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金版教程 ·大二轮复习 ·历史
知识重构
知识线索
热点聚焦
横向链接
两题重组
课后测评
1、把握一条根本:列强四次侵华战争。两个要点:
一是列强侵华旳史实及其罪行,二是中国军民对抗外国
侵略旳经典史实及成果。
2、按时序梳理民族工业旳发展历程并归纳其特点、
原因及启示。
3、从三个阶段梳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地主阶
必修部分 模块二 专题五 第8讲 第17页
金版教程 ·大二轮复习 ·历史
例4 [20知2识重3构 ·安徽高 热点聚焦 考]横1向链9接23年两题重4组月22日 课后测评 《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 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 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 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白( )
(2)从当代化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旳侵略增进了中国自然 经济旳解体以及中国近代工业旳诞生,推动了中国旳近代化。
(3)从文明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旳侵略打破了中国天朝上 国旳迷梦,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旳进程,西方近代工业文 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由老式农业文明向近代 工业文明旳过渡。
(4)从社会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旳侵略,使人们在思想观 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 旳社会问题。
必修部分 模块二 专题五 第8讲 第9页
金版教程 ·大二轮复习 ·历史
知识重构
热点聚焦
横向链接
两题重组
课后测评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旳特征及历史作用
(1)主要特征:
①从企业旳产生看,中国民族工业走过了一条独特旳道路,是在列 强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旳解体旳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 术开办起来旳。 ②从工业部门旳构造看,中国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又主 要是纺织工业。 ③从工业旳地域别布看,中国民族工业旳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 在沿海大城市。 ④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很落后 旳。 ⑤从企业产生发展旳全过程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外国资本 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旳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zxls

等。
(2)因果型:常用关键性词语为“原因是”、“目的是”、
上页 下页 返回 高考突破 归纳拓展 知识速览 “是为了”、“结果是”、“影响是”、 “背景是”等。
(3)材料型:涉及时间概念、地点、人物等关键词;从材料 信息角度看,有“材料表明”、“说明”、“体现”、
“反映”等。
(4)逆向型:其关键词有 “不正确的是”、“不包括”、 “不属于”、“错误的是”等。 (5)目的型: 其关键词主要有“主要目的是” 、“目的是” 等。
征。
答案 D
知识速览 高考突破 归纳拓展
上页 下页 返回
【变式训练1】 (2012· 德阳一模)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 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 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 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结束了君主专制 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 )。
知识速览 高考突破 归纳拓展
上页 下页 返回
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
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
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 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 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 代直接民主。——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知识速览 高考突破 归纳拓展
上页 下页 返回
解题思路
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和把握题干“空壳”和“成
果象征”等关键词。根据题意,辛亥革命的成果虽成“空 壳”,但仍保留着象征意义的东西。从题干辛亥革命成果 的角度判断,A、B、C三项中的“中国同盟会”、“三民 主义”均不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而是推动辛亥革命的政党 组织和思想理论。只有D项的“中华民国”和“《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成为北洋军阀篡权后民主共和名存实亡的象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

”。
(3)内容: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同盟会纲领
内容
暴力革命,推翻 清王朝的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核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 制,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 的财富重新分配问 题,平均地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鼓舞了亚洲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
所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为什么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局限性:
(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任务.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 辛 丑 条 约 》
赔 设 拆 惩 改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义和团运动(1899—1900)
◆口号:“扶清灭洋”
◆活动: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性质: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
◆失败原因
主观: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积 极 作 用
①直接粉碎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狂妄企图。 ②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 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 朝的灭亡。
所以,我们说辛亥革命失败……
经济: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初步发展
时间: 19世纪末(甲午战后) 原因 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使自然经济 进一步瓦解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总投资1200多万元 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概况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短暂的春天”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
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二轮·历史
(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代表人物有张謇、荣 宗敬、荣德生等。 (3)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 速);短暂。
(6)总趋势上:从封闭到开放;从繁琐到简约;从愚昧到文明;从传统性到 世界性。 (7)实质上: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
二轮·历史
视角整合
1.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在华势力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1)英国独霸:鸦片战争以来,英国长期处于优势地位。
(2)列强纷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俄国、德国、美国在华势力迅速
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阶级条件。
(3)思想方面:它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近代的 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增长,形成列强联合瓜分中国的格局。 (3)美日争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在华势力削弱,美日势力迅速
增长,矛盾日渐加剧。
(4)美国独霸:抗日战争以后,日本战败,美国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2.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甲午中日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 争”。其依据是什么? 提示:中华民族尚未觉醒,民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清政府单纯依靠李鸿章 的嫡系部队与日军作战,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
