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渔夫的故事 教学设计优秀5篇

渔夫的故事 教学设计优秀5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优秀5篇《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篇一《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

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

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

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教学本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所以开课后,我先请学生带着大家认读生字词,然后默读课文把课文分为三段。

有三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们对第二和第三段的分法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对第一段的分法却各不相同。

怎么才能把它们的思路统一起来呢?我说:通过你们刚才对段意的总结,老师听出来了,你们都能紧紧围绕渔夫和魔鬼的角色展开情节。

第一部分都提到了渔夫无意中救了魔鬼,第二部分说的是魔鬼要杀渔夫,第三部分交代了战斗的结果,渔夫用智慧战胜了魔鬼。

第二、三部分同学们的分法没有异议,第一部分分到哪里更合适呢?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同学们集中思考起来。

较后他们确定,一叁自然段写了渔夫无意中救了魔鬼。

课文的脉络理清后,我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浩浩很积极地站起来,但是从他一开始的发言中,我听出他是打算细致地复述课文,我提醒他:听清老师的要求,我是请你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

浩浩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抓住这三部分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短地概括了主要内容,进步很大。

我让全班学生把掌声送给了他。

接下来,我请学生总结了这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认真阅读课文后,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开始带着学生研读课文。

通过问题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却要杀了他呢?让学生知道魔鬼的狡猾、凶恶、谎话连篇。

让学生看到魔鬼凶恶狡猾的本性是不会变的,因为对所罗门心有所惧,所以一出来时还是一副卑躬屈膝的软弱模样,等听说所罗门已死了,须臾间,原形毕露,凶恶无比,恩将仇报,并且编了一串谎言为自己无耻的行为找借口。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优秀3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优秀3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优秀3篇《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复述故事,了解渔夫是怎样战胜魔鬼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揭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故事揭示的道理。

难点:把握渔夫和魔鬼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象与作品的想象贴近,激发阅读兴趣。

)这节课就让我们跨越时空到阿拉伯领略一场惊心动魄的人魔之争《渔夫的故事》。

(二)了解民间故事和《一千零一夜》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它们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

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民间故事可分5类,即: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

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像广为流传的《孟姜女的传说》,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他三大著名故事是《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再如《燕昭王筑黄金台》等故事,早已载入史册。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古代民间口头创作的丰碑,也是一部流行世界各国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我国旧译为《天方夜谭》。

《一千零一夜》的初稿是由十世纪伊拉克文人哲海什雅里收集整理的。

他以一本古老的波斯故事《赫左尔艾夫萨乃》(即《一千个故事》)为蓝本,并邀请民间说书艺人记录他们认为最优美的民间故事。

高尔基认为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宏伟的巨著中,《一千零一夜》是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三)检查预习1、指名一生写出字音,师生共同正音。

锡xī 撬qiagrave;o 魔moacute; 耸sǒng 桅weacute;i 吻wěn撬(qiagrave;o)去啰唆(suō)挪(nuoacute;)弥(miacute;)漫丑陋(lograve;u)宝藏(zagrave;ng)抡(lūn)起作揖(yī)张牙舞爪(zhǎo)2、解词:【照例】按照惯例。

《渔夫的故事》教案

《渔夫的故事》教案

《渔夫的故事》教案《渔夫的故事》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夫的故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渔夫的故事》教案篇1课前预习:1、完成助学中的预习积累部分。

2、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准备课本剧表演。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选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的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赏析能力。

”“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保证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的”;“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一千零一夜》,了解课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按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赏析课文,有表情地朗读对话。

3、情感目标: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思维目标:开发、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评价任务:1、讲故事比赛,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讲出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两个问题:(1)一位的渔夫;一个的魔鬼。

(2)渔夫和魔鬼的斗争过程说明了什么?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3、放开想象,拓展思维,续写故事。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品,导入新课。

“很久很久以前,在阿拉伯地区有一个叫萨桑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因为痛恨王后对他的背叛,每天都迎娶一位新王后,第二天便把她杀了。

丞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无辜少女的生命,自愿嫁给了国王。

她每夜都给国王讲故事……”(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象与作品的想象贴近,激发阅读兴趣。

同时强调《一千零一夜》的相关知识)这节课就让我们跨越时空,到阿拉伯领略一场惊心动魄的人魔之争——《渔夫的故事》。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渔夫的故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1.认识8个生字。

