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文综历史一轮复习导学稿 岳麓版必修一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一轮教师版)-精选教学文档
历史i岳麓版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说课稿

历史i岳麓版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说课稿“五四爱国运动”是高一历史第16课的内容。
现就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部分加以说明。
第一部分: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先讲解学生熟悉的过程,在通过过程来分析背景和意义。
考虑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所以重点放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将形成本课的一个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思想教育目标: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能力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通过五四运动和以前革命〔特别是辛亥革命〕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和历史意义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四】说教学媒体:电脑及教学软件第二部分:说教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教学采用了讲述发、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
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第三部分:说学法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说课教案 岳麓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说课教案岳麓版必修1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进程中的主干知识,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对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与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五四运动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比较生疏。
本节课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所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对民族精神的领悟是一大特色。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二十一条”的严重影响;巴黎和会的概况、性质;五四运动的爆发、口号、发展及结果;五四精神的内涵;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情境创设——合作探究——主干建构注: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照、完善——感悟提升)①创设情境,设计探究问题,主要为材料型问题,问题的设计有阶梯形与层次性,照顾不同学生的学情。
②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师合作、指导、促进。
③在教辅的基础上构建主干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二十一条”是日本妄图灭亡中国而提出的,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应有深刻认识。
②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精神的觉醒对国家与历史命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应培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意识。
③生命意识与生命教育值。
一方面,特殊时代下的学生不畏牺牲的精神令人敬畏,一方面,当今和平时代,青年学生应珍惜生命的价值。
三、教学资源1、利用历史史料、专著、网站、漫画、影像、图片、观点等。
2、多媒体教学课件与导学案相结合。
3、整合岳麓、人民、人教版教材。
如,分析爆发前的局势;、五四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使人们看到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新途径等知识点。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自主建构、合作探究、情境设问、多媒体演示法、引导讨论法等。
学法: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填写“导学”中的“主干知识建构”;搜集枣庄人参加五四运动的材料。
2课堂:指导学采取阅读法、探究法、比较法等,整合主干知识。
3课后: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延伸,进一步领悟五四精神,并指导学生用归纳法构建知识结构。
2019历史岳麓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课堂小结·建通史]———————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日本向袁世凯政府递交“二十一条”,妄图变中国为其 殖民地。
(2)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3)五四运动的主题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四运动 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解析:1919 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 的特权。但是,英、美等国操纵会议,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转交给日本,这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结合材料可知, “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指的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 失败。
答案:D
主题二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史料探究] 材料一 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 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和约签字!”“废 除二十一条”。 材料二 同志们,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七十九年前, 北京大学的爱国青年发起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A.武装革命 C.民族革命
[解题思路]
B.无产阶级革命 D.国民革命
[答案] B
[题组冲关] 3.据《每周评论》(1919 年 5 月 11 日)记载:学生们边行 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 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这说明五四运动( ) A.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 C.青年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 D.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
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着人民民主过渡的开始 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解析:五四运动爆发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故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完成,排除 A 项;人民民主专政 的政权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建立的,排除 C 项;辛亥革 命后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就已经具有近代的特点了,排 除 D 项。
高中历史复习配套课件 第四单元《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岳麓版必修1)

解析: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的开端,A、C、D三项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B
(1)反帝:从斗争起因看:由山东问题引起,是巴黎和会分赃 所导致的;从斗争口号看:“外争国权”不承认和会对中国山东 问题的决议。 (2)反封建:从斗争目标看:开始时提出罢免卖国贼职务,工 人参加后,斗争矛头进一步指向北洋军阀政府;从斗争口号看: “内惩国贼”。 (3)“彻底性”: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坚决斗争、决不妥协 的精神。
角度 从五四运动的特点角度突破 【示范 4】 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 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 ”这种“姿态”主要是指( A.先进阶级政党的指导 B.反对君主专制 C.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D.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特点
解析:辛亥革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 答案:D
)
热点背景 随着电影《我的 1919》的上映,人们更深入地认 识了近代“外交天才”顾维钧,他的很多话成为名言。“中国的 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 撒冷。”这句话被《费加罗报》等多家重要报纸争相引用,可见 西方人看了是如何的震撼!
