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铝的教学设计
铝及其性质性质教学设计

铝及其性质性质教学设计导语:铝是常见的金属元素之一,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
了解铝的性质对学习铝及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这篇文章将以铝及其性质为主题,设计一堂关于铝的性质教学。
通过这堂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铝的基本性质、特点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铝的基本性质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3.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培养实验能力;4.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 实验装置:铝箔、火焰、酸等;2. 教学工具:幻灯片、教科书。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铝的基本性质铝是一种轻巧的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首先,通过幻灯片概述铝的基本性质,包括但不限于:(1)密度低:铝的密度约为2.7 g/cm³,比钢的密度小约三分之一,比铁的密度小约四分之一。
(2)导电性和导热性好:铝是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材料,可广泛应用于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
(3)耐蚀性强:由于其表面能够形成一层坚硬的氧化膜,所以铝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
2. 铝与火焰的反应铝是一种易燃金属,与火焰有着特殊的反应。
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铝的反应特点,可使用幻灯片或实际进行相关实验。
(1)铝箔与火焰的互动:将一张铝箔放置于明火上,观察其变化。
提示学生观察铝箔与火焰的互动现象,并进行记录。
(2)分析反应原理:通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铝与火焰的反应原理。
3. 铝与酸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铝与酸的反应。
(1)实验步骤:取一片铝箔,加入适量的稀盐酸中,观察其反应现象。
(2)实验结果与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了解铝与酸的反应产物,并分析反应原理。
4. 铝的应用实例通过幻灯片或展示材料,向学生介绍铝在工业上的常见应用,并展示相关图例。
(1)航空航天领域:铝合金是制造飞机和火箭等航空器件的重要材料。
(2)电子领域:铝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容器、电线、散热器等电子设备中。
铝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铝的性质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新课程改革以后,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领域中广泛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未知的知识领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逐步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最终构建新知识体系的综合过程;本节课是利用学生在对生活中铝制品的使用产生兴趣,主动积极地去探讨和研究铝有关的性质,体现的是“走进生活—性质探究—社会应用”的一种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资料,使学生对铝的广泛用途产生兴趣,然后展示一张学生家里普通使用的一种铝制品铝锅使用注意事项,让学生在细读注意事项的同时展开讨论,铝的这些用途可能跟铝的哪些化学性质有关,再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从而得出铝的化学性质,最后根据这些性质来解释铝在社会中的应用;二、教材分析按本节课的课表要求,通过实验探索,了解铝的重要化学性质,如与酸、碱反应,钝化现象等,从中感知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金属钠、镁性质之后学习的又一金属知识,学生对金属性质及性质探究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对铝性质的探究不仅是学习新知识,同时也是对旧知识的联系与应用;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通过本单元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铝的氧化物和铝的氢氧化物的性质,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的特殊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学习本节课中铝和强碱的反应打下了基础;同时,在初中的化学学习阶段中对金属通性的学习以及在上一专题中对金属钠、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金属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物理性质和金属能和氧气、酸、盐发生反应等化学性质,这为学生推测铝的性质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准备;2实验技能基础高中阶段为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不多,因此本节对于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要求不高,而且经过了专题一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会有一定提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实验验证猜想的条件;也可由学生提出实验猜想,教师完成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铝热反应的实验由于操作难度大,危险性高,则由教师完成;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2了解铝的重要性质,铝与氧气、稀酸、强碱的反应规律,铝与浓硫酸、浓硝酸的反应规律;3通过观察实验,了解铝热反应;4通过亲手完成探究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实验方法设计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2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铝制品的相关使用,体验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五、重点难点 