能正确读“规矩、胆瓶、笑逐颜开、金币、自言自语、披头散发、堡垒、铁叉、违背、解救、无恶不作、荣华富贵、倒霉、恩将仇报、起誓、简短、口吻、下流无耻”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二、过程方法:这是一篇民间故事,语言通俗、夸张,情节曲折、生动,很受同学们欢迎。

因为容易理解,所以教师不必多讲,可让充沛发挥同学的能动性,以课本剧的形式通过同学的扮演来理解体会。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本文寓意:对待恶人不能怯懦,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听说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了吗?听说过《神灯》的故事吗?是呀这些故事随同我们长大,给了我们无数美好的幻想,这些故事都是出自一本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今天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一篇——《渔夫的故事》。

二、教学达标:1、了解文学常识:你知道《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吗?给大家介绍一下2、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并且初步了解故事情节3、教师抛砖引玉,提示性扮演开头:我是一个穷渔夫,以打鱼为生。

我打了一辈子的鱼,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只撒四次网,这就足够我维持一天的生活了。

可是今天我已经撒了三次网了什么也没捞到,难道今天这么倒霉吗?我再撒一次看看,上帝保佑我捞一条大鱼。

(做撒网状)哎呀怎么这么沉,上帝真的保佑我捞着大鱼了。

(做用力拉鱼网状)4、同学排练。

两人一组自愿组合,排练在魔鬼和渔夫之间发生的故事,通过排练熟悉语言,进一步了解课文细节,体会人物形象。

教师提示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做道具。

5、同学扮演。

.每一对同学扮演完,请同学来评价扮演的优点与缺点,让下一对扮演的同学引以为戒。

找三对同学扮演较好。

6、教师小结:渔夫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总结出:对待恶人不能怯懦,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既勇敢又要机智。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夫的故事》教案三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夫的故事》教案三篇

【导语】《渔夫的故事》极其⽣动地叙述了渔夫打鱼,遇见魔⿁,最后战胜魔⿁的经过。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这*间故事学⽣是⾮常熟悉的,许多学⽣都曾读过,但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和对⼈物的简略分析的层次上。

这篇⽂章怎样上出新意,怎样上出深度?我思考了很久,决定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

先请学⽣介绍作者,说说他们以前读这则故事留下的印象,然后让学⽣概括毕淑敏的散⽂的⼤意,使他们意识到经典的⽂章是常读常新的。

在分析⼈物和主题时,不是架空的分析,⽽是着眼于⽂本的研读,在朗读、品味、揣摩中感悟。

课堂⼩结的步骤我也请学⽣来说他们对⽂章的新的解读,课后的作业也紧紧围绕这个话题布置。

⼆、课时设计及说明 按照我校⽬前倡导的情境导学法(将学⽣的学习置于适宜的思考状态之中,注重教师有效地启发引导。

创设情境的⽬的是激发学⽣的积极思维,推动学⽣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我将本课计划为两课时,第⼀课时是⽼师带着学⽣⾛向知识,是教给学⽣⽅法,培养学⽣⾃学的能⼒,以⾃主学习和交流讨论为主。

第⼆课时在“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思想指导下,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使清晰的问题准确,模糊的知识明确,肤浅的认识深刻,从⽽在反馈矫正中实现课堂的⾼效。

使学⽣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把教师的主导作⽤不断转化为学⽣的独⽴学习能⼒。

三、学习⽬标 1、通过⾃主和合作的⽅式研读⽣动的⼈物描写,概括⼈物的性格特点,探究⽂章的主题。

2、在阅读中初步了解⽂学鉴赏的⽅法,珍视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感受,培养阅读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1、导⼊: 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个萨桑国,国王⼭鲁亚尔痛恨王后对他的不贞,就把她杀了。

以后国王每天晚上娶⼀个王后,到第⼆天早上就把她杀掉。

当时宰相的⼥⼉⼭鲁佐德为了拯救其他⽆辜的⼥⼦,⾃愿嫁给国王。

晚上,她给国王讲故事,讲到最紧要的时候天就亮了,国王急着要去早朝,但为了听故事的结局,国王就把她留了下来。

《渔夫的故事》教案设计

《渔夫的故事》教案设计

《渔夫的故事》精品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渔夫的故事》的故事情节、角色和寓意。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1.2 教学内容故事梗概介绍:简要介绍《渔夫的故事》的故事情节、角色和背景。

故事情节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发展脉络,理解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

