∠1=∠2,证明:△ABE≌△CBF.31.如图,∠ACB=90°,AC=BC,AD⊥CE,BE⊥CE,垂足分别为D,E.求证:△ACD≌△CBE.32.已知:如图,点A,D,C在同一直线上,AB∥EC,AC=CE,∠B=∠EDC.求证:BC=DE.33.如图,∠BAC=∠DAE,∠ABD=∠ACE,AB=AC.求证:BD=CE.34.如图,D是△ABC的边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DE=FE,FC∥AB,求证:AD=CF.35.阅读发现:(1)如图①,在Rt△ABC和Rt△DBE中,∠ABC=∠DBE=90°,AB=BC=3,BD=BE=1,连结CD,AE.易证:△BCD≌△BAE.(不需要证明)提出问题:(2)在(1)的条件下,当BD∥AE时,延长CD交AE于点F,如图②,求AF的长.解决问题:(3)如图③,在Rt△ABC和Rt△DBE中,∠ABC=∠DBE=90°,∠BAC=∠DEB=30°,连结CD,AE.当∠BAE=45°时,点E到AB的距离EF的长为2,求线段CD的长为36.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点D在BC上,且BD=AC,过点D作DE⊥AB于点E,过点B作CB的垂线,交DE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B=DF.37.如图,已知∠ABC=90°,D是AB延长线上的点,AD=BC,过点A作AF⊥AB,并截取AF=BD,连接DC、DF、CF,求证:FD⊥CD.38.如图,请你在下列各图中,过点P画出射线AB或线段AB的垂线.39.如图(1),由三角形的内角和或外角和可知:∠ABC=∠A+∠C+∠O在图(2)中,直接利用上述的结论探究:①若AD、CD分别平分∠OAB,∠OCB,且∠O=80°∠B=120°,求∠ADC的度数②AD、CD分别平分∠OAB,∠OCB,猜想∠O,∠ABC,∠ADC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40.已知:如图,点B在线段AD上,BC∥DE,AB=ED,BC=DB.求证:∠A=∠E41.如图,在Rt△ABC和Rt△ADE中,AB=AC,AD=AE,CE与BD相交于点M,BD交AC于点N.试猜想BD与CE有何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42.如图,已知CD⊥AB于点D,BE⊥AC于点E,BE,CD交于点O,且OB=OC.求证:AO平分∠BAC43.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AC=90°,点D是BC的中点,点E,F 分别在AB,AC边上,连接DE,DF,∠EDF=90°,求证:BE=AF44.如图:△ABC和△AD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BAC=∠DAE=90°,点B,C,E在同一条直线上,连结DC.(1)请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说明:结论中不得含有未标识的字母);(2)证明:DC⊥BE.45.探究:(1)如图1,在ABC与ADE中,AB=AC,AD=AE,∠BAC=∠DAE=90°,连结BD、CE.请写出图1中所有全等的三角形:(不添加字母).(2)如图2,已知△ABC,AB=AC,∠BAC=90°,l是过A点的直线,CN⊥l,BM⊥l,垂足为N、M.求证:△ABM≌△CAN.解决问题:(3)如图3,已知△ABC,AB=AC,∠BAC=90°,D在边BC上,DA=DE,∠ADE=90°,求证:AC⊥CE.46.已知:如图,EF⊥BC于点F,ED⊥AB于点D交BC于点M,BD=EF.求证:BM=EM47.如图,在△ABC的外部,分别以AB、AC为直角边,点A为直角顶点,作等腰直角△ABD和等腰直角△ACE,CD与BE交于点P.试证:(1)CD=BE;(2)∠BPC=90°48.如图(1),△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AD⊥MN于点D,BE⊥MN于点E.(1)请说明:△ADC≌△CEB.(2)请你探索线段DE,AD,EB间的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其它条件不变,线段DE,AD,EB又有怎样的等量关系(不必说理由).49.(1)如图①∵∠B+∠D+∠1=180°又∵∠1=∠A+∠2∠2=∠C+∠E∴∠A+∠C+∠E+∠B+∠D=180°(2)将图①变形成图②,∠A+∠DBE+∠C+∠D+∠E仍然为180°,请证明这个结论.(3)将图①变形成图③,则∠A+∠B+∠C+∠D+∠E还为180°,请继续证明这个结论.50.如图,在Rt△ABC中,∠ACB=90°,∠A=°,斜边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点F在AC上,点E在BC的延长线上,CE=CF,连接BF,DE.线段DE和BF在数量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51.如图,在△ABC中,AC边的垂直平分线DM交AC于D,BC边的垂直平分线EN交BC于E,DM与EN相交于点F(1)若△CMN的周长为20cm,求AB的长;(2)若∠MFN=70°,求∠MCN的度数52.在△ABC中,AD是高,在线段DC上取一点E,使BD=DE,已知AB+BD=DC,求证:E点在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上53.如图,已知:E是∠AOB的平分线上一点,EC⊥OB,ED⊥OA,C、D是垂足,连接CD,且交OE于点F.(1)求证:OE是CD的垂直平分线.(2)若∠AOB=60°,请你探究OE,EF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54.已知△ABC,∠ACB=90°,AC=4,MN垂直平分AB,且BM=2CM,求CM的长.55.作图题:(不写作法,但必须保留作图痕迹)如图:某地有两所大学和两条相交叉的公路,(点M,N表示大学,AO,BO表示公路).现计划修建一座物资仓库,希望仓库到两所大学的距离相等,到两条公路的距离也相等.你能确定仓库P应该建在什么位置吗?在所给的图形中画出你的设计方案.56.a,b分别代表铁路和公路,点M、N分别代表蔬菜和杂货批发市场.现要建中转站O点,使O点到铁路、公路距离相等,且到两市场距离相等.请用尺规画出O点位置,不写作法,保留痕迹57.△ABC中,DE,FG分别垂直平分边AB,AC,垂足分别为点D,G.(1)如图,①若∠B=30°,∠C=40°,求∠EAF的度数;②如果BC=10,求△EAF的周长;③若AE⊥AF,则∠BAC=°.(2)若∠BAC=n°,则∠EAF= °(用含n代数式表示)58.已知:如图,AB=AE,BC=ED,AF⊥CD且F是CD的中点,求证:∠B=∠E59.已知△ABC中∠BAC=120°,BC=26,AB、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于E、F,与ABAC分别交于点D、G.求:(1)∠EAF的度数.(2)求△AEF的周长60.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AD的垂直平分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FAC=∠B61.已知,如图,P是∠AOB平分线上的一点,PC⊥OA,PD⊥OB,垂足分别C、D,求证:OP是CD的垂直平分线.62如图,在△ABC中,E、F分别是AB、AC上的点,AD平分∠BAC,DE⊥AB,DF⊥AC,求证:AD垂直平分EF.63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A=60°,BD是中线,延长BC至点E,使CE=CD.求证:DB=DE64如图,已知l1,l2分别是△ABC的边AB、BC的垂直平分线,l1与l2相交于点O,试判断线段0A与OC的数量关系65如图,在△ABC中,∠BAC的平分线与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连接BP、CP.试问:∠ABP+∠ACP 的度数是定值吗?请证明你的结论66.