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源与习俗

合集下载

重阳节的来历与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与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与传统习俗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踏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恰逢秋高气爽之时,人们会在此日重视祭祀祖先,感恩生活,同时也以登高、赏菊等习俗来庆祝。

本文将介绍重阳节的来历与传统习俗。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相传农历九月九是一个瑞气盎然、阳气渐消的日子。

古人认为阳气渐衰而阴气渐旺,这一天阴气极重,人们容易生病。

因此,为了驱邪辟秽,人们开始举行各种仪式和活动,以祈福健康和长寿。

据《晋书·箴外传》记载,重阳节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

东晋文学家陶潜(字元亮)在其《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他与隐居山林的渔父一同庆祝重阳节的故事,这也被认为是重阳节产生的重要历史文献。

从那时起,重阳节逐渐流传开来,并在唐代时更为普及。

唐代文学家杜甫的《重阳与诸暨韵》一诗中写道:“重阳乏人问,落叶满空山。

”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重阳节的热爱和关注。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登高迎秋登高迎秋是重阳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相约一同登高,寓意着超越困境、迎接新的一年。

不论是登山、爬楼,还是前往郊外观赏秋景,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迎接丰收和辞旧迎新。

2. 赏菊重阳节也是赏菊的好时节。

菊花作为秋季的代表,被视为吉祥、秀丽和坚韧的象征。

无论是家庭还是公园,人们都会精心布置并观赏各种各样的菊花。

有些地方还会举行菊花展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

3. 饮茱萸酒重阳节人们还会饮用茱萸酒。

茱萸被认为是驱邪祛病的草药,人们相信饮用茱萸酒可以保健身体并辟邪。

此外,茱萸酒也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被视为重阳节的特色美食之一。

4. 祭祖重阳节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期之一。

人们会整理家族的祖先牌位,准备祭品并将其供奉在祭坛上。

通过祭祀活动,人们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

5. 佩戴艾草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佩戴艾草。

艾草在农村地区被认为具有驱邪辟邪、保健养生的功效。

人们会将艾草制成小包,佩戴在身上或悬挂在家中,希望能辟邪避疾,保平安。

重阳节习俗常识

重阳节习俗常识

重阳节习俗常识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举行,因此得名“重九”。

重阳节是中国独有的民俗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习俗。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重阳节的常识和习俗。

1. 重阳节的起源与传说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相传,当时有一位叫做庙堂的仙人预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都会发生一场瘟疫。

为了解救百姓,庙堂告诉他们在这一天要饮菊花酒、佩艾叶、戴茱萸,可以驱瘟除邪。

人们按照庙堂的指示行事,结果果真神奇地战胜了瘟疫,从而形成了重九饮菊的习俗。

2. 登高远足重阳节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人们喜欢借此机会登高远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很多地方会组织登高比赛或者集体爬山,人们可以一边欣赏秋叶的美景,一边锻炼身体,增加活力。

登高时,人们还会携带一些特色的食品,如糕点、茶叶等,一同分享,增加节日的乐趣。

3. 赏菊观赏重阳节时,菊花正值盛开,而菊花又有驱邪辟瘟的意义,因此赏菊观赏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人们会到公园、花坛、庭院等地方赏菊,欣赏各种色彩斑斓的菊花,感受秋天的美好与丰收的喜悦。

同时,人们还会举办菊花展览,展示各种品种的菊花,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4. 喝菊花酒重阳节的习俗中,饮菊花酒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据传,在九月初九这一天,菊花的药性最为旺盛,有益于身体健康。

因此,人们会采摘菊花瓣,用清酒泡制成菊花酒,然后举行饮酒仪式,祈愿健康长寿。

喝菊花酒还有化解瘟邪、辟邪驱瘟的寓意,被视为防御病魔的一种方式。

5. 穿艾叶佩茱萸重阳节的习俗中,穿艾叶佩茱萸也是重要的一项。

艾叶和茱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驱邪的作用,人们相信佩戴艾叶和茱萸,可以辟邪驱瘟,保护身体健康。

