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

中医内科学笔记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一、感冒-解表达邪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 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2. 风热证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宣肺散邪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7. 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1. 发作期3)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4)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 缓解期2)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1.实喘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肝气乘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6)水凌心肺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虚喘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加紫石英,灵磁石,沉香,蛤蚧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中医内科学笔记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清热杀虫月华丸2)阴虚火旺补益肝肾,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养阴润肺,益气养阴保真汤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有侧重地选用扶正与祛邪的不同治则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外寒里饮温肺散寒,涤痰降逆小青龙汤2)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3)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6)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八、痰饮-温阳化饮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饮停于胃和中蠲饮小半夏加茯苓汤1.痰饮2)饮邪化热清热逐饮甘遂半夏汤3)饮留于肠攻逐水饮已椒苈黄丸1)邪停胸肺和解少阳,宣利枢机柴枳半夏汤2)饮停胸胁攻逐水饮十枣汤控涎丹2.悬饮3)气滞络痹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泻白散、沙参麦气汤温肺化饮小青龙汤3.支饮小青龙汤4.溢饮解表化饮九、心悸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2) 心脾两虚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肝肾阴亏滋补肝肾,养心安神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萸肉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5)水气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6)血瘀气滞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7)痰浊阻滞理气化痰,宁心安神导痰汤8)邪毒犯心清热解毒,益气养阴银翘散或生脉散中医内科学笔记十、心痛-祛邪治标,扶正固本 “补,通”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2)痰浊内阻通阳泄浊,豁痰开结瓜蒌薤白半夏汤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和人参养营汤5)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6)心肾阳虚益气壮阳,温络止痛参附汤和右归饮十一、不寐-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朱砂安神丸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4)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5)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十二、汗证-虚者补之,脱者固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热之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2)肺气虚衰益气固表玉屏风散3)心肾亏虚益气温阳保元汤或芪附汤自汗4)热郁于内清泄里热竹叶石膏汤1)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归脾汤盗汗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脱汗益气回阳固脱参附汤加味黄汗清热利湿茵陈五苓散十三、血症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热邪犯肺清肺泄热,凉血止血桑菊饮2)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栀子清肝汤3)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鼻衄4)气血亏虚益气摄血归脾汤1)胃火内炽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齿衄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1)燥热犯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黛蛤散合泻白散1.咳血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降火止血百合固金丸1)胃中积热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2.吐血3)气虚血溢益气摄血归脾汤1)肠道湿热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地榆散3.便血2)脾胃虚寒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黄土汤中医内科学笔记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补脾益气生血归脾汤3.