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谈做人准则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曾国藩为保持自己来之不易的功名富贵,他事事谨慎,处处谦卑,坚持“守缺”的观点。
他常对家人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他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说道:“余自经咸丰八年一番磨炼,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训诫。
”还有,他始终认为:“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
”他深刻指出: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
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奴手享受,则当谦退。
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长久。
年轻的时候,曾国藩在北京做官,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加之一路顺风,平步青云,傲气不少,“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
咸丰初年,他在长沙办团练,也动辄指摘别人,尤其是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凿枘不合,想起在南昌与陈启迈的争强斗胜,这一切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
虽在表面上获胜,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又如参清德,参陈启迈,参鲍起豹,或越俎代疱,或感情用事,办理之时,固然干脆痛快,却没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这些官僚的上下左右,无形之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埋下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隐患。
后来经过深刻的反省,曾国藩才开始认识到自己办事常不顺手的原因,使曾国藩进一步悟出了一些在官场中的为人之道:“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
”他总结了这些经验和教训之后,便苦心钻研老庄道家,经过默默的咀嚼,终于大彻大悟。
尤其是老子主张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目的,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最柔,水唯善下方成海。
水能屈能伸,从从容容,缓缓浸润,渗透到许多最神秘的地方。
看宽广的大江,滔滔东去,浩浩然直奔沧海,没有翻腾没有咆哮没有澎湃,坦然迂回在广阔平原上,其理智和涵养,其深沉和宽厚。
尘世间许多棘手的事情,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目的,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
曾国藩家风家训内容以及注解

曾国藩家风家训内容以及注解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的家风家训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家教的代表。
他的家风家训以“忠诚、勤勉、正直、谦虚、宽容、诚信、孝顺、尊敬”为核心,推崇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一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珍贵财富。
1. 忠诚曾国藩在家风中力挺忠诚。
他认为忠诚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无论是对家人、朋友、还是对国家和民族,都应该忠诚不渝。
他的忠诚指的是“忠于天命,忠于国家,忠于友情,忠于信仰”,这种忠诚不仅是说出口的而是要付诸实践的。
2. 勤勉曾国藩反对“懒散”和“轻浮”。
他认为,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要抓住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勤勉工作、精益求精。
他还说:“不勤劳则无功,不修身则无德”,可见他对于勤勉的重视。
3. 正直在曾国藩的家风中,正直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他认为正直即使面对困境也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为任何利益妥协和妥协。
他的家风中也提到过要君子可责,这也是与正直相同的性质。
正直需要靠人的精神力量来支撑,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锤炼。
4. 谦虚曾国藩在家风中非常崇尚谦虚,他认为“君子谦而让,让而施,施而仁”,这其实就是让人们改变奢侈散漫的行为,懂得礼义博爱,并以身作则,做到“思己之谦,使人之权”。
同时谦虚也是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一种心态。
5. 宽容曾国藩主张以宽容的心态来审视和面对人,他认为人生在世难免会犯错误,倘若我们不能宽容别人,那么别人也无法宽容我们。
同时,要以善谋善断的态度,用聪明机智来化解矛盾。
曾国藩深知人心难测,面对多重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宽容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和修养。
6. 诚信曾国藩的家风中讲的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诚信。
他认为“承诺就是承担”的原则应当贯彻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贵在言出必行,做出信誉良好的表率。
诚信不仅是一个人的品质,也体现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应该深入人心、被严格遵守。
7. 孝顺曾国藩的家风中也特别强调了孝顺这个重要的精神。
他认为孝敬父母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一种美德。
曾国藩的20条处事原则,最好能背下来!

