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科学笔记物质的溶解
初中溶解的知识点总结

初中溶解的知识点总结1. 溶解的定义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相互混合的过程。
当溶质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时,溶质分子将被溶剂分子包围并分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和分散的过程被称为“溶解过程”。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单位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
通常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溶解度会减小。
另外,不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会有所不同。
3. 浓度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通常使用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体积分数等单位来表示。
质量分数是指单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摩尔浓度是指单位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总体积之比;体积分数是指单位溶液中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不同的浓度单位适用于不同的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用。
4. 溶解过程溶解过程包括晶体的溶解和溶液的形成两个方面。
晶体的溶解是指晶体中的溶质分子逐渐脱离晶格结构,分散在溶剂中的过程;溶液的形成是指溶质分子在溶剂中被包围和分散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既有溶质分子与溶液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溶解过程受到温度、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外界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5. 溶解速率溶解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溶质溶解或溶液形成的速度。
溶解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溶质粒子的颗粒大小、溶液的搅拌程度、溶剂的性质等。
通常来说,溶解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质粒子的颗粒大小越小、溶液搅拌程度越大,溶解速率也越快。
综上所述,溶解是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溶质在溶剂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相互混合的过程。
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知识点对于学习化学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通过本文对初中化学中有关溶解的知识点的总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第五节物质的溶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在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 一定会比不饱和溶液含有的溶质多。 (6)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 是不饱和溶液。 (7)在相同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它 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8)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 到20℃时,其它条件不变,该溶液还是饱和溶液 。
注意点:
(2)溶解度的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 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未指明,则为水)
(或:最多所能溶解的)
(有单位,为克)
隐形的已知条件
1、 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请问 这句话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
含义:
0.01g
1g
10g
难(不)溶
微 溶
可 溶
易 溶
20℃的S
下表是几种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
10
20
50
60
80
100
30
温度/℃
100
硼酸
硝酸铵
硝酸钠
硝酸钾
氯化铵
氯化钾
氯化钠
请你判断表中各物质的溶解性等级
1、20℃时,10g食盐溶解在100g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0克饱和食盐溶液里含有10g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判断是非:
(达饱和状态)
(100g溶剂)
判断是非:
3、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3.3g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3.3g。 4、在20℃时,131.6g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31.6g,则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练习:
4、现有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100克,能使该 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恒温时蒸发些水 B.恒温时再加入硝酸钾 C.降低温度 D.升高温度
溶解知识点总结

溶解知识点总结1. 溶解的基本概念溶解是指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溶于溶剂(通常为液体)中而形成的溶液的过程。
溶解是一种均相混合物形成的过程,这与非均相混合物的形成过程有所不同。
在溶解中,溶质的微观粒子(如分子、离子或原子)被溶剂的微观粒子所包裹,溶质和溶剂的粒子之间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具有相对稳定化学性质的溶质。
2. 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解过程的速度与溶解度都受到温度、溶质粒子大小、溶质种类、溶剂种类以及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温度是影响溶解度最为显著的因素,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固体溶解度增大,而气体溶解度减小。
此外,溶质粒子的大小、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子极性等也会对溶解度产生影响。
3.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单位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通常来说,溶解度可以用溶质在溶液中的物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以及溶液的单位体积中所能够溶解的单位质量溶质等来进行表示。
在研究溶解性质时,需要了解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并且可以通过实验或者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取这些信息。
4. 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
