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妊娠恶阻
中医妇科整理妊娠恶阻PPT课件

.
(二)鉴别诊断 ⒈与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鉴别 ⒉与急性胆囊炎的鉴别 ⒊与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鉴别 ⒋与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鉴别
.
三、辩证论治 ⒈了解呕吐物的性状(色、质、气味)结合全 身证侯、舌脉进行综合分析,以辨寒热虚实。 ⒉治疗大法:调气和中,降逆止呕 ⒊注意饮食和情志的调节,用药宜忌升散之品 ⒋分型:胃虚型、肝热型、痰滞型
脾阳素虚,痰饮内 停 冲气挟痰饮上逆
胃 经
冲 脉
痰滞
.
一、病因病机
孕后经 血停闭
血聚冲 任养胎
冲脉气盛 +
肝火 胃气素虚
痰饮
冲气挟胃 气上逆
胃失和降
.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⒈病史:停经史、早期妊娠反应,多发生在孕三个月内。 ⒉症状:呕吐频繁,厌食,甚则导致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明显消瘦,全身皮肤和粘膜干燥,眼球凹陷,体重下降, 严重可出现血压降低,体温升高,黄疸,嗜睡和昏迷 ⒊检查:①妇科 检查
.
夫冲脉者,其下者, 并于少阴之经,渗三 阴;伏于出跗属,下 循跗,入大指间。 《灵枢·逆顺肥瘦》
.
冲脉和肝经的关系 在腹部走行方向 同 冲脉渗三阴
胃经和和肝经的关系 肝足厥阴之脉 , 挟胃,属肝,
.
冲脉气盛+肝火
肝血愈虚,肝炎愈 旺 冲气挟肝火上逆犯 胃,
肝经
胃 经
冲 脉
.
冲脉气盛+痰滞
.
§1 妊娠恶阻
概述: ⒈概念: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 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又称“妊娠呕吐”、“子 病”、“病儿”、“阻病”。
⒉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妊娠剧吐。恶阻是妊娠早期常见 的病证之一。治疗及时,护理得当,多数患者可迅速 康复,预后大多良好。
妊娠恶阻---中医妇科学

习题练习-医案
• 中医诊断:妊娠恶阻 • 辨证分型:脾胃虚弱 • 治疗方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 方 药:香砂六君子汤
白 4. 二氧化碳结合力 5. 钾、钠、氯 6. 肝肾功能 7. 心电图
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
葡萄胎-鬼胎
相同点:妊娠剧吐 • 葡萄胎可伴有不规则阴道出血,
或有水泡样物排出。子宫增大 超过妊娠月份。B超检查可明 确诊断。
• 分为部分性葡萄胎和完全性葡萄胎 • 阴道出血,突发大量出血,泡状物 • 妊娠呕吐明显 • 子宫明显增大,腹痛 • 卵巢黄素化,双侧。 • 特殊B超检查声像“落雪状”“蜂窝状” • HCG明显增高 • 出血性休克、感染、肺 栓塞等并发症;部分可继发妊 娠滋养细胞肿瘤,发生局部侵 犯或远处转移。
病因
病因病机
• 主要病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孕后血聚 冲任养胎
胃失 和降
冲气挟 胃气上 逆
脾虚不运
痰湿 内生
冲气挟 痰湿上
逆
病因病机-脾胃虚弱
恶心 呕吐
素性 肝旺 恚怒 伤肝
孕后 血聚 养胎
肝气 愈旺
冲脉气盛
肝血不 足肝气
肝脉挟胃 贯膈
偏旺
冲气肝火
上逆犯胃, 恶心 胃失和降 呕吐
病因病机-肝胃不和
辨证论治-脾胃虚弱证
主要证候 妊娠早期,恶心呕吐,甚则食入即吐,口淡, 呕吐清涎,纳呆腹胀,头晕体倦
舌脉 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
治疗法则 健胃和中,降逆止呕
中医妇科妊娠恶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妊娠恶阻妊娠恶阻,多见于妊娠3个月之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或食入即吐,亦称“妊娠呕吐二其原因大多由于胎气上逆,胃失和降。
临床上常见的有肝胃不和或脾胃虚弱两类。
【诊断】1.妊娠早期出现轻度恶心呕吐,胃口不好等症状,属正常反应。
妊娠恶阻则呕吐严重,妨碍饮食,甚至发生营养不良。
2 .恶心呕吐剧烈时,可造成脱水、酸中毒。
尿酮体试验呈阳性。
3 .如见脉搏加快、体温升高、出现黄疸及多发性神经炎等,则为危重证候,应考虑终止妊娠。
4 .需与早孕合并病毒性肝炎、溃疡病、胆囊炎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治疗当以调气和胃、降逆止呕为原则,忌用升散之品。
