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束表 湿阻中焦

风寒束表 湿阻中焦

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羌活10克川芎7克白芷10克藁本10克细辛7克麻黄10克防风10克没药5克蔓荆子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茯苓12克挂枝10克甘草7克

水煎服一日一副早晚各服一次姜引子

项痹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一)中医病名及定义 项痹病(TCD 编码:BNV261),是由于正虚劳损,筋脉失养,或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以颈项部疼痛麻木,痛及头、肩、背、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二)西医病名及定义 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 编码: M47.221+G55.2*),是由于颈椎间盘变性、颈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

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湿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 (一)推拿治疗 1.放松及整复治疗手法: (1)特色颈椎旋转手法:此法为我科李义凯教授治疗神经根型

中医内科学-湿阻

第三节湿阻 湿阻是指湿邪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 湿阻发病,每于夏令梅雨季节,尤其是江南、沿海一带。患者常以肢体困重,脘腹闷满,纳 食呆滞,口淡乏味,舌苔粘腻等症而来求诊,治用芳香化湿、燥湿健脾等药,往往可获明显效 果。此病,在明、清两代温病学著述中,始有大量记载。由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有其特殊性,故 以病机命名,称为湿阻。·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已明确指出湿邪为病,与自然环境 气候有着重要的关系。而湿邪犯人,其途径可从体表肌肤而入,以人体下部先受之。《金匮要 略》有“痉湿喝病脉证并治”专篇,主要讨论内、外湿邪,尤其是外湿致病的种种表现以及治疗 大法,并提出了治湿的三项禁忌。历代医家对湿病多有发挥,尤其以清代温病学派,对湿邪致 病的病因、病理、治法、方药都有较大的发展和补充。如们陆证指南医案·湿》中,从外湿、内湿 两方面阐述湿邪致病的机理,,以及由于感邪和体质不同,其病理属性的转归亦有区别。又如 《温病条辨·中焦》重点叙述湿邪与中焦脾胃的发病关系及湿病的病理转化。·湿阻为病,可见之于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之中,由于湿邪阻滞的部位不同,临床的病理反应亦不一致,如有湿阻经络、湿阻三焦、湿阻募原、湿阻气分、湿阻脾胃等,本节湿阻所论仅 涉及湿阻中焦脾胃,其他各种病证,均不属本节的讨论范围。西医学中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湿阻之病,主要是由于外感水湿重浊之邪,内困脾胃导致升降失常、运化不健,故临床表 现以湿滞重浊之象为主要特征。突出表现是重、闷、呆、腻、濡。重为肢体困重,闷为脘腹痞闷, 呆指纳食乏味呆滞,腻系舌苔厚腻,濡为脉濡。再者本病起病一般比较缓慢,有时可迁延较长 时间,因为湿性粘腻,故而不易速去。一般常在入夏发病,至秋渐缓。 (病因病机) 1.湿阻的病因是湿邪伤人致病湿邪为重浊粘腻之邪,性属阴,其致病特点有三:①来 去徐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固定不移,而且常呈隐袭起病。②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 遏气机。而脾为阴土,脾气为湿邪所困,升降受阻,运化不健,则水湿内停。⑧湿性粘腻重浊,

中医内科七版方证对应表

中医内科方证对应表(七版) 肺系病症 感冒 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 虚体感冒 气虚感冒参苏饮 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咳嗽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风燥伤肺证桑杏汤 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 哮病 发作期 冷哮证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热哮证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证小青龙汤加石膏或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喘证 实喘 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证麻杏石干汤 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 肺气郁闭证五磨饮子 虚喘 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 肾虚不纳证金贵肾气丸合参蛤散 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肺痈 初期银翘散 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肺痨 肺阴亏损证月华丸 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气阴耗伤证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 肺胀 痰浊壅肺证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痰蒙神窍证涤痰汤 阳虚水犯证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肺萎 虚热证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虚寒证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心系病症 心悸 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水饮凌心正苓桂术甘汤 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 胸痹 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证栝楼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饮 真心痛 气虚血瘀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

常见中医病证

常见中医病证(蓝字部分为2016版与旧版不同之处)一、感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 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咳嗽、咳痰。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一)发作期 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证——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一)实喘 1.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 1.肺阴亏损证——月华丸 2.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昊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 六、心悸:病人自觉心中悸动,警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左肩周炎(肩凝症)病程记录.