一方面,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 政治 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 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一方面,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进入到以资本输出 表现 经济 为主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获得初步发 展,在一战期间,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先后成为 思想界的主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 服饰、礼仪、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习题-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第七单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基础篇固本夯基考点一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1.(2021河南适应性测试,28)1875年,洋务派开始筹办海军,随后不光李鸿章从国外购买军舰,驻南京的南洋通商大臣以及福建和广东两省的官员也相继从国外购买军舰。
至甲午战前,全国至少建立起四支互不统属的海军舰队。
这一状况( )A.实现了海军强国的目标B.促成了民用企业的兴起C.导致了地方割据的出现D.埋下了甲午战败的隐患答案 D2.(2017海南单科,8,2分)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是( )A.日本B.美国C.德国D.英国答案 D3.(2020江苏单科,7,3分)《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
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 C4.(2019海南单科,8,2分)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
这一决定旨在( )A.降低生产成本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C.加强国防安全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答案 C5.(2022届河南六市11月联考,10)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保定、沧州等地时遭到当地民众坚决抵抗,损失惨重。
在东北,北起黑龙江畔,南至渤海之滨,到处都掀起了抗击沙俄侵略军的战斗。
瑷珲之战、北大岭之战,清军将领拼死抵敌,前仆后继。
这表明( )A.普通民众成为抗争的主体B.清军作战能力得到了提升C.民族危机激发战斗的热情D.专制政体仍有较强生命力答案 C6.(2022届云贵川藏名校二联,28)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向十一国宣战,邮政大臣盛宣怀却下令将发至各地的召集义和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两广总督李鸿章等则策划“东南互保”。
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2.共和思想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 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民主、科学思想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 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 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等。 (3)文教:废除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遣留学生;准许民间 办报;设译书局等。
(4)军事:建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等。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3.评价
(1)爱国性: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民族危机加 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揭露了帝国主 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激发了中国人 民的爱国热情。
下一页 末页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一、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
1.深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 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 主义的代理人。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与生活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

第6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时空定位概览必过核心知识一、中华民族的沉沦与抗争[线索·明]1.列强侵略:列强先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2.中华民族的抗争:(1)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政治方案,探索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道路,但都以失败告终。
(2)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深入传播马克思主义。
[图示·解]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线索·明]1.民族工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2.社会生活: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图示·解]三、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深化[线索·明]1.学习制度:(1)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2)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层次更加深入。
2.学习思想:(1)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在社会上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2)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图示·解]必清核心问题[辨析·判正误]·历史现象1.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提示: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2.“门户开放”指中国开放门户。
(×)提示:“门户开放”指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的同时,要求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相互开放。
3.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二者根本上是对立的。
(×)提示: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史1894-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中国近代史(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主题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
”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④反映了作者对义和团运动完全赞同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2.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有留学生劝说义和团改“扶清灭洋”为“革命排满”,结果被义和团斥责为“二毛子”(假洋鬼子)而加以拒绝。
这说明①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②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③义和团英勇反帝而盲目排外④义和团对当时形势有清醒认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
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A.《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B.《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C.《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D.《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4.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改良道路受挫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D.洋务运动失败5.20世纪初有报道称:各国洋兵“俱以捕拿义和团,搜查军械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
……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掳一空,谓之扰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达到通过行政改革以消弭革命目的
