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作文指导:北大教授教小学生写作文首先要学会折腾
作家教你写作文在线读

作家教你写作文在线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著名作家曹文轩应邀来到新区实验学校讲学。
在一个多小时的授课中,曹文轩教授现身说法,以“我与故事一起出生、这个世界属于那些细心的人、作文时要学会无中生有、我因阅读而高贵”为提纲,教给学生写作的本领,给学生作了一场生动诙谐、妙趣横生、别开生面的讲座。
这四句话的第一句话是:我与故事一起出生。
说到这句话,曹先生对孩子们说,你一出生,就是这个故事的开头。
你就是你的故事中的主角,里面记录的是你一生及身边所发生的事情。
曹先生说,他所写书中的大部分故事都是他亲生经历的。
比如《草房子》里的主人公桑桑,他所做的坏事都是曹文轩小时候自己干过的。
写作文首先要有信心,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一个作文,写下来。
第二句话是:这个世界只属于那些细心的人。
如果,把这句话和上一句话联系起来,它们的意思就是:你的诞生,就是一个故事的开始。
写作文要有信心,没有“没东西可写”,只有你是不是一个细心的人!曹先生以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为例,说明只有细心的人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写出来的文章也才能更加生动。
曹先生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前两年,他到温岭一所中学去演讲,那天是一位司机开车送他到学校的。
轿车停到停车场,按理说他应该从后面自己下车,但他一时没找到开车门的法子,停车后还没打开车门司机就下去了。
司机是个急性子,而且车也停了有一小会儿,所以他想当然以为曹老师已经下车,就随手用遥控钥匙锁上了车门,自己进了会场。
曹文轩在车里面大声喊,司机也没听见,他在里面怎么也无法出去。
大家就以为这位主讲人走丢了,于是到处去找。
找来找去,等来等去就是不见曹文轩。
上千个学生在会场里等着,曹文轩一个人在汽车里折腾着。
最后司机才想起来:“难道曹教授还在车里不成?”于是大家才到停车场把他“救”出来。
曹文轩告诉孩子们,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细节,这段小插曲完全可以被写成一篇好作文。
第三句话是:无中生有。
作文要折腾

让我们的文章 多一点折腾 多一分魅力
︳
避于勒
名家巧“折腾” 名家巧“折腾”
反反复复就是折腾
【聚焦一点】盼于勒: 聚焦一点】盼于勒: 果然, 年之久 于勒叔叔没再来信。 年之久, 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 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 只要这个好心 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 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 个有办法的人。 个有办法的人。" 于是每星期日,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 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 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 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 上千种计划, 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 我不敢肯定父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行了商谈。 墅。我不敢肯定父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行了商谈。
写作文要“折腾” 写作文要“折腾”
沙市艺术中学 周 丽
名著都“折腾” 名著都“折腾”
说一说: 说一说: 你记得哪些文章在 折腾? 折腾?
名家巧“折腾” 名家巧 折腾” 折腾
名家巧“折腾” 名家巧“折腾”
起起伏伏就是折腾
/遇于勒—辨于勒 遇于勒 辨于勒 盼于勒\ ⁄赞于勒 盼于勒\ 赞于勒 赶于勒
我们来“折腾” 我们来“折腾”
美丽的误会 “你还知道回来啊!”妈妈正准备好好发泄一肚子 你还知道回来啊! 你还知道回来啊 的怨气,当她转过头时,脸上的表情转为惊愕, 的怨气,当她转过头时,脸上的表情转为惊愕,既而是 惊喜。 惊喜。 然而惊喜还没有结束。门口, 然而惊喜还没有结束。门口,一个和妈妈年龄相仿 的女子走了进来:“文娟,是你?!你怎么来 的女子走了进来: 文娟,是你?!你怎么来 ?! ”“今天是你的生日 作为老友, 今天是你的生日, 了?”“今天是你的生日,作为老友,就不该来凑凑热 生日快乐! 闹?生日快乐!” 呵呵,原来爸爸迟归是为了给妈妈买花, 呵呵,原来爸爸迟归是为了给妈妈买花,电话里那 个女声是文娟阿姨为妈妈选花时的问话。 个女声是文娟阿姨为妈妈选花时的问话。 是声音带来这场美丽的误会啊! 是声音带来这场美丽的误会啊!
北大教授教小学生写作文首先要学会折腾