铝和碱的反应产物以及反应实质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金属的知识,因此能顺利学习铝的金属通行,但铝和碱反应的性质是别的金属不具备的,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将重难点确定为:铝和碱的反应产物以及反应实质;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以生活中铝的广泛用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铝产生兴趣;通过生活中铝锅使用注意事项,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铝的化学性质;再结合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接受新知识;在教学中给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探索机会和实践过程,且给予足够的交流和讨论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七、课前准备学生:班级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收集资料,设计问题以课件形式展出;八、教学过程九、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金属铝在空气中氧化 ;铝片与沸水反应 ;铝丝插入盐酸中 ;铝片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铝丝与稀硫酸反应 ;二、选择题:1.用于飞机制造业的重要材料的是A.Mg-Al合金 B.Cu-Sn合金 C.Al-Si合金 D.不锈钢2.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铝热剂B、铝土矿C、明矾D、含铝38%的Al2O33.铝热剂中铝的作用是A.催化剂 B.氧化剂 C.还原剂 D.填充剂十、教学反思:1、铝与钠、镁等金属相比,其特殊性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和重点;针对铝、铁与浓硝酸浓硫酸的钝化现象,教材没有做过多讲解,对于反应温度“常温”也只字不提,容易让学生以为钝化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这是教材设计上的缺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钝化的浓度和温度条件,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一概念;针对铝与强碱的反应,在设计上先埋下伏笔,顺利激发起学生的疑问之后便开始围绕反应实质大做文章,使学习效果强化;整个教学设计围绕教学难点和重点,由铝的特殊性展开,适应了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能抓住难点重点,突破教学难点;2、在对铝与碱反应实质的教学中免不了要使用平衡移动原理,但此时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知识;在教学时可以对其做简单的介绍,或者不提“化学平衡移动”这一概念,改用“反应能彻底进行”或“大大地促进了铝的溶解”等说法,降低学生的理解层次;3、本教学设计对实验探究学习法进行了大胆尝试,对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铝热反应”的设置,对实验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都发起了挑战,因此该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质疑精神,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高二化学上册《铝和铝合金》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实验技能有待提高。通过本章节的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5.布置一道综合应用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铝在特定环境下的腐蚀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6.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铝和铝合金的最新研究动态、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1.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作业量要适当,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4.学生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较为关注,本章节可以结合铝工业生产的环境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铝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特点;
-铝合金的分类、性能及应用;
-铝的生产工艺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这些内容是本章节的核心,对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设计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观点、交流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
4.通过实验课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铝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
高中化学教案铝

主题:铝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铝的基本性质;
2. 理解铝的常见用途;
3. 掌握铝的制取方法。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 铝的化学性质;
2. 铝的制取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铝的基本性质
铝是一种轻质、耐腐蚀的金属,为银白色。
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不会与空气发生反应。
2. 铝的常见用途
铝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金属之一。
主要用途有:
- 制造航空器、火箭、汽车等轻质工业材料;
- 制造铝箔、铝合金门窗等日常用品;
- 用于电力和电力传输线路的绝缘体材料等。
3. 铝的制取方法
铝的主要制取方法是电解法。
具体过程如下:
- 将经过氧化、质纯化的氧化铝粉末加入氯化铝和氧化铝混合物中通电;
- 在高温下,氯化铝被还原为铝金属,沉积在阴极上。
四、实践活动:
1. 观察实验:观察铝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2. 实验操作:自行设计一种制取铝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1.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相关习题;
2. 思考铝的应用领域,撰写一篇小短文。
