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琴治疗湿热证经验

合集下载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习惯性便秘
陆某,女,26岁,1992年6月30日初诊。

患者自1992年元月初产后,大便一直3~7日一行,经常服用麻仁丸,润肠丸等。

就诊时,体质肥胖,头目眩晕,心烦急躁,脘腹胀满,纳食不佳,下肢轻度浮肿,大便近2周未行,舌红苔白腻,脉濡滑且数。

证属湿热积滞于胃肠,升降失常。

治以疏调气机升降,除湿清热通便。

方药:蝉衣、片姜黄、枳壳、防风各6克,僵蚕、大腹皮、槟榔、焦三仙各10克,瓜蒌30克,大黄2克。

嘱其忌食肥甘厚腻。

服药7剂后,大便日行2次,偏稀,余症皆减。

原方改大黄1克,去瓜萎加莱菔子10克,隔目1剂,连服3周,诸症皆愈,体重亦有所减轻。

【按】:便秘而常服麻仁丸、润肠丸,此常法也,必有效验,然不能根除也。

以致服药则便畅,不服药则便秘,久而久之,必赖药以通便,必增大剂量始效,终有服药亦不便之日矣。

此为肠胃传导之病,湿热积滞壅阻,致三焦气机不畅。

戴元礼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

”故治疗用升降散疏调气机,调整升降,加大腹皮、槟榔、焦三仙、枳壳疏导三焦,气机调畅则传导自分。

故药后便秘即除,肥胖亦减矣。

又[按]:本案与上案一为便秘,一为泄泻证,似相反,而皆以升降散加减琉效,盖其证虽异而病机则一,故异病同治也。

赵绍琴临证湿热病上焦湿热证治七法

赵绍琴临证湿热病上焦湿热证治七法

赵绍琴临证湿热病上焦湿热证治七法(一)辛宣芳化以疏表邪,苦温淡渗兼畅中下湿邪困表。

发热恶寒,头重昏蒙,其势如裹,身重疼痛,口淡不渴,胸脘痞闷,或呕恶纳呆,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当用辛温芳香,以疏解表邪,苦温以燥湿畅中,少佐淡渗,以通利下焦水道。

藿香叶6(后下)、苏叶6、白芷3(后下)、半夏曲10、陈皮6、厚朴6、川连3、茯苓皮10、滑石10加减法:若表邪不解,巅顶作痛,恶寒体痛时,加陈香薷3(后下)、藁本3。

若胸闷恶心,甚则呕吐者,方中加姜竹茹10、生姜3,半夏增至12。

若呕吐较重,接近喷射样呕吐时,可先用玉枢丹1研细,以生姜汁10滴、佛手片10煎汤,俟冷送服。

服后30分钟至1小时,再服汤药。

若大便作泄,腹中时痛,可于方中加木香3、竈心黄土30(包煎)、黄芩10。

(二)辛香以解表邪,清凉而祛暑热寒湿困表,暑热内蕴。

恶寒发热,无汗,头疼身痛困重,胸脘痞满,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薄腻而白,脉象沈濡滑数。

当用辛香疏解以治寒湿外束,清凉宣透以祛暑热内蕴。

陈香薷6(后下)、鲜藿佩各10(后下)、大豆卷10、厚朴6、连翘10、芦根20、六一散10(布包煎)加减法:若中焦湿阻较重,胸闷脘痞,苔白润滑,大便溏薄时,加草蔻2、半夏10,以开郁化湿而畅中焦。

