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斯康达EPON技术白皮书2021

合集下载

同步以太网技术白皮书

同步以太网技术白皮书

3 同步以太网应用...........................................................................................................................3-1
3.1 瑞斯康达同步技术 ...................................................................................................................................... 3-1 3.2 同步以太网应用场景 .................................................................................................................................. 3-2
―――――――――――――――――――――――――――――――――――――――――――――

Hale Waihona Puke 明Copyright ©2011 瑞斯康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非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书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 传播。 是瑞斯康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对于本手册中出现的其它商标,由各自的所有人拥有。 由于产品版本升级或其它原因,本手册内容会不定期进行更新。除非另有约定,本手册仅作为使用指 导,本手册中的所有陈述、信息和建议不构成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
1.1 通信网络对同步以太网的需求 .................................................................................................................. 1-1 1.2 以太网同步/时间标准发展状况 ................................................................................................................ 1-1

电力EPON技术标准.DOC

电力EPON技术标准.DOC
注:其他ONU类型参见YD/T 1475标准要求。
类型一:ONU-1
具备承载以太网/IP业务的能力,至少支持提供1或4个FE以太网接口,具备可扩展能力;提供一个或两个PON接口。支持选配E1口。
类型二:
具备承载以太网/IP业务,透传IEC60870-5-104等电力通信规约。同时具备承载RS232/485串口业务的能力,透传IEC60870-5-101/102/103、61850(变电站自动化)、CDT、DNP等多种电力通信规约。支持两个PON接口上联。可选支持E1口。
ODN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光分配网络
OLTOptical Line Terminal光线路终端
OMAOptical Modulation Amplitude光调制幅度
ONUOptical Network Unit光网络单元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联
d)EPON系统的PMD子层应符合IEEEStd802.3-2005和YD/T 1475的规定。
e)RS子层和PCS子层/PMA子层、多点控制协议MPCP(MPCP)、OAM功能应符合YD/T1475以及YD/T 1771的规定。
18
OLT
OLT的网络侧必须支持GE接口,可选支持10/100BASE-T、10/100BASE-F接口、10GBASE-X接口。
5)针对电力特定应用场景,增加“手拉手”网络保护结构,细化了对设备环境温度、电磁兼容性指标要求等技术参数
6)各个网省公司基本建设了覆盖各个单位的SDH通信系统,EPON系统为与现有的通信网络互联,即在OLT出口与该节点的网络设备进行互联,OLT上增加STM-N接口。
7)为适应电力专网的使用环境,对ONU外形及安装方式提出要求。

EPON接入技术白皮书V1.1

EPON接入技术白皮书V1.1
4.2.1 EPON 系统构成-OLT ......................................................................................................4 4.2.2 EPON 系统构成-ONU .....................................................................................................4 4.3 EPON 技术特征 ......................................................................................................................4 4.3.1 单纤复用技术 .................................................................................................................4 4.3.2 LLID 和帧格式 ...................................................................................................................4 4.3.3 MPCP 协议 .........................................................................................................................6 4.3.4 定时与同步 .....................................................................................................................8 4.3.5 测距过程 .........................................................................................................................8 4.3.6 ONU 注册 ...........................................................................................................................9 4.3.7 动态带宽管理技术 DBA................................................................................................9 4.3.8 OAM..................................................................................................................................10 4.4 EPON 与 GPON 的技术对比 ...............................................................................................10 5 技术的应用场景分析.........................................................................................................11 5.1 FTTH 应用场景 ....................................................................................................................12 5.2 FTTB/FTTC/FTTCAB 应用场景...........................................................................................13 5.3 FTTO 应用场景 ....................................................................................................................13 5.4 FTTB/FTTBIZ 应用场景 .......................................................................................................13 6 参考文献.............................................................................................................................13

