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文阅读练习(27篇)【含中学文言文练习4篇】

合集下载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 70 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 70 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1、商鞅立信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民信之,卒下令。

商鞅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

”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

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2、田登为郡守田登为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张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此。

田登是一郡的太守,以别人说到他的名字而愤怒,违者必定受到苔刑,于是举州百姓都称“灯”叫“火”。

正值元宵节张挂彩灯,官吏在市集上张榜,说:“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天。

”所以有人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就是说这个。

后喻在上者可为非作歹,在下者却处处受限。

3、书法家欧阳询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

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

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4、伊犁凿井伊犁城中无井,皆汲于河。

一佐领曰:“戈壁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汲须修绠耳。

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谬。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汲取水。

一位佐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

现今城中多有老树,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不过汲水需要长绳罢了。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赞刘谐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

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

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

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

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

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

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

⑤纸墨:指儒家著作。

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

⑦纸烛:灯笼。

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文言知识]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

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

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

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哂②斯③易2.翻译:①窃唇吻之三四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③家徒四壁;④徒步当车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学生版

(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学生版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仕(
) ②濒(
) ③具(

④悯 (
)⑤邑(
) ⑥祀(

2.选择:
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 (B)到; (C)登上; (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
(A)回到娘家; (B)回到故乡; (c)没有住房; (D)不能耕种。
3.翻译:
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ɡài]汲[jí],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 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 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 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句子“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中“笑”的含义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陆游的书房是“书巢”?(用文中语句回答)
4.本文主要体现了陆游 (

A.酷爱读书 B.喜爱建筑 C.不拘小节 D.乐观幽默
11:苏东坡北归
东坡①还至庾岭②上,少憩村店。有一老翁出,问从者曰:“宜为谁? ”曰:“苏尚书③。”翁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也。”乃前揖坡曰: “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笑而谢之,因题一诗 于壁间云:“鹤骨霜髯心已灰④,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
7: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 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zǔ]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 子矣。” 遂居焉。(选自《列女传》)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二.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三.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2)既.毕,令间谍问曰(3)魏王雅望非常..(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你认为魏王是个怎样的人?四.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王积薪闻棋王积薪①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

将游京师,宿于逆旅②。

既灭烛,闻主人媪③隔壁呼其妇④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

”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

”各言数十。

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⑤。

”积薪暗记。

明曰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唐国史补》)[注释]①王积薪:唐朝著名围棋手。

②逆旅:旅店。

③媪:老妇人。

④妇:指媳妇。

⑤伏局:这局棋认输。

[文化常识]围棋。

我国的围棋,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就流行,久盛不衰。

《学弈》中说到的“弈秋”,就是著名的围棋手。

到了唐朝,围棋已定型为今天的纵横19道,361个点。

它最初叫“弈”,“围棋”这个名词在西汉时出现。

到魏晋南北朝,上至帝王、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喜爱下围棋,因此高手辈出。

当时已实行九等品级制,是今天围棋九段等级制的雏形。

汉朝的班固、马融等都总结过下围棋的经验,至唐与五代,关于围棋的专著已很多,如《棋图义例》、《棋势》等。

棋盘(棋枰)及棋子有木质、石质的,也有玉制的。

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的围棋,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思考与练习].解释:①敌②京师③既.翻译:①良宵难遣②明曰复其势.理解:这则故事说明【参考译文】王积薪下棋的功夫很高超,自认为天下没有敌手。

有一次他到京师去,路上借个小旅馆过夜。

熄灯以后,听见旅馆老板老婆婆隔了墙壁叫她的媳妇,说:“今夜气候温和,没有什么消磨时光,和我下一局棋怎样?”媳妇回答说:“好。

”老婆婆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

”媳妇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

”这样轮流说,各下了几十子。

老婆婆说:“你输了!”媳妇说:“是我输了。

”王积薪把两人下棋的过程记在心里。

第二天,复验那盘棋的局势,发现两人下棋用意之妙,都是他远远比不上的。

【参考答案】1.①匹配②京城、国都③已经2.①美好的夜晚难以打发;②第二天(按婆媳下棋的过程)恢复局势。

3.唐朝时下围棋极普遍,水平极高。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0篇)一、愚人篇1.永县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 水暴甚, 有五六氓, 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 船破, 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不应, 摇其首。

