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简介资料

合集下载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

这么多年过去,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忘怀。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简介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

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

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如今,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

119年后,再回首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历史不能假设,但可能会重演。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也有惊人的相似性。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释和分析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过程——第一阶段

从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战争分陆战与海战双向进 行,陆战主要是在朝鲜半岛上的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 海海战。黄海海战是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 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 海军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又执行李鸿章避战保船的命 令,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 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陆面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大同江南岸战场、玄武门 外战场、城西南战场。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九千五百余人, 日军也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战力相差甚远。日军第九混 成旅团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 昆奋勇抗击,日军无功而返。



交战双方——大日本帝国

1882年,日本海军还只是鱼雷艇和二千吨以下的近海铁甲舰为主,无大 型铁甲巡洋舰。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扩军计划,意图超过北洋海军。 1886年,法国海军工程师白劳易受雇建造4700吨级大型铁甲巡洋舰“松 岛号防护巡洋舰”和“严岛号防护巡洋舰”。 1890年时,中国北洋舰队总排水量为27000吨,而日本海军总排水量在 17000吨以上。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当时日本政 府年度财政收入仅八千万日元。1893年起,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宫 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日圆,再从官员薪水里取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舰队总排水量为72000吨,多数有配 臵速射炮的新式舰艇。


战前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有参战经验,海军 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吨,超越北洋水师。日本对 清廷改革后的实力仍有顾忌,对于北洋水师不敢轻敌,1880年日本参谋 本部长山县有朋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大清帝国平时可征兵425万,战时可 达850万人之多,“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

甲午风云A4版

甲午风云A4版

甲午风云Jia wu situation农历甲午年十月初四甲午风云战场篇甲午战争简介图 甲午战争战场图军事力量对比图1125 今日上表是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在一些数据上的比较,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日本联合舰队的总兵力将近北洋水师的两倍,火炮门数也远远多于北洋水师,连平均航速也快于北洋水师。

另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当时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

甲午风云人物故事篇邓世昌邓世昌到海军后,始终不带家眷,一直在军舰上居住,一心治军,只有一条爱犬“太阳”相伴左右。

这位孤独的将领在他27年的北洋服役生涯中,仅仅回过3次家,最长的1次也只不过在家住了7天。

1894年9月17日,中日两国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爆发激战,海战战至下午3时左右,北洋海军旗舰“定远”不幸舰首中弹,燃起大火,烟雾笼罩整个舰首,导致主炮无法瞄准射击。

就在日本军舰乘机聚攻,“定远”万分危急的时刻,邓世昌指挥“致远”冲到“定远”之前,为旗舰遮挡弹雨。

“定远”转危为安,“致远”则不幸重创。

舰体严重倾斜、满船大火的“致远”毅然决然冲向了日方的第一游击队,意图拼却一身也要击沉日本军舰,最终不幸沉没。

邓世昌落水后,随从游近递去救生圈,被邓世昌用力推开,“左一”号鱼雷艇抛来救生绳,这位刚烈的管带亦不应,“以阖船俱没,义不独生”就在邓世昌即将随波沉没的一刻,爱犬竟然游来咬住他的手臂,这只通人性的动物也不忍让主人下沉。

最后邓世昌毅然抱住爱犬,一起追随“致远”而逝……噩耗传来,,光绪皇帝挥笔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慈禧太后石坊船1894年,阴历甲午年十月初十,是慈禧60大寿。

为了办一场隆重的庆典,一年前,清廷上下就已着手筹备。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研究员、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戚俊杰这样描述慈禧对这场大寿的执着,“慈禧40岁大寿时日本第一次侵略台湾,她的生日没过好,50岁时中法战争爆发,又没过好。

到了60岁,一个甲子,中国人传统观念中认为甲子是一个轮回,更要重视,所以她一定要过好这个大寿”。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脉络图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脉络图

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脉络图)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甲午战争的原因及导火线A.原因:日本在走向道路的过程中,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了、夺取中国的、占领,进而征服的对外扩张政策。

B.导火线:朝鲜爆发,日本以“”为借口与清政府纠缠。

2、甲午战争的过程:1894年7月,日本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偷袭,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9月,中日海军在展开决战。

11月,日军攻占旅顺,进行了。

爱国将领:(1)北洋舰队官兵遭遇日军偷袭,英勇反击。

海军提督身负重伤仍坐阵“”舰,用重炮轰击“”号。

(2)“”管带在战舰中炮,弹药用尽的情况下,下令全速撞击日舰“”号,壮烈殉国。

3、甲午战争的结果:1895年,清政府被迫接受了丧权辱国的《》。

条约规定:(1)中国割让、及其他附属岛屿、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3)开放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4)允许日本在华。