图,已知在△ABC中,∠C=90°,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BC于点D.(1)如果∠CAD=20°,求∠B的度数.(2)如果∠CAB=50°,求∠CAD的度数.(3)如果∠CAD:∠DAB=1:2,求∠CAB的度数67.如图,△ABC中,∠B=25°,∠C=40°,AB的垂直平分线DN交BC于D,AC的垂直平分线EF交BC于E,连接AD、AE.求△ADE各内角的度数68. 数学课上,李老师出示了如下的题目:“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AB上,点D在CB的延长线上,且ED=EC,如图,试确定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小敏与同桌小聪讨论后,进行了如下解答:(1)特殊情况,探索结论当点E为AB的中点时,如图1,确定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请你直接写出结论:AE DB(填“>”,“<”或“=”).(2)特例启发,解答题目解:题目中,AE与DB的大小关系是:AE DB(填“>”,“<”或“=”).理由如下:如图2,过点E作EF∥BC,交AC于点F.(请你完成以下解答过程)(3)拓展结论,设计新题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直线AB上,点D在直线BC上,且ED=EC.若△ABC的边长为1,AE=2,求CD 的长(请你直接写出结果).69.如图,在△ABC中,DM、EN分别垂直平分AC和BC,交AB于M、N两点,DM与EN相交于点F.(1)若△CMN的周长为15cm,求AB的长;(2)若∠MFN=70°,求∠MCN的度数.70.如图,在△ABC中,DM、EN分别垂直平分AC和BC,交AB于M、N,(1)若△CMN的周长为21cm,求AB的长;(2)若∠MCN=50°,求∠ACB的度数.71.已知:如图,AB比AC长2cm,BC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交BC于点E,△ACD的周长是14cm,求AB和AC的长.72.已知:如图,在△ABC中,∠BAC=120°,若PM、QN分别垂直平分AB、AC.(1)求∠PAQ的度数;(2)如果BC=10cm,求△APQ的周长.73.△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三角形外一动点,满足∠ADB=60°.(1)如图①,当D点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时,求证:DA+DC=DB;(2)如图②,当D点不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时,(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74.如图,已知∠AOB=30°,P是∠AOB平分线上一点,CP∥OB,交OA于点C,PD⊥OB,垂足为点D,且PD=2,求PC的长.75.如图,已知∠1=∠2,P为BN上的一点,PF⊥BC于F,PA=PC.求证:∠PCB+∠BAP=180°.76.如图,AP,CP分别是△ABC外角∠MAC和∠NCA的平分线,它们交于点P.求证:BP为∠MBN的平分线77.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F⊥AB,垂足为F,DE=DG,△ADG和△AED的面积分别为49和40,求△EDF的面积为多少?78.如图,DE⊥AB于E,DF⊥AC于F,若BD=CD、BE=CF.(1)求证:AD 平分∠BAC ;(2)直接写出AB+AC 与AE 之间的等量关系.79.如图所示,已知∠B=∠C=90°,DM 平分∠ADC ,AM 平分∠DAB ,求证:M 是BC 的中点.80.已知:∠AOB=90°,OM 是∠AOB 的平分线,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P 在射线OM 上滑动,两直角边分别与OA 、OB 交于C 、D ,PC 和PD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81.如图,在△ABC 中,∠ACB=3∠B ,∠1=∠2,CD ⊥AD 于D ,求证:AB-AC=2CD82.如图,在△ABC 中,已知AD 平分∠BAC ,过AD 上一点P 作EF ⊥AD ,交AB 于E 、交AC 于F ,交BC 延长线于M ,则有正确结论:∠M=21(∠ACB-∠B ).请说明理由 83.如图,AD ∥BC ,∠DAB 的平分线与∠CBA 的平分线交于点P ,过点P 的直线垂直于AD ,垂足为D ,交BC 于点C .试问:点P 是线段CD 的中点吗为什么84.如图,在△ABC 中,D 为BC 中点,DE ⊥BC 交∠BAC 的平分线AE 于E ,EF ⊥AB 于F ,EG ⊥AC 交AC 的延长线于G ,求证:BF=CG85.观察、猜想、探究:在△ABC 中,∠ACB=2∠B.(1)如图①,当∠C=90°,AD 为∠BAC 的角平分线时,求证:AB=AC+CD ;(2)如图②,当∠C≠90°,AD 为∠BAC 的角平分线时,线段AB 、AC 、CD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3)如图③,当AD 为△ABC 的外角平分线时,线段AB 、AC 、CD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你的猜想给予证明.86.(1)如图1,在△ABC 中,∠ABC 的平分线BF 交AC 于F ,过点F 作DF ∥BC ,求证:BD=DF .(2)如图2,在△ABC 中,∠ABC 的平分线BF 与∠ACB 的平分线CF 相交于F ,过点F 作DE ∥BC ,交直线AB 于点D ,交直线AC 于点E .那么BD ,CE ,DE 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并证明这种关系.(3)如图3,在△ABC 中,∠ABC 的平分线BF 与∠ACB 的外角平分线CF 相交于F ,过点F 作DE ∥BC ,交直线AB 于点D ,交直线AC 于点E .那么BD ,CE ,DE 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87.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装有2个红球、1个黄球和若干个绿球(除颜色不同外其余都相同),若从中任1意摸出1个球是绿球的概率是4(1)求口袋中绿球的个数;(2)若第一次从口袋中任意摸出1个球,放回搅匀,第二次再摸出1个球,用列表或画树状图方法写出所有可能性,并求出刚好摸到一个红球和一个绿球的概率88.在一个不透明的布口袋里装着白、红、黑三种颜色的小球,它们除颜色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区别,其中有白球3只、红球2只、黑球1只.袋中的球已经搅匀.(1)随机地从袋中取出1只球,求取出的球是黑球的概率;(2)若取出的第1只球是红球,将它放在桌上,然后从袋中余下的球中再随机地取出1只球,这时取出的球还是红球的概率是多少?89.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装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球若干个(除颜色外其余都相同),其中红球12个,蓝球1个.若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它是蓝球的概率为4(1)求袋中黄球的个数;(2)第一次任意摸出一个球(不放回),第二次再摸出一个球,求两次摸到球的颜色是红色与黄色这种组合(不考虑红、黄球顺序)的概率.90.将6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分装在甲、乙两个不透明的口袋中,甲袋中有3个球,分别标有数字1、3、5;乙袋中有3个球,分别标有数字2、4、6,从甲、乙两个口袋中各随机摸出一个球.(1)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求摸出的两个球上数字之和为5的概率;(2)摸出的两个球上数字之和为多少时的概率最大?。

