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敦煌文献

合集下载

敦煌文献的名词解释

敦煌文献的名词解释

敦煌文献的名词解释敦煌文献是指在敦煌莫高窟中被发现的一系列古代文献资料。

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敦煌文献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艺术以及丝路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敦煌文献的名词解释中必须提及的是“敦煌”。

敦煌古国曾经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渠道之一。

敦煌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气候条件,有效保护了许多历史遗存。

特别是敦煌莫高窟,通过保存下来的壁画和文献,为研究古代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敦煌文献的名词解释中不可忽略的是“文献”。

文献是指通过书写或其他方式记录下来的文字资料。

而敦煌文献则特指在敦煌莫高窟中所发现的各种文书、经典、书信、文稿等,这些文献都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能够为我们重构古代社会的面貌,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提供参考。

敦煌文献的内容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既有佛经、经论、诵经文等宗教类文献,也有文学作品、历史记载、社会文化背景等非宗教类文献。

这些文献以中文、藏文、梵文等不同语言书写,内容涵盖佛教、道教、儒家、医学、天文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敦煌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和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除了其内容的多样性,敦煌文献的名词解释还需要包含其保存形式和特点。

敦煌文献主要通过莫高窟中的壁画、经卷、文书以及其他书写载体来传承下来,其中壁画尤为重要。

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被誉为“世界壁画艺术宝库”。

这些壁画以饱满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而敦煌文献的保存状态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由于地理环境干燥,敦煌莫高窟中的文献得以保存至今,并且大部分仍然完好无损。

这使得敦煌文献成为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前来研究。

最后,敦煌文献的名词解释还应该揭示其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敦煌文献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六讲:敦煌文献

第六讲:敦煌文献
来自余秋雨《文化苦旅·道士塔》
潘絜xié兹cí 先生和其他敦煌学专家写的 一些书,其中记述了王道士的日常生活。他 经常出去化缘,得到一些钱后,就找来一些 很不高明的当地工匠,先用草刷蘸上石灰把 精美的古代壁画刷白,再抡起铁锤把塑像打 毁,用泥巴堆起的灵官(道教的护法天神) 之类,因为他是道士。但他又想到这里毕竟 是佛教场所,于是再让那些工匠用石灰把下 寺的墙壁刷白,绘上唐代玄奘到西天取经的 故事。他四处打量,觉得一个个洞窟太憋气 了,便要工匠们把它们打通,大片的壁画很 快灰飞烟灭成了走道。做完这些事,他又去 化缘,准备继续刷,继续砸,继续堆,继续 画。
1900年,当古代文书刚搬出藏经洞时候
部分古代文书
王圆箓
王圆箓(约1850~ 1931),祖籍湖北麻城县。 他本人出生在陕西,因家 乡连年灾荒,生活所迫, 出外谋生,流落于酒泉。 在此期间入道修行,人们 称他为王道士。后云游敦 煌,登三危山,发现莫高 圣境,感慨万千,急呼 “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 乎”。所以他长期居留于 此地,奉献了他的后半生。
3、1368年元朝灭亡,莫高窟停建。(衰落) 3、1372年明朝设置嘉峪关,莫高窟遗忘。 5、1900年藏经洞发现。
藏经洞
藏经洞的发现
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是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 六日(公元1900年6月22日)被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 (王圆箓)发现的,洞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 的各种历史文本、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些珍贵 文献用多种文字记载,有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 特文、突厥文、回鹘文、 康居文等,简直是一个内容丰富 的古代博物馆。 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 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 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

敦煌文献

敦煌文献

• (4)地理学的研究,《寿昌志》记录山川河 流及少数民族的治理情况。 (5)文学研究,变文、歌辞、俗赋、白话诗、 话本,唐代诗人韦庄的长诗《秦妇吟》, 不曾收录在《全唐诗》中,除汉文还有吐 鲁番西夏等少数民族之文字,其中有些民 族按其自己的发音,而造出许多形声字。

