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2016年)

合集下载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为了解“十二五”终期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特别是了解《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57号)提出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率指标完成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一)了解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二)了解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三)评价全国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履职、制度落实等情况;(四)了解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制订下一阶段规划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和程序(一)调查对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维护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二)调查程序。

1.省级自查。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分层抽样调查样本分配见附表1),由省级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现场调查与评估。

各省份组织开展自查的总样本量、抽样地市数、县区数、乡镇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数,以及每家医疗机构的样本量均不得少于规定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充地区数和机构数。

2.国家抽查。

在各省级自查基础上,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对各省(区、市)的自查数据及材料进行审核,并抽取东、中、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开展现场抽查。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根据调查内容不同,综合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一)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

主要采用定量调查方法,获取法定传染病报告率、报告及时率、报告卡填写完整率、报告卡填写准确率、报告卡与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指标。

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1.查阅原始诊疗登记。

(1)查阅2015年1-6月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的登记记录,抄录初步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的病历信息,填写附表2。

被查医疗机构使用电子病历时,则通过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查阅电子病历信息。

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抄录门诊日志数量占抽查病例数的70%,出入院登记占30%;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查阅全部门诊日志。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2016年)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2016年)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2016年)为推进各地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要求,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掌握2016年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在往年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质量调查研究及针对发现问题进行的各项专题调查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一)了解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对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进行评估;(二)评价全国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法定传染病诊断与报告管理履职、制度落实等情况;(三)了解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制订下一阶段规划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和程序(一)调查对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维护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二)调查程序。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由省级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现场调查与评估。

各省份组织开展自查的总样本量、抽样地市数、县区数、乡镇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数,以及每家医疗机构的样本量均不得少于2015年调查抽样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充地区数和机构数。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根据调查内容不同,综合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一)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

主要采用定量调查方法,获取法定传染病报告率、报告及时率、报告卡填写完整率、报告卡填写准确率、报告卡与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报告卡有效证件号填写率指标。

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1.查阅原始诊疗登记。

(1)查阅2016年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的登记记录,抄录初步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的病历信息,填写附件1。

被查医疗机构使用电子病历时,则通过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查阅电子病历信息。

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抄录门诊日志数量占抽查病例数的70%,出入院登记占30%;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查阅全部门诊日志。

抽查的病例应当包括本年度不同月份的病例,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查阅同一个病种原则上不能超过抽查病例数的50%。

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及质量检查情况工作总结

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及质量检查情况工作总结

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及质量检查情况工作总结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及质量检查情况工作总结一、工作背景法定传染病报告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环节,及时准确地报告传染病病例是防控传染病的基础。

为了提高法定传染病报告的管理及质量检查工作水平,确保传染病信息的真实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我们组织了相关工作。

二、工作内容1. 报告管理为了规范法定传染病报告,我们建立了一个科学、高效、便捷的报告管理系统。

该系统通过数字化管理方式,实现了及时报告、多级审核、快速通知等功能。

我们通过对全科医生和诊所的培训,使其掌握相关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并及时进行日常督导,确保报告符合相关规定。

2. 报告质量检查为了确保报告的质量准确、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质量检查标准,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定期检查。

在检查中,我们重点关注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和适用性等方面。

发现问题后,我们及时进行整改,并向相关医疗机构提供培训和指导,以提高其报告质量。

三、工作成效通过我们的努力,法定传染病报告的管理及质量检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提高报告的及时性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我们实现了报告的即时化处理,大大提高了报告的及时性。

同时,我们对相关医疗机构进行了进一步的培训和指导,增强了其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及时报告相关病例。

2. 保障报告的准确性通过质量检查工作,我们发现了一些病例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并与相关医疗机构进行了及时沟通和整改。

同时,我们加强了培训工作,提高了医疗从业人员的报告技能和规范操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了报告的准确性。

3. 提升报告的完整性在质量检查工作中,我们关注报告的完整性问题,并主动与相关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和指导,解决了一些报告不完整的情况。

通过培训和督导,我们加强了医疗从业人员对报告要求的理解,使其能够按照规定提交完整的报告。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在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1. 报告体系建设不完善目前,我们的报告体系还不够健全,有待进一步改进。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与管理现状自查报告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与管理现状自查报告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与管理现状自查报告一、前言传染病报告是传染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组织应当依法履行传染病报告义务,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为了提高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加强传染病管理,我们开展了本次自查工作,对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与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估。

二、自查内容1. 传染病报告制度建设情况本次自查发现,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组织均能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制度,明确传染病报告的范围、程序、责任主体和报告时限等要求。

同时,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加强对传染病报告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传染病报告制度的认识和遵守程度。