角色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探讨其性格特点和作用。

寓意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故事梗概、情节分析和角色分析等内容,传授相关知识。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写作法: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2 教学手段教材:《渔夫的故事》原著或相关教学辅导书籍。

投影仪:用于展示故事情节图表、相关图片等教学资料。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背景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3.1 教学安排课时:本章节计划用2课时完成教学。

3.2 教学步骤第一步:故事梗概介绍(10分钟)第二步:故事情节分析(15分钟)第三步:角色分析(15分钟)第四步:寓意探讨(20分钟)第五步: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和发言质量。

阅读理解:通过写作作业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思考能力:评估学生在寓意探讨中的思考深度和观点表达。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提问和意见,及时进行解答和回应。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扩展活动5.1 教学资源教材:《渔夫的故事》原著或相关教学辅导书籍。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解读文章、影视作品等。

5.2 扩展活动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写作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7这篇略读课文是世界名著,是一首童话叙事诗,作者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和诗人。

这首著名的童话诗讲述了一位老渔夫的妻子贪得无厌,永不满足,对知恩图报的金鱼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最后一无所得的故事。

全诗鞭挞了那些凶狠、贪婪、不劳而获的人,同时也批评了老渔夫对丑恶行为的姑息、忍让和他的软弱无能,启示我们美好的生活要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去创造。

全诗共10节,以空行相隔,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全文的内容。

第1~2节,交代故事的起因。

第3~8节,讲述事情发展的经过。

老太婆向金鱼提出要木盆、要木房子、要当贵妇人的要求,金鱼一一答应了她。

第9~10节,讲述事情发展的结果。

诗歌在叙述故事时,主要用人物的对话和动作刻画人物的内心和性格,用大海的变化体现金鱼的变化,即由报恩逐步到强烈不满,最后到恢复老太婆贫穷的原状,告诉人们,贪得无厌终归是没有好下场的。

故事情节分析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比较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

但在分角色朗读时对诗文的声调、节奏等把握不够到位,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引导,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表演故事时,学生很难一下进入角色,教师要多指导学抓住人物特点,把握诗中不同人物形象的语气,展开想象,补充情节、补充语言。

有些学生表演时只顾自己,与同学配合不默契,表演时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探究的习惯。

和角色对话的口语交际训练,学生可能语言表达不连贯,语意不清,教师要多指点。

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课文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金鱼为什么把一切都变回原来的样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4、激发学生对“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老太婆的厌恶之情。

教育学生做事情要有主见,不能像渔夫那样懦弱。

5、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小组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知道金鱼为什么把一切变回原来的样子,感悟其中的道理。

四年级《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四年级《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四年级《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精选10篇)四年级《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生字、新词。

2、能力训练:初步了解肖像、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初步学会赏析和有表情地朗读民间故事,注意描述语言的正确运用。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重点、难点]1、重点: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

渔夫是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劳动者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觉醒过程,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魔鬼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

2、难点: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一、导入新课本单元前几篇课文,把我们引入了故事长廊。

今天,我们再次阅读精彩的神话故事,《渔夫的故事》,从中去获得收获。

齐读课题二、明确阅读要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1.默读连接语,用“——”句出阅读要求,课件展示。

2.阅读要求: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讲给家人听,根据以往阅读的方法,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1)独立思考。

(2)四人小组讨论。

(3)抽说(分意义段,读懂每段重点内容。

依次抓每段重点内容讲述。

)3.自学生字词、多音字三、品读课文1、交流思考的问题。

(1)交流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魔鬼说的话是真的吗?使学生明白,魔鬼是凶恶和狡猾的,魔鬼的杀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魔鬼是不懂得报恩的。

引导学生读懂第七至十二自然段。

(2)交流对渔夫的看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对学生点拨: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指导学生读懂第十五至二十三自然段,读出渔夫的智慧。

2、师(总结):看来,渔夫说的没有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将仇报露邪恶本质斗智斗勇显正义力量——《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教材解读】《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

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

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

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课文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与渔夫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课前预习】1.了解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把文中重要的字词圈画做好标记。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感受结构之美。

