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五)学案 浙教版
物质的溶解——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一、【教学题目】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课《物质的溶解》二、【学情分析】已有知识铺垫本章以“水”为主体贯穿全章,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水”的应用以及特性有较为直观的感受。
且1.4课“为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让学生形成了溶液的概念,给溶解度的授课打下了较为良好的基础。
在知识结构上具有连贯性,能较为直接的顺承。
生活感知常态化将物质容溶剂在水中这一行为操作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具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对本节课知识的讲述有辅助作用。
抽象思维待提高虽在生活中感受颇丰,但本节课在提取溶解度概念这一环节对学生仍设有一定障碍。
在比较溶解度时需要把握“四要素“,需要控制的变量较多,对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具有一定的挑战。
适应多媒体教学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等新兴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小学阶段甚至幼儿园阶段学生就开始接触多媒体教学,学生对此种教学教学方法具有适应性。
学生因此种方式而走神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应用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的类型。
3.理解溶解度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分析表格数据得出结论。
2.参与小组的出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2.激发科学兴趣。
3.培养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科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溶解度的定义。
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本次课堂主要的以讲授法贯穿始终。
尽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叙述或描述教学内容和学习的有关信息,如溶解度的定义;同时,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加以解析、解释和论证,如完善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对本堂课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如课堂小结部分。
讨论法本课的重点“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探究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由学生围绕此目的相互研讨,最后每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此问题。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5节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作业设计 (新版)浙教版-(新版

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课堂笔记1.物质的溶解性(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不同的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
②同一种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
③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有关。
2.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有些物质溶解时,会放出,溶液的温度,如氢氧化钠(NaOH)。
(2)有些物质溶解时,会热量,溶液的温度,如硝酸铵(NH4NO3)。
(3)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如氯化钠(NaCl)。
分层训练A组基础训练1.(某某中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形成溶液的溶质都是固态物质B.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D.所有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都要吸收热量2.下列对物质的溶解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物质的溶解性有强也有弱,强弱不同B.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C.溶解性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D.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物质中的溶解能力3.在一小杯碘水中加入少量菜油,搅拌一下后静置,发现浮在水面上的菜油变成了紫红色而下面的水层颜色明显变浅,几乎变成了无色。
此实验现象说明()A.碘在菜油中比在水中难溶解B.碘在菜油中比在水中易溶解C.碘在菜油和水中都难溶解D.碘在菜油中不溶解4.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蔗糖在水中溶解速度的措施是()A.升高温度B.用玻璃棒搅拌 C.将颗粒磨碎D.多加些蔗糖5.向20mL水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搅拌后蔗糖很快溶解了;再向水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搅拌后有部分蔗糖不再溶解。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A.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无限的B.20mL水中不能溶解一药匙蔗糖C.加入的蔗糖越多能够溶解的也越多D.一定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6.为研究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强弱,四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实验,其中较为合理的是()A.在20℃时,分别把10克食盐和1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相同B.在20℃时,分别把10克食盐和2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C.在20℃时,分别把20克食盐和2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食盐只有部分溶解而蔗糖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D.把20克食盐放在15℃的5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只有部分溶解;把20克蔗糖放入20℃的5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7.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20 碘2克水10克部分溶解从上表中分析可知,与物质溶解能力大小有关的因素是()A.温度B.溶质的性质C.溶剂的性质 D.溶质的质量8.取4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等量的水。
八年级科学上册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以及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复习教案 浙教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以及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复习一:基本概念:(理解并对应记忆书中所给的例子)溶液:均一、稳定、透明(非无色)的混合物分散质:固液气均可久置不变食盐水、碘酒(碘不易溶于水形成悬浊液,却容易溶于酒形成溶液)、高锰酸钾等溶液悬浊液:固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分散质:固体久置沉淀泥水、面粉入水乳浊液:小液滴、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分散质:液体久置分层油水等例1: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不可能形成溶液的是:A:白糖 B:食盐 C:苏打粉 D:豆油例2:下列各组物质混合搅拌后,能形成溶液的是:A:面粉和水 B:汽油和水 C:蔗糖和水 D:食用油和洗涤剂二:着重讲溶液的概念及相关重要概念和计算:知识点11.1:溶液概念:一种物质溶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酒精、水等)称为溶剂。
一般没有特别指明,溶剂为水。
溶液组成:溶质与溶剂。
