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物质的溶解

合集下载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综合练习(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综合练习(答案)

1.5 物质的溶解目录:一、知识点回顾二、基础题(一)溶解时的吸放热情况(二)饱和溶液的判断(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四)溶解度概念理解(五)溶解度影响因素(六)溶质质量分数基础计算(七)溶液配制操作练习三、培优题(一)概念辨析(二)图像分析(三)溶液配制误差分析四、拓展题一、知识点回顾1.物质的溶解性(1)定义:表示物质在一种特定溶剂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2)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实验: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及该物质不能再继续溶解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3)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质性质、溶剂性质、温度等。

(4)溶于水时的吸放热情况:①放热: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浓硫酸②吸热:硝酸铵③不吸热也不放热:蔗糖、食盐2.饱和溶液(1)定义: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3)注意:溶液浓稀指的是溶质含量的多少,饱和与否看的是是否还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

所以二者无必然联系。

3.物质的溶解度(1)定义: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

即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溶解性等级:(3)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固体: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下降)➢气体:温度、压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下降;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4.溶质质量分数(1)定义:表示一定量的溶液中有多少溶质,即表示溶液的浓度。

(2)计算方法: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3)配制溶液步骤:(如: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g)①计算:需要氯化钠5g;水45g(通过密度公式计算得出体积为45ml)②称量和量取: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用量筒量取液体③溶解:溶解时将氯化钠放入烧杯中,再倒水,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④装瓶: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第五节物质的溶解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第五节物质的溶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在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 一定会比不饱和溶液含有的溶质多。 (6)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 是不饱和溶液。 (7)在相同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它 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8)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 到20℃时,其它条件不变,该溶液还是饱和溶液 。
注意点:
(2)溶解度的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 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未指明,则为水)
(或:最多所能溶解的)
(有单位,为克)
隐形的已知条件
1、 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请问 这句话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
含义:
0.01g
1g
10g
难(不)溶
微 溶
可 溶
易 溶
20℃的S
下表是几种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
10
20
50
60
80
100
30
温度/℃
100
硼酸
硝酸铵
硝酸钠
硝酸钾
氯化铵
氯化钾
氯化钠
请你判断表中各物质的溶解性等级
1、20℃时,10g食盐溶解在100g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0克饱和食盐溶液里含有10g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判断是非:
(达饱和状态)
(100g溶剂)
判断是非:
3、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3.3g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3.3g。 4、在20℃时,131.6g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31.6g,则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练习:
4、现有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100克,能使该 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恒温时蒸发些水 B.恒温时再加入硝酸钾 C.降低温度 D.升高温度

物质的溶解——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物质的溶解——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一、【教学题目】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课《物质的溶解》二、【学情分析】已有知识铺垫本章以“水”为主体贯穿全章,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水”的应用以及特性有较为直观的感受。

且1.4课“为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让学生形成了溶液的概念,给溶解度的授课打下了较为良好的基础。

在知识结构上具有连贯性,能较为直接的顺承。

生活感知常态化将物质容溶剂在水中这一行为操作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具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对本节课知识的讲述有辅助作用。

抽象思维待提高虽在生活中感受颇丰,但本节课在提取溶解度概念这一环节对学生仍设有一定障碍。

在比较溶解度时需要把握“四要素“,需要控制的变量较多,对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具有一定的挑战。

适应多媒体教学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等新兴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小学阶段甚至幼儿园阶段学生就开始接触多媒体教学,学生对此种教学教学方法具有适应性。

学生因此种方式而走神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应用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的类型。

3.理解溶解度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分析表格数据得出结论。

2.参与小组的出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2.激发科学兴趣。

3.培养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科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溶解度的定义。

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本次课堂主要的以讲授法贯穿始终。

尽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叙述或描述教学内容和学习的有关信息,如溶解度的定义;同时,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加以解析、解释和论证,如完善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对本堂课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如课堂小结部分。

讨论法本课的重点“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探究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由学生围绕此目的相互研讨,最后每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此问题。

