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茶文化博物馆解说词

合集下载

上海茶文化博物馆:品味文化与人文底蕴的殿堂

上海茶文化博物馆:品味文化与人文底蕴的殿堂

上海茶文化博物馆:品味文化与人文底蕴的殿堂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人文底蕴。

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上海茶文化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闸北区和宝山区交界处,是一座集茶文化收藏、陈列、研究和教育于一体的专业博物馆。

上海茶文化博物馆是一个令人赞叹的地方,展示了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从建筑风格到陈列展览,博物馆充分彰显了茶文化的独特韵味。

博物馆的外观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园林风格,建筑造型优雅,犹如一座精致的园林。

而内部的展览则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和文物,将茶文化的历史、种类、制作工艺等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馆藏展览区。

展览区按照时间顺序布展,将整个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呈现给观众。

从古代至今,茶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里的展览通过珍贵的文物、图片、文字等展示了茶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茶都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交流、品味与思考的媒介。

通过这些展览,观众可以深入了解茶文化所蕴含的哲学、艺术、宗教等多个方面的内涵。

博物馆展览区的一个特色是茶具的展示,这里陈列了数百种不同类型的茶具。

茶具在茶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泡茶的工具,更是艺术品的一种。

这些茶具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制作工艺与特色,让观众能够了解到茶具的多样性和美感。

在博物馆中,观众还可以一览茶道表演,欣赏茶艺师们熟练的技巧和优雅的仪态。

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使人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

除了展览区,上海茶文化博物馆还设有茶叶购买区和茶文化体验区。

茶叶购买区提供了各种优质的茶叶供观众选择购买,观众可以品尝到来自不同产地的名优茶品。

茶文化体验区是博物馆的一大亮点,观众可以参与茶艺培训课程,学习如何泡茶、品茶的技巧和方法。

这种亲身参与的方式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茶文化,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上海茶文化博物馆还定期举办茶文化主题展览和学术研讨会。

这些展览和研讨会通过邀请茶艺家、学者和茶文化爱好者的参与,开展茶文化的研究与交流。

茶文化宣传片解说词文案

茶文化宣传片解说词文案

不期而遇细品茶香片头——悠悠茶韵,承载几多春秋;细细品味,静待一缕茶香。

遇见·茶韵传承但见峰峦叠嶂,入目翠意盎然。

空灵的山水之间,沉睡的茶树渐渐苏醒。

映入眼帘的枝蔓,在雾霭晨岚之中随风摇曳,吸纳天地元气,吐露自然的芬芳。

这里,孕育茶香,是茶文化的根脉之地。

茶的精髓渗透进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点燃传承的火种,带我们领略茶韵萦绕、生生不息。

驻足茶香之源,怀抱淡然,沉心静气,为一壶清冽注入厚重的内涵,在丝丝清香中泡制人生百味,慰藉浮世风霜。

遇见·淬炼洗礼阳春三月,万物复苏。

恰到好处的时节,与古朴的手艺相映成趣,氤氲的烟火气息中,一场茶叶的淬炼正悄然上演。

制茶的工艺传统且讲究,首先是摊放。

寻一处通风的所在,将新鲜采摘的茶铺摊开来,枝叶舒展,静静等待,让水分自然蒸发,褪去最初的稚嫩。

接下来,便是杀青。

火焰升腾,激情涌动,片片青绿在炙热中翻滚,蒸腾出最后一丝水分,愈发地柔软,也愈发地清香。

之后,就进入揉捻的环节。

娴熟的手法和精巧的技艺,把茶叶卷紧形成茶条,轻揉慢捻,让茶条更加紧致,逐渐定型。

最后一步,就是理条。

这一道工序讲究力道轻柔,通过不停地抓甩,使茶叶变得光直,且能保持茶叶匀称不乱,待到叶干八分时,烘干最后的水分,再进行打包。

至此,蕴含自然清新的茶叶几经洗练,惊艳之色初现,层次分明的醇和韵味催发,历久弥香。

遇见·品味人生一杯香茗,扬起一抹醇香,杂糅岁月的青涩与甘苦。

一盏入喉,细细品鉴回味,感触微苦之后的甘甜,感悟沉淀之后的豁然,方知它在时间轮回中的滋味,韵律悠长、香醉人间。

茶文化的解说词有哪些

茶文化的解说词有哪些

茶文化的解说词有哪些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乐意参加。

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解说词,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解说词:铁观音茶艺表演解说词安溪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

