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中医内科常见症型归纳

1、感冒所有证型: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饮加减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速记歌诀:寒荆热银暑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2、咳嗽所有证型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三拗汤用麻杏草) + 止嗽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平胃散=二+平胃散)+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黄芩栀,桔梗麦冬桑贝知,瓜蒌橘红茯苓草,痰火犯肺咳嗽止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黄芩泻白散+黛蛤散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桑甘沙天麦扁玉速记歌诀:寒三热菊燥桑杏,湿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肺阴沙3、哮病证型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 + 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华盖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味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喘固本五味参,冬虫夏草酌坎脐;胡桃沉香灵磁石,款冬半夏合橘红6)肺睥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四君子+皮、半夏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二汤+熟地、当归)速记歌诀: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虚平肺六肾生金。
4、喘证所有证型: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 华盖散=麻人荆防白借书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化痰热,宣肺平喘—桑白皮汤=皮二母亲射前龙(桑白皮黄芩知母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汤 +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乌郎只是木沉香(乌药槟榔枳实木香沉香) 6)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生脉散(党国五芪虫)7)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8)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人参+蛤蚧)速记歌诀: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五气郁,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黑锡。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1肺肾两虚:补肺益肾,固涩止喘-参附汤加减(参附)2肾虚喘:补肾固本,润肺止喘-参苓白术散参苓)3肺虚喘:补肺定喘,润肺止咳-养阴清肺汤(养阴)4脾虚喘:健脾固涩,补肺止喘-理中丸加减理中)一、肺气虚耗:对于肺气虚耗的治疗,我们可以采用补肺益气养阴的方法,具体药方为生脉散合补肺汤。
二、肾虚不纳:肾虚不纳的治疗方法是补肾纳气,我们可以采用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的药方。
三、正虚喘脱:正虚喘脱的治疗方法是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我们可以采用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的药方。
四、肺痈:对于肺痈的治疗,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药方。
初期可以使用银翘散,成痈期可以使用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溃脓期可以使用加味桔梗汤,恢复期可以使用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五、肺痨:肺痨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药方。
对于肺阴亏损,我们可以采用滋阴润肺的月华丸。
对于虚火灼肺,我们可以使用滋阴降火的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对于气阴耗伤,我们可以采用益气养阴的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对于阴阳两虚,我们可以采用滋阴补阳的补天大造丸。
六、肺胀:对于痰浊壅肺证,我们可以采用化痰降气,健脾益肺的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对于痰热郁肺证,我们可以使用清肺化痰,降逆平喘的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对于阳虚水泛证,我们可以采用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的真武汤合五苓散。
对于肺肾气虚证,我们可以采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的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七、肺痿:肺痿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药方。
对于虚热证,我们可以采用滋阴清热,润肺生津的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对于虚寒证,我们可以使用温肺益气的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对于上热下寒证,我们可以采用寒热平调,清温并用的麻黄升麻汤加减。
对于肾虚血瘀证,我们可以采用纳气定喘,活血化瘀的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以下是格式正确、无明显问题的文章:十二、不寐失眠多梦,心神不宁,是为不寐。
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笔记