八年级科学浙教版物质的溶解精品教案

八年级科学浙教版物质的溶解精品教案

科学教案:物质的溶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原因;b)掌握物质的溶解的条件;c)了解常见溶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目标a)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互动合作;b)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c)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原因;2.掌握物质的溶解的条件。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几个明显的溶解现象(如糖溶于水、盐溶于水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二、学习新课1.呈现物质溶解的实验:将盐倒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盐是否溶解。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盐能够溶解在水中?观察盐粒的大小,盐粒的形状和溶解后的样子是否有变化?3.学习物质溶解的条件:温度和搅拌。

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重量的溶质,温度的高低和搅拌与溶解速度有关吗?三、巩固新知1.进行实验观察:分成几组,每组选择两种溶质,分别加入等量的水中,一组用热水,一组用冷水,另一组搅拌,观察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

2.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为什么在不同温度和搅拌的条件下,溶解的速度不同?3.整理实验结果:以图表形式整理实验结果,便于比较和总结。

四、拓展与应用1.进行更多的溶解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总结规律。

2.设计自己的溶解实验,并进行探究,加深对物质溶解的理解。

五、归纳总结1.导引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要点。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质溶解的现象、原因和条件。

六、作业布置1.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总结物质溶解的应用。

2.思考:除了温度和搅拌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为什么?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了物质的溶解现象和溶解的条件。

1.5物质的溶解课件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1.5物质的溶解课件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目的 条件控制
实验方案
实验数据 结论
验证溶解性是否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溶剂不同,温度、溶质一样 取A、B 2 支试管,分别滴入3 mL 植物油。往试管A中 加入5 mL 水,往试管B中加入5 mL 汽油,振荡,观察 现象。
植物油不溶于水,植物油能溶于汽油中。
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打开健力宝、可乐时我们会看到有气体冒出。 这说明气体的溶解能力和 _压__强___有关。
归纳总结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含义
溶解性
溶解度
定性反应溶质在溶剂中溶解 能力的大小,表示物质的一 种特性。
定量反应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可用 于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表示方法
易溶、可溶、难溶、微溶粗 略表示。
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 克溶剂 中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质量表示。
联系
在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性越大,溶解度也越大。
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通常)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溶剂、升温(通常)
对点练习
1.可以证明烧杯内的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D ) A.蒸发去1 克水,有少量固体析出 B.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 C.加入少量氯化钾看固体是否溶解 D.加入少量硝酸钾观察是否溶解
2.在一定温度下,向一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硝酸钾晶体,并充分搅拌,下
物质名称 氯化钠 氢氧化钙 蔗糖 氯酸钾
氯化铵
硝酸钾
溶解度(克) 36.0 0.165 203.9 7.4
37.2 31.6
溶解性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等级
难溶微溶可溶易溶溶解度 (20℃)
<0.01 克
0.01-1 克
1-10 克
>10 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物质的溶解--溶质质量分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物质的溶解--溶质质量分数

[题型三] :有关溶液稀释或浓缩的计算
向20%的某浓溶液中加水后溶液、溶质 和溶剂的质量如何变化? 如何解决有关溶 液稀释的计算?
计算的依据 :
稀释前溶质质量 = 稀释后溶质质量 浓缩前溶质质量 = 浓缩后溶质质量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 配制
情境引入
在医院里,我们经常会 看到病人输液,许多就是氯 化钠生理盐水(即溶质质量 分数为0.9%的食盐水)
同温度下,同物质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在医院里,我们经常会看到病人输液,许多就是氯化钠生理盐水(即溶质质量分数为0.
溶质的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1、 称量氯化钠时需不需要用到砝码?
仰视,读数偏低,液体的
天平上,直至天平平衡。
配制 50g 6% 的NaCl溶液时:
1、 称量氯化钠时需不需要用到砝码?
量分数 6%;
四、课堂训练
1.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一 些操作步骤见下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D )
A.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①②⑤
B.②①④③⑤ D.④⑤①②③
2.要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 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D )
A.将10g氯化钠固体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 上称量
3.量取体积时仰视读数或俯 视读数
析 4.倾倒溶剂水时,洒出烧杯

