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

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 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后方 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 战争。可是最终清政府失败了。
想一想: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根本原因——社会制度落后
清朝统治腐败 避战求和政策 清军军备松弛 官兵临阵脱逃 武器装备落后
C 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3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 会成功,可是距今一百年前 (1901年) 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送来了一份令人不 堪忍受的新世纪贺礼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鸦片战争
C、《辛丑条约》
D、血腥镇压义和团运动
4 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割占中国领土的国家 是 ①俄国 ②法国 ③英国 ④日本 ⑤美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⑤
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
3.甲午战争的结果:
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
1895年中日谈判,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
项目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内容
辽东半岛、台湾、 澎湖列岛 军费2亿两
影响和危害
严重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刺 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 民的负担; 使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2.经过(1900-1901) 廊坊 天津 北京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 西率军进入紫禁城
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1901年9月奕劻与李鸿章同十一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
3.结果:《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
内容
影响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 “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该战争是中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中的重要里程碑。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经历了更大的割让和领土分离,从而遭受了长期的侵略和危机。
本文将回顾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导致战争的原因、战争的过程以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19世纪末,在近代化的推动下,中国内部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中国的国力日渐衰落。
在这个时期,西方列强和日本等国家利用中国内部矛盾的机会,不断进行侵略和抢夺。
中国的国土、领土、主权和独立都受到了严重威胁和挑战。
二、导致战争的原因在19世纪末,欧洲和美国正在进行帝国主义扩张,他们通过对殖民地和发展中国的掠夺,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中国则面临着内部矛盾和经济落后等问题,国力日渐衰弱。
在这个时期,日本不断扩张着自己的势力范围,并追求自己的民族利益。
1871年,日本吞并了琉球,开始了对东亚的侵略行动。
1884年,日本出兵占领了台湾。
同时,朝鲜逐渐成为了日本和中国之间的争夺点。
朝鲜的内战激化了中日两国的对立,导致1884年和1894年两次对朝鲜的战争。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三、战争的过程日本政府在海军方面的投入非常大,迅速建立了强大的现代化的舰队。
而中国沿海的军事防御系统相当薄弱,加上船只装备落后,导致日本在战争初期几乎没有遭受任何损失。
海战的结果是,日本舰队一路推进,很快就夺取了中国的海军基地——威海卫,并很快就攻占了旅顺。
此后,日本军队沿长城线向西进攻,最终占领了辽东半岛和南满洲地区,控制了中国东北的经济和资源。
四、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使中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和国家的次生变化。
战争导致中国的领土遭受严重损失,失去了辽东半岛和南满洲地区。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重要割让使中国的国土领土遭受了威胁,国家的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
战争还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人民民族自尊心的崛起和民族精神的复苏。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地 半 封 建 化 程 度
大 大 允许日本在通商 其他 便利列强资本输出;严重 口岸设工厂,产 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加 特权 品免收内地税 深
开 增开重庆、沙市、 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 苏州、杭州为通 中国内地 口 商口岸
满蒙 中国
1895.2.2
威海卫
1894.7.25
丰岛
2、甲午战争的经过
①丰岛海战 ②平壤战役 ③黄海海战 ④辽东战役 ⑤威海战役
战争爆发的标志 此后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邓世昌等牺牲。 日军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
旅顺大屠杀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马关条约》
列岛给日本
危害及影响
割 割辽东半岛(后赎 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 半 殖 地 回)、台湾和澎湖 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 民 强掀起了瓜分狂潮 赔 二亿两白银 款 三千万两赎辽费
台湾 朝鲜 日本
亚洲乃至全世界
大陆政策
图片资料
人物资料
李鸿章
伊藤博文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 强瓜分中国一览表
租借地 德国 法国 俄国 日本 胶州湾 广州湾 势力范围 山东 两广、云南
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 割台湾、澎 福建 湖列岛 新界、威海 长江流域 卫 门户开放政 策
英国
美国
畅 想 天 地
两亿三千万两 中国三年的 国库收入 中国被迫向列强 大举借债,经济 倍受摧残 日本四年的 财政预算 日本用于发展 军事和教育
营口 天津 烟台
深入内地
重庆
南京 镇江 苏州 上海 汉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杭州 宁波 沙市 九江 福州 淡水
甲午

•
•
•
•
失败原因
• • 3、装备劣势 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 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迎击日军。而且受 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 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北洋各舰设计时,由于火炮威力不足,所以还强调舰首对敌,依靠撞角撞击敌舰,火 炮布局也以发挥正面对敌火力为主。但是舰首对敌的横阵不利于机动。加之北洋水师 各舰舰龄较长,配备的蒸汽发动机马力不足,养护情况又不佳,故舰队平均航速仅仅 只有10.2节,而日本舰队主力舰较为新式,采用方便机动的纵队更适合发挥火力,速 度也较快,所以实战中日本舰队机动能力也强于北洋水师。北洋水师陷入打打不过, 走走不掉的困境。在实战中被各个击破。海战中,北洋水师沉没的致远、经远、超勇、 扬威、广甲5舰几乎都是被由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舰组 成的日方第一游击队击沉或重创沉没的。