安溪铁观音,体现了和谐健康新生活的时尚追求。

谁人寻得观音韵,便是百岁不老人。

安溪铁观音品饮艺术,讲究茶叶之优质、泉水之纯净、茶具之精美、茶艺之高雅、茶境之和谐。

安溪铁观音茶艺,源于民间功夫茶,浓缩着中华茶艺的精华。

细腻优美的动作,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安溪茶道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神妙境界,使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启发人们走向和谐健康的新生活境界。

下面请大家欣赏安溪铁观音茶艺:神入茶境:首先造就一种宁静平和的品茶氛围。

茶具展示:下面,向大家展示的是安溪铁观音功夫茶茶具:炭炉、水壶、若深瓯、茶杯、茶罐、茶匙、茶斗、茶夹。

烹煮泉水:好茶需要好水,山泉上,河水中,井水下。

同时要用100度的沸水冲泡,效果最佳。

沐淋瓯杯:也就是用开水烫洗盖瓯和茶杯中。

观音入宫:借助茶斗和茶匙将铁观音茶叶放入盖杯中。

悬壶高冲:铁观音冲泡讲究高冲水低斟茶。

悬壶高冲,可以使茶叶在盖瓯中翻滚,促使早出香韵。

春风拂面:用杯盖轻轻刮去茶叶表面的浮沫。

瓯里酝香:安溪铁观音素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之美称,是茶中的极品。

其生产环境得天独厚,采制技艺十分精湛,是天、地、人、种四者的有机结合。

茶叶入瓯冲泡,必须等待一至两分钟,方能斟茶。

三龙护鼎:用右手的拇指、中指夹紧盖瓯边沿,食指压住瓯盖顶端,便于出水。

行云流水:提起盖瓯,循托盘边沿绕一周,让在瓯底附近的水滴落。

观音出海:也称关公巡城,就是端起盖瓯,按序低斟入杯。

点水流香:也称韩信点宾,将瓯中的茶水点斟各杯。

观音出海和点水留香是为了保持每杯茶水的浓淡均匀,也是为了表达对各位品茗者的平等和尊敬。

敬奉香茗:姑娘们敬茶、品茶、这里做示范性表演:铁观音品饮,需要“五官并用,六根共识”,鉴赏汤色、细闻幽香、品啜甘霖,呷上几口缓缓品啜,您会觉得味道甘鲜、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茶叶博物馆参观讲解文案

茶叶博物馆参观讲解文案

茶叶博物馆参观2018年10月,我们小组成员来到了中国茶叶博物馆,进行参观游览。

一下车,我们就看到了大片的茶树,小桥流水,令人心旷神怡。

博物馆周边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

独特的、开放性的茶树品种资源圃--嘉木苑,这是一个生动的专题性茶树园,展示了100多种千姿百态的茶树品种。

资源圃还对各种茶树品种的产地、名称、适制茶类等立牌说明,营造出一处鲜活的室外展区。

坐落于嘉木苑下的焙香簃在茶叶采摘季节还向观众表演炒茶,展示炒茶技艺和茶叶加工的重要工序,加深游客对茶叶制作工序的了解,是对展厅陈列的生动补充。

精心的植物配置和品种园,大大充实了茶博茶文化的内涵,并成功地将茶文化从单一的视觉展示中解放了出来,向周边环境延伸,形成可观、可触、可感的新体验。

走进博物馆,首先带给人的是震惊:它没有围墙。

一般博物馆给人的感觉都是庄严肃穆的,有一种泱泱经典文化的架子。

但茶叶博物馆整个地打通了围栏和围墙,仅在需要阻隔的地带,密植带刺植物,既通透又有效阻拦,营造出一个“馆在茶间、茶在馆内”的生态型无围墙博物馆,它仿佛在告诉人们:我们没有门槛,我们欢迎每位客人的到来。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却是一个茶文化氛围相当浓淳的休闲景区,处处彰显了人文主题和茶文化韵味,以独具江南风味的园林艺术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专题展示吸引着广大茶文化爱好者和中外游客。