六、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验结果,及时总结教学内容,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以上为铝的化学教案,希望能对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有所帮助。
11-12学年高一化学《铝的性质》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一)

第1单元课时3铝的性质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对铝的性质的实验探究,掌握铝与氧化物、酸、碱溶液的反响,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铝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铝与强碱溶液的反响、铝的钝化。
三、设计思路: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所以本节内容的设计紧紧抓住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展开。
首先根据常见的铝制品和铝在高科技上的应用归纳出铝的物质性质,再利用铝制品和铁制品的腐蚀程度不同、铝锅能否经常用金属清洁球或煤渣擦亮、铝桶能否放酸液等生活问题创设情境,通过“设置疑问-实验探究-理性认识的过程〞使学生清晰的掌握铝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设计【设置情境】〔ppt2〕〔图1〕铝合金具有密度小、导热性好、易于成形、价格低廉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轻工建材等部门,是轻合金中应用最广、用量最多的合金。
(图2)这是一架播音747飞机, 铝合金是飞机的主要用材,用量占70%~80%,其中仅铝合金铆钉一项就有40~150万个,用铝约22吨,据预测,2022年全球航空航天铝材的消费量可达6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约为4.5%。
〔图3〕这是一款新型轿车,在广告中的卖点是“宽敞的空间〞和“全铝合金引擎〞。
1991-1999年铝及铝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翻了一番,预计到2022年还将再翻一番。
预计2022年美国汽车用铝及铝合金将超过130kg/辆,西欧将到达119kg/辆。
【提问】请大家思考下日常生活中铝还有什么应用〔ppt3〕主要利用了铝的哪些物理性质【板书】一、铝的物理性质及用途:(ppt4)飞机制造----铝的密度小用作导线----良好的导电性铝制炊具----良好的导热性用作包装----良好的延展性【提问】我们知道铝是地壳里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但是它在自然界中是以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存在的说明了铝的性质如何(ppt5)【过渡】铝的性质很活泼。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铝比铁活泼,我们来看看现实中铝和铁制品的使用情况。
铝与铝合金教学设计

铝与铝合金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铝与铝合金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铝及其合金的特性、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过程:1.铝的介绍及特性(20分钟)a.引入:向学生展示一块铝材料,询问学生对这个材料的了解和认识,对其特性进行讨论。
b.铝的特性介绍:导电性能好、导热性能好、轻、可塑性强等。
c.使用场景:航空航天、建筑、汽车等领域。
2.铝的制备方法(30分钟)a.理论讲解:介绍铝的制备方法,包括金属铝的电解和亚氧化铝的还原等。
b.实验演示:进行铝电解实验演示,观察铝的制备过程并讨论。
3.铝合金的介绍及特性(20分钟)a.引入:向学生展示一些铝合金材料,并询问他们对铝合金的了解程度。
b.铝合金的特性介绍:强度高、耐腐蚀性好、可塑性强等。
c.使用场景:航空航天、交通工具、电子产品等领域。
4.铝合金的制备方法(30分钟)a.理论讲解:介绍铝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铝合金的熔炼、连铸、挤压等。
b.实验演示:进行铝合金熔炼实验演示,观察铝合金的制备过程,并讨论其特性和优缺点。
5.小结与讨论(20分钟)a.整理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小结。
b.提出问题:为什么铝及其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广泛应用?c.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答案。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示范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铝的制备方法和铝合金的制备方法。
2.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铝和铝合金的特性及其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答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铝和铝合金。
四、教学评估:1.观察评估: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包括仪器使用、操作技巧等。
2.提问评估:针对性地提问学生,考察他们对铝和铝合金的理解程度。
3.实验报告评估: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铝及铝合金教学设计优质课

铝及铝合金教学设计优质课
铝及铝合金教学设计中文
一、教学对象
本课程面向大一学生,教学宗旨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熔炼、冶炼与制造铝及铝合金
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地掌握铝及铝合金工艺实际作业。
二、教学内容
1、熔炼铝及铝合金基本原理及其设备:
介绍熔炼铝及铝合金的基本原理,熔温和熔炼过程以及熔炼设备的构造和功能。
2、铝的制造工艺:
介绍电解铝的制造过程,强调工艺操作要求。
3、铝及铝合金的冶炼和定型:
介绍铝及铝合金冶炼过程,着重提出定型应有的基本要求,及其定型设备的构造特点。
三、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集中在对铝及铝合金的制造过程及定型设备的使用。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综合教学方法,结合示范、课堂讲解、小组活动等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
手把手教学铝及铝合金的冶炼及定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探索铝及铝合金的制
造科学性及其工艺流程。
五、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掌握熔炼、冶炼与制造铝及铝合金的基本原理;
2、熟悉电解铝及铝合金的制造过程;
3、熟练操作铝及铝合金工艺实际作业;
4、探索铝及铝合金的制造科学性及其工艺流程。
六、教学评价