七年级数学下几何与代数练习题

七年级数学下几何与代数练习题

七年级数学下几何与代数练习题
练一(几何)
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2, 3)和B(6, 5)是两个点,求线段AB的长度。

2. 勾股定理: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长分别为3cm和4cm,求斜边的长度。

3. 一个平面上有一个正方形,已知其边长为5cm,求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练二(代数)
1. 已知x = 2,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a) 2x^2 - 3x + 1
b) x^3 - 4x^2 + 5x - 2
2. 已知y = -3,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a) 3y^2 + 2y - 1
b) y^3 - 2y^2 - 3y + 4
3. 计算下列代数式的值:
a) 2(x + 3) - 3
b) 4(x - 2)^2 + 2(x - 2) + 1
练三(几何与代数综合)
1.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为10cm,其中一条直角边的长
度为6cm,求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2. 设正方形的周长为20cm,求正方形的面积。

3. 如果一个矩形的长是5cm,宽是3cm,求矩形的周长和面积。

练四(几何与代数综合)
1.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为13cm,其中一条直角边的长
度为5cm,求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2. 计算下列代数式的值:
a) (x + 3)(x - 2)
b) (2x + 1)^2
3. 如果一个矩形的长是7cm,宽是4cm,求矩形的周长和面积。

初一下册几何练习题[精选五篇]

初一下册几何练习题[精选五篇]

初一下册几何练习题[精选五篇]第一篇:初一下册几何练习题初一下册几何练习题1.如图1,推理填空:(1)∵∠A =∠(已知),A∴AC∥ED();(2)∵∠2 =∠(已知),2∴AC∥ED();(3)∵∠A +∠= 180°(已知),B D C∴AB∥FD();图1(4)∵∠2 +∠= 180°(已知),∴AC∥ED ();2.如图9,∠D =∠A,∠B=∠FCB,求证:ED∥CF.DFB图23.如图3,∠1∶∠2∶∠3 = 2∶3∶4,∠AFE =60°,∠BDE =120°,写出图中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3C图24.如图4,直线AB、CD被EF所截,∠1 =∠2,∠CNF =∠BME。

求证:AB∥CD,MP∥NQ.EBPDQ F图45.如图5,已知∠ABE +∠DEB = 180°,∠1 =∠2,求证:∠F =∠G.A CFD图5(第1页,共3页)6.如图10,DE∥BC,∠D∶∠DBC = 2∶1,∠1 =∠2,求∠DEB 的度数.EB C图67.如图11,已知AB∥CD,试再添上一个条件,使∠1 =∠2成立.(要求给出两个以上答案,并选择其中一个加以证明)BEC D图78.如图12,∠ABD和∠BDC的平分线交于E,BE交CD于点F,∠1 +∠2 = 90°.求证:(1)AB∥CD;(2)∠2 +∠3 = 90°.B AD C F9.已知:如图:∠AHF+∠FMD=180°,GH平分∠AHM,MN平分∠DMH。

求证:GH∥MN。

图9 10.已知:如图,求证:EC∥DF.(第2页,共3页)图8,且.11.如图,∠B=∠E,AB=EF,BD=EC,那么△ABC与△FED全等吗?为什么?.12.如图, 已知点A、C、B、D在同一直线上, AM=CN, BM=DN, ∠M=∠N, 试说明: AC=BD.13.如图所示, 已知AB=DC, AE=DF, CE=BF, 试说明: AF=DE.14.11、如图,在△ABC和△DBC中,∠1=∠2,∠3=∠4,P是BC上任一点。

初一几何题

初一几何题

初一几何题第一篇:初一几何题初一几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2分)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棱柱的侧面可以是三角形BC、正方体的各条棱都相等D、棱柱的各条棱都相等2.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面不可能是()A、梯形B、五边形C、六边形D、圆3.下列立体图形中,有五个面的是()A、四棱锥B、五棱锥C、四棱柱D、五棱柱4.一个正方体,六个面上分别写着六个连续的整数的一个数字,且每个相对面上的两个数之和相等,如图所示,你能看到的数为7、10、11,则六个整数的和为()A、51B、52C、57D、585.如图中是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有()个A、2个B、3个C、4个D、5个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②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③将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线段的中点④用5倍放大镜看一个20º的角,看到的是100º的角A、4B、3C、2D、17、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射线是直线的一半;B、若线段AB=BC,则B是线段AC的中点;C、两点之间,只有线段最短;D、把角平分的直线是这角的平分线.8、已知BD为∠ABC的平分线,则∠ABD=A、∠ACB,B、∠BCD,C、∠DBC,D、以上都不对9、∠a的四等分线的条数为()A、2条B、3条C、4条D、无数条10、线段AB=9cm,C、D为AB的三等分点,则CD=()A、6cm2B、3cmC、92cm D、以上都不对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AP=AB,则P是AB的中点;B、若AB=2PB,则P是AB的中点;2ABC、若AP=PB,则P是AB的中点;D、若AP=PB=,则P是AB的中点;12、如果在一条直线上得到10条不同的线段,那么在这条直线上至少要选用()个不同的点A、20B、10C、7D、513.平面内两两相交的6条直线,其交点个数最少为m个,最多为n个,则m+n=()A、12B、16C、20D、以上都不对14.已知x,y都是钝角的度数,甲、乙、丙、丁计算(x+y)的结果依次为500,260,720,900,其中只有61一个正确的结果,那么算得结果正确的是()A、甲B、乙C、丙D、丁 15.如图,已知A、B、C、D、E五点A D C E 在同一直线上,D点是线段AB的中点,点E是线段BC的中点,若线段AC=12,则线段DE等于()BA、10B、8C、6D、416.如右图所示,C是线段AD上任意两点,M是AB的中点,N是CD中点,若MN=a,BC=b,则线段AD的长是()DA2(a-b)B2a-bCa+bDa-b17.如图,∠1=15︒,∠AOC=90︒,点B、O、D在同一直线上,CB则∠2的度数为()A. 75︒B.15︒C.105︒D.165︒ D2OA18.在海上,灯塔位于一艘船的北偏东40度方向,那么这艘船位于这个灯塔的()A 南偏西50度方向B南偏西40度方向C 北偏东50度方向D北偏东40度方向19、一个角的余角是它的补角的,则这个角为()31(A)22.5°(B)45°(C)50°(D)135°20、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50°,那么这个角的余角的度数是()A30° B60°C90°D120°21、已知∠1和∠2互补,且∠1>∠2,那么∠2与012(∠1—∠2)的关系是()A、互余B、互补C、和为45D、差为22.5022、五位老朋友a、b、c、d、e在公园聚会,见面时候握手致意问候,已知a握了4次,b握了1次,c 握了3次,d握了2次,到目前为止,e握了()次。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几何大题证明必考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几何大题证明必考题

图①DA EC BFl图②ABE F ClD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几何大题证明必考题精选类型一、正方形中三角形全等与线段长度之间的关系例1、如图①,直线l 过正方形ABCD 的顶点B ,A 、C 两顶点在直线l 同侧,过点A 、C 分别作AE ⊥直线l 、CF ⊥直线l . (1)试说明:EF =AE +CF ;(2)如图②,当A 、C 两顶点在直线l 两侧时,其它条件不变,猜想EF 、AE 、CF 满足什么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答案,不必说明理由).练习: 如图,△ABC 中,AB=AC ,∠BAC =90°.(1)过点A 任意一条直线l (l 不与BC 相交),并作B D ⊥l ,C E ⊥l ,垂足分别为D 、E .度量BD 、CE 、DE ,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试对这种关系说明理由; (2)过点A 任意作一条直线l (l 与BC 相交),并作B D ⊥l ,C E ⊥l ,垂足分别为D 、E .度量BD 、CE 、DE ,你发现经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试对这种关系说明理由.例2、已知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90º。

如图,正方形ABCD 和正方形AEFG 有一个公共点A ,点G 、E 分别在线段AD 、AB 上。

A E B 图1D CG FA BD CG FE图2(1)如图1, 连结DF 、BF ,说明:DF =BF ; (2)若将正方形AEFG 绕点A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连结DG ,在旋转的过程中,你能否找到一条长度与线段DG 的长始终相等的线段?并以图2为例说明理由。