溶解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现象很重要,对于理解溶解过程的热力学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溶解过程中发生的热效应可以通过对溶解热进行测定来确定。
当溶解引起吸热时,说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够强,需要外界提供能量才能克服相互作用力,使得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当溶解引起放热时,说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相互引力在溶解过程中能够得到释放。
5. 溶解度积溶解度积是指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质离子浓度的乘积。
溶解度积是溶解度的重要参数,它与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平衡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进行溶解度积的测定时,通常需要进行沉淀反应,根据反应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进行计算。
溶解度积的大小与溶质种类、温度以及溶剂种类都有关系,通过溶解度积的测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溶解过程中的平衡状态和动力学过程。
溶解现象知识点总结

溶解现象知识点总结一、溶解的基本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在溶剂中分散并形成稳定的溶液的过程。
通常来说,溶解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或离子发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溶液。
溶解可以是固体溶解到液体中,液体溶解到液体中,气体溶解到液体中,或者气体溶解到固体中。
二、溶解的影响因素1. 温度:一般来说,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当温度升高,溶质分子或离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可以克服相互之间的作用力而更易溶解。
2. 溶剂种类:不同的溶剂对于不同的溶质有着不同的溶解度。
比如,某些溶质在水中溶解度较大,但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小。
3. 溶质种类:溶质的种类对其溶解度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有的物质在一种溶剂中溶解度较大,而在另一种溶剂中溶解度较小。
4. 压力: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力呈正比关系。
当压力增大时,气体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进而溶解度增大。
三、溶解的度量方法1. 溶解度:通常用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来表示,称为溶解度。
溶解度是一个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的量。
2. 饱和溶解度:当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并不再变化时,称为饱和溶解度。
如果在此情况下再加入一点溶质,它将无法被完全溶解,留下一部分未溶解的溶质。
3. 溶解度曲线:一般来说,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呈正相关。
因此可以通过实验得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四、溶解作用的应用1. 制备溶液:溶解作用是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溶解固体或气体到液体中的重要手段。
2. 分离提纯:有的物质在一种溶剂中溶解度较大,而在另一种溶剂中溶解度较小。
这一性质可以用来分离提纯某一种化合物。
3. 药物制备:许多药物需要通过溶解作用才能被人体吸收。
4. 环境保护:溶解作用也有着重要的环境保护作用。
例如,气体在水中的溶解作用可以减少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
五、溶解速度1. 溶解速度取决于溶质颗粒的大小、形状和晶体结构,溶剂分子的流动性,温度,溶解度等因素。
1.5 物质的溶解 知识点复习(浙教版八年级上)

1.5物质的溶解1、溶解度: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
(用S表示)(1)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单位:g)(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剂、溶质本身的性质(内因)。
即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熟石灰)。
※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不影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能力),只影响总共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3)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剂、溶质本身的性质(内因)。
②温度: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例:喝下汽水后,因为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所以感到有气体冲到鼻腔。
③压强:气体溶解度虽压强增大而增大。
例:开汽水后,因为气压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所以液体内有气泡冒出或有大量泡沫溢出。
2、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用难溶(S<0.01g)、微溶(0.01g<S<1g)、可溶(1g<S<10g)、易溶(10g<S)等定性概念表示(室温20℃时)。
3、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①温度;②是否搅拌(震荡);③溶质的颗粒大小。
4、硝酸铵溶解时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烧碱)溶解时放热,溶液温度升高;还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如氯化钠(食盐)。
※浓硫酸稀释时(物理变化)会放出大量的热、氧化钙(生石灰)遇水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氢氧化钙(熟石灰)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5、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可用“温度不变时,充分搅拌静置后,容器底部仍有该溶质的晶体剩余”这一现象来证明溶液已达到饱和。
)6、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增加溶剂;②改变温度(多数物体升温,但氢氧化钙与气体降温)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①加溶质;②恒温蒸发溶剂;③改变温度7、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与溶液的浓与稀没有必然关系,只是对溶液的分类的依据不同而已。
化学溶解知识点总结

化学溶解知识点总结一、溶解的定义溶解是物质从固体、液体或气体的状态,转变为液体状态的一个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微观粒子被溶剂的微观粒子包围,形成溶液。
二、溶解的热力学原理1. 溶解的热力学原理溶解是一个吸热过程,因为在溶解过程中需要克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溶质的微观粒子分散在溶剂中。
因此,溶解过程吸收了热量。
根据热力学的原理,当溶解的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释放的热量时,该过程为吸热过程。
而溶解的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释放的热量时,该过程为放热过程。
