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两江总督曾国藩收入丰厚 一家却生活简朴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清与浊

曾国藩的清与浊

曾国藩的清与浊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21年第2期张宏杰两江总督收入丰厚,曾国藩一家却生活简朴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

两江包括今天的江苏、江西、安徽,总督主掌军政民政,统辖区域内的一切文武官员。

而就太平天国时期的形势而言,两江总督的重要性可谓天下第一。

如此重要的人物,年收入是多少呢?如果说基础工资,或者叫法定工资,说来令人难以置信。

大清帝国的总督,年收入只有一百五十五两白银,合成月薪约为2583元,这一百五十五两只是工资条上的基本工资。

从雍正时期起,皇帝又特批给督抚们一笔数额不菲的补贴,叫“养廉银”。

乾隆十二年(1747年),朝廷定两江总督养廉银为一万八千两,在全国总督中处于较高水平。

然而,曾国藩却活得像穷人一样。

总督时期,曾国藩经常不修边幅。

赵烈文说他第一次见到曾国藩时,曾国藩“所衣不过练帛,冠靴敝旧”。

这一记载得到了外国人的印证。

同治二年(1863年),戈登在安庆与曾国藩会面,惊讶地发现“曾国藩……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油渍……”不光自己的生活非常简单,他对家人的要求也非常严苛。

他家里只有两个女仆,一个是老太太,一个是小姑娘,帮不上什么忙。

那么总督府中的日子怎么过活呢?曾国藩要求曾家的女人们每天都要进行体力劳动。

从洗衣做饭腌制小菜,到纺线绣花缝衣做鞋,都要亲力亲为。

曾国藩如何收礼和送礼成为地方大吏,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礼品。

一旦升官,任何一位前来谒见的下属,都不会空手而来。

身在官场,从始至终片礼不沾是不可能的。

如此“不近人情”,不符合曾国藩“和光同尘”的作风,也不利于他在某些情况下与下属建立基本的情感联系。

所以在实在拒绝不了的情况下,他会从下属送来的礼物中挑一两样价值最轻的。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初九,湘军名将鲍超亲赴安庆,一为商量军务,二为给曾国藩贺寿。

他一共带来十六包礼物,其中许多珍贵的珠宝古玩之类。

曾国藩览之而笑,从中挑了一件收下,其他都送还鲍超。

历史趣谈:晚清的中兴名臣之一曾国藩是位什么样的清官?

历史趣谈:晚清的中兴名臣之一曾国藩是位什么样的清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晚清的中兴名臣之一曾国藩是位什么样的清官?导语: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人们关注的风云人物。

他作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文能应试,武能杀人”,后来挽狂澜于既倒,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人们关注的风云人物。

他作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文能应试,武能杀人”,后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那么在腐败成风的晚清,他又是什么样的清官类型呢?我们从曾国藩生活状况来揭开他是否清廉的神秘面纱。

先说曾国藩在做京官时的经济状况。

道光二十年,曾国藩中了进士,被皇帝授予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的官职,这相当于今天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处级研究员,经常要见各部的长官,有时候还要见皇上,经常给国家起草一些文章。

但他的经济状况可以用一个字概括——穷。

比如道光二十二年,身为翰林院检讨的曾国藩与仆人陈升发生了一场冲突。

因为穷困拮据而脾气又大,曾国藩早已被陈升看不起,在这场口角冲突后,陈升卷铺盖另寻高枝去了。

这件事使曾国藩颇受刺激,还写下了一道《傲奴》诗:“??胸中无学手无钱,平生意气自许颇,谁知傲奴乃过我!”意思说,手里没钱,仆人都瞧不起自己,一个仆人比自己都傲慢。

另一件例证更有说服力。

曾国藩为人重感情,对亲戚关系十分重视,稍有余力,必加周济。

道光十九年十月曾国藩进京为官前,曾专门去看望几位母舅。

当时他的大舅已年过花甲,却“陶穴而居,种菜而食”,过着半野人的生活。

曾国藩不觉“为恻然者久之”。

他的二舅江永燕送他走时,向他预约工作说:“外甥做外官,则阿舅来作烧火夫也。

”南五舅一直把他送到长沙,临别握着曾国藩的手说:“明年我亲自送外甥媳妇(曾国藩的妻子)去北京。

”那意思是到北京跟曾国藩享两天福。

曾国生活常识分享。

写作素材:勤俭节约的曾国藩(最新)

写作素材:勤俭节约的曾国藩(最新)

