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书信体的特点
重点分析文章内容与结构,体会文言文书信的写作特点

重点分析文章内容与结构,体会文言文书信的写作特点重点、难点:一、分析文章内容与结构,体会文言文书信的写作特点。
本文以书信体裁写成,作者入情入理,劝对方醒悟。
文章旗帜鲜明,措辞婉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陈以厉害,明以去就,酣畅淋漓,层层紧逼,不留退路,颇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全文分为五段。
第1段以陈伯之过去的明智显赫,对比今日的昏聩卑怯,斥责其忘恩负义,逃亡投敌。
指出陈伯之在梁在魏遭际悬殊,渲染他往日的才智和事功,以激起他对当前环境的不满。
作者首先讲了一些寒暄的话,然后借苏武赞李广的话,称颂陈伯之才干出众,英勇无双。
又借陈涉的话褒扬陈伯之明于时势,志向高远,最后作今昔对比。
第2段分三层。
①客观地分析陈伯之当年去梁就魏的原因,指出他只是一时糊涂,上当受骗,所以情有可原。
这就排除了陈伯之担心背梁犯有滔天之逆的疑虑。
②概述梁主宽大为怀以诚待人。
“推吃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两个点化的句子,意切情真。
又用朱鲔、张绣两个历史典故说明梁主胸怀大量,不计前嫌,让陈伯之开释曾降魏叛梁的顾虑。
接着点明梁主也会像“往哲”那样宽恕迷途知返的人。
③以一系列事实劝陈伯之三思。
先言梁主宽厚,陈伯之叛梁后,其家承恩如旧,祖坟、房屋、家族无恙。
后用两句情真意挚的话劝陈三思,以动真情。
第3段言魏不足恃,破魏在即,希望陈伯之明察时局,及早归梁。
①用对比手法,从心理上瓦解对方的防线。
写梁朝内部文武百官各有封赏,功名利禄还可传予后代子孙;而陈伯之却只能被人驱使,境遇可悲。
鼓励陈伯之及早弃暗投明,立功赎罪。
②先用慕容超、姚泓两个典故衬写追随异族决无好下场。
然后强调“北虏”罪恶累累,势在必亡,其内部国君昏庸,自相残杀,将遭灭顶之灾。
③以“鱼游沸鼎”、“燕巢飞幕”两个典故设喻,形象地指出陈伯之处于危境之中,不速作抉择太糊涂了。
归梁则功名显赫,留魏则危机四伏。
对比鲜明,利害昭彰,提醒对方不能不作趋利避害的抉择。
第4段以草长莺飞、鲜花遍野的江南美景发起故国之思,以廉颇、吴子的典故激其思乡之情。
论苏轼书信体散文的用喻特点

论苏轼书信体散文的用喻特点黎奎【摘要】苏轼书信体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比喻丰富、新颖、贴切,为作者提供了类推证明和揭示 事理的手段,丰富了书信的表达功能,也提升了文章的艺术美感。
苏轼书信体散文用喻特点有:善用博喻 说理、常用比喻论文、用喻位置灵活和设喻风趣幽默等。
【关键词】书信体散文善用博喻用喻论文位置灵活苏轼一生创作了大量书信体散文,包括书、启、奏议 和尺牍,其中书、启、奏议是官场书信,具有公文性质,格式规整,论事完整,而尺牍多是写给亲朋故友的书信,格式灵活,内容较零散。
苏轼书信体散文的内容丰富,涵 盖国家大事、军事政治、文学艺术、生活雅趣、参禅释道、人生感慨等。
艺术手法也是信手拈来,其中比喻贴切自然,语言简洁生动是其显著特点。
从比喻的分类来看,他擅长 使用博喻;从用喻对象的角度来看,苏轼常用“金玉珠贝”肯定文章的艺术价值,用“水”阐发文艺创作思想;从文 章结构布局来看,具有位置灵活的特点,既有以喻开篇也 有文中插喻和全篇用喻的情况,不同位置上用喻又产生不 同效果。
另外,苏轼用喻还具有幽默的特点。
本文将对苏 轼用喻的四个特点:善用博喻说理、常用比喻论文、用喻 位置灵活,设喻风趣幽默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
_、善用博喻说理从比喻分类的角度来看,苏轼书信体散文的用喻特点 是善于使用博喻。
苏轼为了论述“人心之于人主”的重要 性,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连用五个喻象进行论证,“如木 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 贾之有财”,说理生动自然。
这个博喻的妙处主要表现在四 个方面*首先,五个喻象均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常识,容易 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易于接受。
其次,喻象的选择精 准贴切,“根之于木”、“膏之于灯”、“水之于鱼”、“田之 于农夫”、“财之于商贾”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个比喻 深刻地表现了 “人心之于人主”的重要性。
再次,寓理于 形,把“意义与形象”完美地结合起来。
作者深人地把握 事物之间的本质特征,而不仅停留在事物的形貌上,使抽 象的道理变得鲜明可感。
古代书信中的语言特色与文字表达

古代书信中的语言特色与文字表达古代书信是人们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能够让人们了解彼此的情况,还能够传承历史文化。
而古代书信中的语言特色与文字表达,也是一道重要的文化遗产。
一、文学性的表达古代书信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沟通工具,它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在古代,人们日常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都会用一些诗句、典故、谚语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种文学性的表达,不仅增加了书信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更表达了古人对语言文化的重视。
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书信为例,他的书信往往以诗歌作为开头,或者引用一些典故、谚语来表达情感和意思。
比如他写给好友李益的信中,开头就是一首诗:“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鬓微霜,又何妨?持伞无数月,拥书一炉香。
