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2 故都的秋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课题《故都的秋》课时:第二课时课堂笔记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手法;掌握以动衬静,对比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和品读中感受故都的画面美,在小组讨论中体会文章背后作者的性格特点。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悲凉、伤感之情。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过程【回顾】一、基础知识1、字词注音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 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裳:cháng 靡:mǐ隰:xí角:jiǎo2、简介《诗经》二、整体把握(一)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

(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二)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互释疑问。

(三)全诗理解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简要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完成本文结构图:情节表现手法事件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恋爱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女子感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比兴)婚变第四章: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比兴)第五章:追述婚后生活(比兴)第六章:表明决绝的态度(赋)决绝(四)找出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

(孔子“过犹不及”)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

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三、相关链接【研习】一、精析文本【学法建议】切入点:女子对这段爱情婚姻状况最清醒的认识体现在哪里?《氓》叙述的正是一个古老的、至今仍在无数次重复上演的生活故事:一个痴情女子负心郎的爱情婚姻悲剧。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word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word导学案

2 故都的秋一、经典涵咏私语徐志摩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一颗憔悴的秋柳里,一条怯懦的秋枝上,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

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

鉴赏:一年四季,往往在诗人的笔下,秋,是最凄凉不过的了。

萧瑟的寒风,随风飘零的落叶,激发了忧伤的情感及澎湃心田的狂潮。

徐志摩笔下所流淌出的秋天私语,惆惆怅怅。

昔日的情思,又从心底涌出,昨天的欢愉,今天的回忆;昨天的哀伤,今天的惆怅;昨天的一眸一笑,今天的丝丝苦味……秋天是离别的季节,亦是回忆的季节……二、预习任务(一)学习目标1、勾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的句子以及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

2、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3、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4、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学习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学习难点:(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2)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学习过程记录本课最大的收获是:本课遗留的困惑还有:五、拓展阅读想北平老舍(1)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2)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高中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及练习

高中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及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及练习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反复研读,简要概括作者的这篇新闻报道回顾了怎样一段历史。

【二】预习内容1、资料链接背景资料:从 1921 年到 1933 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 1936 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因此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 年7月,郁达夫“ 不远千里” 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 秋” 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2、作者简介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

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三】基础巩固识字注音潭柘.寺()椽.子()房檩.()歧.韵()馍馍.()混沌()扫帚()夹板()夹袄()混水摸鱼()扫地()夹肢窝()字形辨认驯()歧()凋()椽()钏()岐()惆()喙()词语释义混混沌沌:颓废:岐韵:词义辨析⑴姿态·姿势①我有点讨厌美国总统这么轻率地使用‘最重要盟友’这个词,有超过300名军人在阿富汗丧生的是英国,而不是法国,对我来说,这比任何政治姿态..都更重要。

”②如果你觉得后排座椅的靠背过于平直,可以将后排靠背放倒,让乘客保持半躺的姿势..享受旅途。

高中语文导学案模板

高中语文导学案模板

《故都的秋》导学案
课题《故都的秋》课时:第二课时课堂笔记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情景交融和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和品读中感受故都的画面美,在小组讨论中体会文章背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悲凉、伤感之情。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和以动衬静的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教法学法师生互动法,阅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导学
一、视频导入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自学
三、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划分结构,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互学
四、合作探究
(一)教师朗读、学生朗读、小组朗读
(二)分小组讨论,并概括出五幅秋景图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第四幅图:
第五幅图:
(三)思考并回答问题
1.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2.为什么只写“都市闲人”的生活?
3.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运用了什么手法?
五、深入探究
“清、静、悲凉”的特点是通过什么手法体现的?
拓学
六、拓展延伸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七、小结归纳
八、作业布置
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九、板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2故都的秋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2故都的秋

编制人:宝玉梅马艳丹审查人:宝国华使用时间:2016年11月领导署名:《故都的秋》导教案【学习目标】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形交融的艺术手法。