首次病程记录 2010年03月22日 09:30 病例特点: 1、郭云峰,男,58岁,农民。 2、主诉:左肩痛伴活动受限两月,加重半月。 3、现病史:患者自诉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肩周疼痛,为持续性钝痛,疼痛以夜间、受寒及阴雨天时为甚,左肩关节上举、旋后功能活动受限,穿衣活动困难。病程中无发热,无心慌、胸闷及上肢麻木无力等症。间断行膏药外贴治疗,近半月感上症明显加重。今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左肩周炎”收入院。 病后患者精神、睡眠差,饮食、二便正常;体重、体力无改变。 4、既往史: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多年,否认“肝炎”“结核”病史,无手术外伤及输、献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5、体格检查:T36.4℃、P80次/分、R20次/分、BP100/80mmHg 神志清楚,精神欠佳,步入病房,疼痛病痛苦面容,查体合作。舌淡苔薄白脉沉紧。头颅五官无畸形,心肺腹未查见异常,脊柱无畸形、压痛。左肩关节无畸形,局部肤色、肤温无改变,左肩关节周围广泛性压痛,以喙突及肱二头肌长头腱结节间沟处压痛明显,搭肩试验(+),左肩关节前屈40°、后伸30°、外展50°,臂丛牵拉试验(-)。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6、辅助资料:2010.02.05于市人民医院行左肩关节X线、胸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拟诊讨论: 1、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以“左肩痛伴活动受限”为主症入院,属中医“肩凝症”范畴。中老年男患,久居冷湿之地,劳汗当风,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寒为阴邪,入于筋骨,症见肢体关节疼痛;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血津液的流通,不通则痛,结合舌脉之象与“风寒湿痹”相符,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 2、中医鉴别诊断:与“肝肾不足”型鉴别:疼痛呈缓慢加重,或失治日久,肩痛不剧,绵绵不休,局部不红、不肿、不热,筋腱松驰,肌肉消瘦,舌质淡,舌苔薄白或无苔,脉象缓而无力,二者可相互鉴别。 3、中医诊断:肩凝症(风寒湿痹)

化湿药考点练习解析

中药学第十单元化湿药 一、A1 1、性微温而善于芳香化湿的药物是 A、香薷 B、佩兰 C、砂仁 D、豆蔻 E、藿香 2、入汤剂宜后下的药物是 A、藿香、茯苓 B、苍术、厚朴 C、砂仁、白豆蔻 D、草豆蔻、草果 E、香薷、葱白 3、既能化湿行气,又能止泻及安胎的药物是 A、藿香 B、佩兰 C、砂仁 D、豆蔻 E、草豆蔻 4、草果的功效是 A、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B、芳香化湿,和中止呕

C、芳香化湿,健脾和胃 D、化湿行气,温脾止泻 E、燥湿健脾,温胃止呕 5、芳香化湿药的主治证是 A、水湿内停 B、水湿泄泻 C、湿痹拘挛 D、湿疹湿疮 E、湿邪困脾 6、关于芳香化湿药的论述,以下错误的是 A、多辛温,归脾、胃经 B、入汤剂不宜久煎 C、多具有利小便作用 D、多用治湿阻中焦 E、易耗气伤阴 7、长于行气,燥湿,消积,兼能降气平喘的药物是 A、苏梗 B、厚朴 C、砂仁 D、豆蔻 E、香附 8、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的功效,兼治疗夜盲症的药物是 A、砂仁

C、豆蔻 D、草果 E、以上都不是 9、既能化湿,又能解暑的药物是 A、藿香、佩兰 B、苍术、厚朴 C、砂仁、豆蔻 D、橘皮、青皮 E、茯苓、玉竹 10、最宜治湿浊中阻之呕吐的药物是 A、苏叶 B、香薷 C、生姜 D、黄连 E、藿香 11、入汤剂宜后下的是 A、蛤粉 B、草豆蔻 C、草果 D、藿香 E、厚朴 二、B

B.厚朴 C.豆蔻 D.木瓜 E.蚕砂 <1>、能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的药物是 A B C D E <2>、能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药物是 A B C D E 2、A.藿香 B.砂仁 C.苍术 D.厚朴 E.白术 <1>、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恶寒发热,呕恶泄泻者,用药宜首选 A B C D E <2>、既能治疗风湿痹证又能治疗夜盲症的首选药物是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E

风寒证

风寒证 审证要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咳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桂枝汤、风寒感冒冲剂。 风热 审证要点: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咽喉肿痛,咳痰黄稠,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板蓝根颗粒、桑菊感冒片。 痰湿蕴肺 审证要点:咳嗽痰多,色白或带灰白,而粘腻厚浊成块,易咯出,胸闷脘痞,呕恶纳差,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健脾,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橘红片、克咳胶囊、沙棘颗粒。 痰热壅肺 审证要点: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质稠色黄,难以咯出,咳时引痛,面赤,身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 方药:牛黄蛇胆川贝液、竹沥合剂。 饮食停滞 临床表现:脘腹满闷,痞塞不舒,按之尤甚,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不调,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方剂:大山楂丸、保和丸、健胃消食片、保济丸、消食颗粒 脾胃虚弱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时缓时急,喜温喜按,不知饥,不欲食,身倦乏力,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方剂:香砂六君子丸、补中益气汤、木香顺气丸。 肝郁气滞 临床表现:脘腹不舒,痞塞满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喜长叹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方剂:疏肝调气丸、越鞠丸。 饮食伤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证机概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风寒湿痹病历修订稿