瑞斯康达保护倒换技术白皮书

瑞斯康达保护倒换技术白皮书

1.1保护倒换技术原理1.1.1故障检测机制保护倒换机制能够在发生故障时迅速切换到备份路径上,首先能够及时发现故障,亦即故障检测机制。

目前常用的故障检测机制有以下几种:a)物理层检测方法,直接检测物理端口的状态、接收光功率等;b)链路层OAM检测方法,如802.3ah,可以通过link event 等来检测;c)业务层OAM,如Y.1731等,可以通过检测业务存活状态来检测,关于业务层OAM,请参阅瑞斯康达《CFM技术白皮书》1.1.2源宿协商机制对于1+1单向保护倒换来说,源宿不存在协商问题,源端永久将流量发送到主备链路上。

对于其他保护倒换类型来说,存在源宿协商的问题,源端需要切换流量至备用链路,并将这个切换通知宿端,宿端需要选择在哪条链路上接收,并把这个信息也通知到源端。

目前一般采用APS(Auto Protection Switch 自动保护倒换)协议,APS协议可以承载在多种PDU上。

APS协议定义了正常状态消息,故障状态消息,故障恢复消息,定时器超时消息、管理员指令等多种消息类型,这些消息有优先级高低的区分。

APS通过自身算法来计算应该采取的动作。

下文提到的多种具体保护倒换技术都采用了APS协议。

源宿协商机制一般有一步法,两步法,三步法等三种工作模式,这里的一步两步三步指的是协议报文的交互次数a)一步法,宿端通知源端故障,然后源宿同时切换,该模式仅适用于1+1或1:1b)两步法,宿端通知源端故障,源端再通知宿端其所选择路径,然后源宿完成切换c)三步法,宿端通知源端故障,源端通知宿端其所选择路径,宿端再通知源端其所选择路径,适用于所有场景,但也最复杂1.1.3返回机制当流量倒换到备用路径之后,主用链路如果从故障中恢复了,那么保护倒换机制面临两种选择,是将流量再切换至原主用链路,还是保持不变,这称之为返回机制。