• (7)科技方面研究,有天文历法及医学之研 究。 (8)中外交流记录,有梵文本《心经》,慧 超《往天竺传》。 (9)经典研究,十三经中敦煌存九经,《论 语》郑玄注已失传,在敦煌发现一部分。
• 敦煌文獻,又称敦煌遺書、敦煌文书、敦 煌寫本,是对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7 号洞窟中的一批书籍的总称,总数约5万卷, 最早的前秦苻坚元年(359年),最晚为南 宋庆元二年(1196年)。
发现
• 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 十六日(1900年6月22 日),道士王圓箓在 清理第16窟時,發現 墻壁後面有一個密室, 洞內滿是各種佛教經 卷等文物。
流失
• 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來到敦煌,以14块马蹄银 取走24箱遺書﹑遺畫及5大箱其它文物。 • 1908年,法國漢學家伯希和來到莫高窟,用大量銀 子換取了6000余件寫本和200多件古代佛畫與絲 織品。伯希和还在第464窟发现一批元代回鹘文 遗书。 • 1905年俄国人奥布鲁切夫,日本人桔瑞超﹑吉川 小一郎,1914年俄國人鄂登堡,美國人華爾納等 人,先後從莫高窟買走了大量的經卷. • 這些文物至今流散至海外的達3.5萬件,約佔所有 文物的三分之二。。
• 所有文献基本上全是手写的,以卷軸裝為 主,又有梵篋裝、經折裝、蝴蝶裝、冊子 裝和單頁等多種形式。
文献内容
• (1) 敦煌文献五千多种佛经,一部分传世文献已亡 佚,今却由敦煌文献中发现。最重要是发现《六 祖坛经》。 (2)历史研究,吐鲁番文书,唐安始之乱以后藩政 资料、王粲的《晋纪》、虞世南的《帝王概论》、 孔衍的《春秋后语》。 (3)法制研究,中国古代民法刑法不分,但敦煌文 献中发现唐律、令之格式是分开的,另户籍数据, 标记得非常详细,使均田制实行得以证明。

敦煌文献库

敦煌文献库

敦煌文献库内容简介:敦煌文献库是专门收录敦煌汉文文献的大型古籍数据库,由北京大学教授刘俊文总策划、总编纂、总监制,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制作。

上个世纪初于敦煌莫高窟发现、而后流散世界各地的数达5万件之多的汉文和藏文、梵文、于阗文、回纥文、吐火罗文文献,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奇珍。

不仅使大批亡佚已久的古文献重现于世,更在世界范围内有力推进与中世纪中亚和中国相关之歴史学、地理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以及文化艺术之研究,并形成国际性显学---敦煌学。

敦煌文献库辑录现藏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英、法、俄、德、日等国之敦煌汉文文献3万余件,分为佛书编(佛教经卷)、遗书编(经史子集四部典籍写本)、文书编(官文书,私文书及寺院文书残卷),各据原件照片或复印件制成高精度的数码影像,并以爱如生独有的数字再造技术制成保留原件所有信息的数码全文,采用还原式页面,逼真再现敦煌文献的各种复杂书式,包括眉批、夹注、图表、标记及怪僻字、重迭字、翻转字、涂抹字等。

总计全文超过1亿字,影像超过30万页,数据总量约100G。

同时配备强大的检索系统和完备的功能平台,实现毫秒检索只字不差,图文对照逐行可勘,整理标注随心所欲,编辑下载按键即得,为研究利用敦煌文献开出新生面。

技术标准:页面显示:还原式全文页面,逐页对照原版影像检索路径:分类检索(类、目)条目检索(题名、时代、作者、篇目)全文检索(任意字、词、字符串)高级检索(进阶、逻辑、关联)研读功能:放缩(影像放大阅读)全屏(影像全屏阅读)去灰(影像去除灰度阅读)翻转(影像旋转180度阅读)连缀(影像前后页连缀阅读)设置(全文设定版式和字体)标注(全文添加标点和批注)书签(全文添加书签和分类管理)打印(全文打印)下载(全文编辑拷贝)辅助工具:研究提示(查找相关研究成果)常用字典(查找难字读音及释义)采用字库:方正楷体S-超大字符集适用环境:Windows8/7/vista/XP/server2003/2008出版信息敦煌文献库分为五集,自2011年至2016年陆续出版,(初集已出)。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