风寒湿痹病历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患者XXX,女性,X岁,因"反复X膝关节肿痛X年,加重X天"于XXXX年X月X日X时由门诊拟诊"中医:膝痹-风寒湿痹;西医: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右膝关节退行性变/右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收入本科。步行/坐轮椅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XXX,女性,X岁,因"反复X膝关节肿痛X年,加重X天"为主诉入院。既往有XXX病史 2、入院症见:神清,精神眠纳可,X膝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关节活动欠利,得热则舒。无伴腰痛,无寒热汗出,二便调。舌质淡暗,苔薄白腻,脉紧或濡; 3、专科情况:X侧膝关节稍肿胀,肤温、肤色无明显异常,膝内外侧膝眼压痛(+),浮髌试验(-),髌骨碾磨试验(+),膝侧副韧带损伤试验(-),膝半月板研磨试验(-),膝关节活动稍受限,右大腿肌肉轻度萎缩(右大腿周径:48cm,左大腿周径),右下肢肌力5-级,双下肢感觉无明显异常,双下肢腱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4、辅助检查:暂缺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膝痹 风寒湿痹 西医诊断:X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四诊摘要:患者XXX,女性,X岁,神清,精神眠纳可,X膝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关节活动欠利,得热则舒。二便调。舌质淡暗,苔薄白腻,脉紧或濡; 辨病依据:患者女性,X岁,因"反复X膝关节肿痛X年,加重X天"入院,此次又因受寒后致膝关节肿痛复发,四诊合参,结合现代医学检查当属祖国医学"膝痹"的范畴。因伴关节活动受限,舌质淡暗,苔薄白腻,脉紧或濡,当辨为"风寒湿痹"型。 辩证依据:缘患者长年居住于寒冷之地,且嗜食寒凉之品,易内生寒邪,寒为阴邪,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加之此次为受寒湿而发,内因外邪合而为病,致局部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故见右膝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寒主收引,故见痛如刀割;湿邪为患,其性粘滞重着,或有明显重着感;寒湿均为阴邪,故关节活动欠利,且得热则舒;舌质淡暗,苔薄白腻,脉紧或濡为寒湿凝结之征。 本病病因主要为感受寒湿;病机为寒湿凝结,气血阻滞,不通则痛;病性属实,以寒湿凝结为实;病位在右膝关节。因该病为寒湿致病,湿邪为患,其性粘滞缠绵,故此病疗程偏长,若调养得当,则预后可望好转,但因病史较长,若平素调养不当则疗效欠佳,或易复发。 中医鉴别诊断:痹证宜与痿证相鉴别。痹证则是素体虚弱,卫阳不固,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肢体肌肉、筋脉疼痛为主要表现。而痿证是由邪热伤津,或气阴不足而致筋脉失养,以致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主要表现的肢体病证。相比之下,前者主要表现

腰背肌筋膜炎24专业104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 (2)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 (3)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 (4)X 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邱贵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9 年)进行诊断。 (1)腰背部、臀部广泛疼痛,常因剧烈活动或寒冷诱发;并具引发放射区,即重压肌筋膜区皮下结节,除在该点有酸胀感外,还可在该点周围或距离稍远区域引发疼痛或肌紧张; (2)腰部活动受限、肌肉痉挛,部分患者有明确的疼痛扳机点; (3)X 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二)证候诊断 1.风寒湿阻证:腰部疼痛板滞,转侧不利,疼痛牵及臀部、大腿后侧,阴雨天气加重,伴恶寒怕冷。舌淡苔白,脉弦紧。 2.湿热蕴结证:腰背部灼热疼痛,热天或雨天加重,得冷稍减或活动后减轻;或见发热、身重,口渴、不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气血凝滞证:晨起腰背部板硬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活动后减轻。舌暗苔少,脉涩。 4.肝肾亏虚证:腰部隐痛,时轻时重,劳累后疼痛加剧,休息后缓解。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外治法 1.手法治疗 (1)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由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施行揉按和扌衮法。点按肾俞、腰阳关、八髎和腰痛区阿是穴。双手拇指在激痛点上反复揉按,如果触及到筋结或筋束,可用捏拿、分筋、弹拨、掐揉等手法松解,恢复其舒缩功能。术者以掌根或小鱼际肌着力,在患者腰骶部施行揉摸手法,从上而下,反复进行3~5 次,使腰骶部感到微热。隔日1 次,7 次一疗程。 (2)注意事项:急性期或体质较弱,或孕妇;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等,忌用或慎用手法。 2.外用中药 (1)中药熏蒸(熏洗):以中药热熏洗腰背部。推荐方药及用法如下:熏洗汤加减,透骨草、伸筋草、归尾、寻骨风、川断、海桐皮。根据辨证适当加减。上药加水1500ml浸泡1 小时,文火煎开10 分钟后备用。采用自动熏蒸床熏洗患