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一、感冒-解表达邪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证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宣肺散邪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1.发作期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3)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4)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缓解期2)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1.实喘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肝气乘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6)水凌心肺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加紫石英,灵磁石,沉香,蛤蚧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6.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7.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8.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清热杀虫月华丸2)阴虚火旺补益肝肾,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养阴润肺,益气养阴保真汤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有侧重地选用扶正与祛邪的不同治则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外寒里饮温肺散寒,涤痰降逆小青龙汤2)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3)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6)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八、痰饮-温阳化饮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饮停于胃和中蠲饮小半夏加茯苓汤8.痰饮2)饮邪化热清热逐饮甘遂半夏汤3)饮留于肠攻逐水饮已椒苈黄丸1)邪停胸肺和解少阳,宣利枢机柴枳半夏汤9.悬饮2)饮停胸胁攻逐水饮十枣汤控涎丹3)气滞络痹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泻白散、沙参麦气汤温肺化饮小青龙汤3.支饮小青龙汤4.溢饮解表化饮九、心悸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2)心脾两虚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肝肾阴亏滋补肝肾,养心安神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萸肉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5)水气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6)血瘀气滞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7)痰浊阻滞理气化痰,宁心安神导痰汤8)邪毒犯心清热解毒,益气养阴银翘散或生脉散2十、心痛-祛邪治标,扶正固本“补,通”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2)痰浊内阻通阳泄浊,豁痰开结瓜蒌薤白半夏汤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和人参养营汤5)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6)心肾阳虚益气壮阳,温络止痛参附汤和右归饮十一、不寐-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朱砂安神丸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4)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5)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十二、汗证-虚者补之,脱者固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热之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自汗2)肺气虚衰益气固表玉屏风散3)心肾亏虚益气温阳保元汤或芪附汤4)热郁于内清泄里热竹叶石膏汤盗汗1)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脱汗益气回阳固脱参附汤加味黄汗清热利湿茵陈五苓散十三、血症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热邪犯肺清肺泄热,凉血止血桑菊饮鼻衄2)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栀子清肝汤3)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4)气血亏虚益气摄血归脾汤齿衄1)胃火内炽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9.咳血1)燥热犯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黛蛤散合泻白散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降火止血百合固金丸10.吐血1)胃中积热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益气摄血归脾汤11.便血1)肠道湿热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地榆散2)脾胃虚寒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黄土汤12.尿血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补脾益气生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13.紫癜1)热盛迫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营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3)气不摄血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十四、痴呆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髓海不足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2)气血亏虚益气养血,安神宁志归脾汤3)痰浊蒙窍健脾化浊,豁痰开窍洗心汤4)瘀血内阻活血化瘀,通络开窍通窍活血汤5)心肝火旺清热泻火,安神定志黄连解毒汤十五、厥证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0.气厥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11.