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

合集下载

中药行业的药物药效学研究与评价

中药行业的药物药效学研究与评价

中药行业的药物药效学研究与评价导语:中药作为中国传统的医药疗法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与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药药效,完善中药治疗模式的重要工作。

本文将对中药行业的药物药效学研究与评价进行探讨。

一、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中药药效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中药的治疗效果和机制,为中药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中药药效学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中药的药物性质、适应症、适应证、主要成分、作用机制、副作用等,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方法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体内实验、体外实验和临床实验。

体内实验主要包括小鼠试验、大鼠试验、兔试验等,通过观察中药对动物模型的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来评价其药效。

体外实验主要通过药理学、生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中药对细胞和分子的作用机制。

临床实验则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设计等方法评价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中药药效学评价的指标中药药效学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有效性评价主要通过临床疗效和实验结果来评价中药的治疗效果。

安全性评价主要评价中药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和耐受性,包括组织损伤、生殖毒性、神经毒性等。

四、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中药药效学研究面临着样本数量有限、方法不完善、药效评价标准缺乏统一等挑战。

为了推动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发展,需要加强对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方法的研究,建立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技术规范和指导原则,加强中药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来解决中药的药效性、疗效性和安全性等重要问题,建立中药药效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总结:中药药效学研究与评价是中药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中药的药效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药物特性、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希望中药药效学研究能够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推动中药行业的发展。

中药房质量控制方法

中药房质量控制方法

中药房质量控制方法引言概述:中药房作为中药材的存储、加工和销售地点,其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中药房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来确保产品的质量。

本文将介绍中药房质量控制的方法。

一、原料采购质量控制1.1 选择正规供应商:确保选取有资质、信誉良好的供应商,避免购买劣质或掺假产品。

1.2 严格把关检验:对每批进货的中药材进行外观、气味、质地等方面的检验,确保符合国家标准。

1.3 留样备查:每批进货的中药材都要留取一部分样品备查,以备日后质量问题调查。

二、加工过程质量控制2.1 严格遵守工艺流程:按照中药材的加工工艺要求,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2.2 保持卫生环境:加工过程中要保持生产场所的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2.3 加工记录完整:对每一批加工的中药材都要详细记录,包括加工时间、人员、工艺参数等,以备追溯。

三、贮存环境质量控制3.1 控制温湿度:中药材对温湿度要求较高,贮存环境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2 防潮防虫:贮存中药材的容器要防潮防虫,避免产品受潮发霉或受虫蛀。

3.3 定期检查:定期对贮存环境进行检查,确保环境符合中药材贮存的要求。

四、销售质量控制4.1 标签齐全:每一批销售的中药材都要有完整的标签,标注产品名称、批号、生产日期等信息。

4.2 保持清洁:销售环境要保持清洁整洁,避免产品受到污染。

4.3 售后服务:对顾客提出的质量问题要及时处理,提供满意的售后服务。

五、质量监控体系建立5.1 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中药房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项质量控制要求。

5.2 培训员工:定期对中药房员工进行质量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

5.3 定期评估:定期对中药房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结语:中药房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材质量和产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控制方法,才能保证中药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希望本文介绍的中药房质量控制方法能对中药房的质量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于中医的认知日益加深,中医药产业也获得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全面发掘中药治疗价值、内部拓展中药治疗应用是当前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方向。

中药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药性各异,这种情况下中药市场的质量控制难度也相对较高。

从我国中药市场整体情况上看,虽然药典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药应用,但整个质控体系仍存在一定缺陷,这对中医药体系以及中药市场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为进一步强化中药质控水平,本文将以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概述为入手点,明确当前中药质控评价存在的问题并重点研究未来发展建设方向。

关键词:中药质控评价;现存问题;创新发展策略在中药认知方面,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存在两种误解。

一部分人认为中药属于天然药材,安全性高,可以随意应用,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各类药材均有相应的化学毒性,因此认定中药不安全并排斥中药。

上述两种对中药安全性的认知都比较片面,从本质上看中药与西药一样也可能存在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任何药材都有利有弊,如其利大于弊,则可应用于临床治疗之中,如弊大于利则应禁用。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治疗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中药已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及预防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保障中药质量成为了推动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前提。

