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特殊教育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随班就读生的感恩情怀

合集下载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语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在语文教学中加入感恩教育的元素将会更加有益于学生的成长。

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使他们懂得珍惜并感恩身边的一切,而语文是感恩教育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传递感恩的情感和理念。

本文将从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的结合入手,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细腻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去体味文字背后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用心和用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感恩情感,例如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教导之恩、感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等等。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学生可以逐渐对感恩这一情感有所体会,明白感恩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来灌输感恩教育的理念。

在课文中选择一些涉及感恩主题的文章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讨论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感恩之情。

可以设计一些与感恩相关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从而加深对感恩理念的理解和领悟。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也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诗词歌赋等形式来展现感恩的情感。

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选择一些表达感恩情感的诗词进行赏析和朗诵,让学生通过朗诵这些诗词来感受其中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也可以通过学习一些民歌、童谣等歌曲,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感恩之义,从而通过音乐的形式感悟到感恩的美好。

语文教学中也可以融入一些感恩故事,以启发学生对感恩情感的理解。

可以选择一些真实的感恩故事,让学生了解并分享这些感人的故事,从而引发学生内心对感恩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

通过这些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感恩的力量,明白感恩的意义,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品格和素养。

语文教学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和实践来落实感恩教育。

比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学校周边等地方开展感恩活动,比如清洁环境、帮助他人等,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感恩身边的人和事。

特殊教育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随班就读生的感恩情怀

特殊教育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随班就读生的感恩情怀

别样花儿因你而更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随班就读生的感恩情怀【摘要】感恩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真诚。

感恩,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感恩,其实也是无处不能的。

教师应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让感恩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中,让每一位随读生懂得爱,学会爱,在感恩中传递爱。

本文从三方面阐述对随班就读生感恩情怀的培养:文本,感恩情怀教学之源泉;课堂,感恩情怀教学之阵地;课外,感恩情怀教学之拓展。

又从三方面详细阐述了课堂这一主阵地的运用:以“读”育学生感恩情怀;以“行”促学生感恩情怀;以“演”培学生感恩情怀。

通过语文学习,让感恩从心底开始,从一言一行开始,养成一种感恩的习惯,做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

【关键词】感恩情怀语文教学随班就读在今年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学校大队部倡议队员们以实际行动来感恩母亲,感恩老师,感恩每一位在成长道路上给过我们关爱与帮助的人。

那天,我收到了真诚的祝福、自制的贺卡、手工的纸花等等,真可谓琳琅满目。

这些礼物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个橘黄色的印有爱心的塑料小杯子,旁边还配有一把小勺子。

它的特别在于,这不是我现在任教班级的学生送的,是三年前教的孩子送的,而且他还是一位特殊的孩子。

杨某当时进办公室送我礼物时让我很意外,后面说的话更让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他说:“陆老师,祝您三八节快乐!您的声音总是容易沙哑,这杯子能喝水,还方便泡药粉,送给您。

”他竟然还记得我有咽喉炎,经常要泡药粉,实在难得。

相信我们肯定都遇到过教育的尴尬:已经毕业的或是之前教过的学生,碰到后,很多连招呼都不打,更有甚者,擦肩而过却视若陌生人,让身为人师者的心里是拔凉拔凉的。

杨某的行为犹如回暖的春天,让我深切感受到他身上的别样美丽。

感恩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真诚。

打一个电话,送一张贺卡,写一封信,只要你有心,什么样的形式都可以。

感恩,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感恩,其实也是无处不能的。

因为真诚的感恩不是一天、一件事,而是让感恩之心常驻心间,在接受爱的同时,学会回报,懂得感恩。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中应当融入感恩教育的元素。

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课文中的感恩故事、作文题目等形式进行感恩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感恩教育对小学生的积极影响不可忽视,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的结合是教育整体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教育应当注重感恩教育的融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感恩教育、重要性、目标、内容、地位、课堂、积极影响、情怀、结合、素质提升、融入。

1. 引言1.1 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在于,语文教学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感恩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感恩心态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文字、语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感恩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感恩之心,让他们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发展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和感恩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身边的恩惠和美好,培养学生感恩的情怀和品质。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提升教育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应当重视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积极探索如何将感恩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进行一些浅论。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能力,既要注重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也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朗读、阅读理解、写作演练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写作能力,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写作题目,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还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与此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该融入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学会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并将感恩转化为行动的重要教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感恩精神的文章作为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感受到感恩的力量。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感恩他人和社会,通过行动来回报他人和社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提高他们的情感修养和道德水平。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感恩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感恩心理和感恩行为的重要内容。

将这两个教育内容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小学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课文阅读和写作来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而感恩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感恩心理和感恩行为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从而对他人产生感激之情。

这两个教育内容可以相互配合,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会感恩。

小学语文教育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感恩故事、名人感恩事迹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