切换回原主用链路的,称之为返回模式,保持不变的,称之为非返回模式。

返回模式的优点是一般主用链路往往有更好的网络质量,或者备用链路有其他的流量。

IAD-PBX-EPON-瑞斯康达设备等集团常见故障手册

IAD-PBX-EPON-瑞斯康达设备等集团常见故障手册

集团用户端常用设备常见故障集锦(第一版)目录第1章IAD常见故障处理 (5)1.1 【问题描述】语音单通 (5)1.2 【问题描述】IAD的用户的T38传真不通 (5)1.3 【问题描述】查询用户端口摘机异常 (5)1.4 【问题描述】IAD的网口灯不亮 (6)1.5 【问题描述】IAD和网络上其他设备间ping不通 (6)1.6 【问题描述】从网络加载或备份文件失败 (7)1.7 【问题描述】PPPOE拨号失败 (7)1.8 【问题描述】语音断续,时延大 (7)1.9 【问题描述】语音双不通 (8)1.10 【问题描述】回声 (8)1.11 【问题描述】电流声/杂音 (9)1.12 【问题描述】用户摘机就听忙音 (9)1.13 【问题描述】用户摘机,但是没有声音,只有线路上的电流声 (11)1.14 【问题描述】只能收,但是不能发送,或者只能发,但是不能接收 (13)1.15 【问题描述】传真断页或者传真中断 (14)1.16 【问题描述】某些地方传真通,但是其他地方传真不通 (14)1.17 【问题描述】附近有一个广播站,当广播站广播时,IAD通话中会听到广播音 141.18 【问题描述】串音 (14)1.19 【问题描述】网管问题:IAD启动后不能注册到IADMS,在IADMS查看设备在线指示灯是灰色 (15)1.20 【问题描述】网管问题:孵化器提示孵化失败或者无反应 (15)1.21 【问题描述】网管问题:IADMS设置了升级标志,复位IAD重启后没有自动升级 (16)1.22 【问题描述】网管问题:在命令行上设置了无IADMS的自动升级参数,复位IAD重启后没有自动升级 (16)1.23 【问题描述】系统问题:能输入命令,但总是提示系统忙,无法执行命令 (16)1.24 【问题描述】系统问题:键盘输入无反应,也没有输出或者输出乱码 (17)1.25 【问题描述】系统问题:系统不能正常启动,启动到某个地方就复位 (17)1.26 【问题描述】系统问题:启动过程中停在某个地方,键盘输入无反应,系统不自动重启 (18)1.27 【问题描述】系统问题:输入reboot命令后系统仍正常运行 (18)1.28 【问题描述】系统问题:系统跑着跑着自己就复位了,没有做任何操作 (19)1.29 【问题描述】用户采用新业务时,无法转移成功,排叉转移不成功,或者马上听忙音 (19)1.30 【问题描述】只听到一声短暂的拨号音 (19)1.31 【问题描述】摘机听拨号音,然后拨号,不能停止拨号音 (20)1.32 【问题描述】正在通话过程中,突然断线 (21)1.33 【问题描述】拨号完成,但是听忙音获知提示用户号码不存在 (21)1.34 【问题描述】使用IAD的用户拨号上网后上线时间短,或者会掉线 (22)1.35 【问题描述】使用IAD的用户拨号上网,或者拨对端MODEM不成功 (22)1.36 【问题描述】使用IAD的用户拨号上网后上后传输速率特别低 (22)1.37 【问题描述】爱科信计费器上显示ERR00 (23)1.38 【问题描述】计费器液晶屏显示某路或全部话机为EEEEEEEEEE状态 (23)1.39 【问题描述】某路话机通话计费器显示能跳表但计费器不计费或计费异常 (23)1.40 【问题描述】IP超市显示未连接 (23)1.41 【问题描述】IP超市显示某路或全部话机为“故障” (24)1.42 【问题描述】IP超市某路话机通话能跳表但不计费或计费异常 (24)1.43 【问题描述】电话可以打通,但是反极性计费器显示某路或全部话机无法计费 24 第2章佳和PBX常见故障处理 (25)2.1 【问题描述】分机摘机无拨号音,不能呼出、呼入 (25)2.2 【问题描述】分机摘机听忙音,不能呼出、呼入 (25)2.3 【问题描述】分机摘机拨号,一直听拨号音,不能呼出 (25)2.4 【问题描述】分机摘机先听“嘟,嘟,嘟,嘟”四声后才听正常拨号音,呼出、呼入正常 (26)2.5 【问题描述】接通一段时间内对方听不到分机讲话 (26)2.6 【问题描述】内部通话可以显示主叫号码,外线电话不能显示 (26)2.7 【问题描述】分机可以拨内部电话,拨外线听忙音或无反应 (27)2.8 【问题描述】分机通话后转接到其它分机响一下就断线 (27)2.9 【问题描述】外线打进来,不论是听DVC转分机还是打到前台转分机后,能听到一至二声回铃音,之后就断线了,内部分机打此分机也是这样的情况 (27)2.10 【问题描述】分机拍叉后或未拨完号码挂机,电话就振铃,摘机却听忙音 (27)2.11 【问题描述】分机可以呼出但不可以呼入 (28)2.12 【问题描述】两台相邻的分机用免提拨号时,有时会拨到其它地方 (28)2.13 【问题描述】DX1S-U有时候外线呼入总机不振铃 (28)2.14 【问题描述】从环路中继呼入时,有时会听到DVC提示空号 (29)2.15 【问题描述】DX1S环路中继呼出呼入,有时会听到其他人讲话 (29)2.16 【问题描述】DX1S环路中继线打进来没有人接电话 (29)2.17 【问题描述】DX1S,环路中继呼入通过DVC拨号不能再出中继(环路) (30)2.18 【问题描述】DX1S,可以打市话,但打长途是听忙音 (30)2.19 【问题描述】数字中继呼入没有到指定连选群里的号码振铃,而是到固定的端口上振铃,听DVC后拨0也是一样 (30)2.20 【问题描述】使用PRI数字中继,编程正确但是无法拨打电话 (31)2.21 【问题描述】采用PRI接入,分机呼入呼出均正常,但收、发传真经常失败 (31)2.22 【问题描述】从E1呼入到内线分机,通话后,有时单通或杂音 (32)2.23 【问题描述】DX1S-U,MCCV4主控板RUN灯常亮,ALARM灯常亮 (32)2.24 【问题描述】MT24多功能话机无任何显示,不能拨打电话 (32)2.25 【问题描述】MT24的直选台按键无反应 (32)2.26 【问题描述】交换机在使用中,进行录制DVC语音,按00*#,经常听忙音 (33)第3章希华PBX(HC-4800)常见故障处理 (33)3.1 【问题描述】电源指示灯不亮 (33)3.2 【问题描述】交换机所有分机提机无音 (33)3.3 【问题描述】分机提机噪音 (33)3.4 【问题描述】分机话机呼入呼出单向通话 (34)3.5 【问题描述】本组内通话不正常(一个分控板控制内) (34)3.6 【问题描述】上下层不能通话 (34)3.7 【问题描述】交换机与电脑不能正常连接 (34)3.8 【问题描述】单分机话机提机无音 (34)3.9 【问题描述】分机不掁铃可以呼出及通话 (34)3.10 【问题描述】分机不能呼出 (35)3.11 【问题描述】分机不能呼入 (35)3.12 【问题描述】分机占用外线无音 (35)3.13 【问题描述】外线直拔分机有时会转总机 (35)3.14 【问题描述】环路中继呼入交换机不接收 (36)3.15 【问题描述】少量用户使用交换机正常,用户同时有30个左右使用时交换机复位或死机。

