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期末模拟试卷2及答案

合集下载

刑法试题及答案二

刑法试题及答案二

刑法试题及答案二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下列哪项不属于犯罪的构成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动机D. 犯罪结果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刑罚的种类?A. 管制B. 拘役C. 罚金D. 赔偿答案:D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下列哪项属于故意犯罪?A. 过失致人死亡B.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C. 意外伤害他人身体D. 过失损坏公私财物答案:B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下列哪项属于犯罪的主观方面?A. 犯罪目的B. 犯罪手段C. 犯罪结果D. 犯罪对象答案:A5. 下列哪项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刑罚执行方式?A. 缓刑B. 假释C. 减刑D. 免刑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下列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犯罪的定罪?A. 犯罪的性质B. 犯罪的情节C. 犯罪的动机D. 犯罪的结果答案:ABCD2. 下列哪些行为可能构成犯罪?A. 盗窃他人财物B.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C.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D. 非法持有毒品答案:ABCD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情形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刑事责任?A. 犯罪未遂B. 自首C. 立功D. 犯罪中止答案:BCD4. 下列哪些情形属于刑罚的执行?A. 缓刑B. 假释C. 减刑D. 免刑答案:ABC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情形可以构成共同犯罪?A. 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B. 两人以上共同策划犯罪C. 两人以上共同预谋犯罪D. 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并有共同犯罪故意答案: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

(对)2. 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

(对)3. 犯罪主体必须是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错)4. 犯罪客体是指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

(对)5. 犯罪未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实施,但未达到犯罪目的。

《刑法学(2)》2023至2024学年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刑法学(2)》2023至2024学年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刑法学(2)》2023至2024学年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刑法学(2) 2023至2024学年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1. 刑法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A. 维护社会秩序- B. 保护国家利益- C. 惩罚犯罪分子- D.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 答案:A2. 刑法的犯罪构成要素包括哪些?- A. 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手段- B. 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行为、犯罪结果、犯罪过程- C. 犯罪主体、犯罪行为、犯罪结果- D. 犯罪主体、犯罪行为、犯罪过程- 答案:B3. 刑法的法律关系包括哪些?- A. 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刑法与社会的关系、刑法与犯罪的关系- B. 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刑法与社会的关系、刑法与司法的关系- C. 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刑法与社会的关系、刑法与国家的关系- D. 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刑法与社会的关系、刑法与刑事诉讼的关系- 答案:A4. 刑法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 A. 法定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犯罪必须性原则- B. 法定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犯罪责任原则- C. 法定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犯罪预防原则- D. 法定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犯罪消灭原则- 答案:B5. 刑法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A. 从专门性向广泛性发展- B. 从实践性向理论性发展- C. 从国内向国际发展- D. 从经验性向科学性发展- 答案:D二、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刑法的基本任务。

刑法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秩序。

它通过制定和适用法律规范,对犯罪行为进行预防和惩罚,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和稳定。

刑法通过对犯罪分子的惩罚,起到威慑作用,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和扩大,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

2. 刑法的犯罪构成要素有哪些?刑法的犯罪构成要素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行为、犯罪结果和犯罪过程。

犯罪主体指进行犯罪行为的人,犯罪客体指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客体,犯罪行为指犯罪主体所实施的具体行为,犯罪结果指犯罪行为造成的后果,犯罪过程指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