学生实验及讨论的情况以及实验报告将作为评价的依据,以有助于检查与考核教学质量。
铝和铝热反应教学设计

铝和铝热反应教学设计引言:铝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了解铝和铝热反应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金属的性质和反应特点。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中学生的铝和铝热反应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铝和铝热反应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1. 理解铝的基本性质和应用领域;2. 掌握铝与热反应的基本原理;3. 观察并描述铝和铝热反应发生时的现象;4. 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5. 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反应规律。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铝片、实验室温度计、实验器材(火柴盒等)、实验操作指导书、教学展示板;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本。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与学生互动,引发学生对铝和铝热反应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关于铝和铝热反应,你们有什么了解?或者列举一些铝的应用场景。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铝的性质和应用领域:通过讲解铝的主要性质和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铝的特点和重要性。
b. 铝和铝热反应的基本原理:讲解铝与热反应的基本原理,说明热可以激发铝粉与氧气快速反应的过程。
3. 实验操作(30分钟)a. 实验目的:观察和描述铝和铝热反应发生时的现象。
b. 实验步骤:(1) 将铝片剪成小块并放入火柴盒中。
(2) 点燃火柴,将火燃烧后的火柴丢入火柴盒中。
(3) 观察火柴盒内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c. 实验指导:教师提供实验操作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实验结果分析(25分钟)a. 学生小组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归纳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b. 整理实验数据,绘制实验结果的图表或流程图。
c.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总结铝和铝热反应的规律,并回答相关问题。
5. 知识拓展(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铝和铝热反应实际应用的案例,例如铝锅的物理特性和加热的原理。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通过与学生互动、提问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教学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铝的教学设计
20122401160 沈末苑
铝
一.从学科角度分析:(为什么学)
⑴学科价值:
①铝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达7.73%,仅次于氧元素和硅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对物质世界有重大的贡献,因而铝元素对化学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②铝元素也是一种典型而特殊的金属元素,铝元素的典型的两性金属元素,为学生学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视野;
③铝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认识。
⑵应用价值:
①铝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五十年来,铝已成为世界上最为广泛应用的金属之一;
②铝合金质量较轻且强度较大,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火车,船舶等制造工业,此外航天飞船,火箭,人造卫星等也使用大量的铝及其合金;
③利用铝一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不易受腐蚀,可以制造化学反应器,医疗器械,燃料单质铝 铝的重要化合物
管道等;
④利用铝的作为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热导电延展性等可以制作电器,炊具,铝箔等;
⑤利用铝热反应放出高热来焊接钢轨或是铝粉与氧气的反应发出的强光制造信号弹,节日烟花等。
⑶学生发展价值:
①学生可以从对金属的单一的性质层面的认识,发展出对金属的应用层面,材料层面的认识,使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层面增加;
②通过铝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元素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基础;
③同时,因为铝在生活中普遍应用,学生对其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可以增强化学知识和生产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从教材分析:(是什么)
1.从“物质变化观”出发: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的学科。
以往在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教学思路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存在决定提取方法。
但是在必修一学生未学习元素和物质结构的内容。
新课程必修1模块也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理论支持,其中“物质分类观”和“物质变化观”就是我们教学元素化合物部分的重要指导理论(第一专题的第一单元: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我们要注意加强这两种观点对元素化合物部分教学的指导作用。
如铝的单元教学,我们从“物质分类”的观点出发(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来看,自然的就会介绍出现Al、Al2O3、HAlO2·H2O 、Al(OH)3、Al2(SO4)3这5种物质,它们的性质变化和关系网络完全符合“物质变化”中的复分解反应原理,运用“复分解反应原理”会很容易学习好这里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铝元素物质间的转化等。
