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阻中焦
湿阻中焦!

湿阻中焦!
临床上湿阻中焦得患者比较多见,湿阻中焦主要是身体久居潮湿环境,脾虚生湿或者是先天脾胃功能虚弱,感受湿邪,从寒而化而导致的体内湿气过重,当身体出现湿阻中焦证时,身体会表现为重、闷、呆、腻的表现特点,重为肢体困重;闷为脘腹痞满、胀闷;呆指饮食乏味呆滞;腻指口粘、苔腻,就是自己口中有黏腻不适的表现,口淡无味或者有甜味,一般不会产生口渴的表现,口渴较轻或口苦者。
但口渴也不欲饮,饮而也不欲咽的症状,舌苔腻,白腻、黄腻或者是红白相间的舌苔表现情况,脉象以濡脉为主。
中医辨证为中焦湿阻。
治法:补脾益气,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治疗:以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
半夏泻心汤具有清热除痞、健运脾胃,本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党参、大枣、甘草、干姜组成,其中半夏具有降气除痞兼化痰健脾的作用,黄芩、黄连清上热,同时黄连还有除痞的作用,党参、大枣、甘草、干姜健运脾胃,以治疗下寒。
平胃散以苍术起到燥湿健脾的作用,厚朴可以除湿散满,陈皮可以理气化痰,甘草、生姜和大枣可以调和脾胃。
二陈汤以陈皮健脾调中,甘草益气、补中补虚、解毒,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茯苓能够健脾化湿、安神,四药相配伍,起到健脾益气、和中的作用。
二陈汤是益气健脾、化痰利湿
方以: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清热利湿,平胃散:燥湿健脾,二陈汤:健脾益气,化痰利湿,诸方合用,清热利湿,健脾益气,燥湿和胃,使脾胃得健,湿浊得化,湿去病安。
#快问中医超能团##健康守护者#。
藿香的功效与作用_藿香的制作技巧

藿香的功效与作用_藿香的制作技巧
藿香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全草。
藿香有芳香化湿、和胃止呕、祛暑解表的功效。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藿香的功效与作用,欢迎大家了解!
藿香的功效与作用
1、《汤液本草》:"温中快气。
肺虚有寒,上焦壅热,饮酒口臭,煎汤漱。
"
2、《本草述》:"散寒湿、暑湿、郁热、湿热。
治外感寒邪,内伤饮食,或饮食伤冷湿滞,山岚瘴气,不伏水土,寒热作疟等症。
"
3、《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
4、《本草图经》:"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
"
5、《珍珠囊》:"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又治吐逆霍乱。
"
6、《本草再新》:"解表散邪,利湿除风,清热止渴。
治呕吐霍乱,疟,痢,疮疥。
梗:可治喉痹,化痰、止咳嗽。
"
7、快气,和中,辟秽,祛湿。
治感冒暑湿,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疟疾,痢疾,口臭。
藿香的制作技巧
1.可用于湿阻中焦、运化失调引起的脘腹痞满、大便溏泄等,常配苍术、厚朴、陈皮同用;
2.为治疗呕逆的常用*,可与苍术、厚朴、陈皮、半夏等配伍;
3.治疗感冒夹湿引起的胃口差、腹胀,常配苏叶、白芷等;
4.祛暑解表宜生藿香叶,理气和中宜藿香梗。
作为一种生活中常用的中*材,藿香的功效与作用是远远不止治疗口臭这一种的,因此,在平日里,大家如果推崇中医养生和治病方式的话,就应该对藿香等常见的中*进行相应的了解,以备不时需。
李泉云治疗湿阻中焦证验案举隅

温 车 间 工作 , 因忽 冷 忽 热 , 患感 冒, 中 药 4剂后 好 转 , 罹 服 但
助肺宣肃通调 , 下可益 肾制水泛滥。先贤有言: 脾主湿土 “