从现行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上看,其在面对种类繁多且药性复杂的中药时很难满足全面质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完善中药质控评价模式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概述现代中医药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中药的应用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除常规的中药材定量配伍煎煮外,各类经现代化加工的饮片以及各类中成药也是人们中药应用的重要形式。

作为药物,中药必须保持较高的质量品质,在这种情况下,中药质控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是明确中药纯度,各类中药材根据应用方向进行处理后为保障其药效品质和使用安全必须对其药物纯度进行检查,分析送检样本成分与目标成分,明确药材品质保障使用安全。

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

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

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中药质量控制是指对中药材和中成药进行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的过程,也是确保中药质量稳定、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质量控制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本文将综述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中药质量标准的建立:中药质量控制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中药质量标准。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中药材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国家药典、行业标准等。

这些标准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

2.中药质量评价的方法研究:中药质量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理化性质分析、毒理学评价、药效学评价等。

通过研究和改进这些评价方法,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价中药的质量。

3.中药质量控制的技术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中药质量控制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如近年来,光谱技术、质谱技术、色谱技术等在中药质量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中药质量控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高效性:在中药质量控制中,通过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检测手段的效率,实现对中药的快速、准确的质量控制。

2.个性化:随着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将越来越注重个性化管理。

根据不同中药的性质和用途,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案,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3.自动化:中药质量控制将逐渐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

例如,通过分析仪器的数据自动判读中药的质量,实现对中药质量的快速检测和控制。

4.多元化:中药质量控制将不仅仅关注化学成分的含量分析,还会注重对中药中其他有效成分的分析、质量评价和控制。

例如,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保证中药的功效和安全。

综上所述,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现状是建立了一系列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质量控制。

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发展趋势是追求高效性、个性化、自动化和多元化。

这些趋势的实现将使中药质量控制更加科学、准确和可靠,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127-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6卷第1期不高,如何能够通过手术既能解决痔的症状,又能在最大程度保护肛门功能的同时,保持肛门的美观度,提高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是临床医生研究的一个方向。

因此,我们在临床中总结以往手术经验,通过PPH结合肛门整复治疗环状混合痔,可以解决上述难题。

其优势所在:既可以通过PPH的悬吊作用将内痔体向上提拉,阻断内痔区的血供,同时对无法回复的外痔体及其较多的皮赘残留进行有限度的修剪并予以可吸收线缝合,不需要拆线并可以加速伤口愈合时间,减少对肛门皮肤的损伤,患者术后疼痛轻,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及程度低,在解决患者的症状保留肛门正常功能的同时,提高了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

与传统外剥内扎术比较,患者的疼痛轻,近期、远期并发症均较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

通过对照研究显示:治疗组术后各时间段的疼痛评分均少于对照组,术后疼痛消失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评分治疗组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差异。

PPH结合肛门整复术与单纯外剥内扎术相比较具有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PPH结合肛门整复术较单纯PPH术虽然增加了切口,适当延长了手术时间,但因创伤少,并予以缝合,术后伤口愈合较快,且术后疼痛轻,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和住院费用无明显增加,大大提高环状混合痔患者的满意度。

其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杨新庆,王振军.修订痔诊治暂行标准会议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3, 41(9):698-699[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3l-132[3]Longo A.Treatment of hemorrhoids disease by reduction of mucosa and hemorrhoidal procedure[J].World Congress of Endoscopic Surgery,1998, 3(4):253[4]Hompson W HF.The natural of haemorrhoids[J].Br J Surg,1975,62(7): 542-552[5]中华医学会肛肠外科学会.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暂行规范[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5,8(7):8[6]王辉,庸伟镖,肖焕擎.PPH对III~IV度痣病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及对策[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3,9(增刊):17-20立项课题:本研究为湘潭市科技局立项课题,编号:ZJ092021。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中药是一种珍贵的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是确保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的相关概念和模式,并探讨其在中药研究和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1. 质量控制的概念中药的质量控制是指根据中药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中药进行检验、分析和评价,以确保中药的质量符合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中药的质量控制涉及到中药材的收集、加工、储藏、鉴定以及中成药的制备等环节。

中药质量控制的目标是保证中药的药效、药性和安全性,同时促进中药产业的规范发展和国际交流。

中药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药材的外观特征、药材成分的含量和质量、中药制剂的质量和规格等方面。