曾国藩的20条处事原则,最好能背下来!1.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2. 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3.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4.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5.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6.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7. 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8. 人生莫惧少时贫。
9.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10.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11.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
第三要有恒。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12.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13. 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曾国藩人生三境说。
14.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
人该脱俗,不可矫俗。
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15.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16.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
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17. 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18.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19.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20、人生在世,个人不可成事也。
欲成大事,须营运关系,借他人之力以成自己之事。
曾国藩的人生“五戒六勤”

曾国藩的人生“五戒六勤”1、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翻译:不要做有利可图的事,不要去每个人想去的地方。
《论语》有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不要进入危险的地方,不要住在混乱的地方。
大家争夺的利益就不要争夺了,一定是微利。
2、第二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翻译:不因别人的小缺点而忽视优点,不因别人的小恩怨而忽略了大恩。
《礼记》有云:“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没有人是完美的。
不要急于否认一个人。
时刻挂念恩德,才能结交真正的朋友。
3、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翻译:经常说别人短处缺点的人其,实际上在掩饰自己的短处,经常夸耀自己长处优点的人,实际是嫉妒忌惮他人的长处。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
”经常谈论别人的短处缺点,夸赞自己的优点长处,这不仅是情商低的一种表现,也难免给自己招来怨恨和祸根。
4、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翻译:钱财利益不可以“私吞”,但是决策可以“独断”。
利益金钱,往往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如果谁独占了而不与大家分享,就一定会招致怨恨,甚至成为众矢之的。
如果要谋划事情,一定要跟有主见主意的人一起,不要与普通大众一起。
5、第五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翻译:普通人失败的原因是“缺勤”,有才的人失败的原因是“侍傲”。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没有才气,只有勤奋工作才能成就事业,所以最忌讳“懒”。
而那些有才的人,虽然可凭才气走捷径,更容易取得成功,但也容易变得孤傲自大,不肯向别人学习,最终也会失败。
6、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翻译:凡是要做大事,必须要有深厚的阅历和见识,并辅之以才能;凡是要成就大事,一半取决于人的谋划,另一半就要看天意了,看时机是否会到来。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做大事需要“眼脑并用”,成大事需要“天人合一”。
7、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翻译:作为一名领导者,必须得亲自走一遭险路,亲身体验一回困境,否则不能服人。
曾国藩处世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修身养性,立德为本曾国藩认为,修身养性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他强调:“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者,人之心也。
”意思是说,人要顺应天地之道,修身养性,才能成为天地之心。
在修身养性方面,曾国藩提出了“三不”原则:不怨天、不尤人、不悔过。
他认为,一个人要具备高尚的品德,首先要做到不怨天,即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积极应对,而不是抱怨命运的不公;不尤人,即对待他人要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不悔过,即对自己的过错要勇于承认,并努力改正。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时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而不是怨天尤人。
同时,对待他人要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二、勤奋好学,博学笃行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他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勤奋好学,博学笃行。
在读书方面,曾国藩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他认为,读书是提高自己修养的重要途径,而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感悟: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迅速,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勤奋好学,博学笃行。
