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原因、启示
甲午战争知识点总结高一

甲午战争知识点总结高一甲午战争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场重要军事冲突,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的战争中,中国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的不断升级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爆发。
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甲午战争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原因甲午战争的爆发并非突然,而是由于长期积累的一系列问题引发的。
其中,中国的国力衰败、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成为日本逐渐崛起并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此外,日本对中国朝鲜半岛的影响力扩大,也使得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二、战争经过甲午战争共分为几个阶段。
在战争初期,中国清朝舰队遭到日本海军的突然袭击,损失惨重。
此后,中国舰队多次投入战斗,但由于装备和作战能力的差距,中国方面一直处于劣势。
最终,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并向日本支付巨额赔款。
这次战争的失败也彻底暴露出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三、影响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深远。
首先,战争的失败导致了清朝政府的国家形象大幅下降,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进一步激化,加速了清朝政权的崩溃。
其次,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进行近代化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变革,以追赶日本等西方列强的步伐。
战争也激发了中国爱国情感,催生了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
四、启示甲午战争教训深刻,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次残酷的历史教育。
这次战争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弱点和不足,让人们认识到国家现代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战争也引发了许多思考,例如,如何改革现代军事、如何解决国家治理问题等等。
这些思考和改革探索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中国的发展路径奠定了基础。
总之,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一战,其影响超越了当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通过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近代史,认识到中国社会在面对外部压力和挑战时的不足之处,并从中汲取教训,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时间: 1894-1895年 明治维新后强大起来的日本,也加入到侵略中国的 背景: 行列中。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结果: 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
影响:
条约规定: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使台湾脱 离祖国50年 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了。刺激了西方列强瓜 分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戊戌变法 背景: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公车上书 序幕: 开始标志: 1898年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书 维新运动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学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
学习西方质变:除了在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 面学习西方外,还主张在政治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实行君主立宪。 (4)戊戌变法 结果:顽固派镇压而失败
启示: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革 命人士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权,才能建立资 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讨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它的失败给我们哪些启示? 原因: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
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只采取改 良的办法;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 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 支持,归于失败。
甲午战争的原因

甲午战争的原因中日甲午[1]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那么,甲午战争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甲午战争的原因吧!甲午战争的原因①从日本方面来讲,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
但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
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把侵略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②从其他列强情况来看,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这些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③从清政府的态度来看,清政府对外国的侵略,一直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
面对一触即发的中日战争,清政府不认真备战,寄希望于各国“调停”,足见清政府已十分腐朽。
中日甲午战争历史评价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
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
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
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
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
”十九世纪下半叶清朝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1885年的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
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清朝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甲午中日战争

五﹑学术前沿一
关于甲午黄海海战北洋海军失利原因的解释,传统观点
有所谓缺乏炮弹之说,在社会和学术都有很大影响.此说 主要出自当时几个来华西人,即泰莱,赫德,汉纳等人的相 关说法.但笔者认为此说大可怀疑难以成立,是对失利原 — 因的一种错误解释. ——— 潘向明《甲午黄海之役北洋海 军缺乏炮弹说质疑———兼论其失利原因问题》
日本的对 外扩张
提出“征韩 论” 的西乡 隆盛
发表《军事意 见书》《外 交政略论》的 日本首相山县 有朋
“开拓万里之 波涛” ,“布国威 于四方”。 ——明治天皇 《御笔信》
←
思考二:如何理解甲午 中日战争的必然性。
必然性:①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边疆地区危机进一步加深, 而清政府更加腐败,对外妥协退让。②日本明治维新以 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统治集团急需对外扩张,制定 了以侵略中国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③日本的侵 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成为日本实 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19世纪末,日本对外侵略扩张, 企图以朝鲜为基地,进而侵略中国,战争在所难免。 ←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领导人:丘逢甲、徐骧、刘永福
失败原因:①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 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②英国传教士的引导。 ③日军全力攻台 意义: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 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思考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4年3月15日在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闭幕后, 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邱逢甲的诗 《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 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还引用一位台湾著名 的乡土文学家钟理和的诗句:“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 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1)《春愁》写于哪年?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 哭”?“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 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 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 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方针是什么?我 国政府不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其理由是什么?