练习: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CD 在正方形ECGF 的边CE 上,B 、C 、G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且边长分别为2和3,在BG 上截取GP =2,连结AP 、PF. (1)观察猜想AP 与PF 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2)图中是否存在通过旋转、平移、反射等变换能够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若存在,请说明变换过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把这个图形沿着PA 、PF 剪成三块,请你把它们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在原图上画出示意图,并请求出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附加:如图,△ABC 与△ADE 都是等边三角形,连结BD 、CE(1)BD 与CE 相等吗?请说明理由.A BCFDE GP32B(2)你能求出BD与CE的夹角∠BFC的度数吗?(3)若将已知条件改为: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EFG都是正方形,连结BE、DG交点记为点M(如图).请直接写出线段BE和DGF例3、正方形四边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90o.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在直线MN 的上方,BC在直线MN上,点E是直线MN上一点,以AE为边在直线MN的上方作正方形AEFG.(1)如图1,当点E在线段BC上(不与点B、C重合)时:①判断△ADG与△ABE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②过点F作FH⊥MN,垂足为点H,观察并猜测线段BE与线段CH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当点E在射线CN上(不与点C重合)时:①判断△ADG与△ABE是否全等,不需说明理由;②过点F 作FH ⊥MN ,垂足为点H ,已知GD =4,求△CFH 的面积.练习: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G 是CD 边上的一个点(点G 与C 、D 不重合),以CG 为一边作正方形CEFG ,连结BG ,DE .(1)如图1,说明BG= DE 的理由(2)将图1中的正方形CEFG 绕着点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任意角度 ,得到如图2.请你猜想①BG= DE 是否仍然成立?②BG 与DE 位置关系?并选取图2验证你的猜想.图 2FG DA图 1FDA类型二、探究题例1、如图,已知等边△A B C 和点P ,设点P 到△A B C 三边A B 、A C 、B C (或其延长线)的距离分别为h 1、h 2、h 3,△A B C 的高为h .在图(1)中,点P 是边B C 的中点,此时h 3=0,可得结论:h h h h =++321. 在图(2)--(5)中,点P 分别在线段M C 上、M C 延长线上、△A B C 内、△A B C 外.(1)请探究:图(2)--(5)中, h 1、h 2、h 3、h 之间的关系;(直接写出结论)(2)证明图(2)所得结论; (3)证明图(4)所得结论.(4)(附加题2分)在图(6)中,若四边形R B C S 是等腰梯形,∠B =∠C =60o ,R S =n ,B C =m ,点P 在梯形内,且点P 到四边B R 、R S 、S C 、C B 的距离分别是h 1、h 2、h 3、h 4,桥形的高为h ,则h 1、h 2、h 3、h 4、h 之间的关系为: ;图(4)与图(6)中的等式有何关系?ABC DEPM(3)ABCDE (2)ABCD EM (P )(1)练习:1、如图,在△ABC 中,AB=AC ,P 为底边上任意一点,PE ⊥AB ,PF ⊥AC ,BD ⊥AC.(1)求证:PE+PF=BD ;(2)若点P 是底边BC 的延长线上一点,其余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说明理由;如果不成立,请画出图形,并探究它们的关系.CBAPDE2、如图,已知△ABC 三边长相等,和点P ,设点P 到△ABC 三边AB 、AC 、BC (或其延长线)的距离分别为h 1、h 2、h 3,△ABC 的高为h .在图(1)中, 点P 是边BC 的中点,由S △ABP+S △ACP=S △ABC 得,h BC h AC h AB ⋅=⋅+⋅21212121可得h h h =+21又因为h 3=0,所以:h h h h =++321.图(2)~(5)中,点P 分别在线段MC 上、MC 延长线上、△ABC 内、△ABC 外.(1)请探究:图(2)~(5)中, h 1、h 2、h 3、h 之间的关系;(直接写出结论)⑵ ⑶ ⑷ ⑸ (2)说明图(2)所得结论为什么是正确的; (3)说明图(5)所得结论为什么是正确的.ABC DEP ABCDEPM(3)ABCDE P M (2)ABCDEM (P )(1)ABCDEP M(5)FC B E 例2、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将一块含30o 角的直角三角板DEF 如图1放置,当点E 与点B 重合时,点A 恰好落在三角板的斜边DF 上. (1)AC=CF 吗? 为什么?(2)让三角板在BC 上向右平行移动,在三角板平行移动的过程中,(如图2)是否存在与线段EB 始终相等的线段(设AB ,AC 与三角板斜边的交点分别为G ,H )?如果存练习:1、如图1,一等腰直角三角尺GEF (∠EGF=90°,∠GEF=∠GFE=45°,GE=GF )的两条直角边与正方形ABCD 的两条边分别重合在一起.现正方形ABCD 保持不动,将三角尺GEF 绕斜边EF 的中点O (点O 也是BD 中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如图2,当EF 与AB 相交于点M ,GF 与BD 相交于点N 时,通过观察或测量BM ,FN 的长度,猜想BM ,FN 相等吗?并说明理由;(2)若三角尺GEF 旋转到如图3所示的位置时,线段FE 的延长线与AB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M ,线段BD 的延长线与GF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N ,此时,(1)中的猜想还成立C图1吗?请说明理由.2、已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M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直角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经过点A ,且60º角的顶点E 在BC 上滑动,(点E 不与点B 、C 重合),斜边∠ACM 的平分线CF 交于点F(1)如图(1)当点B 在BC 边得中点位置时(6分) ○1猜想AE 与BF 满足的数量关系是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四种几何模型》专项练习题-附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四种几何模型》专项练习题-附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四种几何模型》专项练习题-附含答案类型一、猪脚模型例.问题情境:如图① 直线AB CD ∥ 点E F 分别在直线AB CD 上.(1)猜想:若1130∠=︒ 2150∠=︒ 试猜想P ∠=______°;(2)探究:在图①中探究1∠ 2∠ P ∠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3)拓展:将图①变为图② 若12325∠+∠=︒ 75EPG ∠=︒ 求PGF ∠的度数. 【答案】(1)80︒(2)36012P ∠=︒-∠-∠;证明见详解(3)140︒【详解】(1)解:如图过点P 作MN AB ∥∵AB CD ∥∵AB MN CD ∥∥.∵1180EPN ∠+∠=︒2180FPN ∠+∠=︒.∵1130∠=︒ 2150∠=︒∵12360EPN FPN ∠+∠+∠+∠=︒∵36013015080EPN FPN ∠+=︒-︒-︒=︒.∵P EPN FPN ∠=∠+∠∵∵P =80°.故答案为:80︒;(2)解:36012P ∠=︒-∠-∠ 理由如下:如图过点P 作MN AB ∥∵AB CD ∥∵AB MN CD ∥∥.∵1180EPN ∠+∠=︒2180FPN ∠+∠=︒.∵12360EPN FPN ∠+∠+∠+∠=︒∵EPN FPN P ∠+∠=∠36012P ∠=︒-∠-∠.(3)如图分别过点P 、点G 作MN AB ∥、KR AB ∥∵AB CD ∥∵AB MN KR CD ∥∥∥.