敦煌文书的发现,与甲骨文、敦煌西域汉晋简牍、明清内府档案的发现一起被称作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

敦煌文献发现以后,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学者的瞩目,利用这批宏富的珍贵资料,中外学者从历史、考古、经济、政治、军事、地理、民族、民俗、语言、文字、文学、宗教、建筑、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以敦煌遗书和敦煌艺术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敦煌学。

敦煌学显然并非一门单一的学科,它实际上是一门包括许多学科的群体性学问,如果从学科本身所研究的客体上来看,敦煌学应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艺术、敦煌史地、敦煌简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群敦煌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举凡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地理、社会、宗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学、语言文字、哲学、教育、科技、建筑、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保健等等,都可以利用敦煌资料,或填补空白,或创立新说,或纠正前人研究的疏漏。

因而敦煌资料被誉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敦煌学被称之为“学术的海洋”。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作者:杨秀清据统计,国内外收藏的敦煌文献约5万余件。

这些文献几乎包括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且由于它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改造,是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因而被称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敦煌文献中,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

现存敦煌佛经中最早的写卷是日本中村不折所藏《譬喻经》,经末题记云:“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

“甘露元年”即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这也是藏经洞敦煌文献的最早记年。

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类经典应有尽有,数量最多的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禅宗经典和三阶教经典。

禅宗自北魏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僧侣的改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敦煌文献介绍

敦煌文献介绍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作者:杨秀清据统计,国内外收藏的敦煌文献约5万余件。

这些文献几乎包括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且由于它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改造,是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因而被称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敦煌文献中,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

现存敦煌佛经中最早的写卷是日本中村不折所藏《譬喻经》,经末题记云:“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

“甘露元年”即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这也是藏经洞敦煌文献的最早记年。

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类经典应有尽有,数量最多的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禅宗经典和三阶教经典。

禅宗自北魏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僧侣的改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禅宗自唐代起分为南北两宗,由于南宗慧能成为正统,早期禅宗历史及禅宗北宗历史渐被淹没,敦煌文献中却发现了许多与此有关的资料,如《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顿悟无生般若颂》、《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观心论》、《楞伽师资记》等,其中《楞伽师资记》明确记载了神秀——玄赜——慧安——普寂等禅宗北宗的世系,《观心论》则被认为是北宗创始人神秀的著作。

敦煌文献中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六祖坛经》,对了慧能禅宗思想的形成十分重要,与宋代以后的《坛经》多有不同。

《顿悟大乘正理诀》是公元792—794年间由敦煌赴拉萨的大禅师摩诃衍等三人与印度僧人辩论的记录,对研究西藏的佛教史、尤其是禅宗传入西藏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三界教是北周末年僧人信行(541—594)创立的佛教教派,武则天执政时一度兴盛,开元十三年(725)政府下令取缔三阶教,到北宋初年,此教已烟消云散,其经典也荡然无存。

敦煌文献中也保存了不少三阶教经典,如《三阶佛法》、《三阶佛法密记》、《佛说示所犯者法镜经》、《三界佛法发愿法》等,它的发现,为佛教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十四章 敦煌文献学概述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十四章 敦煌文献学概述

