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如下
甲午时期中日国力对比

中日甲午战争时国力对比人口:中国4亿多,日本4千万,中国为日本的10倍。
国土面积:日本37万多平方公里,中国当时有1千多万平方公里,中国是日本的30余倍。
经济上,由于历史留给我们的资料太少,只能就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但这几个方面尚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铁路:甲午战争时,中国铁路不到400公里。
日本1890年为2733公里,1896年为四千零三十一公里。
日本仅1894年修建的铁路就达423公里。
⑩(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CSSCI学术论文网)轮船航运:1893年,日本有商轮680只,吨位共110205吨;1894年,中国轮船招商局轮船26只,共22900吨,因为清政府的限制政策,民营轮船只有零星几只。
(11)棉纺业:1894年中国机器纱厂4家,纱锭13万多枚;日本1893年轮船航运:1893年,日本有商轮680只,吨位共110205吨;1894年,中国轮船招商局轮船26只,共22900吨,因为清政府的限制政策,民营轮船只有零星几只。
(11)棉纺业:1894年中国机器纱厂4家,纱锭13万多枚;日本1893年有40家纱厂,纱锭38万多枚。
1891年,日本棉纱产量超过进口量,并开始出口,在中国市场上与英国和印度的棉纱竞争。
(12)生丝:明治政府推广机器缫丝,产品精美,出口日益增加,是中国丝的竞争对手。
不过日本丝产量仍远低于中国(日1891-1895年平均年产量3006吨,中为5403吨)。
(13)煤:1894年日本煤产量为426.1万吨。
(14)中国开平煤矿1896年煤产量为近四十九万吨,基隆煤矿年产量最高为5.4万吨。
上海等地大量进口日本煤。
但中国无煤总产量的统计,应较日本少得多。
钢铁:张之洞筹建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已在湖北建立,不过1894年刚投产,未产生重大影响。
日本当时还没有如此规模的钢铁厂(八幡制铁所1901年投产)。
军事工业:甲午战前,日本有4大骨干军工企业,即东京炮兵工厂、大阪炮兵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筑地海军造兵厂。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如下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如下;清朝海军由“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水师、广东水师”4支力量组成。
共拥有战员1.5万人以上,大小军舰78艘,鱼雷艇30艘,总吨位83900吨。
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吨;战员2万人左右。
编制为“本队;第一、二、三游击队;鱼雷艇队;港务”等战斗序列。
日海军的鱼雷艇中有10艘是日本国自造的。
比较中日两国海军的装备实力:从数量上看中方占明显优势。
从质量上看,日方主力战舰的舰龄稍短于中方、航速稍快于中方、中小口径炮火速射能力强且数量多于中方;中方主力战舰的大口径火炮多于日方、装甲防护性能优于日方。
双方的主要战舰作战性能差别不是严重的“代差”。
总的看清朝海军的装备实力不是劣势。
1891年英国【武备报】评选清朝海军装备实力为世界第8,日本为世界第16名。
1875至1894年清朝从英国,德国等国购买先进舰、艇52艘。
其中包括世界少有的一流7000吨铁甲战列舰2艘;又,装甲巡洋舰4艘,防护巡洋舰1艘,快速巡洋舰4艘;炮舰13艘;鱼雷艇28艘。
截止战前的1894年,清朝海军已达78艘军舰、30艘鱼雷艇、600多门舰炮、近70具鱼雷发射器、总计8.4万吨排水量。
仍然超过日海军的32艘军舰、24艘鱼雷艇、387门舰炮、近100具鱼雷发射器、7.2万吨排水量的总体装备实力。
20:20:47近代史系董运华2014/7/22 20:20:47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陆军力量对比如下:甲午战前,清朝陆军一百余万人,且是近代化的先进枪炮装备。
大炮至少在1000门以上。
枪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优于日军。
甲午战前,日本陆军22万人。
装备的主要是国产的青铜炮和村田式单发枪(只有少量部队装备了村田式连发枪),其全军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
日军的枪炮性能远不如清军的西式单、连发枪和后膛钢炮。
当时美国认定清朝陆军排名世界前三。
清朝军队使用的火炮主要是先进的德国克虏伯钢炮,其中包括部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管退式快炮。
中日甲午战争军力对比

中日甲午战争军力对比:中弱日强2014-07-24 16:45:36 [来源:中国网] [作者:迟云飞] [责编:蒋俊]字体:【大中小】甲午战争之时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
国情中劣日优,日本准备充分,中国仓促应战;日本政权稳固,中国政权动摇;日本民族统一,中国一盘散沙。
由于军力和国情因素,导致日胜中败。