(5)后来,在列强的干涉下,日本才同意中国追加3000万两白银作为“”,交还中国的。

4、甲午战争的影响:(1)列强的势力深入到中国。

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中国的发展;巨额的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

(2)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的破产。

(3)日本的“胜利”极大的刺激了。

俄国在扩张势力,纠合、“干涉还辽”。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义和团运动A.发展:19世纪末,人民群众的斗争迅速发展,终于汇集成了席卷中国北部的,清政府无力镇压,转而采取“”的策略。

B.简介:义和团,又名,原是民间的结社组织。

他们习武练拳,怀着朴素的爱国激情,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1898年,义和团提出“”的口号,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势力遍及。

C.影响: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

2、八国联军侵华A.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以“,”为借口,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率领下,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

义和团还向北京的和发起猛烈进攻。

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甲午战争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第一次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甲午战争对于中国来说,是一场噩梦般的战争。

经历过甲午战争之后的中国满目疮痍,清政府国库负债累累,中国国门从此大开,西方列强开始长驱直入侵略中国,中国步入极其黑暗的时代。

那么中日甲午战争是否可以避免,如果不能避免的话,那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总结?分析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后,可以从中看出中国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中日甲午战争,这是一场避无可避的战争,是一场必然会发生的战争,如果说能改变,那么有所改变的只是战争爆发的时间。

既然是战争,那么一定存在战争双方,即中国和日本,如果要弄清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就必须分别从中国和日本两个方面去分别看待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

首先,从日本方面来看,世界各国都逐渐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日本也开始了明治维新运动,在这场运动之中,天皇引领日本国家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国力日渐强大,在19世纪末期,日本开始转型,国内出现经济危机,国内的矛盾开始变得极为尖锐,而日本此时需要开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活动,这就需要转移国内的矛盾,获得大量的钱财用来缓解经济危机,并且通过殖民地扩张来壮大本国的军事能力,于是日本便将目光对准了中国,刻意策划了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的行为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

其次,从中国方面来看,甲午战争爆发之时清朝处于极其腐败的时期,慈溪不顾国家的内忧外患,耽于享乐,没有将重心放在对外社交以及战事准备上,以致于中国在面对日本刻意设下陷阱之时,外交负责人没有第一时间察觉阴谋并落入圈套,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

甲午战争的简介大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总共存在了近三百年的时间,在这近三百年的时间里,西方列强纷纷或推翻或脱离封建社会的统治,逐渐转入资本主义社会,并开启了工业化革命的进程,中国却仍然在一成不变的维持着封建皇权的统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甲午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甲午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甲午战争的结果是什么甲午战争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第一次甲午战争的结果,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日益衰败,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等领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渡。

在平静一段时间后,中国又再一次爆发了战争,甲午战争。

那么甲午战争的结果如何,甲午战争为何会取得这样的结果?从甲午战争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存在着怎样的问题?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是一场源于日本阴谋而刻意挑起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近九个月,最终以日本胜利、中国战败为最终结果。

在鸦片战争后,虽然使得中国国力变得衰弱,但却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政府对军事上的大力投入,使得清朝军队战斗力明显变强,那么为何甲午战争仍然以中国的失败为结局呢?在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后,可以得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如下三个。

第一、对战双方对于甲午战争的准备情况不同。

日本为了甲午战争的发动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为此日本天皇还带头对日本的军事投入进行了捐赠,而反观中国,清政府建立了北洋舰队,以此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后开始缩减对于军事的拨款。

第二、对战双方的武器对比不同。

日本为了能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在军舰的制造以及维护上投入巨大,而中国的北洋战舰年代久远,又没有得到必要的保养从而老化。

第三、对战双方的战斗决心不同,日本是抱着一定要取胜的决心参加甲午战争,而中国却还在指望列强们的调停。

从甲午战争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国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中国急需变革的现状。

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甲午战争对于中国来说,是一场噩梦般的战争。

经历过甲午战争之后的中国满目疮痍,清政府国库负债累累,中国国门从此大开,西方列强开始长驱直入侵略中国,中国步入极其黑暗的时代。

那么中日甲午战争是否可以避免,如果不能避免的话,那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总结?分析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后,可以从中看出中国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中日甲午战争,这是一场避无可避的战争,是一场必然会发生的战争,如果说能改变,那么有所改变的只是战争爆发的时间。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是什么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是什么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是什么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缺乏预见战略原因装备劣势党派争斗甲午战争失败的启示中国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远东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

