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书信
文言文书信

文言文书信
尊敬的先生:
谨启者谢。
吾获先生书,大感欣喜。
承先生深情厚谊,心中之喜无以言表。
昔者,世道多艰,遭逢困顿,先生一言,犹如春风拂面,使我深感温馨。
夙夜思念,无以安宁。
今得先生书,犹如琴瑟之合鸣,使我心中之烦扰得以消散。
生活虽平淡,然亦感慨万分。
先生破言而来,言及生平志趣,令人感悟颇深。
愧对先生所言,令我陶然欢喜。
然尚忧思世务之混沌,心念山河之遥远。
愿先生保重身体,同游山水,抚琴吟咏,以舒怀志趣,自得其乐。
今逢春日,花开如锦。
盛夏将至,丰草满原。
愿先生安好如常,心情愉悦。
悠悠岁月,愿时光静好。
期盼不久之后,能有幸与先生共赴茶之邀,一展胸怀。
再次致以深深的谢意,愿先生一切安好。
致礼。
[你的姓名] 敬上[日期] 敬上。
钱钟书书信 文言文

钱钟书书信中使用的文言文表达体现了他的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以下是一封钱钟书书信中的文言文段落:
“敬启者:月白风清,笔走龙蛇,伏案书来此信,以诚心献给予君。
自别后,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嗟乎!人生如梦,岁月如流。
忆往昔与君共游于书海,共赏于花间,此情此景,历历在目,恍如隔世。
今特寄此书,以问君安否?
吾闻君于学术上勇猛精进,于生活中淡然处之,甚慰吾心。
愿君继续于道上行,不为世俗所累,不为名利所牵。
愿君持此一念,勇猛前行,直至功成名就。
吾自别后,亦于书海中泛舟,于人生路上寻觅。
或得或失,或悲或喜,皆成吾生之体验。
然吾心常念君,愿君亦念吾。
敬祝安康!”
这封信是钱钟书先生以文言文形式书写的一封书信。
他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问候,并鼓励朋友在学术和生活中继续努力。
同时,他也分享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整封信充满了深厚的友情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古文书信格式范文(必备3篇)

古文书信格式范文(必备3篇)文言文书信格式:提称语、启辞、正文、结语、祝辞、署名、附候语及补述语一、提称语提称语是附在称谓后面,提高称谓的语词。
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公道席、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受信人察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
我国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提称语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配合。
二、启辞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常见的启事敬辞“敬禀者”,意思是说:“我恭敬地禀告的事情如下。
”启辞又分为两类。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三、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四、结语写信对人叙事论理,说完正事就结束,收得太急,显得不太礼貌,因此要说上一两句客气话,就象平常至朋友家聊天,临告辞之前需要说几句过渡,完了再告辞。
书信中如“临书翘企,敬候佳音”、“因故迟复,请谅”等等。
结尾敬语,敬告对方谈话到此结束,与前段的启事敬辞相呼应。
前头用“敬启者”,后面“敬此”、“肃此”;如果前头用“兹复者”,后面则用“专此”、“草此”之类。
五、祝辞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之类。
其中,“即颂”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
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
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
最经典的古文书信有哪些

最经典的古文书信有哪些10篇最经典的古文书信,美了眼,醉了心,一生一定要读一次。
最令人感动追忆的书信: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与朝歌令吴质书魏晋·曹丕五月二十八日,丕白。
季重无恙。
途路虽局,官守有限,愿言之怀,良不可任。
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7,益用增劳。
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
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
弛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
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
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
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元瑜长逝,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天意和暖,众果具繁。
时驾而游,北遵河曲,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今遣骑到邺,故使枉道相过。
行矣自爱,丕白。
★背景曹氏父子喜爱文学,招揽了一批文人墨客,赋诗谈文,旅游宴乐,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曹丕以贵介公子的身分,平等待人,与吴质兄弟相称,吴质也是曹丕政治上的心腹。
建安二十年(215),吴质为朝歌令。
当时曹丕正在孟津(今河南孟县)游览,便想起了吴质,特地派人绕道致此诗函,以抒思念之情。
★评价曹丕动情地追忆当年与“七子”等的清谈游乐,诗酒唱和的情景:朗曜白日、清风明月,有甘美的佳肴果品,清冽的泉水,六经诸子的博谈、飘逸妙捷的文思,娱心闲琴棋弈,逍遥驰骋,同游卧坐。
最豁达乐观的书信:聚散忧乐,如反复手,幸而此身尚健。
与程秀才书宋·苏轼启:去岁僧舍屡会,当时不知为乐,今者海外岂复梦见。
聚散忧乐,如反复手,幸而此身尚健。
得来讯,喜侍下清安,知有爱子之戚。
襁褓泡幻,不须深留恋也。
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
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近与小儿子结茅数椽居之,仅庇风雨,然劳费已不赀矣。
关于信的古诗词 关于信的古诗词一句话

关于信的古诗词关于信的古诗词一句话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信的古诗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关于信的古诗词一句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关于信字的古诗句关于信字的古诗句1.带有"信"字的古诗词,古文~~1.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商鞅》2.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白居易《琵琶行》3.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王昌龄《答武陵太守》4.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范成大《初归石湖》5.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雷震《村晚》6.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珑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
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渔家傲》2.关于书信的诗句落花时纳兰容若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
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
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虞美人纳兰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闲阶小立倍荒凉。
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使青鸟兮衔书,恨独宿兮伤离居。
李白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
李白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
李璟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
李白书无鸿雁如何寄,肠断催归作麽回。
向子諲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晏几道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此情怀、纵写香笺,凭谁与寄。
柳永别来凭谁诉,空寄香笺,拟问前欢甚时更。
欧阳修香笺小字寄行云。
纤腰非学楚,宽带为思君。
晁补之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
古文书信格式