我们的行程由陈列大楼开始。

走进陈列大楼的序厅,顿时被淙淙水声吸引,只见一面水幕从十米高处徐徐而下,一潮春水浸润着偌大一个绿色的“茶”字,显得格外清亮醒目,真是“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水幕之下,假山盆景郁郁葱葱。

这动静结合的设计,象征着中华茶文化之源远流长,诠释了茶与水、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突出了展览的主题。

茶博有自配的讲解人员,服务查询台的工作人员也十分细心,给我们以安适的感觉。

进入茶史厅,这里展示了古茶树的分布、唐前至清朝中国茶道的发展历史。

茶是中国对人类、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要贡献之一。

导游词品味洛阳中国国花园景区的茶文化

导游词品味洛阳中国国花园景区的茶文化

导游词品味洛阳中国国花园景区的茶文化大家好,欢迎来到洛阳中国国花园景区!在这里,我们将一同探索中国丰富的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一同领略其中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国茶的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饮用茶。

据史书记载,最早将茶叶作为饮品的是中国的神农氏,在茶树上无意中发现了茶叶,并将其煮沸后享用。

从此,中国人逐渐发现了茶的独特口感和健康功效,茶文化由此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其次,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洛阳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地。

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的茶叶生产基地之一。

洛阳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品质卓越。

特别是我们今天参观的中国国花园景区,正是洛阳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茶文化景点之一。

在这里,您可以品尝洛阳特色的茶叶,了解当地茶叶的种植、采摘和制作过程。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进入中国国花园,领略其中的茶文化之美。

首先,我们将来到茶叶种植区。

这里绿树成荫,山间清泉,正是洛阳茶叶种植的理想环境。

洛阳的茶叶品种繁多,包括绿茶、红茶、白茶等。

您将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茶叶的生长过程,学习茶叶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

接着,我们将来到茶园的采摘区。

在这里,您可以亲手体验茶叶采摘的乐趣。

茶叶的采摘要求娴熟的技艺和对茶叶发育的敏锐观察力。

洛阳的茶叶采摘一般在清晨进行,这样可以确保茶叶的新鲜度和优质口感。

请大家注意保护茶树,遵守采摘规则,保持良好的茶叶品质。

然后,我们将来到茶叶的制作区。

在这里,您将亲眼目睹传统的茶叶制作过程。

茶叶的制作分为采摘、晒青、揉捻、炒制、干燥等环节。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匠人的巧手和丰富的经验。

我们的导游将为您介绍每个环节的具体步骤,并解释茶叶制作的科学原理。

最后,我们来到茶艺馆,品味洛阳的特色茶艺文化。

中国的茶艺源远流长,既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茶艺师将为您表演独特的洛阳茶艺,让您亲身体验中国传统茶道的魅力。

同时,我们将品尝到洛阳特色的茶叶,品味其浓郁的香气和丰富的口感。

天福茶博物院导游词

天福茶博物院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导览员小沈。

当你寒冷时,茶会温暖你。

当你燥热时,茶会清凉你。

当你失意时,茶会鼓舞你。

当你得意时,茶会平静你。

所以,今天我要带领大家游览的是天福茶博物院。

希望这段旅程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天福茶博物院是台商李瑞河先生于2000年投资筹建,02年对外开放,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茶博物院,更是综合了学术研究,旅游,文化,教育于一体的茶文化大观园。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在举足漫步中接受茶文化的洗礼吧,茶博物院景区占地130亩,内设五大主馆和十大景观。

眼前这座气势恢宏的牌楼是景区的主要出入口,进门的第一景——院雕“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是李瑞河先生根据自身经历设计的,大家请看:老牛已经将拉车的重任交给了小牛,牛车上的父亲也正把手中的鞭子交给儿子。