H3C EPON技术白皮书

H3C EPON技术白皮书
图1PON的两个主要标准体系
APON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被ITU和全业务接入网论坛(FSAN)标准化的PON技术,FSAN在2001年底又将APON更名为BPON,APON的最高速率为622Mbps,二层采用的是ATM封装和传送技术,因此存在带宽不足、技术复杂、价格高、承载IP业务效率低等问题,未能取得市场上的成功。
H3CEPON技术白皮书
H3CEPON技术白皮书
关键词:FTTH FTTB FTTx EPON技术白皮书
摘要:本文献是关于EPON技术的介绍说明型文档,目的在于说明EPON是一个什么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对EPON中的技术细节进行简单描述,可以帮助你了解EPON这种接入技术的特点。
缩略语:
缩略语
英文全名
RADIUS
Remote Authentication Dial In User Service
远程验证用户拨入服务
RTT
Round Trip Time
往返时间
SLD
Start of LLID Delimiter
LLID定界符
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无源光网络
POS
Passive optical splitter
无源分光器
PPP
Point-to-Point Protocol
点到点协议;一种在点到点链路上传输多种协议(网络层协议)数据报文的链路层协议
QoS
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指报文传送的吞吐量、时延、时延抖动、丢失率等性能
1.2 EPON的基本原理... 5
1.3 EPON的技术优点... 7
1.4 EPON的传输原理... 7

50G-PON技术白皮书

50G-PON技术白皮书

1PON技术回顾和50G-PON展望1.1PON技术发展史回顾PON技术是一种基于无源ODN的宽带接入技术,上下行传输波长独立,数据时分复用。

PON 网络采用P2MP点到多点拓扑,一个PON口可以接多个ONU,有效节省局端资源。

连接OLT和ONU的ODN网络采用纯光介质,全程无源,避免了电磁干扰,环境适应性强,易于扩展和升级。

PON技术已经大规模应用,并具有高带宽、高可靠性、多业务承载和低成本等优点。

在PON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标准组织FSAN/ITU-T和IEEE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PON技术起源于早期的APON/BPON,商用PON技术历经3代发展,GPON和EPON已经大规模商用部署。