1.肝胃不和恶心呕吐剧烈,口吐黄苦水或酸水,脱闷,暧气,胁痛,心烦头胀,精神抑郁,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抑肝和胃,调气止吐。
方药举例:抑肝和胃饮加减。
苏叶3g,黄连2g,陈皮5g,姜半夏加减:呕吐剧烈,损伤胃阴或呕血者,上方去姜半夏,加沙参IOg,麦冬10g,芦根15〜30g,藕节炭IOgo5 .脾胃虚弱腕腹胀闷,呕吐清水,纳差,或食入即吐,神疲少力,舌淡苔白,脉缓滑少力。
治法:健脾和胃,顺气降逆。
方药举例:香砂六君汤加减。
党参10g,白术IOg,茯苓10g,姜半夏6g,甘草3g,陈皮5g,木香3g,砂仁(后下)3g,生姜2片,红枣5个。
加减:兼见痰多口腻者,去党参、甘草;加厚朴花3g,蕾香6g。
二、简易方药灶心土60g(忌用烧煤的灶心土),煎汤代茶。
适用于脾胃虚弱证。
青芦根60g,竹茹15g,加水煎服,适用于肝胃不和或痰热证。
生姜、乌梅擦舌。
三、其他疗法拔火罐中脱穴,呕吐剧烈者用之。
妊娠5月以上者,不取中脱。
此外,如妊娠剧吐引起脱水和酸中毒者,当予中西医结合治疗,适当予以输液、镇静剂、维生素等。
中医医案——妊娠恶阻(六)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大柴胡汤治疗妊娠恶阻病案:陈某,女,26岁。
初诊:1978年10月4日。
主诉及病史:停经两个月,恶心呕吐一个月。
停经一个月后即开始恶心呕吐,曾用西药爱茂尔、冬眠灵、维生素B6、胃复安,静脉输液和中医治疗,均无好转,食入即吐,汤水难下,口吐苦水,头晕目眩,溲黄便秘。
诊查:烦躁不安,肌肉瘦削,难以支体。
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辨证:素体肝胆火旺,妊后进补,中焦壅滞,胃气上逆。
治法:疏肝利胆,通腑降逆。
处方:柴胡10g 黄芩10g 半夏10g 枳实10g 白芍10g 银花12g 竹茹10g 生姜3片桔梗10g 甘草5g 大黄12g(另包泡服)上方药服2剂后,呕吐明显减轻,饮食能在胃中停留;少少频食,虽呕但未吐;大便仍觉不利。
守原方再进,大黄增至15g 仍泡水频饮。
以此方少作化裁,共治疗22天,饮服大黄400g左右,呕吐完全消除。
后经饮食调理,身体逐渐恢复,足月顺产,母子皆安。
1按语胎前产后,人多忌用大黄。
郭老认为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
虽患者形体瘦削,如邪不去、吐不止则何以进补?故应先破后主,“破字当头,立在其中”。
症见饮入即吐,知胃中热也。
故方中重用大黄,频频饮服,贯穿始终。
《汤液本草》说:“大黄...推陈致新,去陈垢而安五脏。
”方中黄芩一味,既清热且安胎,恐势单力薄,故以甘草、桔梗缓之,既护胃气又防胎气受损;银花气轻,入肺胃而清烦热。
全方通力攻邪而胎得安,不补虚而正自复。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238,郭国兴医案。
郭国兴(1899—1991年),陕西省南郑县人。
南郑县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郭氏幼读私塾,18岁从师本县简国忠先生学医,学成后即在家乡应诊。
1955年加入联合诊所,长期在基层卫生院工作,1979年调到南郑县中医医院工作。
一生带徒二十余人。
先生行医七十年,长于内科,旁及妇、儿,善治杂病。
中医妇科学课件-妊娠病·恶阻

02
妊娠病·恶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01
02
03
04
病史
有停经史,有早孕反应,如恶 心、呕吐、头晕、厌食等。
症状
恶心呕吐,呕吐苦水或食入即 吐,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酸中
毒症状。
体征
脉滑,舌淡苔白腻。
辅助检查
尿酮体阳性,血电解质紊乱。
鉴别诊断
食滞
恶心呕吐酸腐食物,吐 后症状缓解,伴有脘腹
胀满,大便秘结。
孕妇应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可以适当 进行一些轻松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缓解恶阻 症状。
注意事项
观察病情变化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孕妇应密切关注自身病情的变化,如 恶心呕吐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其他不 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孕妇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 作息、避免熬夜等,有助于预防和缓 解恶阻症状。
详细描述
