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必修1第二章)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第4课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4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7课全球气候变化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变化及全球变暖的原因。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重点1、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难点1、全球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辨析。
2、建立从全球气候变化到地理环境变化再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分析思路。
教学过程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一)气候变化:虽然气候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当气候因子发生改变时,气候也会有变化。
1、气候:某个地区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2、概念: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3、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4、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1)地质时期: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温呈趋势,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趋势。
(2)历史时期: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有温暖和寒冷期之分。
(3)近代(19世纪以来):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世界气温变化特点。
(二)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三)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看图2、26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气温升高,平均升高了0.6℃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一)气候变暖的机制:CO2浓度增加 CO2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气温(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的②、特别是的破坏。
③氟氯烃化合物等其他温室气体2、自然原因: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三)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全球变暖引起威胁海平面上升的原因①②2、影响农业生产案例:(1)中纬度温带地区(2)高纬度地区3、影响水循环①蒸发增强②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③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一)对策:1、2、3、(二)手段:1、2、3、(三)技术:1、2、3、能力·思维·方法【例1】读“地球温室效应影响图”回答:(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有和。
(必修1)2.4--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安徽全椒中学郑军【课标要求】: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气候和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一样,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而气候变化是我们现在社会和世界普遍关注、不容忽视的问题,已经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其实际应用性和地理的专业性以及社会普及性,都将是高考重点考核内容之一。
也是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
教材首先从不同时间尺度对气候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然后比较具体地介绍了近代气候变化及与二氧化碳的变化关系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说明气候变暖找出原因所在。
教材第二部分通过孟加拉国和图瓦卢的实际案例来说明全球变暖的影响,并通过活动的形式探讨气候变化其他的影响。
第三部分利用图片和活动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候变化的不同时间尺度划分和近代气候变化的特点。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地理事物中来,把握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综合分析问题、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1.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气候的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视频)全球变暖公益宣传片师:我们看到了动物们无奈地选择了自杀,其原因完全不是它们造成的,也许我们人类才是戗戮生命的凶手。
【课后作业】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因素。
2.借助有关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举例说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预习案知识链接:气候:指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时间长、稳定的特点。
气候变化:是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
如阴、晴、雨,具有时间短、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我的预习:阅读教材P46-P49,完成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1、2,思考问题3、4。
我的疑惑:课中案我的探究一:假设学校派遣专家团前往世界各地实地考察“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影响”,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南极、马尔代夫、俄罗斯、我国南方地区、撒哈拉沙漠、亚马孙雨林六个地点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研究对象。
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点,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生态环境、降水多少、社会经济等方面)(时间7分钟)材料一: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
在南极考察的美国科学家指出,此类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
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导致企鹅数量剧减。
材料二:联合国人居中心调研发现,海平面上升1米,海拔4米的陆地都将受到威胁。
据研究,我国城市、经济密集分布的珠江、长江、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平面到2021年将上升9-107厘米,届时预计要淹没大片土地,毁坏沿海建筑,影响港口码头,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发展,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经济损失。
几十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直在开发更多的耐盐大米;建设堤坝以防止海水淹没低洼的农田;频繁的台风促使其建起台风避难所以及自然灾害的早期预警系统。
材料三: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未来数十年内,地球的温度还将上升,而中国国防部报告则称:中国南部地区在2021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最后一节,是本章内容的概括和总结,也是本章的延伸和拓展。
首先,气候是对长期天气变化规律的综合概括,在学习完“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后以“气候变化”为总结。
其次,本节着重以气候要素为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自然要素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拓展,因此在教学当中需要突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阅读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时期气候变化等图表资料,说出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2.根据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等图表材料,分析近现代气候的趋势和主要原因,并用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来解释。
3.运用材料,从海平面、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等多个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
4.能从三个不同角度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图表资料,掌握科学的读图方法,锻炼读坐标图和分布图的技能。
2.针对原因和影响提出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掌握分析环境问题的方法,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培养全球意识。
2.通过一些情景、辩论、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全球、我国及身边的环境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全球变化的可能影响和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1.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气候的变化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于气候变化,马尔代夫、乞力马扎罗山的皑皑白雪和澳大利亚大堡礁这三个地方的绝世美景即将消失。