目前10G-EPON和XG(S)-PON设备已经成熟并步入大规模商用窗口期。

表1-1 PON技术演进第一代GPON/EPON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百兆带宽接入能力,逐步替换原有铜线接入技术。

第二代10G PON可以为用户提供300Mbps-1Gbps带宽,满足4K/8K视频业务规模应用,以及VR/AR业务的前期导入。

面向未来1G以上带宽需求业务如极致AR、政企接入、5G Fronthaul/Backhaul等,并对PON技术的带宽和延迟提出更高要求。

10G PON之后的下一代PON技术发展趋势主要有两种方向:方向一是提高单波长速率;方向二是多波长复用提高总速率。

业界普遍认可将下一代光接入网容量提升至50Gbps,因此如何简单、高效地实现系统容量升级成为目前PON领域研究的热点。

IEEE和ITU-T就是基于这个思路来研究PON技术的后续演进,并在积极推动中。

IEEE率先启动了下一代PON技术的标准制定,在单根光纤上支持25Gbps下行速率,同时上行支持10Gbps或25Gbps速率,并支持和10G-EPON的兼容。

对于50Gbps带宽需求,采用多波长叠加技术和通道绑定技术提供2个25Gbps通道,实现50Gbps速率。

EPON技术简介及市场分析

EPON技术简介及市场分析

EPON技术简介及市场分析 ( 2005/6/11 15:53 )一、前言接入网的用户需求多样性、接入技术多样性、成本极其敏感和投资回收周期长等特点使其在电信泡沫期也没有象骨干网建设那样出现过热。

现在能够带动电信业走出低谷的应该是宽带业务。

骨干网具有绰绰有余的能力支持宽带业务的开展,关键是要解决宽带接入的问题。

因此,宽带接入网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在接入网中馈线光纤必将代替馈线电缆,直接向用户挺进,实现纯光纤接入,即光纤到家(FTTH)方式。

这种方式光纤直通用户家中,一般仅需要一至二条用户线,是长远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的接入网解决方案。

目前的实际应用中,部分实现光纤化,光纤只到路边的业务接入点(SAP)。

在该处通过光网络单元(ONU),完成光/电转换和分接等功能,然后通过多种方式接入用户家中。

光纤到大楼后可以采用ADSL、Cable、LAN,即FTTx+ADSL、FTTx+Cable和FTTx+LAN等方式接入用户家中。

光纤接入网(OAN)是采用光纤传输技术的接入网,即本地交换局和用户之间全部或部分采用光纤传输的通信系统。

光纤接入网又可划分为无源光网络(PON)和有源光网络(AON),其中无源光网络PON发展更快些。

PON(无源光网络)是指ODN(光配线网)中不含有任何电子器件及电子电源,ODN全部由光分路器(Splitter)等无源器件组成,不需要贵重的有源电子设备。

PON网络的突出优点是消除了户外的有源设备,所有的信号处理功能均在交换机和用户宅内设备完成。

而且这种接入方式的前期投资小,大部分资金可以等到用户真正接入时才投入。

它的传输距离比有源光纤接入系统的短,覆盖的范围较小,但它造价低,无需另设机房,维护容易。

PON的复杂性在于信号处理技术。

在下行方向上,交换机发出的信号是按广播式发给所有的用户。

在上行方向上,各ONU必须采用某种多址接入协议,如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协议,才能完成共享传输通道信息访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瑞斯康达EPON技术白皮书2021
EPON技术白皮书
瑞斯康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Raisecom Technologies Co.,Ltd
2021-05
1、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网络发展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带给了网络新的
特点,这些变化也对现有网络提出了诸多挑战,我们需要在变化中把握住网络发展的脉搏,以便提供出符合客户需求和适应时代发展的产品。