刑法学2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2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2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答案:C2. 以下哪种情形属于正当防卫?A. 甲在被乙追赶时,将乙推倒导致乙受伤B.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将甲打伤C.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将甲打死D.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将甲制服并报警答案:A3. 以下哪种行为属于故意犯罪?A. 甲在醉酒状态下殴打他人B. 甲在梦游状态下殴打他人C. 甲在精神错乱状态下殴打他人D. 甲在清醒状态下殴打他人答案:D4. 我国《刑法》规定,以下哪种情况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A. 犯罪后自首B. 犯罪后逃跑C. 犯罪后拒不认罪D. 犯罪后继续犯罪答案:A5. 以下哪种行为属于共同犯罪?A. 甲和乙各自独立实施盗窃行为B. 甲和乙事先通谋,共同实施盗窃行为C. 甲和乙各自独立实施抢劫行为D. 甲和乙事先通谋,各自独立实施抢劫行为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以下哪些情形属于犯罪预备?A. 甲购买了用于盗窃的工具B. 甲在前往盗窃地点的路上C. 甲开始实施盗窃行为D. 甲在盗窃行为完成后逃离现场答案:A B7. 以下哪些行为属于犯罪中止?A. 甲在实施盗窃过程中,因害怕被发现而停止B. 甲在实施盗窃过程中,因同情失主而停止C. 甲在实施盗窃过程中,因失主发现而停止D. 甲在盗窃行为完成后,主动归还赃物答案:A B8. 以下哪些行为属于犯罪既遂?A. 甲成功盗窃了乙的财物B. 甲在盗窃过程中被乙发现C. 甲在盗窃过程中被警察抓获D. 甲盗窃未遂,但被警察抓获答案:A9. 以下哪些情况可以构成犯罪的共犯?A. 甲教唆乙实施犯罪B. 甲帮助乙实施犯罪C. 甲在乙实施犯罪时提供信息D. 甲在乙实施犯罪后提供藏匿场所答案:A B C D10. 以下哪些行为属于犯罪的未遂?A. 甲企图盗窃但未能进入乙的住宅B. 甲企图盗窃但被乙发现C. 甲企图盗窃但未能盗得财物D. 甲企图盗窃但因忘记携带工具而未能实施答案:A C 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规定。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侵犯财产罪)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侵犯财产罪)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侵犯财产罪)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不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下列行为的认定,正确的是:( )A.甲在公园里见到一个包无人认领,便大喊一声:“谁丢了包?”无人答应,甲便将包拿走。

甲的行为构成了盗窃罪B.农民乙看见邻居将一样东西埋在地里,趁夜晚无人挖出来后见是一坛古钱币,便带回自己家里。

乙的行为构成侵占罪C.丙深夜到他人家里行窃,以为家里没人。

其实家中只有一个残疾老头,只是老头不敢出声,眼睁睁地看着丙偷走彩电。

丙的行为构成抢劫罪D.丁杀死他人后,将其身上的现金拿走。

丁构成了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应数罪并罚正确答案:D解析:题中出现了几种盗窃罪的特殊情形。

A项中甲的行为是拾取遗失物的行为,如果甲在失主找来后,拒不返还,则构成侵占罪;B项中乙先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盗窃行为;C项丙不知道家里有人,他依然认为自己在秘密窃取他人财物,构成盗窃罪无疑;D项构成数罪并罚,如果先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则构成抢劫。

知识模块:刑法2.甲欠乙10万元久不归还,乙反复催讨。

某日,甲持凶器闯入乙家,殴打乙致其重伤,迫乙交出10万元欠务并在已备好的还款收条上签字。

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故意伤害罪B.抢劫罪C.非法侵入住宅罪D.抢夺罪正确答案:B解析: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注意:强行索取、销毁欠条等,从而消除自己所欠债务的行为,也属于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可构成抢劫罪。

本题中,甲持凶器闯入乙家,殴打乙致其重伤,迫乙交出10万元欠条并在已备好的还款收条上签字。

甲的行为属于上述强行索取、销毁欠条,从而消除自己所欠债务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B选项正确,当选。

甲殴打乙致其重伤,属于抢劫罪的暴力行为,不另行成立故意伤害罪,因此A选项错误,不当选。

《刑法学(2)》2023-2024期末考试题目答案

《刑法学(2)》2023-2024期末考试题目答案

《刑法学(2)》2023-2024期末考试题目答案刑法学(2) 2023-2024期末考试题目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B2. 答案:A3. 答案:C4. 答案:D5. 答案:C二、判断题1. 答案:错误2. 答案:正确3. 答案:正确4. 答案:错误5.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答案:简要说明刑法中的过错原则。

过错原则是指犯罪行为的主体在实施犯罪时应当具备一定的过错程度才能构成犯罪。

它是刑法责任的核心原则之一,要求犯罪主体在犯罪行为中具有过错,即具备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

过错原则的适用可以确保刑法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保护犯罪主体的合法权益。

2. 答案:简要说明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别。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是刑法中常见的两种犯罪形态。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违法结果,但仍然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

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主体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违法结果,但由于疏忽、粗心等原因导致违法结果发生的犯罪行为。