写作素材:勤俭节约的曾国藩(最新)曾国藩,晚清“中兴第一名臣”,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有人评价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身为将相、位高权重、声名显赫的曾国藩,始终保持一介寒士之风,节俭自律,不事奢靡,生活简朴,这其中有很多小故事,传唱至今。

且耕且读曾国藩把“且耕且读”作为立家之基、发家之道。

视敛民财、谋名利、扰公差为损家败业之举,要求即使家境宽裕,家人也应勤耕种、好读书,自食其力、自求上进,保代代兴旺,不置良田美宅。

他说:“良田美宅,来人指摘,弟当三思,不可自是。

吾位固高,弟位亦实不卑,吾名固大,弟名亦实不小,而犹沾沾培坟墓以永富贵,谋田庐以贻子孙,岂非过计哉。

”不许家人以名牟利。

告诫家人:“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瞩……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须自知。

”不许家人参与地方公事,借他之名牟利,告诫子孙自强自立。

蔬菜一品曾国藩的养生之道是清廉自养,反对服食贵重补品。

曾国藩每餐只蔬菜一品,决不多设。

虽身为将相,而自奉节俭,无异于寒素之家。

时人以其每餐只菜一品,而呼之为“一品宰相”。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曾巡视扬州一带,扬州盐商以总督至,特备盛宴,山珍海味,罗列满桌,曾国藩仅就面前所设数菜稍食而已。

饭后语人曰:“一食千金,吾不忍食,目不忍睹。

”衣不如故曾国藩秉性节俭,衣服十分简朴,平时不衣帛,布袍鞋袜,多系夫人所做,衣服上常有补丁。

他认为:“居家之道,唯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

衣服不宜多置,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他三十岁刚过时,曾制天青缎马褂一件,在家时从不轻易穿上,惟遇庆贺及新年时才穿一下,故藏之三十年犹如新衣。

他曾说:“古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

试观今日之衣料,有如当年之精者乎?”曾国藩之女崇德老人回忆曾说:在江南督署时,李鸿章请曾夫人和小姐吃饭,姊妹二人仅一件绸裤,相争至于哭泣。

曾国藩闻之则安慰曰:“明年若继续任总督,必为你添制绸裤一条。

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的故事

注意勤俭持家
有这么一则故事: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候,他妻子带着小女儿来找他。

小女儿可能是没有见过总督府,因此进总督府时候特别注意,还特地穿了一件绣花裤子,而这条裤子还是自己大嫂留给自己的。

可是没想到,就是这条裤子,曾国藩觉得奢华,并且因此狠狠数落她一顿。

曾国藩教育勤俭持家是有自己道理。

他曾经说过,自古这些当官的,很少有富过两代。

其中原因,就是这些“官二代”富裕日子过惯了,忘记怎么生活。

而从小勤俭持家,不仅能够锻炼孩子们生活能力,让他们养成自己动手,节约资源的好习惯,还能够让孩子们体会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艰辛,这样他们长大后,也会勤俭持家,日子才能过得长久。

平民生活,以身作则
曾国藩虽然位极人臣,但是平常生活跟普通平民没什么两样。

他自己房子也很简陋,根本看不出是清朝中兴之臣府邸。

而相比较而言,他弟弟曾国荃的住宅就豪华多了,简直赶上皇宫内院。

而曾国藩不仅是住着简朴,生活也一样简朴,吃穿用度一般都是自己动手,轻易不用佣人。

他告诫自己子女,能自己做的事,就自己做,能够简易从事,就不要铺张浪费。

他自己子女出门办事,曾国藩不让他们乘坐轿子,都是自己走着去。

而且普通人家孩子要做的事,例如挑水,捡粪这些粗活累活,孩子们也要做。

曾国藩认为“穷”能够养志气。

孩子如果从小娇生惯养,什么好东西都享受过,那这个孩子从小就没什么追求,也不会上进,这个人长大之后就会废掉。

从小用艰苦生活磨练他,既能够锻炼他的能力,心理素质,也能够培养志向。

他自己说过:“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

历史趣谈:曾国藩坐拥千万白银 竟霸占太平天国宝藏

历史趣谈:曾国藩坐拥千万白银 竟霸占太平天国宝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曾国藩坐拥千万白银竟霸占太平天国宝藏
导语: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史料记载,曾国藩曾带领湘军南征北战,过手银子超三千万,为何死后
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史料记载,曾国藩曾带领湘军南征北战,过手银子超三千万,为何死后家产只有1万2千两,曾国藩真的只有这么一丁点钱吗?
曾国藩的年轻时期可谓是一帆风顺,在仕途的道路上更是成为传奇,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升级到二品官位。

