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3单元课文朗读指导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案

3*月是故乡明教学目标1.认识“徘、徊”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策略认写字词把识字和积累词语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烟波浩渺、篝火、澄澈、风光旖旎、莱芒湖、无边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中,识记“渺、篝、澄、澈、旖、旎、莱、垠、顷、峨”的字形,理解字义并读准字音。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先根据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童年趣事”和“成年经历”两部分,从直抒胸臆的语句和细节描写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积累运用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代诗文,可以先让学生诵读积累,然后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积累古诗,丰富阅读体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季羡林的相关资料,查找与月亮有关的诗句、美文。
2.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1.结合预学卡预习课文。
2.搜集有关思乡和月亮的诗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板块一诗词导入,渲染情境活动1由月引入1.激趣:(教师出示海面上一轮明月的图片)看到此情此景,同学们想到了什么?2.过渡:是啊,古往今来,月亮常常寄托着中国人的思乡之情。
如我们很小就会背的《静夜思》(学生齐背)。
再如“诗圣”杜甫写的《月夜忆舍弟》。
课件出示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教师配乐吟诵。
(2)指两名学生吟诵。
(3)全班一起吟诵。
活动2走近作者1.揭题:季羡林先生也有一份“明月情结”。
(板书题目:月是故乡明。
)2.走近作者。
(1)关于季羡林,你们都知道些什么?(2)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季羡林(1911—2009),中国语言学家、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精通12种语言的翻译家,曾任中国东方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等。
部编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教案设计

部编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4课)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按要求掌握生字。
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3.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古代少年们童年生活的情景。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扃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
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写着美丽的故事。
这些画卷体现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真实再现了古代少年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看看诗中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板书课题,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2.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学生举手自由发言,可根据课外掌握的或是课前搜集的资料,知道多少说多少。
)3.师相机补充介绍范成大及其文学成就。
(课件出示: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他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今天要学习的是其中一首,这首诗描写的是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说说古诗应该怎样读?(指名说)明确:朗读诗歌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师范读。
(课件出示划分节奏: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个人自由朗读。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说说诗歌写的什么情景吗?3.小声自读,边读边想: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小结板书:村庄儿女耕田织布童孙学种瓜)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详细版)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详细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语法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感;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本单元主题为“春天的故事”,主要内容包括《春》《雨》《雷》等课文,通过这些课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 第二单元:本单元主题为“科技与生活”,主要内容包括《神奇的网络》《未来的世界》等课文,通过这些课文,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第三单元:本单元主题为“人与自然”,主要内容包括《大熊猫》《可爱的动物》等课文,通过这些课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奥秘,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4. 第四单元:本单元主题为“我们的祖国”,主要内容包括《我爱祖国》《我们的家乡》等课文,通过这些课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5. 第五单元:本单元主题为“我们的梦想”,主要内容包括《我的梦想》《我们的未来》等课文,通过这些课文,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激发学生对梦想的追求。