尿血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1)热盛迫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营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4.紫癜3)气不摄血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十四、痴呆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髓海不足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2)气血亏虚益气养血,安神宁志归脾汤3)痰浊蒙窍健脾化浊,豁痰开窍洗心汤4)瘀血内阻活血化瘀,通络开窍通窍活血汤5)心肝火旺清热泻火,安神定志黄连解毒汤十五、厥证十六、痫病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 阳痫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泄热涤痰熄风黄连解毒汤合定痫丸发作期2.阴痫温阳除痫,顺气定痫五生饮合二陈汤1.脾虚痰盛健脾化痰六君子汤2.肝火痰热清肝泻火,化痰宁心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休止期 3.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大补元煎十七、癫狂(略)十八、胃痛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胃气壅滞理气和胃止痛香苏散2)肝胃气滞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3)胃中蕴热清胃泻热、和中止痛泻心汤合金铃子散4)肝胃蕴热清肝泻热、和胃止痛化肝煎5)瘀血阻滞理气活血、化瘀止痛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不足益胃生津止痛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黄芪建中汤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 1.气厥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 2.血厥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继用人参养营汤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4)食厥消食和中盐汤探吐,神术散合保和丸5)暑厥开窍醒神,清暑益气牛黄清心丸,紫雪丹,继用白虎加人参汤,清暑益气汤中医内科学笔记十九、痞满-苦辛开降,理气消痞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邪热内陷泻热消痞,和胃开结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2)饮食积滞消食导滞,行气除痞保和丸3)痰湿内阻除湿化痰,理气宽中平胃散和二陈汤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消痞四逆散合越鞠丸5)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二十、呕吐二十一、呃逆二十二、噎嗝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五汁安中饮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补气运脾汤,右归丸二十三、腹痛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4)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二十四、泄泻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实证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虚证6)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 3)气滞痰阻顺气降逆旋复代赭石汤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加丁香,白豆蔻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证型治法代表方药1)寒湿泄泻芳香化湿,疏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湿热泄泻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中医内科学笔记二十五、痢疾-初痢宜通,久痢宜涩,赤重者用血药,白重者重用气药。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详细)

脾气虚弱
补中益气,健脾升阳
补中益气汤
寒热错杂
温中补虚,清热燥湿
乌梅丸
瘀血内阻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膈下逐瘀汤
3.8泄泻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暴泻
寒湿内盛
散寒化湿
藿香正气散
湿热伤中
清热利湿
葛根芩连汤
食滞肠胃
消食导滞
保和丸
久泻
脾胃虚弱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参苓白朮散
肾阳虚衰
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四神丸
肝气乘脾
抑肝扶脾
黄芪建中汤
黄疸消退后
气滞血瘀
活血化瘀,疏肝理气
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湿热留恋
清热利湿
茵陈四苓散
肝脾不调
调和肝脾,理气助运
柴胡疏肝散、归芍六君子汤
4.3积聚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积证
气滞血瘀
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瘀血内结
祛瘀软坚,扶正健脾
膈下逐瘀汤
正虚瘀结
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八珍汤合化积丸
聚证
肝气郁结
少腹逐瘀汤
中虚脏寒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
3.7痢疾-初痢宜通,久痢宜涩,赤重者用血药,白重者重用气药。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湿热痢
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芍药汤
疫毒痢
清热凉血解毒
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寒湿痢
温化寒湿
胃苓汤
阴虚痢
养阴清肠
驻车丸
虚寒痢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
发作期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中医内科学最精简表格整理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湿热壅滞
泻热通腑 行气导滞
大承气汤+/枳实导滞丸
饮食积滞
消食导滞 理气止痛