咋把作文写好?北大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给小学生出招:折腾。
昨日,曹文轩在郑
州聚源路小学给小学生作了一场讲座。
有学生问:“我的作文总是几句话就写完了,写不长也写不好。
”对此,曹文轩提供的
方法是:折腾。
“在写一个人要去干什么时,不要让他立即去干,要有几个反复”,用他的话说就是,“好文章离不开‘折腾’”。
关于阅读,曹文轩说:“家长千万不能看到孩子读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就喜形于色,关键是看他们读什么书。
有的书不如不看,不如让他们看看天上的太阳,也许太阳会告诉
他们更多深刻的道理。
”曹文轩说。
“要让孩子们读有‘文脉’的书!”曹文轩说书有好坏之分,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
他将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打完了底子再读的书,这个次序不能颠倒。
打精神底子的书,是讲大善大美的书,打好了精神底子,再进行有选择的阅读。
4~5岁和小学一、二年级就是打底子的阶段。
折腾,让作文

折腾,让作文作者:刘炜许发金来源:《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研究》2010年第12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时常感到力不从心:自己花时费力引导学生观察,可学生的观察却总是浮于表面;营造氛围让学生体验,可学生却难以获得深刻的体会;鼓励学生放飞想象,可学生的思维却如出一辙……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缺乏“折腾”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折腾,是一个通用语汇,意指反复做某事。
在作文教学中则指放慢教学的步伐,让学生在“出生入死”的情境中去不断实践、反复玩味,以获得最直接、最深刻、最畅快的心理感受,产生愤悱交加、欲罢不能、情动辞发、不吐不快的习作态势。
一、观察,因“折腾”而深入观察,是对观察对象的一种凝视和发现。
可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心智还不成熟,加上观察对象太分散,干扰因素多,因此他们对观察对象的凝视往往不持久,发现也不深入,观察浮于表面。
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折腾”,让学生在反复操练中获得丰富而又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学生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使观察走向深入。
李白坚教授执教游戏作文课《比手劲》时,在学生比手劲的过程中五次中断教学活动,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就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比赛开始了,老师喊“一!二!”时,学生们都屏住了气息,等待着老师喊出“三!”。
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料到,老师大声喊出的却是一个“停!”大家一下子泄了气,愕然地看着老师。
李老师告诫道:“在写‘比手劲’的时候,‘交战双方’的衣着、表情是一定要注意观察的,否则文章就写不具体了。
”于是,再一次请大家预备比赛,就地观察彼此的衣着和表情。
等到应该喊“三!”的时候,老师又喊了声:“停!”这回同学们大笑起来。
老师提醒道:“在写这种带有动态性的记叙文的时候,‘交战双方’的动作怎么能不注意观察呢?”于是,又请大伙儿一起仔细地观察他们各自的动作:左右手怎么放,左右脚怎么站,腰是否弯曲,头是否低下,等等。
第三次预备比赛开始了,这回老师刚喊出“一二!”全体同学齐声高喊“停”。
生活就应该“折腾”