”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忙碌而不懈的精神状态。
这些引文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和意思,使书信有了一种文学性的韵味。
二、语言的礼貌表达古代人们在书信中也非常注重礼貌表达。
在书信的开篇和结尾处,古人通常会用一些礼节性的话语来引出或结束正文。
比如唐代文人韩愈在给陈羽的书信中信的开头就是:“承君分付,不胜欣慰。
”他还在信中用词非常谨慎,避免使用带有贬义的词汇,尽显他那文人的文雅和礼貌。
在对长辈尊敬的书信中,古人的语言也十分恭敬。
比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在给父亲的书信中,开篇就说:“儿不才,顽细不敏,几无所用。
昨闻京师贡院中举,得其叔父徐良辅保,父见放心……惟赖父垂全生之目,含辛茹苦以成长,大好今日,义不胜感。
”这篇书信用了很多词汇来表达对父亲的感恩之情和尊敬之意,表现出了古人的家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三、文化地域特色的表达古代书信中还融入了当时文化地域的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
如唐代长安的书信与江南的书信就有很大不同。
唐代长安的书信,尤其是三书(包括:“请功名书”、“请官书”和“请郎中荐”),首要关心的是官位,而江南的书信则多以日常生活和祝福寄语为主。
比如唐代诗人孟浩然在给好友王维的信中,开篇就谈到穿衣:"威夷厚布直,自古如云外,谯门细松已,曩侬好而阔。
高考语文文言文二“书”类阅读文体知识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二“书”类阅读文体知识汇总一、“书”的内涵及分类“书”,即书信,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性文体。
古代臣下向皇帝陈词进言所写的公文与亲朋间往来的私人信件,均称为“书”。
因此,古代以“书”为标题的文章,实包括两种文体。
1.奏疏臣下向皇帝陈词进言所写的公文,称为“上书”或“奏书”,属公牍文的“奏疏”(亦称“奏议”类。
如,《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等,目的在于进谏。
2.书牍亲朋间往来的私人信件,单称“书”,或称为“书牍”、“书札”、“书简”,属应用文的“书牍”类。
如,《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等,写作目的更私人化。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
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再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注意】由于很多古书信并不完整,称谓与落款也不尽相同。
二.“书”的发展春秋(公牍)→战国(去公牍化) →汉代(书牍) →魏晋以来(不断发展)1.最早的“书”与后世的书牍有很大不同,实际上是外交辞令的书面化,或更接近于列国之间交往的“国书”。
多用于列国士大夫之间的通问或交涉,实具有公牍文的性质;如,《左传》中的《巫臣遗子反书》《子产与范宣子书》。
2.渐渐的,人们在书中投入些个人色彩,谈个人见解,诉自己命运,虽仍谈政治事务,类似“奏书”,却又有所不同;如,《乐毅报燕王书》《与春申君书》《谏逐客书》。
3.直到汉代,书牌完全脱离了公牍的性质,而成为个人交流思想感情,互相交往的工具。
如,司马迁《报任安书》、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三、“书”的特点(1)书信的内容广泛其内容可以包罗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军国大事,讨论学术,评述人物,推举自荐,倾诉个人境遇,以至日常所感所思,皆可入“书”。
古代书信体散文特点

古代书信体散文特点【篇一:古代书信体散文特点】宜春学院学报VoL30,No.12008年2月Joumal0fYichunCouegef’缸2008古代书信体散文的文体特征潘海霞(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书信是人们之间互相交流思想与情感的重要工具,古代书信有着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内容、形式、审美三个方面,书信体散文的文体特征可概括为:本于实用。
托于审美;形式自由,灵活多变;情感真挚,个性鲜明。
关键词:古代;书信体散文;文体特征中图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80x(2008)ol—0064一05书信是人们之间用来表达情感、阐发事理、叙事状物的工具或手段。
在古代,书信有许多别称,如尺牍、简、札、笺、尺素、启等,而书信这一称呼是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文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固定叫法。
唐以前书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用来指信使。
而书的概念则较为宽泛。
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将书分成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书指的是“心声之献酬”的书信,而广义的书则是全部的“圣贤言辞”,即所有书写的文字。
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里对此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说明,他指出“圣贤言辞,总谓之书,书之为体,主言者也”并案“箸之竹帛谓之书,故《说文》日:‘箸也’。
传其言语谓之书,故《说文》日:也’。
是则古代之文,一皆称之日书”,并通过引用事例进一步指出“古代凡箸简策者,皆书之类。
由此可见,书是对所有写在简策上的东西的总称。