血厥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继用人参养营汤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4)食厥消食和中盐汤探吐,神术散合保和丸5)暑厥开窍醒神,清暑益气牛黄清心丸,紫雪丹,继用白虎加人参汤,清暑益气汤十六、痫病证型治法代表方药发作期3.阳痫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泄热涤痰熄风黄连解毒汤合定痫丸2.阴痫温阳除痫,顺气定痫五生饮合二陈汤4.脾虚痰盛健脾化痰六君子汤休止期5.肝火痰热清肝泻火,化痰宁心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6.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大补元煎十七、癫狂(略)十八、胃痛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胃气壅滞理气和胃止痛香苏散2)肝胃气滞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3)胃中蕴热清胃泻热、和中止痛泻心汤合金铃子散4)肝胃蕴热清肝泻热、和胃止痛化肝煎5)瘀血阻滞理气活血、化瘀止痛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不足益胃生津止痛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黄芪建中汤十九、痞满-苦辛开降,理气消痞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邪热内陷泻热消痞,和胃开结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2)饮食积滞消食导滞,行气除痞保和丸3)痰湿内阻除湿化痰,理气宽中平胃散和二陈汤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消痞四逆散合越鞠丸5)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二十、呕吐证型治法代表方药实证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虚证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6)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二十一、呃逆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3)气滞痰阻顺气降逆旋复代赭石汤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加丁香,白豆蔻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二十二、噎嗝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五汁安中饮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补气运脾汤,右归丸二十三、腹痛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4)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二十四、泄泻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寒湿泄泻芳香化湿,疏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湿热泄泻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3)暑湿泄泻清暑化湿黄连香薷饮4)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5)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6)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参苓白术散7)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二十五、痢疾-初痢宜通,久痢宜涩,赤重者用血药,白重者重用气药。
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笔记汇总-共10页

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一、感冒-解表达邪
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
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
八、痰饮-温阳化饮
九、心悸
十、心痛-祛邪治标,扶正固本“补,通”
十一、不寐-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十五、厥证
十八、胃痛
十九、痞满-苦辛开降,理气消痞
二十、呕吐
二十一、呃逆
二十二、噎嗝
二十四、泄泻
二十五、痢疾-初痢宜通,久痢宜涩,赤重者用血药,白重者重用气药。
二十七、胁痛
二十九、积聚(略)
三十一、头痛
三十二、眩晕
三十四、郁病-理气开郁,怡情易性
三十五、瘿气-养阴清热,解郁化痰
三十六、痉证(略)三十七、颤振(略)
四十、癃闭-六腑以通为用
实证治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利水道;
虚证治宜补脾肾,助气化,使气化得行,小便自通。
四十二、腰痛-虚者以补肾壮腰为主,兼调养气血;
四十三、关格(略)
四十五、虚劳-补益
四十六、内伤发热(略)四十七、疟疾(略)
四十八、痹病-祛邪活络、缓急止痛
五十、癌症(略)。
中医内科学总结(证型、歌诀及方歌)

宣肺平喘
麻杏石甘汤
仲景麻杏石甘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痰热郁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胸中烦闷,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赤,尿赤,便秘,舌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清泄痰热
桑白皮汤
桑白皮汤杏夏苏,芩连生姜栀贝母,火炎痰盛咳喘急,清泄痰热效可睹。
4
气虚感冒
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益气解表
参苏饮
玉屏風散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乾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阴虚感冒
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最相宜。
1
感冒
风寒證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声重,头痛,肢节酸疼,時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
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外感身痛头项重,散寒祛湿并祛风。
风热證
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脹痛,鼻塞流浊涕,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黏或黄,口渴欲饮,舌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补肺纳肾