枳实导滞丸
肝郁气滞
疏肝解郁 理气止痛
木香顺气散
瘀血内停
活血化瘀 和络止痛
少腹逐瘀汤
虚
中虚脏寒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大建中汤 或 小建中汤
7.泄泻
证型
治法
代表方
暴泻
寒湿内盛
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藿香正气散
清热解毒 通络达邪
黄连解毒汤
5.癫狂
证型
治法
代表方
癫证
痰气郁结
疏肝解郁 化痰醒神
逍遥散合涤痰汤
气虚痰结
益气健脾涤痰宣窍
四君子汤合涤痰汤
心脾两虚
健脾养心解郁安神
养心汤合越鞠丸
狂证
痰火扰神
镇心涤痰 清肝泻火
生铁落饮
火盛伤阴
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二阴煎合 琥珀养心丹
痰热郁结
豁痰化瘀调畅气血
癫狂梦醒汤
6.痫证
证型
2.胸痹
证型
治法
代表方
实证
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 通脉止痛
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
疏肝理气 活血通络
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
通阳泄浊 豁痰宣痹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寒凝心脉
辛温散寒 宣通心阳
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虚证
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 活血通脉
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心肾阴虚
滋阴清火 养心和络
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心肾阳虚
虚喘
肺虚证
补肺益气
中医医院内科证型整理加快速记忆口诀.docx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类型证型治法舌脉方药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苔薄白,脉浮紧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感风热犯表辛凉解表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冒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益气解表舌淡苔白,脉浮无力参苏饮阴虚感冒滋阴解表舌红少苔,脉细数加减葳蕤汤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肺阴沙咳嗽平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三拗汤合止嗽散外感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桑菊饮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咳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小数嗽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苔白腻,脉濡滑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内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清肝泻肺,顺气降火苔薄黄少津,脉弦数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舌红少苔,脉细数沙参麦冬汤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寒(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哮发作期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舌尖边红,苔白腻罩黄,脉弦紧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病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苔厚腻,脉滑实三子养亲汤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舌淡,脉沈细平喘固本汤缓解期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六君子汤肺肾两虚补肺益肾舌红少苔,脉细数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锡。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苔薄白而滑,脉浮紧麻黄汤合华盖散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麻杏石甘汤喘实喘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桑白皮汤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苔白厚腻,脉滑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证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苔薄,脉弦五磨饮子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舌淡红或舌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生脉散合补肺汤虚喘肾虚不纳补肾纳气舌红少津,脉细数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初期疏风清热,清肺化痰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银翘散加减肺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苔黄腻,脉滑数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痈溃脓期排脓解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数实加味桔梗汤恢复期清养补肺舌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肺阴亏损滋阴润肺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数月华丸肺虚火灼肺滋阴降火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痨气阴耗伤益气养阴舌光淡,边有齿痕,苔薄,脉细弱而数保真汤、参苓白朮散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舌光淡隐紫少津,苔黄而剥,脉微细补天大造丸而数或虚大无力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肺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