明代的吴讷则将书与其它古代文章样式作了明确的区分.他在<文章辨体序说书》中指出:“昔臣僚敷奏,朋旧往复,皆总日书,近世臣僚上言,名为表奏;惟朋旧之间,则日书而已引,将书定为朋旧之间交往的一种工具,使书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书信,从而缩小了“书”的使用范围,使“书”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化。
在古代,书信颇受重视,宋代甚至出现了“备尺牍应用”的<书叙指南》。
尽管书信在古代的地位不同凡响,但是古人对书信的文体特征却各持己见。
书信文体特点

书信文体特点
书信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它既能传达信息,又能表达个人情感,具有以下
特点:
1. 亲切自然:书信以亲切自然的口吻写作,不像正式的文学作品那样拘谨。
写
信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思想和感情,使用平实的语言,使读者感到亲近和真实。
2. 朴素真实:书信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因此书信所表达的内容往往
是真实的、朴素的。
写信者可以真实地诉说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和观点,没有艺术修饰和虚构。
3. 明确主题:书信需要明确的主题和目的。
不同于散文和诗歌,书信往往需要
在开头或结尾明确自己写信的原因或目的,使读者能够迅速了解信件的内容和意义。
4. 留白控制:书信在格式上要求留白控制得宜。
信纸上的空白区域可以提供给
读信人用于回复的空间,还可以使信件显得整洁、规范。
此外,信封等也对信的密封性和保密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5. 个人风格:书信是写信人与读信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写信者可以根据自己的
个性、心情和习惯来书写,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文风和情感状态,展现个人风格。
总之,书信作为一种个人交流的工具,在表达真实情感和传递信息方面具有独
特的特点。
它以亲切自然、朴素真实、明确主题、留白控制和个人风格为特征,既能满足实际需求,又能展示个人独特的文学风采。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书信文体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书信体的特征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书信体的特征篇一:古代书信格式古代书信格式文言书信格式举要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席,席位。
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
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
神奇的书信文学——古代书信形式与特点

神奇的书信文学——古代书信形式与特点书信,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沟通方式。
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书信似乎已经被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所取代,然而,古代书信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古代书信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学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考和智慧。
本文将探讨古代书信的形式与特点,以展示这一神奇的书信文学。
首先,古代书信的形式多样,每一封书信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古代书信可以以诗歌的形式写就,如《赠别》中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样的诗句既表达了离别之情,又展示了作者的才华。
古代书信也可以以散文的形式呈现,如《陈情表》中的“臣云: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这样的散文句子既表达了作者的忠诚和愤慨,又展示了他的修辞技巧。
古代书信还可以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书信往来,通过对话的方式揭示了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古代书信的特点是真实而直接的表达。
古代书信没有现代书信中的礼节和客套之词,它直接表达了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
古代书信中的情感流露自然而真实,没有经过过多的修饰和掩饰。
例如,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在给友人写信时,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苦闷:“我这个人真是愁苦的很,生活在世上,犹如飘荡在海上的一片浮萍,随波逐流,无所依附。
”这样的直接表达使得古代书信更加真实、质朴和感人。
古代书信还具有思辨和智慧的特点。
由于古代书信是一种与他人交流思想的方式,因此,它常常涉及到一些重要的问题和哲学思考。
古代书信中的作者常常对生活、人情、道德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例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给友人写信时,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人生在世,岂能尽如意?人生在世,岂能无所求?”这样的思辨使得古代书信充满了智慧和哲理,使人们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思考。