重阳节当天,人们会戴上茱萸,佩戴艾叶,以求平安和健康。

6. 吃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这种以粳米、艾叶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糕点,外形洁白,口感软糯,具有浓郁的艾叶香味。

人们相信吃重阳糕可以驱邪并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重阳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的来历和习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源自于古代的重阳祭祀活动。

重阳节一般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庆祝,也被称为“踏秋节”或“重九节”。

重阳的来历和习俗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重阳的来历1. 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的散户许由和他的两个义子,被一位大雁引领着,穿越河山到达了一座高山。

这座山上有个仙人,告诉他们吃这座山上的秋菊是解除瘟疫的良药。

于是,许由和他的义子们带回了这些秋菊,并将其分发给百姓,如愿以偿地避免了灾难。

九月九日是秋分后的第九天,正值阳气旺盛之时,人们于是开始在这一天登高采菊,并渐渐形成了重阳节的习俗。

2.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寓意着华夏文明中关于敬老、尊师的价值观念。

中国人历来崇尚孝道,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重阳节是崇尚老人、孝敬父母的节日,也是人们表达敬意、关心关爱年长者的特殊日子。

二、重阳的习俗1. 登高迎重阳重阳节最典型的习俗之一是登高迎重阳。

人们纷纷到郊外、山间登高远望,一方面是为了欣赏秋天美好的风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邪、祈福。

登高迎重阳的习俗代表着希望超越困难、迎接新的挑战,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 赏菊品茶重阳节是秋天的节日,也是赏菊的好时机。

人们在赏菊的同时,还可以品尝传统的菊花茶,以此祈求健康和长寿。

赏菊品茶的习俗代表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象征着对自然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敬重。

3. 吃重阳糕和菊花酒重阳节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品尝重阳糕和菊花酒。

重阳糕是一种传统糕点,由糯米和其他食材制作而成。

菊花酒则以菊花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具有独特的风味。

吃重阳糕和喝菊花酒的习俗是人们庆祝节日,增进亲情友情的重要方式。

4. 赛龙舟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是赛龙舟。

龙舟是一种竞渡船,由20-80名划手组成的队伍在船尾齐声划桨,力争最快地冲过终点。

赛龙舟既是体育竞技,也是对中国古代爱国将领屈原的纪念,更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阳节的来历与文化背景

重阳节的来历与文化背景

重阳节的来历与文化背景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或登高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独有的一个重要节日。

本文将从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以及文化意义等方面来介绍重阳节的来历与文化背景。

一、重阳节的历史起源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曹孟德的文学家,他在九月初九这天患了重病。

朋友告诉他,在九月初九的这一天,山中有高阳花草,可以去那里躲避瘴气,恢复健康。

曹孟德按照朋友的建议,独自前往山上,结果康复了。

自此,九月初九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登高赏秋:重阳节是登高赏秋的好时机。

人们会在这一天踏青登高,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变幻。

登高的过程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也象征着追逐更高境界、超越自我的意义。

2. 吃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它是用糯米、红枣、桂花等制作而成。

人们相信吃重阳糕可以祛蛇蝎毒虫,驱除瘟疫。

因此,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互相赠送重阳糕以祈福祥瑞。

3. 剪艾蒿: 在重阳节这一天,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剪艾蒿。

据说艾蒿可以驱邪、防病,人们会将剪下的艾蒿插在门前或者床头,以驱除邪气,保佑身体健康。

三、重阳节的文化意义1. 尊老敬老:重阳节被称为老人节,是对老年人的特殊关爱和尊重的表达。

这个节日提醒人们要尊敬和孝敬年长者,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 倡导健康:重阳节的登高习俗有益于人们锻炼身体,增强体魄。

