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细胞融合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案)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案)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案)程中,教师通过实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

接着,教师回顾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基本知识,为研究新知识奠定基础。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动物细胞融合的内容,并让学生填表,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

接下来,教师提问为什么灭活的病毒能作为诱导剂,以此供一个比较的对象,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最后,教师把教参上的已成功的动物细胞融合实例打在大屏幕上,讲述细胞融合技术的广泛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和应用。

具体包括七个知识目标和一个能力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上,因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策略上,教师采取了以问题和任务驱动教学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学研究,在问题的解决中、题的反馈中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已经掌握了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基本过程和与植物细胞融合的异同。

同时,学生也了解了细胞融合技术的优点及实际应用。

在研究单克隆抗体方面,学生能够描述单克隆抗体的含义和制备过程,并列举单克隆抗体的优点及实际应用。

在研究能力方面,学生已经能够尝试设计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和能力,还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是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研究,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学生也进一步提高了自学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修改后的文章:抗体是一种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可以识别和结合特定的抗原物质。

传统的制备抗体的方法包括免疫小鼠和从小鼠中提取抗体等。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抗体的特异性和数量不足等。

因此,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应运而生。

单克隆抗体是由一种特殊的细胞——杂交瘤细胞产生的。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原理是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然后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这些细胞可以无限制地生产单一种特定的抗体。

动物细胞融合教案

动物细胞融合教案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肇庆市百花中学高二生物备课组郝羽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过程、意义。

2、掌握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及应用。

能力方面:1、运用细胞的基础知识,分析动物细胞融合的的理论基础。

2、搜集有关细胞工程研究进展和应用方面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认同细胞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的关系。

2、关注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和应用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过程探究、教师精讲。

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正常情况猪和鱼存在生殖隔离,能否用植物体细胞杂交类似的技术使猪和鱼结合在一起呢?思考回答承上启下;激发兴趣板书一、动物细胞融合1、原理2、前期处理3、方法手段4、应用动物细胞的融合与植物非常相似,通过预习,你能找出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区别吗?学生回答(主要是小组成员抢答,答对加1分)复习的同时引入新的内容。

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动物细胞融合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制备单克隆抗体。

教师边问,学生边回答总概括1、原理2、过程根据书本知识,各小组讨论练习册思考题。

教师分配任务:每题3分。

在组长的指引下,对思考题进行讨论。

学生根据课本和教辅书加深对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展示各小组根据分配的任务,在黑板板书答案。

正确的负责解释,不正确的其他组可以补充。

各小组展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点评教师点评没有讲到的知识点小结所学知识。

整理笔记补充知识当堂检测根据学习的内容更改当堂检测选择题答案,给一个小组说答案的机会,全对加五分,要负责解释。

学生讨论根据导学案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点评指导学生解释,老师适当点评学生解决问题互相解决问题提升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题目练习。

用实物投影点评(探究二填空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是选修2专题2的第二节内容,包括“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

由于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细胞工程中的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相同,所以在本节介绍的较简洁。

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涉及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等多方面技术,其原理还涉及特异性免疫、细胞癌变等知识,知识点涉及的多,难度大,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习制备单克隆抗体时,距离学习特异性免疫和细胞癌变等知识的时间比较久,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遗忘较多,教师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起这部分内容。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难点,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和应用2.能力目标运用细胞的基础知识,分析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理论基础。

3.情感目标认同细胞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的关系。

关注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四、教学重点1.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及其应用。

2. 制备单克隆抗体。

五.教学难点制备单克隆抗体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动物细胞融合给学生展示图片并思考问题:(1)1970年,有两位科学家做了一个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以证明细胞膜的流动性。

那么,如何实现人—鼠细胞的融合,动物细胞融合后还有什么用途呢?(2)太空婚礼2002年12月30日,两场筹备了10年的“太空婚礼”首次在神舟四号飞船上举行,植物细胞“新人”—黄花烟草和革新一号烟草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动物细胞“新人”是小鼠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两批新人同时在“产房”—电融合仪内孕育新生命。