2. 质量控制的方法中药质量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学、化学分析、生物学、生物技术和药物制剂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物理学方法主要包括对中药材的外观和形态进行观察和分析,如中药材的颜色、形状、气味等特征。

化学分析是中药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通过对中药材和中药制剂中化学成分的分析,判断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

生物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中药材的生物活性成分进行检测和评价,比如中药材对某种疾病的药效和作用机制等。

生物技术和药物制剂学方法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手段,通过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和药物制剂学方法,对中药质量进行控制和评价。

比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中药有效成分的纯化产品,以及利用纳米技术制备新型中药制剂等。

3. 质量评价的模式中药质量评价的模式包括传统的定性评价和现代的定量评价两种形式。

传统的定性评价主要是根据临床实践和传统经验,对中药的质量进行判断和评价。

这种定性评价模式主要注重中药的临床疗效和药性,但缺乏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现代的定量评价是将中药的质量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测定和评价。

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发表时间:2016-07-13T15:42:01.68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7期作者:郝青红[导读] 中药管理过程中,其质量控制以及评价模式都是我国中医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人民医院 156200摘要:中药管理过程中,其质量控制以及评价模式都是我国中医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直接关系着我国中医药行业的未来发展。

本文就中药质量控制以及评价模式的创新和发展进行简要分析,以促进我国中医药行业的现代化发展,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创新;发展就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来看,其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是社会群体劳动智慧的结晶。

中药种类繁多且结构复杂,在保存方式、制备技术以及地理环境等方面受到多元化因素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药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中药质量控制以及评价模式上存在一定不足。

在此种情况下,加大力度对中药质量控制以及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在促进中药行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现状就当前我国中药质量与评价模式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其仅仅保持在药材或药剂本身一致性与稳定性的检测上,仅仅注重中药成分、定性以及定量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药个体与整体之间的不一致性。

在中医药行业发展过程中,中药与西药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是依据不同反应条件为基础,展现出不同的用药效果。

随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逐渐得以发展,转向定量、定性研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植物药的质量控制模式以及化学药品指标分析与检测方式的有机结合,在推进医学领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就其在中药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该种模式对于复方制剂的实际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此种情况下,实际检测部分并不能够为整体质量效果提供可靠的指导,这就对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由此可见,该以点盖全的研究方式不仅不利于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的发展,反而有着制约的效果,也只有在明确了中药的质控方向,采取多样化的控制策略,再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才能建立更好的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从而使中药行业大步的稳定发展。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导言中药质量控制的意义中药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药材的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一系列措施。

中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其疗效与其药材的质量密切相关。

中药质量控制对于保证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质量控制的方法1. 外观检查:通过观察药材的外观特征,如色泽、形状、气味等,来评价其质量。

2. 理化性质分析:通过分析药材的理化性质,如水分含量、灰分含量、提取物含量等,来评价其质量。

3. 化学成分分析:通过分析药材的化学成分,如活性成分含量、有害成分含量等,来评价其质量。

4. 微生物检验:通过检测药材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来评价其质量。

5. 农药残留检验:通过检测药材中的农药残留情况,来评价其质量。

中药评价模式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评价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传统的中药评价主要依靠临床经验和药效观察,但这种评价模式具有主观性和局限性。

现代的中药评价模式采用了更科学的方法,如药理学评价、药动学评价、分子生物学评价等,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的挑战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药药材的质量受到生长环境、采收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其质量控制和评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中药的药理学和药效学机制相对复杂,评价模式的建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中药的质地、成分等因素也对质量控制和评价带来一定的挑战。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是保证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它们的发展对于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以不断提高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生物热动力学方法——“热谱图”原理: (1)生物体的生长代谢都伴有能量的转移和热变化, 并在一定的阈值内呈规律性波动; (2)中药的生物活性实质上就是中药药效物质对生物 体生长代谢的干预作用,这种干预作用不可避免 地将影响生物体的能量转移和产热变化;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测定板蓝根的NA 抑制生物活性, 并建立板蓝根抗病
毒生物效价检测方法。研究表明板蓝根具有抑制NA的 活性, IC50 = (0.90 ± 0.20) mg· mL−1 (相当于生 药), 其量效曲线形状与阳性对照药磷酸奥司他韦相 似, 提示二者对NA 的抑制可能具有相同的作用方式。

