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金版教程 ·大二轮复习 ·历史
知识重构
知识线索
热点聚焦
横向链接
两题重组
课后测评
1、把握一条根本:列强四次侵华战争。两个要点:
一是列强侵华旳史实及其罪行,二是中国军民对抗外国
侵略旳经典史实及成果。
2、按时序梳理民族工业旳发展历程并归纳其特点、
原因及启示。
3、从三个阶段梳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地主阶
必修部分 模块二 专题五 第8讲 第17页
金版教程 ·大二轮复习 ·历史
例4 [20知2识重3构 ·安徽高 热点聚焦 考]横1向链9接23年两题重4组月22日 课后测评 《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 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 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 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白( )
(2)从当代化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旳侵略增进了中国自然 经济旳解体以及中国近代工业旳诞生,推动了中国旳近代化。
(3)从文明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旳侵略打破了中国天朝上 国旳迷梦,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旳进程,西方近代工业文 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由老式农业文明向近代 工业文明旳过渡。
(4)从社会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旳侵略,使人们在思想观 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 旳社会问题。
必修部分 模块二 专题五 第8讲 第9页
金版教程 ·大二轮复习 ·历史
知识重构
热点聚焦
横向链接
两题重组
课后测评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旳特征及历史作用
(1)主要特征:
①从企业旳产生看,中国民族工业走过了一条独特旳道路,是在列 强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旳解体旳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 术开办起来旳。 ②从工业部门旳构造看,中国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又主 要是纺织工业。 ③从工业旳地域别布看,中国民族工业旳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 在沿海大城市。 ④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很落后 旳。 ⑤从企业产生发展旳全过程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外国资本 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旳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
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

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一、列强入侵下的民族危机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段由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和民族觉醒交织的历程。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相继遭受英、美、法、德、日等列强入侵,国家危机、社会动荡、民族苦难深重。
面对列强的军事和政治压迫,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存在着巨大的民族危机。
而这种危机的解决方案,必须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民族意识上。
二、思想启蒙与文化复兴面对列强入侵后,一批有识之士逐渐觉醒,开始进行思想启蒙和文化复兴的探索。
其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中国近代三位启蒙巨匠尤为突出。
他们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并加以吸收,与传统中国文化相结合,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三、辛亥革命与民主思潮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转折点。
民主思潮重新被唤起,革命派废除清王朝,成立民国政府,宣布“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为宗旨,这是中国民主思潮的首次扬帆起航。
在此之后,各种思想流派蓬勃发展,包括国民党、共产党等政治势力在内的众多组织呼吁团结,号召民众建立更加强大的中国民族意识。
四、文艺复兴与文化自信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从20世纪初开始兴起,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和美术等多个领域的发展。
张兆和、鲁迅、丰子恺、徐悲鸿等众多文化名人在运动中崭露头角,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他们的创作也展现了一种新的文化自信。
五、抵制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繁荣尽管文艺复兴和民族意识觉醒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但也有一些思想倾向比较极端的人士提出“抗拒一切外来思想文化”的观点,要求“清吐所有洋奴汉奸的毒素”,以此来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
然而,随着中国的开放和现代化,民族意识也在勃发,新时代中国人民要求自己有一种自信心,既不抵制外来文化,同时也要自信本地文化,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
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二轮·历史
(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代表人物有张謇、荣 宗敬、荣德生等。 (3)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 速);短暂。
(6)总趋势上:从封闭到开放;从繁琐到简约;从愚昧到文明;从传统性到 世界性。 (7)实质上: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
二轮·历史
视角整合
1.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在华势力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1)英国独霸:鸦片战争以来,英国长期处于优势地位。
(2)列强纷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俄国、德国、美国在华势力迅速
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阶级条件。
(3)思想方面:它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近代的 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增长,形成列强联合瓜分中国的格局。 (3)美日争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在华势力削弱,美日势力迅速
增长,矛盾日渐加剧。
(4)美国独霸:抗日战争以后,日本战败,美国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2.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甲午中日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 争”。其依据是什么? 提示:中华民族尚未觉醒,民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清政府单纯依靠李鸿章 的嫡系部队与日军作战,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
一方面,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 政治 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 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一方面,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进入到以资本输出 表现 经济 为主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获得初步发 展,在一战期间,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先后成为 思想界的主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 服饰、礼仪、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习题-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第七单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基础篇固本夯基考点一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1.(2021河南适应性测试,28)1875年,洋务派开始筹办海军,随后不光李鸿章从国外购买军舰,驻南京的南洋通商大臣以及福建和广东两省的官员也相继从国外购买军舰。
至甲午战前,全国至少建立起四支互不统属的海军舰队。
这一状况( )A.实现了海军强国的目标B.促成了民用企业的兴起C.导致了地方割据的出现D.埋下了甲午战败的隐患答案 D2.(2017海南单科,8,2分)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是( )A.日本B.美国C.德国D.英国答案 D3.(2020江苏单科,7,3分)《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
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 C4.(2019海南单科,8,2分)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
这一决定旨在( )A.降低生产成本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C.加强国防安全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答案 C5.(2022届河南六市11月联考,10)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保定、沧州等地时遭到当地民众坚决抵抗,损失惨重。
在东北,北起黑龙江畔,南至渤海之滨,到处都掀起了抗击沙俄侵略军的战斗。
瑷珲之战、北大岭之战,清军将领拼死抵敌,前仆后继。
这表明( )A.普通民众成为抗争的主体B.清军作战能力得到了提升C.民族危机激发战斗的热情D.专制政体仍有较强生命力答案 C6.(2022届云贵川藏名校二联,28)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向十一国宣战,邮政大臣盛宣怀却下令将发至各地的召集义和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两广总督李鸿章等则策划“东南互保”。
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2.共和思想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 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民主、科学思想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 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 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等。 (3)文教:废除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遣留学生;准许民间 办报;设译书局等。