这讲述的了两代人在事业上的传承,更寄予李先生对中国茶文化使用能代代相传,永续发展的厚望。

大家请往这边走。

前面这座两层中式仿古建筑就是五大主管之一的主展厅,也是茶博物院的精髓部分,主要介绍中国三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世界各国茶情及天福的发展历程。

茶源于中国而传播于世界,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

相传是神农尝百草发现茶,距今约5千年的历史,但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是在公元前1046,巴蜀地区将茶作为贡品,距今约3058年的历史。

茶从最初的食用、药用发展为今天的“绿、黄、白、青、红、黑”六大茶类,茶文化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演绎:唐代煮茶,宋代点茶,明代泡茶。

而今天在我们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各民族的饮茶更是五彩缤纷。

有休闲品饮、有以茶作食、以茶做菜等等。

即将开始的中国茶道——藏族酥油茶礼表演将为大家讲述以茶作食的藏族茶情。

时间差不多了,我们赶紧过去吧!看完了表演,香甜的酥油茶是不是还令大家回味无穷呢?没关系,后面还有韩国生活茶礼表演等着大家。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文人茶区——兰亭曲水,这里有以茶会友的曲水流觞活动。

与兰亭相伴的这座山是唐山,根据唐代命名,另外还有汉亭、明湖、清池、宋桥。

人生如茶茶文化解说词

人生如茶茶文化解说词

讲解词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欢迎来到“人生如茶”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参观。

基地由一个展馆和园区环线两部分组成,本展馆通过“茶之渊源”、“茶之人文”、“茶之品性”、“茶之境界”四个篇章进行详细部展,把“茶”与“廉”的渊源全面展现在参观者的眼前,引发大家的共鸣,从而提升到“人生如茶”的哲理境界!下面进入展馆的第一篇章——“茶之渊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

世界著名科学家、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中国人饮茶的起源可远溯到我们传说的祖先神农氏之时(也就是炎帝时期),茶叶的交易孕育了中国最早的两条茶马古道,一条是川甘道,一条是川青道。

而成佳是茶马古道中成都直达雅安最直接的必经之路,目前成佳镇境内保留了一段茶马古道遗址。

茶与政治经济联系密切,茶叶之所以与政治经济有机结合,是因为它在古代承载了宣抚恩威,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任务。

“以茶治边”就是茶在政治经济中的写照之一,同时也产生了管理川茶与西北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互市”的机构——茶马司,唐朝就开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发展到宋朝为鼎盛时期,到了清朝逐渐衰落。

从展出的图片中可以看出当时交易的繁荣。

茶的作用和社会地位在每个朝代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发展越来越昌盛。

陆羽的《茶经》问世后,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茶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人就用茶来祭祀,现在人们装修房屋后会放上一些茶叶来除异味,茶不仅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也与社会、旅游、民俗、廉洁紧密联系。

接着进入第二篇章——“茶之人文”。

茶的俭朴、清淡、和静、健身的秉性,恰与中国人崇尚先苦后甜、温和谦逊、宁静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茶中人生,哲理悠悠”,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非常之深,首先体现在“人生哲学”中,饱含水分越多的茶叶越容易沉下去,相反则浮在水面或东摇西摆,就如越是有涵养的人,越谦逊有礼;茶叶展开的越多,与水的接触面就越大,越容易沉下去,有境界的人如沉下去的茶,站得稳,看的远。

参观茶文化博物馆解说词(汇编)

参观茶文化博物馆解说词(汇编)

参观茶文化博物馆解说词欢迎光临中国茶文化博物馆。

大家首选看到的是本博物馆的主题雕塑,它是由石板、茶叶和球状茶饼组成的一个眼睛造型,在这个造型的背后,是一棵云南省的已存活了两千多年的古茶树的模型。

透过这个眼睛造型的瞳孔,我们将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漫游,会得到一本大部头著作的详尽解读。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我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一大贡献。

同样,伴随植茶、制茶、品茶而形成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丰富多彩、悠久厚重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乃解”。

唐代“茶圣”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意思是早在神农氏时代,人们就采茶树叶作饮料,到了周公时候就有记载。

这说明中华民族已有四五千年喝茶的历史了。

这一幅古书上的插图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神农尝百草的情况。

这是距今有近三千年历史的铸有“茶”字的西周时代的金文的拓片,说明到了商周时期,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经成为日常饮料。