2. 传染病报告准确性自查结果显示,传染病报告的准确性总体较好。

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组织在报告传染病时,能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诊断和报告,确保报告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但仍有部分单位在报告过程中存在诊断不准确、报告信息不完整等问题,需要加强培训和指导。

3. 传染病报告及时性自查发现,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得到了明显提高。

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组织能够在规定时限内报告传染病,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传递。

然而,部分单位在报告过程中仍存在延误报告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报告时限的监控和提醒。

4. 传染病报告完整性自查表明,传染病报告的完整性较好。

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组织在报告传染病时,能按照规定的报告内容进行报告,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例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但仍有个别单位在报告过程中遗漏部分报告内容,需要进一步强化报告要求的宣传和培训。

5. 传染病报告质量管理自查发现,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组织能够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开展传染病报告质量管理工作。

通过内部审核、数据核对、定期评估等方式,不断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

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年版)

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年版)
采供血机构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抗体确证试验或核酸检测阳性的病例,应按HIV感染者报告,病例分类为确诊病例。
1.2.3 登记与报告
(1)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在诊疗过程中应规范填写或由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生成规范的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检测检验和放射影像登记。
①门诊日志项目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人群分类、有效证件号、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
《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是网络直报系统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业务系统之一,是实现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县(区)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病疫情信息实时动态监测,实行监测信息一体化管理和共享的信息系统。为进一步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更好地适应传染病防控形势,以及信息化的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组织对《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卫办疾控发〔2006〕92号)进行修订,印发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国卫办疾控发〔2015〕53号)。为落实相关要求,确保报告系统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网络直报的优势,指导和规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的效率与质量,为疾病防控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受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委托,组织专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结合各级网络直报工作需求制定本指南。本指南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用户认证与授权管理、标准编码维护、网络直报条件及保障措施、公共卫生数据交换服务、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等内容。
1.1.1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
(1)负责建设和完善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政策、经费保障条件。包括网络接入、与互联网安全隔离的虚拟专网(VPN)建设、用户第三方身份认证(数字证书)、设备维护和更新、现场技术指导、质量评估、技术培训及现场技术指导等经费。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调查目的:本调查的目的是评估当前法定传染病报告的质量和管理现状,以提出改进和优化传染病报告系统的建议。

调查对象:本调查将针对相关的卫生部门、医疗机构、疾控中心以及其他与传染病报告相关的机构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1. 传染病报告的质量评估:- 调查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报告的内容是否具备必要的基本信息,如患者的个人信息、病情描述、疾病类型等。

- 调查报告的时效性,包括报告的提交是否及时进行,以及是否按时更新和反馈相关的调查结果。

- 调查报告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程度,包括是否按照确定的报告格式和标准进行填写,以及是否存在统一的标准。

2. 传染病报告的管理现状评估:- 调查相关机构的传染病报告流程和管理措施,包括报告的收集、整理、存储和分析等过程,以及是否存在相关的质量控制和监督机制。

- 调查相关机构对传染病报告的培训和指导情况,包括对报告人员的培训内容和频度,以及是否提供相关的指导文件和技术支持。

- 调查相关机构的数据共享和交流情况,包括是否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或数据库,以及是否存在跨部门或跨机构的数据交流机制。

调查方法:1. 文献调研:- 收集和研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了解传染病报告的基本要求和管理规定。

- 阅读已有的研究报告、调查问卷和相关的学术文章,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2. 问卷调查:- 设计合适的问卷,包括开放性问题和闭合性问题,以获取相关机构和个人关于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的意见和体会。

- 根据调查对象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如在线问卷、纸质问卷或面对面访谈等。

3. 实地调查:- 到相关机构现场进行观察和记录,了解传染病报告的实际操作流程和管理措施。

- 与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和访谈,了解他们对传染病报告的看法和体会。

数据分析:根据收集到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数据,对传染病报告的质量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和比较。

可以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如频率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来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解读。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范文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范文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背景传染病是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全产生威胁的一类疾病。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扩散,各国都开展了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

在该制度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必须向相关部门报告出现在法定报告疾病名单中的病例。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病例诊断、报告和管理水平不同,导致了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存在差异。

因此,为了了解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制定相关对策和措施,本文提出了一份调查方案。

目的本调查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确保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扩散,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安全。

调查对象本调查的对象是我国各个省份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

调查内容本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1.1 不同省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疾病名单和报告制度有哪些差别?1.2 各省份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是否有完善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是否能确保及时、准确、完整地报告?1.3 各省份是否存在漏报或误报的情况?导致漏报或误报的原因是什么?2.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2.1 各省份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如何?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2.2 各省份的报告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有没有造假情况?2.3 各省份是否存在报告不规范或报告内容不完整的情况?3.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3.1 各省份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机制如何?是否存在不合理或滞后的情况?3.2 各省份是否对报告机构的人员进行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规范地进行法定传染病报告?3.3 各省份是否建立预警机制以及相关控制措施?如果有,其效果如何?调查方法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主要包括在线问卷和纸质问卷。