饮食方面,注意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可选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的食物,如生姜、红枣、山药等。 心理调适方面,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紧张。运动康复方面,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 等,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和缓解恶阻症状。
04
妊娠病·恶阻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01 02
饮食调理
肝胃不和
恶心呕吐酸水或苦水, 胸胁胀满,心烦易怒,
头晕头胀。
痰湿
恶心呕吐痰涎,胸脘痞 闷,身重乏力,口中粘
腻。
脾胃虚弱
恶心呕吐清水,神疲乏 力,食欲不振,舌淡苔
白。
诊断思路
首先根据病史和症状 进行初步判断;
最后结合鉴别诊断排 除其他疾病。
其次通过体征和辅助 检查进一步确诊;
中医妇科妊娠恶阻ppt课件

02
03
04
患者情况
患者王女士,年龄28岁,初 次怀孕,孕6周出现恶心、呕
吐症状。
症状表现
每日呕吐数次,不能进食,身 体虚弱,口渴喜饮,小便黄,
舌质红,苔薄黄。
诊断
中医诊断为妊娠恶阻(肝胃不 和证)。
治疗
以调和肝胃、降逆止呕为原则 ,方用加味六君子汤加减。
典型案例二
患者情况
患者李女士,年龄32岁 ,已育一胎,再次怀孕8 周,出现恶心、呕吐症
加强中药和针灸治疗妊娠恶阻的机制研究
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中药和针灸治疗妊娠恶阻,需要深入了解其作用机制。
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疗效
为了证实中药和针灸治疗妊娠恶阻的有效性,需要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以获得更可靠的 证据。
对临床实践的意义
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更多有效的治疗妊娠恶阻的方法,提高治疗 效果。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充足的休息、适度的运动、避免 过度劳累,以及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
日常护理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身体清洁,特别是乳房、会阴等部位的卫生,以降低感染的 风险。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维持母体和胎儿的健康。
注意保暖
避免感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以免影响母体和胎儿的氧气供应。
症状
恶心、呕吐、头晕、厌食、口淡 、乏力、嗜睡等。
病因与病机
病因
多因胎气上逆,脾胃不和,胃失和降 所致。
病机
本病多属胃虚气逆,冲气上逆,导致 恶心呕吐。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孕妇在妊娠早期的临床表现,如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等症状,可初步 诊断为妊娠恶阻。
鉴别诊断
2019年妊娠恶阻诊疗方案

妊娠恶阻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一、定义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
二、诊断依据及诊断标准1有停经史,早孕反应,多发生在孕3个月内。
2呕吐发作频繁,甚至食入即吐,伴精神萎靡,明显消瘦,全身皮肤和黏膜干燥,眼球凹陷,严重者可出现血压下降,体温升高,黄疸,嗜睡和昏迷。
3妇科检查为妊娠子宫。
4实验室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尿酮体阳性,可进一步测定血红细胞测定,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二氧化碳结合力,血中钾、钠、氯等电解质,肌酐及胆红素测定,计24小时尿量等。
三、症候分型1 胃虚型妊娠早期,恶心呕吐,甚至食入即吐,脘腹胀闷,不思饮食,头晕体倦,怠惰思睡,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
2肝热型妊娠早期,呕吐酸水或苦水,胸胁满闷,嗳气叹息,头晕目眩,口苦咽干,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燥,脉弦滑数。
3痰滞型妊娠早期,呕吐痰涎,胸膈满闷,不思饮食,口中淡腻,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4气阴两亏妊娠剧吐,甚至吐苦黄水或兼血水,频频发作,以致精神萎靡,嗜睡消瘦,双目无神,眼眶下陷,肌肤干皱失泽,低热口干,尿少便艰,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滑数无力。