舌暗红或淡紫,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涤痰汤胀滑数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舌胖黯,苔白滑,脉沈细真武汤合五苓散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舌淡或黯紫,脉沈细数无力或结代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肺虚热滋阴清热,润肺生津舌红而干,脉虚数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痿虚寒温肺益气舌淡,脉虚弱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心系病证类型证型治法舌脉方药心悸胸痹真心痛不寐健忘多寐癫证癫狂狂证痫病痴呆气厥厥证血厥痰厥心悸:悸怯定志虚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淤桃痰火黄连温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安神定志丸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舌淡红,脉细弱归脾汤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沈细无力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水饮凌心温阳利水,宁心安神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沈细而滑苓桂朮甘汤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舌红,苔黄腻,脉弦滑黄连温胆汤胸痹:胸痹淤府气滞柴,浊括寒枳气阴脉,心肾阴天阳参右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舌紫黯有瘀斑,苔薄,脉沈涩血府逐瘀汤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苔薄或薄腻,脉细弦柴胡疏肝散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舌胖大有齿痕,苔浊腻,脉滑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寒凝心脉辛温通阳,开痹散寒苔白,脉沈细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舌红少津或有紫斑,脉细带数或促代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舌淡红边有齿痕,脉细弱无力或结代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舌淡胖或紫黯,脉沈细迟参附汤合右归饮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脉止痛舌体胖大,边有有齿痕,舌黯淡或有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无力寒凝心脉温补心阳,散寒通脉舌淡黯,苔白腻,脉沈无力,迟缓或当归四逆汤结代正虚阳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脉数疾无力或脉微欲绝四逆加人参汤不寐:不寐郁龙痰热温,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证型主症治则方药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无汗,头痛,肢节酸痛,痰清色白。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荆防败毒散风热证发热,微恶风寒,流稠涕,头痛,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暑湿感冒发生于夏季,发热,汗出热不解,面垢,鼻塞流浊涕,身重倦怠,头昏重痛,舌苔黄腻,脉濡数。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反复感冒,恶寒发热,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稍有不慎则发病,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益气解表参苏饮阴虚感冒微恶风寒,少汗,身热,手足心热,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咳嗽证型主症治则方药外感咳嗽风寒袭肺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风热犯肺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粘,喉燥咽痛,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风燥伤肺干咳,连声作呛,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咽喉干痛,唇鼻干燥,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内伤咳嗽痰湿蕴肺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多,痰出则咳缓,脘痞,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咳嗽气息急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稠粘或为黄痰,咳吐不爽,或痰有热腥味,或咳吐血痰,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咳引胸胁胀痛,咽干口苦。
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舌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清肝泻火化痰止咳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肺阴亏耗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哮病病程证型主症治则方药发作期寒哮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如水鸡声,胸膈满闷如塞,痰色白、稀薄而有泡沫。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辛温解表。
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辛凉解表。
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
益气解表。
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景岳全书》外感、内伤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一)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