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学会点评人物。

学会探究文章内涵。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反复诵读课,探究渔夫和魔鬼形象。

3.感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评价任务】1.通过朗读课文,能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通过分角色朗读,学会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再次研读课文,学会探究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课件出示一幅魔鬼与渔夫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展示:看到了一个身躯庞大、张牙舞爪、非常凶恶的魔鬼…看到了一个身材弱小、非常害怕、被吓呆了的渔夫…教师相机导入:那么渔夫和魔鬼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渔夫的故事》(板书:渔夫的故事)2.名确学习目标:⑴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⑵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探究渔夫和魔鬼形象。

⑶感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齐读目标,激励学生,了解学情)二、读一读,了解一个“人、魔”故事指导语:本文作为一篇民间故事,它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而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然后根据出示的图片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故事情节。

学生朗读课文,课件出示图片:师生明确:开端:捕鱼捞瓶(渔夫捞瓶)发展:放魔出瓶(魔鬼逞凶)高潮:诱魔入瓶(智斗魔鬼)结局:投瓶入海(渔夫投瓶)指导:复述故事。

(《用书》179页)要求:完整、流畅、结论明确。

方法:三个关键:关键情节、关键人物、关键词语。

评价标准:语句是否连贯简洁,内容概括是否清楚准确。

(设计意图:作为一篇民间故事,本文情节性强,学生比较感兴趣,所以通过本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为下面的环节做好准备。

)三、议一议,认识两幅“善、恶”面目步骤一:分析魔鬼本质指导语:请同学们准备一张纸,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用简单的几笔勾画一下你感受到的魔鬼形象,时间三分钟。

1.教师巡视,展示学生作品。

2.学生谈绘画依据,师生评议。

3.学生齐读第三段,初步感受魔鬼形象。

过渡语:文中的魔鬼和大家心目中的魔鬼一样丑陋、凶恶,但我们仅仅从魔鬼的外形来认识它是不够的,下面让我们继续研读文本,深入探究魔鬼本质。

学生活动一: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4—24自然段内容,标划渔夫和魔鬼的对话,细心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三分钟后指名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

学生活动二:分角色朗读。

朗读要求:一生读渔夫的话,一生读魔鬼的话,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表情或动作。

其余学生听的同时注意体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魔鬼,并从文中找到相关依据。

课件出示句子:▲魔鬼:“所罗门啊,别杀我,以后我再不敢违背您的命令了!”“▲渔夫:“所罗门已经死了一千八百年了,你是怎么钻到这个瓶子里的呢?”▲魔鬼:“渔夫啊,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的死法,我将立刻把你杀掉!”▲渔夫:“我要把你扔到海里,你说你在海里已经呆过一千八百年,这一回我非叫你在海里呆一辈子不可…”指名读,师生评议。

朗读指导:句1:害怕、颤抖、求饶的语气。

句2:疑问的语气。

句3:原形毕露、凶恶无比的语气。

句4:果断、斩钉截铁的语气。

再指名读。

思考:通过文中渔夫和魔鬼的对话,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魔鬼?依据是什么?学生活动:同位合作,把讨论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班级展示。

明确示例:·课文第三段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写出了魔鬼的高大凶恶。

·从“渔夫啊,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的死法,我将立刻把你杀掉!”可以看出魔鬼凶残卑鄙、的本质。

·从“正因为你救了我,我才要杀你啊!”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恩将仇报的魔鬼。

·从“可以,”魔鬼说,“问吧,说简短些。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自大和愚蠢的魔鬼。

魔鬼的心理是反正渔夫是非死不可的,说什么、问什么都是多余的,何况他已经忍受了太长的时间,所以叫渔夫说简短些。

·从“渔夫,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可以看出魔鬼狡猾、奸诈的特点。

教师择要板书:魔鬼:凶恶、狡猾、恩将仇报、愚蠢(设计意图:故事通过人物的外貌和对话展示人物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自读自悟,分角色读等方式,读出人物的不同特点:要读出魔鬼的凶恶,狡猾,而又愚蠢;要读出渔夫的从容,镇定,聪明,并在读中培养语感。

)步骤二:过渡语:魔鬼是十分凶残、狡猾的,但斗争的结果却是弱小的渔夫战胜了强大的魔鬼,从中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渔夫?活动1:学生朗读文中描写渔夫的句子,分析渔夫的形象。

分析示例:·从“所罗门已经死了一千八百年了,你是怎么钻到这个瓶子里的呢?”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诚实、善良的渔夫。