有顷, 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 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练习】1. 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 ___________________(2)乘小船绝.湘水 ___________________(3)吾腰.千钱 ___________________(4)有顷, 益怠 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且死, 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 渡河而亡其舟, 栖于浮苴(jū)上号焉。

部编版语文小学古文27篇+中学文言文4篇

部编版语文小学古文27篇+中学文言文4篇

部编版语文小学古文27篇+中学文言文4篇小学古文阅读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因为既有不能穿透的盾,又有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吾矛之利(好处)。

3.如果我是楚国商人,我会通过比较我的矛和别人的矛,或者比较我的盾和别人的盾来推销我的产品。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和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相矛盾,产生矛盾。

1.义犬救主___喜欢打猎,养了一只狗,名叫“的尾”,每次都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___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狗咬死了蛇,但___已经昏迷不醒了。

狗彷徨着哀嚎,沿着来时的路走。

家人奇怪它这样做,于是跟着它走。

最终找到了___,他已经昏迷了两天。

狗在这期间一直不吃不喝。

从那时起,___对狗格外珍爱,把它当做亲戚一样对待。

注释:___喜欢打猎,养了一只狗,名叫“的尾”,每次都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___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狗咬死了蛇,但___已经昏迷不醒了。

狗彷徨着哀嚎,沿着来时的路走。

家人奇怪它这样做,于是跟着它走。

最终找到了___,他已经昏迷了两天。

狗在这期间一直不吃不喝。

从那时起,___对狗格外珍爱,把它当做亲戚一样对待。

1.解释加点的字。

1)___喜欢打猎 (2)狗咬死了蛇,___已经昏迷不醒了 (3)昏迷了两天 (4)___昏迷在地上。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家人奇怪它这样做,于是跟着它走。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它不离不弃地守护主人,甚至不吃不喝地守候在主人身边,表现出了忠诚和坚定的品质。

___而学,不如退而思过;跋涉于千里之行,不如归来检点。

这是一句古语,意思是说,熬夜研究不如反思自己的错误;走了千里路不如回来检查自己的过失。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1.杯弓蛇影乐广尝有亲客, 久阔①不复来, 广问其故, 答曰: “前在坐, 蒙赐酒, 方欲饮, 见杯中有蛇, 意甚恶之, 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 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 谓客日: “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 “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 客豁然意解, 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久阔: 久别不见。

②河南: 郡名, 乐广担任河南尹。

③听事: 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 角弓, 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kē): 久治不愈的病。

疴, 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 分别很久不见再来, 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 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 承蒙你给我酒喝, 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 看见杯中有一条蛇, 心里十分恶心, 喝了那杯酒后, 就得了重病。

”当时, 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 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

于是, 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 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 朋友心情豁然开朗, 疑团突然解开, 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 广问其故故:2、既饮而疾疾: 沉疴顿愈愈: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乐广再次招待, 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 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

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

4.C2.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初竖执之, 不可入, 横执之, 亦不可入, 计②无所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古文阅读27篇+中学文言文4篇小学古文阅读1.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2.义犬救主华隆好弋[1](yì)猎。

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2]。

隆后[3]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咋[4](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háo fèi),往复路间。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隆闷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

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

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摘自《太平广记》短文注释:[1]弋:射。

[2]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

[3]后:后来,以后。

[4]咋:咬。

[5]闷绝:窒息。

1.解释加点的字。

(1)华隆好.弋猎() (2)犬遂.咋蛇死焉()(3)二日乃.苏() (4)隆闷绝委.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参考答案1.①喜欢/爱②于是③才④倒2.家人对狗的举动感到奇怪,于是跟着狗走。

3.①天天跟着主人;②华隆被大蛇缠身,犬为救主人,咬死大蛇;③华隆僵仆失去知觉,犬奔走嗥吠,招来家人营救;④在华隆未苏醒时,犬始终不吃东西。

3.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

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⑤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⑥闻之,曰:“微与⑦!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摘自《礼记·檀弓下》注:①黔敖:春秋时齐国一富翁。