【设问】这三个地方即将消失跟什么有关?一、阅读图表,认识气候变化【阅读图1】说出地质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技能指导】读坐标统计图步骤:读图名→地质时期全球气候的变化读横坐标和纵坐标→地质时期降水和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关系分析整体变化趋势→波动变化、冷暖交替、干湿交替总结图表地理信息→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是波动变化,冷暖干湿交替【阅读图2】说出历史时期的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特点?总结图表地理信息→历史时期气温化特点是不断波动变化,冷暖交替【阅读图3】说出近现代时期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的特点?总结图表地理信息→近现代时期气温化特点是气温波动上升,冷暖交替【归纳总结】【概念辨析】全球气候变化等于全球变暖吗?【过渡转承】近百年来气候变暖是我们非常关心的环境问题之一,那为什么近现代时期气候变暖?二、温故知新,分析变暖原因【阅读图4】近百年来气温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设问】1.近百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如何变化?2.图中两者共同特征?3.假设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大气温度上升,你能用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来证明吗?4.为什么近现代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速增上升?5.哪些不当的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归纳总结】【过渡转承】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可以影响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又可以影响人类活动,因此我们看看气候变化可能对人类活动造成什么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 - 全球气候变化(共19张PPT)

6.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B. 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6.A 7.C 8.B
C. 暖湿—暖干—暖湿交替变化
D. 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7.引起其气候周期性变化的自然因子
最可能的是
A.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1.C 2.C 3.D
2. 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主要措施有
①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
②禁止燃烧矿物燃料 ③禁止滥伐森林,坚持采伐与抚育更
新相结合 ④加强国际间合作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们把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近代气候变化
(2) 从空间分布(乙图)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__地__域__差__异______, 其中,中纬度地区_明__显__变__暖___,低纬度地区变___暖__不__明__显___。
(3) 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 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这一切都起源于……
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变化
1.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其原因。 2. 了解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可能影响。 3. 掌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阅读课本46~47页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A. 1982年
B. 1990年
C. 2006年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课后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课后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总分: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请将自己的答案填写在表格当中)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 ℃~5.8 ℃,约是20世纪升温幅度的2~10倍。
据此回答1~2题。
1.气候变暖的影响可能有( )①冰川退缩②冻土融化③气候更加适宜生物生长,各地动植物数量增加④高原内陆湖泊水量大增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2.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B.中纬度温带地区变得湿润C.高纬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D.从全球看,利大于弊对野象生活习性的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
读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回答3~4题。
3. 公元前500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A.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C.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D.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4. 关于该历史时期(公元前500年~公元1830年)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北移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0.9℃。
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
读图回答5~6题。
5.右图反映的问题是全球变暖,下列对策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是(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②大面积植树造林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6.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B.高山冰川将改变规模,有些地方出现减少和退缩C.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幅度减少D.气候变暖,会使各地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增强身体活力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课标要求二、教材分析本节为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本课利用图表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特别注重分析近一两百年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利用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找出适应性的对策,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利用图文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其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在于其影响,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涉及当前热点和前沿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生分析就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全班计划分成四个小组(代表团),分别是中国、美国、俄罗斯、图瓦卢-西非代表团,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2015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为一条线条串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的学习与探讨,使之变得有趣!四、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资料,能认识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并能简要说明什么是气候变化、有何特点;2.通过图表,能简要说明引起近现代气候变化的主要可能原因和温室效应原理;3.通过生活和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4.通过原因分析,运用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以“2015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一条主线,四小组(代表团)的组内合作探究、组间的相互交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注重生成、重新开发课程;2.提供比较丰实的材料,含国别组本身的材料和共有的材料,供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条件允许,可以为学生提供平板电脑,在里面下载必要的材料)3.设置三个探究活动即“大会”议题,分别是:(1)全球气候变化是什么,请各代表团用简报1分钟向民众说明;(2)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是什么,请各代表团从本国国情出发谈谈认识并加以分析;(3)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是什么,请各代表团组内商讨,最后各代表团达成共识,发表“联合宣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气候变化的基本情况,并在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行为;2.树立全球环境观和国际合作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
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削弱二氧化碳等温室 气体的排放量?