6. 第六单元:本单元主题为“成长的故事”,主要内容包括《我长大了》《我们的友谊》等课文,通过这些课文,让学生体会成长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策略1.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村晚》【市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村晚》【市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漪”1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村晚》。
3、理解古诗《村晚》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会认“漪”1 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村晚》。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村晚》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扣读诗题1. 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古时候儿童田园生活的古诗,一首诗通过小孩子学种瓜来体现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一首诗通过孩子因冰块做成的打击乐器摔碎而失落沮丧来表现孩子的聪明、天真。
你们还能背诵这两首诗吗?谁愿意背一背这两首诗?2. 谈话引出作者。
这节课我们要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
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
3.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板书:村晚)4. 读了诗题,你想到了什么?“村晚”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所以这首诗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景色。
5.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古诗,我们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查工具书、结合课文插图理解、小组交流讨论等。
(2)课件出示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村晚》。
利用注释、工具书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古诗的情况。
首先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
(课件出示诗的节奏划分)(指名教师相机指导“陂”和“漪”的读音。
指名学生按节奏朗诵古诗,学生评议后齐读。
(4)古诗讲究韵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应该注意把这首诗的韵脚“陂、背”读得清晰、响亮。
(5)学生练读,指名读,学生评议,全班齐诵古诗。
(6)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全班交流汇报诗意)6. 教师小结:诗人抓住了对景物和人的描写。
(板书景:草、水、山、日;板书人:归、横、吹)整首诗描绘了一幅牧童骑牛吹笛晚归图。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五下语文《1.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昼”“耘”“绩”等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默写古诗。
4、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学情分析通过对前面古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的学习能力,古诗对他们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师只需要稍加引导,便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能够借助课内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同时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好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有关田园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齐读古诗题目)。
2、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
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宋四大家”。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是其田园诗的代表作。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诗歌节奏的划分。
2、听范读。
思考:古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主题?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整体合作,探究全诗1、自由读文,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诗句意思。
3、全班交流诗句意思。
4、指名概述全诗大意。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白天出去除草晚上搓麻,农家儿女都能各自持家。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种瓜。
四、尝试赏析1、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1)前两句生动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2)后两句写得妙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荫的桑树下学种瓜。