之质 , 受湿 之 区 , 中焦 湿 证 最 多 。 ” 湿 聚 而 使 脾 胃升 为 故 因 降气 机 失 调 , 使运 化 失 健 , 同中气 、 致 这 元气 不 足 , 阳下 陷 清 的水 湿 停 聚 阴 阳 相 别 、 实 各 异 , 病 机 不 同 , 则有 别 。 虚 其 治 前 者 当 以健 脾 燥 湿 , 化 水湿 为 主 。后 者 则 需温 补 中气 , 运 培 土 健 元 为要 。 旦有 误 , 犯“ 虚 实 实 ” 弊 。临床 尤须 注 一 则 虚 之 l
其 利湿 渗 水 之 功 。
Cl ia p r n e o o e s rW - n h ig o i a d Tr a m e t f p m e o r e i cl n Ex e i c f e Pr f s o U Ke mi gi t eD a n ss n e t n n o Hy o n r h a
不 换金 正气 散源 于《 太平惠 民合剂局方》 较平 胃散多 ,
藿 香 、 夏 2昧 。其 以 苍术 燥 湿 化 浊 为君 ( ) 辅 以厚 朴 , 半 主 ; 宽 胸散 满 , 通 中焦 气 机 ; 积 而 成痰 , 以橘 红 行 气化 痰 ; 畅 湿 兼
温胆汤治疗腹胀中药方案

摘要:腹胀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多由脾胃虚弱、湿阻中焦、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
温胆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疏肝理气、健脾燥湿、清热化痰的功效,在治疗腹胀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将从温胆汤的组成、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腹胀提供参考。
一、温胆汤的组成温胆汤源于《金匮要略》,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六味中药组成。
具体组成如下:1. 半夏: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
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
2. 陈皮:性温,味辛、苦,归脾、肺经。
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和中止呕的功效。
3. 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肾经。
具有健脾利湿、渗湿止泻、宁心安神的功效。
4. 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
具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
5. 生姜:性温,味辛,归脾、肺经。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功效。
6. 大枣:性温,味甘,归脾、胃经。
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二、温胆汤的药理作用1. 疏肝理气:温胆汤中的半夏、陈皮、茯苓等药物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能够缓解肝气郁结所致的腹胀。
2. 健脾燥湿:温胆汤中的茯苓、甘草等药物具有健脾燥湿的功效,能够改善脾胃虚弱、湿阻中焦所致的腹胀。
3. 清热化痰:温胆汤中的半夏、陈皮等药物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能够缓解痰湿所致的腹胀。
4. 调和脾胃:温胆汤中的甘草、大枣等药物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能够改善脾胃功能,缓解腹胀。
三、温胆汤在临床治疗腹胀中的应用1. 脾胃虚弱型腹胀:表现为腹胀、纳差、乏力、大便溏泄等症状。
温胆汤加减可用于治疗此类腹胀,如加党参、白术等药物以增强健脾益气的作用。
2. 湿阻中焦型腹胀:表现为腹胀、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
温胆汤加减可用于治疗此类腹胀,如加苍术、厚朴等药物以增强燥湿化痰的作用。