• 日本藏量不大而且比较分散。大谷大学图书馆藏34号, 龙谷大学和京都藤井氏有麟馆都有数量不等的收藏; 私人如中村不折、滨田德海等藏600余号,总计约千号。 • 奥尔登堡劫往俄国的敦煌遗书,现藏苏联科学院东方 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孟希柯夫《亚洲民族研究所 所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第一、二册著录了2954 号。近年苏联公布的入藏总数已达 11375 号,但苏联 藏品多为碎片。
• 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年5月28日-1945年10月26 日),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 险家。就学于巴黎大学,主修英语, 后入法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继入 国立东方语言学校,专攻东方各国 语文历史。曾从师法国汉学家E.E 沙婉(1865-1918)等人学习,志力 于中国学研究。 • 1908年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 买了大批敦煌文物,带回法国;今 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伯希和 是欧美公认的中国学领袖,其影响 遍及欧美日本及中国。然而伯希和 与中国学者交往,开始却并非友谊 佳话,而是以让炎黄子孙愤慨痛惜, 也令他本人蒙羞的敦煌盗宝为开端。
• 首批敦煌遗书被发现以后的最初几年尚未引起 轰动。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A.斯坦因在进行 第二次中亚探险时到达敦煌,在翻译蒋孝琬的 协助下,利用王道士的无知和对宗教信仰的虔 诚,采取欺骗手段,骗得敦煌遗书24箱,运回 英国。斯坦因的“收获”在西方立即引起震动, 盗宝者以“探险家”的名义纷至沓来 •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也到达敦煌,他以通晓 汉文的优势,尽量挑选有纪年和题识的遗书, 共得10余筐,辗转运回巴黎。
西方对伯希和的评价:
• “伯希和不但是法国的第一流汉学家,而且也是 所有西方的中国学专家的祖师爷。”“没有他, 汉学将像是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一样。”伯希和 与为数众多的中国几代主流学者的交往,很大程 度反映甚至代表了本世纪上半叶国际汉学正统与 中国国学主流的相互交汇,不仅推动欧美汉学界 加深了解认识中国学术文化及学者,更重要的是 对中国本土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有人论及“百年来影响中国的六十洋客”,将伯 希和列于“七位华风西被的汉学家”的第二位。 而以学术造诣论,伯希和无疑位居首席。

敦煌文献名物研究

敦煌文献名物研究

敦煌文献名物研究敦煌文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其中所涉及的名物,既包括人物、器物、服饰、建筑等实际物体,也包括典籍、经文、诗词、歌赋等文献资料。

这些名物承载着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敦煌及古代中国的宝贵资料。

然而,现有的敦煌文献名物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从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深入探讨。

敦煌文献名物研究现状近年来,敦煌文献名物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

然而,研究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研究中过于重视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而忽略了对名物的内在价值和意义的深入挖掘。

其次,缺乏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如历史学、文学和艺术等领域的研究未能有机结合,导致对敦煌文献名物的理解不够全面。

跨学科的敦煌文献名物研究敦煌文献名物研究需要引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深化对名物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从宗教角度出发,敦煌文献中的佛经、道经对名物有着详细的记载,通过这些经文,可以追溯名物的起源、演变和意义。

此外,通过对比不同宗教的名物,可以进一步理解宗教文化的差异和交融。

其次,敦煌文献中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名物的生动形象。

通过解读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名物在古代社会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内涵。

同时,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揭示敦煌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最后,敦煌建筑史也是敦煌文献名物研究的重要方向。

敦煌石窟、寺庙等建筑的真实写照,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名物资料。

通过研究这些建筑的结构、风格、装饰等特点,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古代敦煌的建筑技术和艺术风格,进而揭示其与中原及西域建筑的关联和差异。