同时,重阳糕的制作采用天然食材,寓意健康和长寿。

这些传统习俗都倡导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3. 丰富文化内涵:重阳节不仅有深厚的历史背景,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登高赋诗,品赏秋景,到剪艾蒿、糕点制作等传统习俗,都代表着中国古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通过重阳节的庆祝活动,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秋天的美丽景色,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希望每年的重阳节,人们都能够心怀敬老之情,健康快乐地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都会隆重庆祝这个节日,以纪念和缅怀祖先,并祈求健康长寿。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和仪式,以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祝福。

本文将详细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带大家了解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相传,在战国末年,楚国有一位智者居住在嵩山上,他教训百姓讲究饮食和起居,以预防疾病,并在每年的九月初九日这一天举行祭拜活动。

后来,这个传统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重阳节的始祖。

在汉朝时期,九月九日被正式定为重阳节,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中国南方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瘟疫,为防止疫情再次爆发,朝廷下令在每年的九月初九日,全国各地举行登高祈福的活动。

此举被广泛接受,并在后来成为了重阳节的主要仪式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逐渐成为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节日。

特别是在唐代,重阳节被视为扶贫济困的机会,人们常常会在这一天施舍财物,帮助那些贫困的人们。

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赐予节”,充满了仁爱和慈悲之情。

二、重阳节的风俗重阳节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和活动,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重阳节风俗:1. 登高祈福: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人们会选择高山或丘陵地带,徒步攀爬至山顶,以扬眉吐气的姿态迎接新的一年。

在登高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欣赏到秋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恢弘壮丽,同时也可以远离尘世的纷扰,放松心情。

2. 佩插茱萸:重阳节时,人们会佩戴茱萸,这是一种拥有香气的植物,象征着吉祥和辟邪。

传统上,人们相信佩插茱萸可以驱邪避凶、延寿健康。

同时,茱萸叶还可以泡酒和炖汤,据说具有保健作用。

3. 饮菊花酒:重阳节习俗之一是饮菊花酒。

菊花为秋季的代表花卉,因其花色艳丽,形象独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重阳节时,人们会饮用用菊花浸泡的酒,寓意希望和家人朋友欢聚一堂,在新的一年开心幸福。

重阳节的传统来源

重阳节的传统来源

重阳节的传统来源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重阳登高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

那么,重阳节的传统来源是什么呢?一、源于古代民间风俗重阳节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风俗。

相传,唐朝时期,九月初九这一天是“阳气至极”的日子,人们普遍认为九这个数字代表着长久和吉祥。

因此,他们选择这天进行各种祈福活动,希望能够驱邪避灾,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这种民间风俗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重阳节。

二、与拜神活动有关在中国的祭祀文化中,人们经常会选择特定的日子去祭祀神灵,以求得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而重阳节恰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祭祀日。

相传,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前往山顶或高地上祭拜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丰收祥和,同时也表达对神灵的感恩之情。

三、与古代文学作品有关重阳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所提及,这也为其传统来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例如,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其《岳阳楼记》中描写了九九重阳的景象,描述了人们登高插茱萸的情景。

这对于后来的重阳节庆祝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得插茱萸成为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四、与道教信仰有关重阳节也与道教信仰有一定的关系。

按照道教信仰,阳气在九月达到最旺盛,而阴气则逐渐衰退。

因此,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通过登高等活动,希望能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吸收阳气的正能量。

此外,道教徒也会在此时前去山上炼丹修道,以追求长寿和道家的真谛。

综上所述,重阳节的传统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间风俗,与拜神活动、古代文学作品以及道教信仰有关。

这些传统来源形成了现今重阳节的丰富文化内涵,也使得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重阳节都是人们追求吉祥和长寿的重要时刻,也是亲情和友情的重要纽带。

让我们珍惜这一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重阳节的由来和风俗介绍

重阳节的由来和风俗介绍

重阳节的由来和风俗介绍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踏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举行。

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是一种拜祭祖先,祈求平安和长寿的活动。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重阳节的由来和风俗。

一、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的由来有多种传说,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一个传说是关于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是楚国的大臣,乃至于被尊奉为楚国的始祖。