学生在阅读这些材料时会感受到他人的善意和帮助,并从中领悟到自己需要感激他人的地方。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这些材料中的情感和社会意义,引导学生形成感恩的观念,认识到感恩是一种美德。

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感恩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育可以通过写作作业来培养学生的感恩行为。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父母、老师、朋友等帮助自己的人的感激之情。

通过写作的过程,学生会思考他人的好意和帮助,进而产生感恩之情。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感恩有关的作文题目,比如写一篇感谢信、写一篇关于感恩的文章等。

通过写作作业,学生可以把感恩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学生感激他人的意识和行为。

小学语文教育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

教师可以用一些例子来说明,文化名人、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等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懂得感恩,并且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通过这些讲解和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感恩是一种美德,同时也会认识到自己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得到了他人的帮助,从而懂得感恩。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感恩教育则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将两者相结合,可以为孩子们的成长带来更加丰富、全面的教育体验。

本文将从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融合二者进行探讨。

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而感恩教育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所传授的古诗词、经典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情感和思想内涵。

孔子的《弟子规》中就强调了尊师重道、感恩师长的重要性;诗词中也经常表达了对家国恩情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感恩之情。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和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选用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来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感恩情感。

通过教学《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作者为了感恩关怀自己的人,不忘初心、始终如一,最终收获了友人的真情和美好的未来。

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感恩的理解,也能够激发学生内心对感恩的认同和情感共鸣。

老师还可以通过教学材料中的角色塑造、事件情节等手段,引导学生体验感恩的情感。

在阅读《草房子》这样的作品时,学生可以通过主人公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来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感恩的力量。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贴近生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来培养他们的感恩心态。

学生可以通过写一封感谢信给父母、老师、朋友等人,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在写作《我的感恩之心》的这一环节,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感恩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教学以感恩主题为切入点,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学习《感恩》这样的主题作文时,老师可以采用阅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育让学生具有感恩之心。

下面将从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感恩教育入手进行讨论。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语言文化的基础性教育。

而感恩教育则是一种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心态,增强其受挫抗压能力,提高学生人际关系和情绪管理等综合素质的比较重要的教育。

此外,感恩教育也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对生活和学习中的点点滴滴都秉持着感恩的态度。

如何进行感恩教育开展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和术语上,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具体的行动,贯穿于每一个学科,努力将感恩的理念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

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看,可以从课文内容入手,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生命的美好,让学生更好的去感悟,了解、感受一些在自己身上或身边发生的事情。

此外,还可以开展感恩主题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探究人类历史上的感恩与践行,并通过总结和分享的形式凝练出他们的感悟。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要常怀感恩之心,比如评价学生作文时,不仅仅着重于作文内容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去品读、如何去体会生命中的那些细微之处的,这也是语文教学能够带给学生的非常有价值的财富。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进行感恩教育时一定不能只是单纯的口号喊得响,更不能停留在形式上的表达。

教师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认真挖掘出感恩的核心,引导学生主动产生感悟和体会,让他们成为真正懂得感恩、会表达感恩、能把感恩变为行动的未来之星。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与感恩教育是紧密联系的。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品读、感悟、体验生活的点滴,并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去感恩身边所有的美好。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也会让学生走得更远,更坚定的走向美好的未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范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范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范文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范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感恩乃为人之本,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

学会感恩是培植善良品性的第一站,而如今的小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懂得知恩图报,把父母的呵护、同学的帮助、老师的关心视作为理所当然地给予,他们的字典中没有“感恩”这个字眼。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有着进行感恩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感恩教育。

一、知恩感恩,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是一曲传诵千古的佳音,它涵盖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生而为人,要懂得感恩万事万物,如此方能拥有快乐的人生。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社会之恩等。

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

1.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但赐予我们壮丽秀美的山川,让我们获得愉悦的感受,而且给予我们丰富的资源,为我们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保证。

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要从小培养环保意识。

表现大自然之恩的课文,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生通过课文了解自然、亲近自然,从而才会感激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2.父母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感恩是人行善的表现,是一种生活态度,忘恩负义必遭唾弃。

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恩情大。

语文课本中不同的文章从各个角度表达父母之恩。

课文《月光启蒙》中母亲给我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丰富了我的想象,启迪了我的智慧,为我以后成为一个诗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中感受了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3.社会之恩古人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古训,感恩是做人应有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样花儿因你而更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随班就读生的感恩情怀【摘要】感恩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真诚。

感恩,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感恩,其实也是无处不能的。

教师应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让感恩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中,让每一位随读生懂得爱,学会爱,在感恩中传递爱。