若热邪较重,口苦心烦,急躁梦多时,加川连3、黄芩10、杏仁10。

若湿郁中焦,消化欠佳,脘腹胀满时,加木香6、大腹皮10、焦三僊各10,以退其胀。

(三)芳香宣化,苦温燥湿,分消走泄,祛其湿热发热恶寒,头痛目重,周身痠软,午后热甚,面色淡黄,大便溏薄。

此乃湿热邪气侵袭上焦,瀰漫上下,郁阻表里,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

当用芳香苦燥,分消走泄法。

仿三仁汤与藿朴夏苓汤意化裁。

藿香6(后下)、厚朴4、半夏10、茯苓皮10、淡豆豉10、杏仁10、白蔻仁6、生苡米18、滑石10加减法:若误服寒凉药后,湿遏气机,或凉阻中阳,三焦不畅,苔白滑润者,当先用辛香开郁化湿之品,方中加草蔻2、菖蒲6,以疏化开郁。

赵绍琴临证验案之湿温病

赵绍琴临证验案之湿温病

赵绍琴临证验案之湿温病此案乃赵绍琴治疗湿温病一则,文中记载了随病情变化,用药改变,文中最后对整个疾病进行分析并对为何如此用药进行解释。

邢某某,男,21岁初诊身热8日未退,头晕胸闷,腰际酸楚乏力,大便粘腻不爽,因导而下,临圊腹痛,脘痞,嗳噫不舒小溲色黄不畅。

舌白苔腻,脉象沉缓而濡,暑热湿滞互阻不化,湿温已成。

先用芳香宣化、苦甘泄热方法。

鲜佩兰10克,鲜藿香10克,大豆卷10克,炒山栀10克,苦杏仁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姜竹茹6克,白蔻仁2克(研冲),二付二诊药后身热渐退,头晕胸闷渐减,腰酸已减而未除,腹痛未作,大便如常,时有嗳噫,舌仍白腻,脉来沉濡。

汗泄己至胸腹,此湿温邪有渐化之机,病已十日,得此转机,势将热减湿化,仍拟芳化湿郁,兼调气机,饮食当慎。

藿苏梗各6克,佩兰叶10克,淡豆豉10克,炒山栀6克,前胡6克,苦杏仁10克,半夏曲10克,新会皮6克,焦麦芽10克,鸡内金10克,二付三诊身热渐退。

昨日食荤之后,今晨热势转增,大便二日未近,小溲色黄。

舌苔根厚黄腻,脉象两关独滑。

此湿温虽有转机,却困食复增重,当防其逆转为要。

再以栀子豉汤增损。

淡豆豉10克,炒山栀6克,前胡6克,苦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入煎),焦麦芽10克,炒莱菔子10克,枳壳10克,白蔻仁2克(研冲),二付四诊药后大便畅通,身热略减,体温仍高,38.5℃,舌苔渐化,根部仍厚,脉象两关滑势已退,自觉胸中满闷大轻小溲渐畅。

湿温有渐解之机,积滞化而未楚,仍须清化湿热积滞,少佐清宣,希图21日热退为吉。

饮食寒暖,诸宜小心。

淡豆豉10克,炒山栀6克,杏仁10克,前胡6克,厚朴6克,新会皮6克,白蔻仁3克,炒苡米10克,方通草2克,焦三仙各10克,二付五诊身热已退净,皮肤微似汗出,津津濡润,已遍及两足,两手脉象沉滑力弱,舌苔已化净,二便如常。

湿温重症,三周热退,是为上吉,定要节饮食,慎起居,防其再变。

白蒺藜10克,粉月皮10克,香青蒿5克,大豆卷10克,炒山栀5克,制厚朴6克,川黄连3克,竹茹6克,炙杷叶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半夏曲10克,鸡内金6克,三付药后身热未作,食眠二便如常,停药慎食,调养两周而愈[按]:湿温病湿与热合,如油入面,难解难分。

附:赵绍琴辨治湿热证十法

附:赵绍琴辨治湿热证十法

附:赵绍琴辨治湿热证十法
赵绍琴辨治湿热证十法包括:
1. 芳香宣化法(上焦): 用于暑热之邪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的情况。

症状可能包括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治疗方法包括使用鲜佩兰、大豆卷、鲜藿香、嫩前胡、川郁金、白蒺藜、姜竹茹、制厚朴、川黄连和通草等药物。

