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解读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要点解读积极谨慎使用他汀

√
梗阻性肝病或严重肝病
√
不能解释的CK升高≥3-6 X ULN
√
√
血肌酐>2.0 mg/dl
√
活动性肝病或AST/ALT >1.5-2 ULN
√
√
肾病综合症
√
√
未控制的糖尿病
√
√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
甲状腺功能减退
√
√
酗酒
√
Cannon CP,et al: N Eng J Med 2004;350, Waters DD et al. Am J Cardiol 2004;93:154-158 Perdersons et al:JAMA2005;294:2437-2445
药物的安全性是依从性的关键
依从性
有效药物
降脂达标
费用
其它
药物耐受性良好
卓越的临床效益
JAMA 2002
临床试验缺乏安全性的数据 高风险患者被列入试验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
PROVE IT
TNT
IDEAL
生命预期少于2年
√
合并抑制CYP3A4药物,影响他汀代谢的药物
√
√
近期接受PCI或CABG
√
√
有QT间期延长因素或心功能衰竭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产生
结合中国人群血脂异常的特点 制定适合中国人的调脂策略 指南的要点在2006年中华心血管年会正式公布
要点:从新指南的特色谈起
个体化调脂治疗原则 明确定义高危患者和治疗目标值 极高危患者定义更加严格 充分关注疗效和安全的平衡
个体化调脂---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
低危
中危
高血压,且 其他因素数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pdf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一、血脂异常概述血脂异常是指血脂水平异常,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标的升高或降低。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二、血脂异常的分类和诊断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血脂异常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高胆固醇血症:总胆固醇≥5.2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mmol/L。
2.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1.7mmol/L。
3.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mmol/L。
诊断血脂异常时,应综合考虑个体的血脂水平、心血管疾病风险、家族史等因素。
对于高危人群,应每3个月进行一次血脂检查;对于一般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血脂检查。
三、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血脂异常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9.3%,预计未来还将继续上升。
四、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因素:家族史是血脂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
2.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均可导致血脂异常。
3.其他疾病的影响: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肥胖等疾病均可影响血脂水平。
4.年龄和性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性别的差异,血脂水平也会发生变化。
五、血脂异常的预防和治疗预防和治疗血脂异常应采取综合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生活方式:饮食清淡、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措施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
2.药物治疗:对于血脂异常较严重或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
3.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在调节血脂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可根据个体情况辨证施治。
4.控制其他危险因素: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也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血脂异常。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23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2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23是由中国医学协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和中国糖尿病学会等组织编写的一份指南,旨在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成人血脂异常。
该指南首先介绍了成人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数据和临床表现,血脂异常是指血脂代谢失调所致的血脂异常状态,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等等。
成人血脂异常的高发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遗传和营养等方面的因素。
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专业术语在文中也得到了详细解释,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血脂异常的病理生理特征。
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指南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主要包括:(1)生活方式管理。
这是预防和治疗成人血脂异常的关键措施。
建议采取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和腰围。
其中与营养有关的食物摄入量、运动量和每日饮水量等都有具体建议。
建议采取多样化的食谱,适当增加膳食纤维和水果蔬菜的摄入,限制红肉和饱和脂肪的摄入量,以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
指南还提到了一些辅助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如摄入omega-3脂肪酸和益生菌等。
(2)药物治疗。
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生活方式干预可能不足以有效控制血脂水平。