3. 答案:简要说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区别。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是刑法中两种与自卫有关的行为。

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

紧急避险是指在面临突发危险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必要行动。

两者的区别在于正当防卫是对他人非法侵害的一种合理反击,而紧急避险则是在面临危险时采取的自救行为。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小明因为情绪失控,在公共场所大声辱骂他人,并将其推倒在地,导致对方受伤。

请判断小明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并说明理由。

答案:小明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刑法的规定,故意伤害罪是指犯罪主体通过使用暴力或其他手段,故意造成他人身体伤害的行为。

小明在公共场所大声辱骂他人,并将其推倒在地,导致对方受伤,明显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小明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故意性,他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并且有明确的行为表现。

因此,小明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刑法学(2)》2023-2024学年度期末考题及解析

《刑法学(2)》2023-2024学年度期末考题及解析

《刑法学(2)》2023-2024学年度期末考题及解析刑法学(2) 2023-2024学年度期末考题及解析第一题题目:什么是故意犯罪?解析: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犯罪性质,却有目的地实施罪行的行为。

故意犯罪的特点是主观故意明确,犯罪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有明确的认识和预期。

第二题题目:列举几种刑法中常见的故意犯罪行为。

解析:常见的故意犯罪行为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故意盗窃、故意抢劫等。

第三题题目:什么是过失犯罪?解析: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没有直接的故意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疏忽、粗心或不负责任的行为造成了犯罪结果。

过失犯罪的特点是犯罪人没有明确的故意,但由于行为上的过失导致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第四题题目:列举几种刑法中常见的过失犯罪行为。

解析:常见的过失犯罪行为包括过失杀人、过失伤害、过失失火、过失交通肇事等。

第五题题目:什么是共同犯罪?解析:共同犯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共同完成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

共同犯罪的特点是多人共同犯罪,共同分担犯罪责任。

第六题题目:举例说明共同犯罪的情况。

解析:共同犯罪的例子包括多人合谋实施抢劫、多人共同实施诈骗等。

第七题题目:刑法中对未遂犯罪如何进行定罪处罚?解析:刑法对未遂犯罪进行了定罪处罚规定,根据情节轻重可以从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具体的定罪处罚标准由法律规定确定。

第八题题目:刑法中对犯罪过程中自首的处理如何?解析:刑法中对犯罪过程中自首的处理进行了规定,自首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具体的处理方式由法律规定确定。

第九题题目:什么是累犯?解析:累犯是指已经有犯罪前科的人再次犯罪的情况。

累犯在刑法中通常会受到较重的处罚。

第十题题目:刑法中对累犯的处理如何?解析:刑法对累犯进行了处理规定,通常会对累犯进行较重的处罚。

具体的处理方式由法律规定确定。

以上为《刑法学(2)》2023-2024学年度期末考题及解析。

刑法学2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2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2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刑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罪刑法定原则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C. 罪责自负原则D. 无罪推定原则答案:D2. 以下哪一项不是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主观方面D. 犯罪时间答案:D3.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杀人B. 过失致人死亡C. 正当防卫D. 故意伤害答案:C4. 以下哪种刑罚不属于主刑?A. 有期徒刑B. 无期徒刑C. 罚金D. 拘役答案:C5. 以下哪种情形下,行为人可以不承担刑事责任?A. 行为人是精神病人B. 行为人是未成年人C. 行为人是盲人D. 行为人是聋哑人答案:A6. 以下哪种情形下,刑罚可以减轻或者免除?A. 行为人自首B. 行为人立功C. 行为人是孕妇D. 行为人是老年人答案:A7. 以下哪种情形下,刑罚可以加重?A. 累犯B. 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C. 犯罪预备D. 犯罪未遂答案:B8. 以下哪种情形下,行为人可以被判处死刑?A. 故意杀人B. 贪污受贿C. 盗窃D. 诈骗答案:A9. 以下哪种情形下,行为人可以被判处无期徒刑?A. 贪污受贿数额巨大B. 故意杀人情节特别严重C. 抢劫数额巨大D. 诈骗数额巨大答案:B10. 以下哪种情形下,行为人可以被判处拘役?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盗窃数额较大C. 诈骗数额较大D.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情形下,行为人可以被认定为犯罪?A. 行为人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B. 行为人实施了法律禁止的行为C. 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危害后果D. 行为人的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答案:A、B、C、D2. 以下哪些情形下,行为人可以被认定为无罪?A. 行为人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B. 行为人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C. 行为人的行为属于过失D. 行为人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答案:A、B、D3. 以下哪些刑罚属于附加刑?A. 罚金B. 没收财产C. 剥夺政治权利D. 驱逐出境答案:A、B、C、D4. 以下哪些情形下,行为人可以被认定为从犯?A. 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B. 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C. 行为人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D. 行为人是犯罪集团的骨干成员答案:A、B5. 以下哪些情形下,行为人可以被认定为自首?A. 行为人在犯罪后主动投案B. 行为人在犯罪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C. 行为人在犯罪后主动赔偿被害人损失D. 行为人在犯罪后主动向司法机关提供重要线索答案:A、B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刑法期末考试题及答案2