采用“质反应平行线”法设计和优化的板蓝根抗病毒

1 中药质控现状

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对中药质量控制有一定的促进 作用,但中药化学成分变化因素较为复杂,选择合理 的指纹信息难度较大,其重现性、耐受性及谱效关系 等还有待深入研究。

中药化学指纹图谱实质上是中药部分成分的“化学条 码”,与安全性、有效性关联意义不大。
1 中药质控现状

如冬虫夏草测定腺苷含量、板蓝根检测精氨酸, 既不
2

中药质控方向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的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


形性检测法、化学检测法、生物检测法。
形性检测主要指以药材的形状、大小、颜色、气味、 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等表观性状来判别药材的种类 和真伪,并对部分药材辅以简单的理化试验。
2

中药质控方向
化学检测主要是利用药材所含化学成分的某些物理性质



体积等) 。
2 中药质控方向 2.1形性检测 大小、密度和形状因子(3大类参数)
体视学原理 计算机图像技术
组织细胞显微图像的形态特征
数值分类
归纳出其形态学特征
建立
分类鉴定谱系图
2 中药质控方向 2.2化学检测

采用HPLC、MS、NMR、IR、UV、GC、CE等及其联用技术进行化学指 纹图谱定性和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定量, 结合化学计量学、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中药化学质量模式识别系统, 表征中药化学组分群特征 优势:a 检测中药材及其产品的真伪;

一台仪器(生物热活性检测仪)、
一套指标(生物热谱图和热动力学参数)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实时在线”是指生物热活性检测仪有如多导生理检测仪,
可以在第一时间及时地直观地反映生命体系的宏观状态 变化; “灵敏、准确”是指生物热活性检测所需的药物样品量 少,一般是毫克级,同时由于研究对象和环境的可控性 好、操作步骤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所以方法的精密度、 重现性和稳定性较好;
(3)通过测定能量和产热的变化,可以间接地了解生 物体的生长代谢变化,从而判断药物的生物活性 情况; (4)生物热活性检测是以体系的状态参数为研究对 象,能实时、在线、快速地刻画机体的表观状态 及其变化情况。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热谱图”特点: “普适性好”即是指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如微生物、组织、 细胞、分子、基因),均只需用: 一个方法(生物热活性测定方法)、
系依次叠加排列而组成物体的三维数据;再利用计算 机图像处理技术、图形生成理论及视觉心理学原理, 在二维平面上形成直观地显示出具有生动性和立体感 的三维图像。
“数字可视化中药”技术应用

全方位刻画中药材形态结构、甄别道地与非道地药材等
提供三维立体动态的鉴定技术和图像资料;

形象生动地再现中药和植物的外观和微观的立体结构; 形象生动地再现中药和植物的外观和微观的立体结构以 及组织细胞的空间关系,有助于揭示植物和中药材的生 长发育规律、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分布动态、中药材品质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
要 点

建立多元化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 形性检测+化学检测+生物检测(三位一体) 保证中药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稳定性。
本章主要内容提纲
1 中药质控现状 2 中药质控方向 3 中药质控模式
1 中药质控现状

中药质量控制根本目标:保证中药安全有效。 而中药质控的现行目标:保证中药材或制剂的一致性和稳定 性。
变化规律等。

比如,可以从不同来源、不同产地(道地)、不同规
格(三七多少头的、人参多少支的)、导管的长度、
木质化的药材木质化的程度、油细胞的大小多少、淀 粉粒的多少等等,分析出药材的质量,使过去经验鉴 别的东西变成了形象化的东西。
2 中药质控方向 2.1形性检测