图中所示的是当时的文人们聚会时饮茶品茗的生动场面。

大家一定注意到三幅图上的这六个大字,根据汉语拼音,我们会很快读出它们依次是:它们分别是我国古代典籍中对茶的不同称呼。

到唐代,统一为茶字。

通过一个茶字的演变,会很明确地从一个方面告诉我们茶及茶文化发展的轨迹。

茶叶从最初作为药材饮用,以及西南地区各民族的一种独特的食物,到唐代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饮茶风气已普及到全国。

由于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茶的种植,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已经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国外传播,特别是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很大。

唐代是中国饮茶史和茶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也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宋代的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特别是上层社会嗜茶成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茶文化博物馆解说词欢迎光临中国茶文化博物馆。

大家首选看到的是本博物馆的主题雕塑,它是由石板、茶叶和球状茶饼组成的一个眼睛造型,在这个造型的背后,是一棵云南省的已存活了两千多年的古茶树的模型。

透过这个眼睛造型的瞳孔,我们将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漫游,会得到一本大部头著作的详尽解读。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我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一大贡献。

同样,伴随植茶、制茶、品茶而形成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丰富多彩、悠久厚重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乃解”。

唐代“茶圣”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意思是早在神农氏时代,人们就采茶树叶作饮料,到了周公时候就有记载。

这说明中华民族已有四五千年喝茶的历史了。

这一幅古书上的插图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神农尝百草的情况。

这是距今有近三千年历史的铸有“茶”字的西周时代的金文的拓片,说明到了商周时期,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经成为日常饮料。

图中所示的是当时的文人们聚会时饮茶品茗的生动场面。

大家一定注意到三幅图上的这六个大字,根据汉语拼音,我们会很快读出它们依次是:它们分别是我国古代典籍中对茶的不同称呼。

到唐代,统一为茶字。

通过一个茶字的演变,会很明确地从一个方面告诉我们茶及茶文化发展的轨迹。

茶叶从最初作为药材饮用,以及西南地区各民族的一种独特的食物,到唐代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饮茶风气已普及到全国。

由于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茶的种植,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已经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国外传播,特别是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很大。

唐代是中国饮茶史和茶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也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宋代的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特别是上层社会嗜茶成风。

茶也成为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常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即始于宋代,以至于身为一国之君的宋徽宗赵佶还对茶进行深入研究,写成茶叶专著《大观茶论》一书,对茶的产制、烹试及品质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

由于茶已渗透到当时人们生活中,与茶有关的诗词出现在许多著名诗人作品中,如苏轼、陆游都曾写过有名的茶诗。

宋代的画家们也绘出了许多反映茶事的绘画作品,如流传至今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反映当时首都汴京临河的茶馆的景象。

以及其他一些作品,都是宋代茶文化中的珍宝。

元代由于受到蒙古的入侵和残酷统治,中原及江南的茶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到了明代,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废除团饼茶,提倡饮用散茶,随冲泡随饮用,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

明代完善了绿茶的制作技术,对花茶的生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乌龙茶和红茶是明朝人的发明创造。

在茶叶品饮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艺”的完善。

到清朝后,更加讲究茶具的艺术美,冲泡过程的程式美,品茶时的意境美,此外还追求环境美、音乐美。

总之,到清代,茶人已经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除了茶诗、茶画外,还产生了众多的茶歌、茶舞和采茶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风貌。

清代中期,茶叶已经同丝绸、瓷器一同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茶叶占当时世界贸易量的80%以上。

但从清后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政府懦弱无能,国运凋敝,百业不兴,我国茶叶生产一落千丈,早已落在当时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和锡兰之后。

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大型唐代摩崖石刻的模拟雕塑。

它所记载的是唐兴元年湖州刺史袁高督造贡茶在长兴外岗村白阳山最高堂的摩崖题记。

这里所产的贡茶即宫庭用茶,这种茶是由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厂顾渚贡茶院生产的。

这是一幅“茶马古道”图,它所记载的是我国西南地区由唐宋沿至民国时期的一条古代茶马贸易古道,说明从唐宋开始中原地区、江南地区通过茶叶贸易加强了汉民族和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