四、入院指证恶阻严重,食入即吐,甚或呕吐苦水,并夹血丝者,肝功能异常,尿酮体阳性等。
五、治疗方案(一)一般治疗1注意饮食调理,宜食易消化,营养丰富之品,少食多餐,忌食辛辣生冷。
2保持良好的精神情绪,消除恐惧焦虑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保持良好的环境,避免不良声、光、气味的刺激。
(二)辨证论治1胃虚型治法治则:健胃和中,降逆止呕。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人参5g 白术5g 茯苓5g 甘草3 g木香5g 砂仁5g 陈皮3g 半夏5g生姜6g 大枣10g2肝热型治法治则: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加味温胆汤陈皮3g 制半夏3g 茯苓3g 甘草3g炒枳实3g 竹茹5g 黄芩3g 黄连2.5g麦冬6g 芦根3g 生姜6g3痰滞型治法治则:化痰除湿,降逆止呕。
中医医案——妊娠恶阻(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滋肾、平肝、降逆治愈恶阻病案:蒋某,女,39岁。
初诊:1974年12月15日。
主诉及病史:29岁结婚,35岁时流产1次,出血甚多。
现已怀孕5个月,前因上吐下泻作急诊处理住院,尿醋酮(++),补液后尿醋酮(+),呕吐仍剧,夜寐不安。
诊查:脉细滑,舌红,苔薄腻、乏液。
辨证:肝气上逆犯胃。
治法:平肝降逆,和胃安胎。
处方:生地黄12g 白芍9g 钩藤12g 首乌藤12g 茯苓9g 合欢皮12g 姜川黄连3g 淡吴茱萸3g 乌梅1只 6剂二诊:12月22日。
尿醋酮(-),吐已减轻,腹痛腰酸,口干唇燥,舌绛。
肾水不足,阴虚火旺。
治宜补肾养阴安胎。
处方:生地黄12g 白芍9g 生甘草4.5g 淡黄芩6g 川黄连3g 钩藤12g 首乌藤12g 茯苓9g 川续断9g 桑寄生12g 苎麻根12g 5剂按语患者自35岁流产后,每次经行量多,渐致阴血不足、肝肾二虚。
1在受孕前曾一度月经周期紊乱,今怀孕后,赖阴血养胎,肝血益虚,虚火偏亢,上逆犯胃,胃气不得下降,故其恶阻反应较一般为甚。
方用生地黄、白芍、首乌藤、钩藤、合欢皮清热养血安胎;川黄连清肝胆之火,吴茱萸辛散疏泄,二者相合为左金丸,降逆和胃止呕;乌梅酸涩为清凉收敛药,止呕止痢,解渴生津,增进食欲,味酸入肝,有引经作用。
第一诊药以治恶阻为主,药后吐减,尿醋酮由阳性转为阴性,乃进入补肾养阴安胎。
患者因年龄较大,恐再流产,嘱其上方药连服并令其勿情绪紧张,卒获胃和胎安之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575,朱南孙医案。
朱南孙,女,学名荣年,1921年生,江苏省南通人。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岳阳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
1942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岳阳医院妇科副主任,中医学院妇科教研组副主任,上海计划生育研究会理事,中华全国妇科学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兼妇科学会主任委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妊娠恶阻(修订)
(草案)
1 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妊娠恶阻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妊娠恶阻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妊娠恶阻 morning sickness
妊娠恶阻是指妊娠期间,反复出现恶心呕吐,进食受阻,甚则食入即吐。
该病又称“妊娠呕吐”、“阻病”、“子病”、“病儿”等。
大多出现在妊娠早期,也有极少数持续至妊娠晚期。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 (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1,2,3,4,5]
有停经史及早期妊娠反应,多发生在妊娠3个月内。
3.1.2 症状 (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6,7,8,9]
妊娠期间(多从妊娠早期开始)频繁呕吐,或食入即吐,甚至呕吐苦水或挟血丝,厌食,头晕 ,精神萎靡,身体消瘦,目眶下陷,严重者可出现血压降低,体温升高,脉搏增快,黄疸,少尿,嗜睡和昏迷等危象。
3.1.3 体征 (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10,11]
妇科检查 为妊娠子宫。
3.1.4 辅助检查
3.1.