2. 热力学参数在描述溶解过程的热力学参数时,我们常常用到以下几个参数:(1)溶解热(△H):描述在单位质量溶质溶解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单位为千焦或千卡。
(2)溶解焓(△G):描述当溶质溶解时所产生的功。
当△G < 0 时,说明溶解过程是自发的;当△G > 0 时,说明溶解过程是非自发的。
(3)熵变(△S):描述在溶解过程中系统的熵变化。
当△G = △H - T△S,其中 T 为温度。
当△S > 0 时,说明溶解过程是自发的。
三、溶解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溶解速率和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也会升高,因为在高温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溶质更容易向溶剂中离散。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2. 溶剂不同的溶剂对于溶解度有不同的影响。
溶剂的极性和分子大小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极性溶剂对极性溶质溶解度较好,而非极性溶剂对非极性溶质溶解度较好。
3. 溶质的种类不同的溶质的溶解度也会受到影响。
有的溶质在水中溶解度较好,有的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好。
不同的溶质的溶解度还会受到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4. 压力在溶解气体的过程中,压力对溶解度也有显著的影响。
根据亨利定律,溶解度与气压成正比。
5. 搅拌对于固体溶质溶解在液体溶剂中的过程,搅拌可以增加溶质与溶剂的接触面积,使得溶质更快地溶解。
《溶解》溶解与分离,科学实践

《溶解》溶解与分离,科学实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溶解与分离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过程。
它们不仅存在于化学实验室的精密操作中,也隐藏在我们厨房的烹饪过程里,甚至在大自然的循环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溶解,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一个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想象一下,当我们把一勺糖放入一杯水中,糖分子逐渐消失在水中,我们得到了一杯甜甜的糖水,这就是溶解的过程。
但溶解可不是随意发生的,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温度对溶解有着显著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速度就越快,溶解的量也可能越大。
比如,在炎热的夏天,我们能更快地在水中溶解更多的盐来制作盐水,而在寒冷的冬天,这个过程就会变得相对缓慢。
其次,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也至关重要。
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特定的溶剂中,而有些则很难。
比如,油不溶于水,但却能很好地溶解在汽油中。
这是因为物质之间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力决定了它们是否能够相互融合。
再者,搅拌可以加速溶解。
当我们搅拌糖水时,能让糖分子更快地与水分子接触并混合,从而加快溶解的过程。
与溶解相对应的是分离,它是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分开,恢复到它们原本独立的状态。
分离的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基于不同的原理。
过滤是一种常见的分离方法。
如果我们把混有沙子的水通过滤纸过滤,沙子会被留在滤纸上,而水则能顺利通过,从而实现了固液分离。
蒸馏则利用了混合物中各成分沸点的不同。
比如,从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酒精,由于酒精的沸点低于水,通过加热使混合物沸腾,酒精先变成蒸汽挥发出来,再经过冷凝重新变成液体收集起来,就实现了分离。
结晶是另一种重要的分离手段。
当溶液中的溶质达到过饱和状态时,溶质会以晶体的形式析出。
我们常见的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在工业生产中,溶解与分离的应用极为广泛。
例如,在制药行业,药物的合成和提纯都离不开这两个过程。
先将原材料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进行化学反应,然后通过各种分离手段得到纯净的药物成分。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过程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过程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过程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理解溶解现象和溶液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物质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多溶质的量。
通常用溶解度来量化表示物质的溶解程度,单位可以是克/升或摩尔/升。
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力和溶剂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1.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温度的升高通常会提高物质的溶解度,这是因为溶质分子在高温下具有更大的能量,能够克服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更容易溶解。
但对于某些物质而言,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先增大后减小,如酒石酸钠的溶解度。
2. 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对于固体和液体溶质来说,压力的变化对溶解度的影响较小。
而对气体溶质来说,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这是因为气体分子在溶解过程中会与溶剂分子发生力学作用,增加压力能够增加气体分子的溶解速度和溶解度。
3. 溶剂的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不同溶剂对物质的溶解度有着不同的影响。
极性溶剂通常能够溶解极性物质,而非极性溶剂则能够溶解非极性物质。
当然也存在例外情况,如饱和氯化铵溶液中的氯化铵虽然是极性物质,但却能够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解。
二、溶解过程溶解过程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通常包括物质的离子化或分子化、溶解和溶质与溶剂的混合等步骤。
1. 离子化或分子化当溶质为离子化合物时,其在溶液中会解离成离子。
例如,氯化钠溶解在水中时会解离成Na+和Cl-离子。
而当溶质为分子化合物时,如蔗糖溶解在水中时,溶质分子保持完整。
2. 溶解在离子或分子离子化后,它们会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溶液。
离子与溶剂之间通常通过离子间吸引力或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氢键等作用力相互吸引。
3. 混合在溶质与溶剂的溶解过程中,需通过搅拌等方式加速他们的混合,以促进相互作用的发生。
混合的过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溶解度。
三、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这取决于溶质与溶剂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科学笔记物质的溶解冲糖水的故事:
女孩:“妈妈,我要喝糖开水。
”
(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两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
)
女孩:“妈妈,再加点糖吧~”
妈妈:“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
女孩:“为什么呀?”