刑法期末考试题及答案2

刑法期末考试题及答案2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一项不是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动机D. 犯罪结果答案:C2.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非法拘禁他人C. 正当防卫D. 盗窃他人财物答案:C3. 以下哪种情形下,行为人可以被认定为故意犯罪?A.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B.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没有预见,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避免C. 行为人在紧急避险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行为D. 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答案:A4. 刑法中规定的“过失犯罪”是指:A. 行为人故意实施犯罪行为B. 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C.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D. 行为人在紧急避险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行为答案:B5. 以下哪种情形下,行为人的行为可以被认定为犯罪未遂?A. 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B. 行为人尚未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但已经做好了犯罪的准备C. 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但犯罪结果并未发生D. 行为人由于害怕法律制裁,主动放弃了犯罪行为答案:A6. 以下哪种情形下,行为人的行为可以被认定为犯罪中止?A. 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B. 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主动放弃犯罪行为,并有效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C. 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但犯罪结果并未发生D. 行为人由于害怕法律制裁,主动放弃了犯罪行为答案:B7.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种情形下,行为人可以被认定为犯罪预备?A. 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B. 行为人尚未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但已经做好了犯罪的准备C. 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但犯罪结果并未发生D. 行为人由于害怕法律制裁,主动放弃了犯罪行为答案:B8. 以下哪种情形下,行为人的行为可以被认定为共同犯罪?A. 行为人单独实施犯罪行为B. 行为人与他人共同策划、实施犯罪行为C. 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为他人提供帮助D. 行为人明知他人正在实施犯罪行为,但未参与答案:B9.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种情形下,行为人可以被认定为教唆犯罪?A. 行为人单独实施犯罪行为B. 行为人与他人共同策划、实施犯罪行为C. 行为人故意引诱、教唆他人实施犯罪行为D. 行为人明知他人正在实施犯罪行为,但未参与答案:C10. 以下哪种情形下,行为人的行为可以被认定为犯罪集团?A. 行为人单独实施犯罪行为B. 行为人与他人共同策划、实施犯罪行为C. 行为人故意引诱、教唆他人实施犯罪行为D. 行为人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些情形下,行为人的行为可以被认定为犯罪?A. 行为人故意实施犯罪行为B. 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C. 行为人在紧急避险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行为D. 行为人由于害怕法律制裁,主动放弃了犯罪行为答案:A、B2. 以下哪些情形下,行为人的行为可以被认定为犯罪未遂?A. 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B. 行为人尚未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但已经做好了犯罪的准备C. 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但犯罪结果并未发生D. 行为人由于害怕法律制裁,主动放弃了犯罪行为答案:A、B3. 以下哪些情形下,行为人的行为可以被认定为犯罪中止?A. 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B. 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主动放弃犯罪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期末模拟考试试卷(二)
一、单选(每题2分,共20分)
1.关于犯罪对象和犯罪客体,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客体B.有些罪没有犯罪对象
C.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D.所有犯罪都必然使犯罪对象受到损害
2.下列各项不属于立功表现的是( A )
A.揭发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的B.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同案犯的
C.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线索,经查证属实的D.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3、司机杜某于某日驾驶载货汽车违章超速行驶,行至一下坡处时,将在非机动车道内骑自行车带人的赵某、卢某撞倒,卢某当场死亡,赵某身受重伤。

