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
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
(3)内容: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同盟会纲领
内容
暴力革命,推翻 清王朝的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核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 制,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 的财富重新分配问 题,平均地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鼓舞了亚洲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
所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为什么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局限性:
(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任务.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 辛 丑 条 约 》
赔 设 拆 惩 改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义和团运动(1899—1900)
◆口号:“扶清灭洋”
◆活动: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性质: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
◆失败原因
主观: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积 极 作 用
①直接粉碎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狂妄企图。 ②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 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 朝的灭亡。
所以,我们说辛亥革命失败……
经济: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初步发展
时间: 19世纪末(甲午战后) 原因 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使自然经济 进一步瓦解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总投资1200多万元 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概况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短暂的春天”

历史阶段特征: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

历史阶段特征: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

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
3.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阶段特征: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 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政 治
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 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
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
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 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政 治
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
2.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阶段特征: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 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 常活跃。
政 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 治 主政治的道路。 经 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 济 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思 想 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 文 的作用。 化 社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会 生 活
经 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 济 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思 想 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 文 想。 化 社 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物质生活、战争时期发展迟缓。 生 活

中国近代史的时段特征

中国近代史的时段特征

经济上
思想上
(1)地主阶级开明派:林、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 夷”,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第一步。 (2)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持原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掀起洋务运动,但仅停留在对西方器物层面的学习上。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 政治主张,把中国人向西方的学习提升到政治制度层 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阶段特征】
甲午战争后,巨大的民族危机震醒了中 华民族。觉醒、探索构成了1895—1919年中国 历史的主旋律。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完成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 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和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发展深化;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 主主义革命转变。
土地革 命时期
(1927~ 1937)
(1)新道路的开辟: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找打 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 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2)国民经济的“黄金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和民 族资本都得到较快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一定物质基础。 (3)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局部侵华,国内主要矛盾逐渐 由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向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转化。
【主要表现】
政治上
(1)深重的民族危机: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 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次年 签订《辛丑条约》完全沦为两半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2)义和团运动:一场旧式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过多盲目的排外性对中国的近代 化毫无益处,甚至阻碍了正常的近代化历程。 (3)从帝制到共和制的巨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体制的中华民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实现了从帝制向共和制的历史性巨变。此后,孙中 山为维护共和政体进行不断奋斗,最终走向国共合作的道路。 (1)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 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的建立鼓舞资产阶级,1912—1919 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短暂春天”。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领导了一系列新型的革命斗争,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1)资产阶级维新派:甲午战争登上历史舞台,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大力宣传维新 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 放的潮流。 (2)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式资 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发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 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 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共的 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灌南高级中学2013年高三历史第5单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复习学案人教版

灌南高级中学2013年高三历史第5单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复习学案人教版

知识重组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和深化时期。

中国处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更替阶段。

民族危机的加深甲午中日战争概况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概况1900年6月,八国联军发动战争,占领天津、北京,犯下滔天罪行。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戊戌变法概况①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政治运动;②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影响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义和团运动概况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发动,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影响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辛亥革命准备1905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高潮①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②1912年成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影响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国近代化的影响,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想化、生活现代化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综合必修一、二、三的知识。

初步发展背景①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时间19世纪末是资本输出并不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才出现,资本输出在鸦片战争后就出现了。

时期都是社会生活剧烈变革的时期,进步人士一般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倡新的生活方式,比如,“断发易服”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
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二轮·历史
(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代表人物有张謇、荣 宗敬、荣德生等。 (3)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 速);短暂。
(6)总趋势上:从封闭到开放;从繁琐到简约;从愚昧到文明;从传统性到 世界性。 (7)实质上: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
二轮·历史
视角整合
1.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在华势力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1)英国独霸:鸦片战争以来,英国长期处于优势地位。
(2)列强纷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俄国、德国、美国在华势力迅速
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阶级条件。
(3)思想方面:它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近代的 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增长,形成列强联合瓜分中国的格局。 (3)美日争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在华势力削弱,美日势力迅速
增长,矛盾日渐加剧。
(4)美国独霸:抗日战争以后,日本战败,美国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2.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甲午中日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 争”。其依据是什么? 提示:中华民族尚未觉醒,民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清政府单纯依靠李鸿章 的嫡系部队与日军作战,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
一方面,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 政治 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 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一方面,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进入到以资本输出 表现 经济 为主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获得初步发 展,在一战期间,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先后成为 思想界的主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 服饰、礼仪、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总结--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总结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总结--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总结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总结阶段特征知识体系整合归纳一、多角度认识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1840—1901年),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

1.政治(1)屈辱: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与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

2.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3.思想: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等先后登场,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

