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笔记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教育论(第3章 审美教育的功能及其实施

第3章审美教育的功能及其实施3.1 复习笔记一、审美教育的功能(一)形式教育及其功能1.形式教育的内涵形式教育包括形式美和美的形式两个方面。
形式美指事物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美的形式是审美对象的外部表现形态和内部结构方式。
形式美可以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美的形式则与美的内容意蕴紧密相连,难以分割。
2.形式美及其教育功能(1)形式美的来源①第一个方面来源于形、音、色等自然属性与人的感觉之间的同构对应关系在事物自然属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形式美是最为广泛的一种美的形态,也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
与事物的自然属性相关的形式美实际上有三个层面,即生理、心理和文化象征。
a.从生理上来看,五彩缤纷的色彩是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作用于人的视网膜的结果。
人们所能听到的声音是不同振幅、频率、波形的声波作用于人的耳膜的结果。
b.在心理层面,色彩有“冷”、“暖”之分。
不同色调的颜色给人的心理感受也各不相同。
声音能够更为快捷地调动人们的情感反应。
形体的心理效应也比较明显。
c.在文化层面上,色彩的象征意义最为丰富。
形体也具有象征意义,如圆形通常用来象征团结、幸福圆满。
②第二个方面来源于形、声、色组合的规律性等a.规整就是标准化,划一既指动作的一致,也指色彩、形状的齐一,没有变化。
b.对称是一种绝对的平衡,对称是形体上的平衡,均衡则是分量上的平衡。
c.事物的各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合乎某种比例事物才显得是匀称和谐的。
d.节奏韵律是指变化的规律性,色彩、声音、线条、包括人的动作的有规律的变化都能产生一种节奏和韵律。
e.多样统一指的是事物整体上的和谐,并且这和谐可能是由各不相同的因素乃至对立的因素造成的。
这样一种和谐是形式美的最高法则。
(2)形式美的教育功能①形式美的教育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形式美教育的任务就是利用人对形、音、色等形式的生理心理反应规律,强化人们对自然事物的审美特性的感受能力,掌握形式美的各项法则,增强利用形式美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 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 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 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 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 王国维, 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 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 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 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 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 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 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 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 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 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 西洋是唯理的体系(), 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 创化万物, 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普与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 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 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 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 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 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 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四种意见:1) 保姆嘉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2) 黑格尔: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3)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4) “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
(二) 我国目前美学对象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1) 美的问题2) 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3) 艺术问题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的本身”2) 康德: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主观的”。
3)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 克罗齐:“美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 亚里士多德: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2)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3) 荷迦兹:美的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1) 伍举:美是有功利的,与善密不可分。
2) 墨子:美的标准“万民之利”3) 孔子:美甚至是善的同义语。
4) 孟子:“充实之为美”5) 荀子:美客观存在,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相关。
(二) 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 从主客观关系研究:意境2) 从内容与形式研究:艺术是二者统一“声情并茂”“形神兼备”3) 从风格研究:内容形式统一(三) 结合现实研究美1) 刘勰:自然之道2) 柳宗元:美在自然3) 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4) 郭熙、王夫之:美是客观的四、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一)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同一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二) 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美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才能)(三) 美和生活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美学2

美学(00037)自学考试复习笔记二 .简答与论述1. 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它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认识,而是理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地理性认识,它也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2.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19.10>(1).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确立的标志有: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 据此,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他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3. 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先有审美意识,后有美学思想,最后才有美学学科的产生和建立。
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来体现出来,缺乏明确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如原始居民在生产领域由对生产工具单纯的实用性要求逐渐走向同时要求劳动工具具有悦目形式。
体现了人的审美意识开始确立。
高级审美意识更为成熟自觉,也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譬如悲剧意识就是比较高级的审美意识。
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审美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它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地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之前,美学思想以哲学形式或者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等形式出现。
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美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标志,一是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活动论(第2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第2章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2.1 复习笔记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一)审美主体、对象与审美活动的整体性1.由于审美活动的存在,才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的根据。