试举反例: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2: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与稀溶液概念:粗略表示或定性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
注:以上两组概念无必然联系,试举例说明:重点:溶解度与溶解性及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溶解性:只是一般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分为难容、微溶、可溶及易溶四类。
试举例:溶解度: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
具体概念及公式: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定量描述溶液的组成。
具体概念及公式: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特别是熟石灰即氢氧化钙)、溶质及溶剂自身的性质。
(温度变化的溶解度曲线;碘酒)溶解度曲线的读图:坐标的概念及对曲线的理解(熟悉一些特殊的溶质的溶解度曲线如食盐,硝酸钾及熟石灰等)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法:知识点2 实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用品(托盘天平、烧杯、量筒、玻璃棒、药匙)、实验步骤(计算、称量药品、量水、搅拌溶解)、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加溶剂稀释或蒸发溶剂浓缩(没有晶体析出)的计算依据:变化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第5节 物质的溶解教案 浙教版

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物质的本身性质及外界因素有关。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度大小的关系,知道他们相互转化的方法。
3.理解溶解度的概念,知道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学会相关的计算方法。
4.理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5.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白糖在水中的溶解快慢,理解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2.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解的相互转化的条件,加深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3.以探究的方法理解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思维能力,培养科学辩证的问题分析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
2教学过程2.1第一学时2.1.1教学目标1.以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与溶质与溶剂的性质、温度有关。
2.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能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4.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5.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2.1.2学时重点1.物质的溶解性;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转化2.1.3学时难点1.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快慢的因素;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2.饱和与不饱和的区别和转化2.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引入喝白糖开水时,如果加了很多的蔗糖,最后你会发现杯子底部慢慢地出现一些固体颗粒,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物质吗?实验过程20ml 水+少量蔗糖继续加入蔗糖实验现象蔗糖全部溶解部分蔗糖不能溶解实验结论物质溶解的数量有限板书:一、物质的溶解性1.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教学分析】:一、《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相关具体内容目标与活动建议 1、具体内容目标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解度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2、活动建议探究物质的溶解性;研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二、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教材中八年级上第一章第7节“物突出以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科学课程的重要举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而不是讲授者。
因此,我在组织教学中通过有效引导,实验探究,小【教学分析】:一、《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相关具体内容目标与活动建议1、具体内容目标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解度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2、活动建议探究物质的溶解性;研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二、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教材中八年级上第一章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的溶解”主要教学目标分析1、以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与温度有关。
2、以油漆在水中和在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在一种物质中不能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可能会溶解。
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也能够溶解在液体中,并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3、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4、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五、“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建议1、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蔗糖、盐、咖啡、洗衣粉、食用油等)激发学生探究溶解的兴趣;2、注重发展学生从一般现象中发现和产生问题的意识一、教学目标:设计理念】突出以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科学课程的重要举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而不是讲授者。
因此,我在组织教学中通过有效引导,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从而帮助学生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等知识的构建。
科学:1.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5)课件(浙教版八年级上)

平哥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1.5.2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导学案

八年级(上)科学编号:010502 主备:祝小平使用时间:2014年9月日姓名:八年级科学上册§1.5.2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实现以下目标:1、理解物质溶解度的涵义;2、会查阅溶解度表;3、了解物质溶解性等级分类及常见物质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教学重难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课前预学、课中交流】知识链接:气体的溶解度: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如在0℃、1个标准大气压时1体积水能溶解0.049体积氧气,此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
气体的溶解度除与气体本性、溶剂性质有关外,还与温度、压强有关:其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少。
由于气体溶解时体积变化很大,故其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显著增大。
1、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大小叫。