(4)军事:建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等。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3.评价
(1)爱国性: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民族危机加 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揭露了帝国主 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激发了中国人 民的爱国热情。
下一页 末页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一、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
1.深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 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 主义的代理人。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与生活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

第6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时空定位概览必过核心知识一、中华民族的沉沦与抗争[线索·明]1.列强侵略:列强先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2.中华民族的抗争:(1)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政治方案,探索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道路,但都以失败告终。
(2)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深入传播马克思主义。
[图示·解]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线索·明]1.民族工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2.社会生活: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图示·解]三、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深化[线索·明]1.学习制度:(1)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2)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层次更加深入。
2.学习思想:(1)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在社会上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2)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图示·解]必清核心问题[辨析·判正误]·历史现象1.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提示: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2.“门户开放”指中国开放门户。
(×)提示:“门户开放”指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的同时,要求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相互开放。
3.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二者根本上是对立的。
(×)提示: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史1894-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中国近代史(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主题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
”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④反映了作者对义和团运动完全赞同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2.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有留学生劝说义和团改“扶清灭洋”为“革命排满”,结果被义和团斥责为“二毛子”(假洋鬼子)而加以拒绝。
这说明①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②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③义和团英勇反帝而盲目排外④义和团对当时形势有清醒认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
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A.《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B.《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C.《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D.《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4.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改良道路受挫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D.洋务运动失败5.20世纪初有报道称:各国洋兵“俱以捕拿义和团,搜查军械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
……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掳一空,谓之扰城。
3、专题四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知识 结构
列强侵略与瓜分(中法、中日、瓜分、八国); 政治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左、反割台、义和团); 中国人探索(义和团、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经济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两次高潮
思想 资本主义思想发展: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新文化
社会生活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铁路和通讯、 大众传媒
①主权在民;——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②国民自由平等、权利 主要内容:
——否定封建等级观念,体现资产阶级民 主自由和平等原则
③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联系:《1787年宪法》颁布和实施;《1871年宪 法》《1875年宪法》局限
意义 1)政 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 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 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 地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如何理解“甲午战争是民族之痛,亦是民族之幸”? “痛”: 直接、间接
“幸”:
政治、经济、思想
抗争史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左宗棠收复新疆 背景、过程(新疆及策略、伊犁 及策略和人物)、行省设立 黄海海战,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义和团反帝运动
背景、口号、过程(地 图)、性质及意义
★结论: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列强 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局限
概念辨析
• 封建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封 建制度包括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经济 上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等。简单地说,封建 制度是国体,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政体。 因此,中国的封建制度被推翻的标志是新 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的完成,推翻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的事件是辛亥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作者:曹娟
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9年第11期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文明的深化时期。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这一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自然经济解体加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战败,惊醒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对该专题中的知识基本上年年考查。
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维新思想等。
高考试题不拘泥于教材中的表述和结论,突出历史的学科特色,以新情境、新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领主流价值观,这一特色预计还将延续。
例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9题,以近万名举人对梁启超等请求“废八股取士之制”的态度为背景材料,考查维新变法的局限性。
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29题,考查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遭到清政府禁毁的原因。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9题,以清末留日学生的区域分布为切入点考查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
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28题,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的舆论宣传为背景材料,考查清政府外交局限。
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2)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时事热点,以中国基层治理为背景,考查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2018年
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Ⅲ第28题,运用史料考查与维新思想相关的知识。
【例1】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解析:本题运用史料考查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生活。
基层社会治理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事关民生,责任重大。
回答历史背景类试题时,同学们一定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来回答。
同学们可结合材料信息进行时空定位。
清末,即晚清时期,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方民主思想传播。
回答时,同学们要从材料中时间信息入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