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束表 湿阻中焦
湿热辨治:

湿热辨治:一、上焦湿热证候: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舌苔白腻,脉濡为主兼见脘痞纳呆,小便不利等中、下焦症状。
1、湿邪困表: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晕重痛,口淡不渴,胸闷脘痞,或见纳呆呕恶,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脉濡。
辛宣芳化,疏散表湿。
藿香正气散。
2、寒湿束表,暑湿内蕴: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困重,胸闷脘痞,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辛宣芳化,解表清暑。
新加香薷饮。
外解寒湿而内祛暑湿,是表里双解之剂。
3、湿邪郁阻,表里同病: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面色淡黄,头身重痛,四肢发凉,倦怠乏力,表情淡漠,胸闷脘痞,纳呆不饥,甚或呕恶,大便溏滞不爽,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而不利,舌苔白腻,脉濡。
宣化湿热。
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
开上、畅中、渗下之品,均具宣化湿热之功。
4、暑秽卒中: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头晕胀痛,胸闷脘痞,烦躁,呕恶,甚则昏闷无知,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濡数。
辛宣芳化,解暑祛湿。
芳香化浊汤。
藿香叶3克,佩兰叶3克,陈广皮4.5克,制半夏4.5克,大腹皮(酒洗)3克,厚朴(姜汁炒) 2.4克,鲜荷叶(为引)9克。
5、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以身热不扬,午后热甚,神志呆痴,时昏时醒,昏则谵语,醒则神呆,呼之能应,昼轻夜重,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濡滑数。
化湿清热,芳香开窍。
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二、中焦湿热证候1、湿重于热:以湿为主、热象不显、湿浊困阻、气机阻滞、脾失健运的一类证候,多见于湿温病初期。
以身热不扬、肢体重楚、脘痞腹胀、纳呆不饥、口淡不渴、大便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濡为主要临床特征。
其治疗应以辛温开郁、苦温燥湿为法。
2、湿夹食滞:以身热不扬,肢体重楚,脘痞腹胀,纳呆呕恶,大便溏滞不爽,夹不消化食物,舌苔白腻,脉濡。
辛开苦降,燥湿化浊。
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藿香梗6克,厚朴6克,杏仁6克,茯苓皮6克,广陈皮3克,神曲4.5克,麦芽4.5克,绵茵陈6克,大腹皮3克。
解表化湿的意思

解表化湿(解除外感的邪气,祛除体内的湿邪)是中医的一种治法。
疏散表邪即为解表。
化湿是使湿气化除,能解除湿困脾胃。
解
表药多性味辛散,使表邪从汗出而解。
化湿药多气味芳香,辛温入
脾胃,以宣化湿浊。
按湿邪的病位不一样、性质不同,治疗不同。
困于中焦脾胃,
则健脾化湿(通过强健脾脏来去湿);下焦湿热,则清利下焦湿热。
当湿气困于体表,则要解表化湿来治疗疾病。
经典的解表化湿药物就是藿香,藿香可以化湿醒脾,解暑发
表,治疗外感风寒,兼有湿阻中焦的证候,表现为肌肉酸痛,困
重,头重如裹,恶心呕吐,食欲差,大便粘腻,里急后重(通过强健
脾脏来去湿)等。
化湿解表的中成药有木香顺气丸,也可以应用藿香正气丸的药物,通常可以提到化湿解表以及理气和中的作用,一般对于暑湿感冒以及头痛身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也需要配合医生采用药物治疗。
在治疗期间也要适当的饮用温开水,同时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身体过度劳累,同时还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吃一些过于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中药士、中药师、主管中药师备考资料全(中药学精华)

一、解表药:发散风寒:1.麻黄:①风寒感冒②咳嗽气喘③风水水肿④风寒湿痹⑤阴疽⑥水肿、小便不利。
辛温宣散,主入肺经,作用重在开宣肺气,以外散风寒,内平喘咳,下通水道,且宣散之力颇强。
故只适于风寒表实证、肺气壅遏的实喘及风水水肿而无汗者。
(1)发汗解表:风寒表实证。
麻黄汤(君),小青龙汤(君),防风通圣散(表里双解剂-臣-宣肺解表)(2)宣肺平喘:喘咳实证。
麻杏石甘汤(君),定喘汤(降气剂-君)(3)利水消肿:风水水肿。
利尿退肿。
(4)散寒通滞:阳和汤(温经散寒剂-佐-宣散在体表之寒凝)2.桂枝:①风寒感冒②风寒湿痹③寒凝血滞诸痛证④痰饮、蓄水证⑤心悸。
辛温发散,甘温助阳,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通血脉,为风寒外感、寒凝血滞、阳不化气等证之要药。
其发汗之力虽不及麻黄,然其味甘力缓又无伤阳之弊,故风寒感冒虚实皆可应用。
(1)发汗解表(发汗解肌):风寒感冒。
桂枝汤(君),麻黄汤(臣),小青龙汤(君-助麻黄发汗,温阳化饮),再造散(扶正解表剂之阳虚外感风寒:君),再造散(扶正解表剂:君)(2)温经散寒(温通经脉):寒凝血滞诸痛证。
黄芪桂枝五物汤(温经散寒剂-臣),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剂-君-温经通脉,温经散寒),黄芪桂枝五物汤(温经散寒剂-臣-散风寒而温经通痹),(3)助阳化气: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湿内停引起的痰饮眩悸、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证:痰饮、蓄水证。
心悸。
肾气丸(补阳剂:臣),炙甘草汤(气血双补剂-佐-温心阳,通血脉),小建中汤(温中祛寒剂-臣-温阳祛虚寒),肾气丸(补阳剂-臣-助命门以温阳化气)3.紫苏:①风寒感冒②胸闷呕吐③胎动不安④鱼蟹中毒。
辛温行散,叶轻如肺,能发散风寒、宣肺止咳;梗如脾胃,善于行气和中,理气安胎。
故为风寒咳嗽、脾胃气滞所常用,此外,又解鱼蟹之毒(鱼蟹变质,食后吐泻、腹痛)。
(1)发散风寒(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风寒感冒,咳嗽痰多。
参苏饮(扶正解表剂:君)(2)行气宽中:脾胃气滞及呕吐证。
湿阻中焦!