具体地讲,在教学Al(OH)3两性性质时,可以将Al2O3虚拟为可以溶于水的氧化物,当其遇到酸时,它呈碱性而变为碱Al(OH)3应该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当其遇到碱时呈酸性,它变为2mol的HAlO2·H2O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在这样的复分解反应原理指导下的方程式书写将是非常容易的,对其性质理解掌握也是非常牢固的,同样的原理解释来类比Al(OH)3的性质学习也会是水到渠成的,含铝元素各种物质之间的转化都是容易理解的。
2.内容处理
《人教版》中关于铝的知识点分成4大块: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铝与NaOH溶液
的反应——铝的重要化合物——铝盐净水作用,分散在第三章的全部章节里,主要知识点有:Al的性质——A12O3的性质——Al(OH)3的性质——KAI(SO4)2的净水作用以及合金材料其知识体系叙述顺序是按单质一氧化物一氢氧化物一复盐一合金进行,但是一般各个物质的学习是不连贯的,中间夹有金属铁等其他物质的内容,虽然可以与其他金属进行比较,但是知识点不连贯,学生学起来会有点乱,所以可以将铝的相关内容放在一起讲,这样知识点的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学起来也更好理解掌握。
3.教学目的和重难点(学什么)
⑴教学目标:
①了解Al的物理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掌握Al的化学性质。
②掌握Al2O3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尤其是Al2O3的两性;
③学会Al(OH)3的制备和性质以及明矾的净水作用;
⑵教学重点:
Al2O3、Al(OH)3的两性
三.从学生角度分析:(怎么学,怎么教)
1.联系旧知识,设置认知冲突
学生在九年级化学中已经接触到铝单质的片面的一些化学性质,学生通过个案了解铝的个别化学反应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例如铝的抗腐蚀性是源自于和氧气反应产生的致密氧化膜,铝与硫酸铜溶液的置换反应完成的铜树实验,当然还有在教材上未专门叙述但是联系金属活泼性顺序表常常提及的铝和酸的反应。
高中教材中,铝与氧气、酸的反应再次被提及,所以在教学中既要与初中相联系又要体现与初中的差异。
学生知道了金属铝及其氧化物,氢氧化物可以与酸反应,这时学生对金属铝及其氧化物,氢氧化物与碱能产生反应就产生了疑问,这样通过突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前面我们讲金属氧化物大部分为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是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氧化铝还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从而引出新的分类——两性氧化物。
2.实验要体现探究性
另外,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四性:一是趣味性,二是可探究性,三是开放性,四是层次性。
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如学习铝与NaOH反应时可设计往充满二氧化碳的易拉罐中注入足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封口,会出现先变瘪后又重新
鼓起来的现象,让学生探究原因。
在学习Al(OH)3的两性时,设计往Al 2(SO 4)3溶液中滴加NaOH 溶液与反过来向NaOH 溶液中滴加Al 2(SO4)3溶液,现象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探究其原因,并归纳出Al 3+、Al(OH)3、AlO 2-间关系这样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并获得成功。
3.知识的逻辑分析:
4.教学过程组织设计(怎么教,怎么学)
四条线:
四.补充知识和素材:
知
识线 活
动线 问题线
情景
线 Al 的性质 Al 2O 3的性质 Al(OH)3的性质 视频:易拉罐铝片加酸加碱的演示实验 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图 胃舒平的使用说明 为什么加酸加碱,易拉罐铝片都有氢气产生?发生了什么反应?为什么? 为什么铝土矿用NaOH 溶解?铝土矿中的氧化铝能溶于NaOH 溶液? 为什么Al(OH)3制备中用NaOH 有时会沉淀溶解?用氨水不会呢? 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汇报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探究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学生小验证实验:两性的验证
1.铝的发现历史:
由于铝的活泼性强,不易被还原,因而它被发现的较晚。
180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创建电池后,1808~1810年间英国化学家戴维和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都曾试图利用电流从铝钒土中分离出铝,但都没有成功。
贝齐里乌斯却给这个未能取得的金属起了一个名字alumien。
这是从拉丁文alumen来。
该名词在中世纪的欧洲是对具有收敛性矾的总称,是指染棉织品时的媒染剂。
铝后来的拉丁名称aluminium和元素符号Al正是由此而来。
1825年丹麦化学家奥斯特发表实验制取铝的经过。
1827年,德国化学家武勒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并不断改进制取铝的方法。
1854年,德国化学家德维尔利用钠代替钾还原氯化铝,制得成锭的金属铝
2.铝合金的运用
添加一定元素形成的合金在保持纯铝质轻等优点的同时还能具有较高的强度,采用铝合金代替钢板材料的焊接,结构重量可减轻50%以上。
铝合金材料是我国铸造产业重点发展的新型材料,同时,它也将会被广泛的运用到其他行业,尤其是汽车、航空行业,另外,在近几年来,“铝代铜”现象的出现,也让新型铝合金材料成为电缆行业的新宠,随着这些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铝合金材料的发展也已经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链,轻量化等优点也将让铝合金材料越来越多的进入更多的行业来替代以前的材料,其发展在这些行业中倍受青睐,相信铝合金材料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有更大更好的发展。
3.氧化铝(宝石)
刚玉是一种由氧化铝(Al2O3)的结晶形成的宝石。
掺有金属铬的刚玉颜色鲜红,一般称之为红宝石;而蓝色或没有色的刚玉,普遍都会被归入蓝宝石的类别。
刚玉在摩氏硬度表中位列第9级。
比重为4.00,有六角柱体的晶格结构。
因着刚玉的硬度,和相对比钻石更低廉的价钱,它成为了砂纸及研磨工具的好材料。
【参考文献】
[1]戴国良. 用新课程理念研究“镁和铝”教学[J]. 化学教育,2005,S1:82-83.
[2]陈杨,王喜贵. 高中化学新教科书有关“铝”教学内容的呈现比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09:31-33.
[3]李发顺. 苏教版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与思考——以“从铝土矿到铝合金”为例[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Z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