∵1180EPN ∠+∠=︒180NPG PGR ∠+∠=︒2180RGF ∠+∠=︒.∵12540EPN NPG PGR RGF ∠+∠+∠+∠++∠=︒∵75EPG EPN NPG ∠=∠+∠=︒PGR RGF PGF ∠+∠=∠12325∠+∠=︒∵12540PGF EPG ∠+∠+∠+∠=︒∵54032575140PGF ∠=︒-︒-︒=︒故答案为:140︒.【变式训练1】已知直线a b ∥ 直线EF 分别与直线a b 相交于点E F 点A B 分别在直线a b 上 且在直线EF 的左侧 点P 是直线EF 上一动点(不与点E F 重合)设∵P AE =∵1 ∵APB =∵2 ∵PBF =∵3.(1)如图1 当点P 在线段EF 上运动时 试说明∵1+∵3=∵2;(2)当点P 在线段EF 外运动时有两种情况.①如图2写出∵1 ∵2 ∵3之间的关系并给出证明;②如图3所示 猜想∵1 ∵2 ∵3之间的关系(不要求证明).【答案】(1)证明见详解(2)①312∠=∠+∠;证明见详解;②123∠=∠+∠;证明见详解【详解】(1)解:如图4所示:过点P 作PC a ∥∵a b ∥∵PC a b ∥∥∵1APC ∠=∠ 3BPC ∠=∠∵2APC BPC ∠=∠+∠∵213∠=∠+∠;(2)解:①如图5过点P 作PC a ∥∵a b ∥∵PC a b ∥∥∵3BPC ∠=∠ 1APC ∠=∠∵2BPC APC ∠=∠+∠∵312;②如图6过点P 作PC a ∥∵a b ∥∵PC a b ∥∥∵1APC ∠=∠ 3BPC ∠=∠∵2APC BPC ∠=∠+∠∵123∠=∠+∠.【变式训练2】阅读下面内容 并解答问题.已知:如图1 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点E F .BEF ∠的平分线与DFE ∠的平分线交于点G .(1)求证:EG FG ⊥;(2)填空 并从下列①、②两题中任选一题说明理由.我选择 题.①在图1的基础上 分别作BEG ∠的平分线与DFG ∠的平分线交于点M 得到图2 则EMF ∠的度数为 .②如图3 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点E F .点O 在直线AB CD 之间 且在直线EF 右侧 BEO ∠的平分线与DFO ∠的平分线交于点P 则EOF ∠与EPF ∠满足的数量关系为 . GH ABAB CD AB GH CD ∴BEG EGH DFG FGH ∠∠∠∠∴==,180BEF DFE ∴∠+∠=︒EG 平分GEB ∴∠=GEB ∴∠+在EFG ∆中EGF ∴∠=EM 平分BEM ∴∠45EMF BEM MFD ∴∠=∠+∠=︒故答案为:45︒;②结论:2EOF EPF ∠=∠.理由:如图3中 由题意 EOF BEO DFO ∠=∠+∠ EPF BEP DFP ∠=∠+∠PE 平分BEO ∠ PF 平分DFO ∠2BEO BEP ∴∠=∠ 2DFO DFP ∠=∠2EOF EPF ∴∠=∠故答案为:2EOF EPF ∠=∠.【变式训练3】如图:(1)如图1 AB CD ∥ =45ABE ∠︒ 21CDE ∠=︒ 直接写出BED ∠的度数.(2)如图2 AB CD ∥ 点E 为直线AB CD 间的一点 BF 平分ABE ∠ DF 平分CDE ∠ 写出BED ∠与F ∠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3 AB 与CD 相交于点G 点E 为BGD ∠内一点 BF 平分ABE ∠ DF 平分CDE ∠ 若60BGD ∠=︒ 95BFD ∠=︒ 直接写出BED ∠的度数. 【答案】(1)∵BED =66°;(2)∵BED =2∵F 见解析;(3)∵BED 的度数为130°.【详解】(1)解:(1)如图 作EF ∵AB∵直线AB ∵CD∵EF ∵CD∵∵ABE =∵1=45° ∵CDE =∵2=21°∵∵BED =∵1+∵2=66°;(2)解:∵BED =2∵F理由是:过点E作EG∥AB延长DE交BF于点H∵AB∥CD∵AB∥CD∥EG∵∵5=∵1+∵2∵6=∵3+∵4又∵BF平分∵ABE DF平分∵CDE∵∵2=∵1∵3=∵4则∵5=2∵2∵6=2∵3∵∵BED=2(∵2+∵3)又∵F+∵3=∵BHD∵BHD+∵2=∵BED∵∵3+∵2+∵F=∵BED综上∵BED=∵F+12∵BED即∵BED=2∵F;(3)解:延长DF交AB于点H延长GE到I∵∵BGD=60°∵∵3=∵1+∵BGD=∵1+60° ∵BFD=∵2+∵3=∵2+∵1+60°=95°∵∵2+∵1=35° 即2(∵2+∵1) =70°∵BF平分∵ABE DF平分∵CDE∵∵ABE=2∵2∵CDE=2∵1∵∵BEI=∵ABE +∵BGE=2∵2+∵BGE∵DEI=∵CDE+∵DGE=2∵1+∵DGE ∵∵BED=∵BEI+∵DEI=2(∵2+∵1)+( ∵BGE+∵DGE)=70°+60°=130°∵∵BED的度数为130°.类型二、铅笔模型例.问题情景:如图1 AB ∵CD ∵P AB =140° ∵PCD =135° 求∵APC 的度数.(1)丽丽同学看过图形后立即口答出:∵APC =85° 请补全她的推理依据.如图2 过点P 作PE ∵AB因为AB ∵CD 所以PE ∵CD .( )所以∵A +∵APE =180° ∵C +∵CPE =180°.( )因为∵P AB =140° ∵PCD =135° 所以∵APE =40° ∵CPE =45°∵APC =∵APE +∵CPE =85°.问题迁移:(2)如图3 AD ∵BC 当点P 在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 ∵ADP =∵α ∵BCP =∵β 求∵CPD 与∵α、∵β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 如果点P 在A 、B 两点外侧运动时(点P 与点A 、B 、O 三点不重合) 请直接写出∵CPD 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答案】(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或平行公理推论)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2)CPD αβ∠=∠+∠ 理由见解析;(3)CPD βα∠=∠-∠或CPD αβ∠=∠-∠【详解】解:(1)如图2 过点P 作PE ∵AB因为AB ∵CD 所以PE ∵CD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所以∵A +∵APE =180° ∵C +∵CPE =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因为∵P AB=140° ∵PCD=135°所以∵APE=40° ∵CPE=45°∵APC=∵APE+∵CPE=85°.故答案为: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CPD=∵α+∵β理由如下:如图3所示过P作PE∵AD交CD于E∵AD∵BC∵AD∵PE∵BC∵∵α=∵DPE∵β=∵CPE∵∵CPD=∵DPE+∵CPE=∵α+∵β;(3)当P在BA延长线时如图4所示:过P作PE∵AD交CD于E同(2)可知:∵α=∵DPE∵β=∵CPE∵∵CPD=∵β-∵α;当P在AB延长线时如图5所示:同(2)可知:∵α=∵DPE∵β=∵CPE∵∵CPD=∵α-∵β.综上所述∵CPD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CPD=∵β-∵α或∵CPD=∵α-∵β.【变式训练1】已知直线AB∥CD(1)如图(1)点G为AB、CD间的一点联结AG、CG.若∵A=140° ∵C=150° 则∵AGC 的度数是多少?(2)如图(2)点G为AB、CD间的一点联结AG、CG.∵A=x° ∵C=y° 则∵AGC的度数是多少?(3)如图(3)写出∵BAE、∵AEF、∵EFG、∵FGC、∵GCD之间有何关系?直接写出结论.【答案】(1)70°;(2)∵AGC=(x+y)°;(3)∵BAE+∵EFG+∵GCD=∵AEF+∵FGC.【详解】解:(1)如图过点G作GE∥AB∵AB∥GE∵∵A+∵AG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A=140°∵∵AGE=40°.∵AB∥GE AB∥CD∵GE∥CD.∵∵C+∵CG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C=150°∵∵CGE=30°.∵∵AGC=∵AGE+∵CGE=40°+30°=70°.(2)如图过点G作GF∥AB∵AB∥GF∵∵A=AG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B∥GF AB∥CD∵GF∥CD.∵∵C=∵CGF.∵∵AGC=∵AGF+∵CGF=∵A+∵C.∵∵A=x° ∵C=y°∵∵AGC=(x+y)°.(3)如图所示过点E作EM∥AB过点F作FN∥AB过点G作GQ∥CD∵AB∥CD∵AB∥EM∥FN∥GQ∥CD.∵∵BAE=∵AEM∵MEF=∵EFN∵NFG=∵FGQ∵QGC=∵G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EF=∵BAE+∵EFN∵FGC=∵NFG+GCD.∵∵EFN+∵NFG=∵EFG∵∵BAE+∵EFG+∵GCD=∵AEF+∵FGC.【变式训练2】问题情境:如图1 AB∵CD∵P AB=130° ∵PCD=120° 求∵APC度数.