湿阻中焦!
临床上湿阻中焦得患者比较多见,湿阻中焦主要是身体久居潮湿环境,脾虚生湿或者是先天脾胃功能虚弱,感受湿邪,从寒而化而导致的体内湿气过重,当身体出现湿阻中焦证时,身体会表现为重、闷、呆、腻的表现特点,重为肢体困重;闷为脘腹痞满、胀闷;呆指饮食乏味呆滞;腻指口粘、苔腻,就是自己口中有黏腻不适的表现,口淡无味或者有甜味,一般不会产生口渴的表现,口渴较轻或口苦者。
但口渴也不欲饮,饮而也不欲咽的症状,舌苔腻,白腻、黄腻或者是红白相间的舌苔表现情况,脉象以濡脉为主。
中医辨证为中焦湿阻。
治法:补脾益气,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治疗:以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
半夏泻心汤具有清热除痞、健运脾胃,本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党参、大枣、甘草、干姜组成,其中半夏具有降气除痞兼化痰健脾的作用,黄芩、黄连清上热,同时黄连还有除痞的作用,党参、大枣、甘草、干姜健运脾胃,以治疗下寒。
平胃散以苍术起到燥湿健脾的作用,厚朴可以除湿散满,陈皮可以理气化痰,甘草、生姜和大枣可以调和脾胃。
二陈汤以陈皮健脾调中,甘草益气、补中补虚、解毒,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茯苓能够健脾化湿、安神,四药相配伍,起到健脾益气、和中的作用。
二陈汤是益气健脾、化痰利湿
方以: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清热利湿,平胃散:燥湿健脾,二陈汤:健脾益气,化痰利湿,诸方合用,清热利湿,健脾益气,燥湿和胃,使脾胃得健,湿浊得化,湿去病安。
#快问中医超能团##健康守护者#。
平胃散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平胃散的神奇功效与作用平胃散一、古方简介【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5g,炒厚朴9g,陈皮9g,甘草6g。
【功效】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怠情嗜卧,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二、临床新用(一)内科疾病1.溃疡性结肠炎【案例】某男,37岁,于1995年4月20日初诊。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年,泻下质稀,黏液或脓血便,日4~5次,轻度下坠,腹胀腹痛,喜温喜按,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呆食少,苔白腻,脉滑无力。
证属湿困脾胃,中焦虚寒,治以健脾化湿,温中升清。
药用:苍术、半夏、厚朴、熟附子(先煎)各6g,陈皮8g,炮干姜、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党参各9g,白术、黄芪各15g,地榆炭9g,甘草6g。
二诊:上方10剂,大便减至日2~3次,黏液脓血便皆失,他症亦减。
上方去炮干姜、榆炭,加乌药9g、干姜9g,共服30余剂而痊愈[刘兴山,等.应用平胃散验案四则.山东中医杂志,1997,16(3):25]。
【按语】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及遗传因素有关的结肠炎,病程迁延,难以速愈。
该患者反复发作黏液血便,渐至脾肾阳虚,而舌苔白腻为应用平胃散的主要依据,方以平胃散加半夏化湿健脾,而各药剂量从轻,防燥湿太过之弊,伍以四神丸温补脾肾,附子理中丸健脾温中,党参、黄芪益气健脾以培土厚肠,地榆炭清理肠垢。
2.乳糜尿【案例】某女,4岁。
形瘦体弱,面色萎黄,肚大青筋,每日零食度日,大便稀溏如渣,尿浊如米泔,每受凉感寒后上症尤重,断续年余不愈。
证属脾虚湿浊下注,治以健运脾阳,升清别浊。
处方:苍术、厚朴、陈皮、云茯苓各6g,太子参、藿香各10g,砂仁、煨肉豆蔻、焦三仙各3g。
水煎温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食纳增进,泻止溲清,调治半月面色转荣。
继以原方10剂浓煎成膏分服,善后[吴承松..平胃散加减治疗九窍不和病证.浙江中医杂志,1988,4(12):546]。
(完整)温病学