若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 实际体积<读数
仰视,读数偏低,液体的 实际体积>读数
你发现了吗
将氢氧化钠•固体1置、于滤纸称上称量量氯化钠时需不需要用到砝码?
为了粗略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 2、 将氯化钠固体倒入烧杯时,还有部分氯化钠 为了粗略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物质的溶解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物质的溶解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4、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5、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20℃时,蔗糖的溶解度是 203.9g,其含义是什么?
20℃时,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 解203.9g蔗糖。
20℃时,100g水中溶解203.9g 蔗糖,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判断是非:
(1)20℃时,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2)100克水中溶解了36克食盐刚好达到饱和,所 以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3)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3.3克氯化铵, 则20℃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3.3。 (4)在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 24克,则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克。 (5)在30℃时,100克水中加入40克氯化钾后达到 饱和溶液,则3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0克。
温馨提示: 此PPT
可修改编辑
不行
氯化钠 硝酸钾
应该溶剂的量相同
这样行吗?
1克氯化钠 1克硝酸钾
不行
20克水
解110克0应氯克该酸水钾能达,溶到这解饱可1克以和氯说状化明态钠氯也化能钠溶、
氯酸钾的溶解性相同吗?
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应该控制的条件有:
定温度 定状态(达到饱和) 定溶剂的量、定溶剂的种类、
1、溶解度的含义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课件:物质的溶解 第1课时 物质的溶解性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课件:物质的溶解 第1课时 物质的溶解性
2.植物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却可以溶解在香蕉水中,由此说明(D ) A.香蕉水的溶解能力比水强 B.水的溶解能力比香蕉水差 C.一切物质都能溶解在香蕉水中 D.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3.假如你的尼龙校服上沾有油漆,根据下表,你会利用以下哪种性质的 溶剂来清洗衣物(B ) 溶剂 对油漆 对尼龙衣物
4.气体物质的溶解性还与_压__强_有关。 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压强。
三、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情况 有些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 有些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1.鱼虾能在水中呼吸是因为( C ) A.水中含有氧气,可供鱼虾呼吸 B.水在日光下不断分解产生氧气,供鱼虾呼吸 C.水中溶解有一定量的氧气可供鱼虾呼吸 D.水在鱼虾的体内分解放出氧气,供其呼吸
6.下列操作不会使汽水中已经溶解的二氧化碳逸出来的是( B) A.加热汽水 B.冷却汽水 C.搅拌汽水 D.打开汽水瓶盖,使瓶内压强减小
7.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下降。 这种物质是( D)
A.氢氧化钠 B.氯化钠 C.浓硫酸 D.硝酸铵
8.下列物质都能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当胶头滴管中的水滴入瓶中, 右侧玻璃管中的红色液体发生了明显的移动。若使红色液体右移,则瓶中所 装的物质可能是( ) A
13.小李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A、B两个相同的盛水的烧杯中 逐渐加入硫酸铜晶体,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
实验次数 加入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克
杯中剩余硫酸铜晶体 的质量/克
A杯 B杯
1
234
5
20 30 40 50 60
0
0 5 15
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爸,我要喝最甜 的糖水,还要加,
一直加……
儿子,现在最甜 的了,再加也不 会再变甜了……
思考、讨论: 是儿子还是老爸正确?
嘿,别吵了, 去学好科学 就知道了!
物质能无限的溶解在水中吗?
1. 面粉和蔗糖放入水中,是否都能溶解? 蔗糖能够溶解在水中,而面粉几乎不溶。
2. 衣服上沾了油污,用水洗不干净,但汽油却 能洗去油污?
你有办法让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得不饱和吗?
1、加溶剂; 2、升高温度。
交流讨论:
饱和溶液一定
是浓溶液。
稀溶液一定是 不饱和溶液。
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加溶剂
升温
3、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温
4、检验饱和溶液方法:
取样,加入少量该溶质,观察能否继续溶解。
5、浓溶液和稀溶液:
⑴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⑵相同温度,同一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一些。
油污不溶于水,却很容易溶解在汽油中。
3.你冲糖水的时候用热水还是冷水,为什么? 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既快又多。
❖ 猜想一: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 猜想二: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 猜想三: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 ……
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溶质 溶剂 温度 现象
结论