然而,由于嫉妒和诋毁,屈原遭受到了身败名裂的不幸遭遇。

楚怀王被权臣所欺骗,以为屈原想要谋反,最终导致屈原被贬谪到汨罗江,离开故乡漂泊流浪。

在屈原离开后的数年间,楚国逐渐衰落。

楚王在被蔡国侵略的危机中,绞尽脑汁寻求解决办法。

国内的忠臣们纷纷献策,但每到九月九日,楚王总会忧愁不安,情绪低落。

直到有一天,有一位智者告诉楚怀王,九月九日正是屈原离开的日子,凶险之气临近。

于是,智者建议楚怀王让每个人都佩带菊花,并登高采菊,以驱逐凶险之气。

楚怀王听从了智者的建议,于是每年的九月初九,百姓都会戴菊花,登高采菊,庆祝重阳节。

二、重阳节的风俗习惯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一个登高远足、赏菊采菊的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登高望远,追求远离疾病和灾难,祈求平安安康和长寿福寿。

1. 赏菊采菊: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是赏菊采菊。

人们赏菊花,体会秋末的美丽和花草的芳香,品味大自然的神奇和变幻。

2. 登高远足:重阳节正值秋高气爽的时候,人们会相约登高远足,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登高远足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也象征着追求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3. 喝菊花酒: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还会饮用菊花酒,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习俗。

菊花酒以菊花为主要原料,清香爽口,具有消暑、解毒和抗氧化的功效。

4. 吃重阳糕:重阳节还有一种特色的食品——重阳糕。

它是用糯米粉和豆沙等材料制作而成,口感软糯、清甜可口。

人们相信食用重阳糕能够驱邪消病、避免厄运。

5. 佩戴艾草:重阳节的另一个习俗是佩戴艾草。

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重阳节,又被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纪念这个古老的节日。

本文将探讨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中国。

相传在古代,人们认为农历九月是阳气渐衰、阴气渐盛的时节,因此在这一天举行祭祀和庆祝活动,以祈求平安健康,驱逐邪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

二、重阳节的习俗1. 登高望远:重阳节的其中一个主要习俗是登高望远。

人们通常会前往郊外、山顶等高地,登高观赏秋景、呼吸新鲜空气,以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放松。

同时,登高也有取吉祥、迎福寿的寓意。

2. 赏菊花:菊花是重阳节的代表花卉。

人们喜欢聚集在一起,欣赏精心布置的菊花展览。

菊花被认为是高洁、坚韧不拔的象征,赏菊成为重阳节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3. 吃重阳糕:重阳糕也被称为盛糕或茱萸糕。

制作重阳糕需要选用各种新鲜的食材,如桂花、核桃、莲子等,经过糯米蒸制而成。

重阳糕既有符号意义,也具有美食的特色,成为了重阳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4. 佩茱萸:茱萸是一种植物,重阳节时人们通常会佩戴茱萸以驱除邪气、祈求平安。

茱萸被认为具有辟邪、消病的功效,佩戴茱萸被视为一种祈福的行为。

5. 竞技活动:在一些地区,人们会举行竞技活动来庆祝重阳节。

如荡秋千、踏青、斗牛等,这些活动既有娱乐性,也能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

三、重阳节的意义重阳节不仅是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向老人表达敬意和关爱的时刻。

重阳节这天,人们会回家探望长辈,献上贺礼,以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同时,这也是家庭团聚、互相交流、增进感情的机会,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总结: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们通过登高望远、赏菊花、吃重阳糕、佩茱萸等习俗活动,欢度这个特殊的日子。

同时,重阳节也是表达敬意、团圆和关怀的时刻。

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阳节的来源与习俗
【重阳来源】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民间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重阳节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重阳习俗】
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吃重阳糕。

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一、赏菊花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

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二、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阳节才一直保留着饮菊花酒的习俗。

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

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舒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

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可消“阳九之厄”。

如今,山东地区仍有民间童谣言:“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三、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

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

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

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

”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四、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糙花糕”以粘些香菜叶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

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

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

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五、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六、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

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

茱萸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