2.在审美活动之前或在审美活动之外既不存在抽象的审美主体,也无抽象的审美对象,它们只有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才是有意义的、现实的、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具体因素。
3.人们不能离开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性去讨论审美主体的特点或是审美对象的本质。
(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对美学研究的启示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美学研究的启示在于它深刻论证了,审美活动在实践基础上如何才能逻辑地发生的问题,并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心与物、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从审美主客体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去求解美学之谜的全新思路。
2.马克思论美与审美主体的性质、关系和特点(1)马克思始终从人的现实生成的角度谈论美对人的依存性及美对人的肯定意义①美(对象)的问题,根本上是人(主体)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人的审美的本质力量在现实中历史地生成的问题。
②审美的本质力量并非人的一种自然的属性,只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的发展,随着属人的本质在实践中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它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
③因此,不是先有审美对象然后才有了审美活动,从逻辑上说恰恰相反,只有当人的审美本质力量生成以后,美才向人生成,亦即美才对人具有了真实的意义。
(2)马克思总是在主客体关系中来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的①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②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关系中,在“人化的自然界”即人化的对象世界中产生起来,并得到确证的;③人的“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的人(类)性,是长期实践活动(包括审美活动)的历史产物,是在全部人类不断发展的实践(包括审美活动)中不断发展与丰富的。
(3)马克思是在实践活动中论述审美主客体的辩证、互动、统一的关系的3.在马克思看来,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00037《美学》笔记

00037《美学》笔记1.绪论1.美学的学科属性1.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发展经过: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个阶段。
2.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识记):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3.美学思想1.美学思想(识记):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重点)(领会):1.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4.美学学科1.美学创立的标志(识记):1.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有独立、区别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之父:鲍姆加通。
1750 年出版《美学》。
创立感性学(即美学),对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某些负面作用。
2.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应用)1.我们认为,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2.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2.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领会)(1)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立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2.美学的研究对象(重点)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识记)1.美学是一种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1.代表人物:柏拉图。
2.代表思想: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
自考《美学》重点笔记

第四节
审美与人生
1
、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人生实践之中,起源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实
践活动之中,对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有益的作用。
2
、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1
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一(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是存在
2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
1
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
2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3
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
、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
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3
、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1
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往与对话,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
真价值的自由生命活动。
2
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距哟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是超
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快感。
6
、审美对象作为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的特点:
其一,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式。其二,它是主体能通过它
“
直观自身
”
,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重点笔记(全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
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创始人为鲍姆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的。
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3、实践含义:“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复习笔记一、判断1、“什么是美学”——18世纪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
他被称为“美学之父”,“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
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2、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5、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我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7、“由下而上”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是由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的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8、美学对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美及美的规律、艺术哲学、美感、审美有关系。
9、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艺术,并通过艺术来研究审美关系、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等。
010、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劳动创造了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2)美的规律的理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
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
”(4)艺术本质的理论。
1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1)美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3)唯物的辩证地看待主客体关系。
4)历史感,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结合。