不同种类不同产地的姜黄属植物叶: 供试材料处理:撕取表皮制片。 其中每份材料选取3-5片叶子,每片叶子撕取上下 表皮各5-10个视野。
生物效价检测方法, 重复性较好 (RSD = 5.78%), 实
际样品检测结果均能通过可靠检验 (偏离直线P > 0.05、偏离平行P > 0.05)。研究结果表明, 所建立 的生物效价检测方法可以作为板蓝根品质生物评价的 方法之一。
当前, 板蓝根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是依托常规性状 鉴别和精氨酸的定性检识, 该方法既难以做到客观定量, 又与板蓝根的药理活性几无关联, 也就难以保证它的临 床有效性。 生物效价检测方法与常规鉴别方法比较不仅在结果 上具有一致性, 而且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 单、客观、可定量、快捷等优点。本方法的建立提高了 板蓝根的质量控制水平, 并且能够为抗病毒类中药质量 生物控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④数据倍数转换,求出目标实际大小值和密度值;
⑤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模式识别处理。
例如

“大小”表征:细胞直径、面积、体积、体密度,平 均间距等; “质地”表征:细胞体积、密度、壁厚,纤维和石细 胞密度等; “粉性”表征:淀粉粒和木质化细胞的数密度、体密 度、体积等; “油性”表征:油细胞数密度、体密度、油滴面积、

一般在叶片中部中脉附近撕取表皮组织。
观测:上表皮气孔,下表皮气孔; 上表皮副卫细胞,下表皮副卫细胞;
上表皮细胞,下表皮细胞。
2 中药质控方向 2.1形性检测
图像分析操作: ①图像采集,将制片置于配有CCD摄像机的显微镜下观察采样
②图像预处理,包括编辑、轮廓修饰、灰度变换、逻辑运算 和二值化操作等,以便获得清晰完整的目标灰度图像; ③参数测定,包括面数密度(个/mm2)、截面积(μm2)、周长 (μm)、最大直径(μm)、长宽比、圆形度、圆球度等参数。
程度随剂量的变化而有显著的改变;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4) “适用性”是指选取的检测方法应快速、高效、
通用性好、易于推广;

(5) “定性定量”是指所选取的检测方法最好应具 有定性鉴别(生物效应谱)和定量分析(生物效价值) 的双重特性。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生物效价检测方法之一:“热谱图”(基于生物热动力


b 区分药材的不同部位;
d 追踪制剂的工艺过程及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 c 监测原料与成品之间、成品批间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
2 中药质控方向 2.3 生物检测

生物检测
将生物检测方法引入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不
仅可以辅助鉴定真伪优劣,又可不同程度地关联安全 性和有效性,尤其在无法对中药中未知复杂成分用成 分检控的方法控制其质量时,更显其优越性。
或化学反应来对中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一般可用于
含不同化学成分的性状相似而又无明显显微特征的药材。

生物检测是利用生物体包括整体动物、离体组织、器官、 细胞和微生物等评估药物生物活性(包括药效和毒性)的 一种方法。
2
中药质控方向
2.1形性检测

从主观性和模糊性
(趋向)组织形态特征三维化、
可视化、定量化。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高效”是指一台生物热活性检测仪可拥有8—16个检测 通道,甚至更多,可同时对多个研究对象或目标进行检 测和分析,降低成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中药质控模式
——基于道地药材和生物效价检测的中药质控模式
3.1 道地药材在中药生产质量控制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道地药材来源于特定产地且传统公认的名优正品药材, 是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也是历代中医评价中药材品质的 一个综合而物质化标准。 以道地药材为参照物,克服了单一对照品的不足,有利 于体现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整合作用的特点和 优势。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目前生物效价检测的常用方法有:酶活力、凝集素活 性、抗病毒测试、抗菌活性、抗炎活性等。这些方法 的专属性较强,而通用性较差,有限的实验条件难以 同时满足几百甚至几千种不同中药及中药制剂的质量 控制和评价。 另:生物热动力学方法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生物效价检测:是指在严格控制的试验条件下,通
过比较标准品和供试品对生物体或离体器官与组织 的特定生物效应,从而评价和控制供试品的质量或
活性。

适用于结构复杂或理化方法不能测定其含量、或者 理化测定不能反映其临床生物活性的药物。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中国药典2005 采用了生物效价检测方法控制水蛭质量,
生物效价检测方法选取以下原则:

(1) “相关性”是指所选取的检测方法应与药物的功能主
治或现代药理作用有关,从而保证检测结果与临床疗效 的相关性; (2) “重复性”是指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检测结果应有 一定的重复性,以保证试验的延续性和可重复性;


(3) “灵敏性”是指所选取的检测指标应能客观体现反应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