2、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谨慎响应的构造。

3、累积现代汉语知识。

背景链接学习过程一.预习(一) 1.课内部分。

运用工具书,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散文钞()一椽()嘶()叫耗()子潭柘()寺落蕊()橄榄()落寞()普陀()山房檩()衬托()夹袄()廿()四桥着()衣混沌()椭()圆(2)多音字夹()袄折()腾落()枕衣着()夹()板折()叠落()下着()急夹()肢窝折()耗冷淡()着()数(3)增补注音部分疏浚()逡()巡唆()使崇山峻()岭怙恶不悛()侠()士面颊()海峡()狭()路相遇汗流浃()背供()给烘()托哄()骗山洪()暴发垂拱()而治酝酿()书声琅琅()豁然爽朗()炽()情霎()时纤()维锃()光瓦亮黜()免隽()永肄()业浸渍()哺()育对峙()泉水淙淙()剿灭()摒()除不啻()谑()而不虐铿()锵休憩()惬()意纵横捭()阖辍()学恪()守洞窟()防患未然()畸()形抓阄()栉()风沐雨塑()造折()本解剖()饕()餮()(二)默写以下字形(1)课内部分凋落比如廿四桥驯鸽混沌潜意识梧桐平仄潭柘寺歧韵着衣屋檩落蕊一椽破屋饱尝艰辛恣行无忌颓丧色彩迟缓安闲领会秋味钟声悠久花木凋落姿态万千回味不永鲈鱼大蟹急躁不安俨然类画隐逸安适依恋之情迟缓安闲落寞寥寂以情驭景见微知著不可以自制秋蝉嘶叫(2)辨形组词潭 zhè()寺陪 chèn()q (í )岖开 tu ò()cǔn()度q (í)途péi()伴落 mò()咳 sou()bèi()蕾冷 mò()sh (ù)口péi()偿m (ó)棱两可l ǎ()叭(3)增补部分卓尔非凡、遐迩有名、流言流言、蜚声影坛、获益匪浅、匪夷所思、斐然成章、文才斐然自轻自贱、文采飞扬、翻了一番、展转反侧、要言不烦、贯通融会、幡然悔过、就范、返聘防备不矜不伐久负盛名、物阜民丰、深孚众望、俯首帖贴耳、肺腑之言、认罪伏法伏罪、翻云覆雨、孤注一掷、重蹈覆辙、翻天覆地、一副春联、一副象棋、全副武装一副笑容、货真价实、副作用、副职、辐射、负面影响、幅员辽阔、一幅油画、无以复加附笔风声 - 说笑风生付出-寅吃卯粮、俯视俯拾皆是、阻碍、奋斗图强、阳奉阴违(三)熟记以下近义词1.承偌: :对办某事作出应允承诺:答应,赞同2.忽视:不重视,多指存心的。

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学案学案博苑2011-11-18 13225d56b7b40102dt1a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学案文紧扣“清”“静”“悲凉”着笔。

,情景浑然一体的写法。

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握散文的阅读鉴赏技巧。

实施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的写法。

的积累,同时能够掌握阅读的技巧与方法。

识的夯实。

体系的建构。

柘树( zhâ)椽子( chuán )鲈鱼( lú)譬如( pì)混沌( dùn )廿四桥( niàn )juǎn )干干戈( gān )n )干练(gàn )ào )))凋()啼()柘())雕()谛()拓()芯片椽子掾吏拓识的样子。

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②波及,强调对对象产生了“影响”。

②择要,意为“选择重要的”。

,恰当的一组是()老大的德国经济的低迷,很可能其他国家。

群众来信,即便工作再忙,他也作出答复。

,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对峙关系,说是点面对峙的关系。

“关联”;波及,强调对对象产生了“影响”。

②摘要,意为“摘录要点”;择要,意为“选择…”,是并列关系,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不是……就是……”,是选择关系,并不能表明说格地讲”不太相符。

或许,是表示猜测语气的副词;或者,是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

)思,“遏止”指用力阻止事物的发生、发展,常用于对别人;“遏制”指用力控制事物的发展,“物资”指生产和生活上所需的物质资料。

词语,恰当的一组是()不说出来心里不痛快。

人感到滑稽可笑。

生活水平提高了,谁还发牢骚呢?制止的意思,前者指用力阻止事物的发生、发展,常用于对别人;后者指用力控制事物的发展,放纵,行为不受约束的意思,前者指某人言语行为的荒唐可笑;后者指某人行为生活上不检点,指金钱,生活资料等,后者指生产和生活上所需的物质资料。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2 故都的秋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2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导学案【学习目标】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