指南对药物治疗的药物种类、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对于高胆固醇血症,可以采取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对于高三酰甘油血症,可以采取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菜鸟三酯,如非诺贝特、费贝莫特等。
(3)个性化治疗。
指南认为血脂异常的具体治疗方法需要和患者个人特征、病情、合并症等方面综合考虑,实现个性化治疗。
针对药物治疗的选择、优化和调整,应根据患者的生理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等进行个性化数据监测;对于生活方式管理,应根据患者的个人爱好、工作、就业和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的干预计划。
(4)危险因素控制。
指南提到,在治疗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有无合并症,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的同时控制血脂异常。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解读(精选优秀)PPT

脂蛋白组成
• 亲水性外壳: 蛋白质、磷 脂和游离胆 固醇。
• 疏水性内核: 胆固醇和甘 油三酯。
14
脂蛋白的合成与代谢
➢ 脂蛋白绝大多数在肝脏和小肠组织中合成, 并主要经肝脏进行分解代谢。
➢ 位于脂蛋白中的蛋白质称为载脂蛋白〔也称 去辅基蛋白,Apo〕,它能介导脂蛋白与细 胞膜上的脂蛋白受体结合并被摄入细胞内, 在脂酶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代谢。因而血脂代 谢就是指脂蛋白代谢。
15
脂蛋白分类
富含甘油三 酯的脂蛋白
应用超速离心法将脂蛋白分为六大类:
乳糜微粒〔CM〕
以Apo B100为主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中密度脂蛋白〔IDL〕
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LDL〕 脂蛋白(a) 〔Lp(a)〕
比LDL多含一 个载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HDL〕:HDL2和HDL3
脂质和蛋白质 各占一半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2021-05-24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2007〕
中华心血管病学会 中华糖尿病学会 中华内分泌学会 中华临床检验学会
共同制订
内容
1. 流行病学资料 2. 血脂与脂蛋白 3. 调脂治疗的策略 4. 他汀治疗循征医学的证据 5. 他汀类药物机制 6. 他汀长期治疗的现状 7. 他汀长期治疗的平安性
(%)
100
75
男性
女性
50
25
14
0 治疗率
11.3 控制率
11.6 治疗率
Circulation J He, DF Gu et al 2004 110:405-411
9.5 控制率
胆固醇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的关系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解读

系亲属中有早发病或早病死者 ➢ 皮肤黄色瘤者 ➢ 家族性高脂血症者 ➢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也建议每年进行
血脂检查
精选2021版课件
15
我国人群的血脂合适水平
TC
TC LDL-C LDL-C HDL-C HDL-C TG
TG
mmol/L mg/dL mmol/L mg/dL mmol/L mg/dL mmol/L mg/dL
合适范围 <5.18 <200 <3.37 <130
<1.76 <150
边缘升高 5.18- 200- 3.37- 130-
6.19 239 4.14 159
1.7- 1502.26 199
升高 ≥6.19 ≥240 ≥4.14 ≥160 ≥1.55 ≥60 ≥2.26 ≥200
13
四、血脂异常的检出
➢ 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一次空腹血 脂,包括TC、LDL-C、HDL-C和TG测定。
➢ 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其高危人群,则应每半 年至少测定一次血脂。
➢ 对于因缺血性心血管病住院治疗的患者应在入 院时或24小时内检测血脂。
精选2021版课件
14
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
精选2021版课件
8
LDL致动脉粥样硬化 HDL抗动脉粥样硬化
单核细胞
LDL
血管腔
黏附分子
HDL抑制黏附 因子的表达
MCP-1 LDL
被修饰的 LDL
内皮细胞
HDL抑制LDL 的氧化
细胞因子
内膜
巨噬细胞
泡沫细胞
HDL 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引言:血脂异常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食品结构的调整,血脂异常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生率逐年升高。
为了指导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对成人血脂异常进行有效的防治,特制定本文——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一、背景与目的血脂异常是指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TG)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超出正常范围,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本指南的目的是对中国成人血脂异常的分类、预防、诊断和治疗提出明确的指导,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分类与诊断根据血脂成分的异常程度,血脂异常可分为三类: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
通过测量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对血脂异常进行初步诊断。
若血脂异常持续存在,则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遗传性血脂异常。
三、预防与干预1.生活方式干预:(1)饮食控制:推荐控制每日总胆固醇摄入量不超过300mg,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10%。
(2)适量增加非饱和脂肪酸摄入。
(3)限制每日饮酒量,男性不超过30g,女性不超过20g。
2.体育锻炼:推荐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氧运动,或者每周进行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3.控制体重:在BMI指数超过24时,应积极进行减重。
4.戒烟限酒:提倡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
四、药物治疗1.胆固醇吸收抑制剂: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
2.他汀类药物:适用于富含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血症。
3.纤维酸类药物:可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LDL-C水平,适用于混合性高脂血症。