5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一.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爆发的背景
日本
增 资本主义发展 需要殖民地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兵 (1894 -1895) 支 援 助 对 针
朝鲜
中国
求
战争爆发的背景
日本:“大陆政策”的出台(根本原因)
中国:积贫积弱,“避战求和”(可乘之机)
朝鲜:东学党起义(直接原因)
大 世 界 亚 洲 中 国
中国东 朝 北蒙古 鲜 中国 台湾 日本
陆 政 策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仓促应战 丰岛之战1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 (海) 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进
日
清 政 府
攻
本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战争爆发的标志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仓促应战 清 政 府 攻 丰岛之战1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 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海)
日
本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辽东半岛 战役
黄海 大战
威海卫 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辽东战役
1894年10月下旬,清军除聂士成部外大部溃逃, 日军占 领九连城、大连、旅顺。 骨 国 美日旅 之 为 国军顺 清全 怪蒙报 纸理城 文 兽 评尸两 ︒ 明 ﹄ 皮论体万 说的余 肤︓ 人 具﹃人︐ 野日幸仅 蛮筋 本 免 为 ︒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才不会遭受侵略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时间:1895年5月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 起义军:台湾义军(徐骧) 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黑旗军(刘永福) ——《台民布告》
学 以 致
用
清未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到: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1896年 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强占台湾 3)作者借“春愁”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领土被割的悲愤和爱国之情
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启示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揭示了中国现代化的迫切性,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启示。
首先,甲午战争暴露出中国社会的腐败和内外部力量对中国的侵害。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清朝的军队战败,领土被殖民列强侵占,国家的利益遭受践踏。
这一切都让我们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堪和无力,也凸显出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巨大落后。
以此为警示,我们应当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甲午战争让我们反思中国近代化的失败原因。
这场战争揭示了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领域的薄弱,以及与西方列强相比的明显差距。
当时,中国还未能摆脱封建专制的束缚,没有形成现代国家和现代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中国的教育体系也长期被忽视,导致人才的流失和社会的普遍平庸。
因此,甲午战争提醒我们,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加强教育,倡导科技进步,并摒弃封建的旧体制。
此外,甲午战争也意味着中国近代史上的觉醒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战争后,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力求摆脱掉落后的命运。
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有志之士,他们追求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强。
而这份精神也在后来的历史中持续发酵,推动着中国逐步赶超西方列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最后,甲午战争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
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我们曾一度失去了对外界的辨识和主导能力。
然而,我们也看到了近百年来中国的崛起与强大。
这个过程中,甲午战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超越自我。
总的来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它不仅让我们意识到了中国社会的腐败和内外部力量对中国的侵害,也促使我们反思近代化的失败原因。
然而,战争也唤起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并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
通过正视和总结战争的教训,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重点讲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失败原因及其影响一、背景(1)根本原因:19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制定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2)重要原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3)国际因素:列强的默许和纵容。
(4)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5)爆发:1894年,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战争的战火从朝鲜燃起;二、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丁汝昌、邓世昌牺牲,北洋舰队受损,李鸿章避敌保船,日军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双方互有胜负,北洋水师主力尚存)、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三、性质: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四、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项目内容影响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防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五、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1)主要原因:清政府极端腐败。
慈禧太后只顾自己60岁生日庆典,置国家民族安危于不顾。
(2)直接原因: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
(一些清军将领贪生怕死,不作抵抗;有些枪炮武器不能使用,在战斗中吃亏。
)(3)客观原因:日本强大,又长期蓄谋战争。
(4)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挡新兴的资本主义。
甲午中日战争:国际关系的重要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国际关系的重要问题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也是一次具有国际意义的战争。
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且影响了整个东亚乃至世界格局的变化。
本文将围绕着甲午中日战争这一主题,阐述其背后的国际关系的重要问题。
一、甲午战争背景自19世纪以来,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掠夺,百姓生活困苦,国家和军队的实力逐渐削弱。
在这种背景下,1894年日本借助中国和朝鲜之间的矛盾,对中国宣战,爆发了甲午战争。
在战争中,中国军队士气低下,装备落后,经验不足,最终战败并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甲午战争是一次具有国际背景和国际影响的战争。
