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模式浅论
浅析中国美学“和”思想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体现

浅析中国美学“和”思想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体现作者:颜帅来源:《参花·下半月》2017年第08期摘要:中国人“以和为美,以和为贵”,“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人文哲学思想之一,它所强调的是对立面之间的均衡统一,强调刚柔并济、虚实结合、神形兼备、动静结合等,而且这种思想在各个领域中都有深入的渗透和体现。
本文浅析了中国美学中“和”思想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和”思想中国美学中国古典舞结合一、中国古典舞的“和”思想中国古典舞历史悠久,它讲求“形、神、劲、律”的身韵标准,这也是古典舞的基本动作标准。
总体来看,中国古典舞的“和”思想就是强调“心意和、意气和、气力和、力形和、形神和、内外和”,同时也更加强调“阴阳和”。
所以客观讲,中国古典舞处处都在体现着一种对立统一的和谐审美基因,被中国人称之为“圆融合一”的古典韵味。
而在动律形态方面,则表现为“动静呼应、虚实相生”,这些在舞蹈动作中都有清晰体现。
二、“和”思想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体现“和”思想在中国古典舞中体现为刚柔并济和形神兼备,下文也将就这两点来实证探讨“和”思想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实际体现。
(一)中国古典舞中的“刚柔并济”刚柔并济所体现的是刚与柔之间的和谐唯美,这在中国古典舞中体现较多。
舞者运用自身优美的舞蹈动作体态来表现刚柔属性,时而挺拔,时而含蓄,虽刚劲却也柔韧,这种动态美就代表了刚柔并包的审美境界。
就以《扇舞丹青》为例,这部作品所秉承的是中国古典舞中所倡导的民族特性。
整体上来看,《扇舞丹青》的布局缜密,它所采用的正是刚柔并济的对比式布局,其流程为“起笔(柔)—冥想(柔)—酣畅淋漓(刚)—心神归静(柔)”。
舞蹈中两次起笔,从柔到刚过渡明显,其中以酣畅淋漓的行草作为舞蹈的最高潮表现,那种挥毫泼墨的潇洒与舞蹈最后的心神归静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一种“却似虚谷传清音”的微妙意境。
所以,创作者评价这部作品就是“半是飞扬,半是超然”,特别是舞蹈中灵活运用了舞者手中之扇,配合古典舞蹈中翻、甩、转、旋、撩、盘、点等运扇技巧,再加上舞者闪转腾挪的舞姿,这就恰到好处地演绎了《扇舞丹青》所要表达的柔美与遒劲,让舞蹈、绘画与墨色相生相织,刚柔并济、“和”之思想也就在舞韵画趣中生动体现。
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

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审美是人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而中和之美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追求。
中和之美强调的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找平衡和和谐,追求一种既不偏向过于极端的美,又不失平衡的美感。
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生活中的细节,都可以体现这种追求。
在绘画中,中和之美可以通过选择适中的色调、运用恰到好处的线条和形状来表现。
在音乐中,中和之美可以在不同的音调和音符之间寻找平衡,创造出和谐的旋律。
在建筑设计中,中和之美可以通过合理的比例和对称来体现。
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空间的布局要符合人们的视觉需求和舒适感,既要有一定的创新,又要保持一定的传统元素,使人们感到舒适和愉悦。
在生活中的细节中,中和之美可以体现在服饰的搭配上。
服装的颜色、款式和材质要相互协调,既要体现个人的独特性,又要符合整体的和谐感。
中和之美还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饮食上。
食物的味道应该平衡,既要有酸甜苦辣的味道,又不能过于浓重或过于清淡。
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还可以体现在人际关系中。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平等、和谐、互相尊重,避免过于激烈的争吵和冲突。
只有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共同进步,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具体的物质上,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也同样重要。
人们应该追求内外的平衡,不要过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
只有在内心的平静和满足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感受到中和之美的美感。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追求极端的美,追求过于张扬和夸张的表现形式。
然而,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和谐,不要过于追求一时的短暂美感,而忽视了长久的平衡和和谐。
只有在中和之美的追求下,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美好。
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之美