思路点拨:小明的思路是:如图2 过P作PE∵AB通过平行线性质可分别求出∵APE、∵CPE的度数从而可求出∵APC的度数;小丽的思路是:如图3 连接AC通过平行线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可求出∵APC的度数;小芳的思路是:如图4 延长AP交DC的延长线于E通过平行线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的相关知识可求出∵APC的度数.问题解决:请从小明、小丽、小芳的思路中任选一种思路进行推理计算你求得的∵APC的度数为°;问题迁移:(1)如图5 AD∵BC点P在射线OM上运动当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ADP=∵α ∵BCP=∵β.∵CPD、∵α、∵β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在(1)的条件下如果点P在A、B两点外侧运动时(点P与点A、B、O三点不重合)请你直接写出∵CPD、∵α、∵β间的数量关系.【答案】问题解决:110°;问题迁移:(1)∵CPD=∵α+∵β 理由见解析;(2)∵CPD=∵β﹣∵α 理由见解析【详解】解:小明的思路:如图2 过P作PE∵AB∵AB∵CD∵PE∵AB∵CD∵∵APE=180°﹣∵A=50° ∵CPE=180°﹣∵C=60°∵∵APC=50°+60°=110°故答案为:110;(1)∵CPD=∵α+∵β 理由如下:如图5 过P作PE∵AD交CD于E∵AD∵BC∵AD∵PE∵BC∵∵α=∵DPE∵β=∵CPE∵∵CPD=∵DPE+∵CPE=∵α+∵β;(2)当P在BA延长线时∵CPD=∵β﹣∵α;理由:如图6 过P作PE∵AD交CD于E∵AD∵BC∵AD∵PE∵BC∵∵α=∵DPE∵β=∵CPE∵∵CPD=∵CPE﹣∵DPE=∵β﹣∵α;当P在BO 之间时 ∵CPD =∵α﹣∵β.理由:如图7 过P 作PE ∵AD 交CD 于E∵AD ∵BC∵AD ∵PE ∵BC∵∵α=∵DPE ∵β=∵CPE∵∵CPD =∵DPE ﹣∵CPE =∵α﹣∵β.类型三、锄头模型例.已知 AB ∵CD .点M 在AB 上 点N 在CD 上.(1)如图1中 ∵BME 、∵E 、∵END 的数量关系为: ;(不需要证明) 如图2中 ∵BMF 、∵F 、∵FND 的数量关系为: ;(不需要证明)(2)如图3中 NE 平分∵FND MB 平分∵FME 且2∵E +∵F =180° 求∵FME 的度数;(3)如图4中 ∵BME =60° EF 平分∵MEN NP 平分∵END 且EQ ∵NP 则∵FEQ 的大小A BC D P123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化求出∵FEQ的度数.【答案】(1)∵BME=∵MEN﹣∵END;∵BMF=∵MFN+∵FND;(2)120°;(3)不变30°【详解】解:(1)过E作EH∵AB如图1∵∵BME=∵MEH∵AB∵CD∵HE∵CD∵∵END=∵HEN∵∵MEN=∵MEH+∵HEN=∵BME+∵END即∵BME=∵MEN﹣∵END.如图2 过F作FH∵AB∵∵BMF=∵MFK∵AB∵CD∵FH∵CD∵∵FND=∵KFN∵∵MFN=∵MFK﹣∵KFN=∵BMF﹣∵FND即:∵BMF=∵MFN+∵FND.故答案为∵BME=∵MEN﹣∵END;∵BMF=∵MFN+∵FND.(2)由(1)得∵BME=∵MEN﹣∵END;∵BMF=∵MFN+∵FND.(2)观察图(2)已知AB∵CD猜想图中的∵BPD与∵B、∵D的关系并说明理由.(3)观察图(3)和(4)已知AB∵CD猜想图中的∵BPD与∵B、∵D的关系不需要说明理由.【答案】(1)∵B+∵BPD+∵D=360° 理由见解析;(2)∵BPD=∵B+∵D理由见解析;(3)∵BPD=∵D-∵B或∵BPD=∵B-∵D理由见解析【详解】解:(1)如图(1)过点P作EF∵AB∵∵B+∵BPE=180°∵AB∵CD EF∵AB∵EF∵CD∵∵EPD+∵D=180°∵∵B+∵BPE+∵EPD+∵D=360°∵∵B+∵BPD+∵D=360°.(2)∵BPD=∵B+∵D.理由:如图2 过点P作PE∵AB∵AB∵CD∵PE∵AB∵CD∵∵1=∵B∵2=∵D∵∵BPD=∵1+∵2=∵B+∵D.(3)如图(3)∵BPD=∵D-∵B.理由:∵AB∵CD∵∵1=∵D∵∵1=∵B+∵BPD∵∵D=∵B+∵BPD即∵BPD=∵D-∵B;如图(4)∵BPD=∵B-∵D.理由:∵AB ∵CD∵∵1=∵B∵∵1=∵D +∵BPD∵∵B =∵D +∵BPD即∵BPD =∵B -∵D .【变式训练2】已知//AM CN 点B 为平面内一点 AB BC ⊥于B .(1)如图1 点B 在两条平行线外 则A ∠与C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 (2)点B 在两条平行线之间 过点B 作BD AM ⊥于点D . ①如图2 说明ABD C ∠=∠成立的理由;②如图3 BF 平分DBC ∠交DM 于点,F BE 平分ABD ∠交DM 于点E .若180,3FCB NCF BFC DBE ∠∠∠∠+=︒= 求EBC ∠的度数.【答案】(1)∵A +∵C =90°;(2)①见解析;②105°【详解】解:(1)如图1 AM 与BC 的交点记作点O∵AM ∵CN∵∵C =∵AOB∵AB ∵BC∵∵A +∵AOB =90°∵∵A +∵C =90°;(2)①如图2 过点B作BG∵DM∵BD∵AM∵DB∵BG∵∵DBG=90°∵∵ABD+∵ABG=90°∵AB∵BC∵∵CBG+∵ABG=90°∵∵ABD=∵CBG∵AM∵CN BG∵DMBG CN//,∵∵C=∵CBG∵ABD=∵C;②如图3 过点B作BG∵DM∵BF平分∵DBC BE平分∵ABD∵∵DBF=∵CBF∵DBE=∵ABE由(2)知∵ABD=∵CBG∵∵ABF=∵GBF设∵DBE=α∵ABF=β则∵ABE=α∵ABD=2α=∵CBG∵GBF=∵AFB=β∵BFC=3∵DBE=3α∵∵AFC=3α+β∵∵AFC+∵NCF=180° ∵FCB+∵NCF=180° ∵∵FCB=∵AFC=3α+β∵BCF中由∵CBF+∵BFC+∵BCF=180°得:2α+β+3α+3α+β=180°∵AB∵BC∵β+β+2α=90°∵α=15° ∵∵ABE=15°∵∵EBC=∵ABE+∵ABC=15°+90°=105°.类型四、齿距模型例.如图AB∵EF设∵C=90° 那么x y z的关系式为______.【答案】y=90°-x+z.【详解】解:作CG//AB DH//EF∵AB//EF∵AB//CG//HD//EF∵∵x=∵1 ∵CDH=∵2 ∵HDE=∵z∵∵BCD=90°∵∵1+∵2=90°∵y=∵CDH+∵HDE=∵z+∵2∵∵2=90°-∵1=90°-∵x∵∵y=∵z+90°-∵x.即y=90°-x+z.【变式训练1】如图1 已知AB ∵CD ∵B =30° ∵D =120°;(1)若∵E =60° 则∵F = ;(2)请探索∵E 与∵F 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说明理由;(3)如图2 已知EP 平分∵BEF FG 平分∵EFD 反向延长FG 交EP 于点P 求∵P 的度数.【答案】(1)90︒;(2)30F E ∠=∠+︒ 理由见解析;(3)15︒【详解】(1)解:如图1 分别过点E F 作//EM AB //FN AB////EM AB FN ∴30B BEM ∴∠=∠=︒ MEF EFN ∠=∠又//AB CD //AB FN//CD FN ∴180D DFN ∴∠+∠=︒又120D ∠=︒60DFN ∴∠=︒30BEF MEF ∴∠=∠+︒ 60EFD EFN ∠=∠+︒60EFD MEF ∴∠=∠+︒3090EFD BEF ∴∠=∠+︒=︒;故答案为:90︒;(2)解:如图1 分别过点E F 作//EM AB //FN AB////EM AB FN ∴30B BEM ∴∠=∠=︒ MEF EFN ∠=∠又//AB CD //AB FN//CD FN ∴又120D ∠=60DFN ∴∠=BEF MEF ∴∠=∠EFD MEF ∴∠=∠(3)解:如图设2BEF ∠=EP 平分PEF ∴∠=//FH EP HFG ∠=【变式训练2】如图1 点A 、B 分别在直线GH 、MN 上 GAC NBD ∠=∠ C D ∠=∠.(1)求证://GH MN ;(提示:可延长AC 交MN 于点P 进行证明) (2)如图2 AE 平分GAC ∠ DE 平分BDC ∠ 若AED GAC ∠=∠ 求GAC ∠与ACD ∠之间的数量关系;(3)在(2)的条件下 如图3 BF 平分DBM ∠ 点K 在射线BF 上 13KAG GAC ∠=∠ 若AKB ACD ∠=∠ 直接写出GAC ∠的度数.∵ACD C ∠=∠∵//AP BD∵NBD NPA ∠=∠∵GAC NBD ∠=∠∵GAC NPA ∠=∠∵//GH MN ;(2)延长AC 交MN 于点P 交DE 于点Q∵180E EAQ AQE ∠+∠+∠=° 180AQE AQD ∠+∠=° ∵AQD E EAQ ∠=∠+∠∵//AP BD∵AQD BDQ ∠=∠∵BDQ E EAQ ∠=∠+∠∵AE 平分GAC ∠ DE 平分BDC ∠∵2GAC EAQ ∠=∠ 2CDB BDQ ∠=∠∵2CDB E GAC ∠=∠+∠∵AED GAC ∠=∠ ACD CDB ∠=∠∵23ACD GAC GAC GAC ∠=∠+∠=∠;(3)当K 在直线GH 下方时 如图 设射线BF 交GH 于I⎫.⎪⎭上方时如图-∠(180GAC⎫.⎪⎭°︒。