本文从三方面阐述对随班就读生感恩情怀的培养:文本,感恩情怀教学之源泉;课堂,感恩情怀教学之阵地;课外,感恩情怀教学之拓展。

又从三方面详细阐述了课堂这一主阵地的运用:以“读”育学生感恩情怀;以“行”促学生感恩情怀;以“演”培学生感恩情怀。

通过语文学习,让感恩从心底开始,从一言一行开始,养成一种感恩的习惯,做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

【关键词】感恩情怀语文教学随班就读在今年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学校大队部倡议队员们以实际行动来感恩母亲,感恩老师,感恩每一位在成长道路上给过我们关爱与帮助的人。

那天,我收到了真诚的祝福、自制的贺卡、手工的纸花等等,真可谓琳琅满目。

这些礼物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个橘黄色的印有爱心的塑料小杯子,旁边还配有一把小勺子。

它的特别在于,这不是我现在任教班级的学生送的,是三年前教的孩子送的,而且他还是一位特殊的孩子。

杨某当时进办公室送我礼物时让我很意外,后面说的话更让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他说:“陆老师,祝您三八节快乐!您的声音总是容易沙哑,这杯子能喝水,还方便泡药粉,送给您。

”他竟然还记得我有咽喉炎,经常要泡药粉,实在难得。

相信我们肯定都遇到过教育的尴尬:已经毕业的或是之前教过的学生,碰到后,很多连招呼都不打,更有甚者,擦肩而过却视若陌生人,让身为人师者的心里是拔凉拔凉的。

杨某的行为犹如回暖的春天,让我深切感受到他身上的别样美丽。

感恩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真诚。

打一个电话,送一张贺卡,写一封信,只要你有心,什么样的形式都可以。

感恩,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感恩,其实也是无处不能的。

因为真诚的感恩不是一天、一件事,而是让感恩之心常驻心间,在接受爱的同时,学会回报,懂得感恩。

曾经的杨某因为智商低,看上去憨憨的,不合群。

课间休息时,我总是看见他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座位上,从不与同学玩,也没有人找他玩。

课上从不发言,注意力也不集中。

对于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以及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他总是那么冷漠,无动于衷。

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如何让生活在正常儿童中的他身心得到健康成长,让感恩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花呢?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文本:感恩情怀教学之源泉“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帮助残疾孩子调解不适和焦虑,减缓心理压力,培养孩子学会宽容、合作、自立和感恩。

残疾孩子因为和正常的孩子不同,家长往往产生补偿的心理,给予他们更多的爱,把孩子的一切事务都包揽,所有家务都不让孩子做。

过分的溺爱和放任孩子,过多的包办和呵护,会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健康的“行走”能力。

这样不但使得孩子自立能力差,而且容易使孩子感觉到这是做父母的应该做的,自然不会有感恩的想法。

久而久之,导致孩子认为给他的一切特别关爱都是应得的,不会体谅父母和别人,使其缺乏人间温情。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动物尚且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何况是人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和感受亲人之恩,同时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领悟作品中充满人性(关爱、亲情、友情)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情”的可贵,认识到家庭、亲人、朋友对自己的关爱,从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活在这个世界上。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以“孝敬父母”贯穿始终,如《三个儿子》、《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等文,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就要懂得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胖乎乎的小手》中为家人做事的兰兰;《借生日》、《月亮的心愿》等文章,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护别人,从而使学生懂得做子女也应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其危害会导致人的自私、人情的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

不知感恩最直接的结果,也使一个人融入社会过程变得缓慢而曲折。

所以我们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从《他是我的朋友》、《我的小伙伴》等课文让学生感受友恩;从《一次成功的实验》等课文让学生懂得要舍己为人;从《我不能失信》等课文让学生懂得不能失信于他人;从《小鹿的玫瑰花》等课文中体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二、课堂:感恩情怀教学之阵地不让孩子品尝饥饿,他们就不会知道食物的价值;不让孩子品尝寒冷,他们就不会知道温暖的可贵。

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

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

因此,40分钟的课堂上,我努力使孩子走近文本人物心里,感受暖暖爱意,同历情感之路,感悟身旁爱意。

1、以“读”育学生感恩情怀“读”是一种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是积极主动地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对于弱智学生来说,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

因为他们大脑发育受损,无论对语言理解,还是语言表达都比正常儿童发育得晚一些。

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掌握语言文字。

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到以读入文,以读析文,以读品文。

教学小学语文第四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时,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通过按课文填空、讨论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柜台前的那个小男孩非常喜欢小汽车,但当售货员阿姨提议他让妈妈给买一台时,他却说出了那“言不由衷”的令人心灵震撼的话语:“不,我只想看看,不要妈妈买。

”因为他知道,爸爸常年病着,家里生活不富裕,还得给爸爸买药,他懂得心疼妈妈,能够理解妈妈。

我让杨某反复地读这句话,一步步地让他走近小男孩,感受他那种孝敬父母的美好心灵,从而让孩子受到了一次感父母之恩的教育。

2、以“行”促学生感恩情怀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而教学中的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口说教,不但不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而且会使他们厌倦。