2. 用药平正轻灵:赵氏治湿,用药少而精,喜用轻清灵动、辛温芳香、性味平淡之品,多用芳香宣化、调畅气机之法,忌甘寒、滋腻、守中。

湿郁上焦者多用藿香、佩兰、淡豆豉、豆卷、前胡、杏仁、枇杷叶等药。

如需了解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资料获取更多知识。

【《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下焦湿热证治(五法)】58

【《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下焦湿热证治(五法)】58

【《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下焦湿热证治(五法)】58下焦湿热证治(五法)一、湿重于热(二法)(一)芳香化湿以开其窍,淡渗分消畅利三焦湿重于热,阻滞膀胱,水道不通,气化不行,湿热上蒸,头胀不清,甚则如裹,神识昏蒙,时昏时醒,如呆如痴,口干呕恶,舌苔白腻,脉濡。

用芳香开窍、淡渗利湿方法。

佩兰10克(后下)菖蒲6克郁金6克杏仁10克茯苓皮15克生薏米15克大腹皮10克竹叶6克通草2克加减法:俟神识清楚,可减去苏合香丸及至宝丹,只服汤剂以善其后。

若热邪偏盛时,增用苦药以折其热;若湿邪偏多时,根据湿阻部位,酌情加减为治。

(二)导浊通腑以畅气机,开郁化湿而宣清阳湿滞大肠,气机闭塞,腑气不通,少腹胀满,大便不下,但并不燥结,或通而不畅,头晕胀如裹,神识昏蒙,脘痞呕恶,舌苔白腻而厚,脉濡。

当以宣清导浊方法。

佩兰10克(后下)僵蚕6克蝉衣6克晚蚕砂12克皂角子6克寒水石10克茯苓皮15克冬瓜皮、子各20克加减法:若舌苔垢腻且厚,脘腹胀甚者,加莱菔子10克、大腹皮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

若胸满堵闷,叹气则舒者,乃湿遏中阳之象,加半夏10克、马尾连6克,厚朴花6克,以开郁结而畅胸阳。

二、热重于湿(三法)(一)清利湿热,通调气机,凉血利尿,兼以止红湿热下注膀胱,热重于湿,热盛津伤,水道不利,身热口渴,尿频而急,尿道热痛,淋沥不畅,尿液混浊而黄,甚则热伤血络而尿中带血,舌苔黄腻而干,脉数略滑。

用泄热利尿方法。

瞿麦10克滑石10克大黄2克炒山栀6克木通2克藕节15克生草梢10克荆穗炭10克加减法:若苔白腻者,乃湿阻肺气不宜之象,可加宣阳化湿药物,如苏叶6克,杏仁10克。

(二)导滞通腑以利胃肠,清化湿热而畅三焦湿热停阻,气机不畅,食滞胃肠,脾胃升降失司,泛恶作呕,脘腹胀满,大便溏臭不爽,色如黄酱,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用导滞通下方法。

大豆卷10克枳实6克楂肉10克槟榔4克厚朴3克川连3克六神曲10克连翘10克木通3克生大黄粉0.2克(冲)加减法:若滞热较重者,以清热消导为主;若属湿热偏重时,当清化湿热方法,用药酌情加减。