3、积累现代汉语知识。

背景链接学习过程一.预习(一)1.课内部分。

运用工具书,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散文钞()一椽()嘶()叫耗()子潭柘()寺落蕊()橄榄()落寞()普陀()山房檩()陪衬()夹袄()廿()四桥着()衣混沌()椭()圆(2)多音字夹()袄折()腾落()枕穿着()夹()板折()叠落()下着()急夹()肢窝折()耗疏落()着()数(3)补充注音部分疏浚()逡()巡唆()使崇山峻()岭怙恶不悛()侠()士脸颊()海峡()狭()路相逢汗流浃()背供()给烘()托哄()骗山洪()暴发垂拱()而治酝酿()书声琅琅()豁然开朗()炽()情霎()时纤()维锃()光瓦亮黜()免隽()永肄()业浸渍()哺()育对峙()泉水淙淙()歼灭()摒()除不啻()谑()而不虐铿()锵休憩()惬()意纵横捭()阖辍()学恪()守洞穴()未雨绸缪()畸()形抓阄()栉()风沐雨塑()造折()本解剖()饕()餮()(二)默写下列字形(1)课内部分凋谢譬如廿四桥驯鸽混沌潜意识梧桐平仄潭柘寺歧韵着衣屋檩落蕊一椽破屋饱尝艰辛恣行无忌颓废色彩缓慢悠闲领略秋味钟声悠远花木凋零姿态万千回味不永鲈鱼大蟹焦躁不安俨然类画隐逸恬适眷恋之情缓慢悠闲落寞寂寥以情驭景一叶知秋不能自已秋蝉嘶叫(2)辨形组词潭zhè()寺陪chèn()qí()岖开tuò()cǔn()度qí()途péi()伴落mò()咳sou()bèi()蕾冷mò()s hù()口péi()偿mó()棱两可lǎ()叭(3)补充部分卓尔不凡、遐迩闻名、流言蜚语、蜚声影坛、获益匪浅、匪夷所思、斐然成章、文才斐然妄自菲薄、文采飞扬、翻了一番、辗转反侧、要言不烦、举一反三、幡然悔悟、就范、返聘防范不矜不伐久负盛名、物阜民丰、深孚众望、俯首帖贴耳、肺腑之言、认罪伏法服罪、翻云覆雨、破釜沉舟、重蹈覆辙、天翻地覆、一副对联、一副象棋、全副武装一副笑脸、名副其实、副作用、副职、辐射、负面影响、幅员辽阔、一幅油画、无以复加附笔风声- 谈笑风生付出- 入不敷出、俯视俯拾皆是、妨碍、奋发图强、阳奉阴违(三)熟记下列近义词1.承偌::对办某事作出应允许诺:答应,同意2.忽视:不重视,多指有意的。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5:第2课 故都的秋(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5:第2课 故都的秋(含答案)

故都的秋作者简介伟大的爱国者、革命烈士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 ,中国作家、诗人。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6年3月,郁达夫、成仿吾、冯乃起等一些年轻孤傲的创造社作家发起创刊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他们自己的文学主张;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文艺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1945年在苏门答腊失踪,后被日本宪兵杀害。

其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小说作品之一。

代表作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等。

背景回放社会动荡,颠沛流离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

在游山玩水中寄托感情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适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知识链接散文的分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感情。

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它往往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

3、积累现代汉语知识。

背景链接
学习过程
一.预习
(一)1.课内部分。

运用工具书,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散文钞()一椽()嘶()叫耗()子
潭柘()寺落蕊()橄榄()落寞()
普陀()山房檩()陪衬()夹袄()
廿()四桥着()衣混沌()椭()圆
(2)多音字
夹()袄折()腾落()枕穿着()
夹()板折()叠落()下着()急
夹()肢窝折()耗疏落()着()数
(3)补充注音部分
疏浚()逡()巡唆()使崇山峻()岭怙恶不悛()侠()士脸颊()海峡()狭()路相逢汗流浃()背供()给烘()托哄()骗山洪()暴发垂拱()而治酝酿()书声琅琅()豁然开朗()炽()情霎()时
纤()维锃()光瓦亮黜()免隽()永肄()业
浸渍()哺()育对峙()泉水淙淙()歼灭()
摒()除不啻()谑()而不虐铿()锵休憩()
惬()意纵横捭()阖辍()学恪()守洞穴()
未雨绸缪()畸()形抓阄()栉()风沐雨
塑()造折()本解剖()饕()餮()
(二)默写下列字形
(1)课内部分
凋谢譬如廿四桥驯鸽混沌潜意识梧桐平仄潭柘寺歧韵着衣屋檩落蕊一椽破屋饱尝艰辛恣行无忌颓废色彩缓慢悠闲领略秋味钟声悠远
花木凋零姿态万千回味不永鲈鱼大蟹焦躁不安俨然类画隐逸恬适眷恋之情
缓慢悠闲落寞寂寥以情驭景一叶知秋不能自已秋蝉嘶叫
(2)辨形组词
潭zhè()寺陪chèn() qí()岖
开tuò()cǔn()度 qí()途
péi()伴落mò()咳sou()
bèi()蕾冷mò() shù()口
péi()偿 mó()棱两可lǎ()叭
(3)补充部分
卓尔不凡、遐迩闻名、流言蜚语、蜚声影坛、获益匪浅、匪夷所思、斐然成章、文才斐然妄自菲薄、文采飞扬、翻了一番、辗转反侧、要言不烦、举一反三、幡然悔悟、就范、返聘防范
不矜不伐久负盛名、物阜民丰、深孚众望、俯首帖贴耳、肺腑之言、认罪伏法
服罪、翻云覆雨、破釜沉舟、重蹈覆辙、天翻地覆、一副对联、一副象棋、全副武装一副笑脸、名副其实、副作用、副职、辐射、负面影响、幅员辽阔、一幅油画、无以复加附笔风声- 谈笑风生付出- 入不敷出、俯视俯拾皆是、妨碍、奋发图强、阳奉阴违(三)熟记下列近义词
1.承偌::对办某事作出应允
许诺:答应,同意
2.忽视:不重视,多指有意的。