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
一个“学”字使得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 【精读引领课】《古诗三首》

二、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 《梅花魂》 要求: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 文。
(2)在读文过程中,圈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三、检查字词 指导书写
蝴蝶、蚂蚱、啃、嘟、啰、瞎 铲、割、承、瓢、逛、蚌、缀
1、分类识记:“蝴蝶、蚂蚱”的偏旁都是虫字旁; 表示它们都是小昆虫。“啃、啰、嘟”的偏旁都是口字 旁,表明都要用到嘴。
3、难理解词: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 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 语...
4、书写展示及评价: ①老师读词,学生在学习单上书写,要求有速度,书写要工整。 ②自我评价: 对照屏幕,从读准、写对、美观三个方面评价。 ③指导书写“拔”,注意书写的时候右边偏旁第一笔是横,不是撇折
,要与“拨”分开。“承”的中间是三横,右边撇捺要分开,不要连笔写 。
四、梳理脉络 了解大意
1.课文内容交流 根据学习单的要求,学生介绍感兴趣的文章的内容 。 可选方式:概括文章大意、画表格、创作思维导图、列 提纲等方式。 这是孩子阅读输出的过程,是学生阅读力的培养与
训练的过程。
2.重点语段交流
指向朗读、正音、感悟内容的常态阅读交流。
三、明诗意,悟诗情
高年级古诗教学、可以尝试将三首古诗整合起 来,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更好 地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和其中的趣味。
教学环节:
一、解诗题,晓作者 二、读古诗,赏韵味 三、明诗意,悟诗情
一、解诗题,晓作者
对题目和作者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和 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
二、读古诗,赏韵味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 昼、耘”等4个字。
2023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村晚》。
3.能想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重难点)一、从题目入手,初步感知1.揭题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与儿童生活有关的古诗。
2.指名读三首古诗的诗题,引导学生从题目中大致了解诗的内容。
(1)引导学生理解《四时田园杂兴》这一题目的意思。
①引导学生理解“四时”“杂兴”的意思。
(“四时”就是一年四季,“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②简介作者范成大及《四时田园杂兴》组诗的内容。
③启发学生思考: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事?请在读古诗的时候找一找答案。
(2)引导学生理解《稚子弄冰》这一题目的意思。
①让学生说说“弄冰”的意思。
②相机指导学生学习“稚”字。
提示学生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意思,还可以组词“幼稚”“稚嫩”帮助学生识记。
③组织学生交流:诗题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小孩子玩冰的事)(3)引导学生交流《村晚》这一题目的意思:你从诗题知道了什么?(诗的背景是夜晚的村庄)二、初读古诗,大致了解主要内容1.引导学生回忆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读三首古诗,教师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边读边思考:三首诗分别写了儿童的什么活动?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学生反复练习,读准字音。
教师相机点拨:“昼”“稚”都是翘舌音;“耘”可以结合形声字规律识记。
(2)学生自主交流要写好本课的字需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相机范写,指导书写要点。
(3)指导学生学习多音字“供”。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材分析(精编)全册1-8单元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1-8单元第一单元教材分析童年时,孩童们在田边学做农活,脱晓冰敲击,横牛背吹笛,于后园戏耍,都有无穷的情趣。
童年时,不得不远离故乡,远离亲人,那淡淡的回忆中充满的是对故土的思念,对乡人的不舍。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珍贵的,童年更是让人无比眷恋的。
让我们在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中飞扬,飞向远方……本单元围绕“童年往事”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
每篇文章描写的童年往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
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仔细体会字里行间蕴蓄的情感,懂得珍惜美好的童年时光。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中国古典名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观三国烽烟,群雄们各展其才,逐鹿中原;识梁山好汉,豪杰们替天行道,南征北战;叹取经艰难,唐僧师徒降妖除魔,坚定西行;惜红楼梦残,豪门贵族兴衰沉浮,终为云烟……阅读名著,让我们与先贤对话,与历史握手,陶冶情操,获得心灵滋养。
本单元围绕“古典名著”这一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分别展现了“四大名著”的精彩情节。