在线问卷主要针对公共卫生部门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问卷星等在线调查平台进行填写;纸质问卷主要针对医院,由负责人将问卷发放给各科室,并由科室负责人进行填写。

数据处理和分析本调查的数据将通过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t检验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年版)

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年版)
③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共11种。
④ 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需要开展应急监测的其他传染病。包括新发、境外输入的传染病,如人感染猪链球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AFP、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病等。
初诊与复诊定义:病人首次到本院就诊定为初诊,慢性传染病的同一病人第二次到本院因该病就诊定义为复诊。
②入/出院登记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人群分类、有效证件号、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
③检测检验登记项目包括:送检科室/送检医师、病人姓名、检验结果、检验日期。
④放射影像登记项目包括:开单科室/开单医师、病人姓名、检查结果、检查日期。
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
工作技术指南
(2016年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审人员
苏雪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郭 青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葛 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张 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杜雪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金丽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 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晓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杜 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秦倩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徐立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张国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宁桂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金连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冯来强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高燕琳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夏卫东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2016年)为推进各地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要求,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掌握2016年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在往年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质量调查研究及针对发现问题进行的各项专题调查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一)了解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对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进行评估;(二)评价全国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法定传染病诊断与报告管理履职、制度落实等情况;(三)了解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制订下一阶段规划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和程序(一)调查对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维护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二)调查程序。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由省级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现场调查与评估。

各省份组织开展自查的总样本量、抽样地市数、县区数、乡镇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数,以及每家医疗机构的样本量均不得少于2015年调查抽样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充地区数和机构数。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根据调查内容不同,综合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一)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

主要采用定量调查方法,获取法定传染病报告率、报告及时率、报告卡填写完整率、报告卡填写准确率、报告卡与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报告卡有效证件号填写率指标。

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1.查阅原始诊疗登记。

(1)查阅2016年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的登记记录,抄录初步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的病历信息,填写附件1。

被查医疗机构使用电子病历时,则通过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查阅电子病历信息。

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抄录门诊日志数量占抽查病例数的70%,出入院登记占30%;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查阅全部门诊日志。

抽查的病例应当包括本年度不同月份的病例,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查阅同一个病种原则上不能超过抽查病例数的50%。

同时应当注意抽查不同传播途径的法定传染病。

(2)查阅2016年检验和影像部门的病原培养和分离、显微镜检测、病原核酸检测、病原特异性免疫学检测结果以及影像学检查登记,抄录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病例信息(此项内容为一般性了解,不纳入终期评估指标),填写附件2。

地市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抄录检验和影像部门阳性结果10例,县级医疗机构抄录5例。

2.复印传染病报告卡。

复印根据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抽查到的初步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的所有报告卡。

3.原始诊疗记录登记情况。

现场随机查阅2016年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检验部门和影像部门的登记本,检查登记本项目设置是否齐全,填写是否清晰。

4.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1)法定传染病报告率。

计算公式为:法定传染病报告率(%)=网络报告病例数/实查登记病例数×100。

(2)报告及时率。

计算公式为:报告及时率(%)=报告及时病例数/网络报告病例数×100。

(3)纸质(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

计算公式为:纸质(电子)报告卡填写完整率(%)=填写完整的纸质(电子)报告卡数/实查纸质(电子)报告卡数×100。

(4)纸质报告卡填写准确率。

医疗机构已建立电子病历系统且具备自动生成传染病报告卡时,可不对报告卡填写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计算公式为:纸质报告卡填写准确率(%)=填写准确的纸质报告卡数/填写完整的纸质报告卡数×100。

(5)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

计算公式: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纸质报告卡与大疫情中报告卡一致的报告卡数/纸质报告卡中进行网络报告卡数×100。

(6)纸质(电子)传染病报告卡有效证件号填写率。

计算公式:有效证件号填写率(%)=填写有效证件号的报告卡数/实查纸质(电子)报告卡数×100。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现状调查。

1.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机构。

了解2016年度用于传染病信息报告相关工作的经费保障及组织开展传染病报告质量督导检查等情况。

填写附件3。

2.地方各级疾控中心。

调查日常监测情况,包括传染病报告卡核实、查重及审核的频次等;了解开展辖区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评估和技术指导情况;了解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相关技术培训情况;了解从事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和设备使用情况;核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落实情况。