七下几何题总汇

七下几何题总汇

D
E
C
P
G
F
Q
A
B
13. 如图,已知在△ABC 内,∠BAC =60° ,∠C = 40° ,P、Q 分别在 BC、CA 上,并且 AP、 BQ 分别是∠BAC、∠ABC 的角平分线,求证: BQ + AQ = AB + BP .
A
B Q
P
C
4
14. 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B+∠ADC=180°,AB=AD,E、F 分别是 BC、CD 延长线
(2)如图②,如果四边形 ABCD 中,AB=AD,∠ABC 与∠ADC 互补,当 ∠EAF= 1 ∠BAD 2
时,EF 与 DF、BE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结论并证明; (3)在(2)中,若 BC=4,DC=7,CF=2,求△CEF 的周长.
A
E
B
D
C
F 图1
A E
B D
F
C 图2
7
18. 如图,已知: AD 、 CE 分别是 ∆ABC 中 BC 、 AB 边上的高, AD 、 CE 交于点 G , BD = GD .
C
(2)求证:AE=CE+2EF.
E D F
A
B
12. 已知正方形 ABCD,点 P、Q 分别是边 AD、BC 上的两动点,将四边形 ABQP 沿 PQ 翻
折得到四边形 EFQP,点 E 在线段 CD 上,EF 交 BC 于 G,连结 AE.
求证:(1)EA 平分∠DEF; (2)EC+EG+GC=2AB.
几何练习题
1.已知:如图,AD 平分∠BAC,DE⊥AB 于 E,DF⊥AC 于 F,且 DB=D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下册几何练习题1.如图1,推理填空:(1)∵∠A =∠ (已知),∴AC ∥ED ( ); (2)∵∠2 =∠ (已知),∴AC ∥ED ( ); (3)∵∠A +∠ = 180°(已知), ∴AB ∥FD ( ); (4)∵∠2 +∠ = 180°(已知), ∴AC ∥ED ( );2.如图9,∠D =∠A ,∠B =∠FCB ,求证:ED ∥CF .3.如图3,∠1∶∠2∶∠3 = 2∶3∶4, ∠AFE = 60°,∠BDE =120°,写出图中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4.如图4,直线AB 、CD 被EF 所截,∠1 =∠2,∠CNF =∠BME 。

求证:AB ∥CD ,MP ∥NQ .5.如图5,已知∠ABE +∠DEB = 180°,∠1 =∠2,求证:∠F =∠G .1 2 3AFC D BE 图1 E BAFD C图21 32 A E CD B F图2 F2A B C D Q E 1 PMN 图4 图5 1 2A CB F G ED6.如图10,DE ∥BC ,∠D ∶∠DBC = 2∶1,∠1 =∠2,求∠DEB 的度数.7.如图11,已知AB ∥CD ,试再添上一个条件,使∠1 =∠2成立.(要求给出两个以上答案,并选择其中一个加以证明)8.如图12,∠ABD 和∠BDC 的平分线交于E ,BE 交CD 于点F ,∠1 +∠2 = 90°.求证:(1)AB ∥CD ; (2)∠2 +∠3 = 90°.9.已知:如图:∠AHF +∠FMD =180°,GH 平分∠AHM ,MN 平分∠DMH 。