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之美作者:张莹琪来源:《大观》2016年第01期摘要:现阶段,虽然社会和人文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但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却一直都没变。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是通过美串联起来的。
有石器时期的远古美;有青铜时期的金属美;有诗歌词赋的优雅美,各种不同的美汇聚了中国现代的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由于长期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熏陶,形成了如今的独具特色的“中和”之美。
本文就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之美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典美学;“中和”之美;儒家自古以来,中国的发展就是一本古典美学的发展史。
中国的古典美学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和”之美,所谓的“中和”之美就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中庸、和谐之美。
中庸并不是指庸俗而是指代“合适”的意思,在中庸思想的引领下,中国的古典美学别有韵味。
一、古典汉字中的“中和”之美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老的“仓颉造字”传说,到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等等字体地逐一演变形成了古典美学中的汉字文化。
在汉字文化的演变中最注重的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因此在许多汉字的创造上都秉承着还原事物外在的形象,比如“月,日,山”的创造,都是在实际事物的在特点上演变而来的。
这种演变体现正体现了情理上的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中所描述的就是这种还原于事物外在并且进行发展创作的情理上的中和之美。
另外,中国的传统的中庸思想讲究金、木、水、火、土,五行八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五行八卦的发展史,汉字的发展也不例外,这就是“中和”之美在古典美——汉字中的体现。
二、古典绘画中的“中和”之美中国的传统绘画与外国的绘画相比,注重的是线条的刚柔并进,也注重画中的故事性。
而儒家经典中的“中和”正是讲究的以柔克刚,刚柔并进的思想,这与中国的古典绘画美相吻合。
传统文化的美学特点审美观念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美学特点审美观念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美学特点:审美观念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与发展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独特的美学特点和审美观念。
在传统文化中,美学观念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的文化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的美学特点,以及其审美观念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与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美学特点传统文化的美学特点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审美主张、审美情感、审美体验和审美风格等。
首先,传统文化重视“中和”的审美主张,强调美的平衡和谐,体现了中国人讲究和谐统一的思维方式。
其次,传统文化注重审美情感的培养,追求内心的修养和舒适感,强调审美情感的高尚和深邃。
再次,传统文化强调审美体验的互动性,注重观者与作品之间的交流与共鸣,鼓励人们主体意识的发展与提升。
最后,传统文化在审美风格上注重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保持了独特的审美魅力。
二、传统文化中审美观念的体现1.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自然界的珍视和敬畏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审美观念。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倾诉,以及对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理想追求。
2.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美传统文化注重礼仪之美,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尊重。
礼仪是一种精神内涵的体现,它以规范的方式表达情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与关爱。
在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好相待等都是重要的审美观念。
3. 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表达传统文化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方式体现了其审美观念。
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观。
例如,中国画追求的是形神兼备、意境充沛的美感,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理念。
三、传统文化中审美观念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文化的交流,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标准,借鉴了西方的审美理念,形成了多元化的审美观。
同时,传统文化也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表达方式,产生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试论中国美学的中和美

试论中国美学的中和美邵悦佳【摘要】以“ 和” 为美, 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 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
诗礼乐对达到“中和” 美的审美境界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孔子的文艺审美也时刻透露出他的“中和”美观点。
【关键词】中和美,孔子中和美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它以其深厚而独特的美学内涵影响了古今几千年中国人的审美思维。
一般认为,中和之美指的是一种内部和谐而又温柔敦厚的特定艺术风格。
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中和”的概念,学术界对孔子“中和”思想原则的认定,其实质是根据孔子“中庸”思想推演而来,并进而认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孔子的“中庸”原则在美学上的具体运用。
1(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本文主要论述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中和美。
关于中和, 《礼记》有一段阐释: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礼记·中庸》给“中和” 思想下的这个定义, 是对儒家“中和” 观的经典概括。
“喜怒哀乐” 是人的情感表现, 在它们尚未表现出来时, 是人的一种适中的内在本性。
然而, 蕴于体内的情感总是要发之于外的,这是人之常情。
“发而皆中节” , 这就是儒家主张的情感的抒发要有节制,只有保持一定的“度”,才能达到和谐的美。
首先孔子认为诗礼乐对达到“中和” 美的审美境界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中提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2(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一)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说明在孔子那里,《诗》与乐虽可合而为一,但其文化功能各有侧重,具体表现在“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
诗、礼、乐都是修生养性,调节人的性情的法则,“ 诗” 和“乐” 都直接表现着人的思想情感。
“礼” 与“乐” 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之美

听之? ” (《 左传 ・昭公二 十年 》 ) 在这里晏 婴对 “ 和”进行 了精辟的分析 。指出清浊、 短长 、 疾徐 、 刚柔 等不 同的要素 之间相辅相 成 、相得益彰 ,成分与要素 的相互配合 、相 互协调 、 才会有有美昧之羹与美妙之乐 。这 里 ,晏婴提 出了 “ 和的相济相成 ”等朴素 的 辩证观点 , 《 国语 ・郑语 》载 :“ 夫和实生 物 ,同则不 断,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 而物归之 。 ”道 家哲学认为宇宙无 限 。 人 与 自然融为一体 。倡导 “ 天地之和”的思想。 老子崇 尚 朴素自 然, 追求平 和;庄子认为主 客体和谐产生美感 ,以内心纯朴 自然性情的 复归作 为乐 的实现 。“ 和”的最高境界 就是 “ 天人合一 ” 、“ 天人以和” 。在儒家那里 就 是 “ 大乐与天地同和” ,“ 乐也者 ,天地之和 也”(《 乐记 》 ) ,真正的 “ 大乐 ”能够谐调、 协和宇宙与人生 、 人 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种 种复杂关系 ; 就是 “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 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 ,天畴的进
程。
天人合一” 的整体美; 中国绘画注重重心略 物, 注重表达画家的主观精神和理想 , 在绘
画中追求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 反映在 视觉感知上 , 则是构成画面的各个绘 画要素 组合在一起 ,相互影 响、配和才 能构成整体 和谐 的美 的画面 。 中国传统绘 画艺术对 中 和美的追求 可以划分为 四个 层面: 人 与 自我 的和谐 、 人与社会 的和谐 、 自然生命 的和谐 、 人 与 自然 的和谐. 表现宇 宙生命 的广大和谐 是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画家们重视
谈谈中国古代的审美和谐论