·“你这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胜过你的妖气。

”这一句运用心理描写,说明渔夫具有战胜魔鬼的自信,由无比害怕到开始镇定,决心用人的智慧来战胜魔鬼。

·“我要把你扔到海里,你说你在海里已经待过一千八百年,这一回我非叫你在海里待一辈子不可…”渔夫的话斩钉截铁,写出了渔夫的自信与果断。

·渔夫抓住魔鬼傲视一切的自大心理,设计诱使魔鬼重新钻进胆瓶,体现了他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活动2:词句品析.积累与括号内句子对比,体会加点处的表达效果或不同含义。

第一组:你这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

(你是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

)第二组:下流无耻的魔鬼,你这是骗鬼。

(可恶的魔鬼,你这是说谎呀!)第三组:我要把你扔到海里,你说你在海里已经待过一千八百年,这一回我非叫你在海里待一辈子不可。

(我要把你投到海里,你说你在海里住过一千八百年,这一回我非叫你在海里住一辈子不可。

)学生展示,师生评议。

教师择要板书:渔夫:诚实、善良、机智、勇敢教师小结:人物形象、描写方法。

四、悟一悟,体会无限“深、趣”寓意指导语:弱小的渔夫战胜了强大的魔鬼,通过渔夫和魔鬼斗争的过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了什么启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谈启示。

★学生一:正义的力量一定能够战胜邪恶,对付像魔鬼那样凶恶的敌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心慈手软,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学生二:要学会感恩,不能恩将仇报。

★学生三: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学到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即使遇到了邪恶的敌人,也不用畏惧。

拓展:中外魔鬼故事的异同点。

延伸研讨:比较不同民族的蛇、狼、魔鬼等故事的异同点。

课件出示《东郭先生与狼》,学生速读故事,比较与《渔夫的故事》的异同。

讨论展示:相同点:①主人公所面对的都是忘恩负义之徒。

②克敌制胜之法如出一辙,都是依靠人的智慧,重置敌手于困境。

区别:①《东郭先生与狼》主要对东郭先生的愚蠢“仁慈”的批判,而《渔夫的故事》则没有。

②《渔夫的故事》结尾所表现的道理:即在严厉打击、惩罚之下的魔鬼(坏人)可能出现的向善的一面,这又是《东郭先生与狼》所没有的。

总结:寓言、民间故事的特点。

寓言的特点:①具有劝喻性或讽刺性;②常用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③寓深奥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

民间故事的特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口语化语言,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设计意图:本文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学生对其中蕴含的道理也能知道一些,但易流于表面或过于片面,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五、写一写,续写一则“新、奇”结尾活动步骤一:探讨原故事的主题与课文中故事的主题有何差异。

教师以口头方式向学生讲述《一千零一夜》中原故事的结尾。

指导语:这则故事在选入我国中小学课本时,删去了这个结尾,你认为原结尾是保留好,还是删去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过渡语:课文结局很精彩,相信凭借同学们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样能够写出一个精彩的故事。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尾。

要求:⑴忠于原文,不能脱离主题,想象合理,表达流畅。

⑵字数200字以内,时间五分钟。

活动步骤二:学生续写文章结尾并选派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学生作品展示:很多年过去了,有一天,渔夫给他的孙子讲起了他和渔夫的故事,渔夫的孙子听后心想:魔鬼会不会又在海里想谁救了他就会给他很多财宝呢?带着疑问,渔夫的孙子拿起渔网每天无休止的打捞。

终于有一天他把那个黄铜胆瓶给捞上来了,他把魔鬼放了出来,对他说:“魔鬼啊,是我救了你,你该怎样报答我呢?”魔鬼笑着说:“贪婪的家伙,你今天要为自己的贪婪付出沉重的代价。

”说完魔鬼就把小孙子变小,放进了黄铜胆瓶并投到大海里去了。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的意图是通过学生对故事主题的进一步理解,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训练学生写作的能力。

)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邪恶并不可怕,只要有智慧,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可战胜邪恶。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能拥有一颗智慧的头脑,一颗感恩的心灵。

做一个勇敢的人。

把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一个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一个无量无边的人。

——巴尔扎克板书设计:渔夫的故事《一千零一夜》魔鬼(邪)↔渔夫(正)凶残、狡猾、诚实、善良愚蠢、恩将仇报机智、勇敢↘↙正能压邪教学反思:1.本节课能够找准教学的起点,层层深入设计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通过“读、议、悟、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在“浅文深教”方面挖掘的还不够,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表现的过于拘谨,今后在学生的调动上还需下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