在京为官期间经常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儒学思想处理万事。

据记载,曾国藩在京城期间,因为自己在大街上多看了一个美女几眼,结果他写在自省日记里面,一连自省几天,足以见得曾国藩的心智坚韧。

1852年因母亲去世,曾国藩在家守孝三年,此时全国太平天国运动大爆发,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组建了日后闻名于世的湘军。

对于皇帝的命令曾国藩言听计从,皇帝让去哪就打到哪,即使打不到,救援不了,也会找一个妥当的理由。

对各地协作的总督县令都是一一拜访,对军官士兵奖赏保荐大额增加,南征北战打的太平天国溃不成军,被称为太平天国的刽子手。

1864年,四面围城攻破当时太平天国大本营,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

攻克太平天国大本营后,湘军在城内大肆掠夺财物,保守估计300万两银两。

战后军官士兵用船运载金银财富回乡,曾国藩却用了大部分钱财花在了上大打点上面,光打点就花了8万银两,文武双全就用在曾国藩
生活常识分享。

曾国藩的收入

曾国藩的收入

总督一年到底支出多少呢? 支出银两每年动辄以十万计。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国藩的侯府,坐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落在位于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东部的荷叶镇富托村,与湘乡市、湘潭县、 衡山县、衡阳县毗邻,总占地面帜四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近一万平方米,是典型的沿中轴线对称的明清回廊式建筑群体。这些建设费用当然是用的灰色入了。
如此重要的人物,年收入是多少呢?
正如大清王朝的许多事情一样,两江总督的年收入,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
如果说基础工资,或者叫法定工资,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大清帝国的总督,年收入只有区区一百五十五两。如果大致以一两兑换二百元人民币计算,大约为人民币三万一千元,合成月薪约为二千五百八十三元。这一百五十五两只是工资条上的基本工资,顺治年间,国家考虑到总督生活的实际需要,还给他几种补贴:薪银、蔬菜烛炭银、心红纸张银、案衣什物银、修宅什物银诸项,这部分合而计之为五百八十八两,是基本工资的四倍左右。这五百八十八两,对一位总督来说,当然是远远不够花用,况且三藩之乱起,国家财政紧张,大部分补贴又取消了。因此从雍正时期起,皇帝又特批给督抚们一笔重大补贴,叫“养廉银”。乾隆十二年,朝廷定两江总督养廉银为一万八千两。(324万元)。事实上,对督抚来说,“养廉银”在全部收入中仍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中国官员更大宗的收入是“规费”,换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灰色收入。但是“中华帝国的朝廷和百姓都不认为收取规费有什么不妥或者是腐败,只要此种行为保持在习惯性的限度以内就行。”张仲礼的研究结果,督抚级的官员平均是十八万两。如果以一两白银折合一百八十元人民币计,可达三千二百四十万元人民币。如果真的如此,我们差不多可以说曾国藩是大清帝国的顶级富人之一了。
第一当然是他个人和家庭的开支。
清代大员之家,往往是数世同堂。一旦当官,父母兄弟依靠不说,就连宗族亲戚甚至于同乡也要投奔,一个人的收入要照顾少则几十位多则上百位的消费者。

国藩勤俭治家的小故事

国藩勤俭治家的小故事

国藩勤俭治家的小故事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老人去世了,唯一留给两个儿子的只有一块儿写着“勤俭”的牌匾,两兄弟在分家的时候,便将匾从中锯开,哥哥要了“勤”,弟弟则要了“俭”,从此哥哥每天都辛勤耕作,但是却不知道节俭,最终是一贫如洗,两手空空;弟弟则是每天省吃俭用,但却从来不知道去辛勤耕作,结果是坐吃山空,当弟弟得知哥哥也是如此窘迫的时候,便仔细思考,最后想出主意,将哥哥的那块牌匾与自己的合在一起,于是他找到了哥哥,同哥哥说了自己的想法,哥哥听后也是很认同,两人便按照匾上的两个字去做,勤俭持家,最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由此可见,勤俭节约是一种修身、安家、立业的美德。

曾国藩就出生在一个勤俭的家庭,而勤俭持家就是他提倡的持家之道,在他看来,如果人人以“勤俭”二字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那么家门就会常保旺盛。

在古代家训中,这种勤俭的美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朱永存的《尚节俭》便是其中之一。

