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37页PPT
合集下载
2019届二轮复习:第6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4~1919年) 【课件】(98张)

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 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 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 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考点多维探究
真题典例 1.(2018· 全国卷Ⅲ)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 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 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 《天演论》 时, “煞费苦心” 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 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历史线索不清, 时间节点模糊。 时间节点模
糊,历史线索不明,导致对史料信息的解读出现错误。例如 本题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 时间 节点是甲午战后。有的考生误选 A 项或 B 项,都是时间节 点模糊所致。倡导民主革命思想应当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的 20 世纪初期,故 A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才推动了白话文运 动,故 B 项错误。D 项虽然时间节点符合,但题干史料反 映不出“改良”的主张,故排除。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严复引入进化论, 并
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 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 D 项正确。严复是 将进化论用于解释人类社会, 并不是认为进化论错误, 排除 A 项; 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 民族危亡,而非“革命”,排除 B 项;“中体西用”是洋 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 C 项。
2.(2017· 全国卷Ⅰ)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 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883 人, 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 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 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考点多维探究
真题典例 1.(2018· 全国卷Ⅲ)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 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 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 《天演论》 时, “煞费苦心” 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 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历史线索不清, 时间节点模糊。 时间节点模
糊,历史线索不明,导致对史料信息的解读出现错误。例如 本题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 时间 节点是甲午战后。有的考生误选 A 项或 B 项,都是时间节 点模糊所致。倡导民主革命思想应当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的 20 世纪初期,故 A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才推动了白话文运 动,故 B 项错误。D 项虽然时间节点符合,但题干史料反 映不出“改良”的主张,故排除。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严复引入进化论, 并
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 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 D 项正确。严复是 将进化论用于解释人类社会, 并不是认为进化论错误, 排除 A 项; 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 民族危亡,而非“革命”,排除 B 项;“中体西用”是洋 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 C 项。
2.(2017· 全国卷Ⅰ)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 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883 人, 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 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 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共68张PPT)

1、甲午战争后: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②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 救亡 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图存 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地主阶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高涨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严重。美国乘机提出“门户 开放”政策,形成共同宰割中国局面。
考情分析
考试大纲要求 考题 考点
2011年课标全国Ⅰ 卷30题 (1)1840 2012年课标全国Ⅰ 至1900年 卷41题 间列强侵 2013年课标全国Ⅰ 略与中国 卷40题 人民的反 2016年课标全国Ⅲ 抗斗争 卷41题
八国联军侵华与清中 央集权危机 评析近代“冲击—反 应”模式 我国自古对海洋利用 的史实和相关政策 近代通商口岸开放
多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角度 列强侵华 特征 社会主要 矛盾 经济结构 变动 阶级关系 变动 向西方学 习 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即以资本输 出为主要特征的侵略阶段,且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 潮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 程度大大加深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 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 制度;向西方的学习开 始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 ——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1894——1919年) • 阶段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 觉醒和探索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完全形成。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 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 上都异常活跃。 • 1.政治上:帝国主义发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最 终确立;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涨,农民阶级 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 戊戌变法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推 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帝国主义推行“以华 治华”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作为其统 治中国的工具;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 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之间的矛盾;辛亥 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都得到发展。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严重。美国乘机提出“门户 开放”政策,形成共同宰割中国局面。
考情分析
考试大纲要求 考题 考点
2011年课标全国Ⅰ 卷30题 (1)1840 2012年课标全国Ⅰ 至1900年 卷41题 间列强侵 2013年课标全国Ⅰ 略与中国 卷40题 人民的反 2016年课标全国Ⅲ 抗斗争 卷41题
八国联军侵华与清中 央集权危机 评析近代“冲击—反 应”模式 我国自古对海洋利用 的史实和相关政策 近代通商口岸开放
多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角度 列强侵华 特征 社会主要 矛盾 经济结构 变动 阶级关系 变动 向西方学 习 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即以资本输 出为主要特征的侵略阶段,且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 潮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 程度大大加深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 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 制度;向西方的学习开 始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 ——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1894——1919年) • 阶段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 觉醒和探索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完全形成。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 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 上都异常活跃。 • 1.政治上:帝国主义发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最 终确立;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涨,农民阶级 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 戊戌变法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推 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帝国主义推行“以华 治华”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作为其统 治中国的工具;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 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之间的矛盾;辛亥 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都得到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ppt课件-PPT课件