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不乏以极少胜极多、以极弱胜极强的战例,但更多的是战争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的较量。
1938年,当抗日战争爆发还不到一年的时候,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断言,这场战争中国不会速胜,也不会灭亡,而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华民族。
后来的战争进程证明毛泽东的判断完全正确。
毛泽东据以分析的,有双方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有中日两国国情的对比,有国际关系的影响等等,总之是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
毛泽东就是从这些条件的对比,得出持久战的结论,他的分析方法,对我们研究甲午战争是很好的启示。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首先是军力的竞赛。
军队是战争的基本工具,我们不能不首先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
1893年,日本陆军有7个师团,将近7万人。
甲午战争中,日本动员了预备役,总共动员的兵力为24万人,另有伕役15万多。
派到中国和朝鲜作战的兵力是17万多。
中国军队名目复杂,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但总数应有100余万。
旧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有作战能力的只占军队总数的1/3。
日本参谋本部曾估计中国军队的有效实力是35万人。
甲午战后的1898年,兵部和户部曾统计各省练军防军为36万人。
就数量而言,中国军队显然占优势,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由数量决定,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军队的战斗力。
装备、编制、训练、官兵素质和教育程度、士气、战略战术等方面影响更大。
装备方面,大体上是日军优于中军,但并不是象许多人想像的那样相差悬殊。
一方面,日军的装备还远远比不上西方列强;另一方面,中国在30年的洋务新政中武器装备也有很大改进。
(九)中日海军战略差异决定甲午战局

(九)中日海军战略差异决定甲午战局核心提示:甲午一战为当今中国海军发展提供了启示。
甲午战争使曾号称“亚洲第一”的中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而后起之秀的日本海军却大获全胜。
究其原因,海军战略及海上作战是决定这场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关键。
在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海军选择的是攻势战略,中国海军采取的是守势战略,而且是消极的近岸防守。
两国不同的海军战略选择,制约着海军战略目标的确定、海军战略力量的发展、海军战略方针的采取、海军战略手段的使用,导致两个背景相似的东亚国家30余年平行竞赛后迥然不同的战争结局。
在“为什么建设海军”上不同晚清政府筹办海防和创建海军的主要目的是“自强”、“御侮”、“欲与洋人争衡”,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按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说法,办海军可以“保和平,守疆土”,而且“可上岸击贼”。
由此可以概括海军的主要使命:一是抵御侵略,保卫海疆;二是镇压国内反抗,维护统治秩序;三是执行清政府海外政治使命,保卫藩属国和旅居海外的华侨。
但遗憾的是,清政府筹办海防,建立和发展海军,缺乏一个全局性的明确的海军战略目标,缺少跻身世界海军大国和强国的长远考虑,也缺少关于海军使命任务的明确具体的顶层设计。
日本则不同,从明治维新开始,就一直有较明确远大的海军战略目标。
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伊始,即开始推行“武国”方针,确立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为基本国策。
他发表所谓《天皇御笔信》,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须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负责海陆军事务的军务官向天皇上奏折说:“耀皇威于海外,非海军莫属,当今应大兴海军。
”对此,天皇谕令:“海军建设为当今第一急务,应该从速奠定基础。
”1870年,日本兵部省向太政官提出了“迅速建设海军”的基本原则,确立了“耀皇威于海外”的海军战略目标,规划了“20年内拥有大小军舰200艘、常备军25000人”的海军建设目标,奠定了日本海军战略的基础。
日本政府赋予海军的历史使命,就是充当“大陆政策”的工具,“守护主权线”,“保护和扩大利益线”,争做“东洋盟主”,打破亚太地区旧有的“华夷秩序”,为其称霸亚太地区进而称霸世界开辟道路。
中日海军对比

黄海之战中日战况简表想一想1.根据资料,举出两项中国海军较优于日本海军的地方。