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
平喘胡桃苏橘红,党参半夏坎脐冬,沉香五味磁虫草,肺肾双疗固本雄。
喘脱危证
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扇,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黯,苔腻或滑。
补肺纳肾
扶正固脱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第一单元肺系病证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肺卫。
病理:六淫之邪。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肾。
病理:痰、火。
辨证:外感内伤,证候虚实。
病因病机: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体虚病后。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
病理:痰为主。
发作时病理: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
辩证: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内伤;虚喘当辨病变脏器。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
病理:邪盛的实热证候。
脓疡溃后见阴伤气耗。
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病位:肺病位:肺与脾肾密切,后及心肝病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病机: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致痰饮淤血结于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病变:首肺,继脾肾,后及心。
病理:痰浊、水饮、血瘀。
辩证:标本虚实病情轻重病位:肺脾肾心病因:久病损肺、误治津伤。
基本病机: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肺叶枯萎。
病位:肺,与脾胃肾相关。
病理:肺燥津伤(虚热)、肺气虚冷(虚寒)。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位:心,肝脾肾肺关。
病理:虚实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病因:感受寒邪、情志失调、饮食失调、年迈体虚、劳倦内伤。
(无药食不当)病机:心脉痹阻。
病位:心,涉肝脾肺肾。
首辩:病情轻重。
实证: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病机:本虚标实病位:心,其本在肾病因: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病后体虚。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心,与肝脾胃肾相关。
首辨:虚实。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病理:痰湿、风火、血瘀。
病因:情志不遂、年高肾亏、病后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瘀血内阻。
(无外感)病位:头窍,病变脏腑:肝脾肾。
中医内科学-按代表方整理证型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理中汤 麻子仁丸 麻杏石甘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麻黄汤合华盖散 麦门冬汤 妙香散 无比山药丸 无比山药丸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厚朴汤 白头翁汤 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补肝汤 补气运脾汤 补阳还五汤 保元汤 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补天大造丸 补肺汤 保和丸 保和丸 保和丸 保和丸 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
少府逐瘀汤 逍遥散 逍遥散、木香顺气丸 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疏凿饮子 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 柴枳半夏汤 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合当归六君子汤 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新加香薷饮 实脾饮 实脾饮 失笑散合丹参饮 十灰散 安神定志丸 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养心汤 养心汤合越鞠丸 五磨饮子 五皮饮合胃苓汤 玉女煎 玉女煎 玉屏风散 温脾汤合半硫丸
脾阳虚虚劳 寒湿痢 寒哮证 肝血虚虚劳 肝火犯肺咳血 肾阳虚衰久泻 湿热阻胃痞满 胃热壅盛吐血 正虚阳脱真心痛 肺阴亏耗证咳嗽 津亏热结噎嗝 肺阴虚虚劳 阴虚内热悬饮 肺痈恢复期 肝气犯胃呕吐 气郁痰阻瘿病 风寒袭肺证咳嗽 风痰哮证 风热犯肺证咳嗽 热邪犯肺鼻衄 痰热郁肺喘证 风燥伤肺证咳嗽 燥热伤肺咳血 肺气虚耗喘证 气阴两虚胸痹 虚证气厥 肺肾两虚哮证 痰火扰神狂证 疫毒炽盛急黄 石淋 肺热津伤上消 中虚脏寒腹痛 血淋 下焦湿热尿血 痰饮内阻呕吐
肾阴亏虚下消 心肾不交不寐 阴虚水停鼓胀 阴虚火旺齿衄 脾胃阳虚呕吐 热秘 表寒肺热喘证 湿毒侵淫阳水 风寒壅肺喘证 胃阴不足呕吐 劳伤心脾遗精 劳淋 肾气不固尿血 痰浊头痛 痰湿中阻眩晕 痰气郁结郁证(梅核气) 疫毒痢 阴虚肺热咳血 虚火灼肺证肺痨 肝阴虚虚劳 气虚阳微噎嗝 气血络瘀中风恢复期 心阳虚虚劳 气虚血瘀真心痛 脾胃虚弱痞满 气虚发热证 脾气不升癃闭 气阴耗伤证肺痨 阴阳虚损证肺痨 肺气虚虚劳 饮食伤胃胃痛 饮食内停痞满 食滞内停呕吐 食滞肠胃泄泻 阳虚水生鼓胀
中内证型4总结

中医内科学证型一、感冒-解表达邪二、咳嗽-宣肺散邪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六、肺痨-补虚培元,抗痨杀虫七、肺胀-有侧重地选用扶正与祛邪的不同治则八、肺痿-补肺生津一、心悸本虚(气、血、阴、阳)标实(痰火、瘀血、水饮)二、胸痹-祛邪治标,扶正固本“补,通”三、不寐-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多寐健忘四、癫狂急则治其表缓则治其本五、痫病六、痴呆治标:开郁逐痰活血通窍平肝泻火治本:补虚扶正充髓养脑七、厥证发作时:急回厥醒神缓解后:调治气血一、胃痛理气和胃止痛吐酸嘈杂二、痞满-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三、呕吐和胃降逆四、噎嗝反胃:温中健脾,降逆和胃脾胃虚寒—温中健脾,降气和胃—丁香透隔散加减五、呃逆理气和胃、降逆平呃六、腹痛通七、泄泻运脾化湿八、痢疾-初痢宜通,久痢宜涩,赤重者用血药,白重者重用气药。