请对方回信:
盼即赐复。翘企示复。伫候明教。时候教言。盼祷拔冗见告。万望不吝赐教。敬祈不时指政(正)。敢请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见告。如何之处,恭候卓裁。至盼及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麟安
对家居者:
客安 行祺 旅 一帆风顺 旅居康乐
唁丧,请候:
礼安 孝履
问病,祝颂:
早日康复 痊安
对蒙遭意外不幸者,祝祷:
否极泰来
对知识界,可泛颂:
文安 道安 研安 文祺 雅祺
对编辑:
编祺 编安
对写作者:
著祺 撰安 笔健
复禀者 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 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德音,喜出望外。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大札敬悉,稽复乞谅。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别来无恙久不晤见,甚念贤劳。暌违日久,拳念殊殷。久疏通问,时在念中。一别经年,弥添怀思。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古文书信格式及用语

古文书信格式及用语
敬启者:
岂有此理,梁朝百里之令遥古无今,臣被令作朝中官仆,以隅为纪念,故受賜百里之令,希望奉上贤达之君应加褒奖之利害,益驱贤士利事于邦家,臣以阐明此道,报效帝心,无以侔报天意乎!
岂有此理,帝下体若神仙,形若陛下,受令作朝中官仆,以受賜百里
之令,继而加褒奖之福祉,以表示天下之恩宠,竭力奉事天子,以报礼谢。
帝上慈悲,赐受福祉,令臣受用,声异彩新,宜宣布发表,坚力声张,以示贤良之士,以表报答陛下之慈悲,以及贤士耕事之劳。
故臣在此恭谨表达:千万臣谢帝上恩情,仰拜神仙,感恩帝上慈悲,
永志惟帝。
此致。
梁朝官仆XX。
古风书信范文

求几篇古代书信范文书呈某某小姐妆次:见字如晤。
比来已隔年许,然思卿之念未尝稍离臆间。
缘座师某某大人前已面嘱,令予苦读待考,昔亦曾与卿共盟窗下,折桂返乡后即来迎娶。
故予弗敢稍怠。
偶有小暇,辄草草一纸,以慰恩卿悬悬之心。
执笔之时,思及此窗非彼窗,然吾心必同汝心矣。
月前曾托至亲某某携回京都软红轩极品妆盒,嘱其代呈,未知曾否笑纳。
物非特贵,吾心想亦可鉴。
愿卿善自珍重,以待来禧。
是嘱。
又:日来偶得良句,愿博卿闺中一笑。
金风昨夜过草庐,吹落笔头雪笺污。
愿卿知我凌云志,故将黄花改墨竹。
某某年某某月某日某某谨书古代书信传递的古典有哪些?一、烽火传军情 1994年11月7日,原邮电部发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新疆库车县克孜尔尕哈的汉代烽火台遗址,边纸上的文字为1974年在甘肃居延地区破城子烽塞遗址出土的东汉初年《塞上烽火品约》木简上的部分内容,再现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西北边陲“谨侯望,通烽火”的历史遗迹.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鱼传尺素 1990年11月28日,原邮电部发行了J174M《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姑苏驿,边纸图案为古代铜器上的鱼形铭文,这些鱼形铭文,用的是“鱼传尺素”的说法来象征邮政通信.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只是一个风趣的用字罢了. 三、青鸟传书 1998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JP72《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1999北京(二)》纪念邮资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绿东方”,主图和邮资图内容一致,均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飞鸟,背景为驿站和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青鸟传书的传说.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四、黄耳传书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递给张浚,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张浚指着花名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诸同仁
谨启:与诸兄共事月旬,受教颇多,接人待物,处事品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在此拜谢。
弟性愚钝,又兼狂大,遇事泛论频繁,而潜心处置嫌少。
扪心自问,自公司建立以来,初因诸事不谙,无处着力,贡献稀少。
后因琐事繁多,无全心全意投身于此,惭愧甚矣!观众同志,皆热心积极,努力于一,其用心,用力,用财,用智,众目睽睽,可昭可彰,反躬自省,惭愧甚矣!!!
近日以来,弟彻夜辗转,昼昏思忖:一、观弟之品行与诸兄相去甚远,恐辱没诸兄期望,携来不良之风,而致使公司有损;二、弟一介文人,一无所长,迂腐寒酸,不堪大用,思想保守,固执不前,这于一初创之公司是大有疲损的;三、弟性格孤异,有强势的思想,影响欲强烈,易义气用事,恐于公司和谐稳定不利,或持偏狭怪论,或守旧不前;四、弟常为思想者而非行动家,这于我们一家以业绩较短长,以踏实为根基的企业是极其不利的,易生慵懒堕落之风气;五、弟常为侠者,素喜济人,而有不顾公司之大利之过,此兄等不可鉴也;六、弟志踌躇,思想涣散,朝三暮四,志意不一,无长久作战之准备,这于一
家起步企业是迟早之祸害,或有不良风气,恐影响深远。
七、弟人脉平平,背景贫乏,于公司无后劲之推力。
综上总总,弟诚愧与诸兄,诸兄有大志,不忍以一己之私利,一家之缺陷,损公司之长久,碍公司之进步。
于此,弟决定退股,诚愿诸兄,事业有成,前途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