古代书信还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
古代书信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学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文言文书信体的特点
篇一:文言文书信写法
目录
一、提称语
二、启辞
三、正文
四、结语
五、祝辞
六、署名
七、附候语及补述语
1、提称语
1.1
提称语是附在称谓后面,提高称谓的语词。
(点击此处查看“汉语称谓表”。
)
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希
圣老师尊鉴:”;再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受信人察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
我国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提称语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配合。
在礼仪简化的现代生活中,提称语常常被省略。
省略提称语后,在称谓下加冒号“:”,如“希圣老师:”。
1.2
Table1.1书信中请察阅敬语
1
1.3
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2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
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席,席位。
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
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
撰,即著述。
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阅知悉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2、启辞
2.1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常见的启事敬辞“敬禀者”,意思是说:“我恭敬地禀告的事情如下。
”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
2.2启辞又分为两类。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2.3
第一类,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Table2.1传统启事用语
3
详细说明如下: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同上。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
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
用
于同辈。
径启者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拜,表敬词。
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兹,这里,现在。
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
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
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4
第二类,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
忽奉手教,获悉一是。
奉诵钧谕,向往尤深。
顷获大示,井所赐物。
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幸承明教,茅塞顿开。
披诵尺素,谨表葵私。
数获手书,至感
厚爱。
展读琅函,甚感盛意。
接阅华简,幸叨莫逆。
捧读德音,喜出望外。
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
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
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
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
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
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
大札敬悉,稽复乞谅。
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
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
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
别来无恙。
久不晤见,甚念贤劳。
暌违日久,拳念殊殷。
久疏通问,时在念中。
一别经年,弥添怀思。
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
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4
Table2.2传统寒暄用语
5
篇二:文言书信书写指南(最全)
文言书信书写指南
一、提称语二、启辞三、正文四、结语五、祝辞六、署名七、附候语及补述语
一、提称语
提称语是附在称谓后面,提高称谓的语词
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希圣老师尊鉴:”;再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某公道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