甲午战争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朝鲜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被日本控制。

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日本和俄国在朝鲜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04年日俄战争。

对远东局势来说,《马关条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而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甲午战争的历史事件介绍

甲午战争的历史事件介绍

甲午战争的历史事件介绍甲午战争是发生在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一次战争,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战争的历史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甲午战争的简介大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总共存在了近三百年的时间,在这近三百年的时间里,西方列强纷纷或推翻或脱离封建社会的统治,逐渐转入资本主义社会,并开启了工业化革命的进程,中国却仍然在一成不变的维持着封建皇权的统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大清王朝的后期,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使中国遭受了极其不公平的待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那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如何,爆发的原因如何?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结束于1895年4月17日,整场战争持续了近九个月的时间。

甲午战争的爆发原因是日本内部出现了经济危机,为了缓解国内困境,日本制定了海外扩张的战略,其中主要的扩张目标就是中国,为此日本蓄意引诱中国进入事先设定好的陷阱,借此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持续时间较长,整场战役的过程被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爆发的是平壤战役、黄海海战;第二阶段爆发的战争主要在辽东半岛进行的,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第三阶段爆发的战争是威海卫之战。

在这三个阶段的战争中,日本方面和中国方面均投入了不少的兵力,在军力投入方面可以说是旗鼓相当,但两方取得的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中日甲午战争以日本取得胜利、中国溃败为结局,为此,中国签订了极其屈辱的《马关条约》,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

甲午战争的时间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与外国列强发生的第二次大型战争。

这场战争同鸦片战争一样,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深的耻辱,并将中国人民带入黑暗的深渊无法自拔,而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之后,更是一蹶不振,国力一泻千里,洋务运动更是彻底失败,那么甲午战争开始时间是怎样的,甲午战争时间里的战役可以划分为几个战程,具体时间又是如何划分的?甲午战争结束时间又是怎样的?甲午战争是一场由日本侵略者发起的,目标指向中国的侵略战争,它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爆发事件是丰岛海战,整场战争共持续了近九个月的时间,直至1895年4月17日的《马关条约》签订后才得以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日 甲 午 战 争
简介
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 次中日战争,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 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 一场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 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清朝政府 战败,并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
邓世昌(1849—1894年),字正卿,广东番 禹(今广州市)人,清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9月17日,两国舰 队在黄海激战,邓世昌带领致远舰官兵浴血奋 战。在舰伤弹尽的情况下,邓世昌下令全速冲 向敌舰,决心与敌同归于尽,不幸途中被鱼雷 击中而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多人殉难 。
20厘 米以 下
鱼雷 艇数
中国 14 5 7 34466 15.34 27 195 23 172 2
日本 12 3 9 40840 16.33 36 268 11 257 0
北洋舰队主力舰“定远”号铁甲舰
定远舰是北洋海军两大主力舰之一,北洋舰队旗舰。1880年 由德国制造,1885年由德国会同北洋水师游击刘步蟾驶抵中国。定 远舰排水量7335吨,配有大小口径钢炮20门,设有鱼雷发射器3具 ;航速每小时为14海里半,曾长期被日本视为大敌。
“事已至此,义不 独生,誓与全舰将 士共存亡!”
激战中的“致远”舰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
一是清政府本身的腐败没落、统治 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
二是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又 受到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
谢!
日本的“大陆政策”
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 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 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 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 陆政策”。
这一政策分为五步: 一、侵占中国的台湾; 二、征服朝鲜; 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 四、征服全中国;
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一直被清政府视为“蕞尔小国”的日 本为什么敢公开向中国发起挑战呢:
1868年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 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清政府的腐朽懦弱
当时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哪些的挑战

(1874年)派兵进犯台湾
进攻朝鲜,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袭击了在朝鲜半岛海面的清军运兵船 。
面对挑战清政府作出的反应:
1. 开始关注海防力量的建设;
2. 在朝鲜半岛海面的清军运兵船遭袭 击后,被迫对日宣战; 3. 希望于各国的“调停”,而没有认 真备战。
甲午战争形势图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舰队力量对比表
国别
参战
军舰 数量
装甲情况
装 甲
非 装 甲
平均航速 鱼雷
火炮
排水量
(海里/
(吨) 小时)
发射 管数
总数
21厘 米以 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