太阴风湿表证

太阴风湿表证(一) 姚梅龄撰 一、定义 (一)、定义: 风湿阻滞太阴之表的病变,称之为太阴风湿表证。 (二)、定义伸述: 1、太阴的涵义:指六经中的太阴经,即手足太阴经络及其所系的肺与脾。 2、太阴之表的涵义: (1)手足太阴经络: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 (2)脾肺所主的体表组织和器官: 脾--四肢、肌肉、口(咽)。 肺--皮毛(玄府)、鼻(喉)、气道。 (3)与脾肺功能关系密切的体表活性物质: 充养于体表的卫气、营气、津液、水谷之精微、脾肺之气、经脉 之血。 3、太阴表证的实质: 以淫邪直接作用于太阴之表为征结的变病,称之为太阴表证。 4、太阴风湿表证的实质: 以风湿杂合直接作用于太阴之表为症结的病变,即为太阴风湿表证。 5、太阴风湿表证的发病机理: (1)风湿有余,肺及/或脾之气不足。 风湿绝对有余,但可轻可重;肺及脾往往绝对不足,否则邪气难害三阴,否则不会仅手足自温;少数为肺脾相对不足;所以此证往往是在脾肺不足的基础上形成的。 (2)风湿是直接病因: 体表风湿之邪之形成,可由体外的风湿外邪干忤体表而产生,也可

以是其他有害因素影响太阴之表,影响了脾肺功能,形成了太阴之表的风湿表邪;反过来风湿表邪又进一步直接损害太阴之表,使太阴之表的多组织及其功能,以及体表生物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产生异常;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脾肺功能,故而形成太阴风湿表证。 (3)此证的关健病机,在于阻滞气机,即风湿阻滞于太阴之表。 (三)太阴风湿表证的实质: 病因:风湿;病机:阻滞;病所:太阴之表 二、太阴风湿表证的提出 (一)文献与理论依据: 1、主要文献依据: (1)《伤寒论》: 190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也。” 27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99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 273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2)《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二十一、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右坐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渣,温服。有微汗避风。” (3)《温病条辨,中焦篇》: “(六十五)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宣痹汤方:防已五钱,杏仁五钱,滑石五钱,连翘三钱,山栀三钱,薏苡五钱,半夏三钱醋炒,晚蚕

中医病历

中医入院记录 姓名:张玉琳性别:女 年龄:52岁民族:汉族 婚况:已婚职业:干部 发病节气:芒种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可靠程度:可靠入院日期:2012年06月18日09时58分 家庭地址:凉州区黄羊镇镇北路四号 病史采集时间:2012年06月18日09时58分 主诉:双膝关节、腰背部疼痛1年余,加重1月。 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出现双手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及双膝关节、腰背部疼痛,伴晨僵,每天持续约1小时,活动后有所缓解,但无皮疹、寒战,无口腔溃疡,未引起患者及家属重视,未系统正规治疗,病情控制不佳。之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随就诊当地医院给予中药等对症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稍有缓解,之后未坚持服药,症状时好时坏。近1月因受凉后上述症状加重伴双下肢麻木,以晨起明显,口服药物后缓解不明显,严重影响生活。今日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根据病情我科以"1.类风湿性关节炎、2.腰椎退行性改变"收住。患者自入院以来患者神志清,精神尚可,食欲及睡眠良好,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数。 既往史: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3月;6月6日单位体检妇科彩超示:宫颈囊肿,6月16日就诊于妇科门诊行宫颈刮片病检示:(宫颈)慢性宫颈炎并腺上皮细胞磷化CIN-I级。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及输血史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原籍,未到过疫区,无粉尘、毒物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生活规律,无不良嗜好,预防接种史不详。 婚育史:适龄结婚,配偶及子女均健康。 过敏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家族史:家族中无遗传疾病史。 望、闻、切诊:患者双手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及双膝关节疼痛,且屈伸不利,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平素喜暖怕凉,喜热饮,腰膝酸痛,遇寒则痛加剧,得热则缓晨起各关节发僵。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数。 体格检查 T36.5℃,P80次/分,R16次/分,BP140/80mmHg,W74k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步入病室,查体合作,应答切题。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无出血点、皮疹及蜘蛛痣,毛发分布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眼睑及颜面无浮肿,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角膜透明,双侧瞳孔大小正常,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调节反射存在。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无畸形,无鼻翼煽动,鼻通气良好,中隔无弯曲,鼻粘膜正常,无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鼻旁窦区无压痛。口唇无发绀,颊粘膜无出血点、溃疡,无口臭。齿龈无红肿溢脓,无铅线,舌体大小正常、居中、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无浓性分泌物。两侧腮腺不肿大,无压痛。颈软,两侧对称,无颈静脉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未闻及血管杂音。两侧胸廓对称,运动规则,两肺呼吸活动均称,语颤无异常,无胸膜摩擦感。叩诊两肺呈清音,两肺下界在锁骨中线第6肋间,腋中线第8肋间,肩胛下角线第10肋间,肺下缘动度3cm,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cm,搏动范围直径约1.5cm,心尖部无无震颤、摩擦感,抬举样搏动。叩诊心界不大,心率:80次/