【典例 1】 最能完整地体现下图所反映历史事件性质的口号 是( )
A. 《开罗宣言》 C. 《凡尔赛和约》
解析:顾维钧是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这是他在大会
上的发言,文中提到的和约是指《凡尔赛和约》,这是中国面
对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第一次说出的一个“不”字。 答案:C
热点背景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民族精神, 而民族精神脊梁的铸 成则是由多个重大的精神事件作为质料的,而五四运动正是近代 以来一代思想先驱以 “铁肩”担当“道义”时裸露的精神脊梁。 这也是我们今天重提五四运动之精神的根本所在。我们纪念 “五 四”的本意,不是为历史而历史,为过去而过去,而是为了现在 和未来,并通过再现过去来映照未来。
2019届高三文综历史一轮复习导学稿 岳麓版必修一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一轮教师版)

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使用说明:请阅读课本细读P64-P66,并用20分钟完成知识存盘。
课堂解决【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及时完成。
课题: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课)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①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②五四精神;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已学知识巩固】1.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A. 民国从未试图过要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B. 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C. 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消息未到达农村D. 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1.【答案】B 【解析】【分析】注意理解题干,所给出的情境的时间是民国二年,那时清王朝已被推翻,但农村还出现这种感激皇恩为内容的春联,说明了一个重要事实,即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尤其是对农村的影响不大,A项表述违背史实。
C项根本无法考证。
联系史实,袁世凯在1915年才称帝,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要把题干描述现象放到当时的大背景中分析。
2.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
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连声说:“吾非革命党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A. 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2.【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此老农根本不了解辛亥革命为何事,中华民国为何物,这说明了辛亥革命并未对广大农村带来多大影响,C项符合题意,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不准确,材料中也无体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课件(共33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课件(共33张PPT)[优秀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b7d10ebdd88d0d232d46a10.png)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1 第4单元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一、“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1.“二十一条”(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快侵华步伐。
(2)时间: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递交了“二十一条”密约。
(3)目的: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巴黎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中国希望改变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欧美列强却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1.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
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4.高潮: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上海的“三罢”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5.结果(1)北京政府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2)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三、五四运动1.爱国救亡: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民主科学: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3.文化启蒙: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口号二:“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史料二对联一:“②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对联二:“③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学生欢呼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解读]①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外争国权”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相关;“国贼”指曹、陆、章三个亲日派卖国贼。
②体现了有多个阶层参加五四爱国运动。
③体现了斗争目标基本实现。
[思考](1)史料一中口号体现了五四运动什么特点?(2)史料二中画线部分分别反映了五四运动的什么特点?提示:(1)口号一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口号二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列强侵略的爱国性。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6《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后,直系军阀吴佩孚发给大总统徐世昌通电: “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 ,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 石,……如必言直言者有罪,讲演者被逮捕,则是扬汤止沸 ,势必全国骚然!” 这说明吴佩孚( ) A.同情学生并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 B.表面上支持实质上主张镇压学生 C.借机对北洋政府施压以争权夺利 D.冒充爱国欺骗舆论企图统治中国
裴先峰
课后检验
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以完全实现的是:( )
A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 废除《二十一条》
C 还我青岛
D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课后检验
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课后检验
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曾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 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 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 不能说我们所 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 以使得。”对他的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赞扬了“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的精神 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C.肯定“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主张在民主法治原则下捍卫国家主权
——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国内新闻1912-1919
政治版 洪宪帝制 张勋复辟 军阀混战
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图 史说
历
国内新闻1912-1919
财经版 注册厂矿数量大增 工人人数迅速增长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人数物据档链案接
两个广东人的故事
1872—1894年中国维亚境(梅佛内今州山近印人人尼代张冼雅工弼冠加业士生达,1到)71谋上58家生5海6。年;淘后赴1金8获荷,95准属—承巴包达 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酒一税业开、始68典在5当家戏税;院及门19一口1些3摆—地摊1区卖9的1陈9鸦年皮片梅,烟中税国, 新建厂矿有600多家,获和新巨香增利港资。牛本从肉1达。861一69年1亿5起年三,业千先务多后迅开万速办壮元垦,殖超公 过了过去半个世纪。 司大、,矿并务组公建司股、份轮有船限公公司司等。,向成社为南洋 工159个人1月2达辛—就2亥1达090革11万99命年,次前的手。产7工年业工间工巨裕太品会都到次场,富葡平同人募成1注工工0。萄洋获集了册万达人人1酿万金股冠了元58和酒国奖9罢0份生生。4万公博。年店工后园字而—司览后,的牌同员163,会在众新的时已001”国万次多股商冠召9增1内的东标生人,开5至投年社,。园;仅,1资2会资还张月211兴099名产第裕,011办流达一万99四“年年烟巴个;台拿产的产张马业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使用说明:请阅读课本细读P64-P66,并用20分钟完成知识存盘。
课堂解决【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及时完成。
课题: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课)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①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②五四精神;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已学知识巩固】1.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A. 民国从未试图过要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B. 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C. 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消息未到达农村D. 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1.【答案】B 【解析】【分析】注意理解题干,所给出的情境的时间是民国二年,那时清王朝已被推翻,但农村还出现这种感激皇恩为内容的春联,说明了一个重要事实,即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尤其是对农村的影响不大,A项表述违背史实。