结论现有的敦煌文献名物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引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宗教、文学和历史等角度进行深入挖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未来的敦煌文献名物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敦煌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此期间,日本的橘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 的鄂登堡,美国的华尔纳等人先后从莫高窟买走了 不同数量的经卷。这些人如此行事,也从来没有受 到任何限制。 从此,列强国家的文化间谍打着探险考古的 幌子,纷纷来到了敦煌盗窃历史文物。几年工夫, 一批批价值连城、堪称国宝的绢画、麻布画、木版 画、经文以及各种文字的手写本,均流失到了海外。 在我国有志之士的再三敦促下,清政府才将剩余部 分的文物解送入京,妥为保管。
余秋雨《文化苦旅·道士塔》
潘絜xié兹cí 先生和其他敦煌学专家写的 一些书,其中记述了王道士的日常生活。他 经常出去化缘,得到一些钱后,就找来一些 很不高明的当地工匠,先用草刷蘸上石灰把 精美的古代壁画刷白,再抡起铁锤把塑像打 毁,用泥巴堆起的灵官(道教的护法天神) 之类,因为他是道士。但他又想到这里毕竟 是佛教场所,于是再让那些工匠用石灰把下 寺的墙壁刷白,绘上唐代玄奘到西天取经的 故事。他四处打量,觉得一个个洞窟太憋气 了,便要工匠们把它们打通,大片的壁画很 快灰飞烟灭成了走道。做完这些事,他又去 化缘,准备继续刷,继续砸,继续堆,继续 画。
5、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河西 走廊西端,敦煌市东南公里,在鸣沙山东麓 50多米高的崖壁上,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 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 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 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 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 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 便改称为“莫高窟”。
王圆箓的骨灰塔
马尔克· 奥莱尔· 斯坦因,简称斯坦因,世 界著名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语言学家、地理 学家和探险家,国际敦煌学开山鼻祖之一。
斯坦因
他是今天英国与印度所藏敦煌与中亚文 物的主要搜集者,也是最早的研究者与公布 者之一。他的许多著作至今仍是敦煌吐鲁番 学研究的案边必备之书。曾经分别于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19301931年进行了著名的四次中亚考察,考察重 点是中国的新疆和甘肃,所发现的敦煌吐鲁 番文物及其他中亚文物是今天国际敦煌学研 究的重要资料。
而后的10余年昏庸清政府对藏经洞宝藏置之 不理,各路的洋人接踵而至,王道士卖了其中的 一部分卷宗,用换来的钱继续他的“维修”洞窟 事业。直到1931年81岁故去。
莫高窟大记事
1、公元前138年“丝绸之路”开辟。 2、公元366年(前秦建元2年)乐僔和尚云游到敦煌境内佛显三危山。武
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 碑刻《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 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逐架空凿岩,造窟一龛。”
斯坦因与藏经洞
藏经洞文物运出甘肃
斯坦因与吐番民工合影
王道士把经卷卖给斯坦因的原因
一、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 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 灰了心。 二、是为了完成他的宏愿,清扫洞窟,修建三 层楼,架设木桥。 三、是唐玄奘沟通了他们的思想,斯坦因这个 探险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他。 因此他虽则思想极为矛盾,极不愿意外国人将 这些文物带走,但在无奈的情况下,也只好让了步。 按理说,斯坦因走后就应该引起中国人的重视,尤 其应该引起官方的注意。然而,中国的官方毫不在 意。官方的态度使王道士更加放心地可以随意出售 藏经洞的文物。
第六讲:敦煌文献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 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中国的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 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 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 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 阳关的所在地。是飞天艺术的故乡、佛教艺术的 殿堂,有“戈壁绿洲”、“西部明珠”之称,被 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著名景 点还有鸣沙山、月牙泉。
敦煌藏经洞