赵绍琴论湿热治法

赵绍琴论湿热治法

赵绍琴论湿热治法赵绍琴老先生擅长温病治疗,为当代着名温大家。

湿热之邪,常缠绵难祛或误治生变。

老先生从用药到病机,再到治法,及调护,为我们总结了他在临床治疗湿热病证的临床经验。

01用药平正轻灵赵氏治湿,用药少而精,喜用轻清灵动、辛温芳香、性味平淡之品,多用芳香宣化、调畅气机之法,忌甘寒、滋腻、守中。

湿郁上焦者多用藿香、佩兰、淡豆豉、豆卷、前胡、杏仁、枇杷叶,芳香化湿,开宣肺气,以肺主气,气化则湿亦化,湿化则热易清。

湿阻中焦者在用芳香化湿、宣降肺气的同时,更用陈皮、半夏、厚朴、木香、大腹皮、白豆蔻、草豆蔻、煨姜等辛开于中。

湿蕴下焦者用六一散、竹叶、鲜白茅根、鲜芦根、通草等导湿于下。

热邪郁于内,亦当清之,然湿与热胶合,过用苦寒每致湿邪凝滞,湿不得化,气机不畅,甚至闭塞清窍,神识昏蒙,故用寒药味宜少,量宜轻,黄芩、栀子、黄连可酌情用之,少则2一3g,多则10g。

栀子清泄三焦,与淡豆豉配伍,清宣郁热,湿热郁久则为陈腐之气,栀、豉合用,最善发越陈腐,故有宣阳解郁之功。

半夏、生姜、黄芩、黄连辛开苦降,清热燥湿,开泄中焦之湿热积滞。

荷叶、竹茹、青蒿、牡丹皮、白蒺藜亦常用之。

治湿热,其方多以三仁汤、藿香正气散加减化裁。

寒凉重坠、滋腻之品一般不用。

若确有实热,白虎汤亦用之;若有热甚神昏、腑气不通,“三宝”、羚羊角粉、大黄亦少用之。

但中病即止,决不多服久服,免生变证。

02重视三焦畅通,气机调畅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始终,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畅则可上下分消,邪去有路。

三焦畅通,营血之热才可外透而解,上中下之湿热才可外出。

凡湿热阻滞,气机不畅,头昏目胀,胸脘满闷者,治以芳香宣化,宣降肺气,以展气机。

凡舌苔厚腻,尤其是舌根苔厚者,加用消积导滞之品,如保和丸(布包)、莱菔子、焦三仙、水红花子、鸡内金,并用白茯苓、赤茯苓、薏苡仁、茯苓皮等分消湿热,药后三焦通畅,气机调顺,则微汗从头至胸而出,终至汗出至脚趾而透,热即全退。

【赵绍琴】中焦湿热证治(二)

【赵绍琴】中焦湿热证治(二)

【赵绍琴】中焦湿热证治(二)深圳阿尼古经方学习 2023-022. 湿热并重1)湿热中阻【临床表现】身热心烦,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色黄味臭,舌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分析】本证乃湿热并重,郁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之候。

湿热内蒸,故见身热。

热扰心神,则心烦。

湿热内蕴,气机不畅,乃致胸脘痞闷。

其身热心烦,胸脘痞闷,为湿热并重之象征。

若湿重于热者,则身热不扬,神呆不烦;若热盛无湿者,则无胸脘痞闷。

因其湿热并重,郁阻中焦,乃致身热心烦与胸脘痞闷并见。

湿热郁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胃不降浊,则恶心呕吐;脾不运湿,湿热下注大肠,则便泄黄臭。

舌苔腻,脉濡,皆主湿停于内;舌苔黄,脉数,均主热盛于里。

【治法】燥湿清热【方药】连朴饮(《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制厚朴二钱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钱香豉(炒)焦栀各三钱芦根二两水煎温服。

【方论】本证属湿热并重,治疗宜清热与燥湿并行。

方中黄连、栀子苦寒,清热泻火燥湿。

厚朴、半夏、石菖蒲三药相配,苦温与辛温并用,辛苦开泄,燥湿化浊。

半夏又有和胃降逆止呕之功。

豆豉宣郁透热。

芦根清热生津。

诸药配伍,为燥湿清热之良方。

【验案】例一:湿温(湿热并重)张某女43岁1939年9月4日初诊头痛形寒,身热咳嗽咽痒,舌苔黄腻而滑,口渴思饮,胸脘痞闷,两脉濡滑,沉取弦滑而数,两腿清冷,大便滞下不畅。

