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简介资料

简介
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 次中日战争,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 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 一场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 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清朝政府 战败,并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
邓世昌(1849—1894年),字正卿,广东番 禹(今广州市)人,清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9月17日,两国舰 队在黄海激战,邓世昌带领致远舰官兵浴血奋 战。在舰伤弹尽的情况下,邓世昌下令全速冲 向敌舰,决心与敌同归于尽,不幸途中被鱼雷 击中而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多人殉难 。
20厘 米以 下
鱼雷 艇数
中国 14 5 7 34466 15.34 27 195 23 172 2
日本 12 3 9 40840 16.33 36 268 11 257 0
北洋舰队主力舰“定远”号铁甲舰
定远舰是北洋海军两大主力舰之一,北洋舰队旗舰。1880年 由德国制造,1885年由德国会同北洋水师游击刘步蟾驶抵中国。定 远舰排水量7335吨,配有大小口径钢炮20门,设有鱼雷发射器3具 ;航速每小时为14海里半,曾长期被日本视为大敌。
“事已至此,义不 独生,誓与全舰将 士共存亡!”
激战中的“致远”舰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
一是清政府本身的腐败没落、统治 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
二是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又 受到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
谢!
日本的“大陆政策”
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 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 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 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 陆政策”。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清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清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
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代表中国的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清朝政府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最终导致腐朽的清朝的灭亡。
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甲午战争之后,不少思想进步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变法”的重要性,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八年级历史甲午战争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
开设银行. 强迫贷款---俄、法 投资铁路、开采矿山----法国 开矿设厂----日本
大家看时局图
2、划分“势 力范围”。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 中国简表
国别
德国 俄国 法国 英国 日本
“势力范围”
山东 长城以北和新疆 广东、广西和云南 长江流域 福建
割占或租借地
强租胶州湾 强租旅顺、大连 强租广州湾 强租“新界” 、威海卫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3、“门户开放”政策。
时间:1899年。
意义: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 志;使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 潮,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帝国 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 形成了。
《马关条约》的影响
1 、大大加强了中国的危机,半殖民地 半封建化再一次加深。 2、《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 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民族危 大大加深。
①《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变化?
②《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
何变化?
③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开设工 厂的规定吗?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的原因: 1、日本:日本为了掠夺市场和原料 2、国际: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3、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
黄海海战内容
时间:1894年9月
黄 海 海 战
作战双方:清政府---日本 主要人物:邓世昌 结果:失败,鉴定《马关条约》
致远舰及管带邓世昌
威海卫战役中, 提督丁汝昌宁 死不降,最后, 自杀殉国。
A. 甲午战争的惨败,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有 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亡国之祸近在眼前。但是深重 的民族灾难反而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 中华民族必然将战争失败带来的耻辱转化成奋进 的动力,中国人民决不会长期沉默下去! B.对日本来说战争的胜利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日本 凭借这笔不义之财疯狂扩军备战。 C.对其他帝国主义来说,中国就像一个奄奄一息 的“病人”,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 下一页
甲午战争概括100字

甲午战争概括100字
甲午战争是19 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一场战争,发生于1894 年7 月25 日至1895 年4 月17 日。
1894 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派兵开赴朝鲜,日本则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派兵入朝。
7 月25 日,日本不宣而战,在黄海丰岛海面击沉清朝的运兵船“高升”号,日本陆军随后向驻牙山的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以及清军装备落后,导致清军连战连败。
最终,清朝战败,于1895 年4 月17 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甲午战争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三)外交方面 (四)军事方面
(五)文化方面
(一)政治方面: 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台湾等地的割让,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随后爆发的义和团反的爱国运动就与民族危 机日益深重有着很大关系。
(二)经济方面:赔款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 经济负担;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 中国的财政经济;允许列强投资办厂,严 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 的大量输入,使得小农经济遭到很大打击, 甲午战争后也使得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 舞台。
战争的发展
2、标志性战役 平壤战役(1894) 黄海战役(1894) 辽东战役(1894) 威海战役(1895)。
日本士兵在旅顺屠杀中国平民、官兵
战争的结果
3、战争的结局 清军“水陆交绥,战无一胜”,清廷被迫 向 日本屈膝求和。1895年4月17日, 《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地赔款,落得 一个丧权辱国的结局。
1、甲午战争的背景
2、甲午战争的发展
3、甲午战争的结局 4、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简介
甲午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鲜半岛、 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 战争。1894,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 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它以1894年 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1894 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 面爆发。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 签字结束。
(三)外交方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心,外国的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战后 的几年里,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数百万同胞被迫离开祖国的怀抱,饱受欺 凌50多年。
(四) 军事方面: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 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阶段。 (五) 文化方面:在甲午战争以后,留日热潮 出现;
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于1894(甲午年)年7月至1895年3月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战争的过程包括双方海军以及陆军的数次交战。
海上交战中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清政府花费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联合舰队的一系列激烈交战后,全军覆没!陆军交战中,清军从朝鲜,辽宁和山东节节败退,导致京城危急,最后清政府被迫派李鸿章与日军谈判,签订了马关条约。
从甲午海战中双方参战鱼雷艇的总体实力对比可以看出,日军占有一定优势。
日军鱼雷艇数量为16艘,总吨位和平均航速高于北洋水师,平均舰龄不足3年。
中国鱼雷艇数量为13艘,平均舰龄将近8年。
但就个体而言,“福龙”号与“左队一号”的作战能力较强,日本方面惟有“小鹰”号与之相当。
从双方的训练管理程度和技术战术水平方面来看,中国也逊色于日本。
战争之初,日骗满清政府出兵朝鲜平乱。
日本得知清廷出兵朝鲜的消息后,欣喜若狂。
从1894年6月8日起,日本一方面派先遣队400人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在朝鲜仁川登陆;另一方面,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清日两国撤兵,但清朝要求日本军队先撤兵。
大鸟圭介也向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口头表示撤兵。
然而日本援军反而不断增多,直至10000多人,果然,大鸟圭介开始不断挑衅,一会儿否认朝鲜是清朝藩属国,一会儿又提出中日两国一道“协助”朝鲜“改革”内政。
清朝和朝鲜都严正驳斥和拒绝了日本的这些无理要求。
但日方的目的已经达到——它一面使自己的军队以“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为战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同时,日本也终于找到借口,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已经愈发明显,中国国内舆论和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里也形成了以光绪帝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光绪帝老师)为首的主战派(帝党),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发生在19世纪末,即公元1894年至1895年之间,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和最惨痛的历史事件之一。
以下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简介。
一、战争背景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和日本的民族关系和领土争端。
在19世纪末,中国的国力开始衰退,内部政治腐败、外部征服开始接踵而至,而当时的日本正不断发展壮大,并向外拓展势力范围,意图在亚洲地区崭露头角。
由于两国之间领土分界线模糊,因此争端不断。
另外,两国还有更新的控制朝鲜半岛的野心,因此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二、战争经过1894年7月,日本向中国宣战,北洋水师在威海卫一战退兵,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地相继被日本占领,海陆空三军在激烈的战斗中进行了对抗。
然而,中国的军队及其管理体系一直处于混沌和无序状态,而日本的军队使用了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武器和战术。
尽管有一些英勇战士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但是大部分中国士兵因其低水平和训练不足而在战场上惨败,使得战争不可避免趋势已经被证明无法挽回。
1895年2月,中国政府在马关条约上向日本投降,失去了许多领土和主权。
这场战争在中国本土势猛反击,演变成一场国内的政治革命。
清朝政府的无能被揭示,新兴的领袖人物纷纷崛起。
三、影响和启示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不仅使国家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危机,而且也回应了明确和疏远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意愿。
此后,中国开始了一段爆发性的变革时期,经过了多年的困苦和痛苦,创造出了在自我建设、树立现代化实力方面的新成就。
战争的结局也强调了中国自身弱势和自卫装备的重要性,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强大军队的发展提供了课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成就奠定了基础。
甲午战争简介