基于千兆以太网的宽带无源光网络系统(EPON)是当代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向客户提供的业务逐渐从分离的业务向IP为基础的综合
业务过渡,形成综合的多媒体环境,可向用户提供从窄带到宽带的多种业务服务。

现有的
大部分业务是通过双绞线网传输,有线电视业务通过同轴电缆网传播。

随着DWDM技术及
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核心网和用户网已经得到了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发展。

而建立一个新
的与之相对应的网络“最后一公里”的网络,成为网络发展的迫切要求。

为了有效满足社
会对综合业务的需求,迅速开发一种能够大规模推广以降低成本、能够与IP业务紧密结
合的以保护投资、能尽量有效地利用已有信息基础设施以减少重复投资、还能够便于未来
网络升级的宽带业务接入网平台已成为摆在我国和其它各国面前的紧迫课题。

EPON就是这个热点领域的热点技术。

2、前言
光纤通信是下一代接入网中的主流技术,光纤到家庭(FTTH)是网络技术不断追求的梦
想和探索的技术方向。

在当今业务种类和数据量都不断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高带宽、高
服务质量(QoS)需求变得更为迫切!而 EPON 技术是一种基于光通信,满足下一代接入
网高带宽、高服务质量要求的技术,它极好满足了用户对于多重播放业务(高带宽高服务质量)的需求。

回顾现今传统接入技术,目前国内 IP 城域网的接入部分主要由 ADSL 和 ETHERNET 构成,基于电话线的 xDSL 技术带宽受制于距离和线路质量,已经很难再有长足的发展;以太网交换机每端口带宽虽高,但往往由于上行端口带宽有限,导致下行端口争抢带宽,并且缺乏有效管理机制,高带宽和 QoS 无法真正体现,还有 100 米的传输距离也限
制其覆盖范围;无线接入技术受到建筑物阻挡和环境干扰,同时网络安全有待考证;其他接入技术都由于带宽不足而无法开展多种业务。

目前如 VoIP 、 IPTV 、 Online-game 、 E-learning 、 MOD(Multimedia on Demand)及智能家庭等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舒适与便利,但如果用传统接入技术来承载会显得力不从心。

所以运营商迫切需要一种技术来解决传统接入技术的局限性,它应是一种高带宽,高服务质量,高效率,管理维护简便,面向 IP 业务应用的新型技术,而 EPON 技术正以其特点受到广泛瞩目。

3、 EPON市场现状
什么是EPON,EPON就是利用PON的光网络结构实现以太网的接入。

且EPON与现有以太网的兼容性因而容易被市场接受,因为以太网技术,是迄今为止最成功和成熟的局域网技术。

EPON只是对现有IEEE802.3协议作一定的补充,基本上是与其兼容的。

考虑到以太网的市场优势,EPON与以太网的兼容性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

以太网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百兆/千兆以太网是继承原来以太网的核心遗传因子,使以太网的速率提高了几个数量级。

EPON的思想也是继承以太网的核心遗传因子,将以太网最核心的最本质部分保存下来,添加多址接入和远距离传送的成分,在传输距离和接入拓扑上取得突破。

在EPON出现之前,已有称为APON的宽带PON技术出现,而且在1998年由ITU-T制定了标准,但由于技术复杂、成本高、带宽有限、APON系统并未如预期的那样发展起来,而EPON将以太网作为基础,具有低成本,高带宽,更适应数据业务传输等特点,能更彻底地解决宽带接入的问题。

EPON与APON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链路层协议,APON的链路层采用ATM协议,EPON的链路层采用以太网协议,而它们都采用PON作为接入物理层,事实上,EPON是在与APON类似的结构和G.983的基础上,设法保留APON的精华部分---PON,而将以太网代替ATM作为数据链路层协议,构成一个可以提供更大带宽、更低成本和更宽业务能力的新的结合体。