失败原因
•
•
2、战略原因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 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政府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 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 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 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 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 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反观清朝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 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 “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 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 攻的作战方针。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从海战方面来讲,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 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 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 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 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 和可能。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甲午中日战争: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战争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它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统治被列强侵略和瓦解的开始,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
同时,它也是日本在其向亚洲和世界进军的过程中取得重大胜利的起点。
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影响及启示。
一、历史背景19世纪末,随着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渗透,中国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同时,中国的军队也受到了相应程度的削弱和摧残。
此时,日本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迅速崛起,成为了亚洲一流的强国。
它先后通过几次战争,巩固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而后开始向中国进军。
1894年7月25日,日本公开宣战,正式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全力以赴加强军备,但最终却在治理不善、投降倾向、官场腐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输给了日本。
在此战争中,中国国家的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同时也为日本的扩张提供了伏笔。
二、战争过程1. 阳戟口海战这场海战是甲午战争最为重要和首要的一场。
1894年9月17日,中国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在宁波东北岛的阳戟口海域相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虽然北洋舰队武器相对而言配备成熟、实力强大,但由于指挥混乱、内部分歧等原因,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最终失败,战争进入了中国失利的阶段。
2. 山海关大捷山海关大捷是中国北洋军最为成功的一次战斗。
1895年,日军越过边境,向中国的重要军事城市山海关进军。
中国北洋军经过3天3夜的激烈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击退了日军的入侵。
这场战斗表明了中国北洋军的实力和士气,并且赢得了国内和国际舆论的一致称赞。
3. 威海卫海战威海卫海战是又一场决定性的海战。
日本海军以先进的舰船和武器优势,抵达了中国难以守卫的威海卫海域。
虽然中国北洋舰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由于战术失误,中国舰队损失惨重,再次失败。
三、影响及启示1. 民族意识觉醒甲午战争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统治已经明显瓦解,中华民族的意识和自尊心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甲午中日战争

07:59
2.战争经过:
①1894年7月,丰岛海战(爆发);(1894年,日军不 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 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是年为旧历甲午 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②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中国)。 ③ 黄海之战(日军取得了黄海制海权,李鸿章命令海军 “保船避战”)。 ④ 辽东之战(占大连、旅顺—大屠杀)。 ⑤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结束)。
07:59
1894.11
旅顺
黄海海战 平壤
1894.9.17
1894.9.15
1895.2.2
威海卫
1894.7.25 07:59
丰岛
07:59
鸦片战争 后开放的通商 口岸
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开放的通 商口岸
中日甲午 战争后开放的 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口岸
影响: ◆对中国: ①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②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③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救亡运动不断高 涨 。(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 命、)。 ⑤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
07:59
4.《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 屿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 完整;此后列强掀起了划分中国“势力范围”, 瓜分中国的狂潮。(P59的漫画) ②赔偿日军费白银二亿两——为了支付赔 款,清政府对内加紧搜刮人民,大大加重了人 民的负担;列强通过“政治大借款”控制中国 的经济命脉。 ③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 岸,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使 列强侵略势力深人到内地。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场重要战争,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起因、战争经过和结果等方面,对这两场战争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国家经济衰落,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日益加剧。
同时,中国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国家机器的脆弱也使得中国难以有效的应对外敌的侵略。