2.若让你改良及增强中国海军的实力,你会先从哪方面入手呢?为什么?3.中国海军既然不比日本海军为差,为何最终战败?讲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用一连串的问题进行启发学生的思维,最开始是让学生用一张纸,在纸上写下自己对这甲午中日战争的感受,学生回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第二个问题引出背景,就是关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有没有可能打赢日本”。
后来的环节也是用这样一些问题来进行衔接,给了学生很多发言的机会。
但是我们记住历史并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避免灾难的重演,分析战争的原因有多种方法,如内外因;根本、主要、直接原因;主客观原因;国际、国内背景等。
原因有多种角度,各有利弊,使用时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选用。
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这两个原因既是每次战争都必然有的,也是各种考试中考试频率最高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的第一次大规模侵华,找到这次战争的根本原因也就找到了历次侵华的根本原因,被日本右翼歪曲篡改的教科书中的谎言也不攻自破。
我们都学过了中国近现代史,请你代表中国学生告诉日本中学生甲午战争爆发历史真相。
(师生互动:学生回顾旧知识,列事实,追问真相,归纳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教师点拨根本原因:日本的大陆政策;借口、直接原因:借朝鲜东学党起义蓄意挑起战争。
其他为重要原因之一)教师概括:根本原因影响全局并处支配地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带有必然性的客观因素,一般从历史事件的本质,深层次因素分析。
日本自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就确立了侵略扩张的国策,这是近代以来所有中日矛盾的根源;直接原因是不经过中间事物、中间环节引起历史事件爆发的原因,常常是偶然因素,是战争的借口,不决定战争的性质,只起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日本把镇压东学党起义看作期待已久的机会,竭力怂恿清朝出兵为挑起战争制造借口。
历史小文章。
有三位同学组成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从日军、国民党、共产党三方面写的三篇小短文很有特色,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游戏环节,通过我提供的材料,猜一猜分别是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清政府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为什么 敢公开向中国发起挑战呢:
一直被
1868年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 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清政府的腐朽懦弱
当时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哪些的挑战:
(1874年)派兵进犯台湾
进攻朝鲜,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袭 击了在朝鲜半岛海面的清军运兵船。
面对挑战清政府作出的反应:
三、中日《马关条约》
权益类别 割地 内 赔款 开放口岸
《南京条约》 香港岛 2100万元
广、厦、福、 宁、上
《马关条约》
辽、台、澎 两亿两白银 沙、重、苏、杭 允许日本在华设 厂 日在华生产的产品免 收内地税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
容
协定关税 中同英商定 影 响 中国开始丧失
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此联 是为哀悼本课中的一位清军将领而写的,这 位将领是( B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关天培 D.左宗棠 2.1896年的某天,苏州的一家日本工厂内机器 轰鸣……这种情景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 ) C A.《南京条约》的签定 练兵营 B.《北京条约》的签定 C.《马关条约》的签定 练兵营 D.《辛丑条约》的签定
B
3.读图, 回答问题。
练兵营
A
(1)鸦片战争后,A地被开放为通 商口岸,此地是 ; 广州 与上述史实相关的不平等条约 是《 》 南京条约 (2)甲午中日战争后,B地区曾被 作为割让的对象辽东半岛 ,此地区是 ; 与上述史实相关的不平等条约 是《 》 马关条约 (3)上述两个不平等条约分别对 近代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 果?