杜某赶紧将赵某送往医院抢救,在去医院的途中,杜某见四周无人,遂将赵某扔在僻静的桥下,自己仓皇逃走。

后赵某由于失去抢救机会而死亡。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杜某的行为应以交通肇事罪一罪论处
B.杜某的行为构成数罪:交通肇事罪、故意杀人罪,应两罪并罚
C.杜某的行为构成数罪:交通肇事罪、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应三罪并罚D.杜某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一罪论处
4.甲爱好游泳,且技术高超,一日,甲声称愿帮助乙学会游泳,乙欣然答应。

甲遂将乙带到河流深水处去游,在乙刚学会游时,甲即弃之不顾,独自游回河岸,乙无力游回,面临被淹死的危险状态,甲能够援救却不援救,致使乙被淹死。

此时,站在河岸上旁观的丙,游泳技术很好,完全能够及时援救乙,但丙不认识甲乙两人,不愿跳入河中救人。

本案中,甲和丙的行为( B )
A.两人构成共同犯罪B.甲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C.均不构成犯罪D.丙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5、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表述错误的是( A )
A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不适用死刑D不构成累犯
6.黑夜中丙乘丁不备,夺了丁的财物就跑,哪知丁在后面喊丙的名字,丙马上返回将财物还给丁,并说,我是逗你玩的。

本案丙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 D )
A.属于犯罪中止B.是犯罪未遂
C.不构成犯罪D.属于犯罪既遂
7.下列属于吸收犯的是( C )
A.盗窃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的零部件,价值较大,同时影响交通工具行驶安全的、
B.以放火的方法杀人,同时危害公共安全的
C.盗窃后销赃的
D.开一枪打死一人打伤一人的
8.以收养为目的,偷盗他人婴幼儿的,构成( A )
A.拐骗儿童罪B.绑架罪
C.拐卖儿童罪D.非法拘禁罪
9、甲犯故意杀人罪,在其犯罪后的第22年时被发现,对其追诉应当报请( C )
A全国人大常委会核准B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C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D国家主席核准
10、我国刑法在数罪并罚问题上采用的原则是( D )
A 并科原则
B 吸收原则
C 牵连原则D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并科原则、吸收原则为辅的原则
二、多选(每题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题10分)
1.我国刑法中属于减轻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有(ABD )
A又聋又哑人B盲人
C醉酒的人D已满14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2.面对下列哪些危险,可以实行紧急避险(ABCD )
A.不法侵害B.自然灾害
C.人的生理疾患D.动物的自然侵袭
3.关于犯罪预备形态,表述正确的有( CD )
A.已经着手实施犯罪B.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C.犯罪停止在预备阶段D.犯罪停止下来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
4、实施了数个行为,但司法机关在处理时通常作为一罪处理的情况有(ABC )
A连续犯B牵连犯C吸收犯D持续犯
5.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以抢劫罪论处。

这里的“当场”是指( CD )。

A.行为人被发现的当场
B.赃物被发现的当场
C.盗窃、诈骗、抢夺的作案现场
D.行为人作案后逃离现场时被即刻发现而紧追不放的,被追捕的现场
三、辨析题(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0分)
1、犯罪集团成员中,只有首要分子是主犯,其他的都不是主犯。

错误(2分)。

犯罪集团成员中,首要分子是主犯,不是首要分子,但在犯罪集团中起主要作用的,也是主犯。

(3分)
2、构成犯罪,不一定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也不一定需要判刑。

前面错后面对(2分)。

构成犯罪,就一定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不可能犯了罪,却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但犯了罪,不一定需要判刑,因为判刑只是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之一。

3、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然实施危害行为的,主观方面肯定是犯罪故意。

错误(2分)。

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然实施危害行为的,主观方面可能是犯罪故意,还可能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3分)
4、甲欠乙人民币5万元,数年没有归还。

乙多次催收未果。

某日,乙以谈生意为名,将甲骗至自己的家中,将甲捆绑起来,不准其离开,然后打电话叫甲妻还钱,否则杀害甲。

由于没要到钱,乙最后将甲杀害。

本案,乙构成绑架罪。

错误(2分)。

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由非法拘禁罪转化为故意杀人罪。

(3分)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比较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
前者对危害结果能够预见(3分)
后者对危害结果不能够预见(2分)
2.都有“诈”字,如何区分诈骗罪和敲诈勒索罪?
前者,被害人受骗后“自愿”交付财物(3分)
后者,被害人受胁迫后,被迫交付财物(2分)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10分)
1.论教唆犯
(一)教唆犯的概念
故意引起他人犯罪意图的人,叫教唆犯。