这场婚礼实质是哪两项技术?启发学生回顾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在通过动植物细胞异同点的对比,引导学生大胆推测出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细胞融合的原理及方法基本相同,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展示动物细胞融合过程示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归纳以下内容)1.诱导融合的方法:灭活的病毒,如:灭活的仙台病毒。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

§2.2.2“动物细胞融合及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青龙县木头凳高中秦维华066505)【设计思路】采用135互动课堂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达到推动新课进行的目的。

教学的思路:问题——讨论——展示——质疑——答疑—知识点回顾—检测。

教学中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课堂巩固、课堂检测、课后总结五个环节。

自主探究部分,学生阅读课本P52-54,课前独立完成。

合作探究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完成。

课堂巩固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进行核对答案,讨论,会的教不会,然后展示,如果都不会,可向其它小组求助。

课堂检测,以小组为单位,以抢答题的形式出现,并计分。

总之,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学生能思考的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新课程教材选修3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的教学内容,用时1节课。

教学过程可以归纳成2个过程即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设计问题:(l) 什么是动物细胞融合?(即概念) (2) 怎样进行动物细胞融合?(即动物细胞融合过程) (3)为什么要进行动物细胞融合?(即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或意义)(4)单克隆抗体的特点?(5)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6)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其中第2、5题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旨在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生物工程的前沿技术,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自学及合作性学习能力较强,但是个体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本节课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为辅。

加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过程、应用。

2、简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及应用前景能力目标:运用细胞融合及单克隆抗体的基础知识,分析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情感目标:关注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动物细胞融合》教学设计

《动物细胞融合》教学设计
植物体细胞杂交和 动物细胞融合有什么异 同?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 的能力,同时通过比较提 醒学生举一反三不是一 成不变,不同的对象应该 区别看待
在动物细胞融合的 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只用 单个的两种细胞来融合 吗?再次结合植物体细 胞杂交的过程,思考这个 问题。
再次联系旧知识,提 供比较的对象,以此达到 知识迁移的目的
进一步回顾植物原生质 体融合过程,培养学生运
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的能力
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的方法与植物原生质体 融合的方法类似,但动物 细胞融合时可用灭活的 病毒作为诱导剂,你们知 道这是为什么吗?请阅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 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读课本P52的生物技术 资料卡,思考并回答:为 什么灭活的病毒能作为 诱导剂?不灭活的病毒 能作为诱导剂吗?
在植物体细胞杂交 过程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是把多个两种细胞放在 一起,让它们融合的。为 什么在进行两种细胞融 合时必须用多个细胞 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 资料思考并讨论这个问 题
培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交流的能 力及查阅相关资料的能 力
两种动物A细胞和B细胞融合,能获得多少种 融合细胞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
问题的能力
植物细胞融合得到 的杂种细胞可以培养成 个体,动物细胞融合得到 的杂种细胞也可以吗? 思考一下为什么。
该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手段上通过情景动画,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情感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 加深对生物学科本质的 理解;通过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图文信息转换能力、语言概括能 力和构建开放的知识网络结构能力等; 通过阶梯练习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通 过实际背景问题的设计, 训练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通过拓展探究实验, 是知识螺旋积累。 在教学上采取自主学习与互助学习相 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

教学设计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

第2节第2课时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教学目标】1.阐明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

2.认同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

2.教学难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PPT展示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应用的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了解单克隆抗体,从而引入对本节课的学习。

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引导学生回顾必修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中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引出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对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比较,强调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原理相同。

但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有PEG 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等。

通过对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学习,让学生分析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异同点。

三、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阐明细胞融合技术突破了有性杂交的局限,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

目前这一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细胞遗传、细胞免疫、肿瘤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等的重要手段,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为制造单克隆抗体开辟了新途径。

四、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动物体内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的种类可多达百万种以上,但每一个B淋巴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因此,要想获得大量的单一抗体,必须克隆单一的B淋巴细胞,形成细胞群。