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充分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更多名著的兴趣。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汉字真有趣,谜语、故事、谐音、形声字……,一个个妙趣横生。
汉字展示了美感,包蕴着智慧,我们爱汉字。
走进汉字的王国,我们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缤纷世界。
我们要学汉字,规范使用汉字,让汉字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组教材围绕着“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
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奔腾的长江,涌动的黄河,造就了一个伟大而坚强的民族。
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沉淀出一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爱国精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也正是这种爱国精神,让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3单元课文朗读指导
第8课《红楼春趣》朗读指导:
本课节选自清代长篇小说《红楼梦》第七十回,讲的是贾宝玉、林黛玉、探春、宝钗等与丫鬟们春日里在大观园放风筝。
大家觉得很有趣,都很高兴。
因此,朗读时语调不要过低,读出人物在春日里放风筝时的情趣与兴致。
要通过写主人公贾宝玉前后的语言、动作等文字的朗读,让人们眼前出现一个大方、单纯、和善、率真的少爷形象。
宝玉、林黛玉、探春、宝钗是少爷、小姐,其他为丫鬟、仆人,朗读时注意体现身份。
课文中有些说法同今天不一样。
“窗屉子”,窗子上用来糊纸布、装窗纱等的木框子。
“剪子股”,竹竿顶端斜捆一小木棍形成剪刀一样的叉,用来挑风筝线。
“籰子”,缠绕丝、线、纱的工具。
“小丫头子家去”意思是小丫头回家去。
“丫鬟”“风筝”“忌讳”“晦气”“兴头”后一个字读轻声。
第7课《猴王出世》朗读指导:
本课节选自《西游记》,主要讲石猴是怎样出生,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表明石猴来历不凡,是一个充满仙气、活泼可爱、艺高胆大、敢作敢为、沉着冷静、热心而有主见之人。
这是故事,因此要以讲述的口吻来朗读,把文章的内容让听者听明白,眼前能浮现石猴的可爱形象。
石猴在山中生活的文字反映出他的活泼、灵活、友善、经历丰富、见识广泛,是他后面行为表现的性格与能力基础,要带有赞美的
意味去读。
后面洞中探险、引众入洞、要求践诺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充分表现出的他的性格、品质,要注意体会,朗读好。
本课文言色彩较重,注意听范读,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子:“名曰(yuē)\傲来国”“一朝(zhāo)\天气炎热”“朝(chάo)上礼拜”“这股水\不知是\那(同“哪”)里水”“应(yìnɡ)声高叫”“喜不自胜(shènɡ,旧时读shēnɡ)”。
第6课《景阳冈》朗读指导:
这篇选自《水浒传》的课文,是用古代白话写成的故事,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所以课文要用讲故事的语调来朗读,要讲得自然、生动,引人入胜;节奏不要过慢,尤其是武松打虎部分,语言要读得干净利落,不要拖泥带水,不能像读古代韵文那样四平八稳、有腔有调。
武松“店中饮酒”的文字要读出他的豪爽与大气,“执意过冈”的文字要读出他的胆大与固执,“冈上打虎”的文字要读出他的威猛与机敏。
要注意读好写武松的语言(酒前酒后和路上冈上,在不同的环境里语气、高低、大小是不一样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让听者眼前能够浮现一个豪爽、无畏、勇猛的打虎英雄形象。
因为是古白话文,表达方式与今天的普通话有许多不同,感觉不太顺口,这些地方要先读熟练。
“怎地”“端的”“恁地”“没地”词中最后一个字读“dì”。
“少刻”的“少”读“shǎo”,“和身”的“和”读“hé”,“寻思”读“xún si”(以前也读“xín si”),“那”在旧时,有时也读“哪”,要看前后句子的意思来定。
课文中的“乡”和“里”都是那时社会的基
层单位,“乡”比“里”大,“里正”是“里”的负责人。
第5课《草船借箭》朗读指导:
课文所讲的故事,实际是周瑜与诸葛亮两个有才干的聪明人之间斗智斗勇的事情。
周瑜耍小聪明,巧妙地以与曹军交战为由,为难对手诸葛亮10天里造10万枝箭,结果诸葛亮凭着大智慧只用3天就完成了任务,而且不用自家工匠、不费自家材料,让周瑜甘拜下风。
朗读时要读出周瑜整诸葛亮环环相扣、不动声色的聪明和狡诈,读出诸葛亮洞悉对手、沉着镇静、心有成竹的超凡智慧和大度胸怀。
对两人的对话语调要稍加区别。
鲁肃在文中也是个不可少的人物,他对故事情节的推进和对诸葛亮任务的完成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他的言行一切是为了造好箭好打败曹军,对双方都没有偏袒,所以要读出他的真诚、担心。
曹操性格多疑、做事谨慎,这是诸葛亮敢利用大雾向他借箭的原因,因此读他的话语要读出他的谨慎。
本文是故事,朗读时要自然清楚、绘声绘色为好。
第4课《梅花魂》朗读指导:
这是一篇饱含爱国情感的课文,朗读时带着对老人及一家人的思念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言行敬佩之情、作者对外公的敬爱与思念之情。
朗读基调是低沉的,声音偏低、偏慢。
老人在教“我”读诗词时的落泪、“我”弄脏墨梅图时的发脾气与擦画、我们临行前的哭泣、赠画、赠手绢等细节最能表现他内心的情感细节最感人,读时眼前要
出现画面。
老人的话语要读得低沉、稳健、发自肺腑。
“我”的话语,要读出天真无邪。
第3课《月是故乡明》朗读指导:
此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对比,通过家乡之外的“大月亮”与家乡的“小月亮”的比较,写出自己难忘故乡的月亮,难忘故乡。
读时要将这种对比意味和爱故乡之情读出来。
从第三自然段的后半部分至文章结尾宜读深情一些。
第2课《祖父的园子》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是作家萧红对童年生活的深情回忆。
与成年后颠沛流离、孤独困苦的生活相比,那自由快乐的童年记忆尤其令作者难以忘却。
而这个难忘的记忆、这份难以割舍的情感,是通过写祖父的园子,通过园中之景之物、之人之事来寄托的。
在祖父的园子里、在作者的感受中,动物、植物和自己,一切都是蓬勃的、快乐、自由的。
因此,要读出园子景物之和谐、动植物之蓬勃自由,读出作者与祖父相处之温馨、之快乐,读出作者之自由。
朗读时,写园中景物的文字要用描摹语调,写爷孙对话的文字要生活化一点。
第1课《古诗三首》朗读指导:
要读出古诗韵味,注意节奏、停顿,读稳韵脚,比读现代文慢一点。
“绩““浸“都读第四声。
3.边读边过电影,读到哪儿,眼前脑子
里就要出现那儿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