同时,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曾国藩在官场生涯中,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戒骄戒躁,虚怀若谷。
他曾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在与人交往中,曾国藩主张以诚待人,谦虚谨慎,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戒骄戒躁。
只有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只有谦虚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四、自律自强,奋发有为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自律自强,奋发有为。
他提倡“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在官场生涯中,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勤政爱民,廉洁自律。
他坚信,只有自律自强,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自律自强,奋发有为。
曾国藩修身五字:诚、敬、静、谨、恒

曾国藩修身五字:诚、敬、静、谨、恒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大成功还有一个评价体系,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立德立功立言,《左传》中说,一个人如果做到这几个方面,人就获得成功了。
曾国藩在中国的近代被称为完人,他有道德,有军功,有文章。
在翰林院工作期间,曾国藩把修身当作他日常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现在保留下有他12项课程,其中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对自己的人生修炼,有五个字。
首先是诚,诚实、诚恳,为人的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
第二个就是敬,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人不能无法无天,要有敬畏,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第三个就是静,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字是谨,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个字是恒,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这五个字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
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曾国藩慎独的手段是记日记,每天记日记,对自己一天言行进行检查、进行反思,对自己在修身方面作检讨。
道光22年,他在一天的日记里这样记载,他说昨天夜晚做了一个梦,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的好处,自己很羡慕,醒来之后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做梦居然梦到,这是不能容忍的。
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得知某人获得一项分外收入,心里又是羡慕,他在日记里也写到,刚刚上午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真可谓下流”。
最为可贵的是,从31岁所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在此后的三十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度过,他每天仍然是吾每日三省吾身。
可以说,修身是曾国藩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四条人生忠告

曾国藩四条人生忠告
1.勤奋努力:曾国藩认为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因此他常常强调要勤奋努力,不断学习和进步。
2. 坚定信念:曾国藩认为一个人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在人生的路上取得成功。
他自己就是一个坚定信仰的基督徒,这种信仰给了他强大的精神支持和动力。
3. 诚实守信:曾国藩非常重视诚信,他认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长久的人际关系。
4. 厚道待人:曾国藩认为一个人必须有厚道的品德,待人要真诚善良,不利用别人,不欺负弱者,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 1 -。
曾国藩的5句话,每一句都可挡风遮雨

曾国藩的5句话,每一句都可挡风遮雨01—清苦固是佳事,然亦不可过,天下岂有薄于待己而能厚于待人者乎。
常告诉自己空乏其身,饿其体肤可以增益其所不能,继而天将大任。
也常劝自己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往往做起来却吃力和心塞,事业一塌糊涂,贡献也是了了。
苦其心志、越挫越勇尚可取,一味的薄待自己,消耗自己的体力和精神就是自我摧残,脱离了自强不息的内涵。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份私心反能够逼迫自己挣脱现状,奋勇向前,不把自己打理优秀如何造福社会。
02—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多半苦中来。
忙里出错,人人都曾把此作为出错的原因,却对出错受苦时走近自己的人心怀淡漠,疑虑重重。
有时会疑惑对方是看着热闹,怀疑对方是打听原因的好事者,猜测对方帮着自己的用心。
帮成自己,感觉事小不足感恩,帮不成自己,责人无能添乱。
好人多半苦中来,风雨中的一把伞、感冒后的一包药都是善心,都需要感恩。
03—为正己可以化人,唯尽己可以服人。
一身正气冲天地,两袖清风鉴古今。
身怀正气,坚守正义才能够不言自威,感化和影响别人。
反之,自己无德无正,即使位居高位也是枉然,无人信服。
守正并竭尽全力做一件事,劳心费力之后,受限于能力和条件,无论有没有完成目标,拼搏的过程和态度也足够折服周围人。
04—清高太过伤仁,和顺太过伤义,是以贵中道。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做人不能太孤傲清高,让人时时如坐针毡,浑身不自在,这样,即使是父母兄弟也会对你避而远之,仁义不存,就团结不了众人,事业更无从谈起。
为人需要和顺,也不可没有原则,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样自己的威严和自尊会荡然无存,变得温柔可欺,要学会坚持自我,适当严以待人,有张有弛才能管理驾驭众人。
05—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者,自居不胜。
好胜人者,或者喜欢在嘴上和人一较高下,或者心生妒忌,口出狂言,前者没有实际行动,后者心胸狭隘,终究没有可取之处,不能克己胜己,更不能胜人。