(2分)
(二)教唆犯的成立条件
1、被教唆者有刑事责任能力,且被教唆前没有犯罪意图;(1分)
2、有教唆的故意(1分)
3、有教唆的行为(1分)
(三)教唆犯的定罪
按照其所教唆的犯罪定罪。

(2分)
(四)教唆犯的处罚
1、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1分)
2、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1分)
3、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分)
六、案例分析(每题10分,共30分)
1.路某(15岁)先后唆使张某(15岁)盗窃他人的财物折价1万余元;唆使李某(19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3000余元;唆使王某(15岁)抢劫他人财物计1500元。

问:路某的行为哪些构成犯罪?哪些不构成犯罪?构成犯罪的构成何种犯罪?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唆使张某盗窃,不构成犯罪(1分)。

因为如果构成犯罪,路某是教唆犯,应构成盗窃罪,而盗窃罪需要年满16周岁才能构成,路某只有15岁,所以无罪。

(2分)
唆使李某绑架,不构成犯罪(1分)。

因为如果构成犯罪,路某是教唆犯,应构成绑架罪,而绑架罪需要年满16周岁才能构成,路某只有15岁,所以无罪。

(2分)
唆使王某抢劫,构成犯罪(2分)。

路某是教唆犯,构成抢劫罪,抢劫罪年满14周岁即可构成,路某有15岁,所以构成抢劫罪。

(2分)
2.万某拐骗了5名儿童,偷盗了2名婴儿,并准备全部卖往A地。

在运送过程中万某因害怕他们哭闹,给他们注射了麻醉药。

由于麻醉药过量,致使2名婴儿死亡,5名儿童处于严
重昏迷状态,后经救治康复。

问:
(1)万某将拐骗的5名儿童、偷盗的2名婴儿准备卖往A地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处于何种犯罪停止形态?请简要说明理由。

(5分)
(2)万某对2名婴儿死亡的犯罪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分)
(3)万某导致2名婴儿死亡的行为是否需要另行定罪?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
答:(1)拐卖儿童罪(2分),刑法规定,以出卖为目的,拐骗、偷盗儿童的,构成拐卖儿童罪(1分)。

拐卖儿童罪(犯罪既遂)(1分),拐卖儿童罪是行为犯,成功控制儿童人身自由,就既遂,不以卖出为既遂标准(1分)。

(2)疏忽大意的过失(1分),万某没有预见到注射麻醉药会导致儿童死亡,但应当预见到(1分)
(3)不需要另行定罪(1分)。

就定拐卖儿童罪,导致2名儿童死亡,是拐卖儿童罪的结果加重犯(2分)。

3.某晚,甲男趁乙女不备,在乙女臀部扎了一针麻醉药,致乙昏迷,甲趁机拿走乙手提包中的现金2000元。

甲正欲离开,发现乙貌美,顿生歹意,便奸淫乙。

乙在被奸淫的过程中苏醒,奋起反抗。

甲害怕罪行暴露,于是产生杀人灭口的念头,用地上的石块向乙猛砸,致乙昏迷。

甲认为乙已死,将乙女投入江中,入户逃离现场。

法医鉴定,乙因溺水窒息死亡。

问题:(1)乙因溺水窒息死亡,甲却以为乙是被砸死的。

这种现象,刑法理论上称为什么?(2)有人认为,乙因溺水窒息死亡,甲对此没有想到,但应当想到,所以甲对乙的死亡是犯罪过失。

你认为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3)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罪?
答:(1)刑法理论上称为:事实认识错误(或刑法上的认识错误)(1分)
(2)不正确(1分)。

甲对乙的死亡是犯罪故意(1分)。

因为整个犯罪过程中,甲都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乙死亡,都是在追求、希望乙死亡,所以是犯罪故意(1分)。

(3)抢劫罪(2分)、强奸罪(1分)、故意杀人罪(2分),三罪并罚(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