C项根本无法考证。
联系史实,袁世凯在1915年才称帝,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要把题干描述现象放到当时的大背景中分析。
2.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
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连声说:“吾非革命党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A. 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2.【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此老农根本不了解辛亥革命为何事,中华民国为何物,这说明了辛亥革命并未对广大农村带来多大影响,C项符合题意,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不准确,材料中也无体现。
【点评】材料的主要意图是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理解,有关辛亥革命的局限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②没有唤醒广大民众的觉醒和积极参与;③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尤其是没有进行反封建思想的斗争。
3.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 兴中会B. 同盟会C. 强学会D. 保国会3.【答案】B 【解析】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C、D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成立的团体;均可排除。
故选B。
第 1 页5.“皇帝倒了,辫子割了。
”少年瞿秋白用这八个字概括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相对于皇帝倒了,剪辫是更具有观念意义的革命。
可见剪辫()A. 使普通百姓感受到革命浪潮的冲击B. 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C. 断绝了清王朝在中国的复辟之路D. 意味着新思想开始冲击国人的生活5.【答案】A 【解析】A剪辫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剪辫的切身体验更使普通百姓感受到革命浪潮的冲击,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B剪辫和资本主义发展无直接的联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C张勋复辟帝制表明剪辫并未起到断绝清王朝在中国的复辟之路的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D新思想早就开始冲击国人的生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7.“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这一诗句颂扬的革命运动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戊戌变法C. 五四运动D. 辛亥革命7.【答案】D 【解析】题干给出了“武汉”、“推翻专制”、“共和”这些信息提示,联系教材所学可知,指的是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实行共和制,其它选项不符合题干条件,答案为D。
9.在中国历史上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第一个文件是A. 《临时约法》B. 《钦定宪法大纲》C. 《中华民国约法》D. 《中华民国宪法》9.【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其中规定中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模式,答案选A,B是清政府颁布的宪法, C D两项分别出现在1913年和1946年均晚于《临时约法》。
【知识存盘】一、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二、五四运动的过程三、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学生是先锋,工人是主力军。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合作探究】1.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填充空白部分)2.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对中国革命发展有何影响?答:五四运动斗争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工人阶级开始成为斗阵的主力军。
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重点知识拓展】1.五四运动的特点(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国主义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五四运动是由学生首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5)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
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易错分析】五四运动具有彻底性并不是说五四运动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五四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只是取得了初步胜利,并未彻底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不能说取得彻底胜利。
其彻底性是指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
【当堂检测】1、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
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第 3 页C .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D .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2、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 .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B .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C .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D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3、近代外交家王正廷曾指出:“……而造成吾国外交上之新纪元者,则巴黎和会是也。
”其中“吾国外交上之新纪元”是指( )A .改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B .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C .是从旧民主主义发展到新民主主义的转折点D .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4、“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五四传单。
下列各项不是从材料中获得的信息是( )A.表达了当时爱国青年的强烈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高度责任感B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反映了五四运动的性质C .把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D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5.李长之在《迎中国文化复兴》一书中曾说:“五四运动当然不仅指1919年5月4日这一天的运动,乃是指中国接触了西洋文化所孕育的一段文化历程,‘五四’不过是这个历程的一个指标。
”材料观点表明五四运动( C )A.在概念上就是指新文化运动B.主要思想体现于反帝反封建C.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D.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6、巴黎和会上中国能够拒约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外交人员出色而有力的辩论和交涉B .国际社会的普遍同情C .中国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给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巨大压力D .中国站在正义的立场上7、 1919年,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在上海《新闻报》上发表题为《民气一致之效果》的漫画,对该漫画表述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民众团结的重要性B.体现了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C.褒扬了爱国学生的先锋队作用D.反映了五四运动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8、1919年7月恽代英在日记中说:“罢课放学,究竟于工商界及一般平民颇生影响,此事实也。
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因势利导。
学生幸胜立不足恃。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五四运动促进民族意识觉醒B.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结合C.认识到学生斗争的局限性D.认识到重视和促进平民教育9、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
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
”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B .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C .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D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9、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五四运动,重点是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傅斯年认为在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A和B在五四运动前已在中国出现,而C项在材料中未能体现。
“将来是社会的觉悟”只有D符合,五四运动无产阶级已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人民群众开始觉悟,到社会的觉悟正是广大平民经过思想改造的过程。
10.1919年5月4日,《每周评论》指出:“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
”上述材料( )①表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巴黎和会有了清醒的认识②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放弃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③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④有利于引导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关注工农运动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0.c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巴黎和会有了清醒的认识,中国人民开始奋起抗争,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知识分子关注工农运动,故①③④正确;②说法错误。
答案C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