何为外感风寒表实证

解表剂 简答题 1.何为外感风寒表实证,其代表方是? 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代表方是麻黄汤。 2.何为外感风寒表虚证,其代表方是? 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代表方是桂枝汤。 3.何为辛凉轻剂,其代表方是? 辛凉轻剂,适用于风温或风热犯肺轻证,证见咳嗽身热不甚,口不渴,或微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者。方中药轻力薄,故称“辛凉轻剂”。代表方是桑菊饮。 4.何为辛凉平剂,其代表方是? 辛凉平剂,适用于温病初起,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药用辛散,并兼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代表方是银翘散。 5.九味羌活汤的配伍特色是? ①辛温升散与寒凉清热药配伍。“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 ②药备六经,通治四时,权变活法。 6.麻黄汤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区别是? 两者的区别:麻黄汤中用麻黄配桂枝辛温发汗解表,配杏仁宣肺平喘,主治风寒表闭之表寒实喘;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用辛温之麻黄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辛凉宣泄,又配杏仁宣降肺气,主治风热壅肺之里热实喘。 7.桑菊饮为何不宜久煎? 桑菊饮中所用药物(桑叶、菊花、桔梗、杏仁、连翘、芦根、甘草、薄荷)均属轻清宣透之品,故不宜久煎。 8.银翘散中为何用辛温的荆芥、豆豉? 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剂,方中用大队辛凉解表药配以少量辛温解表的荆芥穗、淡豆豉,助君药开皮毛以助祛邪,使全方温而不燥,既利于透表散邪,又不悖辛凉之旨。 9.加减葳蕤汤的配伍特点是? ①本方包括“滋阴、解表、清热”三部分,是治疗阴虚外感证制方的一般思路。 ②疏表散邪不伤阴,滋阴清热不碍邪。 10.九味羌活汤的功效和主治证是? 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证: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症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苔白脉浮者。 11.败毒散的功效和主治证是? 功效: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证: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证。症见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 12.小青龙汤的功效和主治证是?

(完整版)风寒湿痹病历模板

患者XXX,女性,X岁,因"反复X膝关节肿痛X年,加重X天"于XXXX年X月X日X 时由门诊拟诊"中医:膝痹-风寒湿痹;西医: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右膝关节退行性变/右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收入本科。步行/坐轮椅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XXX,女性,X岁,因"反复X膝关节肿痛X年,加重X天"为主诉入院。既往有XXX病史 2、入院症见:神清,精神眠纳可,X膝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关节活动欠利,得热则舒。无伴腰痛,无寒热汗出,二便调。舌质淡暗,苔薄白腻,脉紧或濡; 3、专科情况:X侧膝关节稍肿胀,肤温、肤色无明显异常,膝内外侧膝眼压痛(+),浮髌试验(-),髌骨碾磨试验(+),膝侧副韧带损伤试验(-),膝半月板研磨试验(-),膝关节活动稍受限,右大腿肌肉轻度萎缩(右大腿周径:48cm,左大腿周径49.5cm),右下肢肌力5-级,双下肢感觉无明显异常,双下肢腱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4、辅助检查:暂缺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膝痹 风寒湿痹 西医诊断:X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四诊摘要:患者XXX,女性,X岁,神清,精神眠纳可,X膝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关节活动欠利,得热则舒。二便调。舌质淡暗,苔薄白腻,脉紧或濡; 辨病依据:患者女性,X岁,因"反复X膝关节肿痛X年,加重X天"入院,此次又因受寒后致膝关节肿痛复发,四诊合参,结合现代医学检查当属祖国医学"膝痹"的范畴。因伴关节活动受限,舌质淡暗,苔薄白腻,脉紧或濡,当辨为"风寒湿痹"型。 辩证依据:缘患者长年居住于寒冷之地,且嗜食寒凉之品,易内生寒邪,寒为阴邪,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加之此次为受寒湿而发,内因外邪合而为病,致局部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故见右膝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寒主收引,故见痛如刀割;湿邪为患,其性粘滞重着,或有明显重着感;寒湿均为阴邪,故关节活动欠利,且得热则舒;舌质淡暗,苔薄白腻,脉紧或濡为寒湿凝结之征。 本病病因主要为感受寒湿;病机为寒湿凝结,气血阻滞,不通则痛;病性属实,以寒湿凝结为实;病位在右膝关节。因该病为寒湿致病,湿邪为患,其性粘滞缠绵,故此病疗程偏长,若调养得当,则预后可望好转,但因病史较长,若平素调养不当则疗效欠佳,或易复发。 中医鉴别诊断:痹证宜与痿证相鉴别。痹证则是素体虚弱,卫阳不固,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肢体肌肉、筋脉疼痛为主要表现。而痿证是由邪热伤津,或气阴不足而致筋脉失养,以致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主要表现的肢体病证。相比之下,前者主要表现为肢体肌肉、筋脉疼痛;后者则主要表现为筋脉弛缓、肌肉萎缩或瘫痪。故二者不难鉴别。 西医诊断依据: 1、患者XXX,女性,X岁,因"反复X膝关节肿痛X年,加重X天"为主诉入院。既往有XXX 2、入院症见:神清,精神眠纳可,X膝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关节活动欠利,得热则舒。无伴腰痛,无寒热汗出,二便调。 3、专科情况:X侧膝关节稍肿胀,肤温、肤色无明显异常,膝内外侧膝眼压痛(+),浮