溶解性是物质的一种。
2、一般地,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的;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也是的。
可见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的大小主要是由和的性质决定的。
3、溶解性等级的划分:划分依据:室温(20℃)时的溶解度。
>10g称为物质,例如:;1~10g称为物质,例如:;0.01~1g称为物质,例如:;<0.01g称为物质,例如:。
4、溶解度:在下,某物质在克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S)。
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
如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表示在。
5、根据生活经验,你觉得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呢?【合作学习】1、如何理解物质的“溶解度”概念所表达的含义★2、根据溶解度的概念推导饱和溶液溶质、溶剂质量和溶解度的定量关系:3、分析――――表1-7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o c)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溶解度(克)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表1-8 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o c)0 20 40 100溶解度(克)0.173 0.165 0.121 0.076思考:1、以上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变化的关系。
《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教案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内容来源】八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一章【主题】物质的溶解【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性。
(2)知道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3)能够说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白糖在水中的溶解性”过程,学会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2)通过设计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有助于形成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及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水和水溶液》的第五节。
本节课需花4个课时进行落实。
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以及溶解时的热量情况。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实验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中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
本节课可以得出结论: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及该溶剂不能继续溶解的条件下进行比较,这为后续学习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打下了基础。
因而,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二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5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
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本节课前,学生对于物质的溶解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接触时比较容易接受。
但是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测假想时,教师应进行引导与评价。
五、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教师】同学们,今天接着上新的内容。
上新课之前,我们照例要复习一下之前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五)学案浙教版学习目标
1.学会浓溶液稀释的计算。
2.会进行密度、质量和体积的计算。
3.巩固有关溶液问题的计算。
4.知道配制某一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
方法和步骤。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就是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
根据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4%,它表示 20℃时100份质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硝酸钾的质量为24份;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1.6克。
3.2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S克,现将b克A物质放到c克水中充分溶解。
(1)如果b克A物质全部溶解,则所得溶液中A物质的质量分数为
(2)如果b克A物质不能全部溶解,则所得溶液中A物质的质量分数为。
4.根据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变化所得的结果,在表中填上相应的文字。
[科学探究]
一、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1.溶液稀释就是往浓溶液中加溶剂变成稀溶液的过程。
2.溶液稀释问题的特点是: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保持不变,即:浓溶液的质量×浓溶
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由于液体称量比较麻烦而用量筒量取体积比较方便,所以计算时有时会牵涉到溶液的体积,这时要通过密度来进行计算(公式为ρ= )。
4.由于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所以两种不同液体混合溶解时,体积不能简单相加。
(混合后体积小于混合前两种液体之和)
二、有关溶液浓缩问题的计算
溶液的浓缩问题思考方法可以与稀释问题一样来考虑。
三、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
1.实验步骤:(1)计算;(2)称量;(3)溶解。
2.配制50克10%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工业生产上,有时要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来清洗钢材。
把50千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水多少千克?
[解析] 由于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设:稀硫酸的质量为x
50千克× 98%=x×10%
x==490千克
则需要水的质量为:490千克—50千克=440千克。
[答] 略
[例2] 配制1 000毫升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需要水多少毫升?(硫酸溶液的密度请查阅p.36表)
[解析] 查书中表得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溶液的密度为1.07克/厘米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克/厘米3。
设:需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体积为V
稀硫酸溶液的质量为:1000毫升×1.07克/厘米3=1070克
溶质的质量为:1070克×10%=107克
所以V×1.84克/厘米3×98%=107克
V=59.3厘米3
浓硫酸的质量:59.3厘米3×1.84克/厘米3=109.2克
加入水的质量:1070克—109.2克=960.8克
所以加入水的体积为:=960.8
厘米3
[答] 略
[课内练习]
1.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的浓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43克/厘米3)配制,143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量取40%的氢氧化钠溶液 25 毫升与水(密度为1克/厘米3) 107.25 毫升混合而成。
2.把m克质量分数为a%的NaCl溶液加水稀释,下列图像中正确描述溶液中溶质质量与加水质量关系的是 ( B )
3.密度为1.18克/厘米’的浓盐酸(质量分数36%),用100毫升水稀释100毫升浓盐酸,所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 B )
A.等于18%
B.大于18%
C.小于18%
D.无法确定
4.配制20%的硫酸溶液490克,需要98%(密度为1.84克/厘米3)的浓硫酸多少毫升?同时需水多少克?