在这篇《尚节俭》中,朱氏并没有以物质利益向家人展示勉励勤俭有益于发家致富的各种好处,而是首先从品行操守的角度阐述了不勤俭的危害性:不勤俭必败,收入也必然很少,不节俭,浪费也必然很多,收入减少支出增多,就必然导致财产家用的匮乏,从而很容易走上“苟取”的歧路,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别人的财物,不管是偷窃还是敲诈骗取,都会有损祖宗的名誉,使自己的品德沦丧,此外还会使家庭的成员沾染贪馋懒惰的习惯,这样长久下去家业必然衰败。

因此我们一定要杜绝这种坏习惯的产生,那么我们又如何能够做到勤俭呢?朱氏为我们指明了勤俭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首先勤要心勤,也就是勤快做事,要预先筹划,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第二要身勤,早起晚睡,每天都按规律做事,正如谚语所说:“早起三光,迟起三慌”,这便道出了早起晚起的好坏,第三要做到耐烦,也就是要考虑周全,计划详细,不能怕麻烦,身勤要不怕吃苦,即要勤于劳作,不能懒惰。

如今我们多数人都生活富裕,因此浪费点儿并不算什么,而现实并非如此,要知道浪费是可耻的,所以说我们应时刻谨记勤俭,把《尚节俭》作为生活的准则。

历史趣谈曾国藩曾解家乡琐事 送信孤寒安抚家人别得罪乡里

历史趣谈曾国藩曾解家乡琐事 送信孤寒安抚家人别得罪乡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曾国藩曾解家乡琐事送信孤寒安抚家人别得罪乡

导语:皇帝都有三门子穷亲戚,更何况从湖南山冲里走出来并逐渐在皇城根下站稳了脚跟的曾国藩!曾哥老家荷叶塘的穷亲戚一大把,家人也基本待在山冲
皇帝都有三门子穷亲戚,更何况从湖南山冲里走出来并逐渐在皇城根下站稳了脚跟的曾国藩!曾哥老家荷叶塘的穷亲戚一大把,家人也基本待在山冲里,这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他剪不断,当然也没法剪,因为剪了就是不孝。

道光二十四年,是曾国藩在官场上的上升期,他却在家书里记述了一些自己和家乡的小龃龉。

那么,他是如何化解这些小龃龉的呢?
职场上升期
应酬渐多
名声渐起
公元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曾国藩在京城的处境渐渐改善。

首先是居住环境,于是年三月二十四日搬到了前门内西边碾儿胡同,共有房屋28间,每月房租为三十串钱,曾哥很惬意地说:“极为宽敞。


而且,曾哥在京这几年坚持读书提高,修身养性,功夫也慢慢显示出来了,他在该年五月十二日的家书中交代:“今年应酬,较往年更增数倍。

”那都是些什么应酬呢?信中有罗列——
一、为人写对联,客户大多来自四川和湖南,忙到了“日不暇给”的地步。

几年的练习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他敢拿着毛笔出来抖一抖了。

二、借钱的也多了。

曾哥的收入虽然有改善,但也不至于多到请人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两江总督曾国藩收入丰厚一家却生活简朴
导语:曾国藩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官僚,他科举出身,从翰林院编修起家,做到了副部级的礼部侍郎。

在那之后,他创建湘军,带兵打仗,最后一路做到大学
曾国藩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官僚,他科举出身,从翰林院编修起家,做到了副部级的礼部侍郎。

在那之后,他创建湘军,带兵打仗,最后一路做到大学士、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可以说出将入相,位极人臣。

我们可以通过曾国藩这个具体典型,观察一下清代地方官员的经济生活状态,观察一下清代官场的潜规则是具体如何运转。

两江总督收入丰厚,曾国藩一家却生活简朴
咸丰十年(1860)四月,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

两江包括今天的江苏、江西、安徽,总督主掌军政民政,统辖三个省的一切文武官员。

而就太平天国时期的形势而言,两江总督的重要性可谓天下第一。

如此重要的人物,年收入是多少呢?
如果说基础工资,或者叫法定工资,说来令人难以置信。

大清帝国的总督,年收入只有一百五十五两白银。

如果大致以一两白银兑换二百元人民币计算,大约为人民币30100元,合成月薪约为2583元。

而按现行的《国家公务员级别和工资标准》,省级公务员职务工资标准为2510元。

古今薪酬制度之一脉相承居然如此巧合。

当然,和今天的工资制度一样,这一百五十五两只是工资条上的基本工资。

从雍正时期起,皇帝又特批给督抚们一笔数额不菲的补贴,叫“养廉银”。

乾隆十二年(1747),朝廷定两江总督养廉银为一万八千两,在全国总督中处于较高水平。

然而事实上,对于帝国内绝大多数督抚来说,“养廉银”在全部收入中仍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中国官员更大宗的收入是“规费”,换成今天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