温病学各论1.风温2。
春温3.暑温4.湿热病5.湿温6。
伏暑7。
秋燥(温燥)风温属于感受春季风热邪气,有表证,有顺传逆传。
冬温是冬季感受风热邪气,与风温病变相同,只是季节不同风温概念的形成:《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若把这种病当伤寒发汗治,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叶天士: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只有表证),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
病因病理:气分卫分(呼吸道感染)风热邪气由口鼻皮毛而入→犯肺系手太阴肺经→肺脏,中焦胃肠(阳明)逆↓传心包(营分证)风温病一般不入血肺络损伤:咳血,仍为气分证风温重证:痰热蒙闭心包,高热大汗亡阳证诊断要点:时令在早春和冬天,发病初起有表证,传变有特点鉴别,春温无表证或者表证很短。
以里热为主。
病程也不同。
辨证论治初用辛凉轻解,中期到气到清下清营,后期津液不足甘寒生津一、风热袭表(卫)两个类型:A。
发热为主症。
风热在表,正气调向体表,正邪相争于表,在表的功能亢奋而发热。
邪浅而初起,故热势不高,38度左右。
不象伤寒束表闭表发热干烫,但风热虽开泄腠理,但阳气的宣发由于邪欲内侵并不通畅,即表郁,体表阳气不足,故微恶风寒;皮肤不象伤寒那样发热干烫(津液可以渗出);汗可有可无,汗出不畅。
头痛咽痛,风热上攻,气血逆乱所致。
身痛没有伤寒明显。
表有邪郁,肺不能正常宣发肃降,故轻咳重喘。
阳邪在表,伤津仍轻,故口微渴或不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以应其候。
太阳伤寒恶寒重发热轻,周身疼痛,表闭无汗脉浮紧。
紧脉如拧螺丝钉相前进。
是因为经脉为寒收缩,血液凝滞所致。
太阳中风,有汗,卫强营弱,恶风,关门闭户则不恶.脉浮缓不数,舌边尖不红.风温表证,见风不见风,都恶风寒治法:辛凉轻(质地轻则扬)解。
老师:疏风清热,宣肺透邪方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吴鞠通按:温病忌(辛温发)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损伤心阳心阴,昏痉厥脱闭。
叶天士提出辛凉轻剂,吴鞠通创银翘散《温病条辨》上焦篇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风寒束表证

风寒束表证:(一)风寒束表证:1.症状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苔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
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
两方比较:前方用荆芥、防风、苏叶、生姜、葱头等疏风散寒,配以橘红、杏仁、赤苓宣通肺气,用于风寒感冒轻症;5.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6.加减:表寒重——头痛、身痛、憎寒、发热、无汗者,配麻黄、桂枝以增强发表散寒之功用(麻黄汤意);∞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加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或用羌活胜湿汤加减;∞湿邪蕴中,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半夏化湿和中;或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本方为感冒(胃肠型)的一张主方,适用,有效。
∞(二)风热犯表证1.症状: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苔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两方均有辛凉解表,轻宣肺气功能。
但前者长于清热解毒,后者重在清宣解表。
5.常用药: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6.加减:咽喉红肿疼痛酌配一枝黄花、土牛膝、元参解毒利咽;可另用冰硼散、西瓜霜、锡类散等吹喉。
∞时行热毒症状明显,配大青叶(板兰根)、蒲公英、蚤休(草河车、重楼、七叶一枝花)等清热解毒;∞若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逆气急,痰稠,声哑,可用石膏、麻黄以清宣肺热。
∞如风热化燥伤津,或秋令感受温燥致病,伴有咳呛痰少,口、咽唇、鼻干燥,苔薄质红少津等燥象者,可酌配南沙参,天花粉、梨皮清肺润燥,不宜再伍辛温之品。
伤寒论中祛湿的方子

在《伤寒论》中,针对不同部位的湿气,提出了相应的去湿方剂。
以下是部分去湿的方子:
1.湿在皮肤:麻黄加术汤,用于治疗皮肤病症。
2.湿兼表证:桂枝附子汤,对应症状为舌苔白厚身沉。
3.湿在肌肉:麻杏薏甘汤,用于治疗皮肤干燥及关节病。
4.湿在关节:甘草附子汤,用于治疗关节病痛。
5.湿在血脉:防己黄芪汤,用于治疗肥胖症。
6.湿在中焦:白术附子汤(大便坚)和桂枝附子加术去桂汤(大便溏)。
7.湿在肺:小青龙汤,对应症状为肺寒。
8.湿在脾:白术茯苓厚朴汤,对应症状为中满。
9.湿在胃:理中丸,对应症状为泄泻。
10.湿在肾:五芩散,对应症状为淋漓。
此外,《伤寒杂病论》中也提到了一些去湿的方子,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等。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