(凉燥杏苏散)(二)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耗: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中医内科学笔记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一、感冒-___证型:1.风寒证2.风热证3.暑湿证4.气虚感冒5.阴虚感冒治法:1.疏风散寒、宣肺止咳2.疏风清热、宣肺化痰3.清暑祛湿解表4.健脾燥湿、化痰止咳5.清热化痰,肃肺止咳6.清肺平肝、顺气降火7.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代表方药:三拗汤合止咳散、桑菊饮、桑杏汤、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清金化痰汤、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沙参麦冬汤二、咳嗽-宣肺散邪证型:1.风寒袭肺2.风热犯肺3.___伤肺4.痰湿蕴肺5.痰热郁肺6.肝火犯肺7.肺阴亏耗治法:1.___解表,宣肺散寒2.辛凉解表,清肺透邪3.清肺化痰,润肺止咳4.健脾化痰,化痰止咳5.清热化痰,肃肺止咳6.清肺平肝,顺气降火7.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代表方药: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银翘散、新加香薷饮、参苏饮、加减葳蕤汤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证型:1.___2.热哮3.浊哮4.___治法:1.温肺散寒、化痰平喘2.清热宣肺、化痰定喘3.化浊除痰、降气平喘4.疏风宣肺、化痰平喘5.补肺固卫6.健脾化痰7.补肾摄钠代表方药:射干麻黄汤、定喘汤、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华盖散、玉屏风散、六君子汤、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证型:1.风寒袭肺2.表寒里热3.实喘4.痰热郁肺5.痰浊阻肺6.肝气乘肺7.水凌心肺2.虚喘3.喘脱1.肺虚2.肾虚治法:1.宣肺散寒2.宣肺泄热3.清泄痰热4.化痰降气5.开郁降气平喘6.温阳利水,泻壅平喘7.补肺益气养阴8.补肾纳气肾阳虚9.扶阳固脱,镇摄肾气代表方药:麻黄汤、麻杏石甘汤、桑白皮汤、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五磨饮子、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生脉散合补肺汤、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参附汤加紫石英、灵磁石、沉香、蛤蚧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证型:1.初期2.成痈期3.溃脓期4.恢复期治法:1.清肺解表2.清肺化瘀消痈3.解毒排脓4.养阴补肺代表方药:银翘散、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味桔梗汤、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证型:1.肺阴亏损2.阴虚火旺3.气阴耗伤4.阴阳两虚治法:1.滋阴润肺,清热杀虫2.补益肝肾,滋阴降火3.养阴润肺,益气养阴4.滋阴补阳代表方药:月华丸、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保真汤、补天大造丸、金匮肾气丸七、肺胀-有侧重地选用扶正与祛邪的不同治则治法:1.扶正祛邪代表方药:不确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中医内科学》图表归纳(针药并用版)

3、辨咳嗽的特点
时间、节律 咳嗽白天多于夜间——外感咳嗽 早晨咳嗽,阵发加剧,痰出咳减——痰湿、痰热咳嗽
中医考研资源
3
09 针推分享
《中医内科学》图表归纳(针药并用版)
午后、黄昏加重,或夜间加重——肺燥阴虚 咳声洪亮有力——实证 咳而声低气怯——虚证 性质、声音 咳声嘶哑——燥咳 咳声重浊痰多——风寒、痰湿咳嗽 咳声粗浊或嗄哑——风热、痰热咳嗽 咳声短促——肺燥阴虚 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痰湿 加重与缓解因素 情志郁怒加重者——气火 劳累、受凉加重者——痰湿、虚寒 咳而少痰——燥热、气火、阴虚 痰多——湿痰、痰热、虚寒 痰白稀薄——属风、属寒 痰黄而稠——属热 色、质、量、味 咯吐血痰——肺热、阴虚 脓血相兼——痰热瘀结成痈 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心肺阳虚,气不主血 咯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痰热 味甜——痰湿;味咸——肾虚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风寒、风热
恶寒 表寒证 表热证 重 轻 发热 轻 重 汗 无汗 有汗或少汗 咽喉 发痒或无症状 红肿热痛 舌脉 苔薄白,脉浮紧 苔薄黄,脉浮数
2、辨体质 ┬气虚──反复感冒 ├阳虚──“老怕伤寒,少怕痨” ├阴虚──阴虚内热 └血虚──近期失血病史 二、治则 解表宣肺 ┬风寒证──辛温解表 ├风热证──辛凉解表 ├暑湿杂感──清暑祛湿解表 └体虚外感──扶正解表 中医考研资源 1 09 针推分享
咳嗽 咳喘 咳嗽为主要症状,不伴喘促 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因咳致喘,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2、不同疾病中的咳嗽
哮和喘均兼有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哮以声响言,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为主要临床特征 哮喘 喘以气息言,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特征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疾病,喘证则并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肺胀 兼有咳嗽、咳痰,但有久患咳、喘、哮等病史,以胸部膨满,咳喘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面色紫暗, 肢体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病程长,缠绵难愈。 咳嗽为其四大主症之一,以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痰为特征,常伴有低热、盗汗、形体消瘦。 X 线胸部检查能确定病灶所在。 常以咳嗽咳血为主要症状,多发于 40 岁以上的吸烟男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发展迅速, 呈恶液质,肺部 X 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第一单元肺系病证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肺卫。
病理:六淫之邪。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肾。
病理:痰、火。
辨证:外感内伤,证候虚实。