这幅图版使我们很直观地了解到“茶”字字形的流变,通过认识唐代及其唐代以前茶的字迹,成为我们对茶溯本求源应物会心的实证。

二、茶人区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现代茶人们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使我国的茶叶生产从恢复到兴盛,茶文化也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

这一部分介绍的都是上世纪到本世纪我国的一些著名的茶学专家,他们以自己艰苦的努力和精湛的学识,极大地推进了我国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和对外传播。

这四幅图片真实地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民的各具特色的茶叶文化生活场面。

三、茶谱区我国茶叶栽培历史悠久,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品种,其中一些是茶中的珍品,如洞庭碧螺、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祁门红茶、普洱茶、大红袍等,都早已名闻海内外,品尝到一盏名茶珍品,是一种极美好极高尚的享受。

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与兴盛,许多茶叶也会被自觉不自觉地附上优雅的茶名和诱人的传说故事。

附:碧螺姑娘和碧螺春的故事中国的茶叶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制茶饮茶文化的形成也超过了一千年。

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与兴盛,许多茶叶也会被自觉不自觉地附上优雅的茶名和动人的传说故事,以吸引人们的注意。

有“吓煞人香”之美誉的碧螺春,就是这样一种名字与故事俱佳的茗中精品。

碧螺春的传说与一位叫碧螺的美丽姑娘有关。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住在洞庭山上的碧螺姑娘与一位叫阿祥的小伙子相爱了,并商定要在秋后结婚。

阿祥是个勤快的青年,他每天打的鱼比谁都多,是洞庭湖上最让人钦佩的渔夫。

为了给心上人送一件最好的礼物,阿祥走遍了洞庭湖畔,却一直没有找到。

有一天,他忽然听说洞庭湖底有一颗很大的珍珠,夜里能发出明亮的光芒,便悄悄带着鱼叉潜入到湖底。

在湖中最深的地方,阿祥终于找到了那颗珍珠。

他刚把珠子带出水面,一条凶恶残暴的恶龙便追了出来。

恶龙说那珠子是他的,让阿祥马上还给他。

得到珍珠后,恶龙还不愿走开,扬言碧螺姑娘也是他的,并马上就要到碧螺姑娘家去抢亲。

阿祥忍无可忍,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

他操起渔叉,同恶龙搏斗了七天七夜,一直从湖面打到山上。

阿祥杀死了恶龙,他自己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碧螺姑娘把阿祥救回了家中,为了医治好阿祥的伤,她每天都要上山采药,可阿祥的伤总也不见好转。

一天采药时,碧螺不小心被一棵茶树伤了胸口,流出的鲜血溅到了树枝上面。

第二天早晨,碧螺发现昨天那棵溅上鲜血的茶树长出了只有在春天才可见到的嫩芽。

碧螺采摘了一把嫩芽,回家泡给阿祥喝。

说也奇怪,阿祥喝了这茶,病情居然见好了。

可是,茶树上的嫩芽很快就摘光了,阿祥还没能从床上坐起来。

于是,碧螺再次将胸口划破,又把鲜血滴到茶树上,茶树又结出嫩芽。

阿祥终于得救了,正当他想要与悉心照料自己的姑娘结成连理时,碧螺却再也支撑不住,轻轻倒在阿祥怀里,闭上了眼睛。

阿祥悲痛欲绝,就把碧螺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

第二年的春天,这株神奇的茶树又发出了嫩绿的嫩芽,用这些嫩芽制成的茶叶特别清香可口,让人饮后终生难忘。

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据说碧螺春的制作非常独特,采摘后不用火焙,将其包好置于女子胸脯之上焙干者为最上品。