鱼雷艇 数
中国
14
5
7
34466 15.34
27
195
23
172
甲午海战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VS 今天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船坞登陆舰2艘
无船坞登陆舰
4艘巡洋舰(8000吨以上)
无巡洋舰(8000吨以上)
驱逐舰40艘
驱逐舰19艘
护卫舰18艘
护卫舰33艘
潜艇23艘(无核潜艇)
潜艇60艘(有6艘核潜艇)
海军作战飞机250架
海军作战飞机250架
海军直升机150架
海军直升机25架
北洋海军舰速平均是每小时15海里
主要战舰有17门巨炮重炮
主要战舰有26门巨炮重炮
日本的优势在新式速射炮,速射炮的炮弹发六发,中国才发一发,作战能力不一样。
中国的优势在重炮,可发射的时候不能配套,所以效果比较差。
2002年
海军总人数约4.38万人
海军总人数约30万人
共200多艘舰艇,总吨位近100万吨
1894年
33艘军舰,吨位六万四千多吨。主要作战舰数:12艘四千吨级的4艘,三千吨级4艘,两千吨级4艘
北洋海军19艘,吨位三万八千吨。主要作战舰数:中国是7艘,七千吨级两艘,两千吨级五艘
甲午海战时
总吨位、总舰船数、主要作战舰数都远超中国
北洋水师早不是远东第一,且北洋水师没有速射炮
舰速平均是17海里,吉野是22.5海里
甲午海战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VS今天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日本
中国
19世纪70年代
日开始有三千吨的铁甲舰,两千多吨的自卫舰
无
19世纪80年代
三千吨级三艘,两千吨级三艘,总吨位三万多吨。军舰数量24艘
北洋海军七千吨级两艘,两千吨级五艘,总吨位三万多吨。军舰数量18艘。从舰的质量水平来看,中国是超过日本的。特别两艘七千吨级定远舰、镇远舰的吨位位居当时亚洲第一
甲午战争兵力对比 清兵63万 日军24万 到底击毙了多少日军

甲午战争兵力对比:清兵63万,日军24万,到底击毙了多少日军甲午战争兵力对比:清兵63万,日军24万,到底击毙了多少日军晚清时期的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耻辱的一场战争。
当时的晚清离灭亡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整个国家极度混乱,国库亏空,沉重的赋税让老百姓们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慈禧一顿饭要吃200道菜那个时候的日本也刚刚发展起来,而且之前在唐朝和明朝时期和中国的几场战争都是以惨败告终。
所以当时朝廷上下都认为小小的弹丸之地日本有何胆量向我大清发动战争?我大清是打不过英法,但是全世界谁能打得过英法?所以输给英法也在常理之中。
你个小小的日本都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了,这次非要好好地教训教训你不可!所以,开战前大清是信心十足的,自认灭掉日本简直小菜一碟。
所以后来出了个著名的典故,就是慈禧太后为了过生日而要挪用海军经费去修建颐和园。
当李鸿章想上奏劝说让慈禧太后以打仗为主的时候,慈禧的那句名言“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辈子都不痛快!”让李中堂和一些其他以国家为主的大臣们都不敢再多说一句话!在老佛爷眼里,小小的日本哪有那么麻烦?大清那么多的军队顷刻间灭了他们还不跟玩一样?但是,当时日本正在大力发展海军,而北洋水师多年没有添置和更新武器,这时已经渐渐落后于日本。
有一条战争法则叫做“海军的实力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慈禧老佛爷却动用了水师的600万两白银经费拿去修建颐和园,这600万两其实足够再组建一个北洋水师了!这也为后来战争的惨败埋下了伏笔——而反观日本那边,天皇为了给海军抽出经费,甚至一顿饭只吃一个菜,全国上下都在为海军建设捐钱北洋水师铁甲舰战争开始了,慈禧在全国调动了63万大军前去迎战。
当时在一旁看戏的欧洲列强们也都认为日本不自量力,以卵击石,简直不要命了。
在几千年前,日本也曾多次挑起战争,却每次都是惨败其实在甲午战争中,日本仅出动了24万兵马。
对于这场战争,他们心中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但是,结果日本却赢了,而且还让大清的整个北洋水师全军覆灭,让所有人都傻了眼这场战争,中国败了,而且败得很毫无尊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如下;
清朝海军由“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水师、广东水师”4支力量组成。
共拥有战员1.5万人以上,大小军舰78艘,鱼雷艇30艘,总吨位83900吨。
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吨;战员2万人左右。
编制为“本队;第一、二、三游击队;鱼雷艇队;港务”等战斗序列。
日海军的鱼雷艇中有10艘是日本国自造的。
比较中日两国海军的装备实力:从数量上看中方占明显优势。
从质量上看,日方主力战舰的舰龄稍短于中方、航速稍快于中方、中小口径炮火速射能力强且数量多于中方;中方主力战舰的大口径火炮多于日方、装甲防护性能优于日方。
双方的主要战舰作战性能差别不是严重的“代差”。
总的看清朝海军的装备实力不是劣势。