填写附件4。

3.医疗机构。

(1)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含电子病历)的使用情况。

与诊疗传染病相关的感染科、急诊科、内科、儿科、皮肤科、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及发热门诊等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薄(或电子病历)项目设置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

(2)检验部门、影像部门传染病登记及反馈情况(含电子病历)。

查阅检验部门和影像部门的登记项目设置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是否有异常结果的反馈机制。

(3)调查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工作,包括报告质量自查、评估及相关技术培训等。

(4)了解院内法定传染病诊断知识培训情况。

(5)了解传染病报告管理专职人员和专用设备配备情况。

(6)核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落实情况。

(7)了解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中传染病报告的管理和应用。

填写附件5。

四、数据收集、汇总和上报(一)各省在现场自查工作结束后,由省级疾控中心负责对原始数据(附件1-5)、复印的纸质报告卡进行审核,纸质原始资料在省级疾控中心保留一年备案。

(二)2016年12月30日前,省级卫生计生委组织完成本省份调查工作,并于2017年1月10日前将省级卫生计生委和疾控中心的机构调查表(附件3、4)、汇总数据表(附件6)和自查报告(附件7)报送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

(三)中国疾控中心汇总各省数据,集中统计分析,对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并完成评估报告。

五、组织领导省级卫生计生委疾控处负责本省份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撰写调查报告。

各省级疾控中心在本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导下完成本次调查工作。

附件:1.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登记表(门诊、住院登记、医生处方)2.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登记表(检验和影像部门登记)3.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调查表4.各级疾控中心调查表5.医疗机构调查表6.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登记汇总表7.各省自查报告撰写提纲附件1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登记表(门诊、住院登记、医生处方)注:1. 请在相应位置填写编号,(1)病例来源:①门诊②住院③医生处方;(2)科室类型包括:①内科②儿科③感染科④急诊⑤腹泻病⑥肝炎门诊⑦其他,请具体注明;(10)发病日期缺失时填写病人就诊日期;(13)网络直报系统中自动生成的唯一编号;(14)可填写未进行网络报告原因等。

2. 门诊日志完全缺失查阅相关科室医生的诊断处方量等同门诊日志登记要求的病例数量。

只有感染科日志时,查阅感染科传染病病例数和医生处方数各占一半。

医生处方填写1、2、3、5、6、9、10、11、12、13、14项。

被查单位:调查时间:年月日调查组成员:2附件2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登记表(检验和影像部门登记)注:请在相应位置填写编号,(1)检验部门:①检验部门②影像部门;(6)检验/检查类别: ①病原培养和分离②显微镜检测③病原核酸检测④病原特异性免疫学检测⑤影像学检查⑥其他,请具体注明;(7)检验/检测结果:①志贺菌②肺结核③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④布鲁氏菌革兰阴性双球菌⑤大肠杆菌⑥沙门菌⑦轮状病毒⑧诺如病毒⑨HIV ⑩丙肝HCV RNA阳性!梅毒螺旋体@抗酸杆菌镜检阳性#其他,请具体注明;(8)是否对检验/检测阳性结果反馈:①有②无;(10)是否网络报告:①是②否;(11)网络直报系统中自动生成的唯一编号。

被查单位:调查时间:年月日调查组成员:2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调查表单位名称:级别:①省级②地市级③县区级被查单位领导签字:调查时间年月日调查组成员签字:各级疾控中心调查表单位名称:级别:①省级②地市级③县区级被查单位领导签字:调查时间:年月日调查组主要成员签字:附件5医疗机构调查表单位名称:机构分级为:①三级②二级③一级;被查单位领导签字:调查时间:年月日调查组主要成员签字:附件6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登记汇总表15附件72016年度省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与现状管理调查报告(单位)2016. . (日期)撰写提纲一、调查内容和方法(一)调查范围。

(二)调查内容。

1.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

2.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现状。

(三)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

(四)质量控制。

二、调查结果(一)基本情况。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

1.法定传染病报告率。

2.报告及时率。

3.纸质(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

4.纸质报告卡填写准确率。

5.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

6.纸质(电子)传染病报告卡有效证件号填写率。

(三)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与网络直报管理。

1.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1)经费保障情况。

(2)传染病报告管理督导检查情况。

(3)建立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奖励机制情况。

2.疾控机构。

(1)传染病网络直报常规监测管理工作情况。

(2)报告质量指导及评估。

(3)传染病报告管理及网络直报相关技术培训。

(4)网络直报人员及设备情况。

(5)用户信息安全管理情况。

3.医疗机构。

(1)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情况。

(2)院内传染病诊断标准培训情况。

(3)医疗电子病历系统中传染病报告管理功能。

(4)用户信息安全管理。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四、下一步工作计划联系人:联系电话:邮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