我们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

如执教《胖乎乎的小手》时,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1、想一想,让杨某先回顾兰兰的小手能为家人做什么?2、说一说,你的小手会做什么。

3、画一画,把自己的小手画下来,并在画里的手指上写下能为妈妈做的事。

4、做一做,布置爱心家庭作业,要求在家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点滴事情。

我联系他妈妈,做好相应的记载。

比如:自己洗头、洗澡、洗袜子、洗内衣、剪指甲;帮父母扫地、擦桌子、洗碗、整理衣柜等。

上学时,把情况反馈给老师。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而且可以让孩子知道父母做的事都是帮他做的,学会体惜和感谢父母,增强孩子的责任感。

教学《借生日》一文后,我就要求杨某回家了解妈妈的生日,在他生日时送上自己的祝福,送上自己自制的礼物。

我特别交待杨某一定要把妈妈的生日记在本子上带回学校。

第二天,我把杨某妈妈的生日记在日历上。

在他妈妈生日的前一天,我问他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当然,他是想不起来的,后来在我的提醒下才记起,问他准备怎么为妈妈庆祝生日。

他低着头说:“我……我什么都不会!”我建议他画张画作为生日礼物。

在我的帮助下,他终于完成了。

第二天,杨某带着灿烂的笑容走进教室。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料,教育学生感老师之恩。

教学《一株紫丁香》时,我设计了以下环节:(1)欣赏歌曲《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窗前》铺垫情感。

(2)细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

(3)感情升华,倾诉衷肠。

以师生情为主线贯穿始终。

(4)回忆平时老师是怎么关心你用事实见证。

课外,让学生自制一件小礼物送给老师,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以“演”培学生感恩情怀边表演边分角色朗读,这可能是弱智学生更喜爱的一种方式,因为他们更乐意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课文内容用动作、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惟妙惟肖的演与读,能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以动作、神态来促进语感训练,可积极防止弱智学生口头语言的干涩和呆板。

我在教《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在学习课文的最后一环节,我设计了“我来编,我来演”的环节,我让学生续编故事,并提示:小鹿的玫瑰花给小动物们带来了快乐,伙伴们会怎样感谢小鹿呢?请小朋友编一编,演一演。

杨某在组员的帮助下,快乐地参与到故事表演中。

当他在扮演小兔子,竖着一对“长耳朵”,蹦跳着对小鹿说:“谢谢你,小鹿。

你的玫瑰花真香,真好看!”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于是,他就在编、演中得到了一次快乐的感恩教育。

三、课外:感恩情怀教学之拓展当社会各界来校捐款,我就让杨某去接受,致感谢辞,写感谢信;领导来看望,让他和领导交流,表达谢意;团队学校来联谊,让他在活动中通过一个微笑、一个敬礼来交流表达友情。

每年的妇女节、母亲节、教师节、元旦等节日,引导杨某亲手制作贺卡,感谢曾经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

同时,对他的每一个进步给予表扬和引导,慢慢地在他的心里就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对待智力上残疾的学生,我们应本着不求成才求成人的思想来教育他们。

他们的未来不可能都辉煌,但他们至少不应该成为社会的负担。

作为老师,我们要让他们能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让我们从小处着手,在随读生中开展感恩教育,让每位特殊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在家孝敬父母,孝敬老人;在学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在社会遵守公德,关爱他人,做到“知恩、报恩、施恩”,常怀感恩之心。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曾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会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知恩图报,知恩是基础。

只有让每个随读生都通过文本的熏陶、实践活动,感受父母、老师、同学、社会各界的关怀帮助,感受到爱和恩,才会心存感激,才会去知恩图报。

如今的杨某在校园里见到老师就会打招呼,问好,放学后也会和我道别;课间,他也会和同学交流玩耍;对于同学的帮助,他也学会了真诚地道谢。

看着杨某从昨天成长到今天,我不禁想起了赵朴初填的一阕词:“幼苗茁壮园丁喜。

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瘁,都在心头眼底。

费尽了千方百计。

他日良材成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

光和热,无穷际。

”山几重,一重重过即攀临峰顶;水几程,一程程行即驶近彼岸。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这么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个教育细节,每一步探索的工作,实实在在地用毕生精力去探索随班就读儿童健康成长的道路,成功将会不期而至。

【参考文献】[1]《让残疾学生常怀感恩之心》谭承荷中国特殊教育 2005[2]《感恩教育的思考》叶华茂大连出版社 2000年[3]《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陈云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10[4]《特殊教育概论——普通班级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汤盛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5]《普通小学教育中的随班就读》周文彬气象出版社 1999年[6]《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探引》黄亢美科学出版社 2001年[7]《特殊教育导论》刘全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