探究一 不同 相同 相同
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1、溶解度的定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 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 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 质量。
溶解度用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 性大小。
A.浓溶液
B.不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C.稀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3、 下列措施不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
的是( )
A.蒸发溶剂
B.增加溶质
C.改变温度
D.加速搅拌
4、现有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100克,能使该
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恒温时蒸发些水 B.恒温时再加入硝酸钾
C.降低温度
硝酸钾 晶体
硝酸钾溶液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溶液
定义:一物质种(物溶质剂()溶里质的)溶在解另能一力种。
溶质性质
影响因素: 溶剂性质
温度
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溶解过程中 硝酸钾溶于水会吸热 的热量变化: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
实验1: 分别取出适量的硝酸钾溶液加入A、
B、C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向试管中加入少量 硝酸钾晶体,振荡,观察固体是否溶解。
序号 溶质 溶剂 温度
现象
6 硝酸钾3g 水5mL 室温 固体没有全部溶解
7 硝酸钾3g 水5mL 加热 固体全部解
结论
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注意: ⑴.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如:硝酸钾 ⑵.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弱,如:熟石灰
想一想:
胡萝卜如果生吃,其中的β-胡萝卜素只有25%被吸收, 如果用食用油烹调后,则能吸收95%,你知道吸收效率高低 的道理吗? β-胡萝卜素在水中溶解性小,而在食用油中的溶解性大。
探究二 相同 不同 相同
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探究三 相同 相同 不同
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实验1:
用量筒各量取5mL水,分别加入A、B、C三支试管中,再 分别加入食盐、蔗糖、熟石灰各1g,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物 质的溶解情况。
序号 溶质 1 食盐1g
溶剂 水5mL
现象 食盐完全溶解
2 蔗糖1g 水5mL
实验现象:试管中的硝酸钾固体 能继续溶解。
实验3:
在酒精灯上加热B试管,观察 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实验现象:试管中的硝酸钾固体 能继续溶解。
实验4:在C试管中再加入适量氯化
钠固体,观察氯化钠固体是否能溶解。
实验现象:试管中的氯化钠固体能溶解。
你有办法让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饱和吗? 1、再加硝酸钾溶质; 2、蒸发溶剂; 3、降低温度。
D.升高温度
5.两支试管中盛装的都是硝酸钾溶液,其中一支为 饱和溶液,另一支为不饱和溶液,请用实验的方法 加以鉴别。
6、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只知道 其中一瓶是氯化钠,另一瓶是碳酸钙,为了区别这 两瓶白色固体,我们可采用什么物理方法?
温故而知新
❖ 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 ❖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
蔗糖完全溶解
3 熟石灰1g 水5mL 熟石灰没有完全溶解
结论 注意:
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固体物质的溶解性有强有弱,如,食盐、蔗糖、硝酸钾等易
溶于水,而消石灰微溶于水,碳酸钙却不溶于水。
实验2:
取A、B两支试管,分别滴入少量食用油。往试管A中加 入少量水,往试管B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序号 溶质 溶剂
现象
4
植物油 水
植物油不溶于水
5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中
结论
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注意: 在生活和生产中,人们常用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 等溶剂溶解某些在水中难以溶解的物质。
实验3:
取1支试管,加入5mL水,然后加入3g硝酸钾,充分振荡, 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实 验现象。
(6)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 是不饱和溶液。
(7)在相同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它 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8)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 到20℃时,其它条件不变,该溶液还是饱和溶 液。
1、 下列因素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是(
)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质量
C.溶剂的性质
D.温度
2、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2)装有饱和溶液的瓶底,一定有这种溶质
的固体存在。 (3)固体溶质在溶液中稳定存在,则该溶液
一定是饱和溶液。 (4)使一不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
倒出一些溶液实现。
(5)在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 一定会比不饱和溶液含有的溶质多。
实验现象:试管中的硝酸钾固体 不能再溶解。
我们称之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 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实验2:
在A试管中再加入适量水,观察 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