求证:GH ∥MN 。

图9图6 21 B CED 图7 12 A B E FDC C 图812 3 AB DF10. 已知:如图,,,且.求证:EC∥DF.11.如图,∠B=∠E,AB=EF,BD=EC,那么△ABC与△FED全等吗?为什么?.12.如图, 已知点A、C、B、D在同一直线上, AM=CN, BM=DN, ∠M=∠N, 试说明: AC=BD.13. 如图所示, 已知AB=DC, AE=DF, CE=BF, 试说明: AF=DE.14. 11、如图,在△ABC 和△DBC 中,∠1=∠2,∠3=∠4,P 是BC 上任一点。

求证:PA=PD 。

15. 如图(12)AB ∥CD ,OA=OD ,点F 、D 、O 、A 、E 在同一直线上,AE=DF 。

求证:EB ∥CF 。

16. 如图(13)△ABC ≌△EDC 。

求证:BE=AD 。

P4321(图11)DB A OFE(图12)D CBAE(图13)DCBA17.如图:AB=DC ,BE=DF ,AF=DE 。

求证:△ABE ≌△DCF 。

18. 如图;AB=AC ,BF=CF 。

求证:∠B=∠C 。

19.如图:AB ∥CD ,∠B=∠D ,求证:AD ∥BC 。

20.如图:AD=BC ,DE ⊥AC 于E ,BF ⊥AC 于F ,DE=BF 。

求证:(1)AF=CE ,(2)AB ∥CD 。

一、和差倍分问题1、甲队人数原为乙队人数的2倍,若从甲队调10人到乙队,则甲队人数比乙队人数的一半多3人,求原来两队的人数。

解:设甲队原有x 人,乙队原有y 人。

依题意可列方程组:F(图19)ED C B A FE D CB A (图21)D CBAF(图24)E D C BA解这个方程组得:答:甲队原有24人,乙队原有12人。

2、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小1,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的和是这个两位数的,求这个两位数是多少?解:设十位数字是x,个位数字是y依题意可列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得:答:这个两位数是45。

3、某厂为某学校生产校服,已知每3米长的某种布料可以做上衣2件或裤子3条,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为一套,计划用750米长的这种布料生产校服,应分别用多少布料生产上衣和裤子才能恰好配套?共能生产多少套?解:设用x米做上衣,y米做裤子。

依题意可列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得:(套)答:用450米布料做上衣,用300米做裤子恰好配套。

共能生产300套。

4、学生90人编成三组参加义务劳动,甲组与乙组人数比为3:2,乙组与丙组人数的比为7:5,问各组有多少人?解法一:设甲组x人,乙组y人,则丙组(90-x-y)人。

依题意可列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得:90-42-28=20(人)答:甲组42人,乙组28人,丙组20人。

解法二:将条件“甲组与乙组人数比为3:2,乙组与丙组人数的比为7:5”中的比例化为“通比”,即3:2=21:14,7:5=14:10,于是甲乙丙三组人数之比为21:14:10设甲组21k人,乙组14k人,丙组10k人。

依题意可列方程:21k+14k+10k=90,k=2(人)(人)(人)答:甲组42人,乙组28人,丙组20人。

5、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6厘米,宽减少2厘米,则面积增加8平方厘米,如果长减少6厘米,宽增加6厘米,则面积不变,求原来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解法一:设长x厘米,宽y厘米,依题意有:拆掉括号后发现每个等式两边都有项,抵消掉后得:解这个方程组得:所以原长方形的周长为:2(14+8)=44cm,面积为:14*8=112cm2答:长方形周长44cm,面积112cm2解法二:仔细分析第二个面积不变的条件,由于面积不变,所以少了的面积等于多出的面积,如图从而空白处为正方形,所以长宽之差为6。

设宽为x厘米,则长为(x+6)厘米。

再由第一个条件比较,少了的一块儿跟多出部分的差,可得一元一次方程:解得x=88+6=14(厘米)所以原长方形的周长为:2(14+8)=44cm,面积为:14*8=112cm2答:长方形周长44cm,面积112cm2二、行程问题:1、轮船在两个码头之间航行,顺流航行需6小时,逆流航行要8小时,水流速度为3千米/时,求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及两码头之间的距离。

解:设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两码头之间的距离为y千米。

依题意可列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得:答: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21千米/小时,两码头之间的距离为144千米。

2、甲乙二人练习赛跑,若甲让乙先跑12米,甲跑6秒钟,即可追上乙,若乙比甲先跑2.5秒,则甲跑5秒钟就能追上乙;问甲、乙两人每秒各能跑多少米?解:设甲的速度为x米/秒,乙的速度为y米/秒。

依题意可列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得:答:甲的速度为6米/秒,乙的速度为4米/秒。

3、已知某一铁桥长1000米,现有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共用1分钟,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是40秒,求火车的速度和长度。

解:设火车的速度为x米/秒,车长y米。

依题意可列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得:答:火车的速度为20米/秒,车长200米。

4、一条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是下坡,从乙地到丙地是平路,一人骑车以12千米/小时的速度下坡,而以9千米/小时的速度通过平路,到达丙地,共用55分钟,回来时,又以8千米/小时的速度行至乙地,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由乙地到达甲地,共用1.5小时,问从甲地到丙地共有多少千米?解法一:设甲乙段路程为x千米,乙丙段路程为y千米,由时间条件可得:整理得:解之得:3+6=9(千米)答:甲丙段共9千米。

解法二:由于下坡和上坡的速度比为,所以时间比为,设甲到乙的时间为x小时,则乙到甲的时间为3x小时;由题意,乙到丙的时间为小时,丙到乙的时间为小时,而平路往返路程相等,则:解得甲乙路程:(千米)乙丙路程:(千米)全程:3+6=9(千米)答:甲丙段共9千米。

5、某人步行速度为10千米/小时,骑自行车速度为30千米/小时,他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步行,路程骑车,然后按照原路返回时的的时间骑车,的时间步行,结果比去时快了半小时,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解:设距离为x千米,返回时间y小时。

依题意可列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得:.. . .. . .答:甲乙两地距离是千米。

三、销售问题(1)进价:购进商品时的价格(有时也叫成本价)。

(2)售价:在销售商品时的售出价(有时称成交价,卖出价)(3)标价:在销售时标出的价(有时称原价,定价)(4)利润: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的纯收入,利润=售价–进价(5)利润率:利润占进价的百分率,即利润率=利润÷进价×100%(6)打折:卖货时,按照标价乘以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则称将标价进行了几折;或理解为:销售价占标价的百分率。

例如某种服装打8打即按标价的百分之八十出售。

四、选学容1、某商场有一部自动扶梯匀速由下向上运动,甲、乙二人都急于上楼办事,因此在乘扶梯的同时匀速登梯,甲登了55级后到达楼上,乙登梯速度是甲的2倍(单位时间乙登楼梯级数是甲的2倍),他登了60级后到达楼上,问由楼下到楼上自动扶梯共有多少级?解:设甲速度为x级/单位时间,则乙速度为2x级/单位时间,设扶梯自身速度为y级/单位时间,扶梯共z级台阶。

依题意可列方程组:整理得:于是:推出:把代入得:z=66答:扶梯共66级。

S.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