湿温已逾四周,暑湿积滞蕴蓄太甚,拟以芳香宣化。

邪实正虚,深恐逆传致变,饮食寒暖,备宜小心。

香豆豉12克焦山栀4.5克嫩前胡3克白蒺藜10克鲜杷叶10克金沸草4.5克制半夏10克粉甘草4.5克制厚朴4.5克川连2克焦薏米10克白蔻衣4.5克陈皮6克赤苓10克二剂二诊1939年9月6日寒热渐减,头痛且晕,咳嗽吐痰如沫,两腿已温,口渴亦减,中脘跃动,按之作痛,舌苔白滑质绛,两脉濡软,按之弦滑数。

湿热积滞蕴蓄阳明,再以宣解疏化,湿温虽见小效,尚不足恃也。

香豆豉12克焦山栀4.5克嫩前胡3克白蒺藜10克鲜枇杷叶10克苦杏仁10克制半夏10克制厚朴4.5克川连2克苏子4.5克白蔻仁4.5克陈皮3克大腹皮10克丝瓜络10克焦薏米10克一剂三诊1939年9月7日寒热减而头痛亦缓,咳嗽吐痰如沫,中脘跃动,舌苔白腻而滑,口淡无味,胃纳尚佳,两脉弦滑数。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7)湿温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7)湿温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7)湿温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7)四诊身热已退净,体温36.6℃,头部尚觉徽痛,大便通畅,咳嗽痰多,口淡无味,舌苔白腻,两脉和缓有神,湿温三周而解,遍体潮润,唯胃纳欠佳,脘闷仍不思食。

再“辛泄余邪,调和阳明。

病虽向愈而正气未复,由虚涉怯,意中事也,饮食寒暖,备宜小心。

白蒺藜10克,香青蒿4.5克,粉丹皮4.5克,厚朴花4.5克,川连2克,川贝母10克,杏仁10克,香砂枳术丸15克(布包),范志曲12克(布包),香稻芽10克,新会皮3克,白米30克炒焦煎汤代水,三付三付之后,诸恙皆安,停药后一周而饮食二便皆正常,遂渐康复。

[按];湿温乃感受湿热之邪,胶固难解,缠绵难愈。

因其高热不退,医者往往执寒药以疗之,每致误事。

此案前医不知湿温初起当芳香宣化透邪外出,反用寒凉之剂,湿邪遇寒则凝,阻塞气机,三焦不利,邪无从出,其身热更甚,恐将昏蒙矣。

故初诊即重用芳香宣化,疏调气机,其方用藿香,不用佩兰,以佩兰性寒不利于湿重故也,炒山栀,川黄连等清热之药用量极轻,其余诸药皆为芳香化湿宣展气机之用。

俟三焦畅、气机行则邪可透出矣。

药后微汗出从头至颈胸,乃邪透之标志。

此后数诊,皆宗此法进退,终至汗出至下肢,乃断其三周退热,果不其然。

先生常日;治湿温症必得教汗遍及周身,至双脚趾缝中亦似潮润,斯为邪透尽之征。

若误用寒凉滋腻,则湿邪愈盛,邪不得出矣。

湿温虽禁发汗,然必得汗出,乃得邪解。

湿温4(肠伤寒)王某某,男,15岁初诊据其家属述病情:患者4月5日开始发烧,头晕,恶心呕吐,胸中满闷不适,曾服银翘解毒丸8丸,其热退,4月8日经本街某医诊为春温,即服清解方剂,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元参、沙参、芦根、石膏,二剂后病势加重,胸闷如痞,夜不能寐,饮食不进,且已卧床不起,小便黄步,大便略稀。

又请某医往诊,时4月11日。

某医谓:此乃温病日久深重,方用元参,知母,石膏,生地,地骨皮,青蒿等,并加安宫牛黄丸,服二付。

4月14日因病势日重,身热不退,神志不清,7、8日未能进食,胸中满闷异常,大便稀,4月15日,医谓病势沉重,原方改安宫牛黄为紫雪丹五分继服二付,病愈危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