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利益的巨大性和国际政治上的弱势地位。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列强的地缘战略布局和对华政策当时,欧洲列强、美国和日本都在争夺中国的经济和地缘利益,并通过治外法权、借助华商活动、经济让步等方式占据了中国的市场和资源。
甲午战争之前,英、法、德、俄四国就联合向中国发出了《菜市口通函》,要求开放内地通商口岸,十分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
而日本则在甲午战争中,充分利用了中国的内外矛盾,企图达到对朝鲜的掌控,以扩大其自身在东亚的影响力。
(二)西方列强的角色列强在甲午战争中的态度和行动,对中国的未来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战败之后,各国究竟要求中国作何让步,如何平衡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成为各国展开较量的关键所在。
英、德、法、俄等国都有自己的权益要求,这些国家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和矛盾。
为了维护各国的利益,他们相继插手中国的内政,打压中国的民族复兴运动,使中国日益陷入危机之中。
(三)中日战争的影响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得到了进一步的侵蚀,使中国日趋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状态。
其次,这场战争揭示了中国军事和政治制度的薄弱,证明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最后,这场战争加速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抗争意识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国未来的抗争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历史背景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中国方面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
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欧美方面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中日甲午战争大致过程
1. 1894年7月丰岛海战。
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本军队突袭汉城王宫,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
日本嗾使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
控制了朝鲜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北洋水师的战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悍然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
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2. 1894年9月,平壤战役,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3.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邓世昌以身殉国,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4. 1894年9月26日到11月22日,辽东半岛之战,包括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旅顺大屠杀,屠杀中国居民2万余人)。
5. 1895年1月-2月,威海卫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6. 清朝战败,中日双方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
条约内容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
条约的主要内容为:
•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
•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五、内部意见不一致,党派斗争(清朝后期,以光绪帝恩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
对历史教训的几点思考
第一,要避免落后挨打,关键在于国家综合实力强大。
国弱民贫,经济落后,难免受外人欺凌。
近代欺凌过中国的西方列强,包括后起的日本,都是正在上升中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国家,都已经完成了或者正在完成工业化。
中国当时只经历了延迟的、远不完全的早期现代化进程。
这个过程的力度还不如日本幕府末期的改革。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停留在封建社会末期的落后大国,挨打是难以避免的。
国家强大的基本要素有三:经济实力增长,外部势力不敢小视;社会制度先进,外国不能轻视;人民奋发向上,外国不会恣意动武。
今天,新中国通过60多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我们已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协商议政的民主制度,证明是完全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政治制度,其优势已经得到证明。
中国民气昂扬向上,同仇敌忾,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正义之师、威武之师,为保卫国家安全,为保卫海疆主权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这是与120年前决然两途的,也是为120年来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
的。
日本当局企图否定二战格局,修改“和平宪法”,坚持解禁“集体自卫权”,是针对中国的危险举动,也是关乎未来日本走向、亚洲安全格局乃至战后国际秩序的危险举动。
第二,外交交涉要以国家实力为基础。
19世纪90年代的清王朝正好缺乏这样的基础,却要谋求以夷制夷,无异于与虎谋皮,实际上被外国列强玩弄于股掌之中。
列强早已逼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已被束缚在西方列强的条约体系之中,指望以夷制夷,期待列强在实质上帮助中国,只能是幻想。
这个历史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外交努力只有依靠强大的国家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国防,才可能有效。
第三,历史的辩证法再次证明,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史规律。
甲午战败虽然给中国带来沉痛打击,而且此后日本一再侵略中国,直到“七七事变”开始,日本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但是,甲午失败,促进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觉醒。
1919年中国外交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是这种觉醒的最初表示。
中华民族坚持八年全面抗战,终于在国际正义力量配合下,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日本无条件投降,国际社会给予日本必要的战后处分,这是日本军国主义长期膨胀的必然下场。
第四,改善中日邦交要正视历史。
1972年9月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共签署了4个政治性文件。
这些条约和协议的基本精神在于正视过去以及正确认识历史,这是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当前中日关系出现波折,主要原因是由于日本政府所谓“购岛”、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等一系列事件,严重背弃了上述原则精神。
鉴于今天安倍政权的右倾化,使中日两国关系处在1972年建交以来最紧张的时刻;又鉴于16世纪末以来,近400年间日本谋我中华的历史,尤其是第一次中日战争、第二次中日战争中,日本强加给中华民族的极大伤害和灾难,要使中日关系正常化,我们更要抓住正确认识历史这一条不放。
只有这样,中日两国关系才有可能正常地向前发展。
第五,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刻骨铭心的历史灾难不能忘记。
日军攻进旅顺,兽性大发,在旅顺进行大屠杀。
日本军人对平民的野蛮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日本第二次侵华战争期间在中国各地的屠杀,包括南京大屠杀等,都是这种军国主义精神的再现,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2014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9月3日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通过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完全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