而中日战争发生在20世纪初,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
当时的中国由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政府控制,国力尚未完全恢复,国内政治分裂,军阀割据现象严重。
与此同时,日本在军事、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中国发动了进一步的侵略行动。
二、起因甲午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朝鲜半岛的问题。
中国对朝鲜有着众多的影响力和利益,然而日本也渴望在这个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
随着日本步步紧逼,中日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爆发了甲午战争。
中日战争的起因则包括了更多的因素。
其中,北洋政府的统治无力、兵力较弱、内忧外患等因素都成为了导火索。
此外,日本通过主动挑起事端,策动了二二八事变,引发了国共内战,从而迅速推进其在中国的侵略行动。
三、战争经过甲午战争开始于1894年,持续到1895年。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一度表现出了较强的战斗力,但终因多种原因被日军打败。
战争结束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不得不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支付巨额赔款,并削弱了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势力。
中日战争则发生在1937年,持续到1945年。
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经历了沉重的挫折,但在全国人民的共同抗战下,终于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
战争结束后,中日签订了《日中和平条约》,日本军队撤离中国,中国恢复了完整的领土。
四、结果影响甲午战争的结果使得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自主权,也加深了国内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
这场战争使中国开始重新思考现代化和国家建设的问题,在悲痛的同时也催生了思想的解放和改革的呼声。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为解决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某吨,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2、此时处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日本的侵略行径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3、1894年日本出兵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蓄意挑起战争4、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而不认真备战2、过程甲午战争共分为两个阶段,1、黄海海战:1894年9月,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偷袭运送赴朝援军返航的清朝北洋舰队,标志着战争爆发.黄海海战中,清军5艘舰船沉没,虽遭重创,但仍可一战,北洋大臣李鸿章推行“避战保船”政策,命令北洋水师躲入威海卫军港,将制海权拱手相让.2、威海卫战役:1895年1月,日本海陆军围攻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同时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3、结果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4、失败原因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2北洋水军军备力量有限,好多枪炮都是假的打不出来,子弹稀缺,3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的层层阻拦,4日本明治维新使之国力大增.5、影响(政治)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台湾等地的割让,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经济)2亿3千万两赔款,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允许列强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军事)促使清王朝首先进行军事改革.(思想)促使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等.(对外)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外国的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对日本——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民族情绪高涨,从此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赔款用于国内的教育,为日本的崛起培养了众多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信大家对钓鱼岛事件都有所关注,随着日本咄咄逼人的态势,我国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而今天的钓鱼岛事件就是甲午中日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带着疑问去探讨一下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几个问题,······我呢暂时不给你们说答案,在我的讲解中都会提到这些事件,只要你们认真听之后,自然就会知道。
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看了解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大陆政策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萌生对外侵略的野心,并企图在对外扩张中找出路。
为此制定了以中国味中心的“大陆政策”。
明治维新后日本由被侵略者成为侵略者,这说明资本制度的侵略性、扩张性。
也说明了明治维新使日本独立、富强起来。
这里是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内容,我国也仿效过日本明治维新进行了一次重要变革---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也是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这几个方面展开的,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二、欧美列强纵容、默许日本侵略(有利的国际环境助长气焰)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
对于日本的侵略行径,列强处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均采取了纵容默许的态度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俄国虽然对中
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三、朝鲜1894东学堂起义。
——机会
公元1894年在朝鲜境内爆发了反对朝鲜王朝封建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侵略的农民起义。
朝鲜政府向清政府寻求援助,于是给了日本可趁之机,日本也借机派兵朝鲜,但是起义平息后日本却不撤兵,还不断挑衅清军。
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四、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调停,不认真备战。
当时清朝内政腐败,经济落后,国防军事外墙内干。
清政府居然把战争爆发与否寄托于西方列强可见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而且那时慈禧正在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对日本和了结。
奉行避战求和政策。
在此的情况下,就给日本可乘之机
于是爆发了甲午之战。
所以说落后就要挨打,就会受尽欺辱任人宰割,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