3. 气滞血瘀型腹胀:表现为腹胀、疼痛、便秘等症状。
温胆汤加减可用于治疗此类腹胀,如加川芎、丹参等药物以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
湿阻中焦证药膳食疗的组方研究

湿阻中焦证药膳食疗的组方研究李倩;余俊英;郑其祥;张高传;严小军;刘丽丽;刘红宁【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24(39)8【摘要】目的基于SAS EnterpriseMiner(EM)模块,分析并总结湿阻中焦证药膳方的组方规律,为相关食疗产品的开发奠定基础。
方法将统计学与中医文献学相结合,建立改善湿阻中焦证的药膳方基础数据库,利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对药膳方的组方规律进行数据挖掘。
结果录入药膳方144首,共涉及原料162种,中药53种。
居前3的中药为薏苡仁、生姜和赤小豆,食材为粳米、鲫鱼和鲤鱼。
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物二阶关联规则23条,基于层次聚类分析挖掘出新组方6个。
结论湿阻中焦证药膳方原料多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的功效;挖掘出的新组方原料以温脾燥湿,行气利水为主。
该研究对食疗产品的开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为药食两用的食疗产品开发奠定基础。
【总页数】4页(P1501-1504)【作者】李倩;余俊英;郑其祥;张高传;严小军;刘丽丽;刘红宁【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分化发展研究中心;江西中医药大学医药信息研究中心;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高等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相关文献】1.基于Na+-K+-ATP酶活性变化评价湿阻中焦证Cajal间质细胞模型的研究2.苍术麸炒前后正丁醇部位对湿阻中焦证大鼠的药效学研究3.湿阻中焦证现代机制研究4.湿阻中焦证模型胃肠水通道蛋白9(AQP9)的病理特征性表达分布谱以及平胃散干预的研究5.基于代谢组学研究蚕沙对湿阻中焦证大鼠的“和胃”作用机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9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中药学》试题及答案(卷七)

2019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中药学》试题及答案(卷七)
一、A1
1、性微温而善于芳香化湿的药物是
A、香薷
B、佩兰
C、砂仁
D、豆蔻
E、藿香
2、入汤剂宜后下的药物是
A、藿香、茯苓
B、苍术、厚朴
C、砂仁、白豆蔻
D、草豆蔻、草果
E、香薷、葱白
3、既能化湿行气,又能止泻及安胎的药物是
A、藿香
B、佩兰
C、砂仁
D、豆蔻
E、草豆蔻
4、草果的功效是
A、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B、芳香化湿,和中止呕
C、芳香化湿,健脾和胃
D、化湿行气,温脾止泻
E、燥湿健脾,温胃止呕
5、芳香化湿药的主治证是
A、水湿内停
B、水湿泄泻
C、湿痹拘挛
D、湿疹湿疮
E、湿邪困脾
6、关于芳香化湿药的论述,以下错误的是
A、多辛温,归脾、胃经
B、入汤剂不宜久煎
C、多具有利小便作用
D、多用治湿阻中焦
E、易耗气伤阴
7、长于行气,燥湿,消积,兼能降气平喘的药物是
A、苏梗
B、厚朴
C、砂仁
D、豆蔻
E、香附
8、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的功效,兼治疗夜盲症的药物是
A、砂仁
B、苍术
C、豆蔻
D、草果
E、以上都不是
9、既能化湿,又能解暑的药物是
A、藿香、佩兰
B、苍术、厚朴
C、砂仁、豆蔻
D、橘皮、青皮
E、茯苓、玉竹
10、最宜治湿浊中阻之呕吐的药物是
A、苏叶
B、香薷
C、生姜
D、黄连
E、藿香
11、入汤剂宜后下的是