二、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视角 从发展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 【考题】 (2014· 课标全国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 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 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关键信息 “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 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迁移知识 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 精要点拨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
《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末新政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题干中的这 些新名词蕴含着革命思想,
政治现代化
1.宪政之路:晚清: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中华民国:1912年,孙中山《临时约法》 1914年袁世凯《中华民国约法》,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2.政体演变: (1)晚清的总体思路是以君主立宪政体为目标,以中央集权方式重建单一制国 家。 (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与袁世凯都是沿着中央集权的思路努力实现国家统一 和政体模式的转换,但都没有成功。 (3)袁世凯死后,军阀统治本质上均属于分权专制政体,完全违背政治现代化 的内在要求,最终成为革命对象而退出历史舞台。 (4)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党国体制, 坚持一党专政独裁,排斥打击民主力量, 日益孤立。
视角二 甲午战败导致清政府将国有企业向私有化转变
甲午战败最终导致清政府财政的完全空虚,曾经主要以政 府财政来支持的洋务企业再也无力开办下去,这迫使清政 府不得以将原有的官办企业以承办的形式转让给私人来 开办,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转变。
例题: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 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 “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 厂竟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所承办。此转变( )。 A.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 C.加速了清政府财政崩溃 B.说明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D.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
视野拓展
救亡与启蒙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20世纪初的历史时指出,面对列强的侵略奴役 和中国自身的黑暗落后,中国既有对民族和国家的保护要求,即救亡; 也有对民主、自由、平等意识培养的要求,即启蒙。并就救亡与启蒙 二者关系作出了如下基本判断:一、启蒙与救亡二者相互促进;二、 救亡压到了启蒙。 ——摘编自李泽厚《近代中国思想史论》 请运用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基本论断进行论证探讨。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清末新政
(2016· 全国文综Ⅲ,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 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 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 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视角三:社会热点——政府机构调整) 1896年,清政府设立商务局;1903年,清政府设立 商部,成为仅次于外务部的第二大部;1906年,清 政府设立邮传部,同时将商部和传统的工部合并, 成立农工商部。这些机构的设置说明清政府( ) A.将地方督抚的财权收归到中央 B.顺应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需要 C.加强中央政府发展实业的职能
(1)近代中国随着列强的侵略,特别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 化运动的推动,中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及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 (2)具有逐渐西方化,逐渐求奢的社会意识、摒弃男尊女卑等级观 念,增强平等意识的特点。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及思想观念的变化,是近代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呈现出新旧冲突、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
3.思想上:近代前期经历了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 民主和科学等思潮,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进一步推动 了社会生活向近代化、文明化方向发展。服饰、礼仪、交通、 通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列强侵华方式: 2.民族危机程度
3.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4.向西方学习内容: 5.革命力量: 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视角一
甲午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
“中华民族”作为特定的中国各民族的整体概念,是近代 民族危亡推动的结果。尤其是甲午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 觉醒,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最先提出了“中国民族”(1902 年改称为“中华民族”),这一称谓体现了鲜明的救亡图存 的时代特征。 例题:据记载,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最先提出了“中国民 族”(1902年改称为“中华民族”),以后这一称谓成为最 流行的时代用语。由此可知“中华民族”一词( )。 A.反映了民主意识的觉醒 C.体现了救亡图存的主题 B.推动了政治革命的发展 D.旨在消除各民族的隔阂
阶段特征:
1.1840-1894年,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 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2.1894-1919年,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 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 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 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3.1919-1949年,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
(5)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8年)
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 中写道: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 共,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 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 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 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概括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观点:北洋政府是中国历史的正统,应客观评价这一时期。(2分) 示例: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加 快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 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 会的变迁。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
阶段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并且日益深化,由旧 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更替。 觉醒与探索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时期。 1.政治上: (1)西方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2)政治现代化:民族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 国方案,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 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 (1)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 主义的“黄金时期”。
2011年全国卷 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 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 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 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