②蒙袂辑屦:用衣袖蒙着脸,拖着疲惫不稳的脚步。

③贸贸然:眼不明亮而莽撞前行的样子。

④奉:捧。

⑤从而谢:黔敖追上去表示道歉。

⑥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

⑦微与:小事情啊!微,细小。

与,句末语气助词。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黔敖为食.于路()⑵以待饿者而食.之()⑶嗟!来食.()⑷予.唯不食嗟来之食()⑸以至于斯.也()⑹可去.()⑺其谢.也()2.翻译下列句子。

⑴嗟!来食!⑵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⑶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3.这个故事在哪篇文章中被作为论据使用?用来证明什么?4.你对曾子的话如何理解?参考答案:1.①作成食物②吃③吃④我⑤这⑥离开⑦道歉2.⑴喂!来吃!⑵我就因为不吃侮辱性的施舍的东西,才到了这样的地步。

⑶他吆喝你来吃,可以离开,他道歉了就可以吃了。

3.《谈骨气》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4.支公好鹤支公①好鹤,住剡东②岇山③。

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

支意惜之,乃铩④其翮⑤。

鹤轩翥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

林曰:“既有凌霄之姿⑦,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支公:支遁,字道林,东晋人,年二十五而出家为僧。

他既是名僧,又是名士。

②剡(shàn)东,剡县之东。

③岇山,山名,在今绍兴东二百里。

④铩,摧残,伤残。

⑤翮(hé),禽鸟类羽毛中的硬管,这里用来指羽毛。

⑥轩翥(zhù),振翅高飞的样子。

⑦姿,通“资”,资质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有人遗.其双鹤()(2)乃反顾.翅()(3)支意惜.之()(4)少.时翅长欲飞()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3.“支公好鹤”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1)送给;(2)看;(3)舍不得;(4)不久2.既然有凌冲霄汉的资质,又怎么肯给人作身边观赏的玩物呢?3.有时,爱并不只是占有,而放飞或不给精神意志的自由套上枷锁才是真爱。

5.南辕北辙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

”臣曰:“君之楚,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③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④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选自《战国策》) 导读: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②之:动词,往,到。

③用:资用,即路费。

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实词。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吾用.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君之楚,奚为北面?(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参考答案:1.(1)好 (2)资用,即路费。

2.(1)您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走?(2)这几个方面的条件越好,那么离楚国也就越远。

3.要实现的目标与实际行动恰好相反。

6.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成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1.通“旋”,转身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3.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7.炳烛而学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③矣。

”师旷曰:“何④不炳烛⑤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⑥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⑦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⑧?”平公曰:“善哉!”【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②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眼睛失明,善于弹琴,精于辨音。

③暮:晚。

④何:为什么。

⑤炳烛:点燃蜡烛照明。

⑥为人臣:做臣子的。

⑦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⑧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走路比哪个好呢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2.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是吾剑之所从坠 B.故时有物外之趣C.项为之强 D.何不试之以足3.翻译句子。

①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句,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①听说②好像③怎么,哪里④好2.B3.①我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②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呢?4.说明了不管什么时候学习都不算晚,都比不学习好。

同时说明越是年轻,学习越是重要,收获也会更多,成就也会更大。

8.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从文中找出郑人最可笑的言行。

4.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5.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参考答案:1.(1)测量(2)到……去,往(3)量好的尺码(4)同“返”,返回。

2.(1)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2)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宁信度,无自信也。

4.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5.讽刺了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9.夸父逐日夸父①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仗,化为邓林⑥。

注释:①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一个“博父国”。

前人考证,“博父”就是夸父,是一个善跑的巨人。

②逐走:追赶赛跑。

③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④河、渭:指黄河与渭水。

⑤大泽:神话里的大湖,传说在山西雁门山北,纵横千里。

⑥邓林:清代毕沅注释《山海经》说“邓林即桃林,邓桃音相近”。

1.填空。

2.翻译下列词语。

3.翻译句子。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2)未至,道渴而死。

5.如何理解“弃其仗,化为邓林。

”的结尾?6.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参考答案:1.《山海经·海外北经》神话2. (1)追赶,赛跑。

(2)黄河,渭水。

3.(1)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2)还未赶到大湖,在半路因渴而死了。

4.决心大(或志向远大)或不自量力的人。

5.丰富了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6.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