4.贝特类药物与噻唑烷难解残基(Niacin):适用于谨慎选择的特定患者群,如高危患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
五、随访与评估对于已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以调整药物剂量、监测血脂水平和相关指标,评估治疗效果。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要点及解读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要点及解读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要点及解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成人血脂异常已成为我国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
高血脂不仅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容易引发糖尿病、脂肪肝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为了规范成人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制定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要点及解读。
一、血脂异常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根据指南的规定,血脂异常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型血脂异常三种类型。
在成人中,超过5.2mmol/L的总胆固醇水平被认为是高胆固醇血症,超过1.7mmol/L的甘油三酯水平被视为高甘油三酯血症。
而混合型血脂异常则要求同时满足这两种指标。
此外,指南还对其他血脂参数进行详细解读,并提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
二、血脂异常的危害及防治原则指南指出,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防治血脂异常的原则就是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具体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减轻体重以及必要时使用药物治疗等。
三、改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方式是防治血脂异常的基础,也是具有长期积极作用的方法。
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活动,如快走、跑步、骑车等。
此外,适量进行肌肉力量训练也有助于降低血脂异常的风险。
同时,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等也是改善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
四、控制饮食饮食是血脂异常防治的重要环节。
指南提出了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各类营养素、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以及增加纤维素摄入等建议。
每天的饮食应包括富含谷物、蔬菜、水果、低脂奶制品和瘦肉等食物,同时减少盐和糖的摄入。
此外,饮食中不应过多摄入含反式脂肪的食品。
五、药物治疗在改善生活方式和控制饮食无效或疾病进展的情况下,药物治疗是必要的手段。
指南根据不同的血脂类型和风险评估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和纤维酸类药物等。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解读PPT课件

老年人血脂管理特点
老年人血脂代谢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血脂代谢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
老年人血脂管理目标
老年人血脂管理的目标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体化的血脂管理方案,包括饮食调整、增加运动、药物治疗等。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血脂管理建议
01 02
孕妇血脂管理特点
孕妇在妊娠期间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包括血脂水平的升高。这是 为了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然而,过高的血脂水平可能会增加妊娠 期并发症的风险。
孕妇血脂管理目标
孕妇的血脂管理目标是保持适度的血脂水平,以确保母婴健康。这通常 通过饮食调整、适量运动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来实现。
近年来,我国血脂异常患病率持 续上升,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 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血脂异常危害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 危险因素,可导致冠心病、脑卒 中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指南制定目的与意义
规范血脂管理
通过制定指南,规范临床血脂管理流 程,提高血脂异常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通过有效的血脂管理,降低心血管疾 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 质量。
国内外相关指南比较
国际指南概述
国际血脂管理指南在血脂异常的分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建 议。
中国指南特点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血脂异常的筛查、评 估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02
血脂检测与评估
血脂检测方法及标准化
血脂检测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解读
胡大一丁荣晶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2008年9月第47卷第9期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和卒中)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目前已占总死亡人数的40%,且呈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大量研究表明,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1984-1999年北京市血脂异常调查表明,与冠心病病死率增加的相关因素中,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的升高。目前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现患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达1.6亿人,血脂异常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糖尿病学分会、内分泌学分会、检验分会和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组织全国专家,联合相关学术团体,依据循证医学的证据,于2007年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简称《指南》)。为了更好的理解指南,掌握指南和贯彻指南,对《指南》的特点与重点加以解读很有必要。