谈谈中国古代的审美和谐论中国古人有一个最具基本性的哲学理念,那就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宇宙观,在“天人合一”的理论框架上去思考各种哲学和美学问题。
中国古人特别重视天人关系的和谐,并在这理论前提下阐述文化主题,追求建立一种和谐、安定和圆融的生活秩序。
而且,中国传统哲学在重视天人和谐关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人的追求,把“合目的性”看得比任何理论追求都重要,所以,伦理学成了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思想内容,追求善的境界,重视仁德修养,推崇“仁政”,强调美善统一,把伦理境界看成是最高的审美境界等,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伦理学与美学虽是不同的,伦理追求善的境界,审美追求美德境界,但是,在中国古人看来,美、善之间虽然有区别的,也有矛盾冲突,但是,它们之间和谐和统一才是最重要的。
在中国古人的主流思想意识里,美学常常被认为是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为伦理服务,美的追求服从于善的追求,并在这基础上形成了审美与伦理的统一性。
在“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前提下,中国古代美学十分重视审美活动中各因素的和谐统一关系,深刻地阐释了“美善合一”“情理和谐”以及“诗与志统一”等理论专题,表现了中国古人对美善统一境界的执着追求。
一、天人关系:人与天命(自然而然)的统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的美学和伦理学就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中国伦理精神侧重于将天人关系义理化,既重视人顺应自然,要求不能逆天而为,又把自然看成是伦理原则的体现,把自然原则义理化(创造了“上天”“上苍”等范畴),因而,逆天即是逆道。
人们常常说的“遭天谴”“天地不容”“冒犯天神”“受到老天爷的惩罚”等,其实不仅有违背自然规律将遭受失败的意思,而且也包含着违背道德原则必遭报应的含义。
其实,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延续着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原始宗教思想,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由于血缘氏族观念没有受到破坏性的冲击,中国古人把原始宗教思想留存下来了,因而,仍然相当多地保留氏族社会的“天人合一”观念,并经过古代儒家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家的发挥和改造,逐步建构起庞大、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了封建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思想特点。
论《溪山琴况》以“和”为美的艺术精神——兼论《琴况》的价值与局限

111审美与音乐古琴,我国古代享有崇高地位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它不仅是朝廷官方仪式音乐中的组成部分,更是传统文人修身养性、言儒说道、表情达意的重要物质载体,并在世代沿袭中成为士人音乐的一个符号,先秦时就已形成“士无故不撤琴瑟”的盛况(《礼记·曲礼下》)。
宋代陈旸在《乐书》中说:“琴者,乐之统也。
”[1]由此足见古琴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性。
明清时期,琴派林立,谱集众多,《溪山琴况》作为琴乐美学的首部体系性专著应运而生,其在继承前人琴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具有总结与终结性质,被誉为“中国古代琴艺美学史上一部集大成的琴乐美学理论著作”[2]。
在这部著作中,徐上瀛采撷英华,博采众长,提出了24个审美范畴: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重、轻、迟、速。
据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助理研究员龚敏[3]和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教授蔡仲德先生的辨析考证,这种结构是依据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体例而成,在我国古代琴学理论中乃是首次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和《二十四诗品》“诸体毕备,不主一格”不同,《琴况》以“和”开篇,并将其贯穿演奏技法和审美理想的始终,在二十四况中处于首要和中心地位,这是把握《琴况》琴乐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也是体会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重要基点。
一、以“和”为美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徐上瀛在《琴况》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
其所首重者,和也。
”[4]733这句话作为整部著作的理论总纲,点明了“和”这一范畴在二十四况中的首要地位和引领作用。
纵观中国古代音乐史、艺术史或美学史,无论是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的“平和”审美观还是自宋以后发展起来的“淡和”审美观,“和”几乎都是主流审美倾向,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其官方主流思想的变化有所侧重而已。
这样的审美观念自然延伸到古琴领域,因此,徐上瀛将“和”作为最核心的范畴并非时代的偶然结晶,而是历史沉淀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