A、蛤粉
B、草豆蔻
C、草果。
平胃散对湿阻中焦模型醛固酮和神经降压素的影响

Ke y wor ds: y do fa c muaino a n s n MideJa AL NT S n rmeo c u lt fd mp e si d l.io: o D:
湿邪致病是传统 中医病因病机学 的一个重要 内容 , 具有多发 据均采用 元± 表示 , 采用单 因数方差分析 。 性、 复杂性 、 难治性 、 匿性与 变异性 等特 点 0 。根 据 中医 “ 隐 诸 2 结果 湿肿满 , 皆属于脾 ” 等理 论 , 无论 内、 湿邪 皆易 损伤 中焦 脾 胃 , 2 1 病理形态 学观 察 镜 下模型组与空 白组相 比, 肠 黏膜厚 外 . 胃、 从而在临床上多易导致 中焦 湿阻证 的出现 。纵 观近 年的研究 资 度明显减少 ( 0 0 ) 胃黏膜 表层上 皮轻 度混浊 、 P< . 1 , 肿胀 、 性 、 变 料, 发现对湿阻 中焦证本质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病理形态变化及 胃 结构 不清 , 可见炎性 渗 出、 并 水肿 ; 小肠 绒毛肿胀 、 绒毛 间质 炎细 肠道 消化 吸收运 动机能 的改变等方 面 , 于水 , 对 电解 质代谢 胞浸 润 , 腺管 间水 肿 明显 , 黏膜 呈糜 烂 和轻度 炎性 渗 , 其上皮 变 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 。我室认 为本证 多与水盐 代谢 失衡 有关 , 现 性 、 肿胀 、 坏死 。这 与相关报 道吻合 , 以说造模 比较成功。 可 将醛 固酮 ( L 、 A D) 神经 降压素 ( T 两种水盐 调控 激素 的研 究结 2 2 各组血浆 A 1、 T的浓度 变化 情况 见表 1 N) . L)N 。 果报道如下 。 表 1 各 组大 鼠血 浆 A D N L 、 T的浓 度 变 化 ( -) i4s 1 材 料 和 方 法 p ・m l g 1 1 动物 s . D大鼠 4 0只 , 雌雄各半 , 体重 10~ 2 , 8 2 0g一级实验 动物 ,由成 都中医药大学 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湿阻 中焦证 大鼠模 型 的建 立及分 组 动 物购 回后适应 性喂 . 养 3d 造模法按 照参 考文 献 [ ] , 8 的方 法 加 以改进 , 实验 室 温度 2  ̄ 2% , 5C~ 9 随机取 3 0只大 鼠为造模动物 , 日称 重后定 时放入 每 水深 2 B, 0C 水温 2 ℃ ~2  ̄ 4 5C的水槽 中游泳 1 n 5mi。游泳 完毕 , 与模型组 比较 , P< .5 0 0 ;与空 白组比较 , P< .5 r= 。 0 0 ;t 8 立即予 2ml 4 自来水灌 胃, 约 ℃ 然后将动物置 于笼底有 4 m m水 3 讨论 深的养笼中饲养 , 自由进食饮水 。上述过程 1 d 连续 5d 次/ , 。之 湿之概念 , 自《 始 内经》 历代 医籍记述颇 多。吴鞠通说 : 盖 , “ 后随机分 为 3组 : 模型组 、 自然恢复组 、 胃散组 。剩余 1 平 0只作 湿水同类 , 其在天 之阳时为雨露 , 阴时为霜雪 , 在江河为水 , 在土 为空 白组 。动物造模成 功后 , 取模型组及空 白组大 鼠于次 日称 重 中为湿 , 体本一源 。 说 明古 人 已经认识 到 了湿 邪的产 生与 体 内 ” 后采血送 检。平 胃散组 按 4g k / g每 日灌 胃, 自然恢 复组则 代 以 水 液代 谢失常有关。由于中焦脾 胃是水液代谢 的中枢 , 故湿邪常 自来水 。第 4天称重后灌 胃、 h后采血送检测定 。 1 阻于中焦 , 正如 《 问 ・ 真要 大论 》 素 至 所说 : 诸 湿肿 满 , “ 皆属 于 13 试剂 乙二胺 四乙酸( D A) . E T 及抑 肽酶 , L N , N A D, T A F放免 脾” 。从各脏器病理学改变来看 , 型组大 鼠 胃, , , , 模 肠 肝 肺 肾都 分析试剂盒 , 由四川大学华西 医学 中心基础 同位 素室提供 。 均 出现了不同程度 的形 态学变化 , 以 胃与小肠 为甚 , 尤 这既符 合湿 14 标本 收集 与制备 采用 放免 法测 定 血浆 A D A F N ; . L ,N , T 取 阻中焦 证的广泛性特点 , 又与 “ 湿者 ……更喜 浸于脾 胃者 , 以其 胃, 肠组织进行常规 H E染色镜检 。 同气相感也 ” 《 ( 叶选 医衡 》 的传 统 中医理论 相一致 。A D,N ) L T 15 数据处理 运用 SS 统计 软件进行 数据处理 , . PS 各组计 量数 都 是与水 , 电解 质代 谢密 切相 关 的激素 。表 1数 据显示 模 型组 A D水平 略高 于空 白组 , 无统 计学 意义 。按 一般 思路 考虑 应 L 但 收 稿 日期 :0 70 -2 修 订 日期 :0 8 62 2 0 -92 ; 20- - 0 4 认为造模不成功 , 但