忽略:应注意而没有注意,多指无意。

3.清闲:清静闲暇,侧重无事做,有空闲。

悠闲:闲适自得,侧重心态上的怡然自得。

4.悠远:离现在时间长,或距离远。

幽远:指(山水、树木、宫室等)深而幽静。

5.萧条:寂寞冷落,无生机或经济不景气。

萧索:无生机,不热闹。

6.隔阂:思想情感上不能沟通,侧重彼此有意见关系不融洽。

隔膜:彼此不了解,不熟悉。

(四)熟记下列成语意思
1.引而不发:做好准备,待机行事;也比喻善于引导,或控制。

2.一言九鼎:说话有分量。

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3.细大不捐:爱惜人力物力。

捐:舍弃。

4.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

5.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6.木人石心: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

7.苗而不秀:天资虽好,但没成就;也比喻徒有其表,华而不实。

8.江河日下: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9.感同身受:心理感激的就像自己亲身受到一样,多指代人向对方致谢。

10罪不容诛:罪恶极大。

(五)辨析病句----成分多余
(1)知识链接
1.主语多余:
我班学生,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2.谓语多余:
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愈发”与后面的“日久弥坚”有重复。


3.定语多余:
我突然记起黄发垂髫初懂事理的时候,母亲告诫我的一句话:早起的鸟儿有食吃。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

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

去掉“黄发)
4.状语多余:
雪莲牌衬衫,无论在款式上、质量上。

还是包装上,都可以堪称全国一流。

5.补语多余:
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

6.宾语多余
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核废料泄露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成分赘余“,去掉“事件”)
7.虚词多余:
①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的首枚运载火箭圆满成功。

(助词“的”多余)
②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

(介词赘余,去掉“在……中)
8.并列成分多余
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

(成分赘余,“道路”和“交通”属于同一概念)
(2)对应直练(删除下列句中多余的成分)
1.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我也很幸
福,很快乐。

()
2.科学工作者认为,目前国内具有如此独特的适于华南虎种群自然繁衍的生态
环境,已经不多了。

()
3、经过整改,这个单位的人员安排、生产计划以及科室人员的配置,都达到了
上级的要求。

()
4、领导的这一决定非常英明,非常及时,非常好,好极了,我们坚决拥护。

5、我们要在思想上自觉地抵制不良的坏风气。

()
6、为了精简文字,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

()
7、世界银行在华盛顿和世界各地的雇员超过了10万人,年预算大约90亿美元左右,用于支持最穷国家,美国是它的主要股东。

()
8、只有牢牢地把握现时的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之中,我们才能创造出不朽的业绩。

否则不这样的话,我们的美好愿望将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9、我在工作的时候,常常想起许多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踏踏实实地为祖
国的建设增砖添瓦、无私奉献自己青春的生动事迹。

()
(六)毛泽东主席诗词名句填空
二.赏析文本
(一)整体感知
(1)课文分四个部分,分别是:
(2)文中集中描绘秋景画面,请概括每一画面的内容。

画面:
(3)这些景虽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静”表现在(具体景物,列举一例):
“清”表现在(同上):
“悲凉”表现在(同上):
(二)局部赏析
(1)小院赏秋图
①摘录赏秋动作的词,它们传达出作者怎么的情绪?
明确:
动作
情绪
②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
明确:
③冷色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
④蓝朵衬上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可以看出作者还有一种什么情绪?
明确:
(2)秋雨话凉图:
①作者是怎样评价北国秋雨的整体特点的?
明确:
②北国秋雨“奇”在何处?
明确:
③这幅画完了没有?还有“话凉”呢!既是话凉,重在声音,那声音的特点有哪些?
明确:
④这样的画面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明确:
(三)深度探究
1、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明确:。

2、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
明确:。

3.、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
明确:。

4、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请从字音角度加以赏析》
明确(目的):
赏析:
5、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明确:①北国的秋(特点)
②南国的秋(特点)
目的:。

6、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
明确(目的+效果):
7、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都想到了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想到的内容):
(四)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你认为本文写作特色有哪些,请选取其中两种加以说明。

(特点+举例)明确:
(五)课后反思
你认为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