1 血脂水平分层符合我国国情
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众多指南中,大多缺少我国自己的资料与证据,仅对国外的相关指南作简单编译和修改,而《指南》充分依据了我国流行病学数据。一系列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的血脂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明显的差异。例如,2004年
卫生部公布的我国城乡居民营养、膳食、健康情况调查和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报告的亚太地区人群血脂情况调查显示,我国成人血清TC水平约为4.68mmol/L,较欧美人口调查显示的平均水平(5.46mmol/L)低25%一30%。
因此,《指南》在确定血脂水平分层切点时采取了与国外指南不同的指标:将合适范围定为<5.20mmol/L。不同于10年前血脂防治建议中以估计来划出血脂分层水平,这是第一次根据我国自己的流行病学数据而提出的分层建议。
2 危险因素中强调高血压的重要性
欧美国家的指南中对心血管多重危险
因素均同等对待,未明确权重。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卒中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冠心病,而高血压的致病作用明显强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并提出高血压相当于3个其他危险因素。因此,在《指南》血脂危险分层中将高血压单列。
3 极高危患者LDL-C目标值不同
根据循证医学的系列证据,LDL-C是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随着LDL-C水平的降低,伴随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下降,且呈线性相关。因此,《美国国家胆固醇成人教育计划治疗指南Ⅲ》(ATPⅢ)指出,对极高危患者,将LDL-C降到1.82mmol/L以下是合理的。但从多项用他汀类药物单药最大剂量(如
阿托伐他汀80mg/d)治疗的结果看,不是都能达到此水平,我国《指南》明确建议将极高危患者的LDL-C目标设定在2.08mmol/L以下,这可能更切合临床实际。
4 极高危人群简化
现代血脂异常的治疗策略都是根据患者个体的危险程度,结合血LDL-C或TC水平来决定采用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不同危险分层LDL-C或TC下降须达到的目标值。通常将心血管综合危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级,ATPⅢ2004年修订版引入了“极高危”的概念,包括明确的心血管病加上多种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糖
尿病); 严重并且控制较差的危险因素(尤其继续吸烟); 代谢综合征的多种危险因素(尤其是TG≥5.20mmol/L、HDL-C≥3.38mmol/L并且HDL-C<1. 04mmol/L); 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的病人。
与ATPⅢ不同,我国《指南》仅将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列为极高危;但没有将冠心病合并严重和控制不良的危险因素,如继续吸烟和代谢综合征等列为极高危,使极高危的概念更简要明了。《指南》列出的上述两类人群是我国目前最需要强化降脂的目标人群。
5 强调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的安全性
调脂治疗中临床实验证据最充分的是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有效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是心血管病患者药物治疗的基石。他汀类药物是相对比较安全的药物,但使用不当也可以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指南》强调既要积极推广应用他汀类药物,也要注意其安全性问题,谨慎使用。
《指南》特别提出了7种可能增加他汀类药物相关疾病的高危情况,如高龄,尤其>80岁;体形瘦小、虚弱;多系统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合用多种药物;围手术期;合用特殊的饮食或药物;剂量过大。
6 老年人应用他汀类药物的益处
《指南》指出,调脂治疗防治冠心病的临床益处不受年龄影响,对于老年心血管危险人群同样应进行积极调脂治疗。由于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须服用多种药物,加之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减退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易发生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降脂药物剂量选择需个体化,起始剂量不宜过大,注意监测用药过程中肝肾功能与肌酸激酶的变化。
7 我国代谢综合征的定义
代谢综合征作为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受到密切关注,国际学术界对此综合征的性质界定尚有分歧。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糖尿病学分会和内分泌学
分会专家共同努力下,制定了我国的代谢综合征定义。该定义在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基础上,对代谢综合征的组分量化指标进行修订如下:
具备以下三项或更多可明确诊断: 腹部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TG≥1.70mmol/L; HDL-C<1.04mmoVL; 血压≥130/85mmHg(1mmHg=0.133k Pa); 空腹血糖≥6.1mmol/L或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或有糖尿病史。代谢综合征是以腹内脂肪过多为重要特征,腰围是其存在程度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指南》依据我国人群中通过CT或MRI测定腹内脂肪时所得的相对应腰围数值,更为准
确。
《指南》是在1997年《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的基础上丰富发展而来,它的发表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参考国际指南的经验,根据我国自己的流行病学资料制定,体现了我国血脂异常特点的第一个“本土化”指南。它的制定过程有多个相关学术团队的共同参与,并由卫生部行文发布。从最近的调查结果看,我国临床血脂的控制状况仍离要求很远,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仍很低,医务人员对调脂治疗的了解程度也有待提高。因此,应加大推广《指南》的力度.学习指南、领会指南、宣传指南、贯彻指南。
由卫生部《十年百项》立项,历时4年的《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将在2008年度大力推进《指南》的宣传与落实。
参考文献(略)。