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的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简介 2

历史人物简介一、林则徐二、邓世昌三、孙中山四、康有为五、谭嗣同六、陈独秀七、李大钊八、张学良九、彭德怀十、张骞一、林则徐(清代销毁鸦片的民族英雄)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
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
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
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二、邓世昌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原籍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广州市海珠区),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
有《邓世昌传》、《英雄邓世昌》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歌颂其丰功伟绩与英雄壮举,有墓冢、纪念馆等多处可供纪念、瞻仰、凭吊。
自古以来,牺牲在战场上,一直是爱国军人引以自豪的志向。
特别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难的人,更令人崇敬。
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就是这样的人。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
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
历史人物评说——李鸿章

• 1895月中日《马关条约》 • 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 • 1896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租借胶澳(青岛)、修筑胶济铁路及开发沿线矿 藏)
• 同年中日《辽南条约》 • 同年6月《中俄密约》 • 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 约》 • 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正面评价
• 李鸿章正面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 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 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 求。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 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 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 之遇” ——梁启超
简介
•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 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 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 清军政重臣。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 领导人之一,世人多尊称李中堂 。
主要成就 • 操练淮军、 •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 参与洋务运动 、 • 积极倡建近代海军、 • 建立北洋水师
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
• 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实际负责开 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
• 1862年,李鸿章与奕䜣、曾国藩在北 京设立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
• 1896年李鸿章访英(实为访美),受到热情款 待,李用手抓鸡,大家愕然,出于尊重,也学 样。从此,英国人吃鸡不必拘泥于刀叉。同时, 天天西餐使李无胃口。于是他让厨师将西餐的 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烧成了一锅大杂烩。扑 鼻香味使英国官员们馋涎欲滴,忙打听是什么 菜?答曰杂碎。李示意他们尽情享用,结果一 个个赞不绝口。据说后来饭店的菜单上就有了 “李鸿章杂碎”。 • 李鸿章作为一个中国使臣,在桀骜不驯的日不 落帝国人面前,没有卑躬屈膝,而是巧妙地宣 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
历史经典人物评析(中日甲午战争)

无可挑剔
—— 刘步蟾
生平简介;
刘步蟾(1852-1895)清末海军将领。字子 香,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毕业于 福建船政学堂。1875年被送往英国学习枪炮、 水雷等技。回国後,由李鸿章推荐,升游 击,会办北洋草房,协助制定海军军制、 营归。1895年赴德国购领船舰,任北洋水师 右翼总兵。1894年中日战起,黄海战役中丁 汝昌受伤,他代为督战指挥,鏖战三时许, 多次击中敌舰。次年,为威海卫海战中英 勇抗敌,以身殉国。
相关标签:
1.军神 2.东方纳尔逊 3.一门百发百中的大 炮胜过一百门百发 一中的大炮 4.王阳明
作战简历
对幕府作战:
• 1866年参加萨摩藩新成立的海军 。
对中国作战:
•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 •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战中,指挥“浪速”舰作战。 •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任日本常备舰队司令。
主要事迹
• 1885年秋季,刘步蟾督带"定远"舰回国,被任命为"定远"舰管带, 授参将。自此,刘步蟾积极协助北洋海防统领丁汝昌筹建北洋海军。 他直接参与了北洋海军章程的起草与定稿,"海军规划,多出其手"。 1888年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刘步蟾"升授北洋海军右翼总兵, 加头品顶戴。“
• 北洋舰队组建之后,清廷为之沉醉,便停止了增购军舰扩建海军的 步伐。刘步蟾对此深为忧虑,他认为“日本增修武备,必为我患”。 为此,他特别亲自面谒李鸿章,进言按年添购铁甲战舰以扩建海军。 当李鸿章未置可否时,刘步蟾进一步慷慨直言道:“相公居其位, 安得为是言!且平时不备,一旦偾事,咎将谁属?”刘步蟾的此番 直言,引得四座悚然不已,而李鸿章竟也为他这一片赤诚坦荡之情 所感动。但由于封建朝廷的昏庸腐败,刘步蟾的一系列加强海军海 防的建议和主张,都未获采纳。
李鸿章历史人物讲解

李鸿章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 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中国的军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了甲午中日开战之前以湘 军、淮军为代表的各省防军、练军普遍装备了后膛枪炮,比之西洋 各国毫不逊色,1888年北洋水师的成军更是使清朝的国防力量上了 一个台阶,使得中国的军队从大刀长矛的中世纪军队一变而为使用 先进兵器的半近代军队。
——《李鸿章的生平与时代》英国大船商之妻立德夫人
“李鸿章是十分率直而且认真的”、
“以李鸿章的智力和常识来判断,他要算这些人中很卓越的一个”。 —— 维特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 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 梁启超
11
改革内容
军事:积极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 式军队,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经济: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 纺织等各种民用企业。 文化: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 养洋务人才。 政治: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
12
改革内容
13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 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 成效是很明显的。
综上总结:
从签定卖国条约上看,李鸿章有不可推 卸的责任,但从“兴建洋务”“筹备海 军”“创办民用工业”上讲,李鸿章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认为李鸿章 的一生是功大于过。
31
谢谢
32
因此李鸿章要竭尽全力救清于危难之中,李 鸿章镇压太平军是他的“忠君”的表现 ,是 由其阶级立场决定的。
9
二.参与洋务运动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师其法而不用其人。” ————李鸿章
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保平不争胜