中 日 甲 午 战 争
简介
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 次中日战争,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 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 一场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 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清朝政府 战败,并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
中国
14
5
7
34466
15.34
27
195
23
2
2
日本
12
3
9
40840
16.33
36
268
11
257
0
北洋舰队主力舰“定远”号铁甲舰
定远舰是北洋海军两大主力舰之一,北洋舰队旗舰。1880年 由德国制造,1885年由德国会同北洋水师游击刘步蟾驶抵中国。定 远舰排水量7335吨,配有大小口径钢炮20门,设有鱼雷发射器3具 ;航速每小时为14海里半,曾长期被日本视为大敌。
1. 开始关注海防力量的建设;
2. 在朝鲜半岛海面的清军运兵船遭袭 击后,被迫对日宣战; 3. 希望于各国的“调停”,而没有认 真备战。
甲午战争形势图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舰队力量对比表
装甲情况 参战 国别 军舰 数量 排水量 装 甲 非 装 甲 (海里/ (吨) 小时) 发射 21厘 总数 米以 上 管数 20厘 米以 下 平均航速 鱼雷 火炮 鱼雷 艇数
一直被清政府视为“蕞尔小国”的日 本为什么敢公开向中国发起挑战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背景 时间 经过 结果
2、比较《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 说一说《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甲午战争
背景: 日本为了推行扩张政策 时间: 经过: 结果:
1894年7月 黄海海战
邓世昌
图片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
满蒙 中国
台湾 朝鲜 日本
亚洲乃至全世界
大陆政策
你知道导致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
邓世昌
林永升
伊藤博文
李鸿章
致 远舰
定远舰
镇 远 舰
靖 远 舰
吉野舰
松岛舰
返回
桥立舰
的发展
近 代 中 国 开 放 的 通 商 口 岸
鸦片战争 后开放的通商 口岸 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开放的通 商口岸
中日甲午 战争后开放的 通商口岸
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
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
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
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 南京耻未雪,马关新仇添。
中华好儿男,斗争五十年。
一洗百年辱,神州尽开颜。
邓世昌 2、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的爱国将领是_______。
3、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的 条约是( C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一八九四甲午战,赔款割地丧主权。
世昌殉国黄海间,开设工厂增口岸。
北洋舰队全军没,大大加深殖民地。 马关条约被迫签,民族危机险空前。
——根本原因
日本推行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 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1894.11
旅顺
黄海海战 平壤
1894.9.17 1894.9.15
管带邓世昌
威海卫
管带林永升 杀殉国。威海卫之战,清政府新 1894.7.25 丰岛 建立的近代化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宣告了洋务运动运动破产.
1895.2.2 威海卫战役告急,提督丁汝昌自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国 家 俄 国 德 国 法 国 英 国 日 本 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东北 山东
广东、广西、云南
长江流域 福建
影响: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 华民族陷入深重危机
面对民族危机,清王朝开始 进行军事改革
知识界和各阶层展开了救亡 图存的斗争
日本 1、1894年7月,_______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 课堂练习: 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历史上称为_____
中方
李鸿章
马关春帆楼
代表:
日方
伊藤博文
内容:
项 目 割地 赔款 内 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白银2亿两
通商
其他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 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 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 中国的民族危机。
割三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 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 湖列岛给日本 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巨额赔款使清政府 赔二亿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财政不堪重负,不 得不大举外债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 开四口 ——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 到中国内地 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允设厂 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