12、西方对美学本质问题的探讨: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美既与事物的客观属性有关,也与人的心意状态乃至于客观的精神世界有关,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偏颇)。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7)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13、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14、: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
他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
“把美归结为对关系的感觉,你就会获得自古以来美的发展史。
”缺点:“关系”比较抽象、笼统,始终处于摸索阶段,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
即: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15、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马史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那就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
16、、英国“爱德化·布洛”在1912年出版《心理距离》,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
“心理距离”说:人与现实之间产生心理距离而产生美感。
17、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几个观点:(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
(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提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说法。
使物成为物的形象,才具有美,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即定的主观条件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已经不纯是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即已经是社会的物了。
(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18、奥地利美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其美学研究的后期美论中认为:从日常生活语言哲学出发,否定美有统一的本质,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美和艺术”都有“家族相似性”。
19、关于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人是‘世界的美’(莎士比亚:宇宙的精华,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形象,美在创造中。
20、卡尔·波普尔认为,“美的创造,是指在物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然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所产生出来的质的变化”,因此认为“认为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21、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及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
22、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23、美感产生的过程: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
美感的历史起源是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联的。
首先,美感是适应人害社会实践的需要。
其次,审美的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体现为精神上的满足。
再次,人类的美感活动不断地扩大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意义。
第四,美感有起点,但没有终点。
24、美感产生的逻辑:三种因素:人的审美能力的丰收在是美感产生的前提(对牛弹琴);美感的存在以人的审美的心理存在为基础;美感的存在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25、美感的生理基础:(视、听、味、嗅、触)。
夏夫兹别里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感官”,或人的“第六感官”。
26、1817年,费希纳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以区别于自上而下的研究,27、人的美感的生理机制与动物性感觉的区别:人在感觉能力上并不一定超过动物,但人的感觉有动物没有的社会性特征;动物的感觉是一次性的,缺乏积累性,不能逐步完善,而人的感觉则有连续性和积累性。
可见,人的审美感觉的能力,不仅在生理结构上和动物不同,而且在有积累性和连续性上,在通过种族的遗传不断得到发展上,也和动物不同。
28、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基本原因: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相对自由的关系;人的感觉是感性与生理性的统一,动物的感觉是感性的;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人的感觉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的训练和锻炼,变得高度灵敏,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
29、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30、感受:指人对事物的感觉。
直觉:直觉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不依赖概念和推理而对事物的直接观察。
31、美感的直觉性的特点:直接性、突然性、专注性、透明性32、完形作用(阿恩海姆):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就是“整体在先”,是指人在知觉的瞬间把握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
选择作用:人的视觉有种主动选择性。
意向作用:人的态度和人的心境与意向都有关系。
33、通感:是人此种器感官与彼种器官相互转换,相互勾通的现象,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
(例:“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很难用视觉和听觉来说明,他们既有视觉印象,又有听觉印象,而且还不限于视、听印象,与触觉、味觉.都有关系。
体现多种感官的通感作用。
例如熟悉大海的人见到大海的画面,就能调动起各种感官的作用,耳朵仿佛听到了海涛的声音,口中有海水的咸味,鼻子似乎闻到海水的腥味。
)34、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1)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2)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3)具象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4)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矛盾的统一。
35、罗马时代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有五个方面: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尊严的结构。
36、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体积的大)和力学的崇高(力量的大)。
37、崇高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38、悲剧性:作为一种审美的范畴,内涵: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悲剧能有一种‘净化’作用,或译为‘陶冶’,净化又翻译成“卡拉西斯”(亚里士多德)。
39、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康德提出。
后由席勒、斯宾塞发展。
40、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
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41、模(摹)仿说:由古希腊使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
有二种观点:(拍拉图认为模仿是不真实的,是虚幻;亚里士多德认为人通过模仿可以反映现实的本质)。
表现说:标榜“自我表现”,强调天才、想象、直觉。
42、有意味的形式说:本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艺术的本质在于‘由意味的形式’”。
43、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44、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艺术品具有人工性;是精神产品,不是单纯的物质产品,具有精神性;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有意象性。
45、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符号学美学将其分为二个层次:符号和意义。
现象学美学罗曼·英伽登将艺术品分为四个层次: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
46、艺术品是由(书中的观点):(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
(2)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
(3)意象世界层: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最关键的是通过物质实在创造符号形式,在符号形式中创造活生生的引起读者美感的意象。
意象并不一定直接呈现于形式符号层,它往往是借形式符号层的指示,在鉴赏者心中形成现实的、生动的表象。
(4)意境超验层:即某些优秀的伟大的艺术品所能达到的意境,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如罗丹的《思想者》。
艺术品是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体。
意境超验层――最高境界非现实意象世界层――核心层次形式符号层――直接性物质存在现实物质实在层――间接性物质存在47、意象的主要类型:1)仿象:注重外形仿真。
2)兴象:是以客观现象的物象为引导,启动自内在的想象和情感、联想而产生的,是心中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