[解] 设需浓硫酸的体积为V
V×1.84克/厘米3×98%=490克×20%
V=54.35厘米3
需水体积为=
33
3
/
1
/ 84
.1
35
.
54
490
厘米
克
厘米克
厘米
克⨯
-
=390厘米3
[课时小结]
重点和难点: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浓度为10%的食盐溶液100克,将其浓度增加到20%,可采用的方法是 ( D )
A.加入10克食盐固体
B.把溶液中的水蒸发掉一半
C.加入100克10%的食盐溶液
D.把水蒸发掉50克
2.用浓度为60%的酒精溶液A与25%的酒精溶液B配制成45%的酒精溶液,则A、B 溶液的质量比为 ( C )
A.1:2
B.2:3
C.4:3
D.3:1
3.100克A溶液中水的质量分数为98%,现在要使溶液中水的质量分数变为99%,则应加入水的质量为 ( D )
A.1克
B.10克 C 50克 D.100克
4.把溶质的质量分数为l0%的硫酸溶液50克浓缩到40克,此时溶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 12.5%。
5.图1—38是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
(1)B操作中应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是 2.5克;
(2)放好砝码和调好游码后,向托盘天平的左盘上加氯化钠时,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边,应进行的操作是减少药品;
(3)D操作应选用 100 毫升的量筒(从10毫升、100毫升中选择)。
量水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要跟量筒内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4)E操作的作用是加速溶解。
[深化提高]
6.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H2SO4 25毫升(密度为1.84克/厘米3),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0%的硫酸溶液(密度为1.60克/厘米3),需加水多少毫升?
[解] 本题中70%的硫酸溶液的密度没用。
想一想为什么?
25毫升×1.84克/厘米3×98%=(25毫升×1.84克/厘米3+V×1克/厘米3)×70%V=18.4厘米3
即18.4毫升
[选做题]
7.有一包固体混合物,含有硝酸钠和不溶性杂质,在一定量的水中加热,充分溶解。
测试结果如表一:
已知硝酸钠在各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二:
求:(1)此实验中所用水的质量是多少;
(2)原固体混合物中含硝酸钠多少;
(3)要完全溶解固体混合物中的硝酸钠,所需的最低温度是多少。
[解] 本题的突破口是从上表中可知40℃肯定是硝酸钠的饱和溶液,从10℃升温到40℃,在这些水中多溶解了硝酸钠固体的质量是20l克—132克=69克。
而从10℃升温到40℃,硝酸钠的溶解度增大了104克—81克=23克,即100克水中能多溶解硝酸钠23克,则易得解。
(1)设实验所用水的质量为x
(104克—81克):100克=(201克—132克):x
x=300克
(2)设10℃时300克水中已溶硝酸钠的质量为y,
100克:81克=300克:y
y=243克
即原固体混合物的总质量为243克+201克=444克
再设75℃时300克水中最多可溶硝酸钠的质量为z
100克:150克=300克:z
z=450克>444克
所以75℃时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的,最后剩下的72克固体都是不溶性杂质。
则原固体混合物中硝酸钠的质量为444克—72克=372克
(3)设300克水溶解372克硝酸钠刚好饱和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S
S=×100克—124克
对照表二可知,所需最低温度为60℃。
•22598 5846 塆23938 5D82 嶂&30189 75ED 痭 22152 5688 嚈>36078 8CEE 賮 =Y39203 9923 餣33930 848A 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