4.1 血液检查 (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1,2,7,12,13,14,15,16]
血常规检查,了解有无血液浓缩;血清钾、钠、氯、二氧化碳结合力可判断有无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肝肾功能化验以确定有无肝肾受损。
3.1.
4.2 尿液检查 (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1,7,12,13,15,17,18]
记24小时尿量,以调整输液量。
同时查尿酮体、尿比重、尿蛋白及管型尿。
尿酮体呈阳性。
3.1.
4.3 心电图检查 (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19,20]
病情严重者,可有低血钾的表现。
3.1.
4.4 盆腔超声检查(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1,2,7,12,13,15,17,18,21]
提示宫内妊娠,排除其他病变。
3.2 鉴别诊断
3.2.1 葡萄胎(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1,2,17]
患者恶心呕吐严重,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根据B型超声及血β-HCG可明确诊断。
3.2.2 急性胃肠炎 (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1,17,22]
患病前常有饮食不洁,或进食生冷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史;起病急骤,恶心呕吐伴左上腹痛,呕吐物多为胃内发酵物及残渣。
3.2.3 急性传染性肝炎 (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1,17,22,23,24]
恶心呕吐,乏力,纳差,厌油腻,腹胀,肝区痛;肝功能、HbsAg、血清胆红素等血清学检查有助鉴别。
3.2.4 急性阑尾炎(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17,23]
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有恶心呕吐,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增多。
3.2.5 急性胆囊炎(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17,22,23]
右胁下疼痛,恶心,厌油腻,呕吐,发热,可发病于妊娠各个阶段,既往有类似发作史,相关化验及B型超声检查,可确诊。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应着重了解呕吐物的性状(色、质、味)及呕吐时间,结合全身症状、舌脉进行综合分析,辨别虚实寒热。
4.2 证候
4.2.1 脾胃虚弱证
妊娠期间,恶心呕吐清水、清涎或饮食物,甚或食入即吐;脘腹坠胀,神疲思睡,纳差便溏;舌质淡,舌苔白润,脉缓滑无力。
4.2.2 肝胃不和证
妊娠期间,呕吐酸水或苦水;胸胁胀满,嗳气叹息,心烦口苦;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滑。
4.2.3 痰湿阻滞证
妊娠期间,呕吐痰涎;胸脘满闷,口中淡腻,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滑。
4.2.4 气阴两亏证
妊娠期间,呕吐剧烈,甚至呕吐咖啡色或血性分泌物;精神萎靡,身体消瘦,目眶下陷,发热口渴,唇舌干燥,尿少便;舌质红无津,舌苔薄黄而干或花剥,脉细滑数无力。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调气和中,降逆止呕。
禁用妊娠禁忌药,妊娠慎用药可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但应注意剂量与疗程。
若出现下列情况,危及孕妇生命时,需考虑终止妊娠:①持续黄疸;②持续蛋白尿;③体温升高,持续在38℃以上;④心动过速(≥120次/分);⑤伴发Wernicke综合征。
5.2 分证论治
5.2.1 脾胃虚弱证 (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2,7,25,26]
治法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主方 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砂仁、生姜、大枣、木香
5.2.2 肝胃不和证 (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9,22,27]
治法 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主方 苏叶黄连汤《温热经纬》。
紫苏叶、黄连
5.2.3 痰湿阻滞证 (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28,29,30,31,32]
治法 化痰除湿,降逆止呕。
主方 半夏茯苓汤《妇人大全良方》去甘草,加生姜。
制半夏、茯苓、陈皮、砂仁、生姜
5.2.4 气阴两亏证 (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28]
治法 益气养阴,和胃止呕。
主方 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增液汤《温病条辨》加乌梅、芦根、竹茹。
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玄参、乌梅、芦根、竹茹
5.3 中成药(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8]
香砂六君子丸:适用于脾胃虚弱证。
生脉口服液:适用于气阴两亏证。
乐孕宁口服液:适用于脾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