九、霍乱芳香泄浊、化湿和中十、便秘–通下十一、虫证一、胁痛二、黄疸化湿邪、利小便、使邪有出路三、积聚四、鼓胀五、头痛六、眩晕七、中风滋补肝肾潜阳降逆平肝熄风清火豁痰活血通络3八、瘿病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九、疟疾祛邪截疟一、水肿-“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二、淋证-实则清利,虚则补益尿浊三、癃闭-六腑以通为用、实证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利水道;虚证宜补脾肾助气化使气化得行小便自通。
关格攻补兼施、标本兼顾四、遗精- 补虚泻实实证以清泄为主,虚证以补肾固涩为主阳痿五、耳鸣耳聋一、郁病-调畅气机,怡情易性二、血证三、痰饮-温化四、消渴-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五、自汗盗汗六、内伤发热实火宜泻虚火宜补七、虚劳-补益11八、癌症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一、痹证-祛风散寒除湿清热舒经通络二、痉证外感祛邪内伤扶正12三、痿证虚证补虚扶正实证祛邪和络四、颤证清热化痰息风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兼以息风通络五、腰痛-虚者以补肾壮腰为主,兼调养气血;实者祛邪活络为要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辛温解表。
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辛凉解表。
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
益气解表。
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景岳全书》外感、内伤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一)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
(凉燥杏苏散)(二)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三子养亲汤。
虚哮: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回阳急救汤/生脉饮。
(二)缓解期:正虚为主肺脾气虚: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
补肺益肾。
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病机: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
(实在肺,虚在肺肾)(一)实喘风寒壅肺: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宣肺散寒。
麻黄汤+华盖散。
表寒肺热: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肝气郁结,上逆犯肺,肺失宣降。
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
(二)虚喘肺气虚耗: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亦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补肺汤。
肾虚不纳: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
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正虚喘脱: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扶阳固脱,镇慑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痰浊于上,肾虚于下。
化痰降逆,温肾纳气。
苏子降气汤/金水六君煎。
《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病因:久病肺虚(发病基础),感受外邪(发病条件),年老体虚。
病机:病变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
痰浊壅肺:肺虚脾弱,痰浊内蕴,肺失宣降。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浊内藴,清肃失司,肺气上逆。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痰蒙神窍:痰蒙神窍,引动肝风。
涤痰、开窍、熄风。
涤痰汤。
阳虚水泛:心肾阳虚,水饮内停。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五苓散。
:肺肾两虚,气失摄纳。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外科正宗》分期论治。
病因:外感风热,痰热素盛,内外合邪。
病机: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
初期:风热外袭,卫表不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
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银翘散。
成痈期:热毒蕴肺,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蕴酿成痈。
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千金苇茎汤合+金解毒散。
溃脓期:热壅血瘀,血败肉腐,痈肿内溃,痈肿内溃。
排脓解毒。
加味桔梗汤。
邪毒渐去,肺体损伤,阴伤气耗,或为邪恋正虚。
清养补肺。
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明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和“补虚”两大治疗原则病因:(外)感染痨虫,(内)正气虚弱病机:痨虫蚀肺。
部位主要在肺,久传脾、肾。
肺阴亏损: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滋阴润肺。
月华丸。
虚火灼阴: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
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气阴耗伤:阴伤气耗,肺脾两虚,肺气不清,脾虚不健。
益气养阴。
保真汤/参苓白术。
阴阳虚损: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三脏俱损。
滋阴补阳。
补天大造丸。
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丹溪心法》提出心悸“则之虚与痰”(血虚、痰火为主)《医学正传》区分惊悸与怔忡《医林改错》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
病因:体虚、七情、外邪(风寒湿)、药食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四脏密切相关,病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
(虚)痰、饮、火、瘀,气血运行不畅。
(实)心虚胆怯: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气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