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保平不争胜《马关条约》签订现场人物小传: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甲午事迹: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指挥者,战后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文/纪彭《国家人文历史》副主编)在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大家又一次谈及李鸿章。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断发生变化。
理解和温情虽然不是历史的全部,但是还原历史环境似乎一个观察者最基本的素质。
李鸿章被洋人捧为“领航员”,他自己则自嘲为“裱糊匠”。
在绵延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中,李鸿章仿效西方,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却又一败涂地。
回望甲午,我们很容易指出李鸿章的种种失误,但是,在一个满洲人统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缺乏现代国家观念的帝国里,李鸿章被日本人打败,似乎是一种对他个人较好结局。
这个位子得之不易在剿灭“发捻”之后,曾国藩权倾一时,他身边不少人劝其自立,但他选择了退隐江湖。
继承曾国藩政治军事遗产的是他的战友左宗棠和弟子李鸿章。
尽管左宗棠和李鸿章在“洋务运动”这个大方针上并无分歧,但谁也不服谁。
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争取清政府有限的财政资源。
换言之,左宗棠多吃一口,李鸿章就得少吃一口。
同治一朝,平回乱、收新疆,左宗棠占了上风。
他以西征为由,向朝廷申报一千万两的军费。
朝廷一下拿不出这么多钱,胡雪岩就帮着“借洋债”,洋债以海关税抵押,这下就把清政府最大的一笔“流动资金”弄走了。
左宗棠借此还在兰州建立“兰州制造局”,为西征军修造枪炮。
李鸿章这下着急了,有限的资源被左宗棠弄走,自己就啥要搞不了了!因此,他抛出了“海防”与“塞防”之争。
以日本为主要假想敌,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PPT历史人物李鸿章

同时,洋务运动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 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03 李鸿章与外交事 务
晚清时期外交形势分析
列强环伺,外交压力巨大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列强环伺的局面,外交形势异常严峻。李 鸿章作为重要政治人物,经常需要应对各种复杂的外交问题。
传统外交观念受到挑战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传统的朝贡 体系逐渐崩溃,中国外交观念受到严重挑战。李鸿章在维护国 家利益的同时,也努力推动中国外交观念的转变。
要的军事保障。
05 李鸿章与近代化 事业
近代化事业背景及意义
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传统社会结构和经济形 态逐渐解体,近代化事业应运而生。
近代化事业旨在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先进生产方式和制度,推 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变革,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近代化事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转型的开始。
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化事业成果及影响
工业方面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了一批近 代化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
展。
A 军事方面
建立了近代化的海军和陆军,提高 了国防实力,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
了有力保障。
B
C
D
教育文化方面
建立了近代化学校和教育制度,培养了大 量人才;推动了文化领域的变革和创新,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1901年逝世于北京,享年78岁。 • 其一生充满争议,既有推动现代化的功绩,也有签
订不平等条约的污点。 •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政治
生涯和成就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同 时,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争议和矛盾,是一个具有复 杂性和多面性的人物。在评价李鸿章时,需要全面、 客观地看待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历史经典人物评析(中日甲午战争)

负面评价
• 清朝和法国的战争结束后,签订条约放弃对越宗主权,左 宗棠评价李鸿章是:“对清朝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 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 骂名”。
• 李鸿章访问德国,会见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俾斯 麦问他:“你当了一辈子的中国宰相,告诉我,你有什么 足以自傲的政绩?”李鸿章就说,他怎样领导军队剿灭了 太平天国和造反的捻匪。据梁启超记述,俾斯麦听了通过 翻译告诉李鸿章:“真的是很崇高啊!不过,我们欧洲人 却认为,打仗要战胜外族人才是功劳;国内自相残杀来保 持一国的稳定,我们欧洲人不拿出来谈。”
•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 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 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在《奏请优 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 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
邓世昌的影响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 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 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 文各一篇。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 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 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 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 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 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 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 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现世有《邓世昌传》、《英雄邓世昌》等多部文学、影视 、戏曲作品歌颂其丰功伟绩与英雄壮举。有墓冢、纪念馆 等多处,可供纪念、瞻仰、凭吊.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之功与过李鸿章,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对于这样一个人,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他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我觉得还是让我们回顾李鸿章的一生,再来评价他的功与过。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子黼、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
同时,受业于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他作为中国晚清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的期末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李鸿章一生87载,今天是他逝世100周年的日子,100年前的今天,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离开人世,在他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的公使还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领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这样的一幕是多么的叫人可悲!在他的一生中,他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兴办了洋务建立了北洋水师,但也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为大清帝国争辩了一生,我觉得他一生中的功与过,我们应该要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无论是在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还是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李鸿章都是贯穿其中的不可忽视的人物,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危国危民的社会背景下,他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他肩负了家国重任。
下面我们从一些历史事件中来评价李鸿章的功过:【1】1851年开始的一场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势力席卷十八个省市,沉重打击了晚清王朝。
在这个事件中,李鸿章作为清廷重臣,有维护其安危的职责,尽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国内的长期战争并不利于一个正处在风雨飘摇中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对以这一事件的评价,我们不能离开社会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