正方:年轻人应该学会“折腾”绥化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系2010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二班学生彭超大家好,我认为生活就应该“折腾”。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人活着就应该不断的追求,不断地发展,而不是碌碌无为的过一生。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需要我们不断的“折腾”。
也只有“折腾”才能成就我们伟大的事业,不凡的一生。
我们的祖国——中国,受到过种种伤害,经历过种种磨难。
赶走小日本鬼子,打倒国民党,文化大革命,大跃进运动,再到改革开放。
我们国家一直都在不断的“折腾”,“折腾”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瞩目的国家,成为了在任何方面都不落后,令世界惊叹的大国家。
如果我们的国家不“折腾”,难以想象我们现在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也许还是受剥削,受压迫的年代,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会过上现在这么好的生活?所以说,生活就应该“折腾”,不“折腾”不会有发展;不“折腾”不会有成功。
一个人的生活绝对需要折腾。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
成功的人不可能一次就成功,都是要经历过失败、挫折的。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想成功,那他就必须“折腾、折腾”。
从一无所有到亿万富翁,他是一个著名的成功者;从亿万富翁到一无所有,他是一个著名的失败者;再从一无所有到亿万富翁,他是一个著名的东山再起者;他创造了一个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史上绝无仅有的传奇故事。
史玉柱,一个能证明我观点的最好例子。
如果他不“折腾”,安于现状,他怎么会现如今的成就?还有马云,如果他只安于当一名普普通通的英语老师,不下海创业,不“折腾”,阿里巴巴怎么会出现,他又怎么会成功。
还有好多好多成功的人都是在“折腾”的基础上成功的。
再往深了说,如果我们不“折腾”,我们国家要怎么发展?国家只有在我们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发展,而我们只有不断“折腾”才能创新。
曹轩 好文章离不开折腾(教师随笔)

曹轩好文章离不开折腾(教师随笔)曹轩:好文章离不开折腾(教师随笔)1月2日晚,中国首位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盐都籍作家曹文轩做客央视一套《开讲啦》栏目。
节目现场,曹文轩以三个故事作为线索,分别讲述了三个文学的根本道理。
也分享了自己的童年成长经历,提出对“让孩子在快乐中安康成长”的质疑,还教大家如何“折腾”出好作文来。
曹文轩认为假设写作文有“快招”的话,就得学会“折腾”:好文章离不开--折腾。
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其实就是折腾出来的。
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折腾,文章就出来啦。
曹老师举了个怎么通过反复的折腾,把一点点大的小事我把它折腾成很长很长故事的例子。
多大的事,就这么大,说有一个小院子,小院子里有个柿子树,这个柿子树上还只剩下一个柿子,就这么大的事。
好,现在开始折腾。
说有一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皮卡,不是皮卡丘,是皮卡。
皮卡是谁呢?是曹老师的儿子,他本来的名字不叫皮卡,叫曹XX,这就是曹老师写的一部书,叫《我的儿子皮卡》,是写小家伙从出生到小学六年级的故事,《我的儿子皮卡》,把名字改掉了是因为不让他的同学知道写的是他。
好,现在就这么写,小男孩皮卡,望着柿子树上,那最后一个柿子,对柿子说:柿子,你不能掉下来,你必须给我坚持住,你无论如何得给我坚持住,因为再过几天我的哥哥就要从日本的东京回来了,你一定要坚持到我哥哥回来。
所以每天早晨这个叫皮卡的男孩都会望着柿子树上的最后一个柿子,对柿子说:“一定一定,拜托拜托。
”好,下面曹老师要开始折腾了。
可是……家长们,小孩写作文写的是什么,就是一个词--“可是”。
看看,往这走,可是,回来啦,多出一个长度来,可是,又回去啦,又多出一个长度来,作文不就长了吗?可是,就在哥哥回来的头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如果柿子掉下来了小说就没有方法写啦,想一想还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可以按照你们的设想,你们的每一个设想都是合理的,因为这个世界是有无限的可能性的。
折腾你的作文 ——学会在记叙文中设置障碍