/气阴两虚:炙甘草汤。
阴虚火旺: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心阳不振:心阳虚衰,无以温阳心神。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参附汤。
水饮凌心: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苓桂术甘汤。
瘀阻心脉: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黄连温胆汤。
《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瓜蒌薤白白酒/半夏汤;《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
病因:寒邪、饮食、情志、体虚。
(实: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虚:气、阴、阳虚。
)病机:心脉痹阻。
心血瘀阻:血行淤滞,胸阳闭阻,心脉不畅。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舒肝理气,活血通络。
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闭阻,脉络阻滞。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瓜蒌薤白半夏汤+涤痰汤。
寒凝心脉: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枳实薤白桂枝汤+当归四逆汤。
气阴两虚: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淤滞。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生脉散+人参养荣汤。
心肾阴虚: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
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天王补心丹+炙甘草汤。
: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闭阻,血行淤滞。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参附汤合右归饮。
《儒门事亲》对厥证立专篇论述,分为尸、痰、酒、气、风五厥。
病因:情志、体虚、饮食、亡血失津。
病机:气机突然逆乱。
病变脏腑主要在心,涉及脑,肝(实—气机逆乱)、脾肺(虚—气血衰败)、肾。
(一)气厥实证:肝郁不舒,气机上逆,壅阻心胸,内闭神机。
开窍顺气解郁。
五磨饮子。
虚证:元气素虚,清阳不升,神明失养。
补气回阳醒神。
生脉饮、参附汤、四味回阳饮。
(二)血厥实证:怒而气上,血随气升,苑阻清窍。
平肝潜阳,理气通瘀。
羚角钩藤汤/通瘀煎。
虚证:血出过多,气随血脱,神明失养。
补血养气。
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
(三)痰厥肝郁肺痹,痰随气升,上闭清窍。
行气豁痰。
导痰汤。
(四)食厥食填中脘,胃气不降,气逆于上,清窍闭塞。
和中消导。
食后不久,盐汤探吐,再用神术散+保和丸。
四:不寐《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金匮要略》补充其病机并提出治法,之初肝血不足蓄热烦躁的不寐证。
《景岳全书》对病机做了概括“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
病因:情志、饮食、体虚、劳逸失调。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六:癫狂(一)癫证痰气郁结:肝气郁滞,脾失健运,痰瘀气结,蒙蔽神窍。
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心脾两虚:癫证日久,脾失健运,生化乏源,气血俱衰,心神失养。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养心汤合越鞠丸。
(二)狂证痰火扰神:五志化火,痰随火升,痰热上扰清窍,神明昏乱。
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生铁落饮。
痰热郁结:气郁日久,痰结日深,血气凝结,淤热互结,神窍被塞。
豁痰化瘀,调畅气血。
癫狂梦醒汤。
火盛阴伤:心肝郁火,或阳明腑热久羁,耗津伤液,心肾失调,阴虚火旺,神明受扰。
育阴潜阳,交通心。
风痰闭阻:痰浊素盛,肝阳化风,痰随风动,风痰闭阻,上干清窍。
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定痫丸。
痰火扰神:痰浊蕴结,气郁化火,痰火内盛,上扰脑神。
清热泻火,化痰开窍。
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瘀阻脑络:淤血阻窍,脑络闭塞,脑神失养而风动。
活血化瘀,熄风通络。
通窍活血汤。
心脾两虚:痫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
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心神亏虚:痫病日久,心肾精血亏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
补益心肾,潜阳安神。
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张仲景将胃脘部位称为“心下”;《备急千金要方》中列有“九种心痛”,气滞多指胃痛,也有心痛;李东垣《兰室秘藏》中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痛作为独立的病症;虞传《医学正传》对胃脘痛和心痛进行了鉴别。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脾胃素虚、药物损害。
病机: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同则痛。
病性:虚实、寒热、气血。
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寒邪客胃: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良附丸。
饮食伤胃:饮食积滞,阻碍胃气。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保和丸。
肝气犯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柴胡疏肝散。
湿热中阻: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清中汤。
淤血停胃:淤停胃络,脉络壅滞。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失笑散+丹参饮。
脾胃虚寒:中焦虚寒,胃失温养。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黄芪建中汤。
:胃阴不足,润降失司。
养阴益胃。
益胃汤。
《伤寒论》在与结胸鉴别中,明确提出痞满的临床特点,并以泻心汤治疗;病因:饮食、情志、药物。
病机:脾胃升降失司。
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
三:呕吐最早见于《内经》;《金匮要略》设有“呕吐哕”专篇,提到不可见吐止吐;《备急千金要方》推崇生姜的止呕作用;张景岳将呕吐分为虚实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