(1)多使用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 (2)减少废弃物排放。 (3)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4)植树种草。
(5)防止森林火灾。
怎样应对气候变化呢?
2、人类哪些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
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活动,皆可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 浓度升高
(3)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
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人为原因:
燃烧矿物燃料产生 毁林
氟氯烃化合物等其他温室气体
自然原因:
气候的周期性变化
太阳活动
火山活动
地壳活动等
引起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温室气体是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微量成分,在自 然状况下,其浓度相对稳定。但是,由于人类活 动向大气中排入大量二氧化碳,使得大气中二氧 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呈越来越 快的趋势。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 气温升高。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 以及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全球变暖将给地 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 面的。 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 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 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 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 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 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 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 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 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 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 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 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 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 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 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 。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 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 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 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 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 参与等措施
5. 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练习
1、与“温室效应”的产生有关的主要是下列气体中的
A、一氧化碳 氮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氧化
B
2、全球变暖的后果有
C
A、因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
B、中纬度温带地区降水倍增
C、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思考 1、在哪些时段,全球气温有明显上升?
1860-1880年、1910-1940年和1950年至今三个时段气温明显上升
2、近百年来,全球气温总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总的变化趋势是在升高,(全球变暖)
3、百年来的气候变化
(1)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显著特点
---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4 ~0.8 ℃ (2)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D、海平面下降
再 见 !
再 见 !
资料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 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 势。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 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 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 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 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 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 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 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 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 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 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 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 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 、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 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 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为什么?Βιβλιοθήκη 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思考 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趋势与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 趋势有何共同特征?
自1860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与全球平均气温的 变化比较吻合,都是 增高 。 说明两者有比较大的 相关 关系。 证明 温室气体浓度 的增加是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重要方面。
D、高纬度地区会因气温升高而使降水减少
3、2005年5月22日,中国珠峰登山测量队成功登 顶,并测得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 为8844.43米,比原珠峰8848.13 低了3.7米。珠 峰海拔“变”低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B
A、全球气候变暖,峰顶冰雪融化 B、测量技术先进,误差变小
C、地壳运动呈下降趋势
1、控制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
如: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提高核能和可再 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发电和其他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提高工 业生产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建筑采暖 等民用能源效率;提高交通部门的能源利用率;减少森林植被的 破坏;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
有利 减产
这样,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
3、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 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
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上海
如果海平面上升20米
人类该怎么办?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问题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1)人口剧增和工业化发展。 这样消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增多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阅读
读P47“阅读”了解
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情况怎样呢? 1、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
升温幅度约为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升温幅 度平均值。
2、气候变化时空不均。
(1)增温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夏季气温变化不明显; 北方增温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长江流域)气温上升 不明显,甚至下降。 (2)秋季降水略有减少,春季降水稍有增加;长江中下 游和东南地区降水增加,华北、东北南部等地降水有下 降趋势。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 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 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 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 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 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人些物种 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 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 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 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 我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 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 ,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讲 。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 界,目前这一界线处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 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州、郑州一 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说一说这两幅画的含义
第 四 节
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及其表现
(1)气候变化 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 化的一种反映. (2)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 或干湿变化.
2、气候变化分类(以气候变化的不同时间尺度来分) (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3)近现代气候变化: 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2)海岸被冲蚀 (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 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 %,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 ,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 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 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 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 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 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 、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极地冰川融化 1、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有可能带来哪些重要影响? 海水热膨胀 影 原因? 响 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 ? 淹没沿海低地 如: 印度洋上岛国--马尔代夫
因海平面上 升而受到威 胁的海岸。
2、影响农业生产 温度是农业生产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 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 气候变暖 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 有何影响? 高纬地区增产 。 低纬地区减产 。
总之,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 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使用新能源等。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主要有植树造林和采取固碳技术等措施。
固碳技术是指把燃烧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然后深 海弃置和地下弃置,或者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
怎样应对气候变化呢?
3、适应气候变化。 如:培养新的农作物产品,调整农业生产结 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