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八国联 1900年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带领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 军侵华 北京
失败原因分析
鸦片战 英国: (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争
中国:具体原因清政府统治腐败; 清政府战和不定,军
事指挥失当;中国封建经济落后;中国军事技术和武器
装备落后
根本原因: 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与先进的资本主义 制度相对抗
市场
《南京 条约》
直接原因—禁烟运动
中国开始沦 为半殖民半 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 《天津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
争(1856— 1860)英法
的市场
直接原因—修约被拒绝
《北京条约》 殖民半封建的 程度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 根本原因—大陆政策、蓄谋 (1894— 已久 1895)日本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 区给英国
④赔偿英法军费各 增至800万两。
1、政治:中国 进一步丧失领土 和主权,中外势 力开始勾结
2、经济:外国侵 略势力扩张到沿 海各省
并伸向内地,中 国难以抵挡资本 主义的冲击
3、引起了清政 府政策的变动
《马关条约》(1895年)
1.割让辽东半岛、台 湾,澎湖列岛
1.使中国的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 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第二次 1856年,英法发动。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
鸦片战 占领天津。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1860年,
争
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甲午中 丰岛之战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中日双方正式宣战平壤之战 日战争 朝鲜沦陷;战火烧到中国本土;
黄海海战双方损失相当、中避战自保、日取得制海权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38张PPT)

6.1896 年,清政府通饬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期“官商一 气,力顾利权”,并提出要“以惠商恤工为本源”。对 此评价正确的是( ) A.清政府主导近代化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依然单纯地学习西方的器物和技术
C.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被迫放宽了 民间工商业活动的限制 D.仍然没有突破洋务运动的框架
意义: ①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 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瓜分中国的迷梦。
2.经过 (1900年——1901年)
(1)天津----北京
廊坊附近受挫,逃回天津。
(2)大沽口----天津
天津陷落。
(3)天津----北京
北京陷落,成立联军司令部。
3.结果及影响:
内容 影响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和经济的凋 敝,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解析:B 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了《辛丑条约》, 规定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 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故日本可以在此驻 军。
3.(2008年宁夏文综3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 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 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 历史事件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C 理解材料的意思是关键,从19世纪60年代 到90年代三十年间,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筹建海 防,建立新式海军,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 覆没。虽然马尾海战中国也是惨败,但是只是福建 水师覆没,三支海军尚余大半,与题中“总归虚牝 掷金黄”不吻合,故选C。
4.(选做)下图是 1907 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 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 )。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PPT优秀课件

3.黄海海战
时间 1894年9月
地点 黄海大东沟海面
概况
北洋舰队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重创日舰。邓世 昌在致远舰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 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 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结果
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可惜战后李鸿章 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乘 机夺取了制海权
5.威海卫战役
时间 1895年初
概况
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 境。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写信给北洋水师提督丁 汝昌,劝其率舰队投降,遭到严词拒绝。在援 兵无望的情况下,丁汝昌自杀殉国
结果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易错误区
【错误观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在黄海大 战中全军覆没。 【误区警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黄海大战中北 洋舰队与日军进行了激战,虽然舰队损失较大,但 主力尚存。战后李鸿章下令“避战自保”,让舰队 躲进威海卫军港。1895年初,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归纳总结
《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内容的比较: (1)相同方面:割占中国领土;战后赔款;开放通商 口岸。 (2)不同方面:前者是协定关税,后者是开办工厂。
方法技巧《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缩字为“两口(子)分工”。
“两”指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口”指增辟通商 口岸;“分”指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使宝岛台湾与祖国分离;“工”指允许 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
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 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 爆发 被迫对日宣战。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 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平壤战役
时间 经过 结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共37张PPT)