病因病机: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体虚病后。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
病理:痰为主。
发作时病理: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
辩证: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内伤;虚喘当辨病变脏器。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
病理:邪盛的实热证候。
脓疡溃后见阴伤气耗。
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病位:肺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病因:感染痨虫 正气虚弱 病机:虚体虫侵,阴虚火旺。
病理:痨虫。
病位:肺 与脾肾密切,后及心肝-有侧重地选用 祛邪与扶正病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病机: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致痰饮淤血结于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病变:首肺,继脾肾,后及心。
病理:痰浊、水饮、血瘀。
辩证:标本虚实 病情轻重 病位:肺 脾肾 心病因:久病损肺、误治津伤。
基本病机: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肺叶枯萎。
病位:肺,与脾胃肾相关。
病理:肺燥津伤(虚热)、肺气虚冷(虚寒)。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位:心,肝脾肾肺关。
病理:虚实 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病因:感受寒邪、情志失调、饮食失调、年迈体虚、劳倦内伤。
(无药食不当) 病机:心脉痹阻。
病位:心,涉肝脾肺肾。
首辩:病情轻重。
实证: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病机:本虚标实 病位:心,其本在肾病因:情志失常,饮食不节, 劳逸失调,病后体虚。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心,与肝脾胃肾相关。
首辨:虚实。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十二、头痛 首辨外感、内伤。
病因:感受外邪、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或房劳过度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跌仆损伤或久病入络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病位:清窍、外感手足三阳内伤肝脾肾。
病理:痰湿、风火、血瘀。
十三、眩晕-补虚泻实,调整病因:情志不遂、年高肾亏、病后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瘀血内阻。
(无外感)病位:头窍,病变脏腑:肝脾肾。
病理:风、火、痰、瘀。
虚首辨:脏腑。
病因: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情志伤、气虚邪中。
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风(肝风、外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虚(血虚、阴虚)病位:心脑,与肝脾肾相关。
病理基础:肝肾阴虚,气血虚少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首辨:中经络、中脏腑。
病因: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因素。
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特征。
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
,又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
病位:肝脾,与心有关。
辩证:在气在血火旺与阴伤及病情的轻重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先天不足。
病机:癫为痰气郁结,蒙蔽神机;狂为痰火上扰,神明失主。
病变:心肝,涉及脾胃,久伤肾。
病理:气、痰、火、瘀。
病因:先天因素、七情失调、脏腑失调、脑部外伤病机:痰浊内阻,脏气不平,阴阳偏盛,神机受累,元神失控。
病位:脑-五脏关主责心肝久首伤心脾继肝肾。
病理:风火痰瘀,痰为重要。
首辨:病情轻重。
病因:七年迈体虚、情志所伤、久病耗损,饮食不节。
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
病位:,与心肝脾肾有关。
本虚:阴精、气血亏虚,标实:气、火、痰、瘀。
首辨先天后天。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理: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病位:胃,与肝脾有关。
病理:食积、痰湿、外邪、气滞。
辨虚实、寒热。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位:胃,与肝脾有关。
辨虚实。
病机:脾胃肝肾功能失调,导致津枯血燥,气郁、痰阻、血瘀互结,而致食管干涩,食管、贲门狭窄。
(津亏热结)病位:食道,属胃所主,与肝脾肾有关。
病理:气、痰、瘀。
辨虚实。
病因:饮食不当、情志不遂、体虚病后。
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病位:(膈)脏腑在胃,与肝脾肺肾有关。
实证:寒凝、火郁、气滞、痰阻。
辨生理、病理,虚实、寒热,病情轻重。
病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阳气素虚、跌仆损伤、络脉淤阻或腹部术后,血络受损。
病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
病理: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辨腹痛性质、部位。
病位:肝胆脾胃大小肠膀胱胞宫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二十四、泄泻-运脾化湿。
病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病后体虚、Array禀赋不足。
病机:脾虚湿盛,致肠道功能失司。
病位:(肠)主病脏腑脾,与肝肾相关。
病理:湿。
首辨:暴泻久泻。
再辨寒热、虚实、证候特征。
病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洁)。
病机: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
病位:肠,与脾胃相关,可涉及肾。
病理:湿热疫毒。
辨久暴,察虚实,识寒热,辨气血。
机不畅,糟粕内停。
病位: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