遗憾的是,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一个B淋巴细胞是不可能无限增殖的,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肿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但不能分泌抗体。

指出动物细胞融合技术能突破有性杂交的局限,通过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可以将浆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特性集中于一种细胞,认识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优点。

1975年,英国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科勒,利用经抗原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的细胞制备出了单克隆抗体。

他们因为这一贡献,于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让学生画出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的示意图。

动物细胞融合教学设计

动物细胞融合教学设计

动物细胞融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和方法;2.掌握动物细胞融合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技巧;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动物细胞融合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技巧;2.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教学准备:1.实验所需器材:显微镜、离心机、培养皿、一次性移液管、细胞培养液、牛血清、牛蛋白胨、胚胎挤出器等;2.实验所需材料:小鼠胚胎细胞、人类胚胎细胞等;3.实验指导书。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5分钟)1.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动物细胞融合的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提问:你们对动物细胞融合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动物细胞融合有什么应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Step 2:讲解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和方法(20分钟)1.介绍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通过破坏细胞膜,使细胞融合;2.详细讲解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细胞融合剂法和电融合法,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Step 3:实验操作演示(20分钟)1.演示前准备:制备小鼠胚胎细胞和人类胚胎细胞的培养液,调节温度、pH值等;2.演示动物细胞融合的步骤:取适量的小鼠胚胎细胞和人类胚胎细胞,加入细胞融合液,进行离心、洗涤等操作;3.演示观察融合细胞的形态变化,并使用显微镜观察。

Step 4:实验操作练习(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2.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并解答可能出现的问题。

Step 5:实验结果讨论(20分钟)1.每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2.教师给予指导和补充,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Step 6:总结与拓展(15分钟)1.总结动物细胞融合实验的重点和难点;2.提问:你们认为动物细胞融合在哪些领域有应用前景?3.扩展拓展:介绍动物细胞融合在医学和农业领域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高中生物_细胞融合技术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细胞融合技术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对象分析:由于内容微观,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认知理解难度,但是学生有了学习基础,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突破难点。

教学环境分析:制备单克隆抗体是动物细胞工程应用的典型实例,涉及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等多方面技术,其原理还涉及特异性免疫、细胞癌变等知识。

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

整个制备过程既需要复杂的实验条件,又具有特定的技术步骤,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效果分析通过在创设的设计H7N9禽流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情境中学生通过探究基本能掌握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培养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动物细胞工程的一部分,本节课包括两方面内容:“动物细胞融合”及“单克隆抗体”,该内容既是对免疫、癌变等知识进行的回顾,又为下阶段学习胚胎工程奠定了一个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教材版本对比:中图版课本将动植物细胞融合技术归入一节课——细胞融合技术,而人教版课本将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分开教学,结合这两个版本的比较我将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将难点问题集中学习,重点突破。

评测练习一、课前练习:H7N9禽流感的治疗设想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中的一种。

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发现3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并且也尚未有疫苗推出。

被该病毒感染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

H7N9型禽流感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

2016年12月起,我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数急速上升。

据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14日发布的数据,仅2017年1月,全国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数192例,死亡者79人。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日前也指出,自2013年起,中国报告出现季节性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已逾1000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活动详情
教学活动1: 4人一个小组用纸质细胞模型模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活动目标
掌握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解决问题
掌握单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抗体的制备过程
技术资源
观看视频
常规资源
A4纸、视频
活动概述
教师播放视频,学生四人一组用纸质细胞模型模拟单克隆抗体的制 备过程
教与学的策