真正有实力的胜人者,大多是低调做人,谦虚谨慎,或不承认自己的胜利,或推说自己运气好,众人帮,由此,一胜接着一胜,常处不败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谈做人准则】①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②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③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④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⑤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⑥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宋代佚名作《柳塘秋草图》
草,遍布天下,《说苑》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草是世间凡物细物,比起花来,专写草的诗历来不多。
人们谈诗及草,也不过“池塘生春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类。
然而草诗虽少,却值得一读。
首先,丰草绿缛,既可以饲养牛羊,又可以美化环境,诗人本该大写特写,可偏偏重花轻草的多,也是一憾。
为草代鸣不平的是宋代曾巩,其《城南》诗曰:“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说桃李花虽然秾艳芳菲,繁华一时,但转瞬纷落而逝,只有青青草无声地染遍大地。
草诗中,明代杨基有一首七律:“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尤佳,故笔者认为去中间四句,首尾合成一首绝句最好。
据《穷幽记》载,“午桥上小儿坡茂草盈里,晋公每使数群白羊散于坡上,曰‘芳草多情,赖此妆点’”。
晋公以白羊妆点碧草,随心设计景观,是绝好的雅兴。
这段话可为杨基诗添注。
读杨基诗时,让人想起《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可以算是今古写草原壮观最好的诗句了。
庭园草比原上草虽然纤弱一些,但绿茵翠坪能将花木、亭台、楼阁浑然一体,也必不可少。
笔者在新加坡公园草坪上见过一英文木牌,译成汉语就是“爱护草
坪,它与你的生存息息相关。
”此言极是,但缺乏一点诗情和幽默,不如唐代郑谷春游时写的那首《春草》:“花落江堤簇晓烟,雨余草色远相连。
香轮莫碾青青破,留与游人一醉眠。
”诗人祈求游人的香轮不要把青青的小草碾破,其怜草爱草之情也溢于诗外。
晴日眠草,闻着草香,望着白云蓝天,应是最惬意不过的事情。
所以,读了唐僧皎然的“芳草白云留我住,世人何事得相关(《题湖上草堂》)”,宋代王安石的“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题舫子》)和明代李东阳的“津吏河上来,坐看青草短”(《响闸》)后,恨不得抛却俗事,去诗中一游。
再者,草虽凡物细物,却有许多令人敬仰之处。
例如小草春绿秋黄,枯荣自在,何曾有名利之累?杜甫有“春草不知名,蒙茸被远汀”,韦应物有“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明代李东阳有“过烟披雨见蒙茸,平野高原望不穷。
同是一般春色里,年年各自领东风”等诗句,都是赞扬小草点缀春色而又无所企求的潇洒。
宋代刘敞有首草诗,构意很有特色。
诗曰:“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荣。
似嫌车马繁华处,才入城门便不生。
”说原上草热爱大自然,不恋俗尘闹市,写出了小草的清骨,颇为小草扬眉吐气。
唐代罗邺有首《芳草》与上诗相似,诗曰:“曲江岸上天街里(指皇城内的街道),两地纵生车马多。
不似萋萋南浦见,晚来烟雨半相和。
”罗诗偏重客观比较,虽然生嫌皇城草,儒雅不失分寸,终归不如刘诗含蓄深刻。
罗邺还有一首《赏春》,是明说春风,实写春草,又转叹世态炎凉的。
诗曰:“芳草和烟暖更青,闭门要路一时生。
年年点检人间事,唯有春风不世情。
”说芳草不拘穷家僻巷的门庭冷落和皇苑贵府的要道显赫,一概“和烟暖更青”;明说“春风不世情”,实则赞扬芳草的“不世情”,顺便也
旁敲侧击了“人间事”的势利。
与杜牧说“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一样抑人扬物,正慨叹人事之不然也。
以芳草言美人,喻政治抱负,或君臣不遇或高才不仕的骚情楚声,自屈原以来已成中国文人文学的一个传统。
笔者曾为屈原碑林撰一联曰:“一介孤标,千秋正气,而今忠义,仍称清怀高节铮臣胆;香以沅芷,洁本澧兰,自此风流,长道芳草美人君子心。
”下联正是言此。
从这一点去关照唐代高适的“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清代宋思仁的“汀洲香草情难尽,岸浦丹枫怨未除”、近代谭嗣同的“汀洲芳草歇,何处寄离忧”等,能读出诗中深层的意味。
前时翻阅一篇诗词鉴赏文章,内举朱熹的一首诗:“春到寒汀百草生,马蹄香动楚江声。
不甘强借三峰面,且为灵均作杜蘅。
”(《戏答杨庭秀问讯《离骚》之句二首》其二)。
鉴赏文作者对诗的第二句望字生义,说“凭吊屈原的人络绎不绝,马蹄声动楚江”,又引宋代画院曾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试天下画手事作证。
然而,此“马蹄香”却非彼“马蹄香”。
《集注》曰:“杜蘅,似葵而香,叶似马蹄,故俗云‘马蹄香’也”。
朱熹此诗,首句先作总说(“春到寒汀百草生”),次句拈出“马蹄香”单说,一是见怜于芳草,一是见爱于屈原(灵均),所以结句归题“且为灵均作杜蘅”,顺理成章。
草虽凡物细物,一旦写入诗中,即是声色生情之物,读者岂可忽略。
不过,读诗文当粗心处,不妨粗心。
例如唐代刘禹锡《陋室铭》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句。
苔,本也是草,句中“苔、草”同用,但不碍文义,而且以“上阶”和“入帘”写出了苔绿草青的动态,读者自不必计较“苔、草”是否“梨和水果”的关系了。
但是,当细心处还得细心。
例如杜甫写王昭君的名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粗心人读此,匆匆一瞥,皆不知“青冢”之妙。
如果参照《归州图经》说“胡中多白草,王昭君冢独青,号曰青冢”,则
易生遐想。
此说真假难考,但读者皆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不妨静心一想:对王昭君,青草尚且多情见怜如此,何况人呢?这时方才解得老杜下字的用心。
清代诗人陈恭尹写过一首《边草》,也说到昭君墓草:“何心荣与悴?今古恨无穷。
雪散烧痕上,青归战血中。
天长垂大漠,地远后东风。
独有明妃冢,年年似汉宫。
”此诗作法足供揣摩。
首句一喝而起,转评论为问句,奇笔。
如直接评论说边草“不思荣与悴”,则堕入俗道。
次句以转为承,断语在前,又一奇笔。
前两句的意思是,虽然边草不思荣悴,但今古遗恨却绵绵不尽。
若以散文句写来,料会平淡无味;以诗矫矫曲折而出,抖起多少精神!中二联全承“恨无穷”出,三四句分写人事战事之恨,五六句分写自然地理之恨,得合分(法)之妙。
最后两句特地拈出“明妃冢”说,只点到“年年似汉宫”五字,未道明妃冢草而“草”字已出(点题),未道冢草青青而颜色已见,觉着字面上在说冢草青色“年年似汉宫”,实则首尾呼应,仍然在说汉宫“今古恨无穷”。
“恨”字立骨,篇圆如此,文字极省又意味不乏,非老手不能为。
读诗明义,如果又能善解作法和构意的妙道,诚如《荀子》所谓的“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治观者之耳目”(不因众人的褒贬而动摇,不因取悦观者的耳目而迎合),独自静静地品味比较,岂止阅读一乐?天涯何处无芳草?人间不可无诗,诗中也不可无草。
读点草诗,陶冶一下情操,好像还能学到点什么。
(林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