【提出问题】:某种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吗?
一、物质的溶解性
定义:一种物质(溶质)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溶解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P25)
3.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P26)
实验结论:有的物质溶解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还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蔗糖。
4.影响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搅拌能够加快溶解;
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更快溶解;
颗粒变小是溶解加快。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注意:在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候,①必须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因为是否饱和不仅与温度有关,也与溶剂质量有关;②必须要指明是何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2.溶液是否饱和的判断方法
根据溶液中是否有剩余的溶质固体判断:在一定条件下,若溶液底部有稳定存在的溶质固体,且该固体不再减少,则该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在溶液中加入溶质固体判断:一定温度下,向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说明该溶液是饱和溶液;若果还能继续溶解,标明该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一般情况下,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有如下的转化关系:
注意:以上适用于大多数固体溶质,极少数固体和所有气体物质不熟用,如氢氧化钙、氧气、二氧化碳等。
【思考】
一杯硫酸铜的饱和溶液,能否继续溶解食盐呢?
硫酸铜的饱和溶液指不能继续溶解硫酸铜,但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4.浓溶液和稀溶液
1、定义:
浓溶液:在溶液配制过程中,有的溶液溶有较多的溶质,称为浓溶液。
稀溶液:在溶液配制过程中,有的溶液溶有较少的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氯化钾为例)
溶液的浓稀和是否饱和没有必然的联系。
①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举例)
②对于同一溶质和溶剂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一定不饱和溶液浓。
三、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1、溶解度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溶剂通常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四个要素)
①条件:“一定温度下”;固态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是受温度影响,所以讨论溶解度时必须指明温度。
②标准:“在100g溶剂里(一般指水)”。
③状态:“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就是指物质的溶解达到最大限度
④单位:“溶解的质量”,溶解度是有单位的,单位是克。
必须满足以上四个点,才能构成溶解度的完整概念。
3、固体溶解的影响因素: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在相同的溶剂中,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
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种类);
外因:温度(描述固体的溶解度时,必须指明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如:硝酸钾
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影响不大,如:氯化钠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无关因素:溶质颗粒大小、是否搅拌、溶质溶剂的量
注意1:
其中的“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我该如何来理解?
由此可知,溶解能力的大小是通过在相同温度下、相同的溶剂中等条件下,溶解度数值的大小来比较的,说明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不仅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还与温度有关.所以要比较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是在相同温度下.
注意2: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影响物质溶解性吗?
不影响溶解性(溶解能力),只影响能溶解的数量。
小结:
思考1:摩托车修理师傅的手上经常沾上机油,他们常常不是用水洗手,而是先用汽油洗手,然后再用水清洗。
为什么摩托车修理师傅要用汽油洗手呢?这不是很浪费吗?
四、气体的溶解度
活动:给水加热时我们可以看到水煮沸前会出现气泡,说明什么?
大开可乐瓶盖时,我们会看到有气体冒出,说明什么?
结论:①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②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
气体溶解度定义:
通常讲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思考2:夏天我们经常听到说有啤酒瓶发生爆炸的事件,常有人员伤亡出现.请问这是为什么?
思考3:在夏季闷热的天气中,鱼塘里的鱼常将鱼头浮出水面。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五、溶解度曲线分析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分析.
1.点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
(3)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
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面
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在对应温度时为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在对应温度时为饱和溶液
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
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一定量的溶剂
4.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