湿 阻

湿阻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
西医学中的胃肠型感冒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临床表现以四肢困重,倦怠乏力,胸闷脘痞,饮食无味,舌苔腻,脉濡等为主症。
2 湿阻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固定不移。
3 湿阻发病多与夏令梅雨季节及地域潮湿有关。
4 实验室理化检查,多无器质性改变,各项指标数据大致在正常范围内。
5 应注意与湿温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1 湿困脾胃症状:肢体困倦,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淡无味,便溏,或有形寒,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芳香化湿。
例方:藿香正气散。
2 湿热中阻症状:四肢困重,脘痞闷似痛,口苦而粘腻,渴不欲饮,纳呆,尿短黄,大便不爽,或有发热,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
例方:王氏连朴饮。
3 脾虚湿滞症状: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淡胖苔薄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化湿。
例方:香砂六君子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湿困脾胃者可服用五花茶冲剂,每次1~2包,每日服3~4次。
1.2 湿热中阻者可服甘露消毒丹,每次5~10g,每日服2 次。
2 中药针剂湿热中阻见发热较高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
3 草药疗法3.1 鲜藿香、鲜荷叶,鲜佩兰、焦麦芽等量,煎汤代茶饮,适用于湿困脾胃及预防湿阻之病。
3.2 苡仁、炒麦芽、炒山楂等量,加鲜荷叶1片,煎汤代茶饮,适用于脾虚湿滞证。
[疗效标准]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结果正常。
2 好转:临床症状减轻。
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范围:
西医学中的胃肠功能紊乱、 部分肝炎,可参考本篇辨治。
-
二、病因病机
入侵
雨潮 外 水湿 湿
饮食 内 不节 湿
脾虚
湿阻中焦 气机痞塞
脾虚气弱 中阳不运
重闷 呆腻
寒化 热化
黄溏 神倦
-
病因病机
小结:
病变脏腑:脾胃。
病机要点:湿阻中焦,气机升降失常, 脾胃运化障碍。
病理性质:或以实为主,或虚实夹杂。 虽湿邪为致病之因,但多缘于脾虚,故其 标为实,其本为虚 。
-
辨证论治
常用化湿药物: ☻芳香化湿—藿香、佩兰、砂仁、白豆 蔻(醒脾) ☻苦温燥湿—苍术、白术(健脾)、厚 朴、陈皮 ☻苦寒燥湿—黄芩、黄连、黄柏、山栀 ☻淡渗利湿—茯苓(健脾)、猪苓、薏 仁、泽泻
-
辨证论治
其它:扁豆(甘温,健脾化湿),菖蒲 (辛温,化湿而能和中开胃),半夏(辛 温),海桐皮(清化湿热)。
-
三、类症鉴别
共同点
传染性
发热程 度 病情及 传变
湿阻
湿温
身重而痛,胸脘痞闷
无
有
无发热或低热 较轻,无传变
持续发热,甚 至高热
较重,有卫气 营血传变
-
四、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分清寒热偏胜 ☻辨别虚实主次:湿邪与脾虚