4.社会生活:随着中西方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等运动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

二、全面认识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1.阶段特征与影响时期19世纪40—60年代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国英法为首,俄美随后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奥加入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由以商品输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对中国的影响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外交: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经济: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基本认识(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阶段特征。

2014版《世纪金榜》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五 第3讲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2014版《世纪金榜》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五 第3讲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
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 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 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5.从社会史观看,以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号的
(3)影响。 封建思想 ①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冲击了_________ 的统治地位。 ②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 ③为___________ 的发生。 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热点考向1】近代社会各阶层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及成因 社会 思潮 洋务 思潮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黄海大战 中国失去 (2)过程:1894年丰岛海战日本挑起战争,_________ 黄海制海权。 (3)结果: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资本输出 、瓜分中国的侵略要求, (4)影响:反映了帝国主义_________ 瓜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列强掀起了___ 分中国 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 _______ 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列强在远东争夺更加激烈。
新文化 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 运动 思想,应该革新
【典例1】材料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
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
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
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归纳陈独秀的反孔理由。
②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

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2.共和思想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 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民主、科学思想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 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 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等。 (3)文教:废除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遣留学生;准许民间 办报;设译书局等。
(4)军事:建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等。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3.评价
(1)爱国性: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民族危机加 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揭露了帝国主 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激发了中国人 民的爱国热情。
下一页 末页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一、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
1.深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 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 主义的代理人。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与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第5单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知识重组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和深化时期。

中国处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更替阶段。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概况 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概况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发动战争,占领天津、北京,犯下滔天罪行。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 戊戌变法概况 ①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政治运动;②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 影响 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 义和团运动 概况 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发动,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影响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 辛亥革命 准备 1905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高潮 ①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②1912年成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影响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启示近年高考试题一般站在现代史观的角度看待辛亥革命,要求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想化、生活现代化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综合必修一、二、三的知识。

2.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初步发展背景①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时间19世纪末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春天背景①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规律启示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但是资本输出并不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才出现,资本输出在鸦片战争后就出现了。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宣扬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共和思想背景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评价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但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主与科学序幕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影响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成为主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主流,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4.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交通事业的进步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大众传媒的变迁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时期都是社会生活剧烈变革的时期,进步人士一般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倡新的生活方式,比如,“断发易服”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误区警示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戊戌变法,农民阶级兴起了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兴起了辛亥革命,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侵略,但在这一期间日本、美国加紧对华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和美国不但没有放松对华侵略,相反,它们趁机加强了对华侵略,尤其是日本。

3.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绝对否定儒家思想,不是一个科学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时间考点试题在线2010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模拟预测52011 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俗的影响例题11.辛亥革命的影响(2011·广东文综,16)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俗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这映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两项;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项。

故本题选A项。

答案:A备考指南辛亥革命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几乎每年都有考题。

命题方向主要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情境,多角度分析评价辛亥革命。

复习备考时,要重视分析资产阶级探索的表现、特点及影响;还要注意与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分析比较。

深化提升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自由、平等、解放意识的传播。

辛亥革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3)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在华的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4)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业救国成为历史的主流,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阶段特征、地位和作用(2011·山东文综,11)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A.解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轻工业发展较快而重工业极为薄弱。

1872~1911年,中国发展最快的两个行业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纺织业的数量应排在第一位,故D项符合题意。

纺织业的数量不可能小于矿冶业的数量,故A、B两项错误。

C项数值与矿冶业比较接近,也不符合当时重工业明显落后于轻工业的史实,故C项错误。

答案:D备考指南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特征、成因和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从题型上看,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都有考查,特别是2011年开放性的材料解析题命题较多。

备考复习时,应从经济变动的角度,理解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认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等。

深化提升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及地位和作用(1)主要特征①从企业的产生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走过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是在列强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②从工业部门的结构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又主要是纺织工业。

③从工业的地区分布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

④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很落后的。

⑤从企业产生发展的全过程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

(2)地位和作用①经济方面: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②政治方面:它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③思想方面:它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12·天津文综,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解析:“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否定了中国是天下之中的传统观念,强调地球是圆的,中西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这实际是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材料并没有直接提到维新变法、科学救国和向西方学习的相关信息,排除A、B、C三项。

答案:D备考指南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也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

近代各阶级、各派别思想主张及特点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

复习备考时要在归纳主要思想家主张的基础上,多运用相关史料,分析主要思想家主张的特点及差异,认识思想家主张体现的时代特征,认识近代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横向综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历史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产阶级异常活跃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资产阶级处于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地位,流派众多,提出了“改革救国”“革命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思想,他们所组织的运动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是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