传说有一年采摘碧螺春时,一群姑娘采的茶叶筐里装不下了,便顺手将采来的嫩芽放在了怀里,不想一会儿的工夫,怀里便散发出浓烈的香味,引得姑娘们惊呼“吓煞人香”。

“吓煞人香”的名字由此而来。

大红袍的故事御赐的红袍大红袍是福建武夷山岩茶中的精品。

在民间传说中,大红袍茶叶泡制的茶水曾经治好了皇后的怪病,因而一举成名,被皇上御封此名。

而将此茶带回皇宫为皇后治病的人则是一位被招为驸马的新科状元。

据说这位状元当年进京赶考时,病倒在了武夷山下,山上天心庙的老方丈下山化缘时恰巧遇到了倒在路旁的考生,就把他带回庙中。

在庙里,老方丈见考生面色苍白,体瘦腹胀,便将采自山岩上的茶叶拿出来,冲泡后给考生服下。

喝过茶后,这位考生慢慢从昏迷中清醒,只觉得腹胀的感觉全然没有了,人也精神了不少。

在庙里住了几天后,考生身体康复,便拜别老方丈,继续赶赴京城,临走时许愿说,如果此次科考得中,一定重返故地,修整庙宇,再塑金身,到了京城后,这位考生凭着一枝生花妙笔,得到皇上认可,被钦点为头名状元,不久又与公主配得良缘,成为东床驸马。

春风得意之时,状元想起了当初许愿之事,便向皇上提出了还愿的请求。

皇上得知实情,封他为钦差大臣,让其择日出京,赴武夷山报恩还愿。

状元一行风风光光地离京南下,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武夷山下,在天心庙前停下脚步。

天心庙的老方丈听到外边嘈杂的声音,慌忙出来迎接。

他看到所来的钦差就是当初落难的考生,不由惊喜异常。

状元进了庙门,首先问起当初所喝之物,问方丈是何种仙药。

老方丈据实相告,说那根本不是什么灵丹仙草,只是山岩上生长的茶叶而已。

状元听了,便让老方丈带他去看个究竟。

老方丈便陪同状元从天心岩南下,绕过怪石嶙峋的山峰,再走过一条幽深的峡谷,终于看到了那三棵救了自己性命的茶树。

状元认定这茶树必有神力,便让老方丈采摘下树上的茶叶,他准备带回皇宫让皇上品尝。

状元来到的时候正是采茶的时节,第二天一早,老方丈就带领庙内大小和尚,披上袈裟,点起香烛,击鼓鸣钟,浩浩荡荡来到茶树所在的地方。

他们一边合掌念经,一边不断喊着“茶发芽”的祈祷,喊过后才攀上石岩,采下新芽。

当天夜里,老方丈找来最好的茶师,将茶叶精心焙好,装入了特制的罐中。

几天后,状元留下了重修庙宇的银两,带着大队人马返京。

刚进皇城,就听说皇后生病,症状与自己当年在武夷山下所患病症一模一样。

于是,状元拿出刚刚制好的茶叶,冲开后让皇后服下,一会儿的工夫,皇后便感觉全身清爽,胀气顿消。

皇上大喜之下,当即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去武夷山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

此后,这三株茶树便成了皇家的专用茶树,皇上专门派人看管,采下的茶叶只能进贡朝廷,任何人不得私藏。

因为正宗的大红袍茶只从三棵茶树上产出,所以产量较低。

有人专门做过统计,被皇上御封的三株大红袍茶树每年仅能产茶7两,这也就使它显得比其它的名茶更为珍贵了。

见“茶的故事”)听完这些优美动人的故事,抬头看到圆形天穹上闪烁的星斗,象征着深邃无穷的太空,两边展橱内各色各样的名茶,体现着人间丰富的生活,而地面上有些神秘的八卦阴阳图与深蓝色的穹顶上下交映,不禁使我们感到无穷宇宙间自然和谐的生活是多么宝贵!四、茶著我国悠久灿烂的文明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它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极其浩繁的文化典籍,其中体现茶文化的就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唐之前,有关茶的记载和论述散见于当时的各种著作之中。

唐代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陆羽和他的名著《茶经》。

陆羽二十四岁时定居浙江湖州,研究茶事,积十余年心得,撰写《茶经》一书,十年后又补充修订,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备的综合性茶学著作,对中国茶叶生产和饮茶风气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陆羽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茶神、茶圣。

自唐朝陆羽的《茶经》出现之后,各种茶的专著陆续出现,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水平,丰富了古代文明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