1891年英国【武备报】评选清朝海军装备实力为世界第8,日本为世界第16名。
1875至1894年清朝从英国,德国等国购买先进舰、艇52艘。
其中包括世界少有的一流7000吨铁甲战列舰2艘;又,装甲巡洋舰4艘,防护巡洋舰1艘,快速巡洋舰4艘;炮舰13艘;鱼雷艇28艘。
截止战前的1894年,清朝海军已达78艘军舰、30艘鱼雷艇、600多门舰炮、近70具鱼雷发射器、总计8.4万吨排水量。
仍然超过日海军的32艘军舰、24艘鱼雷艇、387门舰炮、近100具鱼雷发射器、7.2万吨排水量的总体装备实力。
20:20:47
近代史系董运华
2014/7/22 20:20:47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陆军力量对比如下:
甲午战前,清朝陆军一百余万人,且是近代化的先进枪炮装备。
大炮至少在1000门以上。
枪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优于日军。
甲午战前,日本陆军22万人。
装备的主要是国产的青铜炮和村田式单发枪(只有少量部队装备了村田式连发枪),其全军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
日军的枪炮性能远不如清军的西式单、连发枪和后膛钢炮。
当时美国认定清朝陆军排名世界前三。
清朝军队使用的火炮主要是先进的德国克虏伯钢炮,其中包括部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管退式快炮。
既有固定式的要塞重炮,更有大量的野战炮。
除了大量外购先进大炮外,清朝军工企业还能仿造部分先进型号的外国火炮(如格鲁森式线膛后装架退钢炮等),又完全可以批量自产质量较好的中国近代火炮。
日本陆军使用的火炮最初主要是较小口径的老式德国克虏伯炮。
1881年大阪兵工厂仿造意大利等国2种青铜架退式火炮成功。
其中包括70毫米野炮,最大射程5000米;70毫米山炮,最大射程3000米;不久又制成90毫米的臼炮。
1887年后,陆续装备全军部队,日陆军野炮总量不过300门。
这些老式青铜炮性能当然不及清朝陆军新式钢炮。
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管退式快炮。
既有固定式的要塞重炮,更有大量的野战炮。
除了大量外购先进大炮外,清朝军工企业还能仿造部分先进型号的外国火炮(如格鲁森式线膛后装架退钢炮等),又完全可以批量自产质量较好的中国近代火炮。
日本陆军使用的火炮最初主要是较小口径的老式德国克虏伯炮。
1881年大阪兵工厂仿造意大利等国2种青铜架退式火炮成功。
其中包括70毫米野炮,最大射程5000米;70毫米山炮,最大射程3000米;不久又制成90毫米的臼炮。
1887年后,陆续装备全军部队,日陆军野炮总量不过300门。
这些老式青铜炮性能当然不及清朝陆军新式钢炮。
战前,清军的枪械比日军先进。
到甲午战争前夕,部分清军部队还装备了更为先进的后膛连发枪。
清军是亚洲第一个装备了七连发枪和十三连发枪的国家。
主要枪种有奥地利的曼利夏、德国的新毛瑟和中国江南制造局仿造的快利枪等。
如赵怀业部即“皆系一色快枪”。
在平壤战役中,日方曾记载清军使用了七连发枪和十三连发枪。
日军的枪支性能远落后于清军。
直至1904年日陆军使用的主要还是国产的村田式单发枪,(只有少量部队装备了村田式连发枪)。
20:28:51
近代史系董运华
2014/7/22 20:28:51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如下:
国民生产总值(折白银、两):
中国:约17.05亿两白银
日本:约 2.94亿两白银
政府年财政收入 (折白银、两):
中国:约8867万两白银
日本:约5780万两白银
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日元,银行资本9000万日元,年进口额1.7亿日元,年出口额9000万日元,年财政收入近8000万日元(注:货币单位是日元不是白银)。
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
日本除了铁路、航运、纺织业比中国发达外,重工业还很薄弱。
钢铁、铜、煤、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
经过30多年的洋务运动,中国在钢铁、造船、机器制造、军工的生产能力上,都远超日本。
20:45:37
近代史系董运华
2014/7/22 20:45:37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双方将领的作战经验对比如下:
清军将领普遍参加过平定太平天国、捻军和陕甘回乱(亦称回民起义)的战争,且都是作战时间久、场面异常残酷的大规模攻防战,官军和造反军双方伤亡均在百万以上。
而日军将领基本上没有战争经验。
结论:
一、清朝洋务运动的成果被多数人低估了;
二、甲午战争根本不是什么“中国落后挨打”,而是日军以弱胜强、以少胜
多的战争;
三、多数观察家和媒体对战争结果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当时各国舆论普遍没有预料到清军会崩溃的如此之快;
四、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GDP的数量,而是GDP的质量和结构;不是军队人数和武器的多寡,而是军人的战斗精神和正确的战略战术;不是一味消极的忍让和退却,而是主动的进攻甚至是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