痛风病的诊疗方案

痛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多以多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疼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年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物,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多见。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周围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痛风石)。 (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5)必要时作肾B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 (1)关节液中有特异性的尿酸盐结晶体。 (2)有痛风石,用化学方法(murexide试验)或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证实含有尿酸盐结晶。 (3)具备下列临床、实验室和X线征象等12条中6条者: ①1次以上的急性关节炎发作。 ②炎症表现在l日内达到高峰。 ③单关节炎发作。 ④观察到关节发红。 ⑤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 ⑥单侧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 ⑦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 ⑧可疑的痛风石。 ⑨高尿酸血症。 ⑩关节内非对称性肿胀(x线片)。 11不伴骨质侵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片)。 ○ 12关节炎症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 上述(1)、(2)、(3)项中,具备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 1.湿热蕴结证: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脾虚湿阻证:无症状期,或仅有轻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倦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3.寒湿痹阻证:关节疼痛,肿胀不甚,局部不热,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或见皮下结节或痛风石,肌肤麻木不仁,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濡缓。 4.痰瘀痹阻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或皮色紫暗,脉弦或沉涩。 二、治疗方案 (一)基础治疗 1.急性发作期要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注意保护受累关节。 2.低嘌呤饮食,禁酒限烟。 3.饮足够的水,每日2000ml以上。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三妙散合当归拈痛汤加减。炒苍术、川黄柏、川牛膝、茵陈、羌活、独活、全当归、川芎、虎杖、防风、防己、土茯苓、萆薢、泽泻。 2.脾虚湿阻证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络 推荐方药:黄芪防己汤加减。黄芪、防己、桂枝、细辛、当归、独活、羌活、白术、防风、淫羊藿、苡仁、土茯苓、萆薢、甘草。 3.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推荐方药:乌头汤加减。川乌、生麻黄、生黄芪、生白芍、苍术、生白术、羌活、片姜黄、当归、土茯苓、萆薢、甘草。 4.痰瘀痹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当归拈痛汤加减。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茵陈、威灵仙、海风藤、猪苓、茯苓、金钱草、土茯苓、萆薢。

风寒束表证

风寒束表证: (一)风寒束表证: 1.症状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 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 苔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 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 两方比较:前方用荆芥、防风、苏叶、生姜、葱头等疏风散寒,配以橘红、杏仁、赤苓宣通肺气,用于风寒感冒轻症; 5.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 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6.加减: 表寒重——头痛、身痛、憎寒、发热、无汗者,配麻黄、桂枝以增强发表散寒之功用(麻黄汤意);∞ 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加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或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湿邪蕴中,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半夏化湿和中;或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本方为感冒(胃肠型)的一张主方,适用,有效。∞(二)风热犯表证 1.症状: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 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 苔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 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两方均有辛凉解表,轻宣肺气功能。但前者长于清热解毒,后者重在清宣解表。 5.常用药: 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竹叶、芦根——清热生津; 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6.加减: 咽喉红肿疼痛酌配一枝黄花、土牛膝、元参解毒利咽;可另用冰硼散、西瓜霜、锡类散等吹喉。∞ 时行热毒症状明显,配大青叶(板兰根)、蒲公英、蚤休(草河车、重楼、七叶一枝花)等清热解毒;∞ 若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逆气急,痰稠,声哑,可用石膏、麻黄以清宣肺热。∞