折腾你的作文——学会在记叙文中设置障碍蒋金娣【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学会在作文中设置障碍,使文章收到一波三折的表达效果。
2.通过例子解读和课堂训练,引导学生理解何谓作文中的障碍,如何合情合理地给自己的作文设置障碍。
【任务单一】读课文寻障碍例文: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
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
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
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我高兴了。
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
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
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选自《社戏》任务一:请找出上面这段文字里的障碍。
任务二:说说这些障碍的作用。
延伸:《伟人细胞》、《皇帝的新装》结局处障碍的设置。
《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故事情节行进中的障碍设置等。
【任务单二】续故事设障碍一枚银币的遭遇一个穷人拿着唯一的一枚银币,到店里买食物。
店主接过银币,发现是假的,便将银币退回,不肯把食物给他。
穷人听说银币是假的,急得眼泪掉下来,心想:家里的老母亲又要挨饿,怎么办?当他伤心难过的时候,一位军人从门外经过,问明原因,随即拿出一枚银币给他,并把那枚假银币随手放进了自己的上衣口袋里。
穷人感激涕零,买了食物回家。
军人也随部队上前方作战。
在战斗中,敌人的一颗子弹射过来,这个军人来不及卧倒,只感到前胸被震了一下。
折腾——走出小学作文教学困境的策略

折腾——走出小学作文教学困境的策略[摘要]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困境依然,学生讨厌写作文,教师在教学上的存在许多问题。
作文教学要提高实效,教师就要折腾学生,折腾教学。
折腾出明确的训练目标,折腾出丰富的习作材料,折腾出有实效的批改方式,折腾出自信的习作分数。
教师要智慧地运用折腾策略带学生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
[关键词]折腾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笔者对周围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进行了调研,发现作文教学“涛声依旧”,困境依然:学生普遍缺乏习作积极性;教师怕教作文,随意布置习作任务,缺少有效的个别的指导,习作批改缺位。
多种因素复杂交错,导致作文教学成了一件耗时多、见效慢、吃力不讨好的事。
困境是现实的,沉重的。
走出困境的路在何方?折腾。
折腾就是一条阳关大道,有效的作文教学需要折腾。
折腾就是“朝令夕改,忽左忽右”,让学生围绕着习作训练目标不停地练习;折腾就是“没事找事,无事生非”,帮助学生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折腾就是“翻来覆去,改来改去”,引导学生反复修改习作;折腾就是“人为制造矛盾,无休止地搞运动”,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中去。
作文教学中的折腾不是瞎折腾,不是穷折腾,不是乱折腾,而是有目的地折腾,智慧地折腾,求实效地折腾。
折腾之本是学生作文水平和习作兴趣的提高,折腾之源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习作目标,折腾之基是教师有效的教学策略。
因此,教师要费尽心机地折腾,要使劲地折腾,要反复地折腾。
一、策略之一——折腾出明晰的训练目标许多语文老师有过这样的经历:学生平时也写习作,老师也批改讲评习作,但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缓慢,进步不大。
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中没有明晰的习作训练目标。
训练目标是习作教学的前进方向。
目标没有或目标不清晰,教学就无的放矢。
这犹如教师在岸上教学生学游泳,要学会游泳是多么困难。
长此下去,学生的习作水平怎么能高呢?训练目标哪里来?就来自《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
老师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学期教学目标和单元训练目标,依托教材,把习作训练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做到具体化、可操作化,形成习作训练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大教授教小学生写作文首先要学会折
腾
咋把作文写好?北大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给小学生出招:折腾。
昨日,曹文轩在郑州聚源路小学给小学生作了一场讲座。
有学生问:“我的作文总是几句话就写完了,写不长也写不好。
”对此,曹文轩提供的方法是:折腾。
“在写一个人要去干什么时,不要让他立即去干,要有几个反复”,用他的话说就是,“好文章离不开‘折腾’”。
关于阅读,曹文轩说:“家长千万不能看到孩子读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就喜形于色,关键是看他们读什么书。
有的书不如不看,不如让他们看看天上的太阳,也许太阳会告诉他们更多深刻的道理。
”曹文轩说。
“要让孩子们读有‘文脉’的书!”曹文轩说书有好坏之分,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
他将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打完了底子再读的书,这个次序不能颠倒。
打精神底子的书,是讲大善大美的书,打好了精神底子,再进行有选择的阅读。
4~5岁和小学一、二年级就是打底子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