占旅大 旅顺大屠杀
第二阶段 辽东地区 (1894.10山东半岛 1895.初)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 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战争的结果
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1895 李鸿章年) ————————————伊藤博文
内 容 影 响
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 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 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 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进 一步增强了日本实力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 内地
三 国 干 涉 还 辽
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 结果: 3000万两
北极熊,代表俄国; 虎,代表英国;肠, 代表德国;大青蛙, 代表法国;太阳,代 表日本。
图的东南部有一只秃鹰正 向中国飞来,它代表美国, 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 “迟到者”,但它不会吃其 它帝国主义国家的残羹剩饭 就善罢甘休,而是另有企图 和阴谋的… …
威海卫战役
1895年初,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战争爆发的经过
阶 段 开始 战 场 丰岛海面 主要战役 丰岛海战 战 况 中日两国正式宣 战 平壤失守 战火至华 重要人物
第一阶段 朝鲜半岛 (1894.7-9) 黄海海域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辽东战役
左宝贵 邓世昌
徐邦道 丁汝昌
丧失黄海制海权
(3) 黄海海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 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 邓世昌 英勇牺牲 。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 (4)辽东战役:日军一路渡 鸭绿江 ,占领九连 城等地,直逼辽阳。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 直取大连、 旅顺 。旅顺 徐邦道 孤军迎敌,寡 不敌众而战败。日军占领旅顺后,进行了大屠 杀。 (5) 威海卫战役: 1895 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 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境。 丁汝昌 自杀 殉国。 北洋舰队 全军覆没。
第二阶段 辽东地区 (1894.10山东半岛 1895.初)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 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战争的结果
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1895 李鸿章年) ————————————伊藤博文
内 容 影 响
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 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 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 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进 一步增强了日本实力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 内地
三 国 干 涉 还 辽
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 结果: 3000万两
北极熊,代表俄国; 虎,代表英国;肠, 代表德国;大青蛙, 代表法国;太阳,代 表日本。
图的东南部有一只秃鹰正 向中国飞来,它代表美国, 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 “迟到者”,但它不会吃其 它帝国主义国家的残羹剩饭 就善罢甘休,而是另有企图 和阴谋的… …
威海卫战役
1895年初,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战争爆发的经过
阶 段 开始 战 场 丰岛海面 主要战役 丰岛海战 战 况 中日两国正式宣 战 平壤失守 战火至华 重要人物
第一阶段 朝鲜半岛 (1894.7-9) 黄海海域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辽东战役
左宝贵 邓世昌
徐邦道 丁汝昌
丧失黄海制海权
(3) 黄海海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 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 邓世昌 英勇牺牲 。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 (4)辽东战役:日军一路渡 鸭绿江 ,占领九连 城等地,直逼辽阳。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 直取大连、 旅顺 。旅顺 徐邦道 孤军迎敌,寡 不敌众而战败。日军占领旅顺后,进行了大屠 杀。 (5) 威海卫战役: 1895 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 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境。 丁汝昌 自杀 殉国。 北洋舰队 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课堂PPT)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关键信息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__
迁移知识 近代中国的重大政治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各阶层的探索。一般而言,现
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经
(1)列强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 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 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4)学习内容:向西方学习由“器物”转向“制度”和“思 想”。 (5)民族觉醒(革命力量):甲午战败暴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救亡 图存运动掀起高潮,如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 政”、辛亥革命等。 (5)国际关系。甲午中日战争也是一场改变东亚政治格局 的国际战争,日本崛起、清政府国际地位衰落,帝国主义在5
基础。②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
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③辛亥革命解放了思想,创造了中共诞生的思想
条件。
2、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拉近海峡两岸的距离。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中
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继承
人。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辈的功绩,正确阐释辛亥革命
势日益高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课件(共24张PPT)

中国是人口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 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 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 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观原因(中国方面)
客观原因(日本方面)
① 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①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根本原因)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加剧人民负担 清政府举债赔款 便利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
通商 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 为通商口岸
使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设厂
允许日本在中国 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 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严 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充分暴露 了清政府的无能,战后帝国主义列强
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 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 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 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 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 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 壮烈殉国。
丁汝昌自杀
正月十一日,日本鱼雷艇夜间偷袭,
“定远”舰遭重创,丁汝昌移督旗于“镇远” 舰。正月十三日,鱼雷艇管带王平策划鱼雷 艇队集体逃亡,刘公岛形势进一步恶化。正 月十五,日军舰艇40余艘排列威海南口外, 势将冲入,日本陆军也用陆路炮台的火炮向 港内猛轰。丁汝昌登“靖远”舰迎战,击伤 两艘日本军舰,“靖远”中陆路炮台发射的 炮弹受伤,丁汝昌欲与船同沉,被部下誓死 救上小船。
十七日,丁汝昌获悉陆路援军彻底无望,
北洋舰队已被国家抛弃。当晚,服鸦片自杀, 延至十八日晨7时辞世。
丁汝昌死后,手下军官牛昶chǎng眪 bǐng 盗用他的名义,与日方签订了《威海 降约》。威海港,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海 军,至此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