王道士走进莫高窟的时间大约在1892年左右。 当时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神圣宝窟无人管护,一 片残破,受到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一种强烈 的使命感,使他自觉自愿担当起了“守护神”的重 任。他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集攒钱财, 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仅第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 费了近两年的时间。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 (1900年6月22日)这一天,王圆箓揭开了藏经洞 这个秘密。王道士的墓志上是这样写的:“沙出壁 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 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 为神物。”
3、1368年元朝灭亡,莫高窟停建。(衰落) 3、1372年明朝设置嘉峪关,莫高窟遗忘。 5、1900年藏经洞发现。
藏经洞
藏经洞的发现
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是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 六日(公元1900年6月22日)被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 (王圆箓)发现的,洞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 的各种历史文本、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些珍贵 文献用多种文字记载,有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 特文、突厥文、回鹘文、 康居文等,简直是一个内容丰富 的古代博物馆。 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 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 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
至初唐时期,莫高窟就有了“千有余窟”的记载, 五代以后实在没有地方可以在开新窟了,于是只能把原 有旧窟重修扩建。历经千载,明弃嘉峪关以西土地并迁 关外居民入关,于是万顷戈壁孤单单的寂寞了200余年, 莫高窟也因此被人淡忘,直到1900年王圆禄道士发现了 藏经洞才使得这块瑰宝渐渐重又显现光辉。
王圆禄道士1892年登三危山,看到壮观的莫 高窟就在莫高窟下寺安家修行。靠布施筹措资金打 通洞窟外壁,修建连接洞窟的栈道,根据他的审美 观刷白部分彩绘。每日打扫洞窟佛像,1900年6月 22日发现了编号16的洞窟甬道裂缝,编号17的藏经 洞就此被发现。
1900年,当古代文书刚搬出藏经洞时候
部分古代文书
王圆箓
王圆箓(约1850~ 1931),祖籍湖北麻城县。 他本人出生在陕西,因家 乡连年灾荒,生活所迫, 出外谋生,流落于酒泉。 在此期间入道修行,人们 称他为王道士。后云游敦 煌,登三危山,发现莫高 圣境,感慨万千,急呼 “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 乎”。所以他长期居留于 此地,奉献了他的后半生。
敦煌,古称“沙洲” 、“炖dùn 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 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 处。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 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 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 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有 “戈壁绿洲”、“西部明珠”之称, 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 煌”。
乐yuè尊(僔)和尚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高窟
乐尊和尚,史书上记载是中国敦煌莫高窟的开创者。 他在敦煌开凿了其历史上第一个石窟,从而开创了敦煌璀 璨的佛教文化。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乐尊和尚凿下第一个 石窟。从十六国到元朝,石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十个朝代, 1500年,至今,乐樽的那个石窟早已无法分辨得出,而莫 高窟经过风沙侵蚀仍保存着十个朝代的750多个洞窟,窟 内壁画四万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和唐宋窟檐木构建 筑五座。此外,还有藏经洞发现的四、五万件手写本文献 及各种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和大量书法 作品。
斯坦因骗取藏经
1907年斯坦因第一次来到莫高窟之时,王道士已伴 随藏经洞又度过了7个春秋。在这7年中,除官员拿走部 分经卷外,王道士对藏经洞看守得很紧,散失的卷子很 少。斯坦因为了看到日夜盼望的藏经洞,想了很多办法 接近王道士,但王道士避而不见,弄得斯坦因束手无策。 后来他了解到王对唐玄奘非常崇拜,便把自己装扮成唐 玄奘的信奉者,并欺骗王圆箓,说他是沿着唐玄奘西天 取经的路来的,这一招很灵,是宗教信仰把他们的思想 沟通了,所不同的是,王道士是一个真诚的信奉者,而 斯坦因显然只是为了达到骗取藏经的目的。
莫高窟外部景观
莫高窟历史
公元366年,和尚乐尊苦修至此饿晕了,看到对面三 危山峦金光下如千佛排列,于是于此开凿第一间洞窟修行。 后来法良和尚也来开了第二个洞窟比邻修行。慢慢原本修 行用的陋室为繁复的佛窟所替代,而且数量越来越多,历 代虔诚的供养人—出资者、修建者、名望者根据当时对佛 的理解和崇尚而修建了风格各异的洞窟。
藏经洞遭盗窃
1908年法国的汉学家伯希和来到了莫高窟, 从王道士手中卖走6400余件写本。由于伯希和精通 汉文,所以他挑选的卷子更有价值。伯希和将这些 遗物运往法国时,在北京将其部分卷子装裱,并且 在六国饭店展览了这些文物。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 到敦煌,又从王道士手中买走经卷620多件,装满 了5大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