2、辅助检查 排除器质性疾病
-
辨证论治
3、治疗原则 ☻灵活掌握除湿与健脾 ☻用药贵在清灵,注意温清配伍 湿从寒化:苦温燥湿外,配温中助阳, 如附子、干姜等。 湿从热化:湿热分治,或清化并用。湿 为阴邪,注意苦寒伤阳。若湿热伤阴,则 以清化湿热而不伤阴,生津养阴而不助湿 为原则,可选荷叶、滑石、藿香、佩兰、 沙参、石斛、芦根等。
-
辨证论治
脾虚湿滞 主症:重闷呆腻+脾虚证。 治法:健脾化湿。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
讨论 1、如何把握脾在湿阻中的作用。 2、在治疗中除健脾、除湿两大治则外, 尚可结合哪些治法。
-
病案分析
张某,男,27岁。一年前因饮食不节, 致身热下利,食后呕吐,经治上症消失, 但遗留胃脘痞闷,周身倦怠,大便溏薄等 症,曾服多种中西药,时愈时复。刻下: 身倦乏力,面色晦滞,胃脘痞满,纳差, 腹胀,便溏,日2次,小便黄,口干粘腻, 舌红,苔黄厚腻,脉沉弦小数。
-
概述
汉代张仲景 ☻专立“痉湿暍病脉症并治”篇论述湿证。 ☻提出病因有内湿和外湿之分。 ☻着重讨论了外湿的临床表现及治法。 ☻指出治疗切忌过汗、过下和火攻。
-
概述
明代 ☻《景岳全书》提出湿邪的寒化和热化, 并确定辨证。“湿从阴者为寒湿,湿从阳 者为湿热。湿证虽多,而辨治之法,其要 惟二,一曰湿热,一曰寒湿。” 清代 温病学派对湿邪致病的病因、病理、辨 证治疗都有较大的发展和补充。
-
病案分析
三诊:上症基本已除,惟感倦怠乏力, 胃纳欠佳,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沉细。
-
湿阻
-
一、概述
定义:
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弱, 以全身乏力、肢体困重、胸闷腹满、口淡纳 呆、苔腻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好发于夏令梅 雨季节,尤其以我国东南沿海及气候潮湿的 地区为多见。
病名:
湿证、湿病、伤湿。
-
概述
历史沿革:
《内经》 ☻认识到发病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地之湿气,感则害 皮肉筋脉”。 ☻描述临床症状。《素问·生气通天论》 “因于湿,首如裹”,《素问·六元正纪大 论》:“湿胜则濡泄”。
-
概述
☻《证治汇补》从症状上鉴别湿热与寒 湿。“大概溺赤口渴,为湿热,多患于黑 瘦膏梁之人。溺清不渴,为寒湿,多患于 肥白淡薄之躯。”
☻《临证指南医案》提出由于感邪的性 质及体质不同,其病理属性和转归也各不 相同。
☻《温病条辨》强调了湿邪与中焦脾胃 的发病关系及湿病的病理转化 。“伤脾胃 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胃,湿蕴化热。 病情迁延一年,身倦乏力,面色晦滞— 脾虚 胃脘痞满,纳差,腹胀—湿浊不化,气 机壅滞 口干粘腻,小便黄,便溏,舌红,苔黄 厚腻—湿热中阻,脾不升清
-
病案分析
治法:清热化湿,消积和中。
方药:
黄连6 黄芩9 陈皮9 厚朴9 藿香9 叩仁6
山栀9 半夏9 六一散15 茵陈12 焦三仙各30 枳实6
脾虚
湿邪
-
病因病机
寒热从化:湿邪阻滞脾胃之后,由于脏 腑阴阳的偏盛偏衰,以及治疗是否得当, 湿有从寒或从热的不同病理变化。
素体脾胃 虚寒
寒化
过用寒凉 之品
素体胃肠积热 或阴虚火旺
热化 过用温燥之药
-
病因病机
注意:湿从寒化,易损脾阳;湿从 热化,易耗胃阴。但湿为阴邪,湿胜则 阳微,故湿从寒化,寒化多于热化是湿 邪致病的主要发展趋势。
注意: ☻湿性粘滞缠绵,难以速去,处方宜稳 宜守。 ☻化湿药的功效有化湿和燥湿之不同, 说明作用有缓弱之异,应根据轻重选用。 ☻化湿药功能化湿、燥湿,易于耗伤阴 津,阴虚津少者宜慎用。
-
辨证论治
4、分型论治 湿困脾胃 主症:重闷呆腻+寒象。 治法:芳香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热中阻 主症:重闷呆腻+热象。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连朴饮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