首审病因,分清虚实。
第五单元肝胆病证病因:情志不遂、跌仆损伤、饮食所伤、外感湿热、劳欲久病。
病机:肝络失和。
病变: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
病理:气滞、血瘀、湿热。
辨在气在血,再辨虚实。
病位:肝胆脾胃肾病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
病位:脾胃肝胆。
病理: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淤血,以湿邪为主。
辨证:阴黄、阳黄。
二十九、积聚-积证:病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寒邪、病后所致。
病因有:寒邪、湿热、痰浊、食滞、虫积。
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聚证:气滞为主;积证:血瘀为主。
病位:肝脾。
病理因素:气滞、血瘀。
病理:血证、黄疸、鼓胀。
首辨:在气在血。
病因: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病后续发。
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病变:肝脾,久则及肾。
病理:气滞、血瘀、水湿。
辨虚实病位:肝脾肾三十一、疟疾-祛邪截疟病机:疟邪伏于少阳,出入营卫,邪正交争。
病位:少阳、募原。
病理:疟邪、瘴毒。
第六单元肾系病证病因: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病位:阳-肺脾,阴-脾肾。
病理: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先辨阳水、阴水,再辨脏腑,三辨虚实。
变证:关格、癃闭、胸痹、心悸、眩晕。
病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
(无瘀浊内停)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病位:膀胱与肾,肝脾。
病变:膀胱与肾,与肝脾有关。
病理:湿热之邪。
首辨:六淋,次辨:虚实。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瘀浊内停、体虚久病。
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病位:膀胱与肾,与肺脾肾肝有关。
病理:湿热、热毒、气滞、痰瘀。
辨虚实、轻重、缓急。
脾肾阴阳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犯胃而致的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危重病证。
多由水肿、癃闭、淋证发展而来第七单元气血津液病证病因:情志失调、体质因素。
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位:肝,与心脾肾有关。
病理:气血湿痰火食六郁。
辨脏腑与六郁、辨虚实。
病因: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体虚、久病之后。
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辨病证不同、脏腑不同、证候虚实。
病因: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所伤。
病机:三焦气化失宣。
病变脏腑:肺脾肾。
病理:阳虚阴盛。
中阳素虚,脏气不足是内在病理基础。
辨虚实。
病位:三焦肺脾肾病机:阴虚燥热。
病变: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辨病位、标本、本证与并发症。
并发症:肺痨、白内障、雀目、耳聋、疮疖痈疽、中风、水肿、胸痹心痛、眩晕等。
病位:肺胃肾。
病因:病后体虚、情志不调、嗜食辛辣。
病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
辨阴阳虚实。
病因: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外伤出血。
病机:实证病机:气、血、湿等郁结,壅遏化热。
虚证:气血阴阳亏虚。
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调。
辨虚实、辨轻重。
病因:禀赋薄弱,体质不强;烦劳过度,损伤五脏;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大病久病,失于调理;失治误治,损耗精气五个方面。
病理:气血阴阳亏虚。
病损主要在五脏,尤以脾肾为主。
辩证五脏气血阴阳亏虚,辨有无兼夹病证。
病因:六淫邪毒、七情怫郁、饮食失调、宿有旧疾、久病伤正或年老体衰。
病理:正气内虚,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相互纠结,日久积滞而成有形之肿块。
病因:情志内伤、体虚劳倦、亡血失津、饮食不节。
病机: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病变:心肝,涉及脾肾。
辨病因、虚实、气血。
病因:外因感受风寒湿邪、感受风湿热邪;内因劳逸不当、久病体虚。
病机:邪气痹阻经脉。
(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络闭阻,不通则痛。
)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脏腑。
心痹最多见。
四十四、(2)痉证病因:感受外邪、久病过劳、误治或失治病机:外感内伤病位:筋脉(肝)治则:急则舒筋解痉以治其标,缓则扶正益损以治其本。
辨外感与内伤,辨虚证与实证。
病因:感受温毒、湿热浸淫、饮食毒物所伤、久病房劳、跌仆瘀阻。
(无情志所伤)病位:筋脉肌肉。
本在五脏虚损。
与肝肾肺胃有关。
病理:湿和热。
病理性质:虚多实少。
病因: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
病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病位:筋脉,与肝肾脾有关。
总属本虚标实,本为气血阴阳亏虚,以阴津精血亏虚为主,标为:风火痰瘀。
病理:风火痰瘀。
辨标本虚实。
病因:外邪侵袭、体虚年衰、跌仆闪挫。
病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
病位:腰府,与肾脏、膀胱经、任督冲带脉有关。
病理:湿、瘀。
辨外感、内伤、跌仆损伤。
四十八、急症邪毒侵扰,脏腑败伤,气血受损,阴阳互不维系。
元气不足,营卫失和,邪毒内侵,或伤津耗液,损精亏血,脱气亡阳。
病性多属虚实夹杂,以虚为主。
外感多因实致虚,内伤则虚中夹实。
治则:益气回阳救阴,急固其本。
诊断;起病急骤,每见于久病体虚,亡血脱液,暴吐暴泻,热毒内陷,严重烧伤者。
7病因:外感时邪,脏腑内伤8病机:心脑受邪,窍络不通,神明被蒙10治则:开窍醒神实证开闭通窍,虚证扶正固脱六(五十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M样作用1. 毒蕈碱样症状这组症状出现最早,主要是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所致,类似毒蕈碱作用,表现为平滑肌痉挛和腺体分泌增加。
临床表现先有恶心、呕吐、腹痛、多汗、尚有流泪、流涕、流涎、腹泻、尿频、大小便失禁、心跳减慢和瞳孔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