中医基本证型

一肺系病证六)肺痨三脑系病证三、脾胃系病证一)感冒1)肺阴亏损证一)头痛一)胃痛 1.风寒束表证2)虚火浊肺证1风寒头痛1)寒邪客胃证 2.风热犯表证3)气阴耗伤证2风热头痛2)饮食伤胃证 3.暑湿伤表证4)阴阳虚损证 3.风湿头痛3)肝气犯胃证 4.气虚风寒七)肺胀 4.肝阳头痛4)湿热中阻证 5.阴虚风寒1)痰浊壅肺证 5.血虚头痛5)瘀血停胃证二)咳嗽2)痰热郁肺证6肾虚头痛6)胃阴亏耗证 1.风寒袭肺证3)痰蒙神窍证7瘀血头痛7)脾胃虚寒证 2. 风热犯肺证4)阳虚水泛证8痰浊头痛二)痞满 3. 风燥伤肺证5)肺肾气虚证二)眩晕1)饮食内停证 4. 痰湿蕴肺证八)肺痿 1.肝阳上亢2)痰湿中阻证 5. 痰热郁肺证1、虚热证 2. 气血亏虚3)湿热阻胃证 6. 肝火犯肺证2、虚寒证 3. 肾精不足4)肝胃不和证 7. 肺阴亏耗证 4. 痰湿中阻5)脾胃虚弱证三)哮病二、心系病证 5. 痰郁化火6)胃阴不足证1. 发作期一)心悸 6. 瘀血阻窍三)呕吐 1)冷哮证1)心虚胆怯证三)中风1、实证 2)热哮证2)心血不足证 1. 中经络1)外邪犯胃证 3) 寒包热哮证3)阴虚火旺证1)风痰入络2)食滞内停证 4) 风痰哮证4)心阳不振证2)风阳上扰3)痰饮内阻证 5) 虚哮证5)水饮凌心证3) 阴虚风动4)肝气犯胃证2. 缓解期6)瘀阻心脉证4) 痰热腑实2、虚证 1)肺脾气虚证二)胸痹5) 痰火瘀闭1)脾胃气虚证2)肺肾两虚证1、心血瘀阻证6) 痰浊瘀闭2)脾胃阳虚证四)喘证2、气滞心胸证7) 脱证3)胃阴不足证1.实喘3、痰浊闭阻证 2. 恢复期四)噎膈 1)风寒壅肺证4、寒凝心脉证1)风痰瘀阻1)痰气交阻证2)表寒肺热证5、气阴两虚证2)气虚络瘀2)瘀血内结证3)痰热郁肺证6、心肾阴虚证3) 肝肾亏虚3)津亏热结证4)痰浊阻肺证7、心肾阳虚证四)癫狂4)气虚阳微证5)肺气郁痹证三)真心痛1)癫—痰气郁结五)呃逆 2.虚喘1.气虚血瘀2)癫—心脾两虚1)胃中寒冷1)肺气虚耗证1)寒凝心脉3)狂—痰火扰神2)胃火上逆2)肾虚不纳证2)正虚阳脱4)狂—痰热瘀结3)气机郁滞3)正虚喘脱证四)不寐5)狂—火盛阴伤4)脾胃阳虚五)肺痈1、肝火扰心五)痫病5)胃阴不足 1. 初期2、痰热扰心1)风痰闭阻六)腹痛 2. 成痈期3、心脾两虚2)痰火扰神1)寒邪内阻证 3. 溃脓期4、心肾不交3)瘀阻脑络2)湿热壅滞证 4. 恢复期5、心胆气虚4)心脾两虚3)饮食积滞证 5)心肾亏虚4)肝郁气滞证 2)脾肾两虚六)痴呆5)瘀血内停证4)瘀血内阻3)痰浊蒙窍1)髓海不足6)中虚脏寒证