EPON采用点到多点结构,无源光纤传输方式,在以太网上提供多种业务。

目前,
IP/Ethernet应用占到整个局域网通信的95%以上,EPON由于使用上述经济而高效的结构,从而成为接入网最终用户的一种最有效的通信方法。

当今,我国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并在很多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无论从网络建设还是从业务量增长以及网络的普及都取得了骄人业绩,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用户的不断增长以及竞争加剧,接入网是运营商建设和维护投入成本最多的部分,不过面对着INTERNENT 的迅猛发展,现阶段接入网在“网络带宽不足”、“网络安全控制”、“维护简单与功能增多之间的相对统一”、“接入网的 IP 化多业务融合”等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伴随网民数的增长,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这意味着不到5个中国人当中就有1人是网民,该比例也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2021 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中国网民人数2.9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依据现阶段的网络特点,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一段时期网络的发展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1、全 IP 化更加深入发展
无庸置疑,网络 IP 为主流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强劲和深入,同时引领 IP 相关技术也得到全面发展。

“组播与可控组播”、“VOIP 相关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搜索引擎技术”等等这些与 IP 技术息息相关的技术将有良好前景。

同时做为 IP 最佳承载体的“以太网(ETHERNET)技术”也将被更广泛的使用,展现出新的特点。

2、差异化服务需求明确
随着市场及用户的进一步细分,各类新型业务的不断出现,差异化服务从后台逐渐
转到了需求明确的前台,成为今后网络规划必须考虑的因素。

面对“重点客户”、“大客户”、“商业用户”、“普通用户”所提供的服务类型和质量要有区分,面对“语音业务”、“视频业务”、“互动业务”、“普通数据业务”等相应的延时、抖动、丢包率也要达到合理的指标范围。

3、网络依赖性增强
随着网络可提供的业务类型不断增加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人们会加剧对网络这种
双向互动信息获取方式的依赖性,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将像以往广播电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一
样重要。

“网络远程教育/医疗”,“网上招聘”,“网上博客”,“网上购物”,“在线影视/音乐”都有望走入寻常百姓家。

4、运营商收益转型
运营商的收益结构将发生变化,原来以网络基础通信类型的传统业务收益为主,日
后将以新型业务收益为主,新型业务收益会超越传统型业务收益。

因此运营商会调整内
部管理和市场营销模式,在新型业务开发和内容服务提供上有所作为,在网络优化建设
上持续投资。

5、竞争加剧,促进服务提高,成本降低
面对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运营商有必要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并丰富业务种
类,同时降低综合成本来顺应买方市场需求。

市场的进一步细化及客户全面争取成为运
营商不变研究的主题。

因此对于网络服务的差异化要求凸显出来,对于现有网络的优化将
持续进行。

除了以上这几个方面之外,“FTTx 在接入网中加速发展”也是其中一个大的趋势。

接入网做为最贴近用户的层面一直以来受到带宽不足、多业务无法开展、安全管理和维护
困难的制约,成为网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随着信息化的进程,接入网的改造将势在必行,以往在核心/汇聚层使用的光纤通信技术将下移在接入网中使用,FTTx 将加速发展,FTTB 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国内接入网建设和改造的主流;同时接入网设备将在“维护简
单与功能丰富相对立”上有新的作为,从而推动“接入网全面智能化”进程,为运营商
减少维护成本提供解决方案。

4、接入网问题分析
随着各个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通信业自身的发展,运营商接入层网络面临
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业务的不断升级使得客户在接入业务种类、带宽方面有着各种各样
的需要,进而需要运营商能够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与此同时客户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常
常把可靠性、服务响应时间等要素作为衡量运营商服务质量的标准,并且对标准的要求越
来越高,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运营商利用传统设备构建的接入网络在诸多方面已跟不上客
户对于服务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并且也不能够适应运营商向服务提供商角色转型的需要。

具体说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