小组合作学习
反馈评价
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活动,掌握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问题1抗体由什么细胞产生的?
课件展示必修三免疫调节一节中的图片。[QQ]
强调一种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抗体在体内主要存在 于血清中。
问题2获得抗体的传统方法是什么?有何缺陷?
用图片展示传统获取抗体的方法,提示从血清中获取的抗体不 是单一性的抗体,而是多种抗体,故纯度低,特异性差
问题3如何才能让B淋巴细胞产生单一大量抗体?
在教学中先复习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方法,再由动物细胞的 应用自然引入单克隆抗体的知识,通过设置问题串的形式,引入单 克隆抗体的概念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制备单克隆抗体,并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突破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这一教学难点是本节课的 核心任务。本节课精心设计了问题串,引发认知冲突以促进知识的 理解,通过多个层层递进、紧密联系的问题使学生联想到只有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才能获得单克隆抗体。然后通过一个小 组合作探究活动一一用纸质细胞模型模拟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让 学生在“做中学”,理解每一次操作的原理及结果。而后教师在点 评一个小组探究结果的同时讲解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强调科学实 验的严谨性,使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魅力,受到创新精神的教育。 单克隆抗体应用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且易于理解,先让学生自 学,教师总结。
重点、难点
重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 难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教与学的媒 体选择
PPT课件
课程实施
类型
偏教师课堂讲授类
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类
备注
教学活动步骤
序号
1
复习引入:复习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提问用什么生物方法诱导动 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融合主要用途是什么?什么是单克隆抗体 呢?
2
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
2. 2.2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举例说出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教学内容 分析
教材:人教版。本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涉及动物细胞培养、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等多方面技术,其原理还涉及特异性免疫、细胞 癌变等知识,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整个制备过程是学生学习的 重点和难点。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难点,将这些知 识融会贯通,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文字流程图的形 式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进行回顾,以利于学生把握重点,构建 知识网络。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步骤和应用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能力。
3、关注单克隆抗体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学习目标
理解和掌握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步骤和应用
B.不经过免疫的T淋巴细胞
C.经过免疫的T淋巴细胞
D.不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
【例2】单克隆抗体是由下列哪种细胞产生的()
A.B淋巴细胞B. T淋巴细胞
C.骨髓瘤细胞D.杂交瘤细胞
4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根据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得出其优点,注意与传统抗体的特点比较 简单讲解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5
本节小结;
以文字流程图的形式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进行回顾。
种的,为后面讲解第二次筛选打下铺垫,强调三种融合细胞,两次 筛选,克隆化培养、抗体检测等要点。
播放视频《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然后分4人一个小组用纸质细胞模型模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过程。
教师展示某个小组完成的流程图,点评学生做的流程图。注意 强调三种融合细胞,两次筛选,克隆化培养、抗体检测等要点。
【例1】科学家用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某种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细胞, 经培养可产生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是()A.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
学情分析
本节课包括单克隆抗体这个知识点。高二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 习、归纳知识的能力,可在课前利用教辅资料和学案进行预习,思 考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相关问题。学生在前一节已经了解了动物 细胞融合技术,为单克隆抗体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单克隆抗体的 制备是本节的重点难点,学生已在必修一第6章知道了癌细胞的特 点、必修三第2章学习了免疫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单克隆抗体的理 解制备过程中多次实验操作的原因及结果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内 容,教师应多加以引导提示。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是学生比较感兴趣 的内容,且难度较低,以让学生自学为主。
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下面同学们认真学习图2-24,阅读P54,思考以下5个问题, 然后小组讨论
①为什么给小鼠注射特定的抗原蛋白?
②产生几种融合细胞?
③第一次筛选出什么细胞?
④是否所有的杂交瘤细胞都能产生专一性抗体?
⑤培养杂交瘤细胞的方式有哪两种?
一边讲解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板书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 程),一边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提示注射抗原后获得的B细胞是多
一个B淋巴细胞一细胞群一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
问题4什么细胞是可以无限增殖的?
骨髓瘤细胞是一种癌细胞
问题5如何才能将两种细胞的特点结合起来?
如果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那么融合后的细胞 就可能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抗体。
1975年两位科学家已经想到成功制备了单克隆抗体,并因此 获得了 1984年的诺贝尔奖。
评价量规
其它
参考书
人教版: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考试说明》
备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