膝痹的中医辨证及病历书写

三、膝痹的中医辨证及病历书写膝痹: 1、风寒湿痹证:患者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犹如刀割,有明显重着感,患处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综合中医四诊,诊断为膝痹病,风寒湿痹证。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蠲痹汤加减:独活10.0羌活10.0当归10.0赤芍1.0生黄芪40.0防风12.0益母草15.0姜黄15.0炒薏米15.0牛膝15.0土茯苓15.0桂枝9.0木香6.0醋乳香6.0路路通15.0刺五加10.0狗脊15.0伸筋草30.0全蝎5.0蜈蚣2条。 方解:独活、羌活、防风、姜黄、桂枝、薏米、土茯苓、伸筋草祛风散寒除湿;当归、赤芍、路路通、乳香、全蝎、蜈蚣、益母草活血止痛;刺五加、狗脊祛风湿强筋骨;黄芪益气固表助祛风散寒除湿之力。 2、风湿热痹症:起病较急,关节红肿热产痛,皮肤有红斑,硬结,舌红,苔黄,脉滑数。综合中医四诊,诊断为膝痹病,风湿热痹证。 治法:清热疏风除湿止痛。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桃仁10.0红花10.0当归10.0地黄30.0石膏30.0甘草6.0羌活10.0防风12.0白芷12.0茯苓15.0川芎10.0黄芪30.0白术12.0知母10.0细辛3.0黄柏15.0全蝎5.0蜈蚣2条。 方解:石膏、知母、黄柏、地黄清热;羌活、防风、白芷、川芎、细辛疏风祛湿;茯苓、白术、黄芪、甘草健脾益气除湿;蜈蚣、全蝎通痹活络止痛;桃仁、红花活血止痛。 3、瘀血痹阻证:患者左膝(右膝关节)关节刺痛,痛有定处,局部疆硬,麻木不仁,舌紫,苔白,干涩。综合中医四诊,诊断为膝痹病,瘀血痹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疏筋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0.0红花6.0当归10.0川芎10.0五灵脂10.0香附15.0醋没药6.0地龙12.0羌活10.0牛膝15.010.0延胡索10.0乳香6.0丹参12.0全蝎5.0蜈蚣2条水蛭3.0秦艽10.0 方解: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参、乳香、没药、五灵脂、延胡索活血化瘀;牛膝、秦艽、地龙舒筋止痛;全蝎、蜈蚣、水蛭活血通痹止痛;香附理气助活血化瘀之力。 4.肝肾亏虚:患者左膝(右膝关节)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细沉无力。综合中医四诊,诊断为膝痹病,肝肾亏虚证。 治法:滋肝补肾。 方药:强筋壮骨方加减:仙灵脾15.0熟地24.0骨碎补15.0茯苓15.0川牛膝15.0补骨脂15.0白芍10.0鸡血藤15.0鹿衔草15.0全蝎粉3.0蜈蚣2条土蟞虫30.0鹿角胶10.0龟甲胶10.0 方解:白芍、熟地、龟甲胶、鹿角胶、仙灵脾、骨碎补、补骨脂滋肝补肾;鸡血藤补血活血;鹿衔草、川牛膝祛风湿强筋骨;茯苓健脾利湿;全蝎、蜈蚣、土鳖虫活血通络止痛。

中医论湿症

中医论湿症 中医论湿症 湿 湿就是外感六淫之一,在中医病因学中,占有相当重要得地位,同时古代医学家也观察到,由于某些内脏生理功能得失调,人体内部也可以生湿,因此,中医历来就把湿病区别为二大类——外湿与内湿。湿所致得疾病十分广泛,临床上许多常见得病症,都与湿有密切关系、茲根据个人学习中医得体会,对湿得特性、湿在体内得调节、以及湿病得治疗规律,作一初步探讨,请同志们指正、 《温热论》就是温病学奠基之作,该书不仅为温热类疾病得辨证治疗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湿热类温病得辨治提出了许多独到得见解,制定了许多对治疗湿热性质温病具有普遍意义得行之有效得方法、兹就《温热论》有关湿邪致病得内容,略作探讨如下1发病与传变11论发病,有地域特点由于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得不同,影响了湿邪得形成与致病也有所不同。天时六气为病,不同得地域也有所偏重。如西北多燥多寒,东南沿海多湿指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有"酒客中虚,粤地潮湿”(见卷五?湿门李案)之述,说明湿热病得发病与流行有一定得地域性.叶氏为清代吴县人,生平主要行医于江浙一带,江南多雨,民居潮湿,夏

末秋初,湿气更盛,天暑地湿相合,民病湿热最多,故所论湿邪 为病得地域特点,指东南沿海江浙等多雨潮湿之地、1、2论致病,易内外舍邪湿热病以夏秋之交为多见、因其时阴雨连绵,霪雨之后,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湿浊弥漫,而人处天地气交之中,易感外湿、若素体脾失健运,或恣食生冷,膏粱厚味,使湿浊内停,则易内外合邪,病发湿热.叶氏云:”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人里,里湿为合”,导臻”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而病湿热.外湿得形成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居处潮湿等外界环境因素所致。而内湿则就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形成得病理状态、外湿与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伤于外湿,湿邪困脾,健运失职则易臻湿浊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也易招致外湿得侵袭,最终导致 湿邪为病、1.3论传化,与体质有关湿邪害人,易伤阳气,每每出现湿浊内停,阻滞气机,遏伤阳气得证候特点。素体阳气不足者,易感湿邪为病,故治疗时应注意顾护阳气。注意到不同得体质特点与感受湿邪及感邪后得转归有关、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也?湿热一去,阳亦微也".对于素体阴虚者,则指出"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 火也".另外、体质因素决定湿温